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马歇尔的经济学说
- 格式:ppt
- 大小:323.00 KB
- 文档页数:44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创立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在经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强调了供求关系的重要性。
在马歇尔看来,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形成取决于商品的供给和需求。
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而价格又影响了供求关系。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歇尔的理论为我们理解市场价格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其次,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的概念。
他认为,当某种商品的消费量逐渐增加时,其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
换言之,人们对于同一种商品的额外一单位的消费所得到的满足感会逐渐减少。
这一概念对于我们理解消费行为和效用最大化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此外,马歇尔经济学原理还强调了企业家利润的重要性。
他认为,企业家的利润是由市场供求关系、生产成本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企业家的利润不仅是对其个人努力的回报,更是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重要指标。
马歇尔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企业家的作用以及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马歇尔经济学原理还对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多种市场结构,如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等。
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对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产生不同的影响。
马歇尔的理论为我们理解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总之,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其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资源配置、市场价格形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是基于马歇尔的理论,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是指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体系,它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部分。
其中最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之一就是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是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的,被誉为经济学的“圣经”。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是对供求关系的分析和运用的一种方法论。
它通过考察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揭示经济活动中的规律和机制。
根据马歇尔的观点,供求关系是决定价格和数量的主要因素。
当供给增加,需求不变,价格下降;当需求增加,供给不变,价格上涨。
同时,供求关系还会影响市场的平衡和调节。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核心思想是“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指的是,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单位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逐渐减少。
比如,一个人吃第一块蛋糕的满足感会比吃第二块蛋糕的满足感大,吃第二块比吃第三块满足感大,以此类推。
这一原理不仅适用于消费者,也适用于生产者。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还包括“机会成本”原理。
机会成本指的是作出某种选择所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
在进行决策时,个人和企业需要衡量自己的机会成本,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方案。
例如,当我们决定将一小时的时间花在健身上时,我们就放弃了在这一小时内进行其他有益活动的机会。
此外,马歇尔经济学原理还强调“市场均衡”原理。
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供求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情况。
当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相等时,就达到了市场均衡。
在市场均衡状态下,价格会达到最合理的水平,并且供需双方都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总的来说,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它帮助我们理解经济活动中的供求关系、边际效用、机会成本和市场均衡等基本概念。
通过运用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同时,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也为后续经济学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和发展空间。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是20世纪初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他的一些经济学研究方法:
1.归纳法:马歇尔倡导使用归纳法进行经济学研究。
他认为,通过观察和收
集实证数据,然后从具体案例中总结出普遍性的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
2.历史分析:马歇尔强调了历史分析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研究过去的经
济事件和发展趋势,可以揭示出经济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为理解当前和未来的经济问题提供参考。
3.比较研究:马歇尔主张进行比较研究,即对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或不同
群体之间的经济现象和政策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找出其异同之处,并探讨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4.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马歇尔将经济学分为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部分。
静态分析关注瞬时的经济均衡状态,通过供求关系等分析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因素;而动态分析则研究经济的变化和发展,关注经济增长、技术创新等长期影响。
5.理论和实证结合:马歇尔主张经济学研究应该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
他认
为,经济学理论可以提供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和预测,而实证分析可以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并提供实证支持。
马歇尔的经济学说1. 简介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被誉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马歇尔的经济学说强调供求关系的平衡、价格决定的双边性以及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探讨马歇尔的经济学说,包括供求分析、市场均衡、价值理论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
2. 供求分析马歇尔将供求关系作为其经济学理论的核心。
他认为,市场上的物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是相互依存的,并且通过供求的不断调整来实现市场的均衡。
供给方面,马歇尔认为生产者会根据价格的高低决定其提供量的大小。
需求方面,马歇尔认为消费者会根据价格的高低以及其自身收入和偏好来决定购买量的大小。
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会引起价格的变动,进而影响供需的进一步调整。
3. 市场均衡根据马歇尔的经济学说,市场的均衡是通过供求的平衡实现的。
当市场上的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市场就达到了均衡。
在均衡状态下,价格不再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的趋势,供求关系也得到了最佳的调整。
马歇尔认为,市场均衡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供求关系的变化会不断引起价格的变动,从而推动供需的再次调整,以达到新的均衡。
4. 价值理论对于价值理论,马歇尔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他认为,每个额外单位的商品或服务对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递减的。
也就是说,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会先满足对其最紧迫的需求,然后再逐渐考虑次要的需求。
这一原理对于理解消费者行为和市场价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马歇尔还强调供给的边际成本递增原则,即生产者为了提供额外单位的商品或服务,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5. 社会福利在社会福利方面,马歇尔关注市场的公正与效率。
他认为,市场的均衡不一定能够实现社会的最大福利,有时候市场可能会存在失灵。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和调节市场来提高社会福利。
马歇尔主张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来纠正市场无效,例如通过税收和补贴来解决外部性问题,或者通过监管来解决垄断问题。
马歇尔的需求理论经济091 贾友盛099114227马歇尔的经济学理论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我们现今一直沿用的微观经济学,就是在马歇尔经济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1)边际效用。
马歇尔用边际效用来说明需求。
和边际效用学派一样,他认为效用就是一物品给所有者的愉快或其他利益。
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但每一个别的欲望是有限度的,人类的本性的这种倾向可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说明,也就是一个人拥有的某种商品的数量越多,这种商品对于他的边际效用就是随着他已有该物数量的每一次增加而递减。
边际效用就是边际购买量的效用。
而边际购买量就是,某人要买进一件东西的时候,他刚刚被吸引的那一部分。
而我们现代微观经济学对边际效用的解释就是消费者从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或劳务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的衡量。
边际效用是表示购买者的主观评价,是一种心理活动,马歇尔认为,可以间接地用买着愿意支付的货币量即需求价格来衡量。
于是,效用递减规律被转化为需求价格递减规律:出卖的数量愈大,该数量出售的价格就愈低,以便找到这一数量的购买者。
更普遍的就是:需求量随价格的下跌而增加,随价格的上涨而减少。
马歇尔对需求曲线的推导是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证明的。
后来的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完善,即利用消费价格曲线(pcc)来推导。
(2)例外原理。
马歇尔认为,需求量的变化与价格涨落成反比例变化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马歇尔把需求曲线不能解释的解释称为“例外原理”。
例如,有些专为满足人们虚荣心的货物,如果跌价,购买者就难以再通过使用这一货物来显示高贵的地位,因此购买量反而会缩小。
“吉芬商品”也是另外一个典型,1845年爱尔兰马铃薯大欠收,价格上涨,需求量反而增加了。
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发现,原来这是因为穷人太穷了,平时很少吃面粉,现在更吃不起,只好多买马铃薯这种比较起来还算廉价的生存必需品来维持生活。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把需求规律的例外情况称为“吉芬效应”。
第十七章国际收支调整一、关键词1.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分析法研究的是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调整的影响。
2. 马歇尔−勒纳条件。
指在供给弹性无穷大的情况(即国内外价格不变)下,本币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的进出口需求弹性条件,即当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时,本币贬值能够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
3. J曲线效应。
从实践上看,一国即便满足了马歇尔−勒纳条件,其货币贬值也不能立即改善国际收支,这种贬值政策实施效果上的时滞现象被称作J曲线效应。
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在本币贬值后,国际收支将继续恶化,在经历了一段时间(比如18个月)以后国际收支才能出现明显的国际收支改善。
4.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是从国民收入角度分析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影响的分析方法,该方法认为只有当一国商品、劳务产出的增加超过其吸收能力的增加时,该国的国际收支才能得以改善。
这里的“吸收”一词是指国内居民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
5. 支出调整政策。
改变或调整国民收入大小的政策被称为支出调整政策,主要通过引导支出水平的变动来调整社会总需求水平,通常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6. 支出转换政策。
改变国内吸收的政策,也就是主要通过引导支出方向的变动来调整总需求的内部结构的政策被称为支出转换政策,通常包括关税政策、汇率政策与直接价格管制政策等。
7. 国际收支的乘数分析法。
乘数分析法又称收入分析法,是在假定价格和汇率不变的条件下,应用凯恩斯乘数理论考察一国国民收入变动对其国际收支的影响的方法。
8.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
货币分析法是从货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是货币主义经济学在国际收支问题上的具体应用。
9. 输入型通货膨胀。
是指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或者希望在短期维持汇率基本稳定的国家,在受到国外货币供给增加(外国通货膨胀)而形成的外部需求冲击时,被动地增加本币供给以维持汇率稳定从而造成的通货膨胀。
剪刀管理经济学马歇尔剪刀理论马歇尔剪刀马歇尔构造的西方经济学有两个基本概念,那就是“供给”和“需求”。
有人形象地说,一只鹦鹉只要学会了“供给”和“需求”两个词也就成了经济学家。
由此一些学者说,“供给”和“需求”的分析框架,是马歇尔发明的两个刀片的剪刀,我们姑且称之为“马歇尔剪刀”。
马歇尔剪刀理论马歇尔剪刀理论就是关于“供给”和“需求”的理论。
马歇尔是局部均衡分析的创始者,他研究单个市场的行为而不考虑市场与市场之间的影响。
他用上升的供给曲线和下降的需求曲线分析收入、成本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
马歇尔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建立了弹性的概念和计算弹性的公式。
他分析了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发现在短时期内需求的上升会带动价格产量的小幅度增加,但更多的会导致价格的上升。
在长时期内,产量较容易扩张或收缩,企业可以进入或退出,这使得长期的供给曲线显得比较平坦。
因此,马歇尔得出结论,在短期里,需求是影响价格的决定性因素;而在长期里,供给或生产成本是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
人物简介马歇尔: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
在马歇尔的努力下,经济学从仅仅是人文科学和历史学科的一门必修课发展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与物理学相似的科学性。
剑桥大学在他的影响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经济学系。
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
马歇尔的最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
该书在西方经济学界被公认为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该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
以马歇尔为核心而形成的新古典学派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
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是均衡价格论,而《经济学原理》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
马歇尔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马歇尔经济学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供需均衡理论:马歇尔认为,市场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当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此时价格和数量也达到了稳定状态。
2.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马歇尔认为,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量增加,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所带来的效用会逐渐减少。
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它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一。
3. 生产要素理论:马歇尔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等,这些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会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的成本。
他还提出了生产函数的概念,即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生产要素的组合与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4. 成本理论:马歇尔认为,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直接消耗的生产要素的成本,间接成本是指企业为了组织生产而发生的管理费用等。
5. 收入分配理论:马歇尔认为,收入分配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它取决于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情况。
他还提出了工资基金理论,认为工资是由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总之,马歇尔经济学的主要观点是基于供需均衡理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生产要素理论、成本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等重要观点。
这些观点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歇尔的需求理论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马歇尔的需求理论经济091 贾友盛 0马歇尔的经济学理论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我们现今一直沿用的微观经济学,就是在马歇尔经济学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1)边际效用。
马歇尔用边际效用来说明需求。
和边际效用学派一样,他认为效用就是一物品给所有者的愉快或其他利益。
人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但每一个别的欲望是有限度的,人类的本性的这种倾向可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说明,也就是一个人拥有的某种商品的数量越多,这种商品对于他的边际效用就是随着他已有该物数量的每一次增加而递减。
边际效用就是边际购买量的效用。
而边际购买量就是,某人要买进一件东西的时候,他刚刚被吸引的那一部分。
而我们现代微观经济学对边际效用的解释就是消费者从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或劳务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的衡量。
边际效用是表示购买者的主观评价,是一种心理活动,马歇尔认为,可以间接地用买着愿意支付的货币量即需求价格来衡量。
于是,效用递减规律被转化为需求价格递减规律:出卖的数量愈大,该数量出售的价格就愈低,以便找到这一数量的购买者。
更普遍的就是:需求量随价格的下跌而增加,随价格的上涨而减少。
马歇尔对需求曲线的推导是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证明的。
后来的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完善,即利用消费价格曲线(pcc)来推导。
(2)例外原理。
马歇尔认为,需求量的变化与价格涨落成反比例变化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马歇尔把需求曲线不能解释的解释称为“例外原理”。
例如,有些专为满足人们虚荣心的货物,如果跌价,购买者就难以再通过使用这一货物来显示高贵的地位,因此购买量反而会缩小。
“吉芬商品”也是另外一个典型,1845年爱尔兰马铃薯大欠收,价格上涨,需求量反而增加了。
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发现,原来这是因为穷人太穷了,平时很少吃面粉,现在更吃不起,只好多买马铃薯这种比较起来还算廉价的生存必需品来维持生活。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和理论。
以下是他的一些核心思想。
1. 边际效益法则:马歇尔认为,经济上的决策应该基于边际效益,即每个额外单位的投入或产出所带来的效益。
他认为,人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会在不同选择之间进行权衡,根据边际效益来做出决策。
2. 供给和需求:马歇尔将供给和需求作为研究经济的基本要素。
他认为,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和数量是供给和需求的结果。
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上的价格和交易。
3. 市场均衡:根据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市场会自动达到均衡状态,即供给数量等于需求数量。
马歇尔认为,市场均衡是经济系统中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能够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和效率。
4. 边际效益递减:马歇尔提出了边际效益递减的概念。
他认为,当某种资源或因素增加时,其边际效益会递减。
这意味着,随着资源的增加,每个额外单位的资源所带来的效益会逐渐减少。
5. 成本理论:马歇尔关注生产成本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他提出了不同类型的成本概念,如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他认为,企业的决策应该考虑到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平衡,以最大化利润。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为后来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基础。
他的思想影响了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并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是马歇尔的经典著作,发表于1917年,该书描述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活动的基本机制,指出了价值和价格关系,动态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经济原理。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主要是关于价值和价格的内容。
价值是指商品和服务为消费者提供的实际利益,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经济活动的根本决定性因素。
价格是金钱表示,具体表现为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
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价格受价值控制,价值受价格影响。
其次,《经济学原理》指出,市场动态经济学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模式,它以供求关系为核心,对价格和产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它揭示了供给的方式和影响价格的因素,以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
此外,《经济学原理》还论述了货币经济及其作用。
货币经济是指商品流动的过程中使用货币作为媒介,以货币形式调节供求关系,实现财富交换。
货币经济主要通过供求的变动来调节市场价格,它是经济结构的主要调节机制,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
《经济学原理》以其系统的经济学理论思想和经济学实证研究结论,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经济学家。
它为经济学家们提供了研究新问题的基本原则,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自然,《经济学原理》也受到了广泛的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它
有很多经典理论和结论,但它缺乏实践和实证研究的支持。
同时,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些宏观规律,但这些规律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不确定性。
总之,《经济学原理》是马歇尔关于经济学的一部经典著作,它
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也让经济学家们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新的思考。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是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于1890年出版的一本经济学教科书。
这本书被誉为20世纪初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对经济学的发展和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经济学原理》是一本全面介绍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教科书,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和研究。
书中首次提出了供求理论,系统地论述了价值、价格、收入分配、市场结构及经济增长等经济学核心概念和理论。
该书以清晰的语言、严谨的逻辑体系和大量实证案例,使读者轻松理解复杂的经济学概念。
马歇尔通过《经济学原理》将经济学从抽象的数学模型解放出来,更注重对真实经济生活的观察和研究。
他强调经济学理论和现实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提倡“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鼓励经济学家进行细致的实证研究。
这种方法论的贡献对后来的经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学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各大学和学院的经济学教育领域。
它为学生提供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帮助他们理解经济现象并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这本经济学经典著作的影响以及马歇尔对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贡献,使他被誉为现代经济学奠基人之一。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Marshall)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歇尔主要研究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如价值理论、供求关系、市场均衡等。
在价值理论方面,马歇尔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稀缺性和效用。
他提出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指出,对于同一种商品来说,消费者对其效用的满足程度会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
这一原理对解释经济主体行为和供需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马歇尔还倡导了市场均衡的概念。
他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供需关系会决定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市场价格会自动向着供求平衡的方向调整,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他提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即为市场的均衡点。
此外,马歇尔还强调了经济学的实用性。
他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注重将经济学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强调经济学应该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
他的工作为经济学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通过他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分析市场行为,并为实际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马歇尔: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hall,1842—1924)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
在马歇尔的努力下,经济学从仅仅是人文科学和历史学科的一门必修课发展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与物理学相似的科学性。
剑桥大学在他的影响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经济学系。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以均衡价格为核心,分为消费论、生产论、交换论和分配论四大部分。
除第一版和第八版两著者序言外,全书共分上下两卷16篇55章,另外还有13种附录。
在第一版序言中,马歇尔着重阐述了本书的一个特点,即“注意对连续原理的各种运用”,即把许多相关的经济范畴看成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又可互相决定,并对经济学著作中如何使用数学符号和图表作了说明。
在第八版序言中,阐述了本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研究方法,主要颂扬了边际增量分析的普遍重要性,论述了局部均衡方法的正确和必要,还论述了纯数学在经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与明显局限。
导言篇进一步全面论述了以上问题。
指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及人类欲望关系的一门应用科学,其目的在于解救贫困和增进福利。
在谈到经济学实质时,他强调了用货币间接衡量人类情感和动机的重要思想,同时也提到这种衡量的局限条件。
继而他认为人类从事经济活动基于两种动机:追求“满足”以促进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避免“牺牲”则制约人类的某种经济行为。
他用这两种心理因素来解释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
此外,还论述了经济研究的目的在于获取经济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篇主要对若干基本概念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后面的理论阐发提供分析基础。
主要涉及的概念有:财富、生产、消费、劳动、必需品、收入、资本等。
第三篇“论欲望及其满足”,进行了需求与消费的研究。
马歇尔的需求研究以欲望为出发点,认为需求是欲望的满足,而人的欲望是由效用来满足的。
他提出了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等概念,并提出需求一般规律:需要的数量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大,并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减少。
为什么说马歇尔实现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二次大综合?马歇尔的经济学是适应19世纪末资产阶级新需要产生的,当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垄断阶段,社会阶级矛盾不断尖锐,随着马克思主义传播日益广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旧的传统经济学已经彻底破产,而新产生的经济学派,如边际效用学派、新历史学派,都不足以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对抗,于是马歇尔就以经济学的正宗卫道士自居,担负起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资本主义剥削辩解的任务。
他在1890《经济学原理》中所建立的经济学体系是继约翰·穆勒折衷主义经济学之后西方经济学第二次大综合。
这一综合以约翰·穆勒的理论为基础,除继承英国经济学传统外,还受庸俗进化论、德国历史学派和法国数理学派古诺经济学的影响,把供求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率论、生产费用论、生产三要素论、经济和谐论、节欲论等传统理论与数理化分析、心理分析、庸俗进化论等“新”观点结合起来,拼凑成为了一个折衷主义的完整经济学体系,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他对西方经济学的综合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方法论,他承袭了作为西方经济学基本出发点的边沁功利主义,但进一步用奥地利学派的主观心理分析方法对之加以改造,抽去了“功利”的客观性,把客观的功利变成了主观的心理动机和欲望,如获得满足、避免牺牲等,并以此作为他整个经济分析的出发点。
在此基础上,又接受与传统经济学相对立的历史学派的若干方法来充实自己的体系,认为历史学派标榜的历史归纳法对经济学研究来说与奥地利学派推崇的抽象演绎法同样重要,并把历史学派倡导的庸俗进化论具体化为连续原理贯穿于整个体系之中。
在具体分析和表述经济问题上,广泛运用了数理学派的数理方法和边际效用学派的边际方法并将二者融合,从而将数理学派的数理分析演化为边际增量分析,并使边际效用学派的边际分析披上了“科学化”、“精密化”、“实证化”的外衣,在进行这些综合时。
他的主要发展是普遍借用生物学特别是力学均衡的概论,并大量使用数学公式、图表来表述自己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