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诗歌——《八阵图》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五言绝句:《八阵图》导读:本文五言绝句:《八阵图》,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作品评述【注解】: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这是一首咏怀诗。
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引自"超纯斋诗词" 翻译、评析:刘建勋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杜甫《八阵图》古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八阵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在字里行间作者是怎样体现自己的情感呢?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白话译文】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创作背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
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
《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赏析】”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八阵图》_杜甫《八阵图》的诗意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八阵图》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杜甫在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
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
《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原文:《八阵图唐代》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诗意: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治今重庆奉节)时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这两句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的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说,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使他声名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练的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励志古诗词《八阵图》原文及赏析
《八阵图》
晓出净慈寺,正是悬钟暮。
荆轲射白虎,功名寿且长。
令人叹息艰辛,八阵揽胜把。
定军山前程,汉将西还去。
张良说:“八阵图,可以化险为夷,阻敌行营。
”在战争史上,“八阵图”已经成为一种著名的智慧战法。
古代的八阵图是一幅
形状特殊的战争阵势,由关、张、谢三大将军联合编队,可以有效地守卫敌方的攻击,保卫自己的阵地。
"八阵图"通过把敌人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因素降至最低,使我们
可以建立最有利的战略阵势来降服敌人,从而取得胜利。
它更强调了智者把握机会分辨权谋,调整自己的战略阵势,得胜于未发生战斗之前,空前绝后的事实上得到了证明。
“八阵图”所传达的智慧也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应该把握机会,及时调整自己的阵营,从而取得胜利。
在我们正常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八阵图”的精神,尽量把不利的因素减至最低,调整自己的阵营,从而取得成功。
“八阵图”就像是教会我们要用智慧去应对挑战,不要拘泥于原
有的计划,将战略定位调整为最佳状态,以期取得胜利。
古人用“八阵图”来实现战略改变,成功取胜,这是一种令人感到鼓
舞的励志古诗,它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需要智慧、勇气和决心,不断调整阵营,努力去争取最好的结果。
杜甫《八阵图》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这是一首咏怀诗。
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八阵图唐代: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名成一作:名高)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标签哲理、唐诗三百首、写人、怀古译文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注释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赏析“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
“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
杜甫诗词《八阵图》的诗意赏析《八阵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
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
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词句注释: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白话译文: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创作背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
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
《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作品鉴赏:”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及鉴赏 【诗句 】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出处】 唐·杜甫 《八阵图》。
【译注】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鉴赏】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杜甫以此诗极力赞美诸葛亮的功业。
功盖:功业盖 世。
八阵图: 诸葛亮曾排下一座有名的八阵图。
诸葛亮的盖事功业,远超过三 国时代的任何人; 他所排下的八阵图,也因此而大为有名。
【全诗】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全诗鉴赏】 这首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作品。
首二句系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功盖三分国”是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 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越,起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功劳 盖世,无与伦比。
“名成八阵图”是写诸葛亮军事方面卓越的才能,说他创制的 八阵图成就了他世代不朽的名声。
“八阵图”指由天、 地、 风、 云、 龙、 虎、 鸟、 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 这是诸葛亮在作战布阵上的一种创 造, 在战争实践中取得了屡战屡胜的奇迹。
这二句对仗工稳, 言简意赅, 乃警辟、 凝练之笔。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是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 州西南永安宫前的平沙上。
据刘禹锡 《嘉话录》 记载, 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 高 5 尺,60 围,纵横棋布,排列为 64 堆,始终保持原样不变,即使夏季被洪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石出,八阵图之石堆依然如故,600 年来岿然不动。
这 两句诗的前一句,首先是写出了八阵图遗迹这一具有神奇色彩的特征;其次“石 不转”三字也是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坚如磐石之心的象征。
最后一句 “遗恨失吞吴”正道出这终天之恨的具体指向,其意是说先主刘备失策于吞吴, 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方使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八阵图原文及翻译_唐诗三百首
《八阵图》
作者:杜甫
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赏析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
卓着。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
“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
心匪石,不可转也”。
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
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杜甫《八阵图》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这是一首咏怀诗。
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龙源期刊网
八阵图
作者:杜甫
来源:《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2015年第30期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注释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作战;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释义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
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第一句从总的方面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尤为卓绝,第二句从具体的方面来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第三、四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原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思考
历史上有很多名垂千古的人物,你最了解哪一位,最佩服哪一位?请谈谈你对他的看
法。
八阵图古诗的诗意解释八阵图古诗的诗意解释《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八阵图》杜甫拼音版bā zhèn tú八阵图dù fǔ杜甫gōng gài sān fèn guó功盖三分国,míng chéng bā zhèn tú名成八阵图。
jiāng liú shí bù zhuǎn江流石不转,qiǎn hèn shī tūn wú遣恨失吞吴。
八阵图古诗的赏析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治今重庆奉节)时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生命。
这两句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的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说,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使他声名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练的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做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杜甫诗词《八阵图》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八阵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
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
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词句注释: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白话译文: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创作背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
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
《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作品鉴赏:”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杜甫《⼋阵图》欣赏功盖三分国,名成⼋阵图。
[译⽂] 你建⽴了三分天下的功业,⼜创建了著名的⼋阵图。
[出典] 杜甫《⼋阵图》欣赏:⼀、《⼋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阵图。
江流⽯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 1、盖:超过。
2、⼋阵图:由⼋种阵势组成的图形,⽤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3、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4、⽯不转:指涨⽔时,⼋阵图的⽯块仍然不动。
5、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三、【韵译】:三国⿍⽴,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译⽂:你建⽴了三分天下的功业,⼜创建了著名的⼋阵图。
江流冲击,你布阵的⽯头从未转动。
遗恨千古,不能制⽌先主失策去吞并东吴。
四、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历元年(766)。
“⼋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句是从总的⽅⾯写,说诸葛亮在确⽴魏蜀吴三分天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诸葛亮辅助刘备从⽆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
杜甫这⼀⾼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句是从具体的⽅⾯来写,说诸葛亮创制⼋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点古⼈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整,⾃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后句点出诗题,进⼀步赞颂功绩,同时⼜为下⾯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的古诗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八阵图的古诗有哪些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八阵图的古诗有哪些一、《八阵图》年月: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二、《哭吕衡州六首》年月:唐:元稹气敌三人杰,交深一纸书。
我投冰莹眼,君报水怜鱼。
髀股惟夸瘦,膏肓岂暇除。
难过死诸葛,忧道不忧余。
望有经纶钓,虔收宰相刀。
江文驾风远,云貌接天高。
国待球琳器,家藏虎豹韬。
尽将千载宝,埋入五原蒿。
白马双旌队,青山八阵图。
请缨期系虏,枕草誓捐躯。
势激三千壮,年应四十无。
遥闻不瞑目,非是不怜吴。
雕鹗生难敌,沉檀死更香。
儿童喧巷市,羸老哭碑堂。
雁起沙汀暗,云连海气黄。
祝融峰上月,几照北人丧。
回雁峰前雁,春回尽却回。
联行四人去,同葬一人来。
铙吹临江返,城池隔雾开。
满船深夜哭,风棹楚猿哀。
杜预春秋癖,扬雄著述精。
在时兼不语,终古定归名。
耒水波文细,湘江竹叶轻。
平生思风月,潜寐若为情。
三、《弥牟镇孔明八阵图》年月:宋:王刚中我稽八阵图,规模载方册。
曷来镇西蜀,夔门观叠石。
赋诗有数字,字字究来历。
进涉汉州西,弥矣镇之北。
平原列堆阜,滩石同一式。
细思意,孔明有深策。
高岸或为谷,滩石存遗迹。
江海变桑田,平源犹可觅。
故今两处存,千载必一得。
再歌遂成篇,当有智者识。
四、《八阵图》年月:宋:洪咨夔负卦龟藏尾,鸣皋鹤引吭。
纵横中左右,奇正锐圆方。
石挟孤忠在,江输宿恨长。
无人同领悟,搔首立斜阳。
五、《题长江图三绝》年月:宋:王柏鱼腹江边八阵图,嶙峋於此岂良谟。
后来浪道长蛇势,用势还须烈丈夫。
六、《八阵图》年月:宋:苏泂俨然云转与风回,故国人看但石堆。
犹有鬼神供职守,不移行列待将来。
二.写一首八排的诗,要押韵的哦游十三陵水库五月骄阳似火烧微风拂面草轻摇朱阁青岭相依衬碧水蓝天互混淆树木繁森藏小径浪花飞溅撞石礁钓鱼老叟心神聚戏水孩童兴致高作于2021年5月悲秋秋雨阴云过苍生万物凉寒风吹叶落倦日入云藏落雁声悲切孤山面色黄箫声幽咽至曲尽泪沾裳作于2021年10月冬日求学倦日长眠冬既至独行夜路忍霜寒寒枝树影低声语皓月繁星附耳谈细草迎风生阔叶柔泉遇谷撞深渊困难坎坷迢迢路步履铿锵意志坚作于2021年12月三.八列的七言律古诗大全有哪些《书愤》陆游(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杜甫《八阵图》 (带拼音、注释、译文)
《八bā 阵zhèn 图tú
》
作zuò 者zhě:杜dù 甫fǔ
功gōng 盖gài 三sān 分fēn 国guó
,
名míng 成chéng 八bā 阵zhèn 图tú。
江jiāng 流liú 石shí 不bù 转zhuǎn
,
遣qiǎn 恨hèn 失shī 吞tūn 吴wú。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注释: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八阵图》注释译文【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注解】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创作背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
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
《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赏析】这是一首咏怀诗。
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名家点评宋代苏轼《东坡志林》:仆尝梦见人,云是杜子美,谓仆曰:“世人多误解吾诗。
《八阵图》诗云:‘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人皆以为‘先主、武侯,皆欲与关羽复仇,故恨其不能灭吴’,非也。
我本意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晋之所以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意;此为恨耳。
”此理甚长。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洒英雄之泪,唾壶无不碎者矣。
明末清初钱谦益笺《杜工部集》:按先主征吴败绩,还至鱼腹,孔明叹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不至危倾矣。
”公诗意亦如此。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下句(按指“遗恨失吞吴”)有四说:以不能灭吴为恨,此旧说也;以先主之征吴为恨,此东坡说也;不能制主东行,而自以为恨,此《杜臆》、朱注说也;以不能用阵法而致吞吴失师,此刘逹之说也。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遂使诸葛精神,炳然千古,读之殷殷有金石声。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是诗者,言人人殊……抛却“石不转”二字,致全诗走作。
感恩的诗歌——《八阵图》
感恩的诗歌——《八阵图》感恩的诗歌——《八阵图》《八阵图》原文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鉴赏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
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在作者看来,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
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
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
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八阵图》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合称
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与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