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感悟能力2
- 格式:pdf
- 大小:63.29 KB
- 文档页数:2
培养感悟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一、感悟的内容感悟是连接生活、阅读和写作之间的一座不可缺少的桥梁,没有感悟就不会有写作。
所以说,感悟是写作的生命。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去感悟。
(一)感悟自然。
大自然丰富多彩,给我们无穷的启示:“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忙碌的蜜蜂在花丛中穿梭,那是在教我们勤劳;温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
”教师要让学生与自然对话,引导学生投身自然的怀抱,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敬畏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二)感悟自我。
引导学生与自我对话,倾听自我的诉说,发现自我的烦恼,发现自我的快乐,发现自我的特长,审视自我的价值追求,畅想自我的美好未来。
(三)感悟社会。
引导学生与社会对话,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学会尊重、关爱他人,尊重、珍惜生命,形成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种下创新的种子,写作的源泉就会永不枯竭。
(四)感悟大师。
所谓大师,包括思想大师、文学大师、科学大师等,这些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具有深远影响的顶尖人物留下的诗文,他们的传记言论,都是人类智慧宝库中最鲜活的东西。
走进大师,与大师对话,可以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可以启迪自我的智慧和灵气。
二、培养感悟能力(一)用心去观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轰轰烈烈、惊险奇特的大事,也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
大事当然要关心,但毕竟为数较少,且引人注目;小事细小琐碎,为数很多,并不引人注意,我们更要关心。
我们要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灵寻觅真、善、美,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
(二)要多思,深思,善思。
1.多思。
事物总是多侧面存在的,人们对生活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所以我们对生活一定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展开联想和思考。
如对杨万里《小池》中的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认识:从整体看,可以说“平凡的景物充满了生机”;从荷叶的角度看,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默默奉献精神;从蜻蜓的角度看,有求新求美,充分展现自己的内涵。
EIMENGGUJIAOYU内蒙古教育2008.4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技能,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而最终达成的文学表达能力。
智力因素在写作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知识、技巧、方法和思维,而非智力因素则表现为动机、兴趣、情感等。
感悟是指在人的心理观念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特殊情感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感悟就是写作的生命。
因为写作过程不能照搬生活的原样,而必须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即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它是连接生活、阅读、写作之间的一条不可缺少的桥梁。
基于上述的认识,更好地感悟生活便成为写作中的关键。
一、接近生活,粗略感悟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道出作文应该重视生活体验和生活感悟的道理。
生活是作文的最丰富源泉,这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一个广阔的世界,怎样把课内习得的知识、技能运用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转化为作文能力,还有待于结合非智力因素进行感悟。
感悟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能从包罗万象的事物中体现出来的本真体悟的能力。
也就是说,要善于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融汇成属于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并能用言语表达出来。
感悟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序化与同化过程,因此,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为了体现和贯彻循序渐进的序列性,写作的第一阶段就要让学生接近生活,粗略地感悟生活,为写作提供丰富的感性体验。
教学话题作文“让世界充满爱”时,本人就先让学生接近生活、触摸生活,在生活中产生“爱”的感性认识和体验。
首先引导学生感悟在生活中什么是爱,如亲情之爱、友情之爱;生活的爱中有朴素的爱、无私的爱、伟大的爱;爱还包括深沉的爱、炽热的爱、平静的爱等等。
这是引导学生感知什么是“爱”,是进行感悟的发端。
接着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存在于自己身边的“爱”的行为和现象,每个同学都要说出至少两个有关“爱”的小故事,然后与同学交流一下对“爱”的发现,看看能否再多发现一些“爱”的表现。
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感悟能力作者:钟真祥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研究版》2008年第04期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技能,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而最终达成的文学表达能力。
智力因素在写作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知识、技巧、方法和思维,而非智力因素则表现为动机、兴趣、情感等。
感悟是指在人的心理观念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特殊情感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感悟就是写作的生命。
因为写作过程不能照搬生活的原样,而必须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即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它是连接生活、阅读、写作之间的一条不可缺少的桥梁。
基于上述的认识,更好地感悟生活便成为写作中的关键。
一、接近生活,粗略感悟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道出作文应该重视生活体验和生活感悟的道理。
生活是作文的最丰富源泉,这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一个广阔的世界,怎样把课内习得的知识、技能运用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转化为作文能力,还有待于结合非智力因素进行感悟。
感悟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能从包罗万象的事物中体现出来的本真体悟的能力。
也就是说,要善于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融汇成属于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并能用言语表达出来。
感悟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序化与同化过程,因此,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为了体现和贯彻循序渐进的序列性,写作的第一阶段就要让学生接近生活,粗略地感悟生活,为写作提供丰富的感性体验。
教学话题作文“让世界充满爱”时,本人就先让学生接近生活、触摸生活,在生活中产生“爱”的感性认识和体验。
首先引导学生感悟在生活中什么是爱,如亲情之爱、友情之爱;生活的爱中有朴素的爱、无私的爱、伟大的爱;爱还包括深沉的爱、炽热的爱、平静的爱等等。
这是引导学生感知什么是“爱”,是进行感悟的发端。
接着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存在于自己身边的“爱”的行为和现象,每个同学都要说出至少两个有关“爱”的小故事,然后与同学交流一下对“爱”的发现,看看能否再多发现一些“爱”的表现。
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作文在语文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相应地,作文教学也应给予极高的重视。
特别是语文新课程改革以来。
150分的语文试卷作文以60分占居半壁江山,其分值之高、地位之重有目共睹。
但是。
实际情况并不与之协调,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最犯愁的问题:整天苦苦地挣扎在学生作文的汪洋之中,可谓是殚精竭虑,但收效却不大:学生也视写作为畏途,写作兴趣不高,作文水平也得不到提高。
虽然导致作文教学高投入低效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忽视对学生体验、感悟生活能力的引导和培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而细心的体验、敏锐的感悟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质。
因此,笔者拟此话题谈谈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一、引导学生抓住课堂教学机会,触发感悟,凝练成文现在的高中学生生活比较单一,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再加上沉重的学习负担,对于写作更是缺少感悟。
其实,在语文课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感悟的机会。
重要的是,教师是否能抓住这样的机会来让学生感触,从而演变成文。
例如在上《鸿门宴》一课时,学生很容易就会被文中所渲染的紧张气氛所吸引,会对项羽、刘邦等人形成自己的看法,从而教师很容易就会在课堂上引发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感悟,迅速形成文字,做成文章。
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项羽的失败是因为他的信守承诺,答应项伯不杀刘邦就决不动手,我们难道要为这样一个胸襟坦荡的人扣上一个妇人之仁的帽子吗?”还有学生这样写道:“项羽输了,永远地输给了刘邦,是因为他不懂得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狡诈,是因为他只明白君子坦荡荡的用兵之道……他拥有的只是以诚信为本的做人之道,有的只是那难以成就霸业的君子之风——”短短的时间内,学生可以有这样的感悟,写出这样的文字,我们不能不说是有效地抓住了课堂感悟,促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二、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融入自我,获得感悟要想体验生活就要把自己沉浸到文章中去,对文中人物所见所闻做一番触及心灵的思考,特别在情感理智处切入,时常思考:如果我是“他”,我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从“他”的经历和命运中我们能获得那些启示?探究事物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分析学生写作中感悟能力的培养摘要:学生在写作中一定要有所感悟,感悟生活、感悟人生、细心观察,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更富有意义。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从而不断地积累素材。
与此同时,还要多思、深思,对素材进行加工、整理,挖掘出它的内涵、价值,从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关键词:感悟能力;积累素材在现实生活中老师安排作文后有不少同学总抱怨生活平淡,作文内容不知写什么好,其实这就说明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感悟就是写作的生命,也就是说没有感悟就不会有写作。
我们该怎样培养自己的感悟能力呢?感悟是学生写作的决定性因素,感悟也是连接生活、阅读和写作之间的一道不可缺少的桥梁。
没有了感悟就不会有写作。
因此可以这样说。
感悟是学生写作的灵魂。
学生由感悟而写作,又在写作中感悟人生的真谛,以此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首先,要用心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既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
大事当然要关心,但这种事毕竟为数不多,并且与我们中学生有些距离。
而小事细小琐碎,为数很多,并不引人注目,但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容易接受、理解,所以我们更要多加关心。
要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寻觅生活中的真、善、美,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惊险奇特的大事,也有平常普通的小事,大事我们要关注,小事我们更要留意。
其次,在用心、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对生活要学会“多思”,在“多思”的过程中学会“深思”,然后在“深思”中掌握一些思想方法,真正做到“善思”。
在生活中许多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素材,但却在写作中不好好地加以利用,只是纯粹地就事论事,那么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也就停滞不前了。
作文中的感悟,就是通过对人、事、物、景与生活现象的描写叙说来表达自己的一种领悟。
它或者动人心弦,或者富有情致,或者启人思索。
对事物敢于且善于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品悟其中蕴含的哲理,会令我们充满智慧。
我们应该怎样培养感悟能力呢?【方法归纳】1、知识是感悟的前提。
多读书才能激发感悟,特别是对于生活阅历不丰富的中学生来说,阅读更是作文素材的主要来源。
课文是我们积累知识的最好版本;课外多阅读名家名作,摘录好令人心动的特色材料。
创建自己的素材库【我的示例】(记录下由现有素材联想到的你自己的相关示例或活动)【特色材料】(摘抄下当你阅读文章时,令你心有所动的内容)【名言警句】(摘抄下当你背诵古诗文或阅读文章时,遇见的名言警句)2、思维是感悟的灵魂。
从多方面、多角度、多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如九上的《唐雎不辱使命》,从唐雎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务。
可以有多种感悟和启示:①学习唐雎为真理正义而斗争的凛然正气。
②古往今来有许多像唐雎那样的仁人志士为国家正义而不惜生命。
③在现实社会中做一个坚持原则、让心灵站立的人。
④唐雎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他有勇敢的爱国行为,还有他那言之有节、有据、有力的说话技巧。
课外美文《生命的出口》,作者也运用了发散思维,并层层递进顺势而下,使说理透彻而深刻:①情感的发展只是一个过程接一个过程,没有必要因为一点因缘不如意就自杀。
②不管是活着还是死去,世界并不会有什么改变,情感也不会变得深刻,反而会失去再创造、再发展的机会,斩断了一切幸福的可能。
③生命可以有多种选择,每一种选择都比死亡更生动有趣。
④多体验失败可能找到更深刻的情感,更幸福的人生,更触及灵性的深度。
⑤世界上并没有想象中的来生。
3、生活是感悟的源泉生活中的东西,很多事很有哲理性,如果我们用心去品味,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给人以启迪的哲理。
看见恶心的“蜘蛛”,我们常想:蜘蛛结网可能逮不到昆虫,但不结网就永远逮不到昆虫。
培养学生的读后感写作能力读后感写作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读后感写作,学生不仅可以深入思考阅读材料,还能够锻炼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后感写作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读后感写作能力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选择适合学生阅读并且有趣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建议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定期安排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和成长,从而更有动力去写读后感。
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阅读材料好的读后感需要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思考作者的意图、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以及所传递的主题等。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促使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发现更多的亮点和深意。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读后感写作不仅仅是对阅读材料的简单描述,更需要学生表达对其中观点或主题的评价和思考。
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并鼓励他们思考和表达自己对材料的看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倡导到图书馆或在线资源中寻找更多信息,拓宽学生的思考视野。
四、指导学生合理组织和表达读后感写好读后感需要学生具备合理组织和表达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纲规划,确定写作结构和主题句。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常用的表达手法和句型,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五、鼓励学生分享读后感作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作品是培养他们读后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设置读后感分享的时间和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同时,教师和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评价,共同进步。
六、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机会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机会。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展览、观看电影等,鼓励他们撰写相关的读后感。
此外,学校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宝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这些资源。
浅析写作教学中感悟能力的培养XX】G632 XX】想要学生写好作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用心去观察生活、挖掘素材、训练学习的思维,使学生学会自由、有创意的表达,走个性化之路,展现自我,写出个性化作文。
那么,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做到这一点呢?一、引导学生悟课文XX之悟,进而从中受到启发教师要根据不同学年学习的不同体裁的文章,提出学习目标,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在反复的语言实践中寻找规律,为培养读写能力打下基础。
以“基础训练”为抓手,注意以下几点:(一)明确训练目的教师要把握课标要求,充分钻研教材,明确“基础训练”各项练习的目标,课堂上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恰当地指导学生练习,准确无误地达到训练要求。
如:七年级《看云识天气》一课中,训练问题主要有:一是本文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哪些形态及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与天气有何关系?二是课文在介绍云时,先从写起,进而说到,这样由及,由及地说明。
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方向和要求,有目的地进行训练。
(二)注重训练的多样化教学内容要全面丰富,形式灵活多样,一类以巩固知识为目的,即通过丰富具体的材料,对课文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训练;另一类则是以运用为目的,即把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如《在山的那边》一课,训练内容有:你是怎样理解诗中的“山”和“海”的?读后你明白XX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这是以巩固知识技能为目的的训练。
又如:以“找终于见到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这样不但能通过实践运用提升技能的拓展训练,而且也能升华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发表自己的见解,写出优美的文章。
(三)训练要有梯度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要前后照顾,有意识地将训练内容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适时引导学生揭示规律。
如《我的叔叔于勒》拓展材料为《银行里的男孩》,主题之间有对比作用,一是金钱至上的人情冷漠,一是陌生人之间的热切关怀。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心得体会写作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不仅对学生的学业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其整个人生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很多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困难和不自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首要的一点是激发他们的兴趣。
学生对于喜欢的事物必然更加投入,同样地,他们对于喜欢的写作题材也会更加用心。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写作主题,或者提供多样化的写作任务和话题,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提供良好的写作环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需要一个安静、干净、舒适的环境来进行思考和创作。
教室应该保持整洁有序,桌椅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
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写作角落或者写作小组,让学生在这个专门的区域专注地进行写作,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效果和体验。
(三)频繁的写作训练熟能生巧,写作也是如此。
学生需要通过频繁的写作训练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简短的写作任务,例如日记、作文、读后感等,要求他们每周完成一定数量的写作练习,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通过不断地练习,学生的写作能力会逐渐提升。
(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学习到丰富的表达方式、丰富的知识和思想,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各类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并结合阅读材料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将所读到的内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五)个性化的指导和批改每个学生的写作能力都有差异,因此,教师在指导和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应该注重个性化。
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特点,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写作中遇到的问题。
同时,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也应该重视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写作动力和自信心。
(六)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活动,而良好的习惯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写作任务。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育心得与感悟写作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它不仅在学术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同时也是生活中必备的技能。
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从中获得了一些经验和体悟。
首先,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进行系统的训练和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基础开始,例如词汇的积累和语法的掌握。
只有学生具备了足够的语言基础,才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此,我经常组织一些词汇和语法的练习,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其次,我强调写作的过程性。
写作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反复的修改和完善。
因此,我鼓励学生在完成初稿后,进行反思和修改。
在这个阶段,我会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问题。
通过反复的修改和完善,学生的写作水平将会有显著的提高。
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并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应该成为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会组织一些有趣的写作活动,例如写作比赛和作文分享会。
这些活动能够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加他们对写作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与语言水平相关,也与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息息相关。
因此,我会引导学生在写作前进行充分的思考和构思。
我会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启发灵感,拓展思路。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尽可能展示个人独特的思维和观点。
除了课堂教学,我还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字和观点,拓宽自己的视野。
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写作能力,同时也能够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启示。
我会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大众读物,鼓励学生多读多思考。
最后,作为一名教师,我也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中成长。
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过程中,我时刻保持着谦卑的心态,愿意接纳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从每一次的教学中,我都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
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总的来说,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系统的训练和指导,同时也需要注重过程性和兴趣培养。
如何培养先生的写作感悟能力
感是感受,悟是考虑。
培养先生的感悟能力,就是在培养想象力,由于写作中有了感悟,就有了想象力。
作者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中描写茂盛的紫藤萝花时这样写道“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7]。
作者之所以能将紫藤萝花描写的如此富有诗意,正是由于他在感受考虑中想象。
让读者感遭到了紫藤萝瀑布的美丽,更考虑出了它那顽强不息、流动不止的生命。
在写想象作文时,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先生本人去感悟,去发现,去获得知识,这样的想象才是深沉的、持久的。
感悟与简单的模仿不同,模仿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没有心的参与,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
模仿别人的想象力写作可能也能写好,但笔上里有想象而心里没想象,感悟能力越来越差,想象力会越来越差。
模仿的想象力只能是别人的,心中所感悟到的想象力才是本人的。
有感悟能力的先生会用心去想象,只需在写作中不断感悟,才能加强写作的创造力。
作文在想象中有了感悟,才能迸发出创作的灵感,让先生在写作中从想写转变到会写。
这也使得在培养先生的感悟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先生的想象力,想象作文在感悟中添加的是活力与活力,先生的感悟不断由已知到新知,使认识能力与想象力逐渐得到进步,彼此促进,相反相成。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育学生心得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教育学生心得是至关重要的。
写作能力作为一项基础技能,对学生的学习、表达和沟通能力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我个人的学习经历中,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点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从基础开始。
作为写作教育的起点,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写作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注重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法训练,帮助他们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如构思、组织结构、写作风格等,让学生能够进行有条理、连贯且富有表达力的写作。
其次,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注重写作实践。
写作是一门实践性强的技能,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够真正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写作技巧。
同时,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写作比赛和活动,提供展示和分享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增加写作经验和自信心。
另外,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
学生对写作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写作的动力和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写作,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展示个性。
同时,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如游戏、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写作,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此外,通过多样化的评估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传统的笔试形式不能完全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
除了书面作文,教师还可以采用口头表达、小组讨论、写作展示等形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压力,也能够更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提升。
最后,提供良好的写作资源和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等场所应提供丰富的书籍和文献资源,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学校还可以建设写作角落,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鼓励学生集中思考和写作。
浅析中学生写作中感悟能力的培养一、引言写作是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作为中学生的写作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感悟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写作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中学生写作中感悟能力的重要性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充满了矛盾和情感,写作是他们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重要方式。
在学习中,写作也是中学生必修的一种技能,写作能力的好坏不仅影响着自己的学习成绩,更影响着自己的未来发展。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写作已经成为了人们重要的交流方式之一,中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关系到他们的个人成长,更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中学生写作中感悟能力的培养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兴趣是中学生学习写作的第一步,只有充满写作兴趣的学生才能在写作中获得乐趣。
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有趣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可以把写作活动化妆成有趣的游戏,或者通过阅读名著、名人散文、名言名句等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生的写作中,语句的简洁、准确、生动是基本要求。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语文课堂的训练、阅读和写作练习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情感是写作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情感的真实、深刻和体验化是中学生写作的评价标准。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接触、多体验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准确且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注重学生的写作技巧训练。
写作技巧是中学生写作中的关键要素,对于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写作类型、不同的写作任务,针对性地进行技巧训练,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写作方法和习惯。
浅谈在创新写作中如何培养感悟能力作者:黎勇江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20年第38期感悟就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
学生阶段是一个人综合能力(包括感悟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关键时期。
语文老师应该从哪些途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平时,我们除了教育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等好习惯以外,还要告诉他们,他们所记录的那些现象、那些事情往往是很有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的并能给人启迪的哲理。
这一点对于目前比较流行的话题作文尤为重要。
比如,面对滔滔河水,孔子有了“逝者如斯”的感喟;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领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华兹华斯从收割姑娘孤独的背影和美妙的歌声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用“心”观察。
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心观察生活,也就是说,不要满足于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亲身加以体验,融入自己的感受。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他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也才可能写出感动自己乃至感动别人的文章。
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的。
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对于中学生来说,知识更多的是来源于书本,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取写作的素材。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很注意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教给学生一些感悟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感悟的习惯1.引导学生学会联想这是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最重要的方法。
学生的思路打开了,灵感自然就会涌现。
联想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相似联想,如由大海想到人的胸怀,抓住了二者“广阔”的相似点;二是相关联想,如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由过三峡联想到第一个过三峡的人,再想到历史上许许多多的“第一个”,从而联想到具有首创精神的人;三是相对(相反)联想,由安乐想到忧患,由失败想到成功等等,抓住了二者在实质上的相反。
作文教学中感悟能力的培养纵观古今中外,凡不朽之作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真情的流露。
学生作文虽非文学创作,但也强调真情实感。
可是面对初中生的作文,却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不少学生觉得作文没有东西可写。
二是不少学生作文中出现了假大空现象。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素材的观察积累,因而感悟生活的能力不高。
因此,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一、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是写作的本源,只有积极地投入生活,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生活之中,才能产生深切的感受。
一些学生往往感觉写作文时写不出东西来,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对生活缺乏理解、缺乏热情,对周围许多生动的人和事不了解、不熟悉,置身事外,漠然处之。
二是观察和感悟能力不强,不会体察生活,不善于在观察中思考。
往往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同学在作文中所写的人和事是从别人的文章中“借鉴”得来的,不仅材料是“借”的,连感受也是“借”的,出现了假、大、空的现象;甚至有时是胡乱“嫁接”,让人看了感到啼笑皆非、摇头叹息。
这类现象之所以产生,主要是我们对学生缺少正面的指导,往往是偏重于方法和技巧的传授,而忽视了有关写作本源的教育;加之学校的课业负担重,住校生的生活空间狭窄,生活实践不足,这就造成学生远离了生活的源泉,动笔时不得不做“无米之炊”的尴尬状况。
应该说,这是当前作文教学诸多问题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投入生活,就是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校外活动,就是要把作文教学以至整个语文教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会如何做人,积累对生活的实践和独特的感悟。
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应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从作文教学的角度说,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并从中增强感悟能力,是提高他们写作能力切实可行的做法。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感悟力(2)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
”作文中的思维具有独创性,最易引发感悟。
作文中常用来引发培养感悟的思维方法有:(一)发散思维法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
这种思维不拘于一点一面,死守一个方向去思考,而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方向,运用多种方法去思考。
在作文教学中,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发散得越充分、越多越好。
但是,发散并不是目的,漫无边际的发散总是要加以辐合、集中的,从众多的答案中去寻找一种最有价值、最可能正确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才符合正确的立意要求。
(二)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或叫“反弹琵琶”的思维,这是一种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脱离常规的思维程序。
它呈现出一种跳跃、跨越、逆反的现象。
有位科学家曾经说过:“用熟悉的眼光去研究熟悉的事物,常常并无发现,用陌生的眼光去研究熟悉的事物,常常会有新的`突破。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名言警句或成语典故,都富有一定的哲理性或警策性。
教师如果能够对某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作文时“反意”构思,那么学生就会有新的感悟。
在进行逆向思维时,鼓励“大胆”创新的同时,必须注意实事求是、合情合理。
因为,我们提倡的逆向绝不是随心所欲、盲目翻新、肆意歪曲、追求“离奇”。
如把“骄兵必败”反意为“骄兵不败”,这就未免太荒谬和太强词夺理了。
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灵感,指作者在创作构思过程中,由于受到某种启发,突然有所领悟,文思如潮的心理现象。
培养学生的感悟思维,关键在于要想方设法创造一种契机,一种氛围,让学生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点燃文章的思想闪光点。
学了课文《伤仲永》之后,学生认识到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已有感触,教师此时何不顺势而引其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仲永泯然众人的责任在谁》,给学生制造契机,各抒己见。
通过诱发灵感,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的思路活了、广了,分析也深了。
第一篇:习作教学要注重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习作教学要注重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特点、功能、地位的概括。
与历次教学大纲相比,新的《课标》在习作教学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是提倡自由表达,提倡想像作文,提倡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注重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目前小学生习作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虽然许多语文教师多年来不断的探索,提出了多种设计方案与训练体系,就表达技巧和写作技法来看,这些方案和体系确有许多可取的东西。
但是,仅用这样的习作训练体系训练出来的小学生,语言干巴巴的,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思想观点。
须知,“言为心声”。
习作在情感的表现方式上有的恬淡,有的炽烈,有的直露,有的委婉,语言风格上也有朴实和华丽的区分,但是,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无不是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什么叫感悟呢?字面的解释是有所感触而领悟。
实际上它是一种敏感细腻的习惯,一种满怀兴趣的态度,也是一种自求自得的境界。
杨绛先生说过,再俗的书到了钱钟书手里,他也会看得哈哈大笑。
确实,人情练达,洞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就雅俗共赏、深浅不计,看什么都有滋有味了。
习作追求的就是这种“感的随意而发”。
习作本质上的主观性、形象性、人文性,决定了习作必然是品位的、咀嚼的、揣摩的、感悟的。
所谓感悟能力,就是热情投入生活、细心观察的能力,就是遇事敏感、主动思考的能力,就是习惯于由此及彼、由古及今、由物及人、推己及人的联想能力和善于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熟悉的形象来创造新形象及展开合情入理的奇思异想的想象能力。
一位哲人说过,比大地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是人的心灵。
不具备这样的心灵,你将心如止水,激不起一点波澜;有了这样的心灵,写起文章来何愁无话可说,言之无物?如果说习作是只鸟儿的话,那么,掌握各种表达能力和诸种文体的章法结构仅仅是它的一翼,还有重要的另一翼,那就是对人、对事、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感悟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感悟力写作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然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中学生怕写作、厌倦写作的情况却比比皆是。
要想摆脱作文训练的被动性,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教师就应当生动而深刻地启发学生感悟生活、感悟人生,积累情愫。
学生只有“以情绪为动力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才能有生活可写,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真情实感。
“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领悟”,本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某现象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
在写作中,就是面对生活,进行深思感悟,用准确精当的文字将情感表述出来,一切能触发出写作欲望与灵感的东西都是感悟的内容。
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并未重视这种感悟,没有把它作为思维——一种最活跃、最高质高效的创造性思维来训练,致使作文训练费时低效。
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明白,实施“感悟作文”,就如同在构建作文素质教育的立体花园。
那么,呢?一、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就活泼地流个不停。
”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习作自然也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
只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才会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习作才能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发的哲理。
比如,原本在一块方场上的一堆沙,经过一些时日,有的粘附于行人的鞋底带走了,有的陷入泥土里和泥土相混杂了。
如果你感知了这样的一个生活现象,能够悟出点什么来吗?现代作家丰子恺就从中悟出了这样一个哲理:一堆沙之所以容易散失,是因为缺少约束,如果用沙袋装起来,便不会散失了。
并进一步告诉人们,只有团结,才能有强大的力量,才能求得抗战的胜利,丰子恺凭着这一感悟而创作的《散失与沙袋》便蕴涵了哲理,具有了启发意义。
二、引导学生多层面感悟生活感悟要面对生活,人们在思想上、心灵上深刻的感动、感受和感慨中,悟出某种人生意义、价值或道理。
EIMENGGUJIAOYU
内蒙古教育2008.4
作文能力是一种综合技能,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而最终达成的文学表达能力。
智力因素在写作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知识、技巧、方法和思维,而非智力因素则表现为动机、兴趣、情感等。
感悟是指在人的心理观念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种特殊情感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
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那么感悟就是写作的生命。
因为写作过程不能照搬生活的原样,而必须通过自己对
生活的感悟,即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它是连接生活、阅读、写作之间的一条不可缺少的桥梁。
基于上述的认识,更好地感悟生活便成为写作中的关键。
一、接近生活,粗略感悟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道出作文应该重视生活体验和生活感悟的道理。
生活是作文的最丰富源泉,这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一个广阔的世界,怎样把课内习得的知识、技能运用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转化为作文能力,还有待于结合非智力因素进行感悟。
感悟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能从包罗万象的事物中体现出来的本真体悟的能力。
也就是说,要善于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融汇成属于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并能用言语表达出来。
感悟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序化与同化过程,因此,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为了体现和贯彻循序渐进的序列性,写作的第一阶段就要让学生接近生活,粗略地感悟生活,为写作提供丰富的感性体验。
教学话题作文“让世界充满爱”时,本人就先让学生接近生活、触摸生活,在生活中产生“爱”的感性认识和体验。
首先引导学
生感悟在生活中什么是爱,如亲情之爱、友情之爱;生活的爱中有朴素的爱、无私的爱、伟大的爱;爱还包括深沉的爱、炽热的爱、平静的爱等等。
这是引导学生感知什么是“爱”
,是进行感悟的发端。
接着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存在于自己身边的“爱”的行为和现象,每个同学都要说出至少两个有关“爱”的小故事,然后与同学交流一下对
“爱”的发现,看看能否再多发现一些“爱”的表现。
通过交流对“爱”的感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身边更多的
“爱”,也帮别人体验到更多“爱”的存在。
总之,在粗略感悟阶段,要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生活,进入体验,进入感悟,找到感悟的切入点,找到体验的平台。
二、深入生活,细腻感悟
引导学生进入美感境地后,还要及时地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感悟。
“爱”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有丰富的生活内容的行为。
教师要启发学生进一步感悟
“爱”的具体表现,感悟“爱”的功能,感悟“爱”的本质。
“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粗略感悟“爱”的基础上,应使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说出“爱”的具体行为表现,说出自己的感受。
要特别提示学生的是,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深入感悟在充满“爱”的环境里体验幸福的感觉,在没有“爱”的生活里体验痛苦的心理。
在对“爱”有了粗略感悟后,深入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入地观察生活,分析生活,透视“爱”的内涵,这是把生活的感悟转化为作文中细节描写的关键环节。
因此,要特别引导学生体验“爱”在生活中的表现过程,切实地感受到其物化的经过,领悟出其中的内在联系,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付诸于语言表达。
如引导学生尝试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回答下列问题:①说出父母是怎样在平日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福和高级中学
钟真祥
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感悟能力
教学视点
11
EIMENGGUJIAOYU
理论研究版
里关心自己的?要有事件叙述的六要素。
②说出老师、同
学们做了哪些具体事情来关心自己和同学的,详细叙述其中的一件事。
③社会上有哪些表现出具有爱心的行
为?取其中一个事例来叙述。
上述是引导学生感悟生活的具体内容,还可以在感悟方式上进行引导。
如尝试让学生跟父母进行心灵的对话,或与同学进行共同的探讨,或进行自我的反省,通过对生活积极探索和思考,慢慢地体验到“爱”的具体内容和形式,领悟出“爱”的丰富内涵,能够用语言对其进行“六要素式”的论述和表达,能够对生活的一般行为体验出属于自我的情感。
三、结合阅读,理性感悟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引导学生把对生活的感悟跟阅读结合起来,是一个提高感悟能力的绝好途径。
上述对生活的感悟都只是现象的、表面的、感性的,哪怕是对生活的细腻感悟,也只是停留在纯自我的自由感悟,里面杂合
着的个人性格、兴趣因素更多一些,缺乏审美性的感悟。
审美性的感悟是带着人类的普遍功利进行体验的过程,因而具有广泛的意义和价值。
感悟的过程是一个情感和思维相互交流的过程,但情感一旦借外物而序化,便成为理性;一旦借内力而定向,便成为意志。
因此,更高层次的感悟必须得凭借外物来序化,一方面可以把自己的感悟灌注于生活而成为理性,一方面可以受到人类文化的渗透而升华为理性。
引导学生把对生活中“爱”的感悟跟在阅读作品的感悟进行对比、自检、熏陶、渗透,最后在作品阅读中反作用于生活的感悟,达到理性的升华,因而具有审美的特性。
如叫学生去阅读朱自清的《背影》,体会蕴含在“背影”里深沉的父爱;叫学生去阅读孙巧红的《心中的苦菜花》,体会无言的、纯真的父爱等。
引导学生在阅读完这些作品后,自觉地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跟在生活中感悟出来的“父母之爱”进行自觉的比较,加深对
“爱”的本质的认识,领悟用语言表达“爱”的形式和过程。
席勒把美育的目标定为“审美的人”,即是通过美育使人从感性与理性强迫的双重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由而自律的人。
所以,在结合阅读感悟的过程中,要体现自己对作品人物的情感投射,要具有自己主观行为的情感宣泄。
换言之,要有对生活中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有一个自主判断、选择、内化的过程,使对生活的感悟上升为一种品德修养,上升为人格特征。
四、运思行文,灵性感悟
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表达的需要,因而当对生活的感悟在阅读中升华到一定程度时,就有表达的冲动
和需要。
理性感悟内化为稳定的人格特征后,其中的情感对用语言进行表达就有一种艺术的自觉,使运思行文更具一种文学的感召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写作中要丧失
“自我”与个性而在理性的范畴下受到压抑,而是要在写作中用一种极为人性的方式来表达,显出语言的本真、清新、活泼、可爱。
写作源于生活,又为了生活,因此,在表达中要勇于展示自我。
感悟的核心是“真”,要在作文中更多地表达“真我”与“真相”。
特别要认识到,写作描述丑恶的事物并不是说自己喜欢丑恶或自己变得丑恶了,而是从一个侧面映射出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
如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终于,我从街坊四邻的闲谈议论中得知,她,就是我亲娘!尽管我可怜她同情她,但我还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接受一个衣衫褴褛,污秽不堪的痴呆来做我的亲娘!……从此,我开始为她整理零乱的头发,为她洗净污秽的脸,并
痛责我的祖母和父亲。
我用自己全部的爱去爱她;给她叠被子,喂她吃些好吃的,和她一起玩耍……她似乎也懂,常得意地对人说‘俺盼儿真好,俺盼儿给俺洗脸、梳头,还不让他们打俺,还叫俺娘呢!”作者把自己对生活中“母爱”的感悟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来,作者也没有回避自己先前对这个痴呆母亲的嫌弃,这个细节不但没有表现出作者的不近人情,相反,却是这一真实的细节使人对“爱”的含义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看到作者最终彻底地改变了对母亲的看法,用全部的爱去照顾母亲,读者都会被其唤醒的人性和回归后的情感所震撼和感动。
情感是学不会的,只能靠我们用心去感悟;写作中有理性的指引,但不会因为理性而丧失“真我”,而是要进行灵性的表达。
如对生活中的某一事物产生感悟后,接着对事物所蕴含的深意进行发散性思考,找到事物与意义之间的合乎情理的
紧密关系,或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或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进行表达。
也可以在感悟事物的众多特点之后,从中选择一点或几点进行延伸和推理,得出完全不同于生活感悟的结论,如对眼泪的感悟,“泪,流出来的是错误,留下来的是正确,蓄积着的是更美好的未来”,作者就不只是停留在传统理性的感悟“伤心”与“离愁别恨”等,而是使自己的感悟具有了灵动的特点。
写作中的情感是一个从感悟生活到理性感悟,最后又在作文中灵动地表达“自我”感悟的过程。
加强学生对生活感悟的把握,使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感悟,将有助于学生在作文中进行更好的表达。
教学视点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