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9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 格式:doc
- 大小:47.55 KB
- 文档页数:10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活动与探究一、写作活动设计1.学习运用白描手法,写一个人或叙一件事,力求简洁、传神。
2.学习运用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相融的写法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3.写一段文字描写雪景,可以运用白描、渲染、烘托等手法中的一种或几种。
二、关于举办读书交流会的设想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了解有关西湖的文化,召开一次以“文人眼中的西湖”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关于组织一次诗文朗诵比赛的设想五、六单元第一次将文言文合编,背诵量极大,为促进学生背诵,可以组织一次诗文背诵比赛,以五、六单元学过的13篇诗文为抽查对象,学生抽签选题,比赛背诵。
四、开放探究阅读张岱《西湖七月半》,了解感受明末杭州一带士庶僧俗七月十五之夜赏月游湖的风俗,理解文章精到而简洁的议论,细致生动的描述。
西湖七月半张岱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只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呜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
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
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9 湖心亭看雪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2、掌握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学习本文对比、白描手法的运用。
3、反复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识记重要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翻译。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一、导入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最美在西湖。
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摹了西湖春夏季节的美。
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明艳妖娆的西湖,白居易说“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是杨柳依依生机盎然的西湖。
寒冬大雪后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湖心亭看雪》。
二、了解作者1、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代表作品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三、感知课文、复述课文1、听录音,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个读,揣摩领会朗读技巧。
3、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4、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文中写了哪些情景?分别用四个字概括一下。
参考:湖心亭看雪;人鸟声绝、湖上雪景(独看雪景)、亭上饮酒(亭上奇遇)、舟子喃喃5、再读课文,理解课文,然后从作者或金陵客的角度讲述这件事。
也可选取其他人物的角度复述。
要求复述中自然的串起几个主要画面。
6、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断句准确,读出节奏感。
四、感受雪景、感受张岱英国美学家夏夫兹博里说:“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就立刻认识到美、秀雅、与和谐”读文言文,要培养这种对文字的敏感。
《湖心亭看雪》(一二学时)课题:《湖心亭看雪》(一二学时)课型预习交流课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至少背会写景语句)。
2、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3、谈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至少一种)。
学习重点: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过程:一、【知识储备】1、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整理与西湖有关的诗句:3、查找有关资料,梳理作者信息及写作背景。
二、【自主预习】1、一读:标段序;放声朗读课文,在文中圈出不认识及读音把握不准的字,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标注在文中,并读准。
2、二读: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后,读出正确的节奏3、三读:联系作者及写作背景,思考作者写作的目的,并思考初读课文后的导入: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杨万感受、收获、疑问等。
感受或收获、疑问:4、背诵课文。
三、【预习检测】1、《湖心亭看雪》选自《》,作者是_____ ___,字宗子,又字石公,号________,________时人。
作品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崇祯..()更.()定余挐.()一小舟毳.()衣雾凇.()沆砀..()()长堤.()一芥.()铺毡.()强.()饮3、读准句读:先用“/”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再读出节奏。
(1)、湖中人鸟声俱绝(2)、一童子烧酒炉正沸四、【交流探究】1、生对组互查读文、背诵情况2、小组互查译文情况3、小组展示4、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收获或疑问等五、【达标测评】(一)、解释下列词:俱:绝:挐:拥:沆砀:一白:一痕:一芥:.焉得:客此:及:痴:强:痴似:(二)、古今异义词:1.余:古义:今义:2.白:古义:今义: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精彩开篇词西湖很美——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
在这个冬季,张岱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学会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一、情境导入教学过程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
啊,下雪,真好!让我们步人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自学指导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崇祯..(chóng zhēn) 是日更.定(gēng)拏.一小舟(ná) 毳.衣炉火(cuì)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 铺毡.对坐(zhān)焉得更.有此人(gèng) 喃喃..(nán nán)余强.饮三大白(qiǎng)2.听老师朗读课文,用“/”划出课文朗读的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词汇。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
【重点·难点】1.理解本文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2.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
【资料助学】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著名文学家。
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导入新课】今天,让我们一起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
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的地方,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初读,感知“雪貌”】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定毳()衣雾凇()沆砀()()一芥()强()饮喃喃()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节奏停顿清楚。
(诵读指导: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
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
)3.朗读文章,小组交流疑难词句,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把自己认为疑难的词句画下来,然后以组长为核心,小组交流互助,再解决不了,大家共同解决。
)4.学习记录(在学习过程中,你认为还有哪些疑难或重点的字词及时记录下来。
《湖心亭看雪》
课型
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
结合自己的预习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让你的灯塔点亮,让你的学习明确方向。
听完朗读后自由朗读,读完文章之后用红笔修改和补充自己的导读单,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科
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
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
他很在乎雪景吗?
没有记下来,有什么
7.;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白描的方法: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
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
29 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1、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知识链接作家作品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
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他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其作品多回忆往日生活,寄寓着故国之思,也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写的清丽活泼,细腻生动,极富诗情画意。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作者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文中,看似不着痕迹,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背景探视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自主学习案: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铺毡.(zhān) 喃.喃(nán)更.定(ɡēnɡ)毳.衣(cuì)雾凇.(sōnɡ)沆砀..(chónɡ zhēn) 更.有此人(ɡènɡ) 强.饮(qiǎnɡ) ..(hànɡ dànɡ)一芥.(jiè)崇祯二、词语释义更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余拿一小船:拿,撑,划。
拥毳衣炉火:拥,围裹。
毳衣,细毛皮衣。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29《湖心亭看雪》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
2. 欣赏雪后西湖的奇景,理解作者游湖的雅趣。
3. 体会文中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4. 理解本文所展示的作者的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我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语说到西湖,大家一定会信手拈来很多诗文,今天我要考考大家(抢答):春天的西湖?夏天的?晴天雨天的?(分别为《钱塘湖春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今天,我们再欣赏冬天的西湖。
二、预习查评1. 你能读准么?崇祯(chóngzhēn)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铺毡(zhān)喃喃(nán)更(g 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强(qiǎng)饮2.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
明亡后隐居。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三、读课文,疏通文字,掌握字词1. 听读课文。
2. 自读课文,掌握字词。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圈画出还不解的字、词、句。
3. 一词多义。
四、品读课文,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思考下列问题:2. 写“余”去看雪,什么时间去的? 湖心夜景其总的印象是什么?特写景物是什么?3. 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样?我的态度呢?4. 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痴迷在哪里?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1. 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2. 湖心亭奇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六、写作特点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9《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根据你掌握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1、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白描的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1、圈注法。
2、小组合作讨论法。
3、诵读法。
一、诗文导入简介作者请回忆曾经学过描写雪的诗或诗中有“雪”字的诗。
参考诗文:如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另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
(吕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李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二、以读代讲疏通文义1、正音: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
崇祯..chóng zhēn 更.定 gēng 挐. nú毳.衣 cuì雾凇. sōng 沆砀..hàng dàng 一芥.jiè铺毡.zhān2、自由朗读课文。
方式:同座位的同学之间相互朗读,然后给对方一点朗读建议。
朗读目标:①读准字音,掌握好节奏。
②声情并茂。
3、推举一位同学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4、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简单字同学之间相互提示一下即可,难点字提问教师解释。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1、雪后奇景的赏析2、描写手法——白描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课堂导入】大家能想起来多少关于西湖的诗词?请大家背出来。
同学们背的都是描写西湖的春天和夏天的诗歌,确实,西湖的春和夏很美,游人如织,可是有人想到在冬天到西湖一游吗?在冰雪覆盖一片茫然的隆冬?可能有人说不可思议。
可是就有一个这样的人。
他就是明末清初的张岱。
让我们来学习这篇散文领略冬天西湖的美,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一、介绍湖心亭与作者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
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
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
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
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
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二、整体把握课文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崇祯(chóng zhēn) 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铺毡(zhān) 喃喃(nán)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强(qiǎng)饮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新人教版、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理解虚词“拏:______________ 拥:___________ 毳衣 ______________雾凇:____________ 沆砀:___________ 一:_____________ 惟:_____________ 痕: ___________ 芥: _____________而已:____________ 焉得:__________ 更:______________强:______________ 白:___________ 而: _____________客:______________ 及:___________ 莫: _____________痴 ______________ 者:_____________(三)古今异义1.余: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2.白: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3. 拏: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四)通假字拏:通_____________找一找其它课内文言文中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并解词:找一找其它课内文言文中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并解词:_____________找一找其它课内文言文中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并解词:三、【虚词归类总结用法】四、【手法运用掌握方法】1.本文的主要运用写法。
这种写法文字简练,不加渲染。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2.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五、【内学外用解决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冰雪文序张岱①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9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张岱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3、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4、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1、关于张岱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
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
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
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
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陶庵梦忆》是作者对早年生活及有关世俗人情的回忆。
《西湖梦寻》是一些记叙西湖风景及掌故的文章。
《石匮书》是记载明代历史的书。
2、背景资料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
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
29.湖心亭看雪学习目标——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名师讲析【文学与文化常识】1.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石公,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2.背景资料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
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课文分析】1.文章主题作者通过描摹西湖雪景和湖心亭奇遇,表达了他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2.文章结构3.对话文本(1)作者写雪景实为抒真情,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有什么不同别人的心境?《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人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湖心亭看雪》 赏雪——混沌世界 人生茫茫 怀恋往事 奇遇——凄清世界 幸得知己 无限感慨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
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29﹡湖心亭看雪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1.背诵课文。
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运用的白描手法。
3.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1.背诵课文。
了解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张岱,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他的小品文笔墨精炼,风神绰约,寥寥几笔,意在言外。
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今存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赏析写景,学习白描。
1.读准字音。
更.定 拏.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喃.喃 长堤. 更.有此人 2.把握节奏。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天/与云/与山/与水 ③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课时要点资料链接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重点难点3.解释词义。
余挐.一小舟( ) 雾凇沆砀....( )( ) 大.喜(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客.此( ) 及.下船( )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人鸟声俱绝.( ) 是.金陵人( ) 更.有痴似相公者 ( ) 沿溯阻绝.( ) 余挐一.小舟( ) 上下一白.( ) 绝.巘多生怪柏( ) 上下一.白 ( ) 三大白. ( ) 哀转久绝.( )1.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2.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① 划记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并翻译。
明确翻译: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② 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面。
③ 写景的顺序是:从 整体 到 局部 。
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 上 到 下 的顺序。
29*湖心亭看雪出色开篇词西湖很美——春天,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日,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
在那个冬季,张岱率领咱们一路去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1.积存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和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明白得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和消极避世的意绪,学会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进程一、新课导入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咱们,感化着咱们,让咱们享受烈火、静穆、自由。
啊,下雪,真好!让咱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诵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崇祯..(chóng zhēn) 是日更.定(gēng) 挐.一小舟(ráo) 毳.衣炉火(cuì)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 铺毡.对坐(zhān)焉得更.有这人(gèng) 余强.饮三大白(qiǎng) 喃喃..(nán nán)2.听教师朗诵课文,用“∕”划出课文朗诵的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这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明白得课文重点词语。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张岱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3、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4、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1、关于张岱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探究作者的精神世界。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
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
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
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
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
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陶庵梦忆》是作者对早年生活及有关世俗人情的回忆。
《西湖梦寻》是一些记叙西湖风景及掌故的文章。
《石匮书》是记载明代历史的书。
2、背景资料张岱出身于仕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
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
这是历史投下的阴影,它反映了这位明末遗民作家的思想弱点,也赋予了他的文风以特有的色彩。
3、题目解说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幅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更.有此人()喃.喃()长堤.()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4)余拏.一小舟()(5)拥毳衣....()..炉火()(6)雾凇沆砀(7)上下一.白()(8)焉得更...有此人()(9)强.饮三大白..()(10)莫说相公痴.()(1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3、解释多义词:(1)白上下一白.()三大白.()(2)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3)大大.喜()三大.白()(4)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5)绝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柏()(6)更时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4、用原文回答问题:(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5、翻译句子:(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6、结合文意写诗句:(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痛饮。
【合作探究】7、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8、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9、“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10、“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11、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12、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13、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几个“一”,结合文章内容,怎样理解?。
14、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15、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提及姓名?。
16、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精讲精炼】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2)拥毳.衣炉火()(3)与余舟一芥.()(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18、(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部分采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__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一句与“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意境相同,是“”。
【主题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20、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或.得日或否()(2)戊申晦.()21、写出文中两个表示时间性的词语。
22、“极天云一线异色”的意思是()A: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
B:那一条颜色很奇怪的云带在天边消失。
C:天边的云彩只有一线颜色很奇怪。
D:天上的云彩像线条一样颜色很奇怪。
23、本文是按什么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能力提升】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
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抽象、概括) A、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B、“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
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渲染的例子:(形象,具体) A、只有一棵树还没有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
——《蜡烛》 B、灰色的平坝子上,蒙着一层惨白的月光,没有一点活动的影子,全现出了可怕的死寂,罩在头顶的天空,有着稀稀疏疏的星子,亮亮的,仿佛一些光明的泪珠,就要坠落的一样。
城那边没有一点灯火,城墙垛子和一些树木,则朦胧地现在天空的那面,为灰白色的大路所划开的两片乱葬坟,在月光下显出一堆一堆青黑色的阴影。
间或可以看见三两点荧光虫,在悠悠地浮游着,有时又为耸起的坟坡遮去,一点也看不见了,俄而又现了出来。
坟地的青草里,有许多小虫在凄凄地叫着,把夜显得更加空寂、冷落、凄凉。
——《一个女人的悲剧》24、本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找出并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25、试着用白描手法描写你的同桌或者你熟悉的景物。
26、读对联,要注意揣摩其中的寓意。
下边是某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题写的两副对联,请写出此人具体有哪些兴趣爱好。
A:品韵方晓丝竹雅①执毫始觉草篆神②B:和二弦撷取生旦净③调七彩寄情梅竹松④27、下列成语中的加点字很容易读错,你能给它们正确地注音吗?金蝉脱壳.()切.肤之痛()牵强.附会()退避三舍.()茅塞.顿开()深恶.痛绝()相.机行事()不肖.子孙()【教(学)后记】第二十九课1、gēng ná cuì sōng hàng dàng jiè zhān gèng nán d ī2、(1)消失(2)这(3)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4)撑,划(5)毳,鸟兽的细毛。
毳衣,毛皮衣(6)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7)全,都(8)焉得:哪能。
更:还(9)强饮:痛饮。
白:酒杯。
大白:大酒杯。
(10)痴迷(11)是:判断动词。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3、(1)白色酒杯(2)我整数后的零数(3)表程度,十分,非常跟“小”相对(4)这,代词表判断,与今义相同(5)断绝非常,极(6)古代夜间计时单位还还4、(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1)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人、鸟的声音都没有了。
(2)别说相公您痴迷,还有比您更痴迷的人!(3)冰花一片弥漫,(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的。
6、(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地点是“西湖”,天气环境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是在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气中去赏雪的,反映出作者此时的心态是孤独的、伤感的。
8、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9、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10、这里作者是从听觉和心理感受来写雪景的。
“绝”字写进了天寒地冻、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衬托了作者的孤寂,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11、好。
开头用“独”字,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一面,更是在有意铺垫,为下文湖心亭遇知音蓄势,使文章波澜顿现。
12、借舟子的话,来点明自己看雪的痴态。
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且用另一个更痴的人来做陪衬,显得“吾道不孤”,天下还有不少这样的高逸之士。
13、“一白”写出造化的神奇力量,天地间举目皆白;“一痕”、“一点”、“一芥”则写出人类的渺小和柔韧,可以从中领悟到作者那种沧海一粟的孤独和自我陶醉的孤傲14、偶遇知音的欣喜,心热。
15、都是客居他乡,勾起思乡之情。
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16、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更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近年关。
17、(1)全,都(2)鸟兽的细毛(3)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