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想对服饰观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711.5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服饰,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符号,是人类文明和审美思想的指向标,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风貌、人们思想和传统理念。
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演进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承载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礼制审美和生活习俗等等。
中国素有“衣冠故国”的美誉,早有《易、系辞》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见中国服饰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
一、龙凤纹样的服饰图案、体现着皇权的威严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服饰最富特色的纹样之一,它不仅积淀了深厚的华夏文明,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在中国古代,龙凤图案一直是皇权的专用纹样,成为权力的向征。
龙凤纹样在服饰中的运用超始于殷商时期,造形抽象怪诞;至春秋战国,龙凤纹样变得富有生气,并开始与皇族文化相融合;发展至唐代可谓繁荣期,龙凤纹样华丽精致,杜甫《秋兴八首?其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描写的就是皇帝服饰中的龙纹图样,生动形象。
此后历代君王都以龙纹作为帝王服饰的纹样,且形式多变、造形丰富。
凤凰作为帝后服饰中的图案,也是身分和地位的象征,与皇帝的龙纹相呼应,不仅体现在服饰的刺绣上,也体现在女性的头饰和发饰上。
唐宋以后,男性官服上也出现凤凰图纹,成为权力高低的象征。
龙凤纹样在服装中能经久不衰的运用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蓄藏着浓厚的中国味,深受人们和外国友人的喜爱,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对吉祥的渴望和世代相传的祝福,“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云龙凤虎”等等都寓意着美好的事物,这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于人们思想中的印记和传统理念。
直到现代,龙凤图纹仍然是中国服饰中的重要纹样,在服饰文化的对外交流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服饰色彩的差别、彰显封建等级和时代审美趣味服饰色彩差异最为明显的应属古代官服,官服的色彩象征着官员品级的大小高低。
浅析传统的和谐理念在服装色彩设计中的体现作者:张娜娜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5期摘要:人类从获得自然色彩的信息到人们纺织、染色的过程,以及最后衣物穿戴在身这一举动。
衍生到现在可理解为纺织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设计等很多领域。
“和谐”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不仅从思想的角度影响和规范着人的行为,而且从美学形式上赋予人们以视觉上的愉悦感,是“善”与“美”的熔铸与共生,是人们生活追求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服装设计;色彩;和谐理念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198-01一、和谐理念对服饰设计的影响和谐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不仅从思想的角度影响和规范着人的行为,而且从美学形式上赋予人们以视觉上的愉悦感,是“善”与“美”的熔铸与共生,是人们生活追求的最高境界。
故此,秉承“和谐”的设计理念进行服饰设计,不仅将会使服饰在外观上赏心悦目,而且可以使服饰的意象更加突出,让服装的形象深入人心。
二、服装色彩与等级关系服装色彩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秦代崇尚的黑色,就与当时盛行的“五色说”有密切的关系。
五色源于五行,由金、木、水、火、土而为五方正色—青、黄、赤、白、黑。
秦汉时期服装的颜色不仅受到后面要设计的美学因素影响,还深深地打上了阴阳五行学说的烙印,进而延伸出鲜明的等级意义。
秦尚水德,黑色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郊祀之服皆以袀玄”。
皇帝常服“玄衣绛裳”,即黑色上衣和深红色下衣,亦以黑色为主调。
西汉前期,服色制度颇为凌乱,赤色和黄色都曾成为朝廷确定的服装正色。
西汉中期以后,确定了黄色的尊崇地位。
入唐以后,在隋代的基础上,对百官常服服色的规定作了一定的调整,并进一步完善。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规定三品以上常服为紫色,五品以上朱色,六品以下黄色;隋制规定,一般民众服色为黄色和白色。
隋朝初建,隋文帝下诏称:“今之戎服皆可尚黄,在外常所著者,通用杂色。
关于服饰论文2000字关于对现代服装印象的论文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曾经说过:衣裳是文化的向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
也就是说服装是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属于文化的范畴。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形态。
因此,服饰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时代风貌的反映,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最明显的标志。
它反映出人民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审美习惯等。
我们中华民族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远古的人们开始懂得用树皮和一些野兽的皮来遮挡身体。
随着历史的演变,后来渐渐就演变成衣服。
但是古代衣服与现代服装有着明显的区别。
古代的衣服材料粗糙简单,形式单一。
现代服装千姿百态,包罗万象。
人类服装的演变历程展示出中华民族有着极其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体现了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观念,表现着人民的创造力和对世界服饰的贡献。
在21世纪的发展浪潮中,服装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领域出现在现代社会中。
人类的着装行为已不再是满足传统的穿衣需求,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理念,融入在人们的各个生活领域中。
同时服装在现代社会中也作为一种展示自我的特殊的途径。
在我看来,现代服装就是一种时尚,而时尚就是社会上一时的风尚。
时尚先有少数人创造,然后往往很容易被人们模仿,就如搭配一件衣服,一个人的创造很容易就会掀起一阵仿效的风气,然后逐步成为一种群体行为,成为一种社会的风尚。
于是就会产生人们意识中的时尚。
即使这样,仿效仍然有他合理存在的一面,而这种合理的因素之一就是因为它“美”,容易被人们接受。
花,插在一个美丽的花瓶里就能突显出它的美,扔在地面上被人践踏就是一种“丑”;小草,铺在美丽的土地上点缀着世间万物就是一种“美”,起码它带给人民美好的心理感受,可是干枯死去的草躺在地面上,却让人看着折磨,因为,这就是人所认为的“丑”。
现代服装是一种美,一种时尚,同时,它也是一种丑。
因为时尚往往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标新立异的行为。
论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服饰的影响《左传》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更是华夏礼仪的一部分,可见汉服承载着深厚的礼仪文化。
作为影响中国千年的“显学”,儒家的思想文化对汉服有深刻的影响。
从形制特征、历史发展、精神内涵等方面均可看出传统服饰中儒家文化的浸染。
汉服的定义01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
主要指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约公元前21世纪)至明末清初(公元17世纪中叶)的近4000年的时间中,在华夏民族(汉后又称汉民族)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自然发展演变形成的具有明显独特风格的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
熏陶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对服饰制度格外重礼,可以说汉服的基本精神往往源自儒家思想。
汉服的形制02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汉服形成了不同的造型特征。
它可分为上装系统、深衣系统和裙装系统。
上衣下裳即上衣和下裳分开,分为上身和下身穿的衣物,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形制,且有规定“衣正色,裳间色”,即上衣用“正色”,下裳用“间色”。
中国传统服饰的配色以《周易》中的五行学说为核心,将五行所对应的青、白、赤、黄、黑五种颜色视为正色,而由五色调和而成的其他颜色如紫、绿、蓝等则为间色。
这种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黄”,因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
在不同形制发展过程中,衣裳制始终受到重视,其中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
坚持衣裳制是遵循黄帝制冕服、“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古制,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儒家“法先王”的思想。
深衣制在衣裳制基础上发展而来,上下连属,体现“天地合一”的思想,穿着也更方便。
经上古儒家的整理和意义赋予,其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深意”。
《礼记》载:“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体现了强烈的“法天”思想。
儒家审美观及其对国人服饰审美的影响儒家的审美观,是以其政治伦理道德思想为基础,且与其政治伦理道德观相一致的。
国人的服饰审美观和审美行为,深受儒家审美文化的影响。
儒家的和同观及中庸思想,强调和谐之理与中庸之道,体现在国人的服饰审美观及审美行为上,就是注重形象的和谐统一之和同之美,欣赏稳重、典雅、大方之端庄之美。
挖掘儒家文化的精髓,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融会贯通,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时代的活力,实现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理想状态,是一个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讨和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儒家的审美观与政治观、道德观的一致性儒家思想是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主流文化思想。
经世致用,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主旨。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建立大同社会,是儒家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
所谓修身,就是讲仁、讲义、遵礼、明智、守信。
而修身的目的,是为了治国,为了平天下。
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忠、孝、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表面看来,除了“礼”之外,其他各项都与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紧密相关。
其实,在这里,“礼”也是与伦理道德修养密切相关的。
这个“礼”,与我们现在理解的礼貌有所不同,最初是指礼节、礼仪,以及与当时祭祀相关的一些行为,后来演变为与等级制度相关的一些社会秩序。
说到礼,荀子是这样说的:“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荀子·礼论》)从荀子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天然的秩序和等级及由此形成的制度的必要性。
实际上,“礼”,就是通过直观、外在的感性的方式来表现的伦理道德思想与伦理道德秩序,是以感性的方式来传达理性的思想。
因此,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穿衣打扮、言行举止,这种具体生动的个人生活形象,都是以恰当的“礼”仪的方式出现的。
现代服装设计中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应用作者:刘心宽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7年第7期文/刘心宽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对于现代服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结合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促进我国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
本文主要探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背景、中国传统服装元素的概念和内涵、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应用的基本原则、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特征以及具体的应用措施。
对于服装设计来说,时尚是其主要的元素,也是当代服装设计的主要审美维度。
现代服饰要想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不仅要满足服装发展的需求,还必须满足时尚性的要求。
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现代服装设计的标准。
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背景目前,我国普通民众对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发展的认识主要还是通过古装剧和博物馆等少数渠道获得,其中在生活中给人们最深印象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元素就是在APCE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唐装。
我国历史悠久,传统服饰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底蕴,唐装仅仅是其一,主流的传统服饰主要以汉服为主。
汉服在商朝就有文字记载,在明朝时已经逐渐成熟,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等特点,其宽松和封闭的特征承载了我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服饰文化,在世界服饰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能够直接体现我国传统的服饰文化。
二、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概念及内涵(一)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概念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主要是指在服装上能够直接体现出中国历史和民族特色文化的服饰特征和衣着体系。
(二)中国传统服饰元素的艺术特征首先,色彩统一和谐且有等级之分。
中国传统色彩以五行观念为主,不依赖于光源,更加重视色彩的本身,在传统服饰元素中尤为显著。
中国传统服饰在强调色彩搭配的时候,对色彩所代表的意义十分重视,人们往往会根据颜色进行等级的区分。
其次,造型内敛含蓄。
中国传统服饰主要以二维平面为主,其主要以宽松的廓形为基本组成部分,无论是汉服的上衣下裳,还是唐服的广袖罗裙都是平面化服装,并不会凸显出人体的形态,倡导人行合一、简单大方等观念,其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就是含蓄、内敛。
一、中国与西方凰装文化的差异由于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不同,也会带来不同的宇宙意识,并直接影响到服装的理念。
①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现在服装体系中.服装更注重弓社会环境的统一,也就是说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服装不仅是社会礼仪的表现,也是区分社会等级的标志,是社会伦理道德的体现。
这一点从周代冠服制度便可以看出。
而西方强调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离,致使他们习惯用理性观察世界和探讨规律,从而以一种理性的或科学性的态度对待服装。
②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人,是与宇宙结合在一起的一个整体,是一个包容天地、吕有精神内涵的人。
因而服装穿在人身上,不强调与形体的关系,更着重于穿着者的整体形象。
个体着装必须融入整体与群体的着装意识之中,趋向于内在、内涵的特点。
西方文化人,讲究独立而明确,服装为崇尚人体美服务,其作用在于充分显示人体的美感、弥补人体的缺陷,显示了外倾、外向、外求等特点。
西方多元文化不同于中国的一元文化,他们用服装采突出个性,表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重视。
③中园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体文化不发达,在造型手段和审美观念上都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因而在服装造型上重视二维空间效果,不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
在服装结构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人体与衣料纤维之间空隙较大,吕有一种“自然穿着的构成”。
这种构成不重款式,而重面料本身的外观效果,如色彩图案纹佯、童工艺加工技术的精沼技巧等。
含蓄的衣纹表现抽象的美,追求穿着者的人格内涵,表现主体的人的精神意蕴,最终指向伦理的精神意义。
在形式法则上,中国服装强调对称、统一的表现手法,忌讳倾斜感和非对称性.服装端庄、平衡。
同时传统的造型观念使中国服装在其发展历程中具有强烈的稳固性、持久性与延续性。
西方的人体文化源远流长。
在欧洲文明观中,人体是大自然最上乘的艺术。
服装设计追求突出入体的曲线美,造型上强调三维空间效果,结构以立体裁剪为主,注重试缝、修订和补正,以求最大限度地合体。
形式法则上表现多为非对称性、不协调性。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传统服装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对现代时尚的融合与创新。
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引入不仅能够赋予服装设计独特的民族特色,更能够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传统服装文化逐渐受到重视。
设计师们开始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到服装设计中,不仅赋予服装更多的文化内涵,也使得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更具影响力。
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探讨其对时尚产业的启示和影响,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分析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价值和意义,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1.2 研究意义在服装设计领域,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这种趋势不仅是独具艺术魅力的创新表现,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进行结合,可以使服装设计更具文化底蕴和时尚感,提升设计作品的独特性和市场竞争力。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和历史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在服装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不仅能够展现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更能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也可以为服装设计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使设计作品更具表现力和附加值。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意义重大。
通过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融合之道,可以拓展设计师的创作思路,激发设计创新的灵感,丰富服装设计的文化内涵,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这对于促进中国服装设计产业的繁荣与创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共5篇)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饰文化摘要:服装是一个能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综合体,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时代精神,浓缩了人类发展史和文明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服装文化的发展决定着服装的技术、服饰审美趋向等发展变化。
中华历代服饰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中国人在世界文化之林创造了独特的服饰形象。
传统服饰文化是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视觉文化的一部分。
研究服饰文化,有利于了解民族群体文化,对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服饰思想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华夏民族素有“衣冠王国”、“礼仪之邦”之称。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服饰作为一个显著标志,见证着王朝的更替,服饰的发展与其特点使得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的文化与经济被全面呈现出来。
在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发展,传统服饰已经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丰富艺术内涵的代表,同时也具有了很强的文化基础,因为几千年的朝代更替,使得环境、民族、风俗、地域也为之变化,中国传统服饰在各个朝代、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各个阶级都有着不同的特征,并且也构成了自己本身独特的服饰风格和拥有时代特色的服装制度及着装风俗。
在这个有着众多民族的广裏大地上,各个兄弟民族用五彩的衣裳编制出了美妙的服饰传奇,汇成了一条五彩斑斓的历史长河。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悠久的人文传统里的一部分便是传统的服饰文化,它同样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不得不说,我国的传统服饰文化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至今为止,很多传统服饰元素仍然被我们保留延用。
服装是人的“第二皮肤”,同时也能反映出社会现状。
纵观中华民族服饰文明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核心理念是“统一”、“和谐”。
自从中国服饰文化诞生之后,就一向遵循着这样的制作基本原则:保暖与美观、展示与象征、喜庆祥瑞和显现个性相结合,以此来协调统一服饰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群的关系。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观后感近期,我参观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感受博深。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
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
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
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
一、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意识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两大家都认可并采纳的哲学观,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深远的本质之源,这种观念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设计观,即把各种艺术品都看作整个大自然的产物,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服饰亦不例外。
这种设计观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学著作《考工记》中就已记载,《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工匠就已意识到,任何工艺设计的生产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行为,而是在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各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天时乃季节气候条件,地气则指地理条件,材有美为工艺材料的性能条件,而工有巧,则指制作工艺条件。
对服装而言,则指服装的着装季节,着装环境,及衣料的质地和剪裁手法,只有这四者和谐统一,才有精妙设计。
《周易》中肯定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肯定了人与自然的交融性,即人不仅是自然产物,人的一切活动从道德修养到功利实践,都必须遵循自然的启示,受自然规律的制约,而且自然中也透着人的因素。
自然本身往往具有社会道德的启迪意义,在这里人与自然间往往不存在绝对隔离的鸿沟,二者互相影响渗透,人与自然遵循统一的法则,天地自然也具有人的社会属性,同时又包含了与人事有关的伦理道德,表现在审美情感上就是偏感性的。
基于我国古代哲学思想谈中国传统服饰的设计观
王玉莲
【期刊名称】《江苏纺织》
【年(卷),期】2006(000)006
【摘要】在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中国传统服装独树一帜,显示出鲜明的民族性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尽管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起起落落、变更跌荡,但服饰基本保留着宽衣的造型,宽松的平面直线裁剪。
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一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服饰审美观和思想内涵,这些设计观和思想内涵,它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民族精神——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儒、道、法、墨诸家哲学思想是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学说,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服饰设计观的理论基础。
【总页数】3页(P54-56)
【作者】王玉莲
【作者单位】黄石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4
【相关文献】
1.基于我国古代哲学思想谈中国传统服饰的设计观 [J], 王玉莲
2.论我国古代适用设计思想的形成——兼谈春秋战国时期的设计文化 [J], 高志强;包旦妮
3.观英、德变革谈我国住房保障制度设计(上) [J], 侯淅眠
4.观英、德变革谈我国住房保障制度设计(下) [J], 侯淅珉
5.谈我国古代的手工业设计 [J], 高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孔子关于人品与衣品关系的思想儒、道两家学派的服饰观念直接受其思想文化的影响。
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思想文化核心,讲求“三纲五常”,崇仁尚礼,注重大局观,希望通过提高人们整体的道德修养来达到稳定社会关系的目的,强调有为;道家则以“道”为其思想文化体系中的最高范畴,以老庄为代表,具有高度的悟性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向往自得,主张无为。
从本质上讲,儒家和道家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与追求,都怀着天下为公的理想,并期待着建立一个保障人们健康全面发展的政治法度。
但是,儒、道两家学派的思想文化不同,且各具特色,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思想文化主张在服饰观念上付诸实践,进而得出两家思想文化在服饰观念上存在较大的对立差异。
当下学术界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研究儒、道思想文化的成果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如刘维民在《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文中说道:“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李生龙《道家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文说道:“道家在思想文化史上起深层次的作用和影响,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柢具有深层意蕴的长久生命力。
但很少涉及到服饰史的跨学科领域,从而从服饰史的角度深入研究相关儒、道思想文化领域的成果较少。
如吴爱琴《先秦诸子服饰思想差异性研究》一文“以儒、墨、道三家为例,探讨其服饰思想,结合当时社会阶层的着装情况,得出他们实际上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代言人”,但文中并没有对儒、墨、道三家思想文化与其相关的服饰观念进行对比讨论。
综合目前的研究成果,学界较少涉及从儒、道思想文化出发,深入挖掘其在服饰观念及其对比差异研究。
因此,笔者通过从思想文化史结合服饰史的跨学科视角探究儒、道两家各自的服饰观念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并希望能从传统思想层面为当下中国人“服饰观”的形成提供合理性解释,以及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
笔者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论述。
“儒”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柔也,术士之称。
它所指的是性格柔和且有学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