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刷博物馆参观后记:十年后重温千年印刷史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2
参观印刷厂心得体会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自我鉴定、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elf-evaluation,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参观印刷厂心得体会6篇写心得体会是我们提高自我意识的有效手段,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反思自己的行为,提升自我修养,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参观印刷厂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孙宝林印刷文化的使者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 印刷文化首席传播专家,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兼印刷史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
“我千的事,是四大发明之一。
”大喘气之后,还有一句:“印刷术的文化传承传播。
”孙宝林毫不 掩饰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是事业的骄傲。
通过亲身体验,试图沿着历史的脉搏,探寻中国 古老印刷术发明的奇迹所在。
力求打通古今,让尘封在博物馆中的印刷文物, 在从技术到文化的转变中“活”起来、“火”起来。
坚决闯出一条中外交流的通道,讲述印刷中的中 国故事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
这就是孙宝林正在做的事。
孙宝林说,印刷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
他希望成为-名印刷文化的使者,致力于印刷文化的 传承与传播。
走进印刷,用而不觉情已深孙宝林小时候打篮球,有好一阵儿都自觉“悲壮” 地远离便利店,只为攒齐零花钱,穿上印有号码的背 心。
后来,他知道,将号码印在衣服上的技术叫丝网 印刷D上了初中,经常会看到老师们端坐在办公桌前, 用一块钢板、-支铁笔、一筒蜡纸,刻出一张张试卷。
后来,孙宝林知道,这叫誊写印刷。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孙宝林在大学担任学生会主 席时,办了一张小报,小报名称他已模糊,但铅字印 刷过程却记忆犹新:3000多个铅字,需要熟悉字盘中 每个铅字的位置,边看文章边迅速找字摁下,像发电 报一样打在蜡纸上。
画版、排版后,小报一样的蜡纸 呈现在眼前,然后放在油印机下,将蜡纸铺在白纸上, 辊子抹上油墨,一推一拉,油墨通过打字孔渗入,字 就印出来了。
后来参加工作,初期的很多文件都是通过油印机、 打字机来实现的。
学习、生活与工作中,时时充满着印刷的因素。
孙宝林说,只是那时用而不知、用而不觉,直到4年 前调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
“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徜徉在博物馆的每个角落,认真了解印刷历史,仔细领略馆藏印刷成果,开始思 考印刷术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所具有的历史意义与 国际意义。
”孙宝林谈起初到中国印刷博物馆的感受。
北京大兴区----中国印刷博物馆导游词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DA VID。
中国印刷博物馆位于北京大兴县黄村镇兴华北路25号,属科技类专题博物馆,1996年6月1日正式开放,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
中国印刷博物馆经过4年的筹建,于1996年6月1日落成。
为迎接2001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我馆又进行了改造,并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地下展厅。
改造后的中国印刷博物馆共有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设有“源头古代馆”、“近现代馆”、“印刷设备馆”和“综合馆”。
同时还设有:“港澳台印刷”、“钱币印刷”、“邮票印刷”、“欧洲早期印刷”、“印刷精品”等专题展,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
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明国,中国发明的印刷术很快就传播到东方邻国,进而又传播到西方,对世界的文明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因而,印刷术被称为“文明之母”。
印刷博物馆建设的宗旨就是弘扬中华民族悠久而辉煌的印刷文化,对社会各界宣传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它在筹建过程中,得到党和政府的积极支持,得到国内外印刷界、出版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从而保证了本馆的建成和开馆。
党和国家领导十分关心中国印刷博物馆建设,国家主席-为本馆题写了馆名,并亲临“中国出版成就展”的本馆展区参观。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亲临本馆视察、参观,对本馆的建成给予高度评价,并指示我们一定要把博物馆办得更好。
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也亲临本馆视察,并详细参观了各展厅。
政治局委员-、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铁木尔·达瓦买提等也先后到本馆参观视察。
在本馆的楼前,建有“中国印刷博物馆落成纪念碑”,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的碑文,刻有捐赠单位和个人名字,铭记他们对博物馆的建成所作的贡献。
内部展馆分为源头古代馆、近代馆、新技术及装备馆和三个专题展区。
展厅共三层,展陈面积约3000平方米,序厅正面是毕胃的塑象。
十年辛苦不寻常2001年,在王仿子等几位出版界元老的倡议下,中国印刷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十年辛苦不寻常”,十年来,该馆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有何发展规划?在中国印刷博物馆十年馆庆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中国印刷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张连章。
《出版参考》:中国印刷博物馆1996年正式对外开放至今已有10载,做为这10年历史的见证人,您眼中的博物馆都经历了哪些重大的变化?张连章:印刷博物馆于1996年6月1日落成,十年的寒来暑往,印刷博物馆在新闻出版总署的正确领导下,以“广开博物,服务社会”为己任和历史使命,在全馆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使中国印刷博物馆藏品的征集和保管工作、布展和教育、科研工作以及行政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使博物馆的发展和进步焕发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回顾十年,印刷博物馆经历了沧桑与困境,印博人遭遇了自收自支经费拮据的尴尬,经历了体制改革的迷茫和彷徨,但是全体印博人以无私忘我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整且行之有效的岗位职责、安全消防、人事管理、业务保管等规章制度,保证了本馆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尤其是做到了博物馆十年安全无事故。
十年的辛勤付出,十年的汗水凝结,换来的是各界的肯定和社会的赞誉,中国印刷博物馆先后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AA级定点旅游景点、“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等等。
各项荣誉接踵而来,但是全体印博人仍旧兢兢业业,勤恳奋战在自己工作的一线。
《出版参考》:印刷博物馆平时的具体工作主要有哪些方面?张连章:印博人铭记着博物馆的使命与责任,以“广开博物,传承文化”的精神服务于社会。
我馆迄今共累计接待参观者十万余人次,除来自全国的印刷业员工,社会各界人士外,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作为北京印刷学院教学试验基地,我们积极为学院教学科研服务。
学院每年新生入学、新教工入院都将参观博物馆,学生上专业课也都来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而学院在后勤保障和经费上多年来也给予博物馆大力的支持。
木活字印刷: 穿越千年 墨香犹存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千人组成的方阵用汉字演绎了各种“和”字,向世界展现中国古老的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那一幕惊艳了世界,人们开始重新关注这门濒临灭绝的技艺。
2010年,“中国木活字印刷技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亟须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前世传奇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知识的广泛传播和交流创造了条件,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被称为“文明之母”。
中国古代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都是古人在生活中墨拓石刻和使用印章受到启发而发明的。
最早的雕版印刷出现在隋末唐初。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因其科学实用,使印刷书籍的速度加快,成为世界印刷史上的里程碑。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曾为世界文明和社会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但长期以来毕昇的发明一直没有相应的印本佐证,胶泥活字及其汉字印本并未见大范围流传。
以致有人对毕昇的发明提出异议,活字印刷术发明权之争几乎成为中韩、中欧之间的学术公案。
1990年,盗墓分子炸毁了宁夏一座存有大量文物的方塔,考古专家意外地从废墟中发现了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和记录参加活字印刷书籍的人名及其工作分工的文献资料。
后经专家鉴定,这部佛经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活字版印本之一,这一发现直接改写了木活字发明和使用的历史,以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就是活字印刷的发明国。
始于北宋,兴盛于西夏的活字印刷,成为西夏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填补了中国活字及其印刷版本的空白,受到了国内外文物界、印刷界、语言文字界以及西夏文化研究领域等方面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认可。
宁夏不少西夏学研究专家指出,在中国发现的古文献印刷品中,西夏文献占有重要地位,是宁夏古代文化建设的亮点。
所以专家学者们认为应该高度重视对西夏活字印刷的研究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在发明印刷术方面的贡献。
通过研究传承西夏活字印刷技艺,让中国传统印刷文化世代相传。
参观印刷厂心得体会前言我最近参观了一家印刷厂,这是我第一次进入一个实际的生产现场。
在参观过程中,我对印刷行业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印刷厂的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参观印刷厂的心得体会。
一、印刷行业概述在参观印刷厂之前,我对印刷行业的了解非常有限。
通过这次参观,我了解到印刷行业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印刷行业不仅是信息传递和传媒的重要工具,也是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支持。
在现代社会中,印刷品无处不在,例如书籍、报纸、杂志、广告等。
印刷行业对经济的贡献非常大,也是一个潜力巨大的产业。
二、印刷厂的工作流程在印刷厂参观过程中,我对印刷厂的工作流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在印刷厂,主要有四个工序:设计与排版、印刷、后处理和包装。
首先,设计师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设计和排版,将客户提供的原始素材制作成制版文件。
然后,印刷工人将制版文件放入印刷机进行印刷,印刷机根据文件上的图案和文字进行印刷。
印刷完成后,印刷品需要进行后处理,例如烫金、凹凸加工等。
最后,印刷品被包装起来,准备发货给客户。
整个流程非常复杂,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以确保生产的高效性和质量。
三、印刷厂的设备与技术印刷厂的设备和技术是印刷品质量的保证。
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印刷设备。
例如,数码印刷机可以批量生产高质量的印刷品,减少了人工操作的错误和成本。
同时,印刷行业也在使用最新的印刷技术,例如柔性版印刷和水印印刷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印刷品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提升了印刷行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四、印刷厂的组织与管理在印刷厂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印刷厂高效的组织和管理。
在印刷厂,有明确的工作分工和流程,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任务。
同时,印刷厂还有着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品牌保护措施。
例如,印刷厂设有专门的质检部门,对每个印刷品进行检验,确保其品质符合标准。
这些组织和管理措施使得印刷厂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提供高质量的印刷品。
中国印刷博物馆:见证并传承中国印刷历史和文化作者:薛金萍来源:《今日印刷》2013年第11期博物馆的筹建:众人拾柴火焰高1996年6月1日,中国印刷博物馆正式开馆。
在许多不知情的人看来,或许这一切都进行得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然而,通过张馆长的介绍,我们才了解到当初筹建博物馆背后的酸甜苦辣。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可谓…文明之母‟。
但在中国印刷博物馆建立之前,国内根本没有与印刷相关的博物馆,完全是一个空白。
而德国、美国、英国、土耳其、韩国等都有大小不同的印刷类博物馆,尤其是德国的谷登堡博物馆已经拥有百年历史。
为此,自1982年开始,印刷战线的一些老红军战士就呼吁在国内建印刷博物馆。
”张馆长在讲述建立博物馆缘由的同时,也十分感动于当时所有人为此所做的努力。
“当时国家经济比较困难,根本拿不出钱来建博物馆,所以打了报告之后,这件事一拖就拖了10年。
直到1992年,这些印刷界的170余位老红军战士,联名再次向国务院打报告要求建印刷博物馆,才将此事提上了日程。
”但在国家经济非常困难且提出严禁建楼堂馆所的情况下,要如何筹建印刷博物馆?张馆长说:“当时大家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进行国内外集资。
由当时国家机械工业部一机部副部长范慕韩老先生牵头,因为他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威望。
尽管他当时已经80多岁,可依旧为此事积极奔走,并召集印刷工业器材协会和中国印刷技术研究会一起进行集资筹办工作。
”据张馆长回忆,当时一共集资了2200多万元,开始筹建现在这个5500平方米的主楼。
“最令人感动的是,香港的印刷商会、印刷工会和印艺学会3家联合起来,为建立中国印刷博物馆,他们的领导一起在香港街头徒步募捐了800多万元,占总集资额的三成以上,可见香港同胞有多么爱国。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就这样中国印刷博物馆在众人的支持下建立起来了。
为了充实博物馆的展品,当时还向国内外发出了倡议,张馆长说很多单位和个人纷纷捐款捐物,有文献资料、印刷精品和印刷设备等,其中很多甚至是镇馆之宝。
印刷的心得体会6篇所谓心得体会就是将我们的感悟记录下来的文体,心得体会是情感的沉淀,能够让我们更有深度的思考,下面是网作者为您分享的印刷的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印刷的心得体会篇1今天我一早就起来了,因为牡丹晚报小记者中心组织了一个活动,去参观菏泽日报社印刷厂。
我兴奋得一晚上都没睡好觉,一想起来,心情就很激动。
经过半个小时的路程,我和我的好朋友一起来到了印刷厂。
到了印刷厂,我见到了我的同学,还有闫老师。
我们非常自觉地排好了队,接着就看到了热情的工作人员,说了几句欢迎我们的.到来,就进入了办公楼,接着我们看到了车间和控制室,哇!这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啊,里面的机器可真多啊!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个能让纸张变成滑滑梯形状的机器。
原来印刷是要用4种颜色:黑、黄、红和蓝。
一条长长的传送带,速度飞快地把报纸从机器中传了出去,新一期的报纸就这样诞生了。
望着这些报纸,我们目瞪口呆。
整个印刷厂都是浓浓的油墨味儿,工人们还要忍受着这刺鼻的味道忙碌着。
通过这次体验,我意识到我们一定要爱护报纸,珍惜纸张,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最后一个环节我和同学们合影,时间似飞箭,我们很快踏上了归程,但大家心中充满了喜悦,因为不但体验了科技的魅力,还增长了许多知识。
今天的收获可真多呀!希望下次还能参加这么有意思的活动。
印刷的心得体会篇2这次能有机会去印刷厂实习,我感到非常荣幸。
虽然只有半个月的时间,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对于一些平常理论的东西,有了感性的认识,感觉到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的一些总结以及心得体会。
在以后开展自身的工作,以及在对客户的沟通应对上,希望能有所借鉴。
一、工厂的总体规模水平丹云丝网印刷厂位于丹阳市云阳镇,工厂规模很小,也只有员工几十人。
但是近十多年的制造历史已经发展成一家小有名气的印刷单位。
虽然从外观看是一家不起眼的小门面,但是走进大门,看见的是洁净整齐的环境和次序井然的工作程序。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到了车间,看过那些先进的设备,那些熟练的技术水平,却完全会感觉到现代化的管理。
参观印刷厂的心得体会范文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一家印刷厂,并对此产生了一些深刻的感触。
通过参观,我深刻体会到了印刷行业的发展和变革,并且对印刷技术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参观印刷厂的过程中,我对印刷技术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印刷技术是我国古代的发明之一,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如今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
在印刷厂的参观中,我见到了许多先进的印刷设备和机器,比如高速印刷机、数控裁切机等等。
这些设备的出现,不仅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还改善了印刷质量。
在印刷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绿色印刷,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印刷厂也积极引进环保设备和技术,通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资源的浪费,为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其次,参观印刷厂还让我深感印刷品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印刷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书籍、报纸、杂志等,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海报、广告等,是商家宣传产品的重要手段。
通过印刷技术,我们可以将文字、图片等信息以高质量的方式传达给大众,加强沟通和交流。
同时,印刷品也是文化的传承和推广的重要工具,通过印刷,我们可以将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后人,保留和弘扬传统文化。
此外,参观印刷厂还让我触摸到了印刷行业的繁忙和压力。
在印刷厂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忙碌地操作着机器,完成着大量的印刷任务。
他们需要精确地控制每一步操作,避免出现错误。
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他们需要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确保按时交货。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时间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印刷厂提高生产效率,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了印刷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印刷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印刷厂开始引进数字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品的个性化定制。
此外,印刷厂还与互联网结合,推出线上订购服务,方便客户更好地选择印刷产品和服务。
这些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印刷厂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迎接未来的发展。
北京印刷博物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印刷术的历史发展,掌握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原理及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2. 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京印刷博物馆中的展品及其背后的历史价值。
3. 学生能够理解印刷技术的发展对文化、社会的影响,并能够列举相关实例。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参观和实践活动,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项与印刷相关的创意项目。
3. 学生在参观和实践中,提升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通过了解印刷术的发展,认识到科技进步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树立创新意识。
3. 学生在参观和实践中,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主动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
本课程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实地参观和实践活动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和创新能力。
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印刷术的发展历程,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1. 印刷术的起源与发展- 了解中国古代印刷术的起源,如木版印刷、雕版印刷等。
- 掌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对文化传播的推动作用。
2. 活字印刷术的原理与制作- 学习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原理,如排版、印刷等过程。
- 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制作工艺,包括字模制作、排版技巧等。
3. 北京印刷博物馆参观学习- 安排学生参观北京印刷博物馆,观察各类印刷设备和展品。
-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博物馆展品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及其价值。
4. 印刷技术的发展与文化影响- 学习印刷术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分析其对文化、社会的影响。
- 了解印刷术在国内外传播的过程,以及它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5. 创意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并完成一项与印刷相关的创意项目。
观中国印刷博物馆有感10月3号下午我带着好奇与激动的心来参观了中国印刷博物馆,馆址在大兴区。
相比于首都博物馆的庞大辉煌,印刷博物馆则是略显朴素的小楼(与现在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大厦相比),让我觉得颇为意外。
当时看到建成的时间又有一点震惊,毕竟这与文明古国,与我国印刷术的发明的历史悠久很有些反差。
首先来介绍一下中国印刷博物馆,中国印刷博物馆经过4年的筹建,于1996年6月1日落成。
为迎接2001年在召开的第七届世界印刷大会,中国印刷博物馆馆又进行了改造,并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地下展厅。
在2004年由于没有资金,无法对馆设施进行检修和维护,所以没有通过当年的消防检查,被有关部门勒令闭馆,两个多月后才又重新开馆。
改造后的中国印刷博物馆共有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设有“源头古代馆”、“近现代馆”、“印刷设备馆”和“综合馆”。
同时还设有:“港澳台印刷”、“钱币印刷”、“邮票印刷”、“欧洲早期印刷”、“印刷精品”等专题展,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
近期,博物馆又进行了一次建设,就这样老师叫我们参观学习。
在遥远的过去我们的祖先最先学会造纸,远远的走在世界的前面,造纸术陆续传入世界其他各个地区,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到唐宋时期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数的发明,更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创造了更多强有力的理由。
在这期间以及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先人智慧的成果,民族的荣耀不断的出现在历史长河里。
而从此时到印刷博物馆的建立有接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就是在这一段时间,无数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民族珍宝被堂而皇之的盗走,西方的工业文明把我们远远的甩在背后…博物馆的一层是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历史文化和发展历程。
本展览以时间为序,分三个部分来展示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历史文化,即早期的文字载体;造纸术的发明与发展;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文字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标志。
汉字是世界上流传最久、使用人数最多。
也是唯一扔被广泛使用的形意文字系统。
中国还拥有着包括维、蒙、藏、满、朝鲜、傣等在的30种左右的文字。
参观印刷厂观后感三篇参观印刷厂后,你有何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参观印刷厂,希望您喜欢!参观印刷厂观后感篇一一直以为印刷厂是这么样一种存在,一间厂房,一台印刷机,足以。
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大错特错。
位于湖北日报社后面的楚天印务,袖珍的门面掩盖了它庞大的真面目,整个印刷厂内部错综复杂、巷道交错,多栋楼房连接在一起,由于印刷机的放置,楼层高度不一,因此,整个的参观过程感觉就是不停的上楼梯、下楼梯,从一条走廊到另一条走廊,如果没有人带路真的会在里面迷路。
话说最壮观的当属报纸印刷车间,多台机组并列的排放在那里,印刷成品的传送通道如钢铁巨龙般盘桓在天花板上,置身于该车间,真的如同身处巨兽体内一般。
由于我们去参观的时候该车间并没有在工作,所以没能看到报纸印刷的情景。
但看着那一卷卷一千公斤的纸张,看着那一条条连接着机器上下的狭窄楼梯,我们可以想象那些机器运转时的繁忙和震撼。
卷纸从机器的入口进入,走过四个机组,分别印上红黄绿黑四个颜色,成为了一张报纸,然后进入传送通道,经过天花板最终到达出口,整个过程及其迅速,其间机器轰鸣,工作人员上上下下,煞是忙碌。
在CTP室里看到了闻名已久的CTP,只是由于并没有运行,因此对整个机器的运行状况没有直观的感受,也没有亲眼看到PS版,颇为遗憾。
听工作人员介绍,CTP因为费用高昂,所以较少的出版社会采用这种方式。
楚天印务里有目前湖北省拥有的最先进的装订线,但同CTP一样,并没有运行,倒是看到了许多条普通装订线的工作流程。
先按顺序将需装订的纸张放置在传送带上,在装订处装订,而后还有切边设备,最后由人工捆-绑包裹。
根据装订线的不同,纸张放置这一环节既有人工完成的,也有机器完成的。
个人认为,虽然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但是机器工作的效率会更胜一筹,但由于印刷设备昂贵,所以旧的机型不会被轻易抛弃,这也是该印刷厂内各种新旧机型并存、同时工作的原因,也正因如此,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报纸印刷机,据介绍,这台印刷机至今仍在使用,但只能用于单色印刷。
中国印刷博物馆参观后记:十年后重温千年印刷史
作者:刘铱镝
来源:《今日印刷》2013年第11期
依稀记得,第一次参观中国印刷博物馆,还是10年前刚刚入学时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那时候,对于印刷一无所知,所见所闻都不加思考,可谓走马观花式的参观。
所以,脑海中留下的点滴画面,仅剩那些发黄的纸张、残旧的书籍和冰冷的设备。
如今10年后重温,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印刷历史,而那些精美的藏品象征着中华民族璀璨的印刷文明,每次印刷技术的革新也都体现着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国印刷博物馆是一个充满无数印刷故事的地方,在研究室主任李英老师的专业讲解下,更让人心潮起伏。
中国印刷博物馆主要有四大展厅,清晰记载和传承着中国印刷历史与文化。
从三层古代源头馆开始,不仅可以通过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石刻文字等了解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而且可以看到最早的书籍形式和最早的书籍装帧形式,以及笔墨和纸的发明、发展。
当然,这个展厅最吸引人的是对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介绍,以历史朝代为线索和脉络,详细记录了这两大印刷术发明和发展的始末。
当我们看到中国古代印刷术和造纸术外传图时,不禁为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所震撼和折服,也为之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二层是近现代馆,既全面介绍了19世纪中叶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和孔版印刷等近现代印刷术传入与发展,也详细讲述了我国民族印刷业和相关工业的兴起,同时还展出了新中国50多年来印刷及相关工业现代化的历程。
另外,在这个展厅还特别开辟了3个专题展区,即纸币印刷展区、邮票印刷展区和港澳台印刷展区。
一层大厅是数字技术馆,重点介绍王选院士及其团队发明的计算机汉字处理技术。
这不仅解决了计算机处理汉字的世界性难题,也消除了对汉字是否可以生存于信息时代的质疑,实现了“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此外,这个展厅还展示了数字印前技术、数字按需、可变数据、个性化等印刷新技术和数字化工作流程等。
地下是印刷设备馆,展出了自1865年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多种型号的印前、印刷和印后加工设备,包括早期的手扳式铁制印刷机、铅字铸排机、手动照排机,以及世界仅存的一台由美国米力公司于1926年制造的重达45吨的双全张双色胶印机,还有1892年奥地利生产的石版印刷机等。
参观完毕,我们还沉浸其中,反复咀嚼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印刷历史和文化。
此时让人由衷地感慨,这片华夏热土不仅是“文明之母”印刷术的发祥地,更承载着无数印刷人的梦想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