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9
最近发生的并购案例及其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各行各业的并购案例层出不穷。
并购案例不仅对企业自身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对整个行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最近发生的一些知名并购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
首先,谈到了近期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起大型并购案例——腾讯收购京东数科。
腾讯以数十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京东数科的部分股权,这一并购案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巨头,此次并购将进一步巩固其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地位,加强了其在支付、金融科技等领域的竞争实力。
同时,对于京东数科来说,腾讯的资本注入将有助于加速其在金融科技领域的业务拓展,实现更快的发展。
这一并购案例充分体现了双方在业务战略上的互补性,对于推动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近期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一起跨国并购案例——美国康卡斯特收购英国天空集团。
康卡斯特以数百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天空集团的股权,这一并购案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康卡斯特作为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运营商,通过收购天空集团,将进一步加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媒体传播业务,扩大其在欧洲市场的影响力。
同时,对于天空集团来说,康卡斯特的收购将为其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提升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力。
这一并购案例的发生,不仅对康卡斯特和天空集团自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媒体传播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最后,我们来看一起国内外合作的并购案例——中国企业收购德国企业。
近期,中国一家知名企业通过收购德国一家高科技企业的股权,实现了跨国并购。
这一并购案例不仅对中国企业自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中德两国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并购德国企业,中国企业将获得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对于德国企业来说,中国企业的资本和市场资源将为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有助于拓展国际市场。
这一并购案例充分体现了中德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共赢,对于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6个成功的并购案例分析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作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
并购活动是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企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在并购过程中,某一或某一部分权利主体通过出让所拥有的对企业的控制权而获得相应的受益,另一个部分权利主体则通过付出一定代价而获取这部分控制权。
产生并购行为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寻求企业的发展。
分析一些并购成功的案例,学习他们得到可借鉴之处,并加以运用。
一、吉利并购成功案例分析:看吉利如何“蛇吞象”近日,因2010年高调收购悍马一举成名的四川腾中重工又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掌门人疑似失联,企业或已破产,一家大型的民营工业集团也许就此陨落。
慨叹之余,人们不禁想起2010年中国汽车行业另一起海外并购案——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蛇吞象”完美大戏。
四年来,从当日的步履艰难到今时的游刃有余,从当初外界赤裸裸的质疑到今日的赞许有加,吉利用心经营了一场“农村穷小子与欧洲公主”的“跨国婚姻”,在中国海外并购史上上演了一出“蛇吞象”完美大戏。
纵观国内外,企业意图通过并购的手段实现企业跨越发展的企业不在少数,跨区域、跨产业甚至是跨国的“勇士”很多,但是“烈士”更多,太多的企业书写着一个个“铁血并购”的教训。
跨国并购更是难以摆脱“70%失败”的魔咒。
在这个魔咒下,中国汽车行业的小个子吉利是如何成功逆袭的呢?“成功的并购”如何炼成深谋远虑的战略设想。
并购是企业实现战略意图的重要举措,任何一次并购,企业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要实施这次并购”?即并购的必要性,并购行为应该服务于企业战略。
对于这个问题,吉利早在并购沃尔沃的前8年就给出了答案。
2001年,掌门人李书福曾经预言美国三大汽车公司10年内将倒闭。
次年,李书福萌发了收购世界品牌沃尔沃的梦想。
2004年,李书福提出了从低端品牌向中高端品牌转型的战略构想,陆续开发出多款中高端车型产品,逐步进军商务车和高端车。
多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多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并购重组成为了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本文将对近年来多个经典的并购重组案例进行分析,以探讨其经验和教训。
首先,我们来看国内的一个经典案例——中国宝武钢铁集团的成立。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是由原宝钢集团和武钢集团于2016年合并重组而成的,这也是中国钢铁行业追求规模效应的典型案例之一。
该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两个企业的业务领域和地理位置高度互补,通过合并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和市场拓展。
同时,在合并过程中,各方高层领导积极合作,形成了统一的战略和执行团队,确保了合并的顺利进行。
然而,也有一些并购重组案例以失败告终。
比如说,英国石油公司(BP)于2000年并购了美国安布罗斯公司,旨在扩大其在美国市场的业务。
然而,由于安布罗斯公司的管理不善以及两个企业文化差异等问题,导致了并购失败。
并购后的巨额亏损和声誉损害影响了BP的发展。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并购重组过程中,要注意对被并购企业的尽职调查,确保两个企业之间的价值观和文化是兼容的。
另一个著名的并购案例是谷歌(Google)收购摩托罗拉移动(Motorola Mobility)。
这次并购给谷歌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收益,一方面是摩托罗拉移动的专利和技术资源,提高了谷歌在移动设备领域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摩托罗拉移动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强化了谷歌在手机市场的地位。
这个案例表明,并购重组可以通过获取新的技术、品牌和市场等优势资源,实现企业的战略转型和升级。
然而,并购重组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风险。
比如说,在收购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时,谷歌曾遭到监管机构的审查和反垄断调查。
类似地,亚马逊公司收购全食超市也引起了竞争和监管的关注。
这些案例都提醒我们,企业在进行并购重组时要重视合规风险,遵守法律法规,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
综上所述,多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告诉我们,在进行并购重组时,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战略,重视尽职调查和文化整合,以确保合并的成功。
公司并购及案例分析公司并购是指一家公司通过购买其他公司的股权或资产来扩大自身规模、提升市场份额、增加产品线等。
并购是企业发展中一种重要的战略选择,可以快速获得市场份额和资源,加快企业成长速度。
下面将就公司并购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首先,公司并购的动机可以有多种,如获取技术、人才、市场份额等。
通过并购,公司可以快速获得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避免自主研发的周期和风险。
此外,通过合并后的规模效应,企业还可以降低成本、提升利润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公司并购的方式有多种,如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兼并等。
在选择并购方式时,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目标来确定最合适的方式。
比如,如果企业只关注项核心技术,则可以选择对目标公司进行股权收购或兼并。
而如果企业主要关注市场份额和品牌,则可以选择对目标公司进行资产收购。
接下来,我将以腾讯收购Supercell的案例来解析公司并购。
Supercell是芬兰的一家手游开发商,因其热门游戏《部落冲突》而闻名全球。
2024年,腾讯以8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Supercell的82%股权。
腾讯之所以选择收购Supercell,主要是因为Supercell拥有独特的游戏设计和盈利模式,且在全球范围内有坚实的用户群体。
通过收购Supercell,腾讯不仅可以进一步扩大在全球手游市场的影响力,还能够获取Supercell领先的游戏开发技术和人才资源。
此外,Supercell独特的盈利模式也能够为腾讯带来稳定的收入。
这次并购使腾讯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游开发商之一,为腾讯在游戏行业的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公司并购是企业快速发展和成长的一种重要战略选择。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获得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份额,降低成本和风险,提升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然而,并购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如整合团队、文化差异、资金压力等。
因此,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应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同时制定合理的整合计划和措施,以确保并购的成功实施。
三个经典并购案例分析1.联合利华收购恒天然1989年,英国跨国消费品公司联合利华收购了日本公司恒天然。
此次并购案标志着联合利华进军亚洲市场的重要一步。
在并购之前,恒天然作为一家日本的传统食品公司,拥有强大的本土市场份额。
然而,该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有限。
相比之下,联合利华是一家全球知名的消费品公司,拥有广泛的产品线和全球市场网络。
通过收购恒天然,联合利华得以进一步扩大其在亚洲市场的份额,并获得恒天然在本土市场的品牌和产品资源。
这次并购案还体现了联合利华公司在市场规模和产品多样性方面的优势。
通过与恒天然的并购,联合利华公司得以扩展其产品线,涵盖日本传统食品领域,进一步满足不同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另外,这次并购案也给联合利华公司提供了更多的经营管理经验。
由于文化背景和运营方式的不同,联合利华在并购后面临了一些管理问题。
然而,通过与恒天然的合作,联合利华不仅学习了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还获得了亚洲市场的市场洞察力,从而提升了整体竞争力。
2.AT&T收购时代华纳2024年,美国电信巨头AT&T以8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媒体和娱乐公司时代华纳。
这次并购案堪称是媒体和通信行业的一次里程碑事件。
AT&T作为美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之一,与时代华纳的业务高度互补。
通过收购时代华纳,AT&T巩固了其在内容生产和分发方面的优势。
与此同时,时代华纳公司也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市场渠道,推动其优质内容在移动和在线领域的传播。
这次并购案还能为AT&T提供更多的增长机会。
通信和媒体行业越来越融合,通过整合时代华纳的资源和内容创作能力,AT&T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对媒体和娱乐内容的需求。
此外,通过与时代华纳的合作,AT&T 还进一步提升了其在数字广告和用户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然而,这次并购案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合并不同文化和运营方式的难度非常大。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范文企业并购是指两个或更多单位,实施并购重组后形成新的经济实体,或由投资者投资购买另一个公司的股份,两者分别继续在市场上发挥自身的作用。
近年来,企业并购的频率在不断增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图从企业并购的角度,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以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其他企业进行参考与借鉴。
一、企业并购案例分析1、中粮集团与蒙牛乳业的并购案例:2016年,中粮集团宣布完成与蒙牛乳业的并购。
仅一年时间,中粮集团及其子公司收购了蒙牛乳业控股的股份,控制了蒙牛乳业的整个控股,宣布成功完成的并购案例。
中粮集团与蒙牛乳业的并购,使中粮集团拥有了强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在这次并购案件中,中粮集团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好处。
2、腾讯与拼多多的并购案例:2019年,腾讯及其附属公司宣布收购拼多多的部分股份。
在该案件中,腾讯收购了拼多多的18.5%的股份,同时,拼多多也成为了腾讯的战略投资者。
在这次并购案件中,腾讯得到的优势是拥有了拼多多的数据,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消费者,而拼多多也受益于腾讯的技术、营销和金融服务,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企业并购分析1、互补性:企业并购案件中,同行并购是最常见的类型,在这种情况下,被并购方企业和并购发起方企业的产品、服务、技术、资源等非常接近,甚至是完全重合的,此时,两个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实现对方的资源、技术和市场的互补性,从而形成双赢。
2、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一家企业通过扩大营业面积或产品线,积累大量客户、数据,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通过并购,被并购方能够从并购发起方获得更多的客户,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其规模经济,从而提升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企业并购的类型和案件种类繁多,但是重要的是要选择具有互补性或规模经济的被并购企业,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并购的优势,获得潜在的效益。
另外,还需要从法律、协议、数据等多个层面角度综合考虑,确保并购安全可靠、有利可图,以求兼顾实际利益和合法权益,并维护并购过程正常进行。
企业并购重组及案例分析企业并购重组是指企业通过购买其他企业的股权或资产,或者与其他企业合并,以实现业务拓展、资源整合或增加市场份额等目标的行为。
并购重组是市场经济中常见的一种经营战略,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扩大规模,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
下面将以2024年中国最大的并购案例,中国化工收购瑞士先正达,分析并购重组的核心动机和影响。
中国化工是中国最大的化工企业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化工公司之一,其业务涵盖化工、石油和天然气等多个领域。
2024年2月,中国化工成功收购瑞士先正达,这是中国化工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并购交易。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并购重组的核心动机和影响。
首先,中国化工收购瑞士先正达的核心动机之一是扩大公司的国际市场份额和全球影响力。
瑞士先正达是全球领先的化工公司之一,具有强大的研发和创新能力,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专利,同时在全球各地都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客户群体。
中国化工通过收购瑞士先正达,可以迅速进入先正达在欧洲和其他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加强自身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其次,收购瑞士先正达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和协同效应。
中国化工和瑞士先正达在产品线和市场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通过整合两家公司的资源和业务,可以形成更加完整和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并实现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
此外,两家公司在研发、生产、销售和供应链等方面的互补性也可以获得协同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
再次,中国化工收购瑞士先正达可以实现知识产权和技术的引进。
瑞士先正达是全球领先的化工公司,拥有众多的专利和技术创新,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具有强大的能力。
通过收购瑞士先正达,中国化工可以获得先进的化工技术和知识产权,加快产品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和地位。
最后,此次并购对中国化工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公司层面,还会对整个中国化工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化工收购瑞士先正达的成功案例,向其他中国化工企业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中国化工企业具备实力和资源实现全球并购,也显示了中国化工企业走出国门,与全球化工巨头竞争的决心。
2021年国内上市公司并购案例摘要:1.2021年国内上市公司并购案例概述2.并购案例一:XX公司与YY公司合并3.并购案例二:ZZ公司收购AA公司4.并购案例三:CC公司收购BB公司5.并购案例分析及启示6.我国并购市场发展趋势正文:一、2021年国内上市公司并购案例概述2021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活动持续活跃,涌现出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年内涉及行业广泛,包括科技、医疗、消费品、能源等领域。
并购目的多样,如拓展市场份额、实现业务互补、提高行业竞争力等。
二、并购案例一:XX公司与YY公司合并2021年初,国内两家知名科技公司XX公司与YY公司宣布合并,成为本年度首个重磅并购案例。
合并后,公司业务范围得到极大拓展,市场份额迅速提升,为未来盈利创造更多空间。
此外,两家公司在技术研发、产品线等方面实现互补,有助于提高行业竞争力。
三、并购案例二:ZZ公司收购AA公司年中,能源行业巨头ZZ公司收购AA公司,本次并购旨在实现业务多元化,降低行业风险。
收购完成后,ZZ公司不仅获得AA公司的优质资产,还拓展了海外市场,为未来业绩增长奠定基础。
四、并购案例三:CC公司收购BB公司2021年底,消费品领域领军企业CC公司成功收购BB公司。
此次并购意在丰富产品线,提升品牌影响力。
收购后,CC公司凭借BB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品牌优势,进一步巩固行业地位。
五、并购案例分析及启示2021年国内上市公司并购案例显示,我国企业越来越注重通过并购实现业务拓展、降低风险、提高竞争力。
在选择并购目标时,企业应充分考虑双方业务互补性、市场协同效应等因素,确保并购后的整合顺利进行。
同时,政府部门也应继续优化并购政策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多支持。
六、我国并购市场发展趋势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未来国内并购市场将呈现以下趋势:1.并购活动将继续保持活跃,涉及行业及金额不断扩大;2.企业将更加注重并购后的整合,实现业务互补和协同发展;3.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推动并购市场健康发展。
公司并购案例分析公司并购是指一个公司通过购买另一个公司的股份或资产来实现两家公司的合并。
并购案例在商业界经常发生,它可以带来巨大的影响,不仅对两家公司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会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某一家知名公司的并购案例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并购案例的背景。
这家公司是一家知名的科技公司,专注于互联网服务和软件开发。
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公司决定通过并购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实力。
在寻找合适的并购对象时,公司发现了一家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深厚技术积累和优质客户资源的公司,因此决定对其进行收购。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并购案例的动机和目的。
首先,公司希望通过收购这家人工智能公司来补齐自己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短板,提升自己的技术实力和竞争优势。
其次,这家人工智能公司拥有大量优质客户资源,通过并购可以快速扩大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客户群体。
另外,公司还希望通过并购来获取更多的人才和专利技术,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储备更多的资源和优势。
然后,我们需要分析并购案例的过程和实施。
在确定收购目标后,公司进行了充分的尽职调查和谈判,最终达成了收购协议。
在实施过程中,公司充分考虑了人才整合、业务整合、文化融合等方面的问题,制定了详细的整合计划和措施。
同时,公司还积极与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沟通,确保整个并购过程的顺利进行。
最后,我们需要评估并购案例的效果和影响。
通过并购,公司成功补齐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短板,提升了自己的技术实力和竞争优势。
同时,公司也成功扩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客户群体,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通过并购获得的人才和专利技术也为公司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综上所述,公司的并购案例为我们展示了一次成功的并购实践。
通过深入分析并购案例的背景、动机、过程和效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购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企业并购案例财务分析引言:企业并购是一种常见的商业策略,旨在通过整合资源和优势,实现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然而,在进行企业并购时,财务分析是关键的一环,旨在评估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并购对购买方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并购案例,对企业并购的财务分析进行探讨。
案例背景:某电子科技公司A计划收购竞争对手B公司。
目前,A公司是一家拥有良好市场份额的知名企业,而B公司是一家新兴企业,在技术和研发方面表现出色,但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A公司认为,通过收购B公司,可以整合双方的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
财务分析过程:1. 目标企业B公司的财务状况在进行并购前,首先需要对目标企业B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估。
主要关注以下方面:- 资产负债表:分析目标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结构,评估其资产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状况,以了解其财务稳定性。
- 利润表:分析目标企业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毛利率等指标,评估其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
- 现金流量表:分析目标企业的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评估其现金流量状况和资金运作能力。
2. 并购对购买方A公司的影响掌握了目标企业B公司的财务状况后,需要对并购对购买方A公司的影响进行分析。
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资本结构变化:并购可能造成资本结构的变化,包括负债水平、权益比例等。
评估这些变化对A公司的财务风险和融资成本的影响。
- 盈利能力提升:并购是否能够提升A公司的盈利能力,包括扩大市场份额、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供应链等。
通过财务指标分析,评估并购对A公司的盈利增长的潜力。
- 现金流对比:通过现金流量对比分析,评估并购对A公司的现金流量的影响。
重点考虑并购后的现金流是否可持续和稳定,以及是否能满足A公司的运营和投资需求。
3. 风险评估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必须考虑到并购的风险。
主要包括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融资风险等。
通过对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估并购过程中的风险程度和潜在影响。
结论:通过对目标企业B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并购对购买方A公司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评估并购案例的可行性和潜在效益。
公司并购的案例分析公司并购是指一家公司通过购买另一家公司的股份或资产来实现企业整合的行为。
在当今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公司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实际的公司并购案例,来探讨公司并购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案例背景。
2018年,A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新公司,而B公司是一家传统的银行业巨头。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传统银行业的竞争压力,B公司决定通过并购A公司来实现业务转型和提升竞争力。
并购过程。
在并购过程中,B公司首先进行了全面的市场调研和尽职调查,以确保A公司的业务和资产符合其发展战略,并且不存在重大风险。
随后,双方进行了谈判和协商,最终达成了并购协议。
在协议达成后,B公司进行了资产评估和股权交易,完成了对A公司的收购。
影响分析。
通过并购A公司,B公司得以快速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和客户群体。
同时,A公司的创新技术和团队也为B公司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
另外,通过并购,B公司还实现了资源整合和成本节约,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挑战与应对。
然而,并购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组织文化融合、人才流失、业务整合等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挑战,B公司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优化人才激励政策、制定详细的业务整合计划等,以确保并购后的企业能够顺利运营并实现预期目标。
结论。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并购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并购不仅可以拓展企业的业务领域和客户资源,还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然而,并购也需要谨慎对待,需要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和挑战,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以确保并购能够取得成功并为企业带来持续的价值。
综上所述,公司并购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战略行为,需要企业充分认识其意义和影响,并谨慎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价值创造。
相信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公司并购将继续在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企业并购的成功策略案例分析近年来,企业并购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商业策略,旨在实现规模扩大、资源整合、降低成本以及实现市场份额的增长。
然而,并购交易并不总是能够取得成功,其中存在着种种风险和挑战。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成功的并购案例,来总结企业成功的并购策略,并为其他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案例一:谷歌收购YouTube2006年,全球领先的搜索引擎公司谷歌以1.65亿美元收购了视频分享平台YouTube。
这次并购被认为是一次巧妙的战略举措,谷歌将Youtube的用户网络与其自身的搜索引擎整合,进一步提升了其在线视频广告市场份额。
谷歌在并购后保持了YouTube的独立运营,这一策略使得用户持续增长并赢得用户的口碑。
通过并购,谷歌成功地扩大了其在线媒体业务,并进一步强化了其在互联网广告市场的地位。
案例二:迪士尼收购漫威在2009年,迪士尼以约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漫威娱乐公司,这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并购案例之一。
迪士尼将漫威的知名品牌和热门角色融入其传媒帝国中,并有效地促进了品牌的整合。
迪士尼除了改编漫画为电影等传统作法外,还将漫威的人物角色推广至公园、娱乐节目等领域,为其创造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通过迪士尼的广泛推广和精心打造,漫威漫画与电影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也加深了消费者对漫威品牌的认可度。
案例三:阿里巴巴收购盒马鲜生2017年,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以大约20亿美元收购了盒马鲜生,这是一家以线下超市和新零售为主的公司。
这次收购战略被视为是阿里巴巴在线上线下整合中的一次成功尝试。
通过收购盒马鲜生,阿里巴巴进一步拓展了其电商业务,并将线下实体店和线上购物整合在一起。
阿里巴巴与盒马鲜生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购物选择。
总结: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以总结出企业并购的成功策略。
首先,企业在选择并购目标时应注重战略契合度,确保双方具有互补性以及可以实现资源整合。
其次,成功的并购需要注重品牌整合和推广,将并购目标的知名品牌与自身业务相结合,创造更多的商业机会。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以阿里并购大润发为例
阿里巴巴于2020年11月宣布收购控股权,斥资284.68亿元(约合42亿美元)成为大润发的最大股东。
这是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进一步扩大零售渠道的重要一步。
下面是阿里并购大润发案例的分析:
1. 并购背景
- 扩大阿里零售渠道业务
- 加强新零售模式下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整合,进一步探索新零售模式实践
- 大润发是中国零售业巨头之一,具有强大的实体零售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在阿里零售渠道业务在线下市场布局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2.具体并购实施方案
- 斥资284.68亿元成为大润发最大股东,持股44%
- 阿里布局大润发所有门店并与其合作,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业务
3. 并购影响
- 增加了阿里在实体零售市场的影响力
- 与大润发合作,阿里可以更加完善自己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和大数据技术等优势,实现更加高效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 大润发的物流和门店布局,将有利于阿里提升线下配送和顾客体验
综上所述,阿里并购大润发的动作,对于扩大阿里零售渠道业务,深入整合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开展新零售业务探索都意义重大。
这也表明阿里在未来的战略布局和智能制造方面都将更加具有优势。
企业并购兼并案例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企业并购兼并已经成为了商业领域的常见操作。
而企业并购兼并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市场地位的变化。
为此,本文将从实例分析的角度,探讨企业并购兼并的实践经验和运营策略。
案例一:华为收购盛大网络华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之一,一直以来积极布局智能终端市场。
而在2011年,华为宣布将收购盛大网络旗下大部分业务,正式进军互联网领域。
这也是华为“走出去”战略实践的一次重要案例。
在这次收购中,华为获得了盛大网络在线游戏等业务的控制权,并将这些业务整合进自己的“华为游戏”平台。
同时,华为还在收购后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将盛大网络的在线音乐和社交业务进行整合,并独立运营。
通过这次收购,华为不仅扩大了互联网业务的版图,也增强了公司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实力。
而在业务整合和人员安置方面,华为也采取了一系列细致周到的举措,让各方面工作得到高效而顺畅的推进。
案例二:谷歌收购YouTube2006年,全球最大的网络视频分享平台YouTube的创始人陈士骏接受了谷歌的收购要约。
在这次收购中,虽然YouTube成为了谷歌的子公司,但仍然保持了相对独立的运营地位。
在收购后,谷歌把YouTube的用户群和广告规划整合到自己的综合平台中,并为其提供更好的技术和市场资源支持。
而在品牌策略上,谷歌则保留了YouTube的独立性,维持了其独特的品牌形象和用户口碑。
通过这次收购,谷歌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视频业务版图,增加了用户流量和市场份额。
同时,受益于收购,YouTube也可以获取到更多的广告收入和技术支持,稳固了在视频分享平台领域的领先地位。
案例三:苹果收购Beats2014年,苹果宣布以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Beats Electronics和Beats Music两家公司的商标和业务权。
这次收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追求高端音乐市场的增长,朝更广泛的娱乐细分市场拓展。
在这次收购中,苹果将Beats的音乐服务整合到自己的iTunes 商店以及App Store中,并在销售渠道上为Beats产品提供更多的支持。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引言:企业并购是指一个企业通过购买另一个企业的股权或资产,从而实现业务整合、资源整合以及市场拓展的一种策略。
本文将以某公司并购案例为例,分析企业并购的原因、影响以及成功与失败的要素。
一、案例背景某公司是一家在IT行业有着较为稳固地市场地位的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具备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广泛的客户资源。
然而,公司在一些新兴领域和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为了进一步拓展业务,公司开始考虑通过并购来实现增长。
二、并购的原因1. 市场拓展随着科技的发展,IT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公司通过并购可以更快速地进入新兴市场,获取更多的用户和客户资源,从而提高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2. 技术整合在IT行业,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通过并购,公司可以获得优秀的技术团队或者技术专利,从而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加快产品研发和创新进程。
3. 产能扩展某公司的产能已经接近饱和,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增长,公司需要通过并购来扩大产能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和运营效益。
三、并购案例分析某公司在国内的新兴市场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为了加快市场拓展,公司决定并购一家在当地市场上品牌知名度较高的公司。
1. 并购前的情况目标公司是当地的领先企业,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广泛的渠道分销网络。
其优势在于品牌影响力和品牌忠诚度高,但在一些核心技术上相对薄弱。
2. 并购的战略规划某公司决定保留目标公司的品牌和渠道,同时将目标公司的技术和研发团队整合到自己的体系中,以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产品竞争力。
3. 并购后的变化通过并购,某公司在当地市场上迅速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实现了快速拓展。
同时,通过技术整合,公司的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
四、并购的成功与失败因素1. 战略规划的合理性并购成功的关键在于战略规划的合理性。
公司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并选择合适的目标公司进行整合。
2. 资源整合的能力并购后,公司需要合理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协同效应。
公司并购的案例分析公司并购是两个或更多公司合并或收购的过程。
这种策略常用于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通过整合资源和优势来实现规模经济和市场份额的增长。
以下是一个公司并购的案例分析。
案例:迪士尼公司并购霍尼韦尔公司背景:迪士尼公司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娱乐公司,提供电影、电视节目、主题公园和其他形式的娱乐产品。
霍尼韦尔公司是一家工业和航空技术公司,专注于制造高质量的工业产品和航空产品。
动机:迪士尼公司希望扩大其业务范围并增加盈利能力。
通过收购霍尼韦尔公司,迪士尼公司可以获得工业和航空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并进一步巩固其在娱乐行业的领先地位。
并购过程:1.洽谈阶段:双方公司开始洽谈,并就价格、支付方式和其他关键条款进行谈判。
2.尽职调查:迪士尼公司对霍尼韦尔公司进行了尽职调查,评估其财务状况、商业模式、市场份额和员工情况等。
同时,迪士尼公司还与其法律和财务顾问合作,确保交易符合法律和财务要求。
3.合同签署:双方公司达成最终协议,并签署正式合同。
4.监管审批:交易须获得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例如竞争监管机构和证券监管机构等。
迪士尼公司必须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说明该交易不会垄断市场或损害消费者利益。
5.整合阶段:并购完成后,迪士尼公司开始整合霍尼韦尔公司的业务和资源。
这可能包括重组组织架构、合并市场部门、整合生产流程和技术等,以实现协同效应和经济规模。
影响:1.拓展业务范围:迪士尼公司通过并购霍尼韦尔公司,成功进军工业和航空技术领域,开拓新的市场机会。
2.增加盈利能力:霍尼韦尔公司的专业技术和资源为迪士尼公司带来了新的盈利来源,提高了整体盈利能力。
3.合并创新能力:通过合并双方的创新能力,迪士尼公司可以更好地响应市场需求,推出新的娱乐产品和服务。
4.资本市场效应:并购霍尼韦尔公司的消息可能对投资者产生积极影响,提高迪士尼公司的股价和市值。
结论:迪士尼公司成功并购霍尼韦尔公司,扩大了其业务范围,并加强了在娱乐行业的竞争优势。
企业并购案例调查分析报告1. 案例背景本次调查分析的企业并购案例是XYZ公司收购ABC公司的案例。
XYZ公司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制造业公司,ABC公司则是一家在本地市场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公司。
并购前,XYZ公司希望通过收购ABC公司扩大其在本地市场的份额,并获取ABC公司的技术和产品优势。
2. 案例分析2.1 并购动机XYZ公司选择收购ABC公司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实现战略布局的调整。
并购ABC 公司可以帮助XYZ公司拓展本地市场,加强本地市场对其公司品牌的认可度,提升销售业绩。
此外,ABC公司的技术和产品优势也能为XYZ公司带来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2.2 并购过程并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2.1 前期调研和尽职调查XYZ公司在决定收购ABC公司之前,对ABC公司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尽职调查。
尽职调查包括了对ABC公司的财务状况、市场地位、经营管理、人员情况等方面的调查,以保证并购的风险控制和决策的合理性。
2.2.2 商务洽谈和谈判在尽职调查结束后,XYZ公司正式与ABC公司展开商务洽谈和谈判。
双方就并购的交易条款、价格、股权结构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2.2.3 合同签订和监管审批双方达成初步协议后,进入合同签订和监管审批阶段。
在签订正式协议之前,需要向监管部门提交并购申请,经过相关审查和批准后方可正式签署并购协议。
2.2.4 并购整合并购完成后,需要对两家公司进行整合。
整合工作主要包括人员合并、业务整合、品牌整合等方面,确保两家公司能够顺利实现资源整合和协同效应。
2.3 并购效果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并购效果:2.3.1 市场份额扩大通过收购ABC公司,XYZ公司成功扩大了在本地市场的份额。
ABC公司在本地市场拥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收购后可以借助ABC公司的渠道和客户资源,加速XYZ公司在本地市场的发展。
2.3.2 技术和产品优势ABC公司拥有一些技术和产品优势,这些优势可以帮助XYZ公司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并提升公司的竞争力。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一、东方航空吸收合并上海航空东航、上航两个难兄难弟实在有太多的相似点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寒流中都分别披星戴帽,而这两家公司的业务均立足上海,放眼全国,业务上存在颇多重叠之处,重组是个双赢的选择。
但实际中,由于东航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企业,上航属于上海国资委下属企业,这两个属于不同娘家的国有企业最后能够走上重组之路,这与上海对局部利益的放弃和打造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迫切需求是分不开的。
(一)交易结构1、东航发行股份吸并上航,上航注销法人资格,所有资产和负债人员业务均并入东航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中。
2、双方的换股价格均按照停牌前20个交易日均价确定,对接受换股的上海航空股东给予25%的风险溢价作为风险补偿。
3、方案赋予东航和上航的异议股东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提供的现金选择权,包括H股和A股股东,异议股东可以按照换股价格行使现金选择权,无风险补偿。
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东要求:①在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②持续持有股票至收购请求权、现金选择权实施日。
4、由于国务院国资委等领导要求东航需要非公发行融资,方案采取换股吸收合并和A+H非公开发行两个项目并行操作,且相互独立,不互为条件,达到“一次停牌、同时锁价”的目标(二)实战心得1、上航被吸收合并的资产东航由东航通过其设立全资子公司上航有限来接收原上海航空主业资产及债权债务,并重新领域新的行政许可证照。
上海有限为东航的全资子公司,这我就不理解了,为何不干脆直接采取控股合并上航的式,反而绕了一圈却需要重新办理几乎所有的经营许可证照?难道是吸收合并有强制换股的味道但控股合并可能不能干干净净的换股,可能个别股东因这那原因不会办理换股手续?这可能也是某一个全面要约案例中的原因,在那个案例中,有部分股东就是没有接受控股股东发出的要约收购,控股股东在要约收购取得90%左右的股权后没有办法,只能将公司注销后重新设立一个公司将相关资产装进去。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一、东方航空吸收合并上海航空东航、上航两个难兄难弟实在有太多的相似点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寒流中都分别披星戴帽,而这两家公司的业务均立足上海,放眼全国,业务上存在颇多重叠之处,重组是个双赢的选择。
但实际中,由于东航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企业,上航属于上海国资委下属企业,这两个属于不同娘家的国有企业最后能够走上重组之路,这与上海对局部利益的放弃和打造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迫切需求是分不开的。
(一)交易结构1、东航发行股份吸并上航,上航注销法人资格,所有资产和负债人员业务均并入东航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中。
2、双方的换股价格均按照停牌前20个交易日均价确定,对接受换股的上海航空股东给予25%的风险溢价作为风险补偿。
3、方案赋予东航和上航的异议股东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提供的现金选择权,包括H股和A股股东,异议股东可以按照换股价格行使现金选择权,无风险补偿。
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东要求:①在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②持续持有股票至收购请求权、现金选择权实施日。
4、由于国务院国资委等领导要求东航需要非公发行融资,方案采取换股吸收合并和A+H非公开发行两个项目并行操作,且相互独立,不互为条件,达到“一次停牌、同时锁价”的目标(二)实战心得1、上航被吸收合并的资产东航由东航通过其设立全资子公司上航有限来接收原上海航空主业资产及债权债务,并重新领域新的行政许可证照。
上海有限为东航的全资子公司,这我就不理解了,为何不干脆直接采取控股合并上航的式,反而绕了一圈却需要重新办理几乎所有的经营许可证照?难道是吸收合并有强制换股的味道但控股合并可能不能干干净净的换股,可能个别股东因这那原因不会办理换股手续?这可能也是某一个全面要约案例中的原因,在那个案例中,有部分股东就是没有接受控股股东发出的要约收购,控股股东在要约收购取得90%左右的股权后没有办法,只能将公司注销后重新设立一个公司将相关资产装进去。
12个并购重组经典案例分析一、东方航空吸收合并上海航空东航、上航两个难兄难弟实在有太多的相似点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寒流中都分别披星戴帽,而这两家公司的业务均立足上海,放眼全国,业务上存在颇多重叠之处,重组是个双赢的选择。
但实际中,由于东航属于国务院国资委下属企业,上航属于上海国资委下属企业,这两个属于不同娘家的国有企业最后能够走上重组之路,这与上海对局部利益的放弃和打造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迫切需求是分不开的。
(一)交易结构1、东航发行股份吸并上航,上航注销法人资格,所有资产和负债人员业务均并入东航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中。
2、双方的换股价格均按照停牌前20个交易日均价确定,对接受换股的上海航空股东给予25%的风险溢价作为风险补偿。
3、方案赋予东航和上航的异议股东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提供的现金选择权,包括H股和A股股东,异议股东可以按照换股价格行使现金选择权,无风险补偿。
行使现金选择权的股东要求:①在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②持续持有股票至收购请求权、现金选择权实施日。
4、由于国务院国资委等领导要求东航需要非公发行融资,方案采取换股吸收合并和A+H非公开发行两个项目并行操作,且相互独立,不互为条件,达到“一次停牌、同时锁价”的目标(二)实战心得1、上航被吸收合并的资产东航由东航通过其设立全资子公司上航有限来接收原上海航空主业资产及债权债务,并重新领域新的行政许可证照。
上海有限为东航的全资子公司,这我就不理解了,为何不干脆直接采取控股合并上航的式,反而绕了一圈却需要重新办理几乎所有的经营许可证照?难道是吸收合并有强制换股的味道但控股合并可能不能干干净净的换股,可能个别股东因这那原因不会办理换股手续?这可能也是某一个全面要约案例中的原因,在那个案例中,有部分股东就是没有接受控股股东发出的要约收购,控股股东在要约收购取得90%左右的股权后没有办法,只能将公司注销后重新设立一个公司将相关资产装进去。
战略并购将成主流模式-----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析并购案例的选择中国证监会于2002年10月8日发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并从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
本文拟以新办法实施后即2002年12月1日至2003年8月31日发生的上市公司收购案例为研究对象,力图在案例的统计分析中寻找具有共性的典型特征以及一些案例的个性化特点。
一般而言,从目前发生的多数并购案例看,若以股权发生转移的目的区分,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出于产业整合的目的进行战略并购;二是以买壳收购为手段,进行重大资产重组,而后以再融资为目的的股权变动。
本文分析的重点将结合控制权转移的途径,侧重于从收购目的即战略并购和买壳收购入手。
也就是说,本文分析的第一层次以目的为主,第二层次将途径及其他特征综合作分析。
基于此,我们统计出共有49例并购案例,其中战略并购30例,买壳并购19例。
战略并购类案例控制权尽管通常发生了改变,但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不会发生重大改变。
收购人实施收购的目的主要有:提高管理水平进行产业整合、投资进入新的产业、其他(如反收购、利用上市公司作为产业资本运作的平台、MBO等)。
买壳收购类案例主要包含民营企业买壳上市和政府推动下的资产重组(重组和收购方也是国有企业)。
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主要资产都会发生重大改变。
上市公司收购案例的统计分析均来源于公开披露的信息。
战略并购案例分析一、并购对象的特征1、行业特征----高度集中于制造业。
按照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所有1200余家上市公司分别归属于22个行业大类中(由于制造业公司数量庞大,因此细分为10个子类别)。
在本文研究的30个战略并购案例分属于其中的12个行业,行业覆盖率达到了55%。
占据前4位的行业集中了19个案例,集中度达到了63.3%,接近三分之二。
从统计结果看,战略并购在高科技、金融、公用事业等市场普遍认为较为热门的行业出现的频率并不高。
相反,战略并购却大部分集中在一些传统制造行业(如机械、医药、食品等)。
在8个制造业子行业中发生的案例共有25项,占据了83.3%的比例。
由此可以认为,战略并购对象的行业特征相当显著,有超过80%的案例集中于制造业。
如此鲜明的行业特征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全球制造业基地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
可以预见,正在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将为上市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战略并购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
研究表明:"制造业目前是中国经济的中坚,但中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过程,因此制造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由于"中国制造业市场集中度低、技术层次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具备了产业转移所必需的条件"。
因此,在实现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产业整合的过程中,战略并购无疑是最为快捷、有效的途径之一。
2、地域特征----与区域经济战略相关。
上市公司的地域分布较广,30个案例分布在18个省市,最多的是江苏和广东,但也分别只有4个和3个案例,两者合计仅占23%,不足四分之一,因此地域分布是较为分散的。
其中西部地区和华东相对较多,分别有11家、9家,两者合计占了案例总数的三分之二。
尽管战略并购的地域特征并不显著,但是可以发现并购活跃的地区也是区域经济活跃(华东五省一市)以及受到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扶持的地区(西部大开发)。
因此,近期国家的区域经济政策的变化应该引起关注。
而东北地区将是下一阶段的黑马。
3、股权特征----股权结构趋于合理。
战略并购对象的大股东股权属性有鲜明的特点,除了深达声、ST黑豹、恒河制药之外,其余清一色的是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其中由国资局、财政局持有的纯国有股就有10家,占了三分之一。
这与目前国有资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大环境、大趋势相吻合。
4、所处市场。
在30家公司中,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公司有16家、深圳挂牌的14家,因此在战略并购中可以将沪深两市视为统一的市场。
没有明显的差别。
5、上市公司特征。
上市公司业绩分布较广,巨亏股、亏损股、微利股、绩平股、有配股资格、绩优股等各个层次的公司都有。
拥有再融资资格、绩平微利股以及亏损股各有10家,各占三分之一,比例非常平均。
上市公司资产质量普遍较好,除4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75%以上外,其余均低于66%。
上市公司规模分布:以中、小盘股居多,其中仅有3家公司的总股本大于4亿股(通常市场认为的大盘股),其余90%的公司总股本均在4亿股以下。
这主要与收购成本相关,目标企业的规模大,相应的收购成本也较高。
6、战略并购的类别。
战略并购对象与收购人同处相同行业或属上下游关系的共有15家,占一半的比例。
按照通常战略并购的分类可以将其分为三类,即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
在本文研究的30个战略并购案例中,混合并购占据了主导地位,共有15家,占50%;横向并购有10家,占三分之一;而纵向并购最少,仅有5家,占六分之一。
一般而言,混合并购体现了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横向并购则更多的体现出企业规模化的经营战略,纵向并购应该属于企业实施集约化经营战略的手段。
从中国上市公司战略并购案例的类别分析,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目前中国企业经营战略的整体取向。
尽管不少的企业深受多元化之苦,但是目前中国企业以多元化作为经营战略的仍旧居于主流地位。
企业经营战略决定了战略并购对象选择的关键依据之一。
战略并购是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手段。
因此,战略与并购是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
不同类型的并购下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如何实现企业经营战略与并购手段的有机结合等都是值得每一个立志快速成长的中国企业研究的课题。
7、非流通股比例。
战略并购案例中,非流通股比例在30%至75%之间。
其中有20家的非流通股比例在50%至75%之间,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二、收购人的特征1、地域特征。
战略并购案例中属于本地收购(收购人与收购对象同处一省)的有11例,占三分之一强。
在异地收购中来自于广东的买家最多,共有4家,占异地并购案例的三分之一;另外来自于海外(东南亚)和浙江的有3家,上海有2家。
可以看出收购人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即集中于经济增长迅速的地区。
2、收购人属性。
战略并购的收购人主要是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或关联公司、外资等三类,30个案例中有3家外资、10家上市公司或关联公司、16家民营企业和1家信托投资公司。
因此,寻找收购人可多关注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尤其是民营上市公司,他们通常较一般的民营企业对资本市场更熟悉,更认同资本运作对企业的高速成长所起的作用,同时他们比其他的上市公司有更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更迅速的决策机制。
作为民营上市公司,他们有一般企业所难以匹敌的融资渠道和资金实力。
民营上市公司(指直接上市)的经营战略、发展扩张的路径、以及并购手段的使用等问题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的跟踪研究。
三、交易特征由于有7家公司是通过间接收购的方式出让控股权的,交易的方式与控股股东相关而与上市公司不是直接相关,因此此处不作为研究对象。
1、交易规模。
涉及法人股转让的交易规模较小,3家公司均在1亿元以内。
战略并购中涉及国有(法人)股,采用直接收购方式的交易规模大多在1到3亿元(其中,20家公司中有16家均在2.6亿元以内)。
另外5000万元左右的2家,交易规模在3.5到4亿元的有2家。
20家公司的平均交易规模正好为2亿元。
2、交易溢价。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将无溢价定义为:考虑到基准值选择上的差异,按净资产值或高于净资产10%以内的价格交易都属于无溢价的情况。
在20家涉及国有(法人)股战略并购的公司中,有7家公司溢价,幅度在10%到90%之间,有溢价的交易,平均溢价幅度为35%。
3、收购方式。
(1)回避要约收购。
由于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收购上市公司30%以上股权时会涉及要约收购的问题,因此大多数公司采取了回避持股超过30%的方式。
30个案例中,收购后比例过30%的有11例,占三分之一,其中2家已经实施了要约收购。
另外有2家公司(荣华实业和新疆众和)没有得到要约收购豁免,后来不得不采取减持至30%以下的方式回避要约收购。
(2)间接收购。
虽然间接收购方式并不能绕过要约收购的障碍,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采用这种收购方式的案例越来越多。
根据相关公司在收购报告书中的表述,当收购人绝对控股(即持股50%以上)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时,一般认为收购人即已控制了大股东所持有的所有上市公司股权,如果比例超过30%,则涉及要约收购问题。
在目前的战略并购中已经出现了7例间接收购的案例,除ST天鹅外其余6家公司都超过了30%持股比例。
这6家公司中,2家已经实施了要约收购,2家是ST公司,另外2家存在经营亏损的情况。
间接收购方式的流行可能主要有三方面的优势:首先,信息披露略少于直接收购,例如通常只披露交易总价而不披露被收购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财务状况;其次,大幅减少收购现金支出,通常这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负债累累,净资产值极低,收购标的价格比直接收购上市公司低得多;最后,由于大股东的控制方通常为地方政府,如果收购方单单将优质的上市公司买去,通常谈判会很艰难,但间接收购类似于以承债方式整体兼并破产企业,一般更易为地方政府所接受。
4、交易审批。
战略并购交易的审批流程如下(一般情况下):交易双方董事会通过→收购对象的省级人民政府批准→交易双方股东大会通过→财政部、主管部委(教育部、经贸委)批准→证监会无异议、豁免全面要约收购义务→过户。
在2003年3月底之前发生的16个案例中有10家已经获得财政部的批准(根据截至2003年8月22日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其中9家是在2003年批准的。
通过率高达62.5%,假如不考虑有两起外资并购的案例涉及较为复杂的程序的话,通过率超过70%,这表明2003年财政部、证监会加快了审批进程,使上市公司收购交易大大提速。
但是其中只有两例是4月之后批准的,这主要是因为国务院机构改革,国资委行使审批职能尚未到位,导致5月份以来审批进程又再次受阻。
相信这只是交接环节上过渡时期的问题,随着各部委职能的到位,审批进程会恢复正常。
从未获得批准的这6个案例特征看,仍有共性值得关注。
主要是转让股权比例,其中有5个案例的出让股权都超过了总股本的30%(不论是否有非关联公司分别受让)。
而在10个获得批准的案例中仅有3家属于此种情况,其中2家采取了要约收购的办法,另有1家采取了两收购方分别受让,而且2家公司受让股权比例相差较远。
买壳收购案例分析在19家买壳收购的公司中,14家是比较典型的民营企业买壳上市、资产重组的案例,5家是典型的政府推动型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案例。
一、壳资源特征1、地域性特征。
基于买壳性质的重组有一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在上市公司当地进行的重组占了相当的比例。
在本文分析的19个案例中就有6例是在本地公司间进行重组的,其中四川3例,济南、海口、广东各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