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黑格尔方法论的改造及其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9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后感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界定的批判以及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本质的揭露,初步创立了唯物史观理论。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后感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读后感篇一唯物史观的确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人类做出的一大贡献,这个理论的创立不仅与两人的精神特质相关,也是理论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般来说,一种新思想、新观点的萌生总是在旧体系的“母体”中孕育和发展的,孕育唯物史观的“母体”主要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马克思是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逐步创立唯物史观的。
1846年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目前学界公认的唯物史观最终确立的标志,但唯物史观理论经历了一个初步创立、逐步形成与最终确立的过程,笔者认为1843年马克思的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唯物史观思想的初步创立。
一、求学与思考――理论学习和继承在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前夕,马克思还没有确立起自己的哲学观念体系。
马克思中学毕业后,在柏林大学接触到了当时德国占统治地位的黑格尔学说,并成为一名青年黑格尔派者,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出一个人人都重视的、准确的、不依赖于具体经验的(先验的)法学概念,然后在实际的法中研究它的发展。
从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来看,他并不是直接从黑格尔哲学进入对黑格尔哲学批判的,而是经过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中介。
1841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虽然马克思在处理自我意识和现实的关系问题上,既不同于黑格尔也不同于青年黑格尔派,但基本上还是信奉黑格尔哲学,是一名黑格尔主义者。
黑格尔的体系虽然是唯心的,但他的内容中却贯穿着历史方法,这使马克思受益很多,他完全继承了黑格尔的历史方法,借助黑格尔的方法,马克思最终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历史唯心主义而确立了唯物史观。
二、接触现实与批判――实践经验的积累从1841年大学毕业直至1843年,马克思一直在为筹办和主编《莱茵报》而忙碌,这是马克思实际参加政治斗争的时期,他遇到了以前从未遇到的对现实问题进行评价的问题,这也是马克思思想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对马克思社会思想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政治斗争使他开始同黑格尔学说决裂,最终走向唯物史观。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观念论”的批判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观念论”进行了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他批判了他们的“思维主义”倾向,以及他们在认识论上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还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对历史的理解和革命运动的态度。
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维主义”倾向。
他们强调思维和意识的作用,认为思维是第一位的,是实践的先导。
马克思指出,思维不能脱离实践,思维是实践的产物,反过来又影响实践。
他认为,人们的思维和意识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思维不能独立于实践存在。
青年黑格尔派将思维和观念片面夸大,忽视了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并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实践的阶段”这一观点。
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在认识论上的错误观点。
青年黑格尔派通过对观念和抽象概念的研究,试图建立一套独立于现实世界的理论体系,认为只有理性的思维才能揭示真理。
马克思指出,他们的观念论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幻想和偏见。
他认为,现实世界是以物质为基础的,观念和抽象概念只是物质世界的反映,不能脱离现实世界而存在。
青年黑格尔派忽视了物质和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否定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则。
马克思强调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存在决定意识,意识是存在的表现”这一原则。
马克思还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对历史的理解和革命运动的态度。
青年黑格尔派认为,历史是由观念的冲突和演化推动的,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从思维中产生的。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由社会实践推动的,是由物质生产和阶级斗争推动的。
他指出,观念和意识只是社会存在的表现形式,真正推动历史发展的是社会生活和经济基础。
他还强调了革命运动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解放。
马克思分析黑格尔劳动观念论文一、黑格尔劳动观念的维度分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批判了黑格尔哲学,改造与挖掘了黑格尔哲学中积极的辩证法思想,实现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改造。
劳动的观念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现实问题,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劳动观念理论的分析批判,实现了他的唯物主义转向。
黑格尔劳动概念的完整阐释是在《精神现象学》中:“劳动陶冶事物。
对于对象的否定关系成为对象的形式并且成为一种有持久性的东西……这个否定的中介过程或陶冶的行动同时就是意识的纯粹自为存在,这种意识现在在劳动中外在化自己,进入到持久的状态。
”[1]人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劳动的对象,人在自然界中进行对象性活动,改造了自然,改造了社会,创造了人的本质。
劳动是人与自然界相统一的纽带,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始源性关系。
马克思高度评价了黑格尔,指出:“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2]101这里可以看出:第一,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现实、对象性的人是他自身劳动的产物,人的本质是在于劳动,人的本质在劳动中得到自我的确证。
人的产生是根源于劳动的过程,但是黑格尔这里的劳动不是感性的、现实的实践活动,而是抽象的精神的活动。
第二,劳动是对象性的活动,劳动的对象化是对象性的丧失,对象性活动成了异化的力量。
劳动的对象化实际上就是劳动的异化,异化是对象性的不断扬弃。
人通过劳动把人的类本质力量发挥出来时,“首先又是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
第三,他看到劳动的历史性作用。
人的自我产生是一个过程,人的本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人是历史性的存在物,人的自我的产生过程就是历史的不断创造的过程,“只有通过人的全部活动、只有作为历史的结果才有可能——并且把这些力量当作对象来看待,而这首先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观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在1844年写成的一篇著名的哲学论文,这篇论文的内容主要是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该论文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也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
在这篇论文中,马克思主要批判了黑格尔的“思想”哲学。
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虽然吸收了康德的哲学思想,但是却过度强调了思想的独立性和抽象性,忽略了人类实践的重要性。
他认为,哲学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有效的贡献。
马克思指出,在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哲学必须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它必须承认现实社会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的任何发展都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而不是仅仅依靠思想和意识的力量。
第二,它必须是历史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哲学必须要对历史的变迁和演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第三,它必须是批判性的。
哲学应该具有批判精神,不仅要批判先前的哲学思想,还要批判现实社会的弊端和问题,通过批判引导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社会性的个人”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的价值和发展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
因此,作为社会的个人,必须关注社会的集体利益,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获得真正的自由。
同时,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类的劳动和对自然的改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的劳动是创造价值和发展人类能力的源泉,同时对自然进行改造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因此,哲学理念必须要试图理解并掌握劳动和自然改造的过程,这样才能对社会的发展有真正的贡献。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众多哲学观点影响深远,不仅进一步揭示了哲学的本质,而且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
这篇论文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哲学理论方面,也在于它对现实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深刻思考。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观念论”的批判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革命家,他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观念论”进行了批判。
青年黑格尔派是指一些受黑格尔哲学影响的年轻哲学家,他们崇尚观念的力量,认为只有意识形态和思想的变革才能改变社会的现实。
马克思对这一观点产生了质疑,并提出了自己对社会变革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青年黑格尔派的“观念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对于唯心主义来说,意识和思想是社会运动的主要动力,而忽视了社会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只不过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和表达。
要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必须要从经济基础入手,改变现存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观念论”的抽象性和迷信。
青年黑格尔派将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寄托于抽象的观念和普遍规律,不注重实际的阶级斗争和社会运动。
他们以为,通过纯粹的思想和言辞就能够改变社会,而无需实际的行动和政治斗争。
马克思指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社会变革必须要有实际的阶级斗争作为基础,只有通过劳动人民的行动才能够实现社会的真正进步。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观念论”的理想主义倾向进行了批判。
青年黑格尔派追求绝对真理和完美社会的理想,他们认为只要思想正确,社会就会实现和谐与平等。
但马克思指出,社会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现象,不存在任何绝对的真理和完美的社会。
社会变革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通过人民的不断努力和实践来实现,而不是依靠某种抽象的观念和理念。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观念论”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认为这种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忽视了经济基础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他指出青年黑格尔派的观点过于抽象和迷信,无法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他批判了这种观点的理想主义倾向,认为社会变革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通过实际的行动和阶级斗争来实现。
马克思的批判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现代社会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两个哲学思想都是影响深远、久负盛名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哲学在哲学史上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极端,但两者的学说确实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
首先,从理论上来看,马克思主义与黑格尔哲学存在一定的关系。
黑格尔哲学是一种理性主义哲学,它把理性和意识作为一种具有本质特征的存在,而认为这种存在是真实和本质的存在,而且也是历史的核心。
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现实哲学的反思和批判,强调了意识和精神的独立地位,对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基本原理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的前身——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实现人类解放,建立但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最终目标。
这种思想源自于黑格尔的理性哲学,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哲学在理论方面的共通之处。
第二,从实践出发,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哲学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黑格尔哲学根植于他对历史发展和具有统一性的人类理性概念的深刻洞察,认为人类发展是由于自我意识非凡和深刻的意识活动而引起的,进而表现为一种逐渐认识和超越的过程。
他发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各时期和各国的形态都不尽相同,而所有形态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也意味着,历史每一阶段的归宿都固定于它所产生的根源,但同时又随着人类认识和意识的提升与拓展而不断进行变动和深远改变。
这种观点与马克思主义中“实践决定意识”的思想不谋而合。
在马克思主义中,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不断的实践活动才可以产生最终的人类解放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发现,社会变革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要求,因此强调生产的意义和作用,把社会变革看做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本质表现,并且推动历史发展。
这些观点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相同,即历史进程中,认识和实践行动是相互依存而又不断发展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方法论的批判作者:姚远《光明日报》( 2016年09月14日14版)【学者论坛】马克思对黑格尔体系的批判离不开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离不开对其方法论的批判,而整个黑格尔法哲学的精华正在于方法论。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首先从方法论角度向黑格尔发难,并由此确立他了对方法论问题的终身兴趣。
批判的灵感来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方法论灵感被认为主要来自费尔巴哈。
正是费尔巴哈率先发展出颠倒主谓的“改造性批判技术”,揭示出思辨哲学的思辨神学本质,敲响了黑格尔唯心论的丧钟。
与此同时,马克思本人也在青年时代多部作品中高度肯定费尔巴哈的功绩。
甚至为判定《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撰写时间,学界也着重考虑了马克思最早读到《关于哲学改革的临时纲要》的时间。
尽管如此,通常易被忽略的事实是,费尔巴哈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关联并无直接文本证据,相反,至少在酝酿和撰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前后两年间,马克思最志同道合的伙伴是卢格。
马克思首次讨论《临时纲要》、说它太多自然而太少政治的那封信,就是1843年3月写给卢格的,而卢格的回信表明他们对费尔巴哈局限性的看法一致,都赞成把费尔巴哈的方法论扩展到政法研究。
实际上,卢格1842年8月发表于《德国年鉴》的《黑格尔法哲学与我们时代的政治》,早就先于马克思迈出这一步,并成为马克思反思黑格尔法哲学方法论的重要智识资源。
卢格认为,黑格尔法哲学缺乏政治实践品格,因为它关心的是纯粹科学和抽象理论,执迷于现实事物的逻辑—理性方面,试图掩盖同一性哲学背后的实际二元论;黑格尔混淆了实存(或历史范畴)和逻辑范畴,仅仅根据周而复始的逻辑规定考量现实国家,但逻辑学中没有实存可言,唯有历史进入科学王国之时,实存才有相关性,而历史认识的要义就是弄清特定实存事物的独特性;法国人代表着片面的政治人而德国人代表着抽象的理论人,二者应该互通有无、携手共进。
马克思最开始采用的是卢格的方法论,即便这套方法论最终可以追溯到费尔巴哈,也是经过卢格结合法哲学语境重新塑造过的。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1. 引言1.1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其辩证法思想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在接受和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也对其进行了批判和发展,将其辩证法实践主义和唯物主义观念融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并将其转化为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他强调了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将辩证法从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转向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观念,认为历史发展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推动的,而不是由意识形态决定的。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的意义在于,他不仅将辩证法从哲学上转化为了实践活动的指导原则,还将其运用到社会历史的研究中,为消灭剥削、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思考,不仅是对传统哲学的一次重要革新,也是对人类历史进步的一个重要贡献。
2. 正文2.1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发展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发展是他与黑格尔之间的思想交锋中最为激烈的部分。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过于理想主义,抽象和形式化,不够接近现实的社会和经济生活。
他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倒置的唯心主义”,即把现实世界的发展过程当作思维过程的再现,没有发现社会生活的根本矛盾。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提出了他自己的唯物辩证法,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对抽象的哲学探讨转向对现实社会的实践研究。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反映了他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和超越。
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静止的辩证法”,只强调思维的对立统一,没有将辩证法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变革和革命。
马克思强调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将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使之成为驱动社会变革的理论工具。
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思考张楠摘要: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展开了自我思想的内在批判,努力超越自身的费尔巴哈要素、黑格尔要素,确立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新哲学在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获得重要启示。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主要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是洞察黑格尔法哲学的思辨思维及其神秘主义的真相;二是批判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同时肯定了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的认识,也点明其不可避免的“虚假的普遍性”。
马克思不同意以国家为目的,实现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统一,克服市民社会的物质利益冲突。
他主张在市民社会中寻找解放的力量,并意识到政治经济学研究之于解剖市民社会的意义。
关键词:法哲学批判;理性国家观;市民社会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74(2021)03-0091-07DOI :10.13877/22-1284.2021.03.014收稿日期:2020-12-3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意蕴研究”(18YJC710050);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及其新时代意义研究”(2020C011)。
作者简介:张楠,女,吉林大安人,博士,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吉林长春130024)。
学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研究是从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入手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蕴含着马克思关于现代社会的理论。
就马克思自身的思想发展来看,马克思正是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开启了自己的思想道路。
阿维纳瑞认为,马克思后来思想的显著样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著作中攻击黑格尔时就已经成形了[1]。
基于上述理解,本文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前提和基础。
确切地说,马克思正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展开了自我的内在批判,努力超越自身的费尔巴哈要素、黑格尔要素,确立历史唯物主义。
简述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作者:郝梦婕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09期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不仅对马克思的思想转变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也为后来研究马克思的学者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黑格尔法哲学思想集中体现为王权思想、行政权思想和立法权思想,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本书中,马克思特别对这三方面进行了批判。
深入探究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思想的批判,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046-0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下简称《批判》)是马克思在1843年德国莱茵省的克罗茨纳所写的,因此也称为克罗茨纳手稿。
在《莱茵报》工作期间的遭遇使马克思清楚地认识到理性主义在解决物质利益矛盾问题上的苍白无力,这极大改变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看法,使他对物质利益问题产生了新的理论认识。
马克思发现了私人利益对国家和法律的决定性作用,理性道德的化身不应该是国家的官僚本质等问题。
《批判》比较系统地批判了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阐述了马克思对国家和法的基本看法。
1 对黑格尔王权思想的批判作为一个总体,以下三点从属于王权之中。
一是国家制度和法律所存在的普遍性,二是作为特殊与普遍关系之间的协商,三是作为规定自我的最后决断环节。
黑格尔认为,最重要的环节来自第三点,因为它对于其他一切东西来说是它们的最终所在,甚至是其他一切东西能够存在、能够具有现实性的开端。
换一个角度,我们可以这样解读黑格尔,在他看来王权是高于一切现存权力,它的存在具有任意性,即任意就是王权。
从另一方面说,黑格尔将国家主权和普遍意志理解为单一个体,也就是他所说的君主意志。
“主权在君”思想意味君主拥有统治国家的绝对权力,他是国家的中心和主要存在,是一种人格化的主权,其他所有人都被排除在国家主权和国家意志之外,这也就致使黑格尔在坚持主权在君思想的同时撇开了人民主权思想。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1. 引言1.1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作为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和超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思想遗产,是黑格尔在哲学领域的伟大贡献。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继承和超越的过程中,不仅承认了黑格尔的思想产生的重要性和深刻性,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批判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问题在于其虽然揭示了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但却将这种矛盾和发展过程理解为思维的自我运动,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淖之中。
马克思试图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将其从唯心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能够真正揭示社会现实、指导社会实践的哲学工具。
马克思不仅在思想上对黑格尔进行了转折,而且在实践中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了灌输、承继、发扬、发展。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旨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内容。
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认同与批判,马克思展示了其对黑格尔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2. 正文2.1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认同与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认同与批判涉及了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批判。
在认同方面,马克思赞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认为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
他高度评价黑格尔关于矛盾、运动、否定之否定等辩证法的理论,认为这些理论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矛盾。
马克思借鉴了黑格尔的思想,将其运用到社会历史的研究中,强调了社会发展的辩证性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也进行了批判和修正。
他指出黑格尔过于理想主义,忽视了社会现实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站在头脑的观念和思维高度上,而不是从社会实践和现实经验出发的。
马克思试图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重新诠释辩证法,将其扎根于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矛盾之中,从而使辩证法更具有现实意义和革命性。
浅谈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继承与超越黑格尔对青年马克思的影响较大,从马克思的博士论又于一一《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鸿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就可以略见一斑,他以黑格尔式的辩证方式论证了伊壁鸿鲁的自然哲学与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不同之处。
在他的论证下,伊壁鸿鲁不仅不是德漠克利特思想的抄袭者,而且还赋予了伊壁鸿鲁的自然哲学以新的意义和光辉。
这是马克思的成功之处,但也因此这篇文章被打上了唯心主义的标签,作为马克思早期不成熟的思想被搁置起来,导致国内对此研究较少。
实际上,早年的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对黑格尔的瞻仰和膜拜上,而是试图超越黑格尔。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出发,简要分析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是如何继承黑格尔的思想又如何超越黑格尔的思想。
一、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黑格尔思想的继承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他从哲学史的视角引入了大量的史料,对伊壁鸿鲁的自然哲学和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做了细致入微的对照,指出了这两者之间的一般差别和具体差别。
他在一般差别中指出,德漠克利特是一个怀疑主义的、实证的、用必然性分析问题的科学家式的哲学家。
而伊壁鸿鲁是一个独断主义的、经验的、用偶然性分析问题的体悟式的哲学家。
在第二部分具体差别的论述中,马克思将自我意识概念作为重点,采用了黑格尔辩证式的分析方法,在矛盾中寻找对立面,彻底抬高了伊壁鸿鲁自然哲学的地位,使那些怀疑和低毁伊壁鸿鲁哲学的人的谬论不攻自破。
(一)分析方式的相似性矛盾对立法在这篇论文中,马克思是通过对比的方式完成了对文章目的的论证。
得出的结论是,德漠克利特使用的是自然科学的方法,他苦苦求索作为结果的唯一因。
因此,他在用必然性分析事物时,只能看到构成事物的质,只能感受到事物的存在。
而伊壁鸿鲁用经验式的体悟来分析问题,从多维度考察事物,重视理性也重视感性。
因此,他和德漠克利特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原子除了会做直线运动和排斥运动外,还会发生偏斜。
正是由于原子的偏斜运动,产生了原子间的聚合,才形成了宇宙间的万事万恤伊壁鸿鲁的原子偏斜说就改变了原子王国的整个内部结构,因为通过偏斜,形式规定显现出来了,原子概念中所包含的矛盾也实现了。
辩证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批判
辩证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批判
马克思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历史哲学的辟究
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认为,历史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
程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
在马克思眼中,历史的本质是阶级斗争,是
未来社会的前奏。
而在此之前,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却侧重于“终极目标”的探讨,这两种历史哲学的观点在很多方面是相互对立的。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强调了整体的发展,即将历史视为不断涵盖多种矛
盾的体系。
他认为,历史不仅是成因的过程,而且需要符号、文化、
宗教等的支撑。
这些要素可以视为是主体,而历史则是客观。
这种观
点可能会让很多人产生理解的偏差,因为这种观点原则上属于客观唯
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建立来对比,似乎就无法成立。
在另一方面,马克思关注的是阶级斗争的发展,认为历史上正是阶级
斗争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马克思看来,所有的历史都是阶级斗
争的历史。
这种历史哲学能够清晰地反应出社会现实的本质,能够与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产生共鸣。
但也有人认为,马克思唯物史观是带有
明显的偏见的——任何被压迫的人都能够得出这种结论。
总结起来,马克思唯物史观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存在很多相抵触的地方,例如对整体和矛盾的处理方式,以及对客观和主体的处理方式等
等。
但是,这两种哲学的体系都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进程提供了独特的透视,因此必须根据特定的实践和条件进行综合来处理这些命题。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每段的解读摘要: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背景和意义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主要内容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启示和影响正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在1843 年底1844 年1 月撰写的一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旨在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问题,为未来的哲学批判和社会变革提供理论基础。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背景和意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背景是德国当时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在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下,德国哲学陷入了抽象和脱离实际的困境,无法对现实社会进行有效的批判和改造。
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试图唤醒德国人民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反思,为未来的社会变革打下基础。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批判:1.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唯心主义倾向: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法哲学将国家和法律看作是绝对精神的表现,忽视了它们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唯心主义倾向导致了黑格尔法哲学的抽象和脱离实际。
2.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神秘主义: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法哲学通过将国家和法律神秘化,掩盖了它们与现实社会的关系。
这种神秘主义使得黑格尔法哲学难以被理解和应用。
3.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保守主义: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法哲学将国家和法律看作是维护现有社会秩序的工具,忽视了它们在推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这种保守主义使得黑格尔法哲学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启示和影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后来的哲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部著作,马克思提出了哲学批判和社会变革的紧密结合,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与黑格尔同样是德国哲学家,都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二者在哲学上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从黑格尔的辩证法到马克思的辩证法,可以看到从继承到超越的变化,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和与时俱进性。
我们来谈谈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杰出代表,他对辩证法的理论阐述和发展,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的辩证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辩证法的方法论特点、逻辑和历史辩证法。
在方法论上,黑格尔强调思维的运动性和自我否定性,强调辩证逻辑的内在联系和统一。
在逻辑上,黑格尔提出了“辩证法三律”:即同一、斗争和统一。
在历史上,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理性的化身,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各种对立的诗意和统一的过程。
马克思在这一点上受到了黑格尔的启发和借鉴,他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和超越。
一方面,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认同了黑格尔对辩证法的肯定和赞扬。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批判性继承,指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不足和局限。
我们来谈谈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既继承了黑格尔的合理成分,也扬弃了黑格尔的虚妄成分。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倾向,指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站在理念观念的角度,将人的实践活动与生产实践割裂开来。
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的也对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作了否定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物质辩证法为基础,强调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重视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这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和发展。
第二,对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超越。
黑格尔历史辩证法是以绝对精神的理念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强调人类理性和自由的实现是历史的终极目的。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历史,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看作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观点
马克思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背景是当时的德国,哲学思潮处于新旧交替之际,黑格尔流派尤其具有影响力。
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黑格尔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理解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实践和物质变革所推动的,而不是思想的决定。
历史发展的规律应当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寻找,而不是从哲学概念中寻找。
二、黑格尔所体现的批判精神具有局限性。
他只是形式上地批判了现存的社会制度,而并未从根本上批判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无法真正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平等。
三、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存在着抽象的特点。
他重视抽象的概念和形式,而忽视了具体的事物和实践。
这使他的思想脱离了具体的历史实践,无法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成为了德国反动派加强统治的理论根据。
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批判和修正,才能真正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类的自由。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
他认为,只有从实践中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自由。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马克思是历史上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者之一。
他深受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但同时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批判并进行了一定的继承与超越。
本文将从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评价、马克思辩证法的继承与马克思辩证法的超越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积极评价。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辩证法对马克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高度评价了黑格尔对现实世界进行辩证分析的方法,认为黑格尔辩证法揭示了社会世界的内在运动规律,对于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认同黑格尔对事物的历史脉络的关注,他认为历史是一种具有发展规律的过程,黑格尔关注历史脉络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批判并进行了一定的继承。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理性的表象,是对社会现实的主观精神的理论化。
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并认为黑格尔忽略了社会现实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他认为辩证法的根本特征是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相结合,将对事物发展的理解建立在对物质基础的分析上。
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辩证法的理论。
马克思在超越黑格尔辩证法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与唯物主义辩证法相关的理论。
他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驱动的。
他还提出了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矛盾。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黑格尔的主观理性辩证法,更好地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本质与运动规律。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继承与超越
黑格尔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思想体系,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继承和超越的过程中,既接受了黑格尔的一些思想,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成为一个深入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观点。
黑格尔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一对对立面构成,对立面互相斗争并最终实现统一。
马克思继承了这一思想,认为社会发展也是由于对立面的斗争而产生的。
他提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理论,并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胜利。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超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理论。
黑格尔辩证法虽然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发展的运动,但是却忽视了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生产力决定了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发展。
马克思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质决定意识”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强调了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还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观念史观。
黑格尔认为意识是现实的本质,历史的发展是意识的自我实现。
马克思则认为,真正决定历史发展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利益的斗争,意识只是这一实践活动在觉悟层面上的反映。
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则是立足于具体实践的科学方法论。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FU DAN J OURNAL(Socia l Sc i ences)N o.1 2011马克思对黑格尔方法论的改造及其启示俞吾金(复旦大学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摘 要] 黑格尔的方法论是由抽象的知性、辩证的理性(即辩证法)和思辨的理性这三个环节构成的。
在改造黑格尔的方法论时,马克思从中抽取了第二个环节 辩证法。
马克思的辩证法不应该被阐释为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的自然自身的运动,即自然辩证法,而应该被阐释为社会历史辩证法。
社会历史辩证法主要包含以下三项内容:实践(包括劳动)辩证法、人化自然辩证法和社会形态辩证法。
[关键词] 方法论 辩证法 思辨论 自然辩证法 社会历史辩证法在传统的阐释者们的视野里,最受到重视的是方法论问题,尤其是马克思和黑格尔在方法论上的关系问题。
然而,即使是在这个备受重视的研究领域里,阐释者们的思想仍然是不明晰的,这种不明晰性甚至感染了他们的批判者。
有鉴于此,厘清马克思和黑格尔在方法论上的准确关系,恢复马克思辩证法的本真含义,无论是对外国哲学的研究,还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都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意义。
一、 黑格尔的辩证法 黑格尔的方法论黑格尔哲学,尤其是他的方法论对中国理论界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然而,很少有人在 黑格尔的方法论 与 黑格尔的辩证法 之间做出深入的反思和严格的区分,而晚年恩格斯的一系列著作,尤其是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出路 (1888年,以下简称 出路 ) 则进一步遮蔽了这种区分。
按照恩格斯的看法,在黑格尔哲学中,存在着 体系 和 方法 之间的冲突。
他在分析后黑格尔哲学发展的方向时告诉我们: 特别重视黑格尔的体系(Syste m)的人,在两个领域(指宗教和政治 引者)中都可能是相当保守的;认为辩证方法(der d ialektischen M ethode)是主要的东西的人,在政治上和宗教上都可能属于最极端的反对派。
显然,当恩格斯使用 辩证方法 这个术语的时候,他把 黑格尔的方法论 和 黑格尔的辩证法 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完全等同起来了。
事实上,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别。
黑格尔在许多著作中谈到他的方法论,而最经典的段落则在 小逻辑 中。
他在该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 逻辑思想就形式而论有三个方面:(a)抽象的或知性[理智]的方面(die abstrakte oder verstaend i g e);(b)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的方面(d ie d ialektische oder negativ-ver nuenftige);(c)思辨的或肯定理性的方面(die specu lative oder positi v e-vernuenfti g e)。
尽管黑格尔在这里谈论的是逻[收稿日期] 20101009[作者简介] 俞吾金,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本文为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创新研究基地研究项目 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项目批准号: 05FCZD008)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科学发展观重大问题研究 (项目批准号:09AZD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我们之所以主张把恩格斯原著标题中的德语名字der Ausgang不译为 终结 ,而译为 出路 ,是因为费尔巴哈并不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终结者是黑格尔,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思想不过是德国古典哲学终结后的一条 出路 而已。
参阅拙文 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 ,载 中国社会科学 2006年第2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黑格尔著: 小逻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72页。
S ehn G.W.F.H ege,l W erk e8(F rankfurt an M ai n:Suhrka m p Verl ag,1986)168.2辑思想的形式,但就其实质而言,却是对自己方法论的全面阐述。
按照这段重要的论述,黑格尔的整个方法论包含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抽象的知性(正题);第二个环节: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反题);第三个环节:思辨的或肯定的理性(合题)。
众所周知,黑格尔经常把上述第二个环节 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 简称为 辩证法 。
显然,把第二个环节作为黑格尔整个方法论的标志,并不符合黑格尔的本意。
实际上,按照黑格尔 正题 反题 合题 的三段式思路,作为第三个环节的合题 思辨的或肯定理性 (简称为 思辨论 )处于最高的位置上,只有它才有资格成为黑格尔整个方法论的标志。
然而,为什么迄今为止的许多阐释者都倾向于把 黑格尔的方法论 等同于 黑格尔的辩证法 呢?显然,这关系到马克思对黑格尔方法论所采取的特殊的态度。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张的是实践唯物主义, 而这种学说直接蕴含着对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
马克思这样写道: 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正是从这样的立场出发,马克思最感兴趣的是黑格尔方法论中的第二个环节 辩证法。
因为 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空论主义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在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们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
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在黑格尔的整个方法论中,只有辩证法才真正切合实践唯物主义的宗旨,所以,他从黑格尔的方法论中抽取的只是辩证法。
事实上,马克思一直计划写一部关于辩证法的著作,以便阐明辩证法在黑格尔整个方法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1868年5月9日致约 狄慈根的信中,马克思表示: 一旦我卸下经济负担,我就要写 辩证法 。
辩证法的真正规律在黑格尔那里已经有了,自然是神秘的形式。
必须把它们从这种形式中解放出来。
然而,遗憾的是,马克思的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由于辩证法在黑格尔整个方法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明确的阐明,而马克思在谈到黑格尔方法论时,主要着眼于辩证法这个环节,这就在传统的阐释者们(包括恩格斯)那里造成了一种思维上的定见,即 黑格尔的方法论 也就等于 黑格尔的辩证法 。
那么,这种定见的形成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效果呢?我们认为,主要会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负面效果:一方面,这种定见使辩证法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为在黑格尔的整个方法论中,作为第二个环节的辩证法,即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是以第一个环节,即抽象的知性作为基础的。
撇开这个基础性的环节,辩证法便变得不可理解了。
我们知道,在黑格尔哲学的语境中,抽象的知性追求的正是规定性和确定性。
黑格尔以异乎寻常的口吻肯定了抽象知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首先承认理智思维的权利和优点,大概讲来,无论在理论的或实践的范围内,没有理智,便不会有坚定性和规定性。
这段话表明,抽象知性的意义不光体现在理论思维中,也体现在 实践的范围内 。
黑格尔认为,一个人欲有所成就, 他必须专注于一事,而不可分散他的精力3这里的 实践唯物主义 是马克思对自己哲学的称谓,后文中出现的 历史唯物主义 是传统的阐释者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称谓。
当阐释者们把 历史唯物主义 与 辩证唯物主义 并列起来时,他们对 历史唯物主义 的理解是错误的。
我们认为, 辩证唯物主义 是不存在的, 历史唯物主义 应该是马克思的全幅哲学,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没有提出过历史唯物主义以外的任何其他哲学理论。
这里提到的后一种 历史唯物主义 才是与 实践唯物主义 完全一致的概念。
参阅拙文 论两种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 ,载 中国社会科学 1995年第6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2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35页。
黑格尔著: 小逻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73页。
于多方面。
同样,无论于哪一项职业,主要的是用理智去从事 。
在黑格尔看来,知性也是教养中的主要成分。
一个有教养的人决不会满足于混沌模糊的印象,只有缺乏教养的人才会停留在游移不停的思维态度和实践态度中。
即使在距知性最远的艺术、宗教和哲学的范围内,知性也是不可或缺的。
尤其是 在哲学里,最紧要的,就是对每一思想都必须充分地准确地把握住,而决不容许有空泛和不确定之处 。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知性的规定性和确定性作为基础,辩证法就会流于诡辩。
另一方面,这种定见使辩证法滑向虚无主义。
黑格尔认为,抽象知性也有自己的缺陷,它执着于事物的规定性,忘记了斯宾诺莎关于 规定就是否定 的伟大命题。
实际上,规定已经蕴含着否定自身的力量,因而黑格尔设置了第二个环节 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即以辩证法来消解知性的僵硬性。
辩证法的优点是把否定性引入僵硬的知性思维中,其缺点则是流于单纯的、无休止的怀疑和否定,甚至导致虚无主义。
于是,黑格尔又设置了第三个环节 思辨的或积极的理性 ,即 思辨论 来限制辩证法向虚无主义方向滑动。
综上所述,黑格尔的方法论是由三个环节构成的。
如果把他的方法论等同于辩证法,即否认第一个、第三个环节的存在,辩证法不是沦落为诡辩,就是沦落为虚无主义。
实际上,这正是辩证法理论在当前面临的困境之一。
二、马克思究竟如何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如前所述,马克思从黑格尔的整个方法论中抽取出第二个环节 辩证法,加以阐释和发挥。
马克思明白,黑格尔的辩证法在其现有的形态上是无法服务于革命的、批判的目的的,必须对其进行根本性的改造。
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马克思有一段纲领性的文字: 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没有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
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
在这段极其重要的文字中,辩证法的 神秘化 和 倒立 究竟指什么? 神秘外壳 和 合理内核 究竟指什么?关于这些问题,传统的阐释者们在观点上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事实上,迄今为止,马克思这段话的含义还被包裹在重重迷雾中。
在对马克思的相关论著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之后,我们发现,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主要是沿着以下两条线索展开的。
一条线索是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载体。
众所周知,黑格尔辩证法的载体是绝对精神。
那么,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 神圣家族 中,马克思指出: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
第一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人的自然;第二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脱离自然的精神;第三个因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以上两个因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