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改《南通市气象管理办法》的决定发展与协调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7
江苏省气象管理办法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14号《江苏省气象管理办法》已于2003年5月22日经省人民政府第七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为发展气象事业,规范气象工作,准确、及时地发布气象预报,防御气象灾害,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资源,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气象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及管辖的海域从事气象探测、预报、服务、信息传播、灾害防御、科学研究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将地方气象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地方气象事业所需经费纳入本级地方财政预算。
第四条地方气象事业是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性公益事业,其项目包括:(一)气象探测、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通信、气象科学研究、气象科技服务及其基础设施;(二)为农业生产、农业综合开发、防汛抗旱和森林防火等提供气象服务的体系;(三)人工影响天气和防御雷电灾害、雾害等气象防灾减灾监测预警系统;(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环境保护和改善;(五)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务院、省政府规定的地方专项气象服务和需要由地方建设的其它项目第五条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的气象工作应当接受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法定标准划定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范围,并纳入城乡规划,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
计划、建设、规划和国土资源等部门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标准的建设项目,不予办理相关手续。
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
第七条未经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批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迁移气象台站;确因实施城市规划或者重点工程建设需要,必须迁移一般气象台站或者其设施的,建设单位必须报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批准;需要迁移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的,建设单位必须经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批准。
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21年)正文:----------------------------------------------------------------------------------------------------------------------------------------------------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2006年7月28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17年6月3日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二十六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21年9月29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江苏省河道管理条例〉等二十九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防御规划与组织实施第三章监测与预报预警第四章人工影响天气与雷电灾害防御第五章设施建设与保护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气象灾害防御活动,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止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和管辖海域内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是指热带气旋(含台风)、暴雨(雪)、雷电、寒潮、大风、干旱、大雾、高温、低温、龙卷风、冰雹、霜冻、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气候造成的灾害。
本条例所称气象灾害防御,是指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防和减灾活动。
第四条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以下简称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管理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预报预警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雷电灾害防御等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水利、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应急、公安、民政、卫生健康、广播电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有关部门及海事等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有关工作。
南通市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苏政发〔2020〕81号)等文件要求,进一步提升我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水平,为保护生命安全、服务生产发展、促进生活富裕、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支撑,结合我市实际,就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为主线,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更加有力地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强富美高”新南通建设提供坚实的气象服务保障支撑。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建成较好满足南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系统完备、功能先进、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6%以上,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比“十三五”平均水平提升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气象—2 —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较“十三五”平均下降15%。
全市气象灾害监测精细化程度、气象服务智慧化程度、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走在全省前列,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到2035年,建成现代气象业务、服务、科技创新和气象治理体系,气象服务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建设各领域,保障发展战略、服务社会民生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气象服务效益显著提高,智慧气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并走在全省前列。
三、主要任务(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1.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
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行政首长负责制。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4.27•【字号】苏政办发[2012]76号•【施行日期】2012.04.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76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七日江苏省“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也是我省气象事业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服务全省“两个率先”、推动我省气象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立足服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战略要求,面向“全面提升江苏气象业务服务能力,率先基本建成气象现代化体系”的战略任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国家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以及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署的《共同推进江苏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合作备忘录》等进行编制,具体阐明“十二五”时期江苏气象事业发展目标、发展任务、重点建设项目和政策取向。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一)“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绩“十一五”时期,在中国气象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苏气象事业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开拓创新,大力发展江苏特色气象服务,气象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服务效益明显提高,气象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江苏省气象管理办法江苏省气象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江苏省气象管理办法是为了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规范气象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第二条江苏省气象管理办法适用于江苏省行政区域内的气象工作。
第二章:气象监测第三条江苏省气象局负责组织开展江苏省内的气象监测工作,并向社会发布气象信息。
第四条各级地方气象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开展气象监测工作,并准确、及时地向上级气象部门报告相关数据。
第三章:气象预警第五条气象部门应当根据预报、预警信息,及时发布气象预警,提醒公众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第六条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配合气象部门做好气象预警信息的传递和宣传工作。
第四章:气象服务第七条气象部门应当为社会提供气象服务,满足各类用户的气象信息需求。
第八条各地方气象部门应当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气象服务方案,保障气象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五章:气象保障第九条江苏省气象局应当加强对气象仪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并定期进行检修,确保气象监测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十条各级地方气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和救灾工作,确保气象安全。
第六章:监督检查第十一条江苏省气象局及各级地方气象部门应当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对气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第十二条社会各界及公众可以通过投诉、举报渠道对气象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理。
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十三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理,根据情节轻重可以进行警告、罚款等处理,情节严重的将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第十四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原有一切与本办法不符的规定均失效。
结语本办法是为了规范江苏省内的气象工作,加强对气象行为的管理,提高气象服务水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制定的。
希望各级气象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遵守,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法规标题】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江苏省气象管理办法》等18件规章的决定(2008年发布)【发布部门】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文字号】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41号【适用区域】江苏省【发布时间】2008-03-20【生效时间】2008-03-20【关键词】其它类别【有效性】有效【更替信息】【注:此文档于2018年12月由一点通平台导出】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江苏省气象管理办法》等18件规章的决定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 41 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江苏省气象管理办法〉等18件规章的决定》已于2008年2月29日经省人民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省长:罗志军 二○○八年三月二十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江苏省气象管理办法》等18件规章的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行政法规规章清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12号),决定对《江苏省气象管理办法》等18件规章作如下修改: 一、《江苏省气象管理办法》 1.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第三款修改为:“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防雷装置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防雷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经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建设单位不得交付施工。
防雷装置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审核同意的施工图设计文件进行施工,并接受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检查。
确需变更设计方案的,应当按照原审查程序重新报批。
防雷装置竣工后,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气象主管机构验收;验收不合格的,气象主管机构应当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者整改不合格的,建设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 2.第二十二条修改为:“防雷装置检测和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单位应当取得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资质证书。
有关资质申请的程序、条件、时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 3.第二十三条第一款修改为:“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会同有关部门指导、监督当地防雷装置的检测工作。
南通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气象局《南通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气象综合规定【发文字号】通政办发[2016]105号【发布部门】南通市政府【发布日期】2016.09.09【实施日期】2016.09.09【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南通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气象局《南通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通政办发〔2016〕10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苏通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通州湾示范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市气象局《南通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9月9日南通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南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和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的攻坚时期。
新形势下,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气象事业改革发展,对南通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国家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2015~2030年)》、《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2014~2020年)实施方案》、《全国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14~2020年)》、《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气象保障规划(2015~2020年)》和《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江苏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条例》、《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6~2020年)》、《江苏省“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南通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1~2020)》、《南通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5~2020)》、《南通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进行编制,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南通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发展任务、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
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防御台风应急预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5.05•【字号】通政办函〔2022〕7号•【施行日期】2022.05.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防御台风应急预案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直属园区管委会,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南通市防御台风应急预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1年4月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印发的《南通市防御台风应急预案》(2021年修订版)同时废止。
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5月5日南通市防御台风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1.2 编制依据1.3 适用范围1.4 工作原则2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2.1 指挥机构2.2 工作职责2.3 县(市、区)防御台风组织机构2.4 基层防御台风组织机构3 预防、监测预报和预警3.1 预防3.2 监测预报3.3 预警4 应急响应4.1 应急响应总体要求4.2 Ⅳ级应急响应4.3 Ⅲ级应急响应4.4 Ⅱ级应急响应4.5 Ⅰ级应急响应4.6 信息发布与新闻报道4.7 应急响应变更和结束5 保障措施5.1 应急队伍保障5.2 电力保障5.3 通讯保障5.4 交通保障5.5 治安保障5.6 物资保障5.7 卫生保障5.8 生活保障5.9 资金保障5.10 宣传保障6 后期处置6.1 灾后救灾工作要求6.2 工程或设施损毁应急修复6.3 补偿要求7 附则7.1 名词术语定义7.2 培训7.3 演练7.4 总结评估7.5 奖惩7.6 预案管理8 附件附件1 市防汛抗旱(防御台风)指挥部成员单位及职责附件2 市防汛抗旱(防御台风)指挥部应急处置工作组及职责1 总则1.1 编制目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保证防御台风工作依法、规范、有序进行,全面提升我市台风灾害应对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总体目标和2011年实施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气象综合规定【发文字号】通政办发[2011]125号【发布部门】南通市政府【发布日期】2011.07.11【实施日期】2011.07.1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总体目标和2011年实施方案的通知(通政办发〔2011〕12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有关部门:《南通市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总体目标和2011年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七月十一日南通市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总体目标和2011年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江苏省气象局与南通市人民政府签署的共同建设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合作协议及南通市气象局与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签署的共建合作协议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现制订南通市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总体目标和2011年度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利用三年时间,积极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全市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为南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着力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加大农村气象监测站网密度,在沿江、沿海和雷电多发区建设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站,提高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
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立局地小气候自动监测站,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作物生长气象条件进行跟踪监测、预警和评估。
(二)积极开展农业气象服务结合全市农业产业布局,开展适合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的专项气象服务。
完善农业气象指标体系,研发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诊断技术,提高天气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开展针对不同农事季节、不同作物的农用天气预报。
开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与现场技术指导服务。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气象标准制修订管理细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23.09.28•【文号】气办发〔2023〕51号•【施行日期】2023.09.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其他规定正文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气象标准制修订管理细则》的通知气办发〔2023〕5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气象领域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贯彻落实《标准化法》《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行业标准管理办法》《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气象标准制修订工作,更好地发挥气象标准化工作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中国气象局对《气象标准制修订管理细则》进行了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2023年9月28日气象标准制修订管理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气象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根据《标准化法》《国家标准管理办法》《行业标准管理办法》《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气象标准化管理规定》《中国气象局关于国家级气象标准化主要工作职责分工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的气象标准是指由中国气象局组织编制或者归口管理的气象领域推荐性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气象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军民通用国家标准按照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中国气象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气象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实施管理。
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以下简称法规司),中国气象局分管职能司(以下简称分管职能司),中国气象局直属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直属企事业单位),气象领域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以及全国气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标委会),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以下简称省级气象主管机构),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以下简称干部学院)按照各自职责组织做好气象标准制修订工作。
中国气象局关于公布已废止和修改的规范性文件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公布日期】2017.12.12•【文号】气发〔2017〕80号•【施行日期】2017.12.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中国气象局关于公布已废止和修改的规范性文件的公告气发〔2017〕80号各省(区、市)气象局,计划单列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按照国务院有关改革要求,我局对气象部门“放管服”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涉及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应废止规范性文件共计42件,修改1件。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现将上述文件予以公布,并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附件:1.废止的规范性文件目录2.修改的规范性文件中国气象局2017年12月12日附件1废止的规范性文件目录序号文号标题序号文号标题1 (84)国气科字第039号关于下发《气象科学技术进步奖励试行办法》的通知2 国气装发〔1990〕28号国家气象局印发《关于加强气象技术装备集中统一供应管理的意见》的通知3 中气科发〔1997〕24号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著作类)申报评审试行办法的通知4 中气装发〔1997〕12号关于印发《气象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管理办法》的通知5 中气业发〔1998〕12号关于加强公开发布城镇天气预报管理的通知6 中气科发〔1998〕14号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著作类)申报评审办法的通知7 中气法发〔2001〕9号气象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办法(试行)8 中气测发〔2001〕14号气象技术装备管理办法序号文号标题9 中气法发〔2001〕2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雷减灾工作意见10 气发〔2001〕45号关于下发《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工作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11 气发〔2001〕121号关于颁发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资质管理办法的通知12 气发〔2002〕5号关于将气象有偿服务费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价格)的通知13 气发〔2002〕232号气象部门开展与高等院校合作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14 气发〔2003〕250号关于印发《气象科学技术工作奖励办法》和《气象科学技术工作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15 气办发〔2004〕19号关于防雷专业技术和施放气球作业人员资格认定转变管理方式的通知16 气发〔2004〕105号关于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序号文号标题范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17 气发〔2004〕30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标准化工作的意见18 气发〔2005〕149号关于《施放气球管理办法》有关条文适用问题的通知19 气发〔2005〕224号关于《防雷减灾管理办法》、《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办法》有关条文适用问题的通知20 气发〔2005〕239号关于印发《气象科技奖励办法》的通知21 气发〔2005〕292号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与生态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22 气发〔2006〕171号关于印发《中国气象局行政执法依据和职责划分》的通知23 气发〔2006〕199号中国气象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序号文号标题关于印发《气象科学和技术工作奖励办24 气发〔2006〕256号法》的通知关于印发《气象行政执法文书(2007 25 气发〔2007〕254号版)》的通知关于印发《气象标准化管理办法》的通26 气发〔2007〕473号知关于印发《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工作大27 气发〔2007〕478号纲》的通知关于组织编报《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工28 气发〔2007〕501号作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29 气发〔2008〕98号关于加强防雷安全工作的通知30 气发〔2008〕249号关于下发气象标准化工作流程的通知关于增设全国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测风31 气发〔2008〕361号塔有关问题的通知序号文号标题关于做好《气象行政许可实施办法(修32 气发〔2008〕435号订)》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通33 气法函〔2009〕20号知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标准化工作的34 气发〔2009〕266号意见35 气发〔2009〕451号气候可行性论证机构确认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管理有关工36 气法函〔2010〕10号作的通知37 气办发〔2011〕32号关于加强防雷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做好CQC认证防雷产品备案工作的38 气法函〔2012〕32号通知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国家级地面气象观39 气发〔2012〕93号测站迁建撤暂行规定的通知序号文号标题40 气办发〔2013〕49号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加强防雷装置检测管理工作的通知41 气发〔2013〕68号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防雷工程专业资质认定细则》的通知42 气办函〔2014〕344号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关于做好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避免危害国家基准气候站基本气象站气象探测环境审批下放后续工作的通知附件2修改的规范性文件中国气象局对2003年02月13日印发的《关于印发<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规定>的通知》(气发〔2003〕56号)附件《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规定》中有关作业组织资格和作业人员资格及有关审批程序进行删除。
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南通市政府规章制定办法》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通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2.18•【字号】南通市人民政府令第8号•【施行日期】2021.04.01•【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法制工作正文南通市人民政府令第8号《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南通市政府规章制定办法〉的决定》已于2021年2月7日经十五届市人民政府第6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21年4月1日起施行。
市长王晖2021年2月18日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南通市政府规章制定办法》的决定为了规范市政府规章制定程序,提高规章制定质量,市政府决定修改《南通市政府规章制定办法》(政府令〔2015〕第1号)。
具体如下:一、将第三条修改为:“规章可以在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一)为执行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二)属于本市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应当制定地方性法规但条件尚不成熟的,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可以先制定规章。
规章实施满两年需要继续实施规章所规定的行政措施的,应当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没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依据,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
”二、增加一条,作为第四条:“制定规章,应当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
上位法和相关规定要求向党委报告的,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报告市委。
”三、将本办法中的“政府法制机构”改为“市政府承担行政立法工作的部门(简称市政府立法部门)”。
四、增加一条,作为第七条:“鼓励社会公众有序参与规章项目征集、公开征求意见、听证、论证咨询、评估等立法活动。
”五、将第七条改为第九条,修改为:“市政府立法部门可以于每年下半年向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以及有关组织征集下一年度规章制定建议。
“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以及有关组织认为需要制定规章的,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政府立法部门提出立项申请。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5.14•【字号】苏政发[2006]67号•【施行日期】2006.05.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苏政发[2006]67号2006年5月14日)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为加快全省气象事业发展步伐,更好地为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结合江苏实际,现作如下通知: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气象事业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服务群众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省濒海沿江,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区,台风、暴雨、干旱等气象灾害频繁,成为威胁城乡公共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
由于我省人口稠密、城镇密集、经济发达、交通运输繁忙,一旦遭受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较大损失。
另一方面,我省自然资源匮乏,合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气候资源,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较大的经济、环保与生态价值。
加快发展气象事业,不仅是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应对突发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而且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我省气象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步建立了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体系,为防灾减灾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气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是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预测预报水平亟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气象工作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尚不完全适应。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气象事业发展一定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天气气候的监测、预报、服务能力,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和可再生清洁能源,更好地发挥支持、服务和保障作用。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气象局关于气象部门管理体制第二步调整改革的报告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1982.11.09•【文号】国办发[1982]第76号•【施行日期】1982.11.0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气象局关于气象部门管理体制第二步调整改革的报告的通知(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九日国办发[1982]第76号)国务院同意国家气象局《关于气象部门管理体制第二步调整改革的报告》,现转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在气象部门的管理体制调整改革后,各省、市、自治区要继续支持气象事业的发展,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关心解决气象部门存在的实际困难。
气象部门要努力做好为当地服务的工作,经常向地方党政部门请示汇报,准确、迅速地搞好气象服务,力争最好的经济效益。
气象部门管理体制的调整改革,自一九八三年起实行。
实施办法由国家气象局和各省、市、自治区具体商定。
关于气象部门管理体制第二步调整改革的报告遵照国务院国发〔1980〕130号文件关于气象部门管理体制分两步进行调整改革的部署,全国气象部门从一九八0年以来进行了管理体制的第一步调整改革,目前已基本完成。
通过第一步调整改革,初步解决了人财物管理与业务工作脱节的矛盾,促进了业务、服务质量的提高。
两年来,在进行管理体制第一步调整改革的同时,对第二步调整改革作了调查研究,并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进行了充分讨论。
与会同志认为,目前的调整改革是在国家经济体制尚未全面改革的情况下进行的,搞好当前的调整改革,将为以后的全面调整改革打好基础。
目前进行管理体制第二步调整改革的条件已基本具备,要求从速进行,以便在国家经济体制全面改革后,按照我国气象工作特点和气象业务技术体制现代化的要求,参照国内外经验进行全面的调整改革,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建设一个指挥有力、配合密切、运转灵活的业务系统,以促进气象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气象工作更好地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服务。
最新气象行业管理若干规定全文最新气象行业管理若干规定全文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有关最新气象行业管理若干规定全文内容,提供给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条为了加强气象行业管理,促进气象行业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气象行业的总体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结合气象行业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气象活动,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气象行业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行业管理工作。
第四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制定气象行业规划和政策,完善气象行业法规和标准,强化气象行业监督,加强气象行业协调、指导和服务,合理配置国家对气象行业的投入。
第五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开展气象行业的业务和科技合作与交流、气象科普宣传、气象科技成果推广等活动,提高气象工作水平。
第六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兼顾当前与长远需要的原则编制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全国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报国务院或者有关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根据全国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组织有关部门编制,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本部门或者本系统的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备案后,组织实施。
第七条重要气象设施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前,应当按照项目相应的审批权限,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审查同意。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南通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的决定(2024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通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4.07•【字号】南通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9号•【施行日期】2024.04.15•【效力等级】其他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立法工作正文南通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9号《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南通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的决定》已由南通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24年1月19日通过,经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24年3月27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24年4月15日起施行。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4月7日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南通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的决定南通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决定对《南通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作如下修改:一、将第一条中的“推进本市的法治建设”修改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二、将第二条修改为:“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修改、废止和解释地方性法规等立法活动,适用本条例。
”三、增加一条,作为第三条:“立法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法治南通建设,保障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
”四、将第三条改为第四条,修改为:“立法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江苏省地方性法规相抵触。
“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应当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地方特色;对上位法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一般不作重复性规定。
”五、将第四条改为第五条,修改为:“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基层治理等方面涉及的下列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和江苏省地方性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二)属于本市的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十一条所列只能制定法律的事项以外,国家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需要先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
江苏省政府人民令第113号——江苏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1.04•【字号】江苏省政府人民令第113号•【施行日期】2017.03.01•【效力等级】地方政府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气象综合规定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113号《江苏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已于2016年12月27日经省人民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省长石泰峰2017年1月4日江苏省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第一条为了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确保气象探测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较性,为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和管辖海域范围内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气象设施,是指专门用于气象探测、信息传输等气象技术专用装备和设施。
本办法所称气象探测环境,是指为避开各种干扰,保证气象探测设施准确获得气象探测信息所必需的最小距离构成的环境空间。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将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指导。
发展改革、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住房建设、公安、环境保护、海洋与渔业、无线电管理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
第四条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社会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的意识。
第五条城乡建设应当统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需要。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会同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编制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依法纳入城乡规划。
精心整理南通市政府关于修改《南通市气象管理办法》的决定发布单位:南通市政府发布时间:2010-11-25 索引号:FA200-B0000-2010-073 文件编号:通政规〔2010〕1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为进一步加强气象管理,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市政府决定对《南通市气象管理办法》(通政发〔2006〕55号)作如下修改:“规划、 “ “ 并根据 “”“广播、电视播出单位改变气象预报节目播发时间安排应当事先征得有关气象台站的同意;对国计民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灾害性天气警报、预警信号和补充、订正的气象预报应当及时增播或者插播。
”五、将第十二条修改为:“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区气象灾害的特点,组织气象等有关部门定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基础数据库,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六、在第十二条后增加一条:“市、县两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依照法定范围和程序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对气象灾害风险作出评估。
”“市、县两级政府有关部门在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以及城乡规划编制中,应当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七、将第十四条修改为:“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人工影响天气协调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案由气象主管机构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人工影响天气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予以保障。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导致的意外事故,由批准该作业方案的人民政府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处理。
”八、删除第十五条。
《南通市气象管理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订,重新公布。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南通市气象管理办法(2006年8月14日市人民政府发布,2010年11月25日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南通市气象管理办法〉的决定》修订公布)第一条为发展气象事业,加强和规范气象行业管理,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气象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加快完善气象法规规章体系为了加快完善气象法规规章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应加强立法工作,制定更加完善的气象法律法规。
其次,要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确保法规的有效实施。
同时,还需要加强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社会各界对气象法规的认知和遵守程度。
一、加强立法工作当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气象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预警条例》等。
但随着气象事业的发展和变化,现有法规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要。
因此,应加强立法工作,及时修订和完善现有法规,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气象工作需求。
二、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除了法律法规的制定,还需要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政策制定应注重科学性和针对性,充分考虑气象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同时,要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加强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推动政策落地生根。
三、加强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制定好的法规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宣传和培训,很难起到实际的作用。
因此,要加强对气象法规的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公众普及气象法规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同时,还要加强对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规遵守能力。
加快完善气象法规规章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政府部门要加强组织和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相关专家学者要积极参与,提供科学的建议和意见。
社会各界要增强法规意识,自觉遵守气象法规,共同维护气象工作的正常秩序和良好发展环境。
在加快完善气象法规规章体系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坚持科学立法,确保法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其次,要注重法规的可操作性,尽量简化程序和要求,提高实施效果。
此外,要充分考虑国际气象法规和国际规范的要求,加强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气象事业的国际影响力。
加快完善气象法规规章体系是推动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法规,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加强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才能提高气象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保障国家气象安全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
公司诉讼理由是什么?关于修改《南通市气象管理办法》的决定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南通市气象管理办法》的决定通政规〔2010〕1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为进一步加强气象管理,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市政府决定对《南通市气象管理办法》(通政发〔2006〕55号)作如下修改:一、将第七条修改为:“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区域,由市、县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法定标准划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城市规划或者村庄和集镇规划。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区域和标准报送同级有关部门备案。
发展改革、规划、国土等部门在审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区域内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求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
”“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标准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得批准建设。
”二、在第八条后增加一条:“各类无线电台(站)不得对气象专用频道、频率产生干扰。
气象通信线路和设施不得被挤占、挪用、损坏,以保证气象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输。
”“气象无线电频率的保护,按照国家无线电管理法规执行。
”三、将第九条修改为:“本市行政区域内(含海域)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和预警信号由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按职责制作并报气象主管机构主要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签发后,公开向社会发布,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补充和订正。
”“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和预警信号。
”四、将第十条修改为:“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广播、电视播出单位和市、县两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应当安排专门时间或者版面,每天播发或者刊登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和预警信号。
”“广播、电视播出单位改变气象预报节目播发时间安排应当事先征得有关气象台站的同意;对国计民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灾害性天气警报、预警信号和补充、订正的气象预报应当及时增播或者插播。
”五、将第十二条修改为:“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区气象灾害的特点,组织气象等有关部门定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基础数据库,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六、在第十二条后增加一条:“市、县两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依照法定范围和程序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对气象灾害风险作出评估。
”“市、县两级政府有关部门在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以及城乡规划编制中,应当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七、将第十四条修改为:“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人工影响天气协调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案由气象主管机构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人工影响天气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予以保障。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导致的意外事故,由批准该作业方案的人民政府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处理。
”八、删除第十五条。
九、第十九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本办法所称防雷装置,包括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连接导体。
”十、将第二十条第二款修改为:“防雷装置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防雷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经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建设单位不得交付施工。
”十一、将第二十一条修改为:“防雷装置检测和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单位应当取得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颁发的资质证书。
有关资质申请的程序、条件、时限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十二、将第二十三条第一款修改为:“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会同有关部门指导、监督当地防雷装置的检测工作。
”十三、在第二十四条后增加一条:“市、县两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爆炸危险环境等建设项目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以确保公共安全。
”十四、删除第二十五条第一款。
十五、删除第二十六条第二款。
修改后的条文顺序作相应调整。
本决定自2010年12月25日起施行。
《南通市气象管理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订,重新公布。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南通市气象管理办法(2006年8月14日市人民政府发布,2010年11月25日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南通市气象管理办法〉的决定》修订公布)第一条为发展气象事业,加强和规范气象行业管理,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气象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及管辖的海域从事气象探测、预报、服务、信息传播、灾害防御、科学研究以及人工影响天气、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活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办法。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坚持将地方气象事业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地方气象事业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市、县两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工作。
第五条气象探测设施、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等设施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
气象设施因不可抗力遭受破坏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紧急措施,组织力量修复,确保气象设施正常运行。
第六条未经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迁移气象台站和气象设施;依法经批准迁移气象台站和气象设施的,迁建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依法经批准迁移气象台站和气象设施的,在新址投入使用并按国家《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完成对比观测前,建设单位不得在原址实施拆迁、建设,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破坏原站址的探测环境。
第七条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区域,由市、县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法定标准划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城市规划或者村庄和集镇规划。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区域和标准报送同级有关部门备案。
发展改革、规划、国土等部门在审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区域内的建设项目时,应当事先征求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意见。
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标准的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不得批准建设。
第八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义务,禁止下列危害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一)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障碍物、进行爆破和采石;(二)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影响气象探测设施工作效能的高频电磁辐射装置;(三)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其他影响气象探测的活动。
第九条各类无线电台(站)不得对气象专用频道、频率产生干扰。
气象通信线路和设施不得被挤占、挪用、损坏,以保证气象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输。
气象无线电频率的保护,按照国家无线电管理法规执行。
第十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含海域)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和预警信号由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按职责制作并报气象主管机构主要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签发后,公开向社会发布,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补充和订正。
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和预警信号。
第十一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广播、电视播出单位和市、县两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报纸,应当安排专门时间或者版面,每天播发或者刊登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和预警信号。
广播、电视播出单位改变气象预报节目播发时间安排应当事先征得有关气象台站的同意;对国计民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灾害性天气警报、预警信号和补充、订正的气象预报应当及时增播或者插播。
第十二条广播、电视、报纸、通信和互联网等各类新闻、信息媒体向社会传播气象信息,必须使用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标明发布时间和气象台站名称。
各类媒体传播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等气象信息时,应当与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传播气象信息获得的收益,应当按协议约定,提取一部分用于支持气象事业的发展。
禁止无协议或超出协议规定向社会传播气象信息。
第十三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区气象灾害的特点,组织气象等有关部门定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基础数据库,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十四条市、县两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依照法定范围和程序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对气象灾害风险作出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指导当地基础项目建设。
市、县两级政府有关部门在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以及城乡规划编制中,应当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第十五条市、县两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及时将热带气旋(含台风)、干旱、暴雨(雪)、雷电、大风、大雾、冰雹、寒潮、高温、低温、龙卷风、霜冻、连阴雨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信息和发生情况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
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或者减轻灾害损失。
重大气象灾害和突发性气象灾害发生前后,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对灾害进行预评估和后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气象防灾减灾建议,并将灾情及时上报市气象主管机构及其相关部门。
气象灾害程度由市、县两级气象主管机构根据所属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和灾害标准确认。
第十六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人工影响天气协调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方案由气象主管机构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人工影响天气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予以保障。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导致的意外事故,由批准该作业方案的人民政府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七条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单位或个人,必须具备省级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条件,并使用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要求的技术标准的作业设备,遵守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
火箭等发射装置必须向省级气象主管机构或受其委托的单位申报年检。
年检不合格的,应当立即进行检修,经检修仍达不到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要求的,予以报废。
采购、运输、存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使用的火箭等发射装置、炮弹、火箭弹,应当遵守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十八条防雷减灾工作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市、县两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对防雷减灾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雷击灾害的鉴定由市、县两级气象主管机构统一组织,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配合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做好调查工作。
鉴定结束后,组织鉴定的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上报灾情鉴定报告。
第二十条生产、储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场所,计算机信息系统,通信和广播电视设施,电力设施,公共场所易遭受雷击的设施以及国家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其它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安装预防直接雷击、感应雷击和静电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以下简称防雷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