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10
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分析
咸适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成都,610074)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因素进行分析阐述,总结性的对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进行梳理,对离岸金融的发展要素进行研究,为我国发展离岸金融提供了对比参照。
关键词:离岸金融经济全球化发展
国际上离岸金融产生的历史背景因素较多,其中不仅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宏观因素,即包括经济全球化、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确立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金融自由化、国际金融竞争、国际经济不平衡等方面;也包含像石油美元、债务危机等微观因素。从整体发展路径来看,还有其不同的分类方式和风格迥异的发展模式。
一、离岸金融的产生因素分析
(一)离岸金融产生的宏观因素
离岸金融已经成为世界金融业中举足轻重的部分,除了具体的业务活动或政策举措外,还有着深刻的经济和金融背景。离岸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宏观因素包括经济全球化、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确立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金融自由化、国际金融竞争、国际经济不平衡等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欧洲货币市场的萌芽期。那时出现的欧洲货币(亦称离岸货币)和欧洲货币市场(亦称离岸金融市场)是有其发展的特定因素。
1、世界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包括贸易一体化、生产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投资一体化四个重要方面。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是战后经济一体化的突出表现。任何国际贸易的发展都需要国际金融的支持。1951年英镑发生危机,英国加强了外汇管制,禁止本国商业银行用本币对非英镑区居民之间的贸易提供融资,英国商业银行就通过吸存美元向跨国贸易公司发放贷款。跨国贸易公司也盼望能够无限制得到低利息的信贷资金,同时,如果公司资金宽裕时能够有一个高利息的存款银行,国际离岸金融市场成了较好的选择。离岸金融市场的出现迎合了进出口商的客观需要。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资本来源主要有两类:一是母公司资本,二是市场借款。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中国际金融市场借款比例一般在20%以上,高的可达60%。跨国公司在国际金融市场筹措资金通常要求宽松简便和成本低廉的融资条件,离岸金融市场更具优势。欧洲债券发行总额中跨国公司借款比例达60%左右。跨国公司全球税务筹划和保密等要求也只有在离岸金融中心才更容易运作。如开曼群岛是著名的“税收天堂”,有两万多家公司、四五百家银行和信托公司、三百多家保险公司。荷属安第列斯群岛一度也是加勒比海地区的避税天堂。跨国公司的特殊要求推动了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的内容是金融全球化,主要是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经营。金融机构国际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网点跨国化,即在境外设立分行或子公司,增加物理网点。二是产品国际化。与境外客户或金融机构的业务往来占整个金融业交易的比重日益增长。客户交易主要是离岸金融交易,业务对象基于非居民开办,它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金融业务。
银行离岸业务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其业务内容的变化上,离岸业务品种不断发展,主要包括:欧洲辛迪加贷款,外汇期权、期货,银行同业间的短期资金交易,外币可转让存单等业务。其次,银行离岸业务的发展还表现在资产构成的变化上。美英等国商业银行在离岸金融中心分支行的总资产约占所有海外分支行资产的65%。再次,银行离岸业务的发展还表现
在其收益来源构成方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头七年,美国前13 家大跨国银行的利润增长约70%来自欧洲信贷的贡献。银行国际化推动着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世界各离岸金融中心通常是外国银行的集聚地。跨国银行业务的拓展丰富和活跃了各离岸金融中心,使各离岸金融中心充满活力并吸引更多客户。金融机构境外资产和利润的快速增加,尤其是来自非居民的资产和利润的增加,将使金融业更加倚重境外金融业务尤其是针对非居民的金融业务,将对各国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的产生积极的影响。
2、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1944 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的国际本位货币地位。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有:
(1)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国政府有义务维持35 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官价;
(2)其他国家货币按黄金平价与美元保持兑换关系;
(3)实行固定汇率制。
此后,美元大量流出本土,为欧洲美元的产生准备了条件。上世纪五十到六十年代,美元处于国际强势地位,无形中各国把美元当作最好的国际结算货币,从而导致美元升值,美国逆差大幅上升和对外投资不断扩大。随着大批美元在国际结算支付中频繁使用,银行业中美元的重要性日益上升,非美国银行必然产生经营美元的欲望。与此同时,美元持有者为方便交易和避免货币贬值,往往不希望变更美元币种,总希望把闲置美元存入银行生息或进行其他形式的投资。由于国际清偿手段不足和美元的特殊地位,市场往往存在着较大的美元需求。西欧各国银行把经营美元视为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其主管当局考虑到这种业务的利益,或是采取鼓励发展的自由化态度,或是认为对本国金融体系和国内经济负面影响不大,实施较为宽松的管理政策和体制。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离岸金融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性制度条件。
3、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是指1970 年代中期后出现的世界各国政府放松金融管制和鼓励金融创新的趋势。可以说,离岸金融的蓬勃发展对世界各国金融自由化起到了示范和激励作用。尽管金融自由化于1970 年代在发达国家开始兴起,但自由化的要求却在二战后就已经表现出来,离岸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就是明证。
首先,在离岸金融市场上,市场进入限制相对较少。英格兰银行对境内外银行在伦敦金融市场设立离岸机构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实质上是鼓励和支持这类业务活动。在开曼群岛等离岸金融中心,跨国银行开办一家分行所需资本金远低于其他地区。
其次,税收、收费政策宽松,成本低。主要表现在:绝大部分离岸市场管理当局均不要求离岸金融机构缴纳存款准备金;不征收个人、公司所得税,资本利得税,利息、股息预扣税,或者税收很低。对市场运作和机构业务活动的管理较为宽松。如对利率和汇率波动不加限制,对外汇交易和资本国际流动基本不加限制,对金融业务创新管制很少。
离岸金融业务和市场在1960、1970 年代的飞速发展是世界金融自由化的早期表现。战后西方经济在初步得到恢复之后,金融业迅速发展。但此时,西方国家对日新月异的金融业监管还缺乏足够的经验,需要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因而对金融自由化采取较为审慎的态度。然而金融业本身的发展却有强烈的自由化要求。为避免金融自由化对国内经济产生较大影响,采用离岸账户与在岸帐户分离的方式,另辟一个空间让金融自由化得以发展就成为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较为现实和积极的政策选择。英国是最早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近代银行制度和金融业发展早于其他国家,金融市场起步早,管理体制完善,管理经验和技术成熟。伦敦的离岸金融市场和业务一开始就与在岸业务合为一体,金融自由化在英国表现得更为直接和明确。香港由于与英国的特殊关系,自然就沿用英国的模式,其自由化程度和金融业发达程度居于亚洲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