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走一步,再走一步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17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故事梗概,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2.掀书皮——啃书瓤——品书香——悟书道。
3.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从小事件中悟到道理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教学重点】
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教学方法】
多角度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时事导入:
2002年8月,北京大学登山社团五人攀登希夏邦玛峰时不幸遇难。
2、尝试新的读书方法,四步读书法:“掀书皮——啃书瓤——品书香——悟书道”。
二、掀书皮
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٠亨特,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三、啃书瓤
1、默读课文、正音正字。
训诫耸(sŏng)立迂(yū)回凝(níng)视啜(chuò)泣
纳(nà)罕(hǎn)瘦骨嶙(lín)峋(xún )头晕目眩(xuàn)小心翼翼
2、复述故事情节,生生互评。
①看“导语”
②复述前的抢答:(问题略)
导航:根据记叙要素讲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美国费城。
人物:“我”和五个小伙伴、父亲。
事件起因: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事件经过和结果(思路点拨):“我”犹豫不决——爬上石架——陷入险境——心惊肉跳——父亲鼓励——小心翼翼——信心大增——成功脱险。
3、整合写作思路。
全文共23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冒险、陷险、遇险(1—13)。
第二部分:脱险(主体部分)(14—22)。
第三部分:感悟(23)。
4、感悟全文。
①请生谈读文的感受
②从课文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父亲鼓“我”,并帮助指点“我”,一步一步爬下悬崖,脱离险境。
③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
——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都不要被它吓倒,只要把它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天大的困难都可以闯过来。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大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索斯说,要走好每一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
5、归纳主旨。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6、课堂小结:
作者小时候就从“遇险”“脱险”的一件小事中,感悟出了这样深刻的人生哲理,并把它延伸到整个生命长河之中,终身受用,这是非常难得的。同时,也给我们作了一个榜样,我们在生活中牙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小事情重悟出大道理。这样,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熟悉课文,掌握情节,悟出道理,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研读课文的重点情节,来进一步领会文章内容。
二、品书香
1、多角度探究课文。
(1)“我”的角度。
①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自己体弱、胆怯,也记得母亲的训诫,还要去冒险爬悬崖呢?
明确:是好朋友杰利“别做胆小鬼”的话语刺激了“我”,自尊心、虚荣心占了上风,于是冒险去爬悬崖。
②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我”处于险境时的狼狈和恐惧心理,有何作用?
明确: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爬、全身颤抖、冷汗直冒、胸腔里冬冬直跳、蹲、心惊肉跳、哀求、啜泣、头晕目眩、伏、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这些语句刻画了小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被抛弃的委屈,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也许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
③“我”脱险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明确:毫无信心:害怕会摔死——啼哭。萌发信心:似乎能办到——移、探。信心大增:是能办到的——啜泣。
④文章两次写到“我”哭,原因一样吗?
明确:“我”凭着自己的努力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我”在下悬崖时,曾有两次哭泣,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却复杂得多,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悦,有被抛在石架上的委屈,有对父亲的感激还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终于凭着自己的力量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这使“我”第一次清晰的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父亲”的角度。
①父亲怎样教“我”脱险?
明确:第一步:带着安慰的语气说,“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没有一丝着急、惊慌的样子,言外之意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一定能下来。第二步:告诉我“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到的”。指导“我”怎么做,并鼓励“我”勇敢地走下了悬崖。总结:安慰——指导——鼓励。
②怎样评价父亲?
明确: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教育的智慧的父亲。
(3)“四个小伙伴”、“杰利”的角度。
①你赞成四个小伙伴的做法吗?
明确:四个小伙伴的行为是不对的。但他们同样也是幼稚的孩童,他们并没有主观上的恶
意。反而反应了生活的真实性。他们起了衬托“我”软弱、胆小的作用。
②怎样评价杰利?
明确:杰利是个懂事、重友情的孩子。对他的描写有多处伏笔,为行文作了铺垫。
(4)写法探究的角度。
以伙伴们的“哈哈大笑”衬托我的软弱和恐惧;以环境描写衬托“我”的孤独无助、极度恐惧。
明确:这些描写渲染了气氛,与下文的有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形成对比。也衬托了父亲教育方法的智慧。
2、感情朗读文章的重点片段——“脱险”部分。
导航:冒险情节(犹豫、软弱、委屈、恐惧、无助、绝望);脱险情节(害怕、恐惧、谨慎、信心大增、欣悦)。
三、悟书道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人生的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
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又有什么启示呢?
1.朋友之间应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要懂得照顾弱小者。
2.教育孩子应注意培养他们自身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
3.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是难免的,应学会正确面对。
4.遇到危险要冷静,寻找方法一步步解决,不悲观失望、失去信心。
四、课堂小结:
1、师生合作,写一首小诗作结。
莫顿٠亨特忆经历,儿时逞强陷绝境,父爱情深巧引导。
悬崖脱险悟哲理,一步、一步慢慢走,困难再大也无畏。
2、补充写作背景及缘由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这位孤胆英雄就是莫顿٠亨特。他在65岁时写下了他8岁时的一次经历《走一步,再走一步》。
五、辩论环节:
1、辩题:“我”是个懦弱的孩子吗?
正方:是(教师加入)
反方:不是
2、点评学生发言情况
3、教师总结:出世后体弱多病导致“我”体质孱弱,加之母亲不准冒险的训诫,使“我”没有其他孩子那样活泼勇敢。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孩子们的感染下,“我”产生了要战胜懦弱,超越自我的强烈愿望。、但“我”毕竟身体孱弱,平时又缺乏经验,所以在勇敢探索的同时,就不可避免地显示出“软弱”来。但在父亲的鼓励下,“我”变得勇敢起来,一步一步战胜困难,最后成功脱险。所以,总的来说,“我”还是非常勇敢的。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