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阴市四校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51.50 KB
- 文档页数:9
高二年级历史下学期期中综合测试卷(含答案)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Ⅰ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
第Ⅰ卷非选择题,3道大题,共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码填涂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
3.第Ⅰ卷和第Ⅰ卷的所有题目都要在答题卡上规定范围内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试卷个人妥善保管。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50分)下列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本部分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治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
这些记载可用于解释当时中国制造业()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B.实现流水作业C.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D.瓷器质量提高2.据载,宋代形成了“贱稼穑,贵游食,皆欲货耒耜而买舟车,弃南亩而趋九市”的社会风俗。
据此可以推断宋代()A.城市布局发生重大变化B.商业经营已没有时间限制C.农民价值取向发生转变D.海外贸易呈空前兴盛局面3.战国时期,燕昭王招揽人才,建黄金台,尊郭槐为“师”,结果苏秦、邹衍、屈景等士纷至沓来,振兴了残破的国家。
由此可见,战国时期()A.社会转型加速B.血缘政治受到冲击C.改革变法兴起D.士人势力掌控政权4.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政治史》中写道:“小康之世,所以向乱世发展,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世运只能向前进,要想改革,只能顺其前进的趋势而加以指导。
先秦诸子中,只有……最看得出社会前进的趋势。
”文中省略部分的思想流派应该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5.“少则得,多则惑,”“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这些观点出自先秦()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6.有一中国文化史著作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第4题图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 卷(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
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
”这一学派应是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2.举荐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举荐者与被举荐者通常都是世族大家之人,结果出现了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这种现象渊源于A .分封制B .宗法制C .礼乐制D .中央集权制3.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于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
”下列语句与“此制”相符合的是A .三代用人,贵以袭贵,贱以袭贱B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D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4.下图所示装置由东汉太守杜诗创造。
它实现了供风形式的革命性变化,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种装置主要用于A .灌溉B .制瓷C .冶铁D .纺织5.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
汉朝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A .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B .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C .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D .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 6.黄宗羲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也是明末清初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下列对黄宗羲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有①猛烈批判君主专制,促进明清之际思想活跃②矛头直指君主制度,具有近代民主启蒙色彩③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同时又发展了儒家思想④虽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儒学统治地位,但成为近代进步思想先声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 D.②③④7.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南昌市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四校联考期中高二历史试卷满分值:100分测试时间:100分钟说明:1本卷共有两大题.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卷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每题2分,共25题)1、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
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制度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概念2、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这主要说明分封制()A、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B、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和拓展了疆域C、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D、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3、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
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这反映出()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4、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5、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反映了()A、世官制的沿革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察举制的弊端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6、《查士丁尼法典》记载:有人雇佣金匠打造戒指,双方适用买卖契约还是雇佣契约?如果顾客提供金料,就是雇佣契约,如果金匠提供金料则是买卖契约。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高二普通班历史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梭伦改革的哪一项措施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A颁布“解负令”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废除“六一汉”制度 D.恢复长老会议制度2、按照财产等级制度,雅典第四等级可以参加或是担任官员的是()①公民大会②“四百人会议”③陪审员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3、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A、资产阶级民主政治B、奴隶主民主政治C、贵族专制政治D、平民民主政治4、从上层建筑领域给贵族政治以沉重打击的梭伦改革的措施有()①鼓励发展工商业②确立财产等级制度③设立四百人会议④成立公民陪审法庭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5、之所以说梭伦改革是雅典历史发展的必然,原因是( )A.贵族政治已成为雅典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B.奴隶反对奴隶主的斗争渐趋激烈 C.雅典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并提出分享政治权利的要求6、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7、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内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做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8、商鞅变法的意义深远,下列哪一项不是商鞅变法的意义( )A、推动封建社会制度的形成B、秦国通过变法渐渐富强起来C、推动了商业的发展D、为秦国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9、商勒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A.秦孝公大力支持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 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10、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11、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12、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 )A.减轻农民的负担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巩固北魏的统治1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①整顿吏治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④行汉制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14.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学科试题考试时间 75分钟分值 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 2分,共60分)1、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周平原成了天府之国”。
这一“工程”是指()A.隋唐大运河 B.都江堰 C.郑国渠 D.灵渠2.刘邦即位之初曾下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其夫人吕后当政时强调:“市井之子孙不得为官仕吏”。
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的是()A、休养生息政策B、限制商人的政策C、禁止经商的D、反腐倡廉的政策3、下图是中国古代机械工程史上的一大发明。
这一发明用于()A.冶铁 B.灌溉 C.耕作 D.纺织4.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一种无法远航的船)。
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此规定是为了()A.禁绝商人下海贸易 B.规范船只制作标准C.减轻百姓造船负担 D.限制沿海对外贸易5、“民族资本主义为社会的新陈代谢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最初的改革和后来的革命有所依托。
”这一物质基础出现于()A.明朝中后期 B.十九世纪60、70年代C.19世纪末 D.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6、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清代苏州的“全晋会馆”江苏盐城盐商会馆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③会馆的出现与明代商帮密切相关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A.①③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7、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8.1979年1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办公室,邓小平读后当即表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
2015-2016学年江苏省江阴市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一、单选题:共20题1.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A.贵族政治遭到破坏B.分封制度开始瓦解C.宗法制度难以维持D.郡国制度逐渐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材料中“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体现了此前实行的是等级森严的世袭贵族政治;“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说明汉高祖时期传统的世袭贵族政治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
分封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崩溃瓦解,故B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度难以维系,故C项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郡国制度,故D项排除。
2.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如苏轼祖父名序,所以代人作序便改“序”为“叙”,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
此制度旨在A.维护皇权独尊B.倡导尊老爱幼C.强化尊卑等级D.凝聚血脉亲缘【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材料中苏轼祖父的避讳不能体现维护皇权独尊,故A 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尊老爱幼的理念,故B项排除。
材料中的避讳制度体现了苏轼和康熙帝的无上地位,根本目的是为了强化尊卑等级,故C项正确。
材料中的避讳制度与凝聚血脉亲缘没有关系,故D项排除。
3.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末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以来不断崛起的美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1978年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
它们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一致。
它们崛起的一致因素是A.制度创新B.武力掠夺C.民主强国D.和平崛起【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大国崛起的因素。
从古代中国的秦国,到近代的英国、美国、日本等,他们崛起的一致因素是制度创新,故选A项。
4.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学科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订立盟约。
盟约中有“不能废嫡立庶,以妾为妻"的规定。
该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提倡一夫一妻B.规范诸侯们的婚姻C.维护宗法制度D.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2.春秋末年,卿大夫在控制的封邑设立与诸侯国相应的朝廷机构,并拥有独立的武装。
其在政治上是治理朝政的国君,在军事上是世族武装的统帅.随着卿大夫势力的不断强大各个封邑之间开始相互争夺、兼并,并向诸侯国君发起挑战,这时的士也不再为主效死,而是“士无定主”。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B.贵族政治衰落C.“家天下”取代“公天下”D.宗族势力上升3.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一统“天下",称帝建立汉朝,遵循宗法制的原则,他应立下面哪个孩子为太子——作为帝位的法定继承人: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
"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B.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此“原理”C.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D.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5.《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
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
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据材料可知,左雄建议东汉察举制要:①改变单凭“德"选拔人才的标准②规定察举年龄必须在四十岁以上③辅以考试来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④结合科举制度多种途径选拔人才A.①③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试卷历史学科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A.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开始瓦解C.宗法制度难以维持 D.郡国制度逐渐形成2.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如苏轼祖父名序,所以代人作序便改“序”为“叙”,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
此制度旨在()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3.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
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
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A.和平崛起 B.武力掠夺C.制度创新 D.民主强国4.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5.《剑桥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
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 10%。
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
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
”材料反映了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6.《朱子语类》写道:“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中考试1高二历史试题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l50分。
考试时刻10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用黑色签字笔或黑色钢笔把答题卡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晰。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洁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指定的区域作答,如需改动,先划掉原先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否则答案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1、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假如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A.认为小孩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小孩会改正错误。
B.认为小孩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C.认为小孩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格地惩处他,使他可怕,以防再犯D.认为小孩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行,应择善而居2、《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古代开封的繁荣景象。
下列场景中不可能在画中显现的是A.王家锦帛铺当街而设B.刘三叔精装字画铺出售唐代名家字画C.驮运丝绸、瓷器的骆驼正在出城D.娱乐场所瓦子表演杂剧《西厢记》3、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变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A.经世致用思想 B.君主批判思想 C.自由平等思想 D.重农抑商思想4、祖国医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下列人物按他们所处时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张仲景—扁鹊—孙思邈—李时珍B.孙思邈—扁鹊—张仲景—李时珍C.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D.扁鹊—李时珍—张仲景—孙思邈5、“Know yourself”是哪位哲人的名言:A.泰勒斯 B.苏格拉底 C.普罗塔哥拉 D.亚里斯多德6、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败兴的讽刺画。
第Ⅰ卷(选择题共69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9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封制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但分封王侯的方式却为许多封建王朝继续采用,其主要原因在于A.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扩大地主阶级统治基础的需要B.镇压人民反抗的需要 D.保证封建君主“家天下”的需要2.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B.开始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C.使用的圆形方孔钱成为历代铸币的制造样式D.开凿的灵渠第一次沟通淮河与长江3.下列秦汉的官职中,掌握监察职能的有①太尉②察举③御史大夫④刺史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②③D.③④4.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C.完善法律机制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5.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激发了在校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为了掌握公元前后10年的历史,应该自学的史书是①《春秋》②《史记》③《汉书》④《资治通鉴》A.②B.③C.①②D.③④6.曹魏、西晋、北魏三个政权相同之处有①均处在全国政权对峙时期②都曾在洛阳建都③统治区域都包括黄河流域④因权臣夺权而结束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7.秦王……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兵,顾谓(苻)融曰:“此亦劲敌,何谓弱也。
”此史实发生在A.战国争雄时B.秦抗击匈奴时C.东晋十六国 D.南北朝8.“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该对联反映了我国古代A.道教文化的发展 B.佛教文化的发展C.伊斯兰教文化的发展 D.基督教文化的发展9.唐朝租庸调制规定农民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布”是指A.丝织品B.麻织品C.棉织品D.毛织品10.唐中期均田制的崩溃,从本质上说明了A.封建土地国有制从此结束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C.封建地主经济遭到破坏D.唐统治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11.宋太祖和元世祖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相同的有①结束长期割据局面②都是开国的皇帝③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④实行了民族分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12.下列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些知识,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①机房的出现②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③明代前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④明初统治者调整政策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③④①②D.②③①④13.新航路的开辟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这主要是A.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B.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商道造成商业危C.对货币和黄金的狂热追求D.向东方传播基督教的宗教狂热14.以下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属于资本原始积累范畴的是①贩卖黑人奴隶②推行重商主义政策③圈地运动④掠夺殖民地财富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④D.③④15.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覆亡说明了A.法国封建统治的根深蒂固B.拿破仑帝国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军事独裁专政不符合资产阶级的要求D.欧洲大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16.工业革命对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最终确立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B.使东方从属于西方C.使英国成为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D.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17.1857年的经济危机就其从美国蔓延到欧洲大陆而言,表明了A.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空前激化B.美欧大陆已经形成了世界性市场C.美国向欧洲大陆转嫁危机D.美国积极开拓欧洲市场18.德意志的统一对欧洲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是因为它削弱了下列哪些国家?A.法国、丹麦B.俄国、丹麦C.法国、俄国D.奥地利、法国19.印度土兵参加1857—1859年民族起义的根本原因是A.生活待遇恶劣B.民族压迫与宗教歧视激起反英情绪C.受到革命情绪的感染D.土兵的宗教信仰受到亵渎20.美国内战中通过哪一战役北方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A.纳西比战役B.萨拉托加战役C.葛底斯堡战役D.瓦尔密战役2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马恩河战役的结果表明A.英法转入反攻,德丧失主动B.德军长驱直人,英法被迫撤退C.转入阵地对峙,对英法不利D.转入阵地对峙,对德军不利22.下列不是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的是A.美国参加对德作战B.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C.中国等国参战D.意大利倒向协约国一方作战23.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标志是A.地圆说被证明B.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C.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D.相对论的确立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81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4题15分,第25题11分,第26题11分,共计37分。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学科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该学者揭示了A. 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D.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2.《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昭侯封桓叔(昭候之叔)于曲沃。
师服预言:“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今晋,甸侯也,而建国。
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师服意在A. 离间宗亲关系B. 维系统治秩序C. 取消分封制度D. 建立中央集权3. 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A .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 .贵族政治遭到破坏D .察举制度逐渐形成4.秦统一后,全国“文字异形”,秦始皇指定官员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统一了文字。
下列对此举措评价合理的是: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③有利于实现文化专制 ④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播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5. 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B.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C. 世卿世禄向科举取士的转变D. 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6. 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高二历史期中试卷第II卷(非选择题共49分)二. 材料解析题35.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方史学家习惯上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为“扩张的时代”欧洲人把自己来到西半球的事件,称之为“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是西欧社会内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时一些新的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
一方面是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公司交易所等。
……买空卖空,形同赌博,经营者突然暴富、顷刻破产的事司空见惯。
……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昨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城市……材料三:“地理大发现,引起欧洲社会的‘价格革命’”,“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刘景华《人类六千年》请回答:(1)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是多方面的。
结合当时历史背景,你认为其文化因素有哪些?(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根据材料提炼其具体表现)(3)材料三中“重大历史意义”指的是什么?3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预法律的制定。
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
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故他们都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引自《人权宣言》材料二:第二条:凡为积极公民,必需:生为法国人或后来变为法国人;已满25岁;在城市或区内县有为法国指定的一定时期的住所;在王国内任何一个地方,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依据;不处于奴仆的地位,亦即不处于被雇佣的奴役地位。
引自《1791年宪法》回答:(1)材料一依据的是哪些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体现了什么原则?(2)材料二关于选举人资格的规定中,最关键的要求是什么?这些规定同材料一的哪些内容相抵触?(3)据此,你对资产阶级倡导的自由平等有何认识?37.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存瑞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历史试题命题人:袁野Ⅰ卷一、选择题.(共30道选择题,每个2分,共60分。
)1.雨果曾经说过:“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这个奇迹现已不复存在。
”“奇迹现已不复存在”与哪次侵华战争有关?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下列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自成立到更名的重大史实。
这一过程B.见证了国共两党合作一对峙一合作的历程C.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的曲折D.反映了中共在建立和管理国家方面的不成熟3.以下是杭州某商店的一幅宣传画,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幅宣传画最有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个时期? ()A.甲午战争期间 B.抗日战争期间C.国民革命期间 D.一战期间4.政府一面让出洋幼童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科技等知识,一面要求幼童学习汉语和四书五经、圜朝例律、圣谕广训,向他们灌输三纲五常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
这表明政府主张()A.西学中源B.中体西用C.君民共主D.道德救国5.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 100万元下降到1 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广东人民抵制洋货B.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C.《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6.民主革命时期,位于赣南山区的兴国县全县23万人口中,有8万多人参加了革命军队,其中5万多人为革命牺牲。
兴国人民参军的高峰时期集中在( )A.1924~1927年B.1928~1934年C.1937~1945年D.1945~1949年7.某国议员威廉·格拉斯顿说道:“他们(中国政府)警告你们放弃走私贸易,你自己不愿停止,他们便有权把你们从他们的海岸驱逐,因为你固执地坚持这种不道德的残暴的贸易……在我看来,正义在他们(中国人)那边。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学科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有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其“分散性、松散性”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三公九卿制D.郡县制2、中国封建社会中“学而优则仕”蔚然成风,政府官员必须是饱读诗书经典的文化人,因而士与卿大夫合二为一,出现了“士大夫”的称谓和阶层。
这种变化缘于()A.王位世袭制的形成B.实行察举制度C.九品中正制的出现D.科举制度兴起3、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4、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A.专制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B.专制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 B.嬴政自称始皇帝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6、伯利克里说:“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
”这表明雅典民主特别注重()A.民主的直接性B.决策的民主性C.程序的复杂性D.参政的平等性7、《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
该规定反映了()A.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B.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C.古罗马商品经济高度发达D.古罗马严格限制商品交换8、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被视为三大里程碑式的事件,这三次改革的共同方向是()A.逐步提升妇女的政治地位 B.从治“公民”到治“万民”C.不断健全民主政治 D.城邦政权向所有人开放9、狄摩西尼指出:“植根于每个人(雅典公民)心底的原则是:人生来不仅属于父母,而且属于国家……倘若他视自己为国家的儿女,便会自愿赴死,而不愿看到国家沦为附庸。
2015-2016学年度春学期成化高级中学期中试卷高二历史(文科)考生注意:1、本次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2、选择题答案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用黑色水笔书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每至清明,陕西黄陵都会隆重举行公祭轩辕黄帝的典礼,海内外炎黄子孙满怀虔诚与崇敬之情拜谒礼祭黄帝。
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写道:(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据此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分封制、宗法制B、秦朝的“独制”指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C、秦朝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西周最高执政集团已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5、“他将整个帝国分为36个地方行政单位,将地方行政管理权和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从而避免了在他之前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战乱,保证了帝国的统一(尽管这种局面因其暴虐统治而很快被打破)。
江阴市青阳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历史(选修)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周本纪》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记载表明A.诸侯不需要朝觐天子B.受封诸侯有义务提供军赋C.幽王荒淫遭遇诸侯联合反叛D.周王室衰微面临诸侯攻伐2.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
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
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
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3.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4. “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
”材料表明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 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C. 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5.伯利克里如此描述雅典的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
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这反映出古代雅典A.法律只调节私人争端B. 实行多数人的民主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 法律是民主政治的保障6.《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作者马汉麟在该书中写道:“姓名、礼俗、宗法——这是‘社会’一系的内容。
明星固然耀眼,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
”据此可知作者强调研究()A. 物质文明B。
精神文明 C. 政治文明D。
社会文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姓名、礼俗、宗法”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作者强调要关注“反映时代真实面貌的却是广大民众”即是侧重研究普通人物的社会生活史,即社会史——关注社会文明的发展变迁,所以答案选D,A B C三项分别是经济史,思想文化史和政治史关注的对象。
考点:史学常识——社会史点评:从不同的史观角度重新解读历史是当下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因为这首先涉及到对常见史观内涵的理解,常见的六大史观分别是: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阶级斗争史观,生态史观和社会史观。
其次,从某种史观剖析重大历史现象和运动又涉及到历史评价的问题,综合性较强,建议学生们在平时多做相关的练习实践以增强对该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2.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①项,只有周王正妻所生长子才有资格成为大宗,次子或三子等都没有资格。
故①项错误.②、③、④项,宗法制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士的权力和地位的传承,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因此,周王、诸侯和卿大夫的嫡长子、嫡长孙一定能成为大宗。
故②、③、④项正确。
综上所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嫡子亦写作“适子”,特指正妻生的继承家业的长子.3。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试卷历史学科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A.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开始瓦解C.宗法制度难以维持 D.郡国制度逐渐形成2.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如苏轼祖父名序,所以代人作序便改“序”为“叙”,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
此制度旨在()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3.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
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
你认为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A.和平崛起 B.武力掠夺C.制度创新 D.民主强国4.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5.《剑桥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
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 10%。
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
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
”材料反映了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6.《朱子语类》写道:“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这种分工体现了A.防止独裁的民主理念B.宰相之间的程序性制衡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废除丞相之后的新举措7.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C.世亲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 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8.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下组数据。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可能研究的主题是()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B.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9.据史书记载:“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
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
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
……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
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10.皇帝下达给臣下指示方略、考核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机要文书,为防止泄露,不交内阁而由军机大臣密封,加盖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寄送各省有关官员,通称为“廷寄”。
“廷寄”制度反应出()A.军机处权力大于内阁 B.军机处提高清政府行政效率C.军机处直接统领兵部 D.军机大臣掌握行政决策权11.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曾这样描述:“……他又规定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使他们不用祖上名字相称,而正式以村社名字相呼,以免新获得公民权的公民引入注意。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材料中的“他”指的是克利斯提尼②该措施极大地扩大了希腊公民群体的范围③该措施基本铲除了雅典的氏族制残余④“他”的改革促使雅典民主政治的逐步完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2.假如你是古罗马一位执政官,当你遇到以下案子时,你判为合法的是()①主人拒绝为他工作了20年而要求给予自由的奴隶②一个夜里行窃的人被人当场杀死,但杀人者自称其行为合法③某平民将他大儿子财产的一部分分给其小儿子。
④拥有100个奴隶的罗马贵族,在急需劳动力时为了赚钱卖了20个奴隶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13.伯里克利认为:只靠两只手臂提供劳力的人,没有更多时间积极参加国家事务,这些人不能算作是积极公民,而是私人。
这反映了雅典民主制是()A.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民主B.是十分公正公平的民主C.从事脑力劳动者的民主 D.雅典居民的直接民主。
14.英国史学家梅因指出“(罗马法)仪式和允约本身有同样重要性,甚至比允约更为重要”。
如果一个固定形式被遗漏或误用,法律行为便告失效。
相反,如果所有程序和仪式均以正确进行完毕,即具有法律效力,至于法律行为是否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并不关注。
这表明罗马法A.具有明显的习惯法痕迹 B.不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C.缺乏判决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D.存在过分注重形式的缺陷15.雅典执政官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选区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中国秦始皇以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
两者都是进步的,主要在于()A.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C.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D.都缓和了社会矛盾16.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
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
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A.议会权力高于王权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以和平方式过渡政17.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皇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此后,西方崛起和东方没落明显加快。
该学者观察问题的着眼点主要是A.政权发生更替 B.社会形态转变C.文化途径迥异 D.国力对比变化18.《海国图志》是一部详细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书籍,其中记载:“(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
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述者处之。
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
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
”这段文字描述的国家应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19.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都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两者内容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A. 规定国家元首任期不得超过两届B. 国家元首由选民直接选出C. 政治权力中心在议会D. 众议院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20.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
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
这反映出当时德国A.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B.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C.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D.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第Ⅱ卷(材料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计60分。
其中第21题11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2分,第25题11分。
21.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共11分)材料一开元、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成出于是。
——(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材料二说到科举,人们总要提起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话。
……与李世民这句名言很相似,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也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美才,其术美善于此。
”一“入彀”、一“牢笼”、“驱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材料三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开,故虽多而不可用。
而民智不开之故,皆以八股试士为之。
学八股者,不读秦汉以后之书,更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至大官。
今群臣济济,然无以任事变者,皆由八股致大位之故。
故台辽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二万万之款,不赔于朝廷,而赔于八股。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两者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2)材料三中康有为把清廷割地赔款都归咎于八股取士,你是怎样理解的?试说明理由。
(3分)(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千秋功过话科举”为主题进行论证。
(6分)(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左右。
)22.凯尔森说:“妥协是民主本性的组成部分。
”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6分)材料一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分封制度本身接近契约关系;继承制度和婚姻关系在扩张领土上的广泛应用等等都是某种协商和妥协的产物。
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盎格鲁—萨克逊的贤人会议的传统,教会的制约和习惯法的限制使得国王几乎从来都没有演变为东方式的完全不受限制的专制君主。
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丰富的妥协经验和对革命以及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危害的认识使英国人更倾向于采用渐进妥协的方式完成政治变革。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材料二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
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
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材料三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顺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