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329
三疑三探教案设计模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2)培养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展示等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疑一: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第一次探究,分组讨论,分享探究成果。
3. 疑二:教师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疑三:教师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第三次探究,分组讨论,分享探究成果。
5. 探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第一次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6. 探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探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第三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1. 疑问法:教师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2. 合作学习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3. 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4. 实践活动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教师关注学生在探究、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2. 成果性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在探究、实践过程中的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
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提高自我认知。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教材,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
通过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自主探求问题答案,形成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会自学。
通过生生、师生合作互动,对自探中的“疑难杂症”合作探究,解决本节主要疑难问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
再次进行探究解决,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完善,更为深刻,不留任何疑惑,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运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师生总结,使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系统的认识,帮助学生把本节所学知识纳入其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通过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自主探求问题答案,形成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会自学。
通过生生、师生合作互动,对自探中的“疑难杂症”合作探究,解决本节主要疑难问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
再次进行探究解决,可以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更为完善,更为深刻。
通过运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师生总结,使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系统的认识,帮助学生把本节所学知识纳入其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通过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自主探求问题答案,形成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会自学。
通过生生、师生合作互动,对自探中的“疑难杂症”合作探究,解决本节主要疑难问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
再次进行探究解决,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完善,更为深刻,不留任何疑惑,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运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师生总结,使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系统的认识,帮助学生把本节所学知识纳入其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通过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自主探求问题答案,形成对知识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三疑三探数学教案教案标题:三疑三探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三疑三探”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2. 学生能够运用“三疑三探”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 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三疑三探”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2. 运用“三疑三探”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3. 运用“三疑三探”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三疑三探”方法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数学问题,包括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 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和马克笔。
3. 准备学生练习册或作业本。
教学过程:引入:1. 教师介绍“三疑三探”方法的概念和重要性,并与学生分享一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2. 教师提出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三疑三探”方法解决。
探究:1. 教师通过示范和解释,详细介绍“三疑三探”方法的三个疑问和三个探究步骤。
- 第一疑问:我理解了吗?学生需要思考问题的意义和解决方法。
- 第二疑问:我会了吗?学生需要通过练习和实践巩固所学内容。
- 第三疑问:我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吗?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几个由教师提供的数学问题,运用“三疑三探”方法。
3. 教师在黑板上总结学生的解决方法和答案,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和评价不同的解决方法。
拓展:1.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三疑三探”方法解决。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共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 学生展示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答案,并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和建议。
巩固:1. 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用“三疑三探”方法解决。
2. 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进行批改,并与学生讨论解题过程和答案。
总结:1. 教师总结“三疑三探”方法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例文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例文1教学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2.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教学重点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在解答应用题的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教学难点使学生熟练运用这些术语和关系式.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口算:30×40= 6×40= 200×20= 80×50=12×8= 32×20= 150×4= 240÷2=二、探究新知.1.导入: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各种数量关系.在乘法应用题中有哪些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2.数学例1:认识:单价×数量=总价(1)例1.铅笔每枝5角,买3枝用:5×3=15(角)15角=1元5角篮球每个70元,买2个用:70×2=140(元)鱼每千克9元,买4千克用:9×4=36(元)(2)引导学生明确:以上三个问题都是买东西用钱的事.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单价;买了多少叫数量;一共用多少钱叫总价.第一个问题里的单价是5角,数量是3枝,总价是1元5角.第二个问题里的单价是70元,数量是2个,总价是140元.第三个问题里的单价是9元,数量是4千克,总价是36元.从例1可以看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3)反馈练习:① 口答:每件商品的价钱叫( ),买多少叫( ),一共用多少钱叫(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② 请你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以上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3.教学例2.认识:单产量×数量=总产量(1)例2.每棵苹果树平均收苹果25千克,3棵苹果树收:25×3=75(千克)菜园每畦产菠菜150千克,4畦产菠菜:150×4=600(千克)(2)讨论思考:这两个问题都是说的什么事?这两个问题中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分别是什么?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之间有什么关系?(3)学生汇报:这两个问题都是说有关生产数量的事情.每棵树收多少苹果或每畦菜地产多少菜叫做单产量;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数量;把一共收多少苹果或产多少菜叫总产量.第一个问题里的单产量是25千克,数量是3棵,75是总产量.第二个问题里的单产量是150千克,4畦是数量,600是总产量,从上面两个问题可以看出单产量、数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是:单产量×数量=总产量(4)反馈练习:① 回答:每棵树收多少苹果或每畦菜地产多少菜叫(单产量),有多少棵树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数量).② 举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上述数量关系的实际计算问题.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两种数量关系?四、随堂练习.1.填空:()×()=总价()×数量=总产量2.判断下面各题的对错.(1)知道每袋洗衣粉的价钱和买的袋数,求总价应用洗衣粉单价乘袋数.()(2)生产队有土地20亩,每亩产粮400公斤,共产粮多少公斤,是求数量的题目()五、布置作业.1.编一道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应用题.2.编一道已知单产量和数量求总产量的应用题.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例文2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25-26页。
三疑三探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三疑三探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3)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科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增强自信心。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互助互爱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养成质疑精神。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如何评价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出问题:(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情境,提出问题。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
3. 自主探究:(1)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寻找答案。
(2)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帮助。
4.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教师观察小组讨论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
5. 展示交流:(1)各小组代表展示探究过程和结果。
(2)全班同学互评、教师点评,总结提升。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
2. 评价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小组合作的效果。
4. 评价学生展示交流的表现。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全面、客观。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悬念、提出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集合。
1、“时、分、秒”这个单元主要内容是秒的认识和时间的简单计算,这些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整时、半时、分的认识以及知道了1时=60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以后学习二十四时计时法以及其他时间单位打下良好基础。
2、“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这个单元主要内容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以及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和加、减法估算。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以及学习了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面学习更大数的加、减法打下基础。
3、“测量”这个单元主要内容是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认识。
这些内容是在生学习了厘米、米,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习面积单位以及容积单位做准备。
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这个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学生今后能自主进行更大数的计算打基础。
5、“倍的认识”这个单元你主要的内容就是倍的认识以及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这些内容是在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已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6、“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笔算乘法。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以前学习表内乘、除法以及笔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习小数乘法打基础。
7、“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四边形、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并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基础。
8、“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简单计算及简单应用。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内容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遵循原则:编写依据: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平行班用的同一课题的教案设计,根据上课班级学生的实际差异宜有所区别,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幼儿教师带领幼儿做拓展活动的指导方案也属于一种教案。
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三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1-5单元)第一单元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 1 毫米、分米和一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一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二、教材说明1、本单元的内容及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毫米、分米的认识包括: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分米与米和厘米间的关系。
千米的认识包括: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知道千米与米的关系。
学生对长度单位D厘米‖和D米‖及质量单位D克‖和D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D毫米‖D分米‖和D千米‖及质量单位D吨‖ 、,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2、教材编写特点:(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
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他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
(2)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便利。
本单元的内容是D测量‖ ,无论是分开的D测‖或D量‖ ,还是连在一起的D测量‖ ,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
三疑三探教案数学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无疑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因为一些困惑而对数学产生怀疑,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不佳。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学生常见的数学困惑,以及如何通过三次教学探索来解决这些疑惑。
一、疑惑一: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如何建立?一直以来,学生对于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常常感到困惑。
他们很难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缺乏对数学应用的理解。
对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1.引入真实案例: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案例,如购物计算、时间管理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测量实验、调查研究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连接。
3.进行讨论与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数学概念及其应用。
通过以上方法,学生可以逐渐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二、疑惑二:数学解题方法的选择与探究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常常面临着选择不同解题方法的困惑。
他们可能对于某种解题方法感到困惑,不知道何时使用何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引导学生理解解题思路:教师可以通过解题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解题方法的思路和逻辑,让学生明白每种解题方法的优缺点。
2.激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并寻找多种解题方法,让学生从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组织解题比赛:教师可以组织解题比赛,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使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学生对解题方法的理解和熟练度。
通过以上策略,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和探究不同的数学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和灵活性。
三、疑惑三: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如代数方程、几何定理等,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常常存在困惑。
第一单元分析本单元通过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帮助初入学的孩子了解学校生活,初步培养儿童爱校,爱老师,爱同学的思想感情,以及懂礼貌,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准备课的教学,初步了解学生认数,读数的情况,为以后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通过观察实物图,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初步学会观察一幅反映学生上学开始的图画,图中有老师、学生、鲜花、树木、房屋、小鸟,数物时可以用手或笔尖点着数,不重复,不遗漏,做到眼、口、手、一致动,还要用含有数量的一句话把数的结果叙述出来。
让学生在看完这幅图画知道:要按时到校,尊敬老师,爱科学,注意锻炼好自己的身体。
数一数(一)累计课时数(1)教学内容:本节学习教材第2-5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守纪、尊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
另一方面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目的: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学生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学生口述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主题图、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0分钟)同学们,你们会从1数到10吗?数数看。
同桌同学互相唱数。
然后先请几位会数的同学数给大家听,再请不会数的试着给大家数几次。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数一数)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预设:①怎样数数?②数数时要注意什么?)看图数数:1、出示自探提示。
(1)这是什么地方?(2)这里都有一些什么?(3)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事物的个数。
让学生结合自探提示观察课本主题图。
二、解疑合探:(15分钟)1、学生自探结束后,师生逐题讨论交流。
三疑三探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提出和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和研究能力;(3)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总结和归纳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质疑、探究、释疑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展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探究的精神;(2)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尊重他人的品质;(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质疑、探究、释疑。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2)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准备相关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本节课的内容;(2)了解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学习任务。
2. 质疑环节:(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2)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和引导,确定探究方向。
3. 探究环节:(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提供相关资源。
4. 释疑环节:(1)各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2)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自主设计一个探究课题;3. 提交探究报告,教师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3.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4. 总结和归纳学生的探究成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我们三年级(1)班学生一共有**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
通过两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部分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部分学生懒散,基础差,上课又不专心听讲,成绩不太理想,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辅导,针对性为他们设计一些练习,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
如闻有城、陈波涛等同学,除了老师辅导外,还要经常让成绩好的同学帮助他们,采用“结对子”等方式。
二、教材分析苏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与原来相比有大的变动,现在本册教材安排了八个单元的内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千克和克,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期末复习。
一个“探索规律”的活动“间隔排列”,两个实践活动“周长是多少”和“多彩的分数条”。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综合与实践”三个部分。
1、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5个单元,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千克和克,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数的认识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教学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认识几分之一,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几分之几。
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大小的比较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通过练习,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数的运算安排了两个单元,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在二年级学生已完成表内乘除法的学习,掌握了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册教材首先安排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本单元涉及乘法的口算、估算、笔算等不同计算方式,在例题编排上是先口算与估算,笔算稍后一些。
主要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中间有0和末尾有0 乘法,并掌握相应的乘法笔算法则,教学有关倍数问题,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结合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疑三探教案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礼物单元课时第一课时 1.背诵课文。
2.掌握本课要求认识的和掌握的生字、词语。
3.能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材分析难仿照课文前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点教法学法教具学具三疑三探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设疑自探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收到过许许多多的礼物,我想在这些礼物当中肯定有让你最喜欢或是最难忘的,那么谁想来说一说你收到过亲人的令你喜欢和难忘的礼物是什么呢?小结: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令你们记忆犹新的礼物,这些礼物不分大小,不分贵贱,从中老师能够深切感受到亲人对你们的关爱,那么课文中的小同学同样也收到了不少亲人送给他的礼物,那么大家想知道使这位小同学难忘的礼物是什么吗?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这篇优美的小诗歌《礼物》。
出示初读课文自学要求。
预设:1、借助工具书自学完成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并组词。
2、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并学会带感情朗读。
二、自主解疑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
泥芽针妙精幼渐2、师生共同交流容易写错的生字。
“幼”不要写成“幻” 3、出示词语。
奇妙懂得品读博大精彩寄托关爱期盼滋润幼小要求不但要度准确,还要读好,把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4、边读边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
5、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6、引导学生交流。
通过读课文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描写了小作者去年和今年收到的家人送给自己的礼物。
7、理解词语。
绵绵精美滋润博大期盼的意思。
三、熟读课文 1、自读课文,不但要注意声音还要注意表情。
2、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范读等多种形式分节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完成练习。
去年春天,爷爷送我__________ ,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妈妈送我_________,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
三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校长寄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重要阶段。
人生的理想在这一阶段树立,学习习惯在这一阶段养成,美好的童年生活在这一阶段度过。
亲爱的老师们,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学生的一生可持续发展作奠基工程。
在实践这一伟大而神圣的工程中请遵循:育人原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育人目标:情感、态度、价值真观。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培养模式: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倍的认识三疑三探教案教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倍的认识三疑三探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倍的认识三疑三探教案1一、教材倍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理解乘法意义的根底上学习的,学生将通过对已学习的有关乘法的知识进行迁移获得“倍〞的概念。
“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一种数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本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倍的概念和简单的数学模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乘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与能力,培养数感,为今后学习、小数和百等相关知识奠定根底。
教材为倍的认识提供了“小兔吃萝卜〞的童话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通过比拟胡萝卜(2根)和红萝卜(6根)的数量,根据3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再次通过“圈一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比拟白萝卜与胡萝卜数量之间的关系,由旧知识“几个几〞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预设目标如下:1、在充分感知的根底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突破方法: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和探索中亲身感受,从而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概念突破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根底上,理解“倍〞的概念。
四、教法与学法教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谈话、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校长寄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重要阶段。
人生的理想在这一阶段树立,学习习惯在这一阶段养成,美好的童年生活在这一阶段度过。
亲爱的老师们,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学生的一生可持续发展作奠基工程。
在实践这一伟大而神圣的工程中请遵循:育人原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育人目标:情感、态度、价值真观。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培养模式: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三疑三探教案范文备课是教师在授课前对教课进程、环节、内容所作的必要的准备工作。
而教案就是教师备课的备忘录。
备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是上课成功的条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三疑三探教案202X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三疑三探教案202X范文1一、单元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P56——P70二、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控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3、通过量种活动,使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四、单元教学安排平行四边形和梯形……………………………………………………7课时第一环节平行1、每个同学先独立摸索,把可能显现的图形用铅笔画一画,小组长组织大家把可能显现的图形汇总。
2、教师巡查,参与讨论,了解情形。
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
(1)展现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现板。
(2)除了展现板上的这几种情形,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4、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来展现,并编上序号。
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何这样分?6、根据研究需要,依照“相交”和“不相交”的标准进行分类。
(重点讨论第3幅图,直线向两头无穷延伸,因此应当是相交的)总结: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和不相交。
相交又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的情形。
7、我们把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能够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这里我们要强调一定是在同一平面内,举出反例异面直线也不相交的反例,但不是平行的关系。
)8、你能说一说生活当中在哪里见过平行的位置关系吗?第二环节垂直1、师黑板上把毛线拉,表示直一条直线,再拿出另一条毛线拉直,表示另一条直线,并与第一条相交。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我们三年级(1)班学生一共有**人,其中男生**人,女生**人。
通过两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部分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部分学生懒散,基础差,上课又不专心听讲,成绩不太理想,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辅导,针对性为他们设计一些练习,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
如闻有城、陈波涛等同学,除了老师辅导外,还要经常让成绩好的同学帮助他们,采用“结对子”等方式。
二、教材分析苏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与原来相比有大的变动,现在本册教材安排了八个单元的内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千克和克,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期末复习。
一个“探索规律”的活动“间隔排列”,两个实践活动“周长是多少”和“多彩的分数条”。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综合与实践”三个部分。
1、数与代数领域:一共安排了5个单元,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千克和克,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数的认识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教学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认识几分之一,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几分之几。
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大小的比较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通过练习,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数的运算安排了两个单元,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在二年级学生已完成表内乘除法的学习,掌握了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此基础上本册教材首先安排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本单元涉及乘法的口算、估算、笔算等不同计算方式,在例题编排上是先口算与估算,笔算稍后一些。
主要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中间有0和末尾有0 乘法,并掌握相应的乘法笔算法则,教学有关倍数问题,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结合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单元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主要教学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能使学生掌握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本单元首次安排了除法的验算,这就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体会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和作用提供了机会。
此外,“千克和克”属于常见的量的知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教学用列表和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图形与几何”领域:教材共安排了两个单元,其中第三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一些简单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周长计算方法。
第六单元编写时注意以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
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3.“综合与实践”:主要是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安排了3次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拓展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认识,如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安排的“周长是多少”。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结合解决问题策略安排的“间隔排列”。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锻炼时间能力,如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安排的“多彩的分数条”。
三、总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方面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掌握笔算乘法法则;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会验算除法。
2.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4.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一些有关质量的简单计算。
5.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和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并能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6.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
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抽对称图形。
(二)数学思考方面1.经历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过程,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和符号感。
2. 在探索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发展抽象思维。
3. 在观察常用物体并把几何体与其相应视图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在通过折、量、比,探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中,在动手围、量、画、算平面图形周长的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4.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在与同伴交流中,逐步学会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解决问题方面1.能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简单的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初步具有主动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经常与同学共同开展学习活动,经常与同学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初步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与形都能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经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克服学习中的一些困难,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数学。
2.通过多种学习资源,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初步感受到数学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四、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理解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笔算2.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并掌握除法验算。
3.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4.初步体会分数的含义。
(二)难点1.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笔算。
2.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4.能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5.能在方格图中进行图形的平移,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五、方法措施1、认真钻研新教材,精心备课,能更好完成教案中个性化补充,及时细致地批改作业,对学困生实行面批面改。
2、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4、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5、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学习能力。
(1)本册教材设计了适量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
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
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6、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7、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8、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圆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演示教具各种秤尺子方格纸教学挂图彩笔等七、教时安排本学期实际教学时间17周,三年级数学每周5教时,计85教时。
本册教材共安排81课时的教学内容,结余4教时作为机动时间,详细安排见进度表。
一、两、三位数乘一位数21课时二、千克和克6课时三、长方形和正方形8课时四、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18课时五、解决问题的策略8课时六、平移、旋转和轴对称5课时七、分数的初步认识8课时八、期末复习4课时期中测评3课时附:教学进度表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这一届三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好,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这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
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实验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册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有接近二分之一的内容是计算的教学内容(27课时),并且大量的是笔算的教学内容。
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标准》中还提出: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地叙述“算理”等改革理念。
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注意体现《标准》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在内容编排的顺序、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择等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
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
实验教材仍然根据计算教学的基本顺序安排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标准》中有关计算教学的改革理念和教学目标(复杂性和熟练要求大大降低),重新安排教学的具体步骤,因而减少了教学的课时数和例题数。
笔算加减法教学,从现行教材的23课时减少为9课时,例题也从5个减少为2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从现行教材的17课时减少为13课时,例题也从9个减少为7个。
这样就明显加大了笔算教学的步子,节省了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间。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
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
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
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本册实验教材根据学生已有基础,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
而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如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笔算时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