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例共同性外斜视二次手术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57.88 KB
- 文档页数:2
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及眼位临床观察(附97例分析)王夏虹;皮敏石;陈集玲
【期刊名称】《福建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5(27)4
【摘要】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及眼位情况.方法对97例7岁以上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分两组,一组术后行同视机训练,另一组术后未行同视机训练;观察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双眼单视功能及眼位情况.结果训练组术后经同视机训练后具备Ⅰ、Ⅱ、Ⅲ级视功能的患者比术前明显增加;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具备Ⅰ、Ⅱ、Ⅲ级视功能的患者,与非训练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同视机训练组双眼眼位正位率明显增加,过矫或欠矫率明显下降,与非训练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7岁以上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经同视机训练能使部分患者单视功能恢复,而且眼位回退明显减少.
【总页数】2页(P68-69)
【作者】王夏虹;皮敏石;陈集玲
【作者单位】厦门中山医院眼科,361004;厦门中山医院眼科,361004;厦门中山医院眼科,36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7.4+1
【相关文献】
1.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眼位观察 [J], 范红莉
2.婴幼儿期外斜视术后眼位及双眼视功能的影响因素 [J], 姚雪辉;张士宏;丁洁
3.不伴眼位偏斜的弱视双眼视功能检查分析(附104例报告) [J], 王华
4.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术后2年的眼位变化观察 [J], 赵晓馥[1];徐国兴[2];汪亚萍[3]
5.视感知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和知觉眼位疗效的临床研究[J], 樊新皓;冯雪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共同性外斜视二次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目的:观察共同性外斜视二次手术的疗效,探讨手术难点及对策。
方法:55例共同性外斜视二次手术患者中,斜视≤24°(低度组)33例,≥25°(高度组)22例,视局部结膜瘢痕情况设计结膜切口,根据外斜视种类与眼球运动情况设计手术方案,行相应外直肌后徙术及内直肌加强术。
结果:术后6周低度组患者正位30例、欠矫2例、过矫1例,高度组分别为13、7和2例,两组欠矫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共同性外斜视二次手术疗效较好。
术后导致手术效果差的最常见原因是欠矫,手术量设计以适当过矫为好。
标签:共同性外斜视;二次手术;对策据报道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发生欠矫现象并不罕见[1]。
严重时常需要进行二次手术,有关共同性外斜视二次手术治疗效果的报道较少。
我科共为38例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欠矫患者行二次手术,效果较好。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5年5月~2010年5月我院共收治55例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欠矫患者,其中,男32例,女23例;年龄5~46岁,平均25.3岁。
按外斜视轻重程度分为低度组和高度组,33例≤24°为低度组,22例≥25°为高度组。
1.2 手术方法使用2%利多卡因球结膜下浸润麻醉及0.4%盐酸奥布卡因局部麻醉。
一般以最大斜角设计手术量,斜角≥25°者,在两眼行对称性手术,一般作双外直肌后徙加双下斜肌后徙术;斜视角≤24°者,在斜视眼作外直肌后徙加内直肌缩短术。
集合不足者以加强内直肌为主,分开过强且无外展受限者以减弱外直肌为主,伴外展受限者以减弱对侧外直肌和(或)加强同侧内直肌为主。
在患者穹隆部结膜处做切口,锐性分离结膜下组织,勾全内外直肌,使用可吸收缝线做双套环缝线,以其所在的附着点为基准行截除及后徙术,在术中坐起行映光、交替遮盖检查及眼球运动检查,依据检查结果,调整缝线松紧,同时注意不影响眼的水平运动,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球结膜切口,术毕结膜囊内点抗生素眼膏,加压包扎。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矫正的临床研究焦贵昕【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1(8)12【摘要】目的:探讨手术矫正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不同年龄、斜视类型、融合功能进行比较观察.结果:60例术后眼位,正位43例,内斜7例,外斜10例.其中.8~14岁年龄段术后正位率与≤7岁和≥15岁年龄段术后正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眼位与斜视类型无关,间歇性外斜和年龄越小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好.%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urgical correction of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ncomitant exotropia. Methods: 60 case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concomitant exotropia age, type of strabismus, fusion were compared and observed. Results: After surgery, 60 cases of eye position, 43 cases of anteroposterior, internal oblique 7 cases, oblique in 10 cases. It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of difference between age 8 to 14 years after orthotopic rate and ≤ 7 years old or ≥ 15 years of age (P <0.05). Conclusion: The type of postoperative eye position has nothing to do with strabismus, intermittent exotropia and the younger of age, the better of binocular vision function recovery.【总页数】2页(P47-48)【作者】焦贵昕【作者单位】辽宁省盘锦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辽宁盘锦,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7.41【相关文献】1.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矫正的临床研究 [J], 黎容;黎作为2.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手术联合下斜肌减弱术治疗儿童复杂斜视 [J], 曹双胜;兖华峰;金世豪3.显微镜下手术矫正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分析 [J], 杨苏予; 刘瑜; 蔡如茵4.下斜肌减弱术对儿童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手术的影响分析 [J], 李萍;刘婷;孙先桃5.下斜肌减弱术对儿童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手术的影响分析 [J], 李萍;刘婷;孙先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的临床观察
罗添场;阮敏毅;林发森
【期刊名称】《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年(卷),期】2001(023)003
【摘要】目的观察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发生率及消失时间.方法对456例共同性斜视术后行复视检查,分析术后复视发生率及消失时间.结果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发生率为66%,消失时间3天~60天,平均11.6天.术后复视及消失时间与斜视类型、术后眼位、视网膜对应及隔合范围有关,与手术年龄无关,但手术年龄大者术后复视较难耐受,且消退时间较长.结论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发生率较高,但持续不退者极少.【总页数】2页(P307-308)
【作者】罗添场;阮敏毅;林发森
【作者单位】363000,福建省漳州市医院眼科;363000,福建省漳州市医院眼科;福建省弱视斜视防治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7.41
【相关文献】
1.共同性斜视手术后的复视 [J], 刘诚;袁红梅
2.眼眶爆裂性骨折所致复视手术时机与术后效果的临床观察 [J], 于磊;秦虹
3.白内障术后一过性复视临床观察 [J], 徐超英
4.共同性斜视手术后的复视 [J], 刘诚;袁红梅
5.显微镜下Parks切口无线结连续缝合在小儿共同性斜视手术后临床观察 [J], 田利;沈美丽;高德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人共同性斜视手术治疗的美容疗效分析作者:王雅坤解正高陈放王虹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15年第23期[摘要]目的:观察成人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眼位、视功能的恢复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0月-2015年4月经手术矫正的78例年龄≥18岁的共同性斜视患者,年龄18~54岁,平均27.5岁,行显微镜下水平斜视矫正手术治疗。
术后早期进行视功能训练,随访6~12个月,观察眼位、视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眼位矫正满意,正位59例,占85.94%;欠矫18例,外观满意未再行二次手术;过矫1例,术后配戴压贴三棱镜,眼位矫正满意。
术后经视功能训练,有47例患者视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占60.26%。
结论:成人共同性斜视行斜视矫正术治疗后,眼位矫正,美容效果满意,有助于重塑患者的自信心和改善生存质量,部分患者通过训练还会有一定程度的视功能恢复。
[关键词]成人共同性斜视;眼位;视功能;矫正;训练[中图分类号]R77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5)23-0021-03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ye correction,the binocular vision rebuilding after surgery in the adult concomitant strabismus. Methods 78 patients(aged 18 to 54 years old)with a diagnosis of strabismus conform to the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standard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3 to May 2015.The eye position and the stereopsi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half year after surgery. Results All patients was satisfactory with their eye position,59 cases(85.94%)were cured,19 patients were improved and were satisfied with their appearance.At six months after operation,there was a great improvement in 47 patients(60.26%)getting stereopsis and synoptophore in this group. Conclusion The eye correction and the cosmetic effect was satisfactory,the binocular vision has been improved in different degrees postoperatively for adult concomitant strabismus after surgery.Key words:adult concomitant strabismus;eye position;visual function;correction;training斜视是眼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成人斜视患者因影响外观容貌,自我评价和定位、人际交往能力、职业发展等带来负面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临床分析本文对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进行了临床分析。
根据研究统计,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是儿童常见的眼部问题,常常会引起视觉障碍和社交问题。
手术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其效果和风险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分析。
在手术治疗方面,本文研究了不同手术方法的效果和风险,包括垂直肌的缩短术和收缩术、外直肌的削弱术和联合手术等。
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手术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改善外斜视,并且术后眼球运动稳定性保持良好。
但是,手术风险也不能忽视,包括异物感、疼痛、肌麻痹、复视等。
实际应用中,手术治疗的结果与患儿年龄、病程、术前度数、手术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人员建议,在进行手术治疗前应对个体差异进行评估和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
此外,在术后的康复和治疗过程中,应关注患儿的视觉功能和心理问题。
总之,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是儿童常见的眼部问题,手术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但是,手术治疗的效果和风险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分析,并结合个体差异进行选择和管理。
在术后的康复和治疗过程中,也需要关注患儿的视觉功能和心理问题。
1。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矫正的临床诊治分析目的分析手术矫正共同性外斜视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诊的50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临床治疗及术后回访数据。
结果术后1w和后续观察发现,各年龄段患者接受矫正手术的效果非常好,总有效率达到94%,各年龄段术后正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手术矫正恢复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的视力很有效,可以全面推广。
标签: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矫正;效果分析近年来,我国民众的视力问题尤为突出,比如共同性外斜视,由于双眼视轴不能平行,严重影响了个人的视力效果,对个人的工作生活都会带来很多不便。
临床上对共同性外斜视进行矫正的方法以手术矫正为主。
本文将细致收集、分析各种原因引起的共同性外斜视病例接受手术矫正治疗的数据,从而为临床上的手术操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随机抽选2012年9月~2013年9月接诊的50例患者进行手术矫正治疗。
50例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31例,年龄范围5~59岁,平均年龄(27.3±3.4)岁。
经查,患者中有恒定性外斜视患者24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1例,外隐斜患者3例,集合不足型外斜5例,基本外斜型7例。
按照年龄区分:5~13岁患者11例,14~59岁患者39例。
1.2方法1.2.1检测方法通过线状镜对患者眼位进行检测,通过判断笔灯的位置影像来了解患者眼位状况。
合并运行三棱镜检测法,对患者5m和33cm不同距离斜视角度进行检测[1]。
一般在患者接受治疗前1w,接受治疗后1w以及数周内同步运行检测方法,观察手术治疗效果和康复情况。
1.2.2手术方法针对部分患者存在弱视和屈光不正等情况,先行弱视治疗和屈光矫正,保证患者双眼视力平衡达到0.6以上的水平。
根据患者不同的视力状况分别运行单眼或双眼内直肌缩短术、外直肌缩短术合并外直肌后退。
内直肌截除1mm矫正度数范围2.1°~9.3°[2] 。
1.3效果评测标准正位:术后检测患者双眼斜视角±5°以内;有效:术后检测患者双眼斜视角±(6°~10°);无效:术后检查患者双眼斜视角>±10°。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效果观察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变化及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
方法:观察2002~2006年在本科手术治疗54例患者的术后眼位变化、视功能情况,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术后近期眼位正位为79.63%,远期眼位正位为72.22%;术后近期眼位欠矫为 5.56%,远期欠矫为27.78%;双眼单视功能恢复近期为57.41%,远期为61.11%。
结论:及时手术治疗是共同性外斜视的最佳选择,矫正眼位至正位是恢复双眼视功能的最佳条件,而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对眼位的稳定影响甚大。
术后欠矫是普遍存在的。
标签:共同性外斜视;眼位;双眼单视共同性外斜视是最常见的斜视类型之一,手术矫正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为了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变化及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笔者对本科2002~2006年已行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54例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系2002~2006年11月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资料完整的54例,除外A-V型斜视及垂直型斜视者,男25例,女29例;年龄4.5~23岁,平均8.7岁,其中4.5~13岁41例,≥14岁13例;斜视类型:间歇性外斜视26例,恒定性外斜视21例,交替性外斜视7例。
随访观察1周至3个月。
1.2眼位检查用角膜映光法测定斜视度,三棱镜遮盖法分别测定5M和33cm的斜视度,根据5M和33cm斜视角相差≥15,分外展过强型24例,基本型23例,集合不足型7例。
1.3双眼单视功能测定用同视机Titmus立体图、Bagolini线状镜等方法相结合检查双眼单视功能。
术前28例(51.85%)无同时视,14例(25.93%)有I级视功能,9例(16.67%)有Ⅱ级视功能,3例(5.55%)有Ⅲ级视功能。
1.4手术设计外展过强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基本型8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15例行一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术,集合不足型行一眼的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
不同年龄共同性斜视手术前后三级视功能观察曾仁攀;曾庆华;袁晓辉【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binocular vision function in comitant strabismus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Methods 37 patients with constant comitant strabismus were involved in the study. The simultaneous perception and fusion were examed by synotophore and the stereacuity was examed by Shaoming Yan's stereogram . The patients who have ametropia must wear rectified glasses when examing. Record above examination datas before surgery and one month , three months , six months after surgery .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 16 cases in the ≤9 years of age group and 21eases in the >9 years of age group. This study based on these datas. Results (1) Preoperative: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operation age and course ( P < 0.05),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onset age, the degree of deviation , simultaneous perception , fusion and range of fusion, stereacuity ( P >0.05).(2) Postoperative :Compa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simultaneous perception at one month, three months, six months after surgery ( P <0.05). At one month after surgery the difference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fusion and range of fusion ( P > 0.05) ; At three months and six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fusion and range of fusion ( P < 0.05). The difference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stereacuity at one month and three months after surgery ( P >0.05) ;The differences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stereacuity at six months after surgery ( P <0. 05). 37 cases after surgery compared with before surgery,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simultaneous perception at one month after surgery ( P < 0. 05),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fusion and range of fusion, stereacuiity ( P > 0. 05 );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simultaneous perception, fusion and range of fusion, stereacuity at three months and six months after surgery ( P <0.05). Cases in the > 9 years of age group after surgery compared with before surgery: The difference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function of vision at one month and three months after surgery ( P >0. 05)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range of fusion at six months after surgery (P <0.05),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simultaneous perception and stereacuity at six months after surgery ( P >0.05). Conclusion ①According to the recovery and rebuilding of binocular vision function, the operation for patients with comitant strabismus should be taken before 9 years old.②Active treatment also should be taken for the patients whose binocular vision function have matured . They also can get some extent recovery and rebuilding of binocular vision function. ③Patients with constant comitant strabismus in China have older operation age and longer course . It should be necessary to enhance science education publicize, enlarge extensive survey of strabismus and amblyopia nationally, and make early detection, early diagnosis, early treatment as far as possible.%目的观察共同性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探讨手术年龄与双眼视觉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共同性斜视患者37例,同时视、融合功能用同视机检测,立体视采用颜少明编绘的《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有屈光不正的患者须戴眼镜矫正后进行检测.记录术前、术后1、3、6个月各项检查数据,按手术年龄分为年龄≤9岁组(16例)和年龄>9岁组(21例),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手术前:两组患者手术年龄、病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斜视度和发病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同时视、融合功能及融合范围、立体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手术后:①两组间同时视功能的比较:术后1、3、6个月同时视功能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9岁组同时视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年龄>9岁组.②两组间融合功能及融合范围的比较:术后1个月融合功能及融合范围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融合功能及融合范围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9岁组在术后3、6个月融合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年龄>9岁组.③两组间立体视功能的比较:术后1、3个月立体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立体视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9岁组在术后6月立体视功能的恢复明显优于年龄>9岁组.④总体手术前后的比较:术后1个月同时视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恢复(P<0.05),融合功能及融合范围、立体视无明显恢复(P>0.05);术后3、6个月同时视、融合功能及融合范围、立体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⑤年龄>9岁组手术前后的比较:术后1、3个月与术前相比视觉三级功能无明显的改善(P>0.05);术后6个月融合范围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同时视、立体视较术前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①从双眼视觉的恢复和重建及功能治愈来讲,年龄≤9岁组明显优于年龄>9岁组,故共同性斜视患者尽可能在9岁以前手术.②对于视觉发育结束后的患者也应积极治疗,术后双眼视觉功能也能获得一定的改善.③我国斜视患者手术年龄偏大,病程较长,应加强科普宣传,加大全国斜弱视的普查,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期刊名称】《临床眼科杂志》【年(卷),期】2013(021)001【总页数】6页(P42-47)【关键词】共同性斜视;同视机;同时视;融合功能;立体视【作者】曾仁攀;曾庆华;袁晓辉【作者单位】510060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斜视是指任何一眼视轴偏离的临床现象,可因双眼单视异常或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肌肉异常引起。
共同性外斜视不同手术量设计的远期疗效观察郭雷;陈蕾;才娜【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09(9)6【摘要】目的:比较共同性外斜视术中不同手术量设计的远期疗效,探讨斜视手术的量化标准.方法:对15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3组:术终正位组26例,术终过矫5~9△组114例,术终过矫10~15△组16例,分别评价术后2wk;3,6mo眼位情况. 结果:术后2wk;3,6mo,术终正位组正位率分别为80.8%,30.8%,23.1%;术终过矫5~9△组正位率分别为81.6%, 78.9%,75.4%;术终过矫10~15△组正位率占43.8%,62.50%,68.8%.三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共同性外斜视术终过矫5~9△者术后正位率高,远期效果稳定.【总页数】2页(P1117-1118)【作者】郭雷;陈蕾;才娜【作者单位】110001,中国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市爱尔眼视光医院;110001,中国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110001,中国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相关文献】1.不同年龄组共同性外斜视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后疗效观察 [J], 吴明飞;胡俊喜;闫义涛;刘向玲;王晓丽;王小敏2.手术量范围公式在共同性外斜视手术设计中的应用 [J], 潘美华;杨梅3.计算机辅助设计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观察 [J], 吴西西;向宇;董塔健4.CBT-I对不同焦虑水平慢性失眠患者的远期疗效观察 [J], 胡媛媛;邓昭信;曹民佑;李宇明5.分时段不同中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气虚血瘀阻络型心衰的远期疗效观察 [J], 黄瑞霞;王仁平;王宁宁;张敏;赵洁;崔静;何美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
董洁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年(卷),期】2018(012)020
【摘要】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眼位恢复情况和眼球活动情况.结果共同性外斜视近期正位63例,正位率78.75%,改善10例,欠矫5例,过矫2例.远期随访正位率76.25%(61/80),回退率2.50%(2/80).术后6例患者出现轻度外转不足,均为大度数外斜视≥40°,行双眼外直肌超高常量后徙术.结论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效果与患者的自身因素、手术设计、患者术后反应等诸多因素都有密切关系,应根据患者的融合功能强弱灵活掌握手术量,术前、术中和术后都要充分考虑融合功能的作用.
【总页数】2页(P54-55)
【作者】董洁
【作者单位】110031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分析 [J], 于玲菲
2.主眼手术与非主眼手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疗效比较 [J], 黄永健;冯伟
3.手术治疗小儿共同性外斜视疗效观察 [J], 张岩艳
4.大龄共同性外斜视46例的美容手术疗效观察 [J], 邹科
5.共同性外斜视101例手术疗效分析 [J], 董坤丽;杨继君;裴付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讨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后临床观察发表时间:2014-06-27T13:16:14.4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5期供稿作者:王改红[导读] 按常规手术量计算,术中观察眼位,调整手术量至术中观察眼位基本正位。
王改红(河南省郏县人民医院眼科 467000)【摘要】目的:讨论手术矫正共同性外斜视的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7岁以上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共90例,将所有病例分两组,组术后行同视机训练,另一组术后未行同视机训练,分别于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时观察患者的双眼单视功能及眼位情况。
结果:经同视机训练后比较两组患者具备I、Ⅱ、Ⅲ级视功能的人数,训练组与非训练组在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具备I、Ⅱ、Ⅲ级视功能人数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训练组双眼眼位正位率明显增加,过矫或欠矫率明显下降。
结论:7岁以上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实施同视机训练,可使部分患者单视功能恢复且眼位回退明显减少。
【关键词】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后双眼单视眼位【中图分类号】R77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5-0123-02 作为最常见的斜视类型之一,共同性外斜视对于患者的外貌和双眼视功能均有较大的影响,现阶段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矫正,可使外观及双眼视功能得到恢复和重建,共同性外斜视术前、术后双眼视功能和双眼眼位的变化有不小的差异。
现将我院眼科共同性外斜视患者90例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l.1对象:选取2008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科住院行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的7岁以上(含7岁)的90例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50例,所有患者经第一斜视角等于第二斜视角,无A—V征及垂直偏斜,术前裸眼视力及矫正≥0.6,术后第一天眼位基本正位(过矫或欠矫<8△),患者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随访。
共同性斜视术后再斜视问题初探(附5例报告)
李宏
【期刊名称】《新疆医学》
【年(卷),期】1996(026)001
【摘要】斜视手术虽为眼科常规手术,但要达到每例手术均很成功却非易事,手术后再斜视的问题并非少见。
我们曾遇到5例共同性斜视患者手术后再度斜视,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李宏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7.410.5
【相关文献】
1.共同性斜视欠矫、过矫原因分析(附29例报告) [J], 王漫
2.因双眼复视首诊的老年人获得性非共同性斜视病因分析——附122例报告 [J], 林东晓;陈钢锋;张海滨;王彦
3.消化性溃疡穿孔修补术后近期再穿孔的处理体会(附9例报告) [J], 柳化源
4.胃切除术后急诊再剖腹原因分析(附20例报告) [J], 陈宏伟;于洪明;孙玲;兰孝章;董成林
5.食管癌术后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再治疗(附18例报告) [J], 朱坤潮;严影;严福来;孙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矫正临床分析作者:邬丹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矫正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术后近期正位率79.0%(49/62),远期正位率为70.4%(38/54)。
结论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早期手术矫正,既可以改善外观又可以恢复部分双眼视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共同性外斜视;手术;临床分析共同性外斜视是眼科临床常见的斜视类型,严重影响双眼视功能,同时影响患者外观,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矫正外斜视,改善外观,帮助患者重新建立正常的双眼视功能。
2010年1月~2013年7月62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在本科行手术治疗,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为2010年1月~2013年7月实施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患者62例,其中女32例,男30例;患者年龄10~43岁,平均年龄18.5岁;患者斜视度10~50°,均没有垂直性斜视,其中斜视度10~20°5例, 20~40° 37例, 40°以上20例。
1. 2 手术方法选择视远(5 m)的最大斜视度数为准共同性外斜视,斜视度≥10°的患者。
术前常规给予患者散瞳验光,视力检查,眼外肌检查,低于18岁患者常规给予戴镜治疗、散瞳验光以及弱视训练。
患者术前、术后采用视野弧法、角膜映光法检查其斜视角。
10~20°小度数外斜视考虑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低视力(弱视)或集合不足型外斜视首选单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术,双眼视力平衡、斜视类型为基本型及外展过强型外斜视均首选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40°大度数外斜视则选择双跟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
若仍然欠矫,再选择视力较差斜眼行内直肌缩短术。
手术量根据患者年龄、术中肌肉特点以及眼球大小综合考虑。
>12岁患者在局部麻醉下手术,术中要求患者坐位观察眼位,适当调整手术量,≤12岁患儿在全身麻醉下手术,完全按术前设计手术;术后患者眼位保持≤5°轻度过矫,患者术后1~3 d内无明显恶心、头昏不适滴抗生素眼液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