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 格式:docx
- 大小:37.62 KB
- 文档页数:24
1.绪论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信息加工观点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的模型,企图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种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
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
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相加因素法实验: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使用相加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开窗”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出声思考:当个人在进行思维时,让他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进行出声思考,使他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
2.知觉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
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模板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
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
认知心理学要点整理认知心理学要点整理第一部分:名词解释1.抽象分析法又称会聚性证明法(Convergent validation method)它是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并以其他实验分析为辅助,通过综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某些(种)推断结论的研究方法。
2.口语报告法(由德国邓克尔提出)又称口述记录分析法,指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出声思考”(出声讲出)其思维内容,研究者记录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
3.流程图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4.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一般经历分析、比较和决策3个阶段)5.视像记忆(图像记忆)视觉器官识别刺激信息的形象特征并暂留与保持一个生动视觉图像的过程。
(又称图像存储,是感觉登记的一种主要的信息编码方式)6.声像记忆在短时间内保持听觉信息的存储过程。
7. 四耳人实验4个扬声器放在屋子的4个角,被试处在屋子的中央,从不同的声源呈现不同的字母,被试采用全部和部分报告法来报告所听到的字母。
(实验结果表明部分报告法的回忆成绩优于全部报告法)8.AVL单元将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 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认知心理学用之作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代码,以此来说明短时记忆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编码与存储)9.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的信息单元(如字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单位的具有意义的(如字词)信息加工。
(短时记忆信息容量的单位是组块)10.精致性复述或整合性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进行分析,使之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去。
11.情景记忆个体接收和存储关于个人特定时间内所经历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和与相关空间相互联系的信息。
第一章绪论1、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2、Newell 和 Simon 认为,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其一般结构如图所示:3、唐德斯减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①实验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之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问。
②应用(经典实验):库珀、谢帕德的表象心理旋转实验;波斯纳证明短时记忆包括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的实验;科拉克、蔡斯的句子-图画匹配实验;4、斯腾伯格加法反应时的实验逻辑及应用:①含义:完成—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②前提条件: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③实验目的:加因素法实验所侧重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并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④实验逻辑:若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则它们是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的;若两个因素之间没有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则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⑤应用:斯腾伯格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提取过程中,有四个独立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刺激编码阶段)、识记项目的数量(顺序比较阶段)、反应类型(决策阶段)、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反应组织阶段)。
5、“开窗”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比较直接的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的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所以称为开窗实验应用汉密尔顿和霍克基的字母转换实验,证明了字母转换作业分为三个阶段,即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和存储阶段;6、1967年,奈瑟尔出版《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认知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1、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凡是研究认知的心理学。
2、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数据处理心理学)3、计算机模拟办法:指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觉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办法。
4、感受信息加工:感受信息加工是指感受器官与刺激物信息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感觉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经过动作电位把外部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5、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过程):指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的加工,强调感受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
6、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过程):指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个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
7、模式识不: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经历中的信息举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啥范畴的过程。
8、注意的资源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所分配的认知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认知资源,注意分配便能顺利举行的认知活动过程。
9、注意的材料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刺激信息任务(刺激材料)的低劣质量或别适宜加工的信息的限制,即使分配到了较多的认知资源,也别能顺利完成的认知活动过程。
10、部分报告法:短暂呈现信息后,被试按照主试要求呈现部分信息的办法。
11、机械性复述:别是将短时经历中的刺激信息建立在对它们的明白的基础上,而是一味地经过别断地简单重复,力图将刺激信息保留在短时经历中。
精巧性复述:将短时经历中的刺激信息举行分析,使之尽可能与自个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经历的认知结构中去。
12、陈述性经历:指一具人对事实和事件的经历。
13、语义经历:指个体对客体的事实的经历。
14、情景经历:指个体对事件的自传式的经历。
15、语义启动现象:唤起并促进(加速)随后的与其具有语义联系的字与词汇的触接过程,称为语义启动现象。
16、语义启动效应:由于一具刺激信息(如词或词汇)刚被呈现过,从而导致个体对那个刺激信息的识不或觉察能力的提高,称为语义启动效应。
一、认知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认知心理学1、认识、认知认知活动是一个主动、积极地加工和处理输入信息、符号与解决问题的动态系统。
2、认知心理学理解认知心理学,可从两个层面进行。
一是从思想层面,即认知心理学是指一切研究人类认识过程的心理学学派和思潮。
这是广义上的理解,主要探讨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包括结构主义心理学、心灵主义和信息加工心理学;结构主义心理学是冯特学派(即莱比锡学派)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学派的理论,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一组可分解而且有组织的系统;心灵主义是和行为主义学派研究外显行为相对立的,坚持人类心理事件的不公开性和不可复制性(因为认知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内部机制,有人也把认知心理学和心灵主义划等号);信息加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探讨人类认知活动的内部心理机制。
另一个层面是学科层面。
也称信息加工心理学或数据处理心理学。
即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计算机模拟法来研究认知过程的心理学学科。
这是狭义的理解。
知识点:认知科学——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兴学科,包括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等分支学科,它们对人的认知过程研究采取的是一种“隐喻式描述”(如设想短时记忆是一个工作台)。
3、信息加工取向和联结主义取向这两种取向属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范式或纲要,或可理解为进行研究所依赖的基本观点。
(1)信息加工取向也称符号操作系统范式。
基本观点: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操纵符号的过程,是以系列的方式进行的。
系列是认知过程按一次一个事件或过程的方式进行,如一次只能注意一件事;事件或过程基本上是有界限的。
信息加工取向以特殊的语言符号(不等同于平常所说的语言)来标示其认知事件的。
人类在与外部世界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号操作系统。
信息加工范式说到底是把心理过程和计算机处理信息进行类比。
信息加工取向的隐喻基础是“心理活动像计算机”。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第一章认知心理学绪论1.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1.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广义: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心理学。
狭义:信息加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将人脑看作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研究信息的获得、存储、转化和运用的全过程。
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认知的信息加工模型1.2认知心理学中的基本问题:信息如何得到处理举例子1.2.1自下而上VS.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processing):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
如,当看英文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定字母的各个特征,然后将特征结合起来确定字母,字母结合起来再形成单词。
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processing):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
如,在看字母顺序颠倒的单词组成的文章时,我们仍然能够对其作出相应的理解。
1.2.2系列加工VS. 平行加工系列加工(serial processing):对输入信息一个一个地依次处理。
人们通过辨认红色的,方形的,有五角星的,各个特征,最后得出结论是国旗。
平行加工(parallel processing):同时对所有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
1.2.3控制加工VS. 自动加工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需要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
上课时认真听讲自动化加工(automaticprocessing):不受人的目的与意图的控制的加工,且是不自觉的。
边吃东西边看电视3.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1 反应时记录法:记录从刺激呈现开始到有机体开始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3.1.1 减法法:基本逻辑: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最初:确定某个心理加工所需要的时间目前:探测某种心理加工过程的存在。
3.1.2 加法法基本逻辑:如果影响某一个加工过程的两种因素分别起作用(具有可加性),那么这两种因素分别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如果两种因素相互影响(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种因素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
1.认知心理学经典研究方法(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2)开窗实验:通过特定的技术将被试各信息加工阶段所用时间直接进行测量。
“开窗”实验的目的是采开“开窗”技术,将大脑进行信息加工过程及其所使用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
使用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
字母转换实验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
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3)相加因素法实验(S. Sternberg, 1969)如果可以确定一个信息加工过程有某一独立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可以看到信息加工总时间的显著变化,如果该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加工过程,那么当加工过程包含该过程时,加工总时间不会发生显著化变化。
使用相应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2.知觉的两种加工方式(1)自下而上加工(又称数据驱动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2)自上而下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形成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调整感受器直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
3.启动效应的定义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加工的刺激对后来加工同样的刺激或有关联的刺激产生的促进作用。
它是个体不自觉地产生的,因而具有无意识的特征,可以归入前意识信息加工的范畴。
启动效应分为直接启动和间接启动。
4.注意的模式识别(特征整合理论)Treisman和Gelade(1980)提出特征整合理论,认为事物由客体和特征构成的。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第一讲绪论一、什么是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也叫认识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认知。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含义:●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结构主义心理学、心理主义和信息加工心理学。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指信息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将人脑和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但这种类比之设计软件,而不涉及硬件。
(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认知的加工过程,实质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过程)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其实都是抽象推理)(一)减法反应时实验该实验方法最初由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968)提出。
实验设计为:给被试先后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有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一信息加工过程。
然后测定两种作业各自所使用的反应时,两个反应时之差便是某该信息加工过程所耗费的时间。
●A活动——RT1:(识别)时间●C活动—— RT2:(识别+辨别)时间●B活动—— RT3:(识别+辨别+选择)时间●RT2 -RT1= :(辨别)时间●RT3-RT2= (选择)时间Posner的实验:1.实验过程:2.结果分析:(二)“开窗”技术“开窗”实验的目的是采开“开窗”技术,将大脑进行信息加工过程及其所使用时间直接地测量出来。
使用研究者可以清楚感知该过程。
经典实验:字母转换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大脑在进行字母转换加工时,通常经历三个加工阶段:●对于任何形式的反应时实验,都要求被试在保证反应正确的前提下尽快做出反应。
●反应时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
它表明被试在此类实验中,可有不同的速度-正确率权衡标准来指导自己的反应。
(三)出声思考即让被试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使他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这样就可以直接观察人的思维过程。
第二讲感知觉一、感觉的涵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某种特征的直接反映,是一个人接受外界信息、觉察和获取刺激信息的重要渠道。
《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认知心理学》各章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简史1、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把人的记忆比喻成鸟舍。
(最早)P42、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人有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组织起来的倾向。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格式塔心理学著名的论调。
P73、大部分早期的有关问题解决的研究是格式塔心理学家完成的。
P7第二节当前的认知心理学1、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P112、认知神经科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
P13-P15(1)脑损伤病人的研究(2)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3)磁共振成像(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4)事件相关电位(ERP)(5 )单细胞记录技术:单细胞记录是一种不能安全地用于人类研究的技术。
第二章知觉第一节模式识别1、与模板匹配理论所要求的精确匹配不同,按照原型模型,刺激与原型之间的匹配不需要十分精确,二者之间可以有一些小的不一致。
P252、区别性特征模型假定,字母的区别特征是不变的,不管一个字母是手写体、印刷体还是打字体。
P263、区别性特征模型得到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支持。
P29(1)Gibson(1969)的研究证明,当一些字母共用很多关键特征时,人们判断这些字母是否相要花更长的时间。
(2)G arner(1979)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判断的速度快慢依赖于共用的区别性特征的数目。
(3)D avid Hubel和Torsten Wiesel把微电极插入麻醉动物皮层的一系列神经元中。
每个神经元都只对特定方向的光栅反应特别强烈。
4、视知觉近期工作,确定了大脑皮层中加工相同刺激不同方面的分离的神经通路。
P30①what通路从枕叶中的初级视皮层向颞叶下行,主要负责加工视觉刺激的颜色、形状、和特性。
②where通路则从枕叶向顶叶上行,主要负责位置和运动信息的加工。
这样,为了识别外界环境中的物体和所发生的事件,特征信息至少要输送到两个不同的系统。
单选5个多选5个名词解释2个简答3个论述1个综合1个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第一章:认知心理学是什么,主要研究的内容认知心理学第二次革命表征的概念,知道表征在大脑里的形式是怎样的pp.4Defini'on of Cogni've PsychologyWhat is CP?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inkingmind and is concerned with:–How we attend to and gain informationabout the world–How that information is stored andprocessed by the brain–How we solve the problems,think,and formulate languageHow did Neisser(1967)regard cognition?CogniKon means all processes by which the sensory input is transformed,reduced,elaborated,stored,recovered,and used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tern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making sense of the environment,and decide what actionmight be appropriate(Eysenck,2005)认知心理学是对经由感知觉系统输入的刺激所进行的六种心理过程。
包括:转换、缩减、精细化(添加)、存储、提取和运用Cognitive psychology is the psychologicalscience which studies cognition,the mental processes that are hypothesized to underlie behavior.This covers a broad range of researchdomains,examining questions about the workings of memory,attention,perception,knowledge representation,reasoning,creativityand problem solving。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1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对一切认知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的研究。
2.研究方法论:从信息加工观点对人的心理过程进行的研究。
3.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1)感受器:接收外部信息(2)效应器:作出反应(3)加工器:✓基本信息过程(CPU):制作或销毁符号,制作新符号结构和复制、改变原有符号结构。
✓短时记忆(内存):保持基本信息过程中输入和输出的符号结构✓解说器(编译器):将基本信息过程和短时记忆加以整合,决定基本信息过程的序列。
(4)记忆:贮存和提取符号结构4.认知: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存储、提取和使用的全过程。
(Neisser)5.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记忆、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
6.认知心理学的诞生:Neisser于1967年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2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反应时法✓反应时: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做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1)减数法:用减数方法将反应时间分解成各个成分,从而分析内在心理过程。
✓逻辑: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为完成此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目的: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唐德斯A、B、C反应任务:✓应用:Stroop任务、Cooper和Shepard证明心理旋转存在的实验、Posner 的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Clark和Chase的句子图画匹配实验Stroop任务:Cooper和Shepard证明心理旋转存在的实验:❖逻辑:假设有两个任务,它们之间除了被知觉对象需要心理旋转的角度不同外别无差异,那么两者的反应时之差应当就是心理旋转完成两者间角度差所需的时间。
认知心理学考点整理第1章1. 什么是信息加工模型?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将认知过程概念化;三个基本假设:细节阶段,每阶段有独特的加工,接受传递信息。
问题是:存在哪些阶段?信息以什么形式表征?2. 认知心理学的领域认知神经心理学:认知过程的神经解释。
感觉/知觉:信息如何进入认知系统。
模式识别:处理信息的整体性倾向。
注意:处理信息的能力。
意识:意识和主观体验。
记忆:认知的核心。
知识的表征:信息在大脑内如何存储。
表象:视觉世界的内部表征。
语言:思考的工具。
认知发展:认知能力的发展。
思维与概念形成:如何形成和使用。
人类智力与人工智能:认知能力。
3. 进化认知心理学认知只有放在人类生物和社会进化的背景中考察,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
存在普遍的人类认知特性,而且心智的这些常见的、广泛的特性不是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而是进化所得到的心理机制产生的结果。
第3章1. 部分报告法是如何做的Sperling(1960).我想这个应该不用再说了吧?!2. 缪勒—莱尔错觉一条线段上的两段看似不相等(具体的图就不用画了吧?)解释是:①知觉受过去的经验影响,我们认为某些图形距离我们较远,某些图形距离我们较近。
②这一错觉反应了大脑内部构造。
3. 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能量在感觉事件或心理事件上的集中。
注意的研究一般涵盖了五个主要的方面:处理容量和选择性注意、唤醒水平、注意的控制、意识以及认知神经科学。
4. 什么叫做追随实验Cherry(1953) 每一只耳朵都听声音,复述其中一只耳朵的内容,称为追随耳(Shadowing)。
结果发现记不住追随的信息。
对于未被注意的信息,被试可以辨别出言语,但是却无法注意到从英语变为德语。
5. 什么叫做鸡尾酒会现象Moray(1959) 约有1/3的被试可以从非注意耳中听到自己的名字,说明在过滤器之前信息经过了某种加工。
6. 注意的过滤器模型和衰减器模型分别是做了什么东西?过滤器模型:Broadbent(1954)提出,信息加工受通道容量的限制,有多中感觉通道,信号只有被注意到,并经过过滤器传递到一个容量有限的通道中,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