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人美课标版七年级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扩展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7
人美教版七年级美术第一课教案《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型:欣赏课一、教材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欣赏评述"课的要求是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欣赏评述"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
评述更着眼于对美术作品理解、评价的表达。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
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
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
美术作品的创作分再现性和表现性的两类。
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逼真写实。
艺术家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称道。
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
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中,画面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虽然与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于生活的,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
因而它不仅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二、教学思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理解艺术如何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并加以升华,形成独特的艺术作品。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艺术创作的基本概念,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掌握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基本方法。
2. 技能与操作:学会观察、分析和提炼生活中的元素,能够运用美术语言和创作技巧,对生活场景进行艺术化表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和创作态度。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互动性和思考深度,评价学生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程度。
2. 作品创作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作品是否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是否从生活中提炼出美的元素,并加以创新。
3. 口头表达评价: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评价其对艺术创作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其对作品创作思路的阐述。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几幅具有生活气息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理论:教师讲解艺术创作的基本概念,强调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价值。
3. 观察分析: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的实物或图片,分析其中蕴含的美的元素和创作灵感,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 实践操作: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小组形式进行创作实践,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教师根据评价任务进行评价和总结。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小测验或问答形式,检测学生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创作作业,要求学生以“生活中的美”为主题进行创作,并提交作品。
3.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作品创作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品创作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七年级美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七年级美术《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一、知识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欣赏与评述基础知识与理论,探究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培养对绘画作品的审美能力。
锻炼运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对绘画作品理解和感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积极感受、认真参与对作品与实物、实景的比较、分析和讨论。
以个人钻研和集体讨论等形式完成对本课内容的学习。
依照本课要求拓展相关内容,将课本知识迁延至其他绘画作品以及艺术创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关注,尤其是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主动关注。
帮助学生逐步建树对于绘画作品乃至其他艺术作品的兴趣,懂得艺术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乐于学做一个懂得艺术、热爱艺术的人。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美术作品欣赏的初级阶段,往往以画得“像不像”作为评判的标准,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应该反应生活的朴素理解。
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却与生活中的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不理解,尤其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非但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会欣赏也很难评述。
所以,《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课,以经典作品为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打下初步的理论基础。
三、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齐白石的《虾》与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2、教学难点:对于抽象派和超现实主义之类的绘画创作是否源于生活的问题,是学生最易感觉困惑的问题,虽然本着降低难度的原则,课内未涉及此类绘画,但很可能在讨论中提及。
教师应有所准备。
四、教学过程【活动1】导课欣赏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
出示一幅现实生活中羊的照片和动画片的照片,引导学生说出两幅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羊的形象,说明美术作品源于生活。
不同点:老动画片里的羊更拟人化更聪明,像人一样会思考,同学们是喜欢动画中的羊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羊?如果现实中没有这个动物,艺术家能创造出这么生动的形象吗?这说明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和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高于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课稿一、课程背景简介《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人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的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通过学习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构图方式、表现手法等,让学生能够理解艺术的表达方式,提高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识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表达方式;2.掌握基本构图方式、色彩运用和画笔表现等美术技法;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表达方式;2.掌握基本构图方式和色彩运用;3.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首先,我会通过一组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并询问学生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艺术的多样性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2. 概念解释(10分钟)在介绍本单元内容之前,我将向学生解释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艺术作品可以是真实的再现,也可以是抽象的想象,但都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创造。
3. 学习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15分钟)接下来,我会选取一些经典艺术作品,例如《星空》和《名画复制》,向学生讲解艺术家创作这些作品的背景和灵感来源。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故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4. 学习构图方式和色彩运用(30分钟)在本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基本的构图方式和色彩运用。
我会通过示范和讲解,向学生介绍常见的构图方式,例如对称、平衡和留白等,并解释不同构图方式的表现效果。
同时,我还会讲解色彩运用的基本原理,以及不同颜色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5. 学习画笔表现和创作实践(40分钟)接下来,我将向学生演示不同画笔表现的技法,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练习。
例如,通过使用不同笔触和厚薄的画笔,学生可以掌握表现细节和层次感的技巧。
美术人美课标版七年级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示例1教案示例绘画名作欣赏《捣练图》中国古代的人物画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史前的岩画和陶绘。
迄今所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物画逐步形成了以线描和装饰性色彩塑造形象、注重人物精神刻画的传统。
唐代的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有两个以擅长画贵族妇女而著称的人物画家——张萱和周昉。
他们的作品在人物造型上有一些共同的特色:画中的妇女形象多是曲眉丰颊、浓丽多姿,使人一看便知道这是唐代的作品。
两个人中间,周昉是学张萱的,他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张萱的绘画风格,因而在绘画史上他们常被相提并论。
张萱和周昉的绘画直接影响了晚唐、五代的人物画的风格。
画家介绍:张萱,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是盛唐时的著名画家。
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叫55年)任“史馆画直”(即宫廷画师),主要画人物,特别擅长画贵族妇女、儿童、贵公子。
在《宣和画谱》中是这样介绍张萱的,说他的画“于贵公子与闺房之秀最工”,“又能写婴儿,此尤为难”。
《唐朝名画录》中说他的画“点簇景物位置、亭台树木花鸟,皆穷其妙”。
相传他画妇女惯用朱色晕染耳根。
在这以前,以妇女为题材的绘画不多,描写生活中的妇女的作品更是难得。
张萱改变了这种情况,他所画的妇女面相丰满,体态健康,和现在看到的唐代雕塑的风格相似。
张萱的真迹现在已经看不到,《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为宋朝人的摹本,其摹画非常精致,因画史记载周昉“初效张萱,后则小异”,以此画与周昉传世作品相比较,可知“摹本去原作未远”,因此,对于我们了解张萱的绘画风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品介绍:《捣练图》卷,作者张萱,宋摹本,绢本设色,37厘米×147厘米,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此画描绘宫中妇女制作丝绢的劳动场面。
“练”是丝织品的一种。
练织时质硬,必须煮过、漂白,再用杵捣,才能柔软洁白。
这幅作品共画了十二个人物,这些人物或长或幼、或坐或站,神情姿态各异。
1.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敢于质疑,提高分析美术作品的能力,从而领会“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2、过程与方法 : 引导学生分析、欣赏,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艺术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提高评述能力。
学情分析我上课的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有一定的美术欣赏评述基础,本课又是开学的第一节美术课,我相信他们会很感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导入新课:1、影视欣赏: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片段。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羊的形象与生活中的羊的异同。
提问法:观看视频回答问题,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活动2【讲授】《虾》(美术作品赏析):(播放课件)1、映示国画作品《虾》(齐白石)作者简介: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
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
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活动3【活动】《虾》学习提纲:(1)你喜欢齐白石的画《虾》么?通过欣赏对《虾》图进行一个总的评述。
(2)齐白石画的虾与真虾的异同?(艺术处理)(3)齐白石画虾的技法是怎么创造出来的?(4)齐白石画虾表现了什么样的美感?(5)作品的艺术特色及艺术魅力(6)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什么?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学生主动学习,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以理解本课的课题,启发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活动4【活动】《开国大典》①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②映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
人美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1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欣赏评述"课的要求是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欣赏评述"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
评述更着眼于对美术作品理解、评价的表达。
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认为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
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是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
学习此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即"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它作用于社会。
二、教学思路:三、教学目标: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
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四、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教学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五、教学准备:教师:教材,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安定课堂。
(二)导入。
美术人美课标版七年级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扩展资料扩展资料捣练图1捣练图2中国画的发展----仕女画家张萱和周昉捣练图唐代画家张萱作。
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
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划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
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第五节升华和凝华p.px14.style11扩展资料捣练图1捣练图2中国画的发展----仕女画家张萱和周昉捣练图捣练图(局部)《捣练图》,唐代画家张萱所绘。
工笔重彩,亦系宋徵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
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
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於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各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
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编辑:许雨青)执绢的妇女身躯稍向后仰,似在微微着力;熨练妇女认真专注的表情,端丽的仪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温厚从容的心情。
在绢下好奇地窥视的女孩,以及畏热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动引人。
画家表现妇女捣练活动,不只是描绘捣练、络线、织修、熨烫等的活动过程,他既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画某些富有情趣的细节,使得所反映的内容,更具有生活气息。
第五节升华和凝华p.style11扩展资料捣练图1捣练图2中国画的发展----仕女画家张萱和周昉中国画的发展----仕女画家张萱和周昉仕女图,绮罗画,开元间,起变化;体硕肥,服饰华,颜色美,构图佳。
有张萱,和周昉,别一格,周家祥;张萱作,品种强,捣练图,画卷长。
写妇女,最勤苦,忙缝纫,烫熨斗;赵佶摹,流美洲,国之宝,外人收。
游春图,写贵妇,杜甫诗,形象涂;丽人行,前后呼,行从图,神气足。
周昉画,众仕女,有纨扇,簪花曲;帝纳凉,妃出浴,唐宫廷,多淫欲。
李隆基,击梧桐,扬玉环,教鹦鸣;射鸟乐,斗鸡风,唐天子,多浪情。
仕女图,重典雅,罗裙薄,肌肤滑;画笔浓,色调佳,绔罗画,竞艳华。
绮罗人物画,一般指仕女画。
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前48年)就有著名的宫廷画家毛延寿,开始创作仕女画,更早的晚周帛画中的《龙风美人》图,马王堆帛画上驮侯妻像,北魏木板漆画上的“帝舜二妃娥皇女英”等,也都属于仕女画。
不过唐代以前,不论是宫廷仕女或是民间仕女画,大都画烈女、节妇,如晋代的司马昭、荀励、卫协等人画过《烈女》图,张墨画过《捣练图》顾恺之的《女史箴》,也是有名的仕女画。
到了南北朝,陆探微画的《宋桂阳王宠姬像》、《蔡姬荡舟图》等,更是精美的仕女画卷。
其他如解倩画的《丁贵人弹曲项琵琶图》,杨子华画的《北齐贵戚游苑图》、《宫苑人物》屏风,也都是仕女画卷。
又如梁武帝有一道《咏美人观画》诗:“殿上图神女,宫里出佳人,可怜俱是画,谁能辨伪真。
”可知齐梁时代长画仕女的画家是很多的。
到唐代开元间,仕女画,题材更加丰富,多以现实生活为对象,如韦项唐墓中出土的石刻妇女图像,永泰公主墓出土的许多壁画仕女像,都是现实生活中妇女形象,在造型上都是肥硕丰满面健康的形体,服饰、头饰也丰富多彩。
敦煌130窟中的《乐庭环夫人供养群像》,也是仕女图画,只是唐代逐渐注重体态肥硕,肌肉丰满的造型。
张萱:《捣练图》唐代仕女画家中最著名的是张萱和周昉,张萱,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开元间(713—741年),任史馆画直,工画人物,好画妇女婴儿。
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说,他曾画鞍马、贵公子、屏障(屏风、或画在帐子上的画),以宫苑仕女名冠于时,曾作《长门怨词》、《宫中七夕乞巧》、《望月》等图。
他的作品很多,现在只能从摹本中看到他的三幅作品。
第一幅是反映唐代妇女劳动生活的图景(为宋徽宗赵佶临摹,现藏美国波斯顿博物馆)。
长卷式的画面上分为三组,一组是用木杵捣练的场面;一组是理线和缝纫的活动;一组是用熨斗熨平的活动。
第二幅是《虢国夫人游春图》(也是宋徽宗的摹本,现藏东北博物馆),画的内容是杨贵妃的姐妹虢国夫人一行七人游春的行列,把贵妇人们玩赏春光、悠然自得的神情,表现得很生动,还有秦国夫人、韩国夫人在内,反映了杨家兄妹集团无聊而骄奢的生活。
人物形象和《捣练图》一样,流露着艳媚丰满的风格。
第三幅是《唐后行从图》,是描写武则天宫廷生活的一个片段。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字景玄(景元)大历年间(766一785年)任越州长史。
他是一位出色的画家,曾为郭子仪的女婿赵纵画像,把赵纵的性格和谈笑的神情,都画了出来,他画佛壁画,改变了千篇一律的“三尊式”,创造了“水月观音”形式,较为活泼。
但他仍以“绮罗人物”画著称,和张萱一样,妇女形象多是艳媚丰满的体态。
现存的作品《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听琴图》等,都是唐式仕女图画的典型风格。
张萱和周昉开创的绮罗人物画,对后世影响很大,至晚唐仍在盛行。
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所描绘的贵妇人宴游生活片断,与大诗人杜甫的名篇《丽人行》相呼应,一诗一画,均概括表现了当时贵族生活的骄纵富有,炙手可热的场面。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等,都取于宫廷生活,表现出她们的闲情逸致。
并有直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题材,如《明皇纳凉图》、《杨妃出浴图》、《明皇斗鸡射鸟图》、《太真教鹦鹉图》、《明皇夜游图》、《明皇击梧桐图》等。
簪花仕女图一簪花仕女图二表现这种奢靡浪浪生活的创作倾向的,不仅有张萱、周昉,还有其他画家。
当时画游春宴乐、凭栏烹茶、横笛舞蹈和围棋等仕女活动的很多。
这与佛教画所表现的庄容华贵和烈女画中僵硬死板的内容很不一样。
画家极力表现骄、奢、雅、逸的气息和柔软温腻的姿态,甚至对丰满的肌肤都赤裸裸地画出来,尽管唐代经过了安史战乱,但商业经济仍很活跃,特别是在江南和西蜀一带,官商大贾、新兴地主、官僚,均把绘画当做奢侈品之一。
那些腰缠万贯的人,最迷恋黄金和美人,但黄金画不出,而美人却可画出,于是荆南富人,纷纷去西蜀购买“川样美人”,一时成为风尚。
“周家祥”的艺术特色,即指张萱、周昉的绮罗人物的特色。
造型特点是,唐以前一般体形稳重敦实,脸部呈椭圆形;到了唐代,体形变得肥胖,脸型更加圆润丰满起来。
画中妇女浓丽肥胖,酥胸长裙,从披纱中能看出丰满的肌肉。
杜甫《丽人行》中“态浓意远淑具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就是画中的诗意,给人的感觉既是百无聊赖,又有极浓宫贵气象。
画仕女,如用吴道子的粗旷刚劲的线型来画,或用春蚕吐丝的线型来画,都不适合;于是张萱、周昉创造了一种适于表现光洁华美、轻罗簿纱的透明感的“铁丝描”和“游丝描”的综合技法。
用色采取了朱红、绯红、石青、翠绿、米黄、草绿、白等多种鲜艳的色彩,交相辉映,既富丽而又活泼明快。
第五节升华和凝华p扩展资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作曲家(四)歌唱知识冼星海贺绿汀贺绿汀(1903—1999)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湖南邵阳东乡人。
1923年入长沙岳云学校艺专学习。
1926年入党。
1927年参加了广州起义,1928年随红四军撤至海丰。
1931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黄自学习理论作曲。
1934年,以《牧童短笛》、《摇篮曲》两首钢琴曲荣获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的头等奖和名誉二等奖。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一队赴华北宣传抗日。
后到重庆,在育才学校音乐组及中央训练团音乐干部训练班任教学工作。
1941年,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至苏北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的工作。
1943年到延安筹建中央管弦乐团。
后任华北文工团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其代表作有:歌曲、合唱曲《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管弦乐曲《晚会》、《森吉德玛》;电影音乐《风云儿女》、《马路天使》、《上饶集中营》、《宋景诗》等。
此外,还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等学术著作。
第五节升华和凝华p.px14扩展资料变压器的种类电池寿命生活中安全用电小常识太阳能电池充电电池干电池和液体电池摩擦起电会产生多高的电压生活用电压充电电池镍镉充电电池的外观和锰锌干电池一样,只不过是用镍镉材料制成,成本高,但它可以反复充电使用。
镍镉电池的电压只有1.2伏,所以在有些场合不好使,如放在闪光灯、电视遥控器、电子表等需要满足一定电压值的用电器中。
但爱好电动汽车模型的同学都知道,放上1.2伏的镍镉电池比1.5伏的锰锌电池跑的快。
为什么?因为镍镉电池的内电阻小,所以当电流较大时,路端电压很大,而锰锌电池的内电阻大,当大电流时,输出的路端电压都很小。
但镍镉电池也有缺点,就是残留记忆性。
就是说,当电还有1/3没有用完时就进行充电,只能充进总容量的2/3,而且下次的放电量也只是这次充入的量,以前的1/3空间就堵死了,再也不能充电了。
所以,尽管说充电可达万次,但一般充放电十余次就不好使了。
尽管如此,它的用途还是十分广泛的。
特别是摄像机、手机更离不开它。
近年来,人们又开发了镍氢电池,体积更小了,而且没有记忆特性,效果颇佳,只是价格也较高,一片1200mAh的电池价格在400元以上。
就是说这块电池的储放电能力为提供1200mA的电流工作1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