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共同性斜视
- 格式:ppt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28
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一、隐斜视二、内斜视(一)先天性(婴儿型)内斜视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斜视度数大;多数患者双眼视力相近,呈交替注视,多为轻度远视眼,戴镜无法矫正眼位;可有假性外展神经麻痹症状;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和眼球震颤等症状。
(二)共同性内斜视1.调节性内斜视(1)屈光调节性内斜视『正常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A)型]多在2~3岁发病;发病早期可呈间歇性;多为中高度远视眼,戴镜矫正后眼位正,可伴有弱视,AC/A值正常。
(2)非屈光调节性内斜视(高AC/A型)多在1~4岁发病;多为轻度远视眼;看近斜视度数明显大于看远,AC/A值高。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戴镜后斜视度数减小,但不能完全矫正眼位。
2.非调节性内斜视(1)基本型:看近与看远斜视度数相近。
(2)集合过强型: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AC/A值正常。
(3)分开不足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
3.微小内斜视4.周期性内斜视5.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三)继发性内斜视1.外斜视手术后2.知觉性内斜视(四)非共同性内斜视1.麻痹性内斜视:展神经麻痹2.限制性内斜视:高度近视性限制性内斜视、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Moebius综合征、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爆裂性骨折等。
(五)伴有眼球震颤的内斜视三、外斜视(一)先天性外斜视1岁内发病;斜视度数大且恒定。
(二)共同性外斜视1.间歇性外斜视:幼年发病,外隐斜和外显斜交替出现,精神不集中或遮盖1只眼时可诱发显性外斜视。
(1)基本型:视远与视近的斜视度数相近。
(2)分开过强型: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15△)。
遮盖1只眼30~60 min后,看远斜视度数仍大于看近。
(3)集合不足型: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15△)。
(4)类似分开过强型:与基本型相似,但遮盖1只眼30~60 min后,看近斜视度数增大,与看远相近或更大。
双眼视觉学1、双眼视觉定义:双眼同时注视外界的一个物体感知为单一物像的过程也叫双眼单视。
2、双眼视野:颞侧90º、鼻侧60º、总共约为150º、双眼视野约为180º、中间120º、颞侧30º为各眼单独所有,呈半月形称为颞侧半月。
3、Worth分级:第一级同时视双眼同时感知物像、第二级为平面融像两眼物像融合为一,但不具深径觉、第三级为立体视觉产生三维空间的深径觉。
(worth认为双眼视觉必须具有第一、二级才能产生第三级的立体视觉。
)4、形成双眼视觉条件:①双眼良好的注视力、②双眼同时视、③双眼黄斑中心凹相同视觉方向、④双眼视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⑤视野双眼需要足够大的重叠、⑥双眼视神经应有视交叉。
5、双眼叠加作用:是指各眼所获取的信息相加而产生超越单眼的双眼视觉功能。
6、双眼叠加作用几种程度:①双眼相辅相成作用、②双眼完全或线性叠加作用、③双眼部分叠加作用、④双眼无叠加作用、⑤双眼抑制作用。
7、两眼视觉掩饰作用对应拥挤现象。
8、复视:是由于同一物体的影像落在双眼视网膜非对应点上,将外界的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的现象。
(由于视网膜对应关系异常)9、混淆视:是外界的不同物体的影像落在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的结果。
10、双眼视差:在两眼的物像与对应点的相对位置之差称为双眼视差,又叫视网膜视差11、双眼视网膜的物像与对应点的相对位置之差:①水平视差、②垂直视差、③旋转视差。
12、双眼单视圆:是在物理空间中刺激两眼视网膜对应点的所有点的轨迹。
13、Panum区是指一眼视网膜的某一区域中的任一点与对侧眼视网膜的某一特定点同时受刺激时,仍产生双眼单视。
14、注视:表示被注意物体的物像稳固的维持在黄斑中心凹处,并随时间长短将物像保持在此处使物像落在黄斑中心凹。
15、注视反射:当目标出现在视网膜周边部时随即使物像落在黄斑中心凹上。
16、扫功能:矫正黄斑中心凹与注视目标之间位置的错误。
斜视为临床常见眼病,可因双眼单视异常或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肌肉异常以及机械性限制引起。
斜视不仅影响患者外观,造成自卑等心理障碍,而且可造成视力损伤,导致弱视,同时对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形成造成损伤[1]。
斜视种类繁多,分类相对复杂,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能涵盖所有类型斜视。
斜视的分类因切入点不同、所考量的因素不同而存在不同。
1996年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斜视弱视防治学组工作会议通过了斜视分类方法,其主要思路是依据眼球运动状态将斜视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非共同性斜视两大类。
该方法简单易懂,与当时国内眼科学著作内容保持一致。
但是,临床上许多所谓共同性斜视经仔细检查后,常发现合并不同程度的眼球运动异常等非共同性因素,这不符合共同性斜视的标准。
临床工作中单纯的共同性斜视患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多见。
又如急性共同性内斜视虽为共同性斜视,但复视是其第一症状,而在以往国内的教科书中有关共同性斜视与麻痹性斜视的鉴别诊断,复视属于麻痹性斜视的特征,忽略了斜视发生时双眼视觉功能发育成熟与否是斜视有无复视的重要因素。
因此,简单地将斜视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对于解释复杂多样的斜视颇为不足,容易引起歧义。
还有一些类似的例子。
初诊为共同性斜视的患者,经仔细检查后发现有非共同性因素,如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样的患者不宜诊断为共同性斜视,因为共同性斜视是不存在眼球运动异常的。
先天性内斜视常合并眼球震颤、下·焦点论坛·解读《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张伟【摘要】斜视为常见眼病,不仅影响患者外观,造成自卑等心理障碍,而且可造成双眼视力及视觉损伤。
斜视的种类繁多,分类复杂,目前国际上尚无满意的分类方法。
国内外不同学者和专著对斜视的分类因切入点不同、所考量的因素不同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使初学者及非斜视专业的眼科医师常感到困惑,甚至专业医师在临床工作中也常为之困扰。
因此,本文复习了国内外主流并具有重要影响性的斜视专著及眼科学教材中的斜视章节,结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近年来多次组织专家讨论并重新修订的《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2015年)》,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解读修订后的分类及讨论中遇到的学术焦点,为临床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斜视的治疗规范北京同仁医院付晶一、前言斜视是常见的儿童眼病,患病率约为0.35%-3.3%。
儿童眼病第三位。
斜视不仅影响外观,还会影响双眼视觉功能,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
(一)定义1.正位视 (orthophoria) :向前方注视时眼外肌保持平衡,破坏融合后两眼均无偏斜的倾向。
临床少见,多数人都有小角度的隐斜。
2.斜视 (strabismus) :是指任何一眼视轴偏离的临床现象,可因双眼单视异常或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肌肉异常引起。
3.术语多。
4.专科检查相对独立。
(二)分类按照不同因素:1.融合状态:同时两眼看到的物像在视觉中枢整合为一个物像称为融合。
( 1 )隐斜 (heterophoria , latent strabismus)( 2 )显斜 (manifest strabismus) :间歇性斜视 (intermittent tropia) 、恒定性斜视 (constant tropia)2.眼球运动及斜视角有无显著变化:( 1 )共同性斜视 (concomitant strabismus)( 2 )非共同性斜视 (noncomitant strabismus)3.注视眼:( 1 )交替性斜视 (alternative strabiamus)( 2 )单眼性斜视 (monocular strabismus)4.斜视发生年龄:(1)先天性斜视 (congenital strabismus)(2)后天性斜视5.偏斜方向:(1)水平斜视 (horizontal strabismus) :内斜视 (esotropia) 、外斜视 (exotropia)(2)垂直斜视 (vertical strabismus) :上斜视 (hypertropia) 、下斜视 (hypotropia)(3)旋转斜视 (torsional strabismus) :内旋斜视 (incyclotropia) 、外旋斜视 (excyclotropia)二、斜视检查斜视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和专科检查,其中一般检查包括询问病史和主诉,如斜视发生的时间、症状、母亲妊娠史、诱因、恒定或间歇、视远还是视近出现、单眼或是交替、斜视出现时的状态、阳光下眯眼、视物成双、治疗史等;另外还有视力检查与屈光检查:远、近视力;裸眼与矫正视力以及望诊:假性斜视,间歇或恒定,异常头位等。
外展神经麻痹非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外展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眼肌麻痹疾病,它会导致眼球向鼻侧转动困难,同时伴随内斜视。
手术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眼球运动和改善视觉功能。
本文将介绍外展神经麻痹非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
一、手术治疗介绍外展神经麻痹非共同性内斜视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肌腱移位和外斜肌固定术。
肌腱移位是通过改变眼外肌的位置来恢复正常的眼球运动。
外斜肌固定术则是通过缩短或松弛外斜肌来调整眼球的位置。
二、肌腱移位手术肌腱移位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它通过改变眼外肌的位置来纠正眼球运动障碍。
手术中,外斜肌和内直肌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1. 手术切口:通常在结膜内侧进行切口,切口长度约为5-7毫米。
2. 眼外肌操作:首先,外斜肌需要被削弱或缩短,可以采取松解、部分切除或缝合固定等方式。
然后,内直肌需要被调整为增强眼球外展功能。
3. 切口缝合:在完成以上操作后,需要将切口进行细致的缝合,确保切口的愈合。
肌腱移位手术可以显著改善外展神经麻痹非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眼球运动功能,提高视觉质量。
手术后的康复期大约需要3-6个月,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规律康复训练和眼球运动锻炼。
三、外斜肌固定术外斜肌固定术是另一种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适用于那些需要增强眼外肌功能的患者。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手术切口:切口的位置通常在结膜内侧或结膜外侧,切口长度约为5-7毫米。
2. 外斜肌操作:外斜肌固定术的目的是缩短或松弛外斜肌,从而调整眼球位置和改善眼球运动。
3. 切口缝合:手术完成后,需要将切口进行细致缝合,确保切口愈合。
外斜肌固定术可以改善外展神经麻痹非共同性内斜视患者的内斜视情况,提高视觉功能和外斜肌的运动范围。
术后的康复期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和眼球运动锻炼。
四、手术风险及注意事项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手术过程中可能导致出血、感染、眼外肌功能不全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