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特殊老群体生存现状调查:留守老人与狗相伴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调查报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进城打工,使得农村留守老人数量不断增加。
这些留守老人面对着种种生活困境,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以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
一、生活条件在我们的调查中,几乎所有的留守老人都居住在自建房屋或是过去的老宅子里。
这些房屋的条件都非常简陋,常常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
除了床铺、桌椅之外,大部分家庭都没有电视、电冰箱等电器设备,没有热水器、空调等生活用品。
房屋的屋顶和地面常常漏水,冬天的时候没有暖气,夏天的时候没有空调,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二、日常生活由于身体状况和生活条件的限制,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主要以农作物的种植和家务劳动为主。
多数老人的家庭都没有养殖家禽家畜,所以没有肉类食品的供给。
他们的饮食主要以蔬菜、豆类和粗粮为主,缺乏优质蛋白质和微量元素。
由于缺乏社交活动,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往往比较单调乏味,缺乏精神上的慰藉。
三、身体健康留守老人的身体状况普遍比较虚弱。
由于缺乏科学的饮食和锻炼习惯,他们容易患上各种疾病。
我们的调查发现,留守老人中有不少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
但是,由于缺乏医疗设施和医疗保障,他们的疾病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管理。
四、心理状况由于长期的孤独和缺乏社交活动,留守老人的心理状况普遍较为脆弱。
他们往往感到无助、孤独、焦虑和失落。
缺乏家人的关心和照顾,他们的精神状态往往比较消沉,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
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十分艰难。
他们面临着生活条件差、身体健康差、心理状况差等多重困境。
我们应该加强对留守老人的关注和照顾,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交环境,帮助他们融入社会,享受晚年幸福生活。
2010暑期社会实践成果调研报告课题名称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调查与思考——以湖南省绥宁县瓦屋塘乡为例所属学院商学院指导教师欧定余副教授课题组长左林甫黄喆团队成员刘治奇张志彬于国强冉启峰罗梓维熊溦戴伟健曾旖王丽莎邹亚姿完成日期 2010 年 8 月 15 日目录一、导言 (2)(一)调研背景 (2)(二)调研目的 (3)(三)调研意义 (3)二、方法 (4)(一)调研对象及地点 (4)(二)调研地说明 (4)(二)研究方法及说明 (4)(三)资料收集与整理 (5)三、结果与现状分析 (6)(一)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调查分析 (6)(二)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11)四、原因分析 (13)对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13)五、合理化建议 (14)(一)政府角度:积极正确履行职责,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15)(二)社会角度:形成正确的社会合力,承担社会养老责任 (16)(三)第三部门角度:积极鼓励引导志愿活动,送去志愿者的关爱 (16)(四)家庭及个人角度:加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 (17)致谢 (17)参考文献 (18)附录:调研问卷 (19)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调查与思考——以湖南省绥宁县瓦屋塘乡为例摘要:改革开放以后,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与此同时“农村留守老人”便就产生了。
在社会转型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压力下,以全社会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高度重视和合理妥善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和。
本文通过以湖南省绥宁县瓦屋塘乡为例进行调查分析,主要从了解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现状和主要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突出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留守老人的实质作用,进而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问题对策和建议一、导言(一)调研背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经济突飞猛进地增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转移,且人数越来越多。
留守群体(老人、儿童和妇女)问题分析摘要近十年以来,农村的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善。
用农民的话说,这是源于农民外出打工、经商增加了收入而得到的改善。
这些年来,农村劳务开发规模逐渐扩大,农村青壮年男女外出打工、经商,家中留下年老父母和年少子女,形成一个特殊群体。
称之为“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群体。
本文就留守群体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留守群体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目录1、前言.................................................. -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发展现状.................................................... - 1 -2、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2.1 留守妇女存在的问题.......................................... - 1 -2.2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 2 -2.3 老年人存在的问题............................................ - 2 -3、对策和建议............................................ - 2 -3.1 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建议及对策.................................. - 2 -3.1.1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 2 -3.1.2 发挥妇联协调优势................................................ - 2 -3.1.3 加大教育体系建设................................................ - 3 -3.1.4 提升留守妇女素质................................................ - 3 -3.1.5 进一步维护留守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 3 -3.2 老年人口建议及对策.......................................... - 4 -3.2.1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途径........................ - 4 -3.2.2 加强老年人公共设施建设.......................................... - 4 -3.2.3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措施...................................... - 4 -4、结论.................................................. - 4 - 参考文献:............................................... - 6 -1、前言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
农村留守群体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摘要:随着经济社会旳迅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乡化进程旳加快,农村劳动力人口向都市旳大量流动转移,留守群体旳大量存在给各地农村都带来了深刻旳变化,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就业、教育等因素旳制约,致使广大农村地区留守群体他们在生产生活、受教育和安全保护等方面呈现出诸多问题和困难,生存状态令人忧心,进而引起出越来越多旳社会问题和越来越严重旳社会矛盾。
因此,突出加强留守群体问题旳研究和探讨,着力解决好农村留守群体问题,对于保持和增进农村旳健康稳定与繁华有着十分重要旳现实意义核心词:留守群体问题对策建议目录1、前言 (1)2、农村留守群体旳现状 (1)3、留守群体旳重要问题 (1)3.1留守老人 (1)3.2留守妇女 (2)3.3留守小孩 (3)4、留守群体问题带来旳社会影响 (3)4.1影响农村家庭稳定和社会安宁 (4)4.2整体上影响新农村建设旳进程 (4)4.3影响青少年旳健康成长 (4)5、对策和建议 (4)5.1建立完善留守人群工作机制 (4)5.2调节完善养老保险政策 (5)5.3构建治安防备网络 (5)5.4依托本地资源吸引农民返乡就业 (5)5.5实行土地流转,增进土地有效运用 (5)参照文献 (6)1.前言随着经济社会旳迅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乡化进程旳加快,农村劳动力人口向都市旳大量流动转移,给各地农村都带来了深刻旳变化,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就业、教育等因素旳制约,致使广大农村地区看到旳基本是老人、妇女这一留守群体。
农村留守群体他们在生产生活、受教育和安全保护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生存状态令人忧心。
进而引起出越来越多旳社会问题和越来越严重旳社会矛盾,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旳健康、稳定和发展。
因此,突出加强这些问题旳研究和探讨,着力解决好农村留守群体问题,对于保持和增进农村旳健康稳定与繁华有着十分重要旳现实意义。
2、农村留守群体旳现状据调查,我县大河乡在籍人口数是1.9万余人,而实际在村人口却局限性1.1万人,并且基本都是老人、妇女和小朋友。
照顾孙辈心有余而力不足记者走访发现,由于青壮劳力的外出,像李承群夫妇这样的农村留守老人,大半接替起了本应由青壮劳力承担的农业生产、监护小孩等责任,这种变化的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一、繁重的体力劳动让留守老人难以承受。
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后,老年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维持者。
在记者接触到的留守老人家庭中,超过一半的留守老人的耕种面积不低于1亩,部分老人的耕种面积甚至多达四五亩。
由于缺少子女协助,很多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留守老人却要承担起繁重的生产劳动。
这些留守老人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劳动者,不仅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也缺乏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无形间延缓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二、隔代培养力不从心。
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时很难把子女一同带出,导致农村隔代监护现象十分普遍,不少留守老人同时监护两个以上孙辈。
隔代监护使留守老人不得不再次经历抚养过程,承受沉重的照料负担。
同时,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水平整体很低,祖辈相对落后的文化水平、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留守儿童的监护质量,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和性格发展。
藤县藤州镇潭东村党委书记梁全才告诉记者,由于父母的缺席、祖辈教育方式的落后和沟通不够,村里一些少年儿童逃学、打架甚至小偷小摸等现象时有发生。
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农业,目前在很多乡村仍是一种重体力劳动。
当需要重体力劳动者的乡村,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时,留守老年人———这个体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群体,所面临的困难令人感慨,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已成为我们无法避开的社会问题。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提高敬老养老意识有专家指出,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
要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建立起惠及每个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险有相当大的难度,家庭养老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觑。
农村留守群体的研究摘要农村留守人群在生产生活、受教育和安全保护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已经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解决的一个十分现实而严峻的问题。
关键词留守现状问题对策近年来,在广大农村,大批青壮年男子纷纷外出打工,留下儿童、老人、妇女守在家里。
这样,就产生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留守群体规模大、问题多,他们的生活、生存状态令人忧心。
1 生存现状及存在问题目前留守人口面临的各种问题已逐渐显现: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正常亲子家庭所给予的照料、关爱和教育,往往还要过早分担家庭的生计压力,面临着各种成长风险;丈夫的外出使留守妇女不得不独自承担生产、抚育、赡养等家庭责任,身心负担加重的同时,长期的两地分离更增加了婚姻关系的不稳定性;子女的外出使养老的载体与对象发生了分离,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受到侵蚀,“养儿防老”日渐成了老迈父母们遥不可及的愿景。
这些问题看似只是农村家庭自身的问题,但事实上已经超越了家庭的范畴,是我国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也是无法回避的新的社会问题。
而农村留守群体的福祉关乎社会公正,关乎农村的和谐与发展,因此,对农村留守人口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迫在眉睫。
1.1留守老人1、体力负担重。
青壮年外出打工后,家庭的生产劳动自然而然的由留守老人承担。
虽然体力严重透支,但留守老人都还在坚持。
走访中,大部分老人提起家里的生产状况时无奈的回答:"做不动也要做呀!田荒了多可惜啊!能动一天就种一季,种不动了再说!"2、抚养负担重。
子女外出打工后,大部分老人与孙辈组成"隔代家庭",还有不少留守老人的子女全部外出打工,仅留下老年父母及未成年的孩子,留守老人基本上没有子女在身边照顾。
因此,老年人害怕生病,很多老人都谈到"有子女在身边要安心得多,有个照应。
"并且留守老人还要照顾孙辈,有的孙子年龄小,不能离身,给老人农作及家务劳动带来极大不便。
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老人是指外出务工人员的父母或直系亲属,由于子女外出工作或生活,导致老人留在农村独居的情况。
以下是一些农村留守老人可能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问题:
1. 孤独和寂寞:由于子女外出,老人在家里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寂寞。
2. 健康问题: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再加上无人照顾,可能会出现各种健康问题。
3. 安全问题:老人在家里可能会发生意外,如摔倒、火灾等。
4. 经济问题:老人可能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困难。
5. 社会参与度低:老人可能缺乏社交活动,社会参与度低。
对策:
1. 建立社区支持网络:通过社区活动,让老人有更多的社交机会,减少孤独感。
2. 提供医疗服务: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定期的健康检查和服务,确保老人的身体健康。
3. 加强安全保障:提高老人的安全意识,安装烟雾报警器和防滑设施等。
4. 提供经济援助: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养老金、低保等经济援助,解决老人的经济问题。
5. 开展养老服务:提供养老服务,如居家养老服务、养老院等,满足老人的生活需求。
关于留守老人调查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留守老人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孤独和无助,更重要的是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全上的隐患。
为了更好地了解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和需求,本调查报告针对某城市的留守老人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二、研究对象本次调查报告的研究对象是某城市65岁及以上的留守老人,共计500人。
三、调查结果1.留守老人的基本情况从性别比例来看,留守老人中男性占比53%,女性占比47%。
从年龄分布来看,65岁至70岁的老年人占比最大,占总样本的35%。
留守老人中的无子女老人占比为10%左右,有子女老人占比90%以上。
2.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从生活来源来看,留守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为子女供给和退休金,其中子女供给占比高达80%以上。
从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来看,留守老人中约有20%的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而且他们很难得到必要的关心和慰籍。
在身心健康方面,留守老人中约有20%的老年人患有各种疾病,其中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占比最高。
3.留守老人的需求和意愿从调查数据来看,留守老人最需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关心和慰籍。
近30%的留守老人表示自己有多种关心和慰籍的需求,比如社区服务、精神疏导等。
大部分留守老人认为,参加社区文化活动可以增强自己的生活质量。
此外,约25%的留守老人表示自己希望得到身体健康和医疗方面的帮助。
四、建议和措施1.建立完善的留守老人关爱体系,加大社区服务和文化活动的投入。
2.加强对留守老人身心健康的关注和治疗。
3.建立留守老人电话定期询问制度,保障留守老人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安全。
五、结论本次留守老人调查报告显示,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十分复杂和丰富,社会应采取并行不悖的措施,建立健全的关爱体系,为留守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晚年生活。
2021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2021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2021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
2021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1)一、农村留守老人调查背景目前,我国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民工潮。
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对农民工留守家属们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留守老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都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在一些报道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有留守老人因过度劳累而瘫痪等问题,而且回家后我看到村里的老人们生活得真的很辛苦。
二、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一)经济状况依然较差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
一般老人和儿子一起生活时开支主要由儿子负担,但是子女外出后,他们就得自己担负起生活重任。
少数子女每月会给予一定的赡养费,但大部分还是得靠他们自己。
因为是在偏远的农村,交通很不方便且经济情况不允许,所以他们所吃的菜和米都是自己种的,使用柴火而不是煤气或沼气。
由于收入较低,老人们的生能很拮据,一般农村家庭虽说有多个儿子,但是每个儿子收入都不高,勉勉强强维持生活,尤其是生活不能自食其力的。
(二)老人们成了家里的劳动力,下地干活,劳动强度加大子女在家时总是会帮忙干一些农活,但外出后,老人们就得自己干,在农村约83%的老人每天平均有5个小时都在忙着干农活,像是种菜,锄草,翻地,收割等等。
一般每户都会养一些牲畜,因为他们还要靠这些来获取收入,增添家用,这是大部分留守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
而饲养这些也给老人们增加了劳动负担。
此外,由于妇女外出参工率的增加,而能进城随父母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农村儿童据估计在只有5%左右,老人们再度增加了照顾孙子孙女的家务责任。
(三)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人到老年,身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因此也就更容易患病。
中国孤寡老人现状人生活状况与心理调查报告养老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新津县空巢老人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生活保障、日常照料服务、精神慰藉问题。
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我县对城市社区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调查,了解城市社区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及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为社区开展空巢老人关爱服务提供背景资料和依据;另一方面了解社会不同群体对于空巢现象的观念和态度,探讨让空巢老人生活更幸福的出路。
一、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一)在生活来源和医疗保障方面空巢老人大都年轻时候在某企业上班,退休之后享有退休金,其生活来源63.2%来自退休金(只有剩下的极少部分是来自子女负担和自己的积蓄),大致在1000-3000元左右,但退休老干部或者公务员的退休金一般都较高,在__4000元左右,部分较贫困的空巢老人享有国家的200-400元不等的低保金。
而在医疗费用问题的解决上,有56.1%是来自医保,但每个月的医保费用只有90元;29.8%是单位或者街道社区部分报销;极少部分是由子女负担的。
空巢老人们普遍觉得医疗费用高,生不起大病。
(二)在生活开支和经济压力方面空巢老人们生活开支总体处于中、低等水平,除了害怕生病,大部分空巢老人不觉得有什么经济压力。
但部分空巢老人们经济压力相对较大。
(三)在生活照顾与子女关系方面1、在生活照顾方面。
因调查的绝大部分是中低龄空巢老人,其生活自理能力较好,调查中87.9%的空巢老人能自己照顾自己。
且因被调查的空巢老人有62.1%配偶健在,故在其生病的时候,有39.7%的空巢老人是由老伴照顾,36.2%的是由子女照顾,另有8.6%的是由医疗护理人员照顾。
在此基础上,数据显示,78.6%的老人不愿意住在养老机构,其原因主要有:主观方面来讲,受传统养老模范影响,入住机构养老的观念没有改变,怕别人说,没有自由,且照顾和伙食也有所欠缺;客观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养老机构花销太大,经济上无法负担,有的是因为子女不同意。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及对策探讨论文导读: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多数留守老人都认为目前的物质生活状况和过去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他们的精神方面却承受更大压力。
关键词: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状况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而出现的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
[1]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但是,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留守老人”的生活和健康保障问题,亟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1.阳堌乡留守老人生活现状1.1劳动负担重农民的劳动主要包括农事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
“留守老人”同时还担负着抚养第三代的重任,他们既是生产劳动的主体,又是家庭保姆。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留守老人的劳动负担普遍高于非留守老人。
中青年是农事劳动的主力,但是当他们外出务工后,沉重的劳动负担就落在了它们的父母——留守老人身上。
据了解,离家近的外出务工子女在农忙时会回家帮助干农活,而离家远的甚至一年到头也不回家。
平时给庄稼打农药或者是除草等一些农活只能由老人自己干。
农忙时候,家家户户都在争先恐后的收割庄稼,而留守老人一边要下地干活,一边还要做饭洗衣服,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有的孩子能够自己照顾自己还好一点,但是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很多老人照顾的孩子都在五岁以下,甚至还在怀里抱着,这无疑给留守老人增加了很大的劳动负担。
1.2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留守老人从农业上能够获得收入是微乎其微的,根据最近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自养,但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副业的自我劳动收入,往往仅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甚至不足以自养。
绝大多数留守老人基本丧失了独立大量创收的能力。
经济来源基本上集中于在家种地、外出子女汇款和国家政策补助这三项。
其中后两项并不常见。
外出务工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不敢高估。
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范文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范文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
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收集整理的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留守老人的调查报告范文1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调研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
据人社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xx年城市流动人口达2.67亿人,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绝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极少数老人跟随子女进城生活。
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都阳村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生活需求、医疗及社保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
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二、基本情况大化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北的红水河中游。
全县幅员面积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2万公顷,全县总人口45.87万人,瑶族占21.95%,全县辖13乡3镇。
都阳镇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中部,距县城50公里,地处丘陵。
镇人民政府驻地在都阳村都阳街。
东接七百弄乡,北连北景乡,西邻岩滩镇、江南乡,南接百马乡、古河乡。
20xx年全镇总面积189平方千米,总人口24244人。
辖都阳、尚武、武城、中武、加城、满江、双福等7个村。
都阳镇耕地面积883公顷,其中水田443公顷,旱地440公顷,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加工主要有木材加工。
空巢老人(这里说的`老年人指的是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及对策建议在农村,留守老人这个话题可真是让人心里五味杂陈啊。
想想那些老人在家,白天守着空荡荡的房子,傍晚等着孩子们的视频电话,真是有点儿心酸。
咱们这代人都忙着打拼,追求自己的生活,结果留下了年迈的父母在村子里独自生活。
你说,他们有多少个日日夜夜,是对着一片田野和满天星斗,孤独地守着一份属于过去的回忆呢?说到这些老人,心里难免会想起那种“老当益壮”的精神。
他们可真是了不起啊,虽然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从前,但那股倔劲儿,真是让人佩服!早上起床,捋顺那几根白发,准备好一碗热腾腾的粥,之后就开始一天的“战斗”了。
说不定还得给邻居家的小孩讲讲故事,或者帮忙看顾几只小鸡。
这些小小的日常,虽然看似平常,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不过,咱们得好好想想,这样的生活能维持多久呢?孤独是无形的敌人,常常会悄悄侵袭这些老人。
别看他们嘴上说着“没事儿”,心里可不一定这么想。
晚上关灯后,四下寂静,想到自己在这个小村庄里,只剩下了影子和回忆,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谁说年纪大了就不怕孤独?那种无奈的感觉,简直让人无处发泄。
所以,咱们得动动脑筋,想想对策。
村子里可以搞点活动啊,像是广场舞、老年人健身操,大家一起热热闹闹的,肯定比一个人待着强。
说到广场舞,那可是“聚众”必备,不仅锻炼身体,还能拉近邻里之间的关系。
要知道,有个伴儿聊聊天,比什么都强。
小伙伴们也可以来看看,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教教他们怎么用手机、上网,跟孩子们视频聊天,增进感情。
相关部门也可以出点力,设置一些公益项目,比如社区志愿者服务,年轻人可以轮流去看望这些老人,聊聊天,带点儿小礼物什么的。
小小的关心,就能让老人心里暖暖的。
这种互动,也让年轻人感受到责任和义务。
说不定,他们也会从中领悟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可贵。
不止是活动和志愿服务,咱们也要关注一下老人的身体健康。
定期组织一些健康检查,给他们普及一些简单的保健知识。
你想啊,老人一听说自己需要注意心血管、糖尿病,立马就会认真对待。
宠物对老年人生活的积极影响与养宠责任现代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精神寄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宠物作为人类的忠实伴侣,对老年人的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宠物对老年人生活的积极影响,并提醒养宠责任的重要性。
一、陪伴与温暖宠物作为老年人的陪伴,能够给予他们无限的温暖和安慰。
当老年人感到孤独和寂寞时,宠物能够给予他们陪伴和关怀,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宠物对主人的心理健康和情感支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减轻老年人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二、锻炼与活动养宠物不仅给老年人提供了锻炼身体的机会,同时也能让他们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例如,照顾狗需要定期遛狗,这能促使老年人走出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和骨骼健康。
与此同时,养宠物还能促进老年人的社交生活,让他们与其他宠物主人交流和分享经验,增加社交圈子。
三、责任与照顾养宠物需要一定的责任和照顾,这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积极的挑战。
照顾宠物需要定期喂食、洗澡、看医生等,这促使老年人保持固定的作息和规律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管理能力。
在照顾宠物的过程中,老年人会感受到被需要和重要的存在感,增强生活的动力和乐趣。
四、心理与健康宠物对老年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与宠物玩耍和抚摸,能够促进老年人的心理放松和压力释放。
同时,与宠物建立起的情感纽带也能够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一些研究还表明,养宠物能够降低老年人患痴呆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总结起来,宠物对老年人的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它们能够提供陪伴和温暖,促进老年人的健康与活动,增加责任感和幸福感。
然而,养宠物也需要一定的责任和关注,确保它们得到适当的护理和照顾。
老年人在养宠物之前应该认真考虑自身的身体条件和生活方式,并确保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照料宠物。
此外,老年人还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妥善处理宠物的行为和消费需求,确保养宠过程中没有给他人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总之,宠物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寄托和生活伴侣。
留守老人调研报告留守老人调研报告范文记者走访发现,由于青壮劳力的外出,像李承群夫妇这样的农村留守老人,大半接替起了本应由青壮劳力承担的农业生产、监护小孩等责任,这种变化的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一、繁重的体力劳动让留守老人难以承受。
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后,老年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维持者。
在记者接触到的留守老人家庭中,超过一半的留守老人的耕种面积不低于1亩,部分老人的耕种面积甚至多达四五亩。
由于缺少子女协助,很多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留守老人却要承担起繁重的生产劳动。
这些留守老人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劳动者,不仅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也缺乏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无形间延缓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二、隔代培养力不从心。
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时很难把子女一同带出,导致农村隔代监护现象十分普遍,不少留守老人同时监护两个以上孙辈。
隔代监护使留守老人不得不再次经历抚养过程,承受沉重的照料负担。
同时,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水平整体很低,祖辈相对落后的文化水平、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留守儿童的监护质量,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和性格发展。
藤县藤州镇潭东村党委书记梁全才告诉记者,由于父母的缺席、祖辈教育方式的落后和沟通不够,村里一些少年儿童逃学、打架甚至小偷小摸等现象时有发生。
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农业,目前在很多乡村仍是一种重体力劳动。
当需要重体力劳动者的乡村,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时,留守老年人―――这个体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群体,所面临的困难令人感慨,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已成为我们无法避开的社会问题。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提高敬老养老意识有专家指出,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
要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建立起惠及每个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险有相当大的难度,家庭养老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觑。
论文编号: z201301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乡村传播学论文题目:留守群体(老人、儿童和妇女)问题分析学生姓名苏志强专业土木工程层次高起专批次 121学号 086学习中心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东校区2013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1生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1留守老人 (1)1.2留守妇女 (2)1.3留守儿童 (3)2对策及建议 (4)2.1针对留守老人 (4)2.2针对留守妇女 (5)2.3针对留守儿童 (6)4 总论 (8)参考文献 (9)留守群体(老人、儿童和妇女)问题分析[摘要]:近十年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加快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农村青壮年男女外出打工、经商,家中留下年老父母和年少子女,形成一个特殊群体。
称之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群体。
也有称谓“6199部队”之说。
因为我自己本人老家就在河北邢台农村,自己也是外出打工群体中的一员,对于与我同一处境的家庭生活状况有着更深的了解与感受。
其中反映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关键字]:留守管理教育随着改革开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批向城市转移必然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群体的大量存在,进而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和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矛盾。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261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336万人。
我国农村“男耕女织”的传统生存方式在许多地方已不复存在。
但由于受户籍、住房、教育等约束,打工农民要携家带口在城市立足并非易事。
所以,许多农民工不得不把家人留在农村,自己单枪匹马到城市闯荡。
由此,农村便形成了一个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庞大留守群体,人称“386199部队”。
1 生存现状及存在问题目前留守人口面临的各种问题已逐渐显现: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正常亲子家庭所给予的照料、关爱和教育,往往还要过早分担家庭的生计压力,面临着各种成长风险;丈夫的外出使留守妇女不得不独自承担生产、抚育、赡养等家庭责任,身心负担加重的同时,长期的两地分离更增加了婚姻关系的不稳定性;子女的外出使养老的载体与对象发生了分离,传统家庭养老的功能受到侵蚀,“养儿防老”日渐成了老迈父母们遥不可及的愿景。
农村留守妇女生存报告“月儿弯弯照新房,十家新房九家荒。
新郎打工去城市,留下新娘守空床。
新娘新娘在家忙,家里家外挑大梁……”——留守妇女之歌引言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改革开放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生产力,使得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
此后二十年间,农民持续大规模进城,全面冲击了“男耕女织”的传统生存方式。
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农村中一个特殊群体正在形成——她们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她们被称为“留守妇女”。
又随着我国农民工群体越来越壮大,农村“留守妇女”的绝对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据国家民政部统计,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有4700万“留守妇女”,“留守妇女”占留守人口的54.2%。
但由于受收入、户籍、住房、教育等约束,打工农民要携家带口在城市立足并非易事。
所以,许多农民工不得不把妻儿留在农村,自己单枪匹马到城市闯荡。
由此,农村便形成了一个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庞大留守群体,人称“386199部队”。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2000万留守老人和4700万留守妇女。
留守妇女占留守人口的54.2%。
她们要照顾家中老人、小孩,要家务、农活一肩挑,长年累月地独自撑起一片天地;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闲活几乎都压在了“留守妇女”肩上。
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其生存状态堪忧。
其中留守妇女的性压抑,便是伴随着大规模的农民进城之后出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4700万“留守妇女”守活寡,是否也太残忍了些?比起当年的战乱来,这种夫妻分离父子离散,真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4700万“留守妇女”在守活寡的背后,还有4700万男儿在“受活罪”!这样的社会是不和谐的,也是不人道的!更何况还有不少于4700万的留守孩子在做“孤儿”,而且一旦变坏将会毁了这个民族!更何况还有不止4700万的留守老人成为“独夫”,他们是多么的无助!为了改变这种不人道的社会结构生存方式,三十年的打工经济该休矣!人们在颂扬“留守妇女”坚毅刚强,吃苦耐劳的同时,也不能对她们身上所承受的压力熟视无睹。
世界这么大,何处安放你的晚年?——中国五类特殊老年群体生存现状调查“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2亿老年人口,遍布中国城乡。
“银发浪潮”裹挟下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老年人口大国。
本该含饴弄孙,乐享天伦,但对于一些特殊的老年群体而言,生活却充满艰辛。
他们中,有农村留守老人、有城市空巢老人,还有失独、失能和“候鸟”老人。
这些有着特殊境遇的群体,处在“中国式养老”中最寂寞、最脆弱、最需要被照亮的角落。
两个月来,新华社记者兵分多路,前往“北上广”一线城市、中西部农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实地体察老年群体的生活状况,记录下这些来自你我身边的真实故事……农村留守老人:与狗相伴,只求子女“常回家看看”盛夏的川南腹地,骄阳似火,热浪袭人。
在宜宾市李端镇新权村狮子山脚下,记者见到了85岁的李松权老人。
还没进屋,一条大黄狗就扑出来,叫声打破了小村的寂静。
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李老汉的儿女也不例外。
自老伴6年前去世后,只留下这条狗与他做伴。
老人住的泥土瓦房,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
屋里陈设比较简单,除了杂乱的卧室还有些生活气息,其余几间布满了灰尘。
“我的生活很简单,没事就去村里转转,跟老朋友摆摆龙门阵打打麻将。
”老人一开口,露出仅剩的两颗门牙。
除儿女回家看望时给点钱,老人固定的经济来源主要就是每月70元的老年补贴,每年107元的粮食补贴和35元的退耕还林补贴。
李松权告诉记者,家里还有4亩多土地。
“前几年转包了1亩多给别人种,现在村里青壮年都出去了,地没人种,大部分在放荒。
”“听说村里要搞莲藕连片种植,那个时候可以把土地流转出去,看能不能得到一点租金……”说这话时,老人眼里满是期盼。
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守着土地、守着老屋,成了他风烛残年里执拗的信仰。
尽管一个人孤苦伶仃,老人还是不愿离开。
“去养老院做啥子?我哪都不会去!”他有很多理由:生活还能自理;怕给子女丢脸抹黑;在自家老房子住了几十年,习惯了……“只希望孩子和孙子常回家看看。
希望他们在外面过得好。
”一提起晚辈,老人顿时眼含泪光,他把自己的梦想和祝福全都给了下一代。
子女被城镇化浪潮卷走,他们却留守在故土家园。
城市空巢老人:孤独这种痛,谁来抚慰每逢节假日,76岁的吉林省长春市市民林爱琴就盼望着孩子们能回家团聚。
“我把所有房间的灯都打开,把电视声音也开得很大,自己跟自己说话,隔两个小时关一个房间的灯,好像孩子们真的回来了一样。
”失去丈夫多年的林爱琴说。
同一座城市里,78岁的李媛和老伴在一家老年公寓生活多年,平日里和和气气,但一过节就要闹别扭。
“看到别的老人被孩子们接出去吃饭,我就难受,因为我的孩子在国外,根本回不来。
”李媛说时心酸。
在这家老年公寓里生活的老人,吃喝不愁,生活无忧,孤独却常伴左右。
“我不需要孩子来养活,更不需要钱,他们只要经常来看看我就行了。
”同住养老院的80岁的王恩军大爷说,他曾为儿女不来看自己,给孩子单位打过电话。
“我只是想提醒他们,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老爸需要他们来看一眼!”跟农村老人比,城市老人生活条件要好很多,但也难免遭遇“空巢”之痛——有的因为思念子女儿孙,整晚都守在电话机旁等着铃声响起;有的因为很少与人沟通,长期不到户外活动,食欲减退患上了厌食症;有的因为身边乏人照料,猝死家中多日后才被发现……记者调研中发现,还有一些老人因孤独感无处释放,选择了错误的表达方式,如接受“聊天服务”。
有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在公园散心有时会碰到陌生人搭讪,等聊完后对方便伸手要钱,老人被迫掏钱付“聊天服务费”。
还有的老人被传销组织、虚假广告欺骗,被营销人员的花言巧语所打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空巢”老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据全国老龄办统计,目前我国约有近三分之二老人家庭出现“空巢”现象。
吉林省心理教育协会秘书长万恩说,长期做老年人心理咨询工作发现,很多老人能忍受生活的清贫,但不能忍受对子女长久的思念。
“照顾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亚于解决物质需求。
”我国已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各地也出现了不少老人把子女告上法庭的案例。
但对老年人来说,往往是“赢了官司、输了亲情”。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发出如此感叹,如今依然是对“中国式养老”的严峻拷问。
失独老人:老无所依,还要忍受精神煎熬在云南省安宁市八街街道,4万多居民里就有失独家庭25户。
记者沿着路边的果园,走进失独村民吴清泉家里,看到一片落寞景象——铁门紧闭,一只小狗无精打采地趴在门前,家里最显眼的摆设是一台老旧的电视机。
提起孩子,老伴刘翠仙的眼泪哗地涌了出来:“是个姑娘,1984年生的。
2009年因为医疗事故,上了手术台就再没下来……”丧子之痛,何以抚慰?吴清泉自己家的果园,每年有千余元收入,还有两亩水田流转给别人,每年能收租金6000元。
“国家给的失独家庭特别扶助资金,从每年1000多块钱提到了近3000元。
昆明市每人每月还补50元。
”吴清泉说。
对于老两口来说,生活还能过得去,最大的痛苦是精神煎熬。
“这么多年了,一想起女儿来我就整夜整夜睡不着,只好起来瞧瞧电视。
”“也想过收养,但家里条件不算好,害怕收养的孩子长大以后抱怨我们。
”刘翠仙说。
在3000公里之外的北京,同样失去独子的马文元夫妇,因体弱多病无人照料,在经过无数次心理斗争后,最终还是打算去养老院。
“儿子死的时候我们把房都卖了,是西三旗的一套两居室。
给孩子治病没钱啊!20多岁的小伙子得了尿毒症,前后一共花了60多万。
”马文元说,他和老伴每月退休金加起来7000块钱,刚够支付养老院的费用。
“住在养老院,最大的烦恼就是看见别人家的孩子来看望,心里真承受不了!”为了寻求安慰,马文元夫妇上网找到了几个“失独关爱群”,同病相怜,抱团取暖。
失独老人,是“中国式养老”所面对的另一个日渐庞大、急需关爱的特殊群体。
承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后,更要在风烛残年中备受煎熬。
失能老人:需要专业护理,有尊严地活下去在河北保定市金秋老年公寓“特护一组”,记者见到了80岁的刘庭华老人。
他躺在床上,因严重脑血栓,右半身失去知觉,生活不能自理。
今年5月,他被儿子刘欣送到了这里。
“我是我爸唯一的孩子。
小时候家里条件非常好,父母对我特别疼爱。
说实话,把他送来养老院,我心里挣扎了很久……”刘欣告诉记者,20年前,父母生意失败,母亲没有经受住打击一病不起,不久后离世;父亲突发脑溢血,出院后同他一起生活。
“当时我家里孩子小,朋友多,常来家里聚会。
他嫌太吵了,非要自己搬回去住。
”刘欣同意了,为父亲请了保姆。
1999年老人再次发病,病情逐渐加重直至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刘欣不得已又给父亲请了一个保姆。
两个保姆昼夜轮转,费用也从最初的1200元涨到了4300元。
刘欣感到,经济负担越来越重了。
而且由于护理不专业,导致父亲曾从床上摔下,还长了褥疮。
万般无奈之下,刘欣选择了养老院。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就是这样,我怕有人说:父母养你这么大,这么疼你,老了竟然被送进养老院,不管了?”刘欣坦言,“把我爸送来养老院,还是我儿子劝的我,他说住养老院是大势所趋。
现在想明白了,的确是住养老院好。
”老人在养老院里,得到了24小时的专业照料。
“每俩小时翻一次身,护理很专业,再没有磕着碰着了,不会有褥疮,比在家里好多了。
从父亲的精神面貌就能看出来,这是不会骗人的。
”“好多病重的老人在家根本护理不了,来养老院是最好的选择。
”护理员尚秀娥说。
据统计,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平均能为每千名老人提供床位27张,但供需结构并不平衡。
有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一些困难家庭老人只能“忘床兴叹”。
与此同时,比“未富先老”困局还难以突破的,是传统观念的束缚。
“候鸟老人”:儿女在外闯明天,父母跟着“漂”晚年“为了照顾孙子,我去上海生活了10年,也不情愿,那又有什么法子呢。
好像老是爹妈欠孩子的,这就是中国人吧。
”72岁的李淑莲说。
等孙子和外孙长大、陆续上幼儿园和小学后,她就“逃似的”回到了东北。
10年间瘦了15公斤,回家后亲戚朋友都认不出她了。
“上海夏天热,冬天冷,屋里没暖气,不习惯用空调。
也吃不惯,南北方生活差异太大了。
”但对李淑莲来说,远不止是生活上的水土不服,“我在上海没有朋友,觉得很孤独……”尽管如此,她还是坚持住了。
“我的孩子们需要我啊,要不他们工作忙,谁帮他们看孩子?再不习惯我也要坚持!”结束了“海漂”生活,回到熟悉的老家,见到久违的老友,李淑莲并没有开心多久,就又陷入独守“空巢”的寂寞中。
如何养老?谁来养老?是回到远在上海的子女身边,还是住进养老院等待一年一度“千里来相会”?几年来,两地间往返多次,她却始终找不到满意的答案……在北京,来自河南许昌农村的谭存枝,也跟毕业后留京的儿子一起当起了“北漂”。
“孩子刚工作,我们买不起北京的房子,就租了一间地下室。
平时我找点家政的活干,也帮孩子做饭洗衣服。
谁愿意背井离乡?何况我年纪都这么大了,主要是不放心儿子,他刚毕业,没经验,我跟着还能照顾照顾。
”谭存枝把家里的地都租了出去,像候鸟一样只有到秋天收麦子、冬天过年的时候才回去。
社会变革在加剧,人口流动在加快,家庭结构小型化……越来越多的老人,像李淑莲、谭存枝那样选择随子女一起迁徙,为子孙当“免费保姆”。
他们漂泊在陌生的城市里,付出辛劳,还要忍受孤独。
由于社保制度还不完善,异地医保也难以得到。
北上南下,甘当“候鸟”,反认他乡作故乡,何处才是“候鸟老人”的避风港?(执笔:史竞男,参与采写:朱基钗、齐雷杰、刘潇、许雨婷、潭显彬)条条大道,免费b2b平台,免费b2b网站fhjdbgdvhsx1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