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药动学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151.00 KB
- 文档页数:22
一、抗菌药物的临床药动学1. 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1)吸收:吸收程度和吸收速率各不相同①许多抗菌药吸收不完全或吸收很差,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如:青霉素大多可被胃酸破坏,口服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后分别吸收10-25%和30-50%;头孢类大多数品种口服吸收也很少,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吸收亦少。
②吸收迅速且完全的:氯霉素、复方SMZ-TMP、克林霉素、头孢氨苄、头孢拉定、阿莫西林、利福平、多西环素、异烟肼、甲硝唑及某些喹诺酮类,如氧氟、培氟、洛美等,均可吸收80-90%以上。
③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者,如诺氟沙星、磷霉素钙盐不宜用于全身感染,但可用于肠道感染或单纯性尿路感染。
(2)分布:在血流丰富的组织中浓度高。
血脑屏障:氯霉素、磺胺嘧啶、异烟肼等在脑膜炎时浓度可达同期血浓的50-100%;苯唑西林、红霉素、多粘菌素、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及头孢唑林钠等第一代头孢类在脑脊液中浓度即使在炎症时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
骨组织中:克林霉素、林可霉素、磷霉素、氟喹诺酮类浓度较高。
前列腺组织中:碱性脂溶性药物易进入,如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磺胺药、TMP、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浓度较高。
蛋白结合率>80%时,显著影响组织器官中血药浓度水平,进而影响疗效。
(3)代谢:未转化直接经肾或其它器官清除的:氨基糖苷类及大部分头孢类。
(4)排泄:尿药浓度可达血浓十至数十倍者: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和多数头孢类。
尿中可达有效浓度者: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利福平。
胆汁中药物浓度可达血浓数倍至数十倍者:红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利福平、四环素、氨苄西林、头孢哌酮钠、头孢曲松钠。
胆汁浓度较低者:青霉素、羧苄西林、氨基糖苷类。
有肝肠循环的:四环素、红霉素、利福平等在粪便中排除较多。
受血透析或腹膜透析影响而被清除的:氨基糖苷类、大部分青霉素类和头孢类、磺胺药。
需在透析后加用剂量。
2. 有效组织体液浓度与药敏试验制定抗菌药给药方案的依据:①抗菌药MIC与血药浓度的关系一般,抗菌药组织体液浓度常为血浓度的1/2~1/10,为使感染灶内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抑菌水平,血药浓度应为MIC的2~10倍。
抗菌药物药效学与药动学参数解读抗菌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
药效学和药动学是研究抗菌药物作用和药物在体内的行为的关键领域。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细菌的杀菌能力和抑菌效果,而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效学和药动学参数能够帮助我们评估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合理使用。
药效学参数包括最低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抑菌比例(MIC_50/MIC_90)等。
MIC是指抑菌药物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常用于评估药物的抗菌效果。
MBC则是指抑菌药物杀灭细菌的最低浓度,能够评估药物的杀菌能力。
抑菌比例是指在一定的药物浓度下,对特定细菌菌株的抑菌效果的百分比。
药效学参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药物抗菌活性的大小以及对不同细菌菌株的抑制和杀灭能力。
药动学参数包括最大药物浓度(C_max)、最低药物浓度(C_min)、药物半衰期(t_1/2)等。
C_max是指药物在给药后体内达到的最高浓度,而C_min则是指药物在给药后体内的最低浓度。
药物的C_max和C_min对于抗菌药物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这些参数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密切相关。
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能够帮助我们确定药物的给药频率和剂量。
此外,还有一些与药物抗菌活性和体内行为相关的参数,如药物的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药物的分布容积(V_d)和清除率(clearance)等。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从给药后到进入循环系统的比例,主要反映药物的吸收过程。
药物的分布容积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的情况,能够帮助我们判断药物在细胞内和细胞外的浓度差异。
药物的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清除药物的能力,能够帮助我们确定药物的排泄速率和剂量调整。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参数是评估药物治疗效果和合理使用的重要指标。
了解这些参数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和药师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并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能够达到有效抑菌或杀菌水平,以提高抗菌治疗的成功率。
临床医师抗菌药物应用基础在当今医疗领域,抗菌药物的应用已经成为临床医师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确地应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治疗感染疾病,还可以减少抗药性细菌的产生,降低医院感染率。
因此,了解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包括种类、用法、不良反应等内容,对于临床医师来说至关重要。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理学作用机制以及化学结构的不同,抗菌药物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
在临床应用中,医师需要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来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1. 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
在治疗感染疾病时,应根据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2. 注意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和频次。
临床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中的剂量和用药频次来进行给药,避免用药不足或过量。
3. 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
临床医师应遵循抗生素使用的原则,包括减少滥用、选择广谱抗生素等,以降低抗生素滥用导致的抗药性细菌产生。
三、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由于药物的特性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原因,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
常见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肠道菌群失调等。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临床医师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为了减少抗生素滥用导致的抗药性细菌产生,临床医师应积极倡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包括降低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频率、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等,以达到延缓抗药性细菌产生的目的。
总结起来,作为临床医师,掌握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包括分类、使用原则、不良反应及合理使用等内容,对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抗药性细菌产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学习和理解,做到科学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