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漓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变化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47.19 KB
- 文档页数:9
漓江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前言(一)选题的缘由和综述1、漓江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漓江科学化保护利用的问题一直是桂林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对科学保护漓江作出重要批示以来,漓江科学化保护利用问题的社会关注度更加突显。
桂林漓江风景名胜景区是1982年11月8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漓江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分为桂林城区、漓江及遇龙河、灵渠三个部分,主体部分位于桂林至阳朔地域,以漓江及其两岸峰丛洼地、遇龙河及其周边峰林平原为主。
漓江风景名胜区规划总面积1159.4平方公里,分核心景区、重点景区、一般景区、旅游服务区、控制协调区等五大功能区域,其中最重要的核心景区规划总面积为303.2平方公里。
桂林是闻名中外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城市,漓江风景名胜区是桂林山水的集中代表,更是桂林核心竞争力和发展优势的具体体现,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利用的问题,关系到今后桂林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全面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将漓江风景名胜区发展作为我市重大发展战略来实施,其目的是为严格保护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的风景资源,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如何更好地实现漓江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桂林面临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也是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要内容。
漓江不仅是桂林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全人类的珍贵财产,因此我们采取各种坚决有力的措施保护漓江自然风貌。
长期以来,桂林市在漓江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工作上做出了很大努力,充分考虑到桂林市总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生存空间,妥善处理好漓江风景名胜区严格保护和科学利用的关系,使漓江风景名胜区成为一个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持续性并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一流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2、漓江风景名胜区面临的困境漓江风景名胜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发展,虽然取得不少成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亦面临不少困境:漓江景区游客的数量有所下降,财政收入减少;影响及破坏漓江景区景观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漓江景区无证经营的排筏、游船等交通运输工具扰乱景区旅游秩序;漓江景区两岸乱搭乱建、无证经营餐馆等非法违规建筑及经营行为让人触目惊心;漓江景区水生态及水域环境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第16卷 第2期 中 国 岩 溶 V o l.16 N o.2 1997年6月 CA R SOLO G I CA S I N I CA Jun.1997漓江流域主要环境问题Ξ缪钟灵(桂林工学院)摘 要 漓江是桂林—阳朔风景名胜区的灵魂,近二十余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引起了流域内某些环境要素的变异。
本文针对其中的主要问题,诸如枯水问题、洪水灾害、水体污染、土地资源减少、塌陷等进行论述并提出了治理意见。
关键词 漓江流域 环境问题 洪水 枯水 土地资源 水污染 岩溶塌陷0 引 言漓江是珠江流域西江支流桂江上游一段的称谓,发展于桂东北猫儿山(高程2141m)老山界,止于平乐县与恭城河交汇处,全长214km,汇水面积12285km2,桂林河段(集雨面积2860km2)流量为133m3 s,平均年径流量41.8×108m3,平均年径流深1461.5mm[1],为一雨源型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喀斯特河流。
漓江,作为桂林风景的灵魂,在桂林的旅游业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近一、二十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漓江流域内也出现了不少环境问题,诸如枯水问题、洪水灾害、水体污染、土地资源减小、地表塌陷、水土流失、森林质量下降等等,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桂林工农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
为此,各级政府对这些环境问题甚为关心,曾进行过多次的治理,近年,又出台了漓江综合治理方案,并开始了新一轮次的治理工程。
本文根据作者十余年来对漓江考察和研究的所得,针对一些问题阐述意见,对漓江综合治理的大工程竭尽个人的绵薄之力。
1 主要环境问题1.1 枯水漓江流量从9月开始下降,一直到次年2月雨季来临才开始回升,这段长达6月之久的时段称为枯水期。
枯季漓江水源靠两方面补给,一是枯季中的降雨,一是地下水源。
据计算,枯季Ξ作者简介:缪钟灵,男,1936年生,副教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
(541004)桂林市建干路。
收稿日期:1997—03—27;改回日期:1997—04—15。
ASTER卫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漓江流域环境地质调查监测应用
桂林漓江流域生态问题现状调查遥感解译
一、桂林漓江流域生态问题现状调查目的
桂林漓江流域生态问题现状调查的目的在于调查漓江流域生态现状,查明各种生态问题,探索漓江流域各类生态受损原因,为未来的资源规划、开发建设、经营管理、保护培育等提供基础资料。
二、桂林漓江流域生态问题现状调查项目意义
通过全面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全方位、全覆盖、不留死角、不漏资源的全部调查、精准调查、科学调查,从而摸清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环境家底。
为漓江流域的旅游规划提供基础资料;为优化生态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奠定基础;为区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服务。
三、桂林漓江流域生态问题现状调查遥感解译
1.遥感解译概况
工作区为漓江流域,面积近5000km2。
团队4个人用5天的时间完成项目工作。
其中遥感解译内容有解译养殖场(猪、鸭、鸡),解译环境问题(挖沙带、点,水污染点),解译矿山点,解译地质遗迹点(根据网页等相关信息搜索区域内的可利用地质遗迹点),地质灾害点解译等。
图1 养猪场图2养鸭场
图3挖沙点图4采石场
2.遥感解译成果
畜禽养殖点共769个,挖沙点77个处,采石场86处(包含已经停采的),污水排放点526处等。
其中畜禽养殖点分布图如下:
图5畜禽养殖点分布图。
基于遥感影像的漓江流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研究作者:邓友志陈三明罗文敏何玉州杨贤高阳曹艳超来源:《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以漓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域,用1991、2006年的TM影像和2012年的HJ1A影像作为数据源,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像元二分模型估算出的漓江流域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信息结果进行了变化监测研究,分析了变化原因。
结果显示,1991~2012年间,漓江流域的植被覆盖度变化以稳定为主,稳定部分的面积占总面积的41.478%;植被覆盖度增加部分的面积占总面积的40.340%,减少部分的面积占总面积的18.182%,增加部分的面积大于减少部分的面积;说明1991年至2012年漓江流域的植被覆盖度整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其原因是漓江流域内林区的保护以及植树造林的措施比较到位,而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的下降主要是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需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继续加大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尽量减少人为原因的破坏。
关键词:遥感植被覆盖度动态研究漓江流域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3-0090-021 概述植被覆盖度作为描述植被覆盖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数据,也是区域生态系统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其通常定义为: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1-3]。
在生态环境系统中,植被覆盖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直接决定着区域生态环境中的初级生产力、环境承载力、环境洁净与美化、水土流失强度等生态环境系统的状态与功能[4]。
因而,对地表植被覆盖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对于揭示地表植被空间变化规律,探讨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等都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5]。
根据植被覆盖度测量的尺度与方式的不同,总体上可以分为地面测量和遥感监测两种方式;其中,地面测量方式又可分为目估法、采样法、仪器法和模型法四大类[6];这四类地面测量植被覆盖度的方法具有准确、客观等特点,在一定的领域中应用广泛。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漓江流域土地利用模拟研究一、简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漓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基于CAMarkov模型的方法对漓江流域的土地利用进行模拟研究。
CAMarkov模型是一种基于马尔可夫过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模拟模型,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
本文将简要介绍CAMarkov模型的原理、数据来源、模型构建及应用,并以漓江流域为例,探讨其土地利用模拟结果及其意义。
简要介绍CAMarkov模型的原理。
CAMarkov模型是一种基于马尔可夫过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模拟模型,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转换和迁移,实现土地利用变化模拟。
该模型假设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概率是空间均匀分布的,并且与土地利用类型自身的属性有关。
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概率矩阵,可以预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
阐述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漓江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地形地貌数据、气候数据、土壤数据等。
这些数据来源于多个渠道,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研究机构和公开数据平台。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合和处理,为模型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持。
介绍模型构建过程。
根据漓江流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土地利用类型,并确定转移概率矩阵。
利用GIS技术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格式转换、空间配准等。
通过运行CAMarkov模型,生成漓江流域的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图。
探讨模型应用。
本文将基于CAMarkov模型的模拟结果,对漓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还将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生态环境、水资源、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支持。
本文将通过基于CAMarkov模型的漓江流域土地利用模拟研究,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基于RMP分析的漓江流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作者:李军辉陈炜来源:《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年第02期[摘要]文章运用RMP分析模式,从旅游资源(Resources)、市场需求(Market)、产品开发(Product)三个层面,对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系统剖析,并据此提出保护与开发并重、强化生态环境教育、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创新旅游产品等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漓江流域;RMP分析;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7)02-0072-06一、引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工业社会,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渐凸显,这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更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人类开始对自身生存方式、发展模式进行深入思考,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旅游者的消费需求,生态旅游应运而生。
漓江流域具有世界上发育最完美的湿润热带亚热带峰林地貌景观,是全球分布面积最大、景观美学价值最高、最具典型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是极其珍贵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和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场所[1]。
随着漓江流域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较大的游客量使漓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漓江流域也出现了水量下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威胁着漓江流域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此,文章运用RMP分析理论对漓江流域生态旅游开发进行剖析,并据此提出进一步促进漓江流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国内外同类地域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若干参考与借鉴。
二、漓江流域生态旅游RMP分析为解决我国旅游业中发展出现的部分产品过剩、有效需求匮乏等问题,1999年,我国著名学者吴必虎首次提出昂普(RMP)分析,即以旅游产品为中心,在资源分析(Resources Analysis)和市场分析(Market Analysis)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分析(Product Analysis)的三方面程式性分析模式。
漓江流域景观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需求多尺度感知及影响因素目录一、内容概览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目标与问题 (4)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6)1. 景观生态系统文化服务概念与内涵 (7)2. 文化服务需求评估研究进展 (8)3. 多尺度感知研究方法与理论 (9)4. 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11)三、漓江流域景观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需求识别 (12)1. 漓江流域景观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类型划分 (13)2. 基于问卷调查的文化服务需求识别 (14)3. 基于深度访谈的文化服务需求识别 (15)四、漓江流域景观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需求多尺度感知 (16)1. 一尺度感知 (17)2. 二尺度感知 (19)3. 三尺度感知 (20)4. 四尺度感知 (21)五、漓江流域景观生态系统文化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22)1. 自然环境因素 (24)2. 社会经济因素 (25)3. 人文因素 (26)4. 政策法规因素 (27)5. 技术支持因素 (29)六、结论与建议 (30)1. 结论总结 (31)2. 政策建议 (32)3. 研究展望 (33)一、内容概览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文化遗产,其景观生态系统不仅承载着丰富的自然美景,还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漓江流域景观生态系统的文化服务需求日益增长,这既为该区域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对其保护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漓江流域景观生态系统在多尺度上的文化服务需求感知,并分析影响这些需求的因素。
通过综合运用遥感技术、GIS 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我们发现漓江流域的文化服务需求在不同尺度上呈现出显著差异,且与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旅游开发等因素密切相关。
漓江流域上游地区以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体验为主,中游地区则以历史文化遗迹和生态旅游为主导,下游地区则更注重水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
漓江流域上游径流变化分析许景璇;代俊峰【摘要】Based on the measured runoff data of Guilin,Darongjiang and Lingqu hyd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nnual and inter-annual runoff variation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Mann-Kendall nonparametric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distribution of runoff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is uneven,and the non-uniformity coefficient ranges 0.73 ~ 0.78.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runoff is relatively uniform,and the uniformity of the three stations is similar,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ranges 0.19 ~ 0.21,and the annual extreme ratio ranges 2.53 ~ 2.69. The runoff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has an increasing trend from 1954 to 2016 as a whole and the runoff at Guilin hydrological station mutated in 1991,Darongjiang hydrological station in 1958 and 1963,and Lingqu hydrological station in 1968.%利用桂林水文站、大溶江水文站、灵渠水文站的多年实测径流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漓江流域上游径流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特征.计算结果表明:漓江流域上游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不均匀系数Cn的范围为0.73~0.78;径流年际变化相对比较均匀,且均匀程度相似,变差系数CV值的范围为0.19~0.21,年极值比K的范围为2.53~2.69;1954~2016年漓江流域上游径流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桂林水文站在1991年前后发生突变,大溶江水文站在1958,1963年等年份发生突变,灵渠水文站在1968年等年份发生突变.【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8(049)010【总页数】6页(P41-46)【关键词】径流;桂林水文站;大溶江水文站;灵渠水文站;漓江【作者】许景璇;代俊峰【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桂林市水文水资源局,广西桂林541001;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理工大学岩溶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用水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21径流变化规律的研究是水文水资源学的热点问题之一。
2003年10月第14卷第5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 nal o f Guilin Institute o f T o ur ismOct.,2003Vo l.14N o.5[生态旅游研究]河流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研究———以漓江为例李丰生1,赵赞2,聂卉3,刘宏盈2(1.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541004;2.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541004;3.广西教育学院旅游系530000)[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河流风景区;漓江[摘 要]本文给出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并揭示了其内涵。
在深入研究河流风景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点上,构建了河流风景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
并以漓江为例进行分析,提出了优化漓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80(2003)05-0013-06Research on the Target System of Bearing Capacity in Eco-tourismEnvironment within River Scenic Spots——Taking Lijing River as an exampleL I Feng-sheng,ZHAO Zan,NIE Hui,LIU Hong-ying(1.Guilin I nstitute of T ourism,Guilin541004,China;2.Tour ism School,Guilin College of Technology,Guilin541004,China;3.Tour ism Dep artment,Guangx i Ed ucation College,Guilin530000,China)Key words:eco-tourism;the bearing capacity of eco-tourism environment;river scenic spots;Lijing RiverAbstract:The paper defines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eco-tourism env ir onm ent and its conno-tation as w ell.After ex po unding the features of the bearing capacity in river areas,the paper pro poses the relevant targ et system and taking Lijing Riv er as an ex ample,it puts forw ard som 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bearing capacity.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生态旅游已被人们逐渐认可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30卷第3期2010年8月桂林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of Gu ili n Un i versity ofTechnol ogyVol130No13Aug12010文章编号:1674-9057(2010)03-0452-09基于G IS的漓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变化分析钟泓1,2(11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100083;21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桂林541006)摘要:基于M ap G I S617建立了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空间数据库,使用时序分析、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研究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结构特征和演变过程,通过紧密度、聚集度、连接度等指数分析旅游资源的空间形态;运用引力模型、Lotka-V olterra竞争方程等探讨空间演变的竞争。
结果表明:(1)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空间形态紧密度指数C=0142、最近邻比率R n=019375,表明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紧凑度较低、总体呈弱集聚分布,中上游为均匀分布(R n=11484),而下游呈集聚型分布(Rn=01441);(2)连接度B=11592、C=01539,显示旅游资源之间连接度不高、道路密度中等,未能形成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3)点、线缓冲区分析表明,5112%旅游资源集中在以城镇为中心的5km范围内,国道两侧2km线缓冲区旅游资源占流域总量的7414%,桂林)阳朔段为资源密集分布区;(4)地域结构上,上游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稍逊于下游,中游开发质量最高,其次是上游。
关键词:漓江流域;G I S;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变化中图分类号:F592199;P208文献标志码:AGIS在旅游业应用中的强大作用已被国内学者关注[1-9]。
G I S在漓江流域的旅游应用研究上,有从景观生态学角度探讨景观结构变化与影响[10],也有借助于G I S技术手段对漓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11]。
旅游的空间结构体现旅游要素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
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化与调控。
漓江流域旅游业发展较为迅猛,但是在旅游资源开发上表现出空间结构南北不平衡、开发方式单一、管理相对落后的特点。
如何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下,可持续的发展和利用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合理发挥其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已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本文借助于G I S和GPS强大的地学分析与定位功能,研究漓江流域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演化形态、作用过程。
通过研究其变化规律以期为漓江流域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撑。
1研究区范围及基本概况漓江流域地处东经109b45c)110b40c,北纬24b18c)25b4l c,东西平均宽度约34k m,南北宽度约115km,全长164km,总面积约5660km2。
北面、西面以猫儿山、天平山、架桥岭为界,与资江及柳江支流寻江、洛清江毗邻,东面以海洋山为界。
流域内地势是由北向南倾斜,北部为碎屑岩中低山地貌和丘陵地貌;中南部为盆地、平原碳酸盐岩溶地貌或河谷地貌。
水质清澈见底、山水辉映,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源。
目前,漓江风景区及其周边己开发了能常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的景点125处。
2009年7月,漓江游客量比2008年同期增长39171%。
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资料整理分析法、野外调查法。
在技术上,采用G I S与GPS相结合进行,形收稿日期:2010-04-06基金项目:广西科学基金项目(桂科青0832088);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2010]65);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200702M S037)作者简介:钟泓(1971)),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资源开发,zhonghong912@qq1co m。
引文格式:钟泓.基于G IS的漓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变化分析[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0,30(3):452-460.成不同阶段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结构图、点缓冲分析图、线缓冲分析图、最短路径分析图等系列专题图与数据信息,可满足研究需要。
以桂林城区、兴安县、阳朔县城为缓冲点,以30、20、10、5km作为缓冲半径,作点缓冲分析。
以321国道桂林)阳朔段、322国道线桂林)兴安段为中心,以8km为最大缓冲半径,以2km为缓冲间隔距离作线缓冲分析。
应用G I S中网络分析功能的路径分析,开展对漓江流域旅游资源之间的最优路径求解,进行通达度和相对连接性的分析;使用最邻近指数分析空间聚集形态;利用图论学的有关拓扑原理对通达性和相对连接性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使用紧密度指数、B和C指数研究漓江流域旅游资源之间的连接度;使用引力模型和Lotka-V olterra竞争方程研究各旅游资源点之间的空间竞争研究,以期掌握研究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竞争与合作的内在规律。
计算公式如下:A i=E D ij,(1)式中:A i表示i点的通达度,值越小,表示通达度越好;j代表网络中除i点以外的其他点,j=1,2, ,,n;D ij表示i点到j点的最短路径。
R C i=(A i-A m in)/(A m ax-A m in),(2)式中:RC i 表示第i点的相对连通性(0[RC i[1),R C i值越小,该点与其他资源点越容易联系;A i表示第i点的通达度;A max表示网络中通达度最大值;A m in表示网络中通达度最小值。
C=T/D c,(3)式中:C为紧密度指数,表示区域形态紧凑程度;T 为与研究区域同面积圆的直径;D c为研究区域中相距最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
0[C[1,C值越高区域越紧凑:C=1时,当研究区为标准圆,通达性最佳;C=0时,研究区域呈直线形,通达性最差。
R n=d0/[01487a/n+01127(a/n)],(4)式中:R n为最近邻比率;d0=(E d)/n是表示事物之间的平均距离,d表示每一点到其最邻的距离;a是所选定研究区域正方框的面积;n是研究区域内点的数量。
当R n>1时,空间点呈均匀分布的倾向;当R n=1时,呈随机型分布;当0<R n< 1时,呈集聚型分布;当R n=0时,表示达到彻底的集中,所有的点占据了空间位置。
B=L/P;(5)C=L/(3(P-2))。
(6)式中:B和C为连接度指数;L表示交通网中边的数量,即两节点间的直接连接数目;P表示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即节点数)。
3结果与分析311空间发展时序分析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格局可分为起步期(1973)1990年)、成长期(1990)1998年)、发展期(1998)2006年)至今)3个阶段。
1973)1990年,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变化特征表现以桂林市为核心,以桂阳公路为开发带,拓展旅游空间发展廊道,构成了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旅游资源开发格局,核心)边缘的空间发展结构初步形成(图1)。
1990)1998年,本区域开发的空间地域结构演变表现为从以桂林城区为核心,向阳朔县城辐射的核心)边缘开发,到向漓江上游段和下游段同时扩展的开发变化。
在强化核心点开发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点)轴开发格局(图1)。
1998)2006年,以阳朔为核心,兴安和灵川为次核心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与建设(图2)。
漓江图1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结构演变)))轴线扩散F i g11Ax is diff usion o f spa tial struct ure evo l uti on of touris mresource deve l op m ent i n L iji ang basin图21998)2006年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的结构演变)))辐射发展F i g12Struct ure evol uti on radiation o f touris m resourcesdevel op ment i n L ijiang basi n from1998t o2006453第3期钟泓:基于G I S的漓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变化分析流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格局出现了一个核心、一个次中心、两个发展点的空间结构。
在空间发展形态上表现为集中于漓江沿线聚集开发的带状发展态势(表1)。
2006年以后,下游段旅游资源的开发以阳朔县为中心,强烈辐射带动周边其他县的旅游资源的开发。
阳朔作为漓江流域旅游产业发展的一极已经确立。
在未来的区域发展中,将继续向周边地县产生辐射作用,再度出现从核心向边缘发展趋势,而上游灵川县境内围绕着桂林城区以东、以北区域进行旅游资源开发。
至2007年形成了环桂林城区的旅游资源开发的圈层格局。
312空间等级结构分析截至2009年2月,漓江流域拥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22家,占全区A级景区数量的3113%。
从3A级旅游资源等级结构分布表可知(表2),上游仅有2个高级别旅游资源点,中游桂林城区段有10个,中下游段有11个。
4A级以上旅游资源点上游有2个,中游有7个,中下游河段4个。
其他未上等级的旅游资源点在上游有21个,中游有8个,下游段有40个。
就等级结构而言,漓江流域空间等级结构中高级别点呈现从桂林城区逐渐向上游地区和下游递减的趋势。
上游和下游地区低等级甚至没有申报等级的已开发旅游资源较中游多。
而下游地区,在数量上高于上游地区,规模和质量相比略低于上游地区。
上游地区仅有的2个旅游资源点都属表11998)2006年漓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时序T able1T m i e sequence o f L iji ang basi n t our i s m resource expl oring,1998)2006名称建设项目开发时间投入资金/万元所在地域阳朔西街以原阳朔西街街道拥有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建设19992000下游世外桃源依托水域、山体和民居景观新建19992000下游榕杉湖桂湖榕湖、杉湖、桂湖、铁佛塘等内湖清淤工程开工,截污、引水入湖等环保工程2000100000中游翼王城遗址历史遗迹为主体新建20005上游东江森林度假区以森林景观、水域景观为主新建20002400上游乐满地休闲世界依托灵湖修建度假别墅、主题公园、休闲度假。
新建400h m2(2007年二期)2000130000上游古东瀑布瀑布、山体景观一期20008000中下游榕湖景区生态护岸工程、古榕双桥、榕溪桥等10座新景桥改建2001-中游桂湖景区园林绿化工程改建2001-中游梦里水乡依托灵渠南段新建2001180上游刘三姐歌圩依托漓江山水景观为背景、渔民生产生活为主题,开发新建/印象#刘三姐0山水实景剧场等项目200135000下游雁山农业示范园高科技农业园开发扩建20013650中下游冠岩二期扩建2001-中下两江四湖沟通漓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木龙湖、桂湖的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建设2002-中游超然派大峡谷依托十里峡谷2002年新建,2007年二期20026000上游忘忧谷依托高寨村庄、集水河景观新建2003100上游愚自乐园依托山水景观新建的世界著名雕塑公园200330000中下游神岭瀑布以瀑布景观为主体新建2003100上游漓江灵川段30k m水景开发2003-上游水岩依托地下河溶洞开发新建2003100下游灵渠改建河道景观、铧咀等20041400上游海洋银杏林以银杏林景观、桂北村落景观为主体新建2004-上游华江生态旅游中心依托华江瑶寨、河流景观新建2004-上游漓江补水枢纽工程(斧子口、小溶江、川江等3个水库)2004179800上游灵渠(秦城水街)依托灵渠南渠改建20057000上游遇龙河漓江支流河段新建20052200下游江头洲古民居开发20063上游资料来源:野外调查及桂林市旅游局资料整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