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入语和认知语境关系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论认知语境与关联性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摘要:认知语境关揭示了生成和理解语义的认知心理理据。
语义关联性是语篇连贯的内在特征。
认知语境制约着会话中的词语的“标记性”及语篇衔接功能;制约着交际主体之间对语义的理解及对语义关联性的认知;从而制约着会话语篇的语义关联性。
关键词:语篇;语境;语义关联;语境制约语用学尤其是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linguistics)的研究成果表明,语言使用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相互假设和推理、对特定交际语境的了解、一般的背景知识,以及有关语言使用的认知语境假设等(何自然,冉永平,2002:29)。
1986年美国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认知者理解话语时的心理运作过程(推理过程)。
这些理论使语义研究的层次从语音、词汇及组合关系发展到自然语言中的句子,进而扩展到语篇;同时话语理解也更注重认知语境和语用推理,语言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研究的方法也从静态转向动态,语言学家更注重在一定语境中的语用意义研究。
将语篇作为一个系统来看,语篇整体上的联系或一致性主要体现为语篇内相对语言单位之间在语义上的相互关联,体现为语篇作为一个整体的语义关联性。
1.认知语境观语境是使用语言时的实际环境,是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前提。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传统的语境观为静态的语境关,即语境是语言前后搭配、上下文语言连贯等内在联系。
随着对语境静态研究不足之处的认识,出现了动态语境关,即交际双方生成和理解话语时拥有的社会文化知识、认知能力等情景语境对语义理解形成制约和影响。
随着认知语言学,特别是认知语用学的发展,针对传统语境观的不足,Sperber和Wison提出了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语境。
他们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示意——推理的过程,说话者在交际时将交际意图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为了注意到此意图,听话者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推断出交际意图支配、依附于语言形式,与自己的认知环境相关联的交际信息,从而达到对话语的理解。
语篇理解认知语境及其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论文关于语篇理解认知语境及其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论文论文摘要:语篇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个体认知语境不断与文章典型语境动态协调的过程。
回顾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境研究,然后以这些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英语阅读教学应具备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以及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语篇理解;认知语境;英语阅读教学随着研究的深入,认知语言学的语言理解观点和论述为语篇理解过程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文章回顾了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境研究,并由此对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语篇理解认知语境研究的基本观点1、认知语境的定义认知语境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语境是语言使用的环境,是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前提。
Sperber&、Wilson认为“一个人总的认知环境是他所明白的一系列能感知并推断的事实构成的集合……一个人的总认知环境由他的认知能力和其所处的物理环境所决定。
”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psychologicalconstruct),是一系列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假设,也就是认知语境假设。
每个人的认知环境包括三种信息: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
认知语境不同于传统的语境,认知语境是动态的,是一种心理经验和认知能力,是交际主体(作者与读者、说者与听者)大脑中的输入信息和由此而激活的相关信息的总和,这些信息包含有逻辑、语言和百科(物理、文化、社会等)等内容。
2、语篇理解认知语境的特点语篇理解中的认知语境具有主体性、动态性和经验性三个特点。
(1)主体性。
英语语篇的阅读过程,就是体现读者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读者必须把自己已有的逻辑、语言和百科(物理、文化、社会等)等信息与文本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最大的关联,并根据已有的信息做出假设和推理,形成一定的认知语境帮助文本的理解,从而达到对文章的最大理解目标。
同时,由于不同的读者的'认知状态,也就是其认知能力、逻辑、语言和百科知识都不同,在进行认知语境的构建过程中就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有差异,产生不同的理解水平和层次。
认知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探析摘要:翻译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有译者主观心理以及主体知识结构参与的过程,译者的认知语境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认知语境既是译者进行词类形态分析、语法层次分析的基础,也是译者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础。
同时,译者的认知语境有助于补全原语作者与译语读者的语境缺隙。
关键词:认知语境翻译作用一、引言何为翻译?中外翻译研究的学者们对此作过种种不同的阐释,尽管表述不一,却可大致类分为两种:一种是将视点定位于翻译的终端产品—译文上,强调翻译即是原语文本在译语中的再现,如神似说、等值说、等效说、化境说等;另一种则视翻译为一个语际信息转换的过程,或“把一种语言产物改变为另一种语言产物的过程。
”对于译者而言,翻译勿宁说是一个过程。
译者的任务就是对原语作者编码的文本进行解码,并将解码所获得的信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语码加以再现。
这个解码—编码的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有译者主观心理以及主体知识结构参与的过程,尤其在译码(理解)阶段,译者必须运用已知的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结合解读过程中感知的信息对原语文本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等一系列复杂的逻辑思维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作为认知主体的译者在这个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主导的作用。
译作的成功与否,即译者从原语文本解读并再现的信息与原语作者意欲表达的信息是否吻合,译作对读者的意图、目的与效果与原作者对读者的意图、目的与效果是否一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两者结合构成了译者的认知语境。
本文拟从译者的角度探讨认知语境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
二、语境与认知语境顾名思义,语境指语言环境,是交际过程中某个言语表达式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因素。
这样界定的语境具有依附性和潜意识性(刘克璋:1990),即依附于原语结构并潜藏着信息发出者没有用文字或话语表达的意识和信息。
语用过程中的认知语境及其语用制约1原文地址:语用过程中的认知语境及其语用制约(1)作者:SISU猴哥冉永平[摘要]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言语交际就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问题,语用过程也是模块化过程。
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特别是关联理论的出现,人们便对言语交际产生了新的认识。
言语交际的目的就是改变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假设,为此说话人在话语生成时必然要对听话人的话语理解进行语用制约。
本文首先指出语用过程不是模块化过程,更不是语法的延伸与扩展。
然后讨论了言语交际的认知语境观,并指出言语交际过程是一种交际双方认知语境假设的参与过程;成功的交际就是双方不断根据话语所取得的语境效果去改变、调整或选择认知语境假设的过程,以实现双方认知语境假设或信息的趋同,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说话人所传递的话语信息与听话人理解结果之间的最大相似性。
最后本文讨论了明示-推理交际模式中的语用制约问题,为了引导听话人的话语理解,为信息处理提供认知方向,从而实现对话语理解的语用制约,说话人会利用某些明示的语言手段,如使用话语联系语或话语标记语等,以减少听话人话语理解时所付出的努力,更加容易地寻找话语的关联性,取得言语交际的成功。
一.引言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一种有关人类交际与话语理解的认知理论。
它与很多别的认知理论,如思维模式(mental model)(Johnson-Laird,1983)、模块说(modularity hypothesis)(Fodor,1983)一样都承认以下两个基本事实:(1)信息处理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processing effort);(2)信息处理时所付出的努力程度越大,成功的机会就会减少,反之亦然。
此外,这些认知理论还一致认为,人类信息处理一方面是以获取最后的成功为目的,另一方面要尽可能有效。
话语理解是一种涉及推理的特殊信息处理形式,其中听话人处理的信息是说话人经过语言编码与明示交际(ostensively communicated)所传递的信息。
把语境注入语用作者:陆莉来源:《江西教育B》2015年第04期“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对《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段关于语文教育特点的阐述,相信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不会陌生。
为了体现语文的实践性特点,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自觉安排了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的运用环节,套用一个词就叫做“语用”。
“语用”一词来源于语用学,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一、注入言辞语境,让语用与内容理解相结合言辞语境是指由上下文构成的一种语言系统。
我们都知道,阅读的对象是文本的语言,而语言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语境。
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前通常会做这样一件事情——文本分析。
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语言意义,就是分析语言本身的词典意义、形式意义等;二是情境语义:就是在语境中的意义,也就是言外之意、文化语义等。
一旦触摸到情境语义,语言意义就指向了人对文本的能动反映。
在这里举个经典的例子,语文课本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
文中最为精彩的一段:“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又高又远。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花、鸟、虫子的自由,分析句群逻辑关系,很多教师会让学生围绕“自由”,用“愿意……就……”等句式进行语用练习。
但是如果把这一单纯的句式训练放在语境视野下,就给这一语用教学注入了灵魂。
在让学生进行句式训练之前,先进行情境语义的分析:(1)什么是自由?由句中的“大”“高”“远”“活”等可以展开丰富的意义建构空间;(2)联系语境可以看出“我”的自由及祖父对“我”的爱,正是祖父的宠爱,给了“我”自由,萧红才在想象中感到一切都活了;(3)如果有《呼兰河传》的整体语境,会想到萧红的“不自由”,从而更珍惜和怀念这份童年的欢乐和自由。
2010年12月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 ec.2010第24卷第6期J our nal of H ub ei U ni ver s i t y o f E co nom i c s(Phi l osop hy&.Soci al Sc ie nc es)V01.24N o.6浅析交际中的语用预设与认知语境李倩(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外语系,江苏泰州225300)摘要:认知语境是内在化了、认知亿了的一个人对世界的假设.这些假设以心理表征的方式存储在头脑中,当交际时,双方的认知语境要形成互明说话者要根据他对听话者认知语境做出的假设。
以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
预设是指说话人在说话之前头脑中预先设定已经存在的东西,是说话人对听话人认知语境的一种假设。
语用预设受到认知语境的制约,同时它对认知语境的构建起着作用。
关键词:语用预设;认知语境;关联理论一、语用预设1892年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提出了预设这一概念.他认为.在声称任何事物时.都会很明显的假设或者先设了该事情是有其所指意义的。
预设最初只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言哲学家斯特劳森发展了弗雷格的这一思想.将预设看作是自然语言中一种特殊的推理现象。
随着现代语言学的不断发展,预设进入了语言学研究的范畴.已成为语义学、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视角.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对预设进行研究和分析。
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义预设主要从语句的真值条件出发.将预设限定在语句或命题范围之内。
语义预设是保证一个句子取得真值的必要条件。
语用预设是不满足于静态地、抽象地从命题与命题之间的语义或逻辑关系研究预设.要求联系具体的交际语境,联系具体的交际者的信念、背景知识来动态地研究预设现象。
二、认知语境关联理论是一种话语理解推导理论.即交际双方在交际中都试图遵循的原则。
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示意一推理过程.是按一定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
认知语境下的言语交际摘要:语境是促进言语交际顺利进行的基础,同一句话在不同语境使用中所传达出的语义是不同的,换句话说,没有语境所支撑的言语交际是空洞的、也是无意义的。
言语交际不仅是话语信息的交互,更是思维认知的互动。
认知语境为交际者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交际信息,用时也为交际思考指明了方向,为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言语交际;认知语境1.引言认知语境是认知语用学中的一大重要概念。
与传统语用学观不同,认知语境的主体对象是听话者,研究对象是说话者的话语信息,话语交际过程也主要为听话者是如何基于自己所已有的文化知识,根据说话者所表述的话语信息来推导出听话者所想要传达的语义内容。
相应地,究其本质言语交际过程就是认知推理的重要过程,而认知语境在该信息交互过程中起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1986年,Sperber和Wilson的著作《关联:交际与认知》的发展标志着认知语用学的诞生。
选择一个特定的语境是由相关性决定的,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传播者对世界的认知存在表达形式,这些表达形式包括认知环境①。
由此可见,信息交互过程的本质就是会话双方在头脑中对已有信息和新接收的信息作出认知取舍并进行整合加工,不断为听话者提供其想要的话语内容并以从听话者那里获取自己所需的话语信息,基于已有信息和新接收信息的相关文化知识来对话语内容进行不断假设与推理,进而推动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任何话语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①。
因此,言语交际过程就是认知加工和推理假设的重要过程。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者会基于头脑中已有的话语信息、结合自身的身体经验来对外部环境信息进行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语境进而对新的话语信息进行判定、推理与假设,最终促进自己对新话语信息的理解。
此外,认知语境的建构过程不是在话语交际之前,而是在话语交际交互的过程中,随着话语交际的变化而不断地作出相应的调整以建构新的认知语境,进而促进交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因此,话语交际者在交际交往过程中应根据所处环境和所得话语信息来对自己的认知语境作出不断的调整,结合具体环境和头脑中已有的话语信息作出多重假设,最后根据自己所得的话语信息对自己原作的假设进行相应的取舍、调整甚至新建,最终对话语信息进行加工与整合来促进话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论插入语和认知语境的关系摘要:插入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国内外学者对插入语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
本文借助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对插入语和认知语境的动态顺应关系进行分析,试图揭示插入语的认知语用价值。
笔者希望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运用插入语。
关键词:插入语认知语境动态顺应顺应论插入语是一种附加于原有结构的插入成分,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广泛运用。
国内外众多语言学家对插入语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对插入语的语法分析及语用研究成果丰富。
在语用方面,插入语并非可有可无,它的使用对话语的解读有重要作用。
近年随着认知语用学的兴起,许多学者转向从认知语用的角度研究插入语。
笔者根据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将对言语交际中插入语和认知语境的关系进行探究。
一、插入语的定义和分类根据Webster’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979)的说法,插入语是一类附加的词、短语或小句,在一个语义完整的句子里起解释或评论的作用,在书面语或打印体中常以破折号、括号或逗号隔开。
在Collin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1978)中,插入语被定义为:一种常常插入于与自身无任何语法关联的一节文章中起解释或限制作用的短语,并且用破折号或括号等隔开。
很多学者对插入语从宏观和微观进行分类,各有道理。
根据孙清标(1982)的观点插入语可分为三类:表情态的插入语,表连接的插入语和表补充说明的插入语。
表情态的插入语指的是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语的一种评价,包含说话人的态度和观点,对整句话是否成立的一种估计,含有肯定和否定两种。
比如frankly, honestly, indeed, actually, to some extent等等,请看下例:In truth, I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that.To some extent, I agree with you.Unfortunately, she has missed the deadline.表连接的插入语与所在情景语境密切相关。
关于语文课程与语境,语理的议论文创造优美的语言艺术和美妙的艺术境界应该是文学作品的一个任务(当然思想性是很重要的了,是作品的灵魂所在,这里暂且不论。
)。
文学作品是艺术品,和绘画,音乐,舞蹈一样,要想法打动读者。
绘画是视觉艺术,以色彩,线条,意境感染读者;音乐是听觉艺术,以旋律,节奏,音响去触动观众;舞蹈兼有视听觉两种艺术形式,从视觉,听觉给观众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文学作品和以上几种艺术形式不同,它的沟通方式是语言媒介,以文字形式传递感情思想,这就势必要求作者要在语言艺术上下功夫。
文学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
”巧说就是艺术加工。
我们看一下简单的诗歌范例,比如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这里诗人一连用了两个比喻写月亮,“白玉盘,瑶台镜”就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月亮的外形和色泽,一轮银辉播洒,清空一碧的月亮形象凸显读者眼前。
如果仅仅是有比喻还是不够的,这里还有夸张想象的艺术力,瑶台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可谓仙宫。
神仙的镜子飞在青云端,一个“飞”字,多么传神。
没有这样的艺术夸张和想象恐怕诗歌的艺术美丽就大打折扣了。
顺着这样的思维诗人继续展开想象,“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圆。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恻怆摧心肝。
”前八句,写少年时代月的美好想像,象征着难以忘怀的童年时光与天真无邪的纯真心灵。
后八句,写月食,象征着纯洁理想与天真状态的破败与祛魅,对于昔日美好理想沦亡的忧伤,是诗人慷慨悲歌的原因。
整首诗充分运用好了比喻夸张想象的艺术,创造出了一幅美妙动人的艺术画面。
上面是古诗方面语言艺术运用好的方面的情况,现代散文里面也有这样的例子。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对月色的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运用插入语技巧让作文更富变化作文是我们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常见的形式之一,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表达思想,还可以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
然而,如果我们的作文内容和结构过于单调,读者可能会感到乏味。
为了让作文更加生动有趣,我们可以尝试运用插入语技巧,给文章增添一些变化和亮点。
插入语是指在句子中插入的修辞成分,它可以用来表达情感、强调某个观点或者引起读者的注意。
通过恰当地运用插入语,我们可以让作文更加丰富多样。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如何利用插入语技巧来提升作文的质量。
首先,我们可以运用插入语来表达情感。
在叙事类作文中,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使用插入语,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地描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比如,在描述一个人的悲伤时,我们可以使用插入语来表达他内心的痛苦:“他的眼眶湿润了一下,泪水几乎要夺眶而出。
”这样的插入语可以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绪。
其次,插入语还可以用来强调某个观点。
在议论类作文中,我们经常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加以强调。
通过使用插入语,我们可以使观点更加突出,让读者更加容易接受。
比如,在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时,我们可以使用插入语来强调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境问题,我们不能再忽视它了,它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这样的插入语可以让读者更加重视环境问题,并对我们的观点产生共鸣。
此外,插入语还可以用来引起读者的注意。
在说明类作文中,我们经常需要向读者介绍一些重要的信息。
通过使用插入语,我们可以让读者更加关注这些信息,并记住它们。
比如,在写一篇关于健康饮食的文章时,我们可以使用插入语来引起读者的注意:“请记住,合理的饮食习惯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这样的插入语可以让读者更加关注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综上所述,插入语技巧可以让作文更加有趣和生动。
通过运用插入语来表达情感、强调观点和引起读者的注意,我们可以让作文更加丰富多样。
当然,在运用插入语时我们也需要注意适度,不要过度使用,以免影响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流畅度。
理解并使用插入语插入语是一种语法现象,常常用来添加额外的信息、修饰词语、表达情感或者进行补充说明。
它可以是一个单词、一个短语、一个从句甚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插入语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
本文将深入探讨插入语的定义、分类以及使用技巧。
一、插入语的定义和分类插入语是在句子中间插入的一种修辞手法,用来表达对某一内容的强调、感叹、总结或者修饰。
根据其功能和特点,插入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感叹词插入语:如“哦”、“嘿嘿”、“啊”等,用来表达惊讶、赞叹或者质问等情感。
例子:- 这个消息真是太令人震惊了,哦!- 嘿嘿,我终于找到了我的丢失已久的笔记本电脑。
- 啊,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2. 修饰性插入语:该类型的插入语能够对前面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或者修饰,使其更加具体或者准确。
例子:- 她的新发型,也就是那个时髦的马尾辫,使她看起来更加时尚。
- 我们应该积极维护环境,例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等。
3. 总结性插入语:该类型的插入语用于对前面内容的总结或者概括,常常使用诸如“总之”、“最后”、“总而言之”等词语。
例子:- 我们今天学了很多东西,最后,我想强调一下重要的是勤奋和坚持。
-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总之,我们应该尊重彼此。
二、插入语的使用技巧在使用插入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以确保文章表达流畅、准确、具有吸引力。
1. 适度的使用:插入语的使用应该适度,不能过多或者过少。
过多的插入语可能会导致语句过于复杂,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而过少的插入语则可能使文章显得过于平淡乏味。
2. 上下文的连贯性:在使用插入语时,要注意插入语与上下文的连贯性。
插入语应与前后句子内容相呼应,使得整篇文章更加连贯有序。
3. 语气与情感的表达:插入语常常被用于表达语气或者情感。
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插入语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达力。
4. 句子结构的掌握:在使用插入语时,要注意句子结构的掌握。
浅谈英语阅读教学中建构认知语境的意义一、认知语境的内涵语言的使用与语境密不可分。
传统语境观认为,语境就是言语环境,是先于交际而存在的使用和理解语言的环境,即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话语方式、交际者的身份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
这是从静态角度来分析探讨语境的本质。
然而,这种观点却忽视了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充实字面意义的动态认知推理。
正是基于这一点,D.Sperber和 D.Wilson,提出“认知假设”即“认知语境”的概念.认知语境是人们所明白的一系列能感知并推断的事实或假设的集合。
一个人的总认知语境是由他的认知能力及其所处的物理环境所决定的。
也就是说,认知语境指的是语用者在知识结构中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单位、知识单位之间的连接习惯以及连接知识单位的典型的逻辑方式冈。
认知语境强调认知过程的互动性和变化性,交际的成败取决于交际双方对信息的发出、加工、解码和提取的正确性,一旦出现偏离和误解就会造成交际失败。
这个过程也就是“明示一推理模式”.因此,交际过程既是一个编码解码过程,又是一个通过推理而得出交际意图的过程。
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
在交际状态下,交际双方利用已内化在大脑中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当前情景,主动选择并提取与之相关的信息,不断建构认知语境。
随着交际的不断发展,认知语境也不断发生变化。
理解每句话语所需的相关知识与经验是不同的,因此,交际双方在话语理解中要为每句话语建构新的语境。
每句话语都蕴含了不同的语境假设,通过推理而获得的语境效果又有可能作为新的语境参与新一轮话语的理解。
只要交际不停止,这一过程就会不断进行下去。
可以说,动态性是认知语境的本质特征认知语境是由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知识构成的.词汇信息是指自然语言中表达词汇意义的内容,包括语音、语义、句法等信息。
比如,jani-for的词汇信息包括:(1)它的发音是['d3aenita] ;(2)它的拼写形式是J-A-N-I-T-O-R;(3)它所表达的概念是“看门人”;(4)它的词性是名词;(5)它的句法功能是充当主语或宾语等等。
浅议语言学习中语境对把握语义的作用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关键词] 语言学习语境语义[论文摘要] 当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时,它所表达的意义只能是众多义项之一,甚至变成了词典上所没有的临时含义,究其原因,语境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学习语言的人,除了学习词语的基本含义外,还要了解语境对词语含义的影响,应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门功课。
当我们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时,很多时候会求助于词典,然而词典并不是每次都能帮上忙。
原因在于,词典上罗列的是词语的基本含义,而当词语进入特定语境或言语片断时,其意义往往要发生变化。
因此,要想正确理解这类词语,不仅要了解其基本含义外,更重要的是“揣摩词句的语境含义”。
一、什么是语境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环境,人的语言活动也不例外。
“语境”一词,由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首先提出。
对这一术语的理解和使用学术界历来有较大的分歧。
但大体上,人们认同于把“语境”看成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环境因素。
”在我国,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汉语修辞学的奠基人陈望道最早明确提出语境问题并作出理论探讨。
后来王德春教授又把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明确。
他说:“什么是语境呢,语境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性格、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
”二、分析语境对把握语义的作用1.语境使语义单一化“一个多义词虽有几种或十几种含义,但只要把它用在一定的上下文里,一般不会产生歧义,这是因为具体的语言环境把这个多义词的其他讲不通的含义都排除了。
”(1)语境有助于义项定位词的多义现象使得语言可以用较少的词语表达较多的意思,体现了语言的节约多效机制,然而在实际运用中,这种现象给阅读带来的不便也是不容忽视的,人们往往看着众多的义项无法确定是哪一个。
插入语成分分析辨认句子中的插入语并分析其作用插入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可以用来插入额外的信息,强调某个观点或者提供补充说明。
在句子中,插入语通常被逗号、破折号或括号所包围,起到突出或补充句子信息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插入语在句子中的使用和作用,帮助读者辨认和理解插入语的含义。
一、插入语的定义和特点插入语是一种独立于句子结构的语言成分,它不属于主语、谓语、宾语等传统的句子成分。
插入语的出现可以使句子更具表现力,增强语气和感情色彩,也可用来指示陈述信息的主观性和距离感。
插入语常常由形容词、副词、名词或短语组成,插入到句子中间或句子两侧,与句子其他部分之间用逗号、破折号或括号隔开。
它的出现既可以是句子的一部分,也可以是额外的补充,具体的作用和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和推测。
下面通过几个例子具体分析插入语在句子中的应用和作用。
二、插入语的应用示例1. "我真的很高兴, 你能来参加我的生日聚会。
"在这个例句中,“你能来参加我的生日聚会”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我真的很高兴”则是一个插入语。
这个插入语通过使用逗号将其与句子剩余部分分隔开来,使整个句子更加生动和口语化。
插入语“我真的很高兴”表达了说话人的态度和情感,强调了他对对方参加生日聚会的高兴之情。
2. “我们终于到了,紧张的心情也随之松懈了。
”这个例句中,“紧张的心情也随之松懈了”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我们终于到了”是一个插入语。
插入语“我们终于到了”通过使用逗号将其与句子剩余部分隔开,起到了补充和突出的作用。
插入语中的“我们终于到了”表达了说话人的感慨和释放压力的情绪。
3. “昨天的天气,不得不说,真是太糟糕了。
”在这个例句中,“真是太糟糕了”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昨天的天气”是一个插入语。
插入语“昨天的天气”通过使用破折号将其与句子剩余部分分隔开来,起到了突出和解释的作用。
插入语中的“昨天的天气”强调了对天气糟糕程度的评价和说话人的态度。
语境顺应论视角下的英语插入语语用研究【摘要】英语中,插入语是独立于句子完整成分之外的插入部分,它是对言语的构建与理解有制约作用的语言结构,有着丰富的表达功能。
本文依据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详细分析了英语插入语的语法结构和语用功能,指出英语插入语的使用是人们顺应交际语境的结果。
【关键词】顺应论英语插入语语用顺应理论(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1 引言插入语是英语口语及书面语中均很常见的语法现象,早为国内外语法学家所认识和研究,而且被大多数语法学家视为一种独立成分。
所谓插入语,就是在语法结构上已完整的句子里插进去的词、短语或句子。
插入语是独立于句子完整成分之外的插入部分,它是一些对话语的构建与理解有制约作用的词和语。
插入语的特征是:把它拿掉之后,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义仍是完整的,只是缺少了一些表达上的精确性。
插入语可以充当不同的语法成分,实现功能语法所提出的三大纯理功能——即人类语言所包含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
从语用交际的视角来看,插入语在句中有时是对一句话的一些附加解释、说明或总结;有时表达说话者的态度和看法;有时起强调的作用;有时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还可以起转移话题或说明事由的作用;也可以承上启下,连接语篇中的句子,从而完成其衔接语篇、表达精确且礼貌、发表评论这些重要的语用功能。
插入语的另一功能是讲话者在语篇中根据语境不断调整人际关系。
学习并掌握插入语对我们研究怎样掌握实现交际目标的方法与手段并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具有深远的意义。
2 插入语的语法结构插入语形式很多,可以是不定式,现在分词短语,介词短语,形容词及其词组,副词及其短语,主谓结构和标点符号等等。
英语插入语从其语法结构上看大致可分为以下8种类型:2.1 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作插入语。
如:sure enough(果然),strange,worse still(更糟糕是),most important(最重要的是)等。
认识语境潜入语境习得表达--语境,言语表达的笼子傅登顺【摘要】决定文本内容的选择、文本言语的形式以及言语表达的准确性和艺术性的是语境。
语境主要包括文体语境、文本语境、社会语境和作者语境。
而教学中没有很好地从语境出发感受语言、体验表达和习得语言,导致“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效果不佳。
语文教学要站在语境的宏观高度认识语境、潜入语境、习得表达。
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关进语境的笼子里。
【期刊名称】《中小学教师培训》【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页(P45-47,48)【关键词】语境;文体语境;文本语境;社会语境;作者语境【作者】傅登顺【作者单位】建德市教师进修学校浙江杭州 311600【正文语种】中文小学语文教学已从关注文本转向关注文体,这是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但仅此还是很不够的,因为语文教学最终还是要走向语境。
语文课标(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写作教学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这已明确指出,无论是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还是写作教学的“表达和交流”都需要一个场域,这个场域就是“语境”。
因此,语文教学识语境、用语境,在语境中练就“对话、表达和交流”的本领势在必行。
一、认识语境语境,是语文教师常挂在嘴上的,但在教学中功能到底有多大,多数教师并不清楚。
语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要重新认定,“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的语文教学需要“关进语境的笼子里”。
1.语境构建元素语境,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所谓阅读,直接的对象是言语作品,实际指向语境的意义”。
语境指的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条件系统,它对言语意义具有专一性和具体化的解释功能,可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
语境主要由四类元素构成:一是文体语境,不同的文本归属于相应的文体(体裁),如从表达方式来分,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实用文、议论文等,从文学作品来分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论插入语和认知语境的关系
摘要:插入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国内外学者对插入语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
本文借助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对插入语和认知语境的动态顺应关系进行分析,试图揭示插入语的认知语用价值。
笔者希望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运用插入语。
关键词:插入语认知语境动态顺应顺应论
插入语是一种附加于原有结构的插入成分,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广泛运用。
国内外众多语言学家对插入语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对插入语的语法分析及语用研究成果丰富。
在语用方面,插入语并非可有可无,它的使用对话语的解读有重要作用。
近年随着认知语用学的兴起,许多学者转向从认知语用的角度研究插入语。
笔者根据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将对言语交际中插入语和认知语境的关系进行探究。
一、插入语的定义和分类
根据webster’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979)的说法,插入语是一类附加的词、短语或小句,在一个语义完整的句子里起解释或评论的作用,在书面语或打印体中常以破折号、括号或逗号隔开。
在collin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978)中,插入语被定义为:一种常常插入于与自身无任何语法关联的一节文章中起解释或限制作用的短语,并且用破折号或括号等隔开。
很多学者对插入语从宏观和微观进行分类,各有道理。
根据孙
清标(1982)的观点插入语可分为三类:表情态的插入语,表连接的插入语和表补充说明的插入语。
表情态的插入语指的是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语的一种评价,包含说话人的态度和观点,对整句话是否成立的一种估计,含有肯定和否定两种。
比如frankly, honestly, indeed, actually, to some extent等等,请看下例:in truth, i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that.
to some extent, i agree with you.
unfortunately, she has missed the deadline.
表连接的插入语与所在情景语境密切相关。
可表示顺序、序列的先后,也可表示语义的衔接,也可表示对对比或语义相反的两部分的连接,还可表示过度和总结,或者原因和结果。
此类型的插入语有:first of all, in addition, besides, otherwise, to begin with, in a word, in conclusion…具体可见下列句子:at last, he succeeds in this match.
the task is very boring, besides, time pressed.
seize the chance, otherwise, you’ll regret.
in a word, this choice is wrong.
i fell off my bike yesterday. hence, there are businesses on my arm.
表示解释类的插入语能够帮助说话人解释或描述所想表达的意义,从而促进听话人的理解。
这类插入语有:such as, that is to say, namely, for instance, as a whole, you know, i suppose…
具体可看下例:
it will not be raining, i hope.
he left school last month, that is to say, in july this year.
二、认知语境
语言离不开语境,国内外学者对语境的研究从最初的语言文字的上、下文发展到语言认知个体大脑存储的认知语境。
在最初的研究中,焦点主要集中在书面文字的上下文,并把语境研究扩大到物质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然后学者们开始重视语境本身。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语境的研究步入新的阶段。
从认知的角度讲,语言的意义是由大脑中的认知块即认知语境决定的。
认知语境是情景语境、语言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三种语境在人脑中抽象化了的认知形式,是人脑理解范围的有组织的认知化。
在言语交际中,认知语境起着重要作用。
话语的理解在于说话人提供的信息和假设能给听话人提供从中寻找具有最佳关联性的推理过程。
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提供的信息和假设再从认知语境中推导出最佳
关联假设,从而获得话语传递的交际意图。
在推理过程中听话人不仅获得最佳语境效果,也更新了大脑中的认知存储。
三、插入语和认知语境的顺应关系
根据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在交际中,语言的使用是语言选择的结果。
实施语言选择的行为是由做出顺应的内在动力激发的,也是交际能否继续进行的决定因素。
插入语的使用是为了顺应说话人和
听话人的认知语境,满足交际的需要。
语言和语境是双向的顺应关系。
上面说过认知语境是动态的,所以认知语境限制了语言的选择;因为交际双方的背景知识存在差异,所以认知语境在语言的运用中也在不断更新。
因此可以说语言选择内部顺应认知语境,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认知语境包含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三方面因素。
四、结论
认知语境并非固定的,而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动态生成,会
随交际过程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更新。
插入语的选择和使用与认知语境呈一种动态顺应的关系。
本文从认知语境的角度探究插入语的认知语用价值,希望能够帮助人们更深入了解这一语言现象。
笔者认为对插入语的研究还将继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publishing press, 2000.
[2]wilson, d. & d. sperber.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3]何自然,冉永平. 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许葵花. 认知语境语义阐述功能的实证研究[m]. 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