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五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6.00 KB
- 文档页数:23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学生活动设计】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讨论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及其改革的作用并评价孝文帝。
【板书设计】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魏的建立2.黄河流域的统一439年3.民族的大融合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洛阳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措施①语言②服饰③姓氏④婚姻⑤官制、律令⑥礼法2.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导入新课4世纪后期,占据鄂尔多斯大草原的鲜卑族的强大的一支建立了北魏政权,他们依靠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长驱直入中原,学生活动答题方法:按教师指定要求回答与学生自由迅速吞并北方地区的几个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请问:①这是东汉以后黄河流域的第几次统一?②第一次统一黄河流域的是谁?新一任魏主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与前秦皇帝苻坚一样有着雄心壮志,希望通过自己的实力逐鹿中原。
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都采取了哪些措施?●讲授新课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理解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材料,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2)通过对孝文帝评价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作用难点:正确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5、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谜语:总是很自信的民族(打我国古代一少数民族)学生思考回答后,老师顺势导入:“鲜卑族最早建立了哪一政权?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439年,北魏统一了。
影响:北方出现了的趋势。
(课件展示以上内容)2、(课件展示图片):①鲜卑贵族穿汉族服装②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③汉族妇女从少数民族学会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④北方少数民族妇女向汉族人民学会采桑。
老师进一步指出:各民族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即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3、课件展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换位思考:在北方民族融合趋势中,假若你是孝文帝,你会采取一下哪种方案?A、以胡治汉B、胡汉分治C、胡汉融合(学生小组讨论,引入孝文帝改革)4、孝文帝迁都洛阳(课件动态显示北魏孝文帝迁都路线示意图)首先,老师设疑: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学生自学115页第一段,找出答案)然后,通过五名学生表演课本剧《孝文帝迁都》让学生知道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了重重阻力,然而孝文帝却巧妙地达到了迁都的目的。
学生从中了解了孝文帝作为一名改革家所体现出来的机智和果断。
最后,学生自学指出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意义。
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本教学设计力图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阐述本课在课标中的规定是: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民族融合是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中的民族关系。
什么是民族融合?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民族融合有哪些方式(或途径)?其实质和意义分别是什么?这些都是内隐在教学中的基本问题。
只有事先进行梳理,才能确保教学过程的游刃有余。
关于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理解请见附件一。
2.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及意义;民族融合的含义及意义。
3.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认识民族融合是历史的进步。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先对两个授课班级中不同生活背景和不同知识基础的共2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课前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见附件二。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民族融合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还停留在表象上,有些理解还比较片面,未能深入理解各民族间的民族融合并领悟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学生的兴奋点可能有: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迁都、改汉姓、学说汉化、品尝北魏时的小吃(乳饼)。
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孝文帝为什么要推行汉化政策?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各民族间的民族融合并领悟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说明本教学设计按照“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
大致为:“情境创设——亲历体验——提出问题——互动探究——反馈交流——感悟内化”,它是体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
(四)教学平台准备1.信息技术融入历史学科教学①多媒体课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制作。
②FLASH动画《爱我中华》。
2.学生仿制乳饼。
三、教学内容框架设计(一)知识与能力1.能够正确识读、分析相关地图,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分析相关图片,进一步提高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教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的概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3、初步理解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理解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2.分析法:对比分析,加深理解。
3.问题教学法:通过问题层层递进,帮助学生通过思考加深理解。
4.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构建一个生动的课堂。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段。
老师:大家知道这部电影吗?主人公是谁?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五胡内迁”,谁来告诉大家“五胡”是哪五个少数民族吗?花木兰是哪个“胡”?这五个少数民族名称在我国还有吗?(告诉同学们,羌族还有,但也不是原汁原味的了。
)这些民族哪去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多媒体出示课题: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老师:大家拿出导学案,我们共同学习一下本课学习目标,大家齐读。
老师:本节课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多媒体出示课件,告诉同学们哪三个方面,并且让同学们将三个方面与课本上的三个子目对应一下)。
老师:大家根据导学案上的预习提纲,大声、快速阅读课本内容,注意观察插图,把问题在课本上勾画出来。
二、自主学习、挑战自我第一子目:建立家园1、北魏什么时间建立的?由什么民族建立的?定都在哪里?2、北魏什么时间统一黄河流域的?3、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第二子目:乔迁新居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第三子目:除旧布新1、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什么意义?2、北魏政权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北朝指的是哪几个政权?三、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老师:大家完成任务了吗?我们来检测一下效果。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精品教案(注:结合课件)教学目标1、系统的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2、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3、培养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质疑,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2、针对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和影响,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
3、学生思考历史上黄河流域经过哪些统一,评价孝文帝4、通过学生探讨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教学过程1、导课师:让学生朗诵朝代歌谣,让我们随着歌谣对本单元的历史概况作以简单的回顾点击历史回顾师问:这应填什么生:北朝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三国以后的历史生: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并立师:东晋时期,北方处于十六国战乱,在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而结束北方混战局面的是内迁少数民族中鲜卑族的一支,他们强大起来以后,建立了北魏。
2、幻灯片:历史告诉我们什么,你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学生回答问题:1段什么时期进入分裂阶段,2段北魏是由什么民族建立的?3段了解北魏的历史地位3、我们一起探究北魏的发祥地打出幻灯片:寻源说明北魏是以什么生活?是什么民族?4、鲜卑是如何兴起的?打出幻灯片,建立的王朝是什么?5我们来看北魏的发展打出幻灯片,北魏迁都到哪?展示平城的地理位置6、说到北魏的发展,离不开孝文帝的贡献,我们来了解他是怎样的人?打出幻灯片,获得什么信息?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7、孝文帝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在学习他的改革措施之前,我们先了解他改革的背景,同学们看书第一目,打出幻灯片,鲜卑兴起的时期是什么?建立北魏都城是什么?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学生回答思考:东汉末年,黄河流域经历了哪几次统一?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一、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本教学设计力图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阐述本课在课标中的规定是: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民族融合是本单元的基本概念,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中的民族关系。
什么是民族融合?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民族融合有哪些方式(或途径)?其实质和意义分别是什么?这些都是内隐在教学中的基本问题。
只有事先进行梳理,才能确保教学过程的游刃有余。
关于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理解请见附件一。
2.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及意义;民族融合的含义及意义。
3.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认识民族融合是历史的进步。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先对两个授课班级中不同生活背景和不同知识基础的共2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课前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见附件二。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民族融合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还停留在表象上,有些理解还比较片面,未能深入理解各民族间的民族融合并领悟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学生的兴奋点可能有: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迁都、改汉姓、学说汉化、品尝北魏时的小吃(乳饼)。
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孝文帝为什么要推行汉化政策?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各民族间的民族融合并领悟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说明本教学设计按照“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进行。
大致为:“情境创设——亲历体验——提出问题——互动探究——反馈交流——感悟内化”,它是体验、探究、讲授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
(四)教学平台准备1.信息技术融入历史学科教学①多媒体课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制作。
②FLASH动画《爱我中华》。
2.学生仿制乳饼。
三、教学内容框架设计(一)知识与能力1.能够正确识读、分析相关地图,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分析相关图片,进一步提高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梳理】1、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于是北魏帝就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了。
内容:。
影响:1、北朝的含义:。
【自主检测】一、选择题1、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族目B.鲜卑族C.契丹族D.女真族2、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⑤3、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B.最高统治者支持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4、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二、非选择题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
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1)上文中皇帝指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拓展视野】1.(06江西南昌卷)5世纪前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A.鲜卑B.匈奴C.汉D.氐2.(07江苏徐州卷)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A.鲜卑B.匈奴C.汉D.氐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知识梳理】1.鲜卑北魏 439 孝文洛阳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2.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课题名称课型新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北魏的建立;北魏孝文第的改革;北朝政权的更替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越浓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的能力教育目标体会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重点、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敢于提出问题,质疑。
教学媒体教学程序教学内容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文分析:肥水指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重新割局混战的状态,其中少数民族一支鲜卑族建立了北魏。
统一了北方。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魏的建立2黄河流域的统一 439年3民族的大融合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措施a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b禁穿胡服c禁用鲜卑姓氏d与汉族联姻f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教师活动1指导阅读,提问思考2渗透: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个民族共同创造的3提问孝文帝迁都的原因?要点:北魏都城辟远,不利于对广大中原的统治,孝文帝想以汉族文化制度治理中原地区。
边缘地区粮食产量低,建树孝文帝想统一全国。
4迁都意义市场大,人口多,学生活动1思考自学(一小组为单位)a鲜卑族是一个什么民族?那年统一黄河流域的?B你怎样理解民族融合的?2讨论:A 孝文帝迁都的意义?B孝文帝为什么进行改革?3书115页要求归纳理解4改革内容有哪些?(课文阅读)5你能说出鲜卑姓氏中那些改批注g 礼法2作用3北朝的分裂a北朝:北魏—东、西两魏、北齐、北周 b南朝:宋、齐、梁、陈小结:北周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间进一步融合,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处于中心。
5为什么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好多的皇帝采用“孝”字呢?例:孝武帝、孝明帝补充: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仪和历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已采用孝字在当今社会要发扬尊老、养老的风气,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为汉姓?见书116页6质疑问难7快速记忆,师生互动。
孝文帝改革措施讲了那几方面的内容?8完成作业,查找资料课后记。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培养学生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
3、培养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论从史出,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开心辞典”猜谜语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带问题研读课文)(-)北方的统一(板书)1、(课件动态展示)(1)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2)什么政权统一了北方?(3)北方重新统一的时间是:(4) 北方的重新统一在当时起到了什么的影响?(二)孝文帝迁都(板书)1、活动:(1)小小辩论会(多媒体)辩题:要不要迁都?反方:保守贵族们会怎么想?(从保守者的角度)正方:北魏孝文帝会怎么想?(从改革者的角度)(友情提示: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生活习俗、最终目的等方面分析)(2)先后出示平城和洛阳的城市资料(多媒体)(三)孝文帝改革(板书)1、改革的措施(学生自学教材后,多媒体依次显示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资料,要求学生回答具体是哪项措施)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知道“五胡”的名称及分布的地区,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来.学§.科§网Z§X§ X§ K](2 )能够概述出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
(3 )分析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意义,学会评价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识读“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感知这一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
(2 )通过材料赏析、辩论,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 )通过思考“各抒己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具体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
这一时期北方、西北方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在冲突与交往中相互融合、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促进了民族融合。
(2)了解孝文帝改革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史实,认识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3)让学生理解一个国家的强盛是靠各民族齐心合力的结果,从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培养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魏晋南北朝的前面是中国的秦汉时期,历史特征是大一统,它的后面是中国的隋唐时期,历史特征也是大一统,大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位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
但他绝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低谷。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南北朝时期尽管是一个动荡不定的历史时期,但民族大融合是这一历史时期贯穿始终的主线。
孝文帝改革是民族大融合发展趋势和鲜卑族封建化的必然结果。
孝文帝顺应这一历史潮流进行的改革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参与性强。
但是他们对事物的是非曲直判断往往不够成熟。
通过这节课创设的丰富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丰富的历史想象。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评价孝文帝四、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探究问题,营造课堂氛围,层层深入,合作探究。
新课标人教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认识北魏迁都的原因,分析比较探究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围绕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创设一系列有趣的历史问题和活动,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最佳的思维状态中积极进行独立创新的思考,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从而科学高效的完成本课的历史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以求真的科学态度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学生尊重历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和积极进取勇于改革的的历史使命感和健康向上的历史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四、教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敕勒歌”,学生齐读,一起感受北方民族的豪迈奔放。
提问: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由此引出鲜卑族。
教师引导:今天56个民族中却没有鲜卑族的名字,那鲜卑族到底跑哪去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二)讲授新课一、北方的统一与民族融合教师引导学生回忆19课的学习并进行课件演示:五胡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其中匈奴族的一支灭亡了西晋,接下来的形势就是东晋十六国。
后来前秦强大起来,与东晋进行了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地区的形势怎么样呢?后来是哪个政权又重新统一了黄河流域呢?【自主学习】1、北魏的都城在哪?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哪一年?哪一世纪?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对北方各族人民的生活有哪些影响?过渡语:民族融合使各民族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小。
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方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北方民族大交融教课方案教课目的:一、知识与能力1.概括北魏孝文帝促使民族交融的举措。
2.培育学生理解和思虑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建立正确的民族观点。
3.培育学生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以穿越时空地道为纽带,经过创建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经过着手操作,换位思虑,详细剖析民族交融的表现、分组对照回答、议论等方法,化难为易,进而轻易打破难点;经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举措,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达成民族观的正确指引,进而顺利达成教课目的。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民族间经济、文化沟通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交融的前提条件。
2.孝文帝改革促使了北方民族大交融,切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少量民族政治家。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初步建立保护民族团结和祖国一致的历史价值观。
要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①正确认识民族大交融含义。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怎样促使了北方民族大交融?教课手段:多媒体教课课件。
教课过程:一、创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大屏幕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感觉: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平共处,共同繁华发展。
教师指引: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以前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今日就让我们一同穿越时空地道,到达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看看那时的状况。
二、自主学习,合作研究1.西晋消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东晋十六国的分裂期间。
哪一个少量民族成立了北魏政权并一致了黄河流域?(课件显现公元386 年,鲜卑人拓跋珪成立北魏。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北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知识的了解,理解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迁各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他们同汉族杂居相处,互相学习,逐渐融合,对祖国北方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由此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课时]1课时[教具]课本教材、地图册、相关多媒体图文资料、考古发现图板书设计: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时间:439年人物:鲜卑族事件:统一了黄河流域影响:生活和工作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成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迁都的原因北魏原都城为平城,当地气候干旱,位置偏北。
既不利于农耕,也不利于统治也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2、迁都的影响北魏孝文帝迁都后洛阳迅速发展。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主要措施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说汉话,提倡同汉族人通婚。
孝文帝带头将皇族拓跋姓改为元姓,他自己的名字也由拓跋宏改为元,鲜卑人与门第相当的汉人通婚。
采用汉族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等。
2、历史作用①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这主要是均田令的颁布,开垦了大量荒地,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同时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②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社会的进步。
通过改革,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
3、北朝的形成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授课过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导入新课:新授课: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把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壮大和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政权的成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能力方面: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什么缘故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育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阻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到凡是符合历史进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进展的作用。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民族融合三、教学方式:采纳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式。
四、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北魏是怎么样进展前大起来的,还有北方似乎如何实现统一的呢?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从西晋末年开始,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前后入主中原,成立政权。
各族人民和汉族长期混居相处,相互往来,他们的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适应彼此阻碍,趋向一致。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的社会背景鲜卑族为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为鲜卑人的一支。
自东汉末年以来,慢慢南迁。
南迁后,受到汉族文化的阻碍,开始学习农耕并慢慢过上居住的生活;386年,鲜卑族杰出领袖拓跋成立魏国,史称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终止了十六国割裂局面。
2)、改革的要紧内容出示孝文帝改革内容并帮忙学生从中归纳出改革的作用。
3)、改革的历史作用归纳: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进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增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并加以具体论述。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进展:北方各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注意施肥、选种、饲养等技术的提高。
手工业者的地位也起了转变,他们由官府操纵,改成许诺民间生产,有些工匠还当了低级官吏。
商品互换也日趋活跃,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几乎完全废弃货币,迁都洛阳后,第一次铸行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进展:改革以后,汉族地主阶级的地位取得提高,取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鲜卑贵族也完全摆脱了部落旧俗,完成封建化进程,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关系取得了调整;增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改革是在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改革又反过来增进了各族的进一步融合。
第19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分裂、大动乱、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而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掌权后进行了一系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
本课内容具体由三部分组成: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某某;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知识与能力1、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2、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学习和历史短剧表演,再现历史生活场景,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热情。
2、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也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改革和创新的意识。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本节课采用“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法。
学生历史活动:历史短剧表演缩句游戏【导入新课】师:首先我们来玩一个字谜:总是很自信的民族(打我国古代一少数民族)生:回答。
师:我们小学学过的《刺勒川》就是鲜卑族的民歌,鲜卑族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鲜卑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以及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哪些贡献?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学习。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我们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点和难点本课的主题就是民族大融合,课文紧扣此问题展开:首先,简要地说明了自十六国以来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这为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其次,比较全面地讲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和采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强调孝文帝改革对推进北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积极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孝文帝改革从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
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除注意讲清具体的改革措施,还应该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迁都洛阳和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有机地联系起来,看到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是一个难点问题。
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汉化简单地等同起来,这是不正确的。
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
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这在阶级社会的历史时期是不可能出现的,只有到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取得胜利以后很长的时期内才有实现的可能。
目前学术界在论述古代的民族关系时,往往使用民族融合一词,一般指的是自然同化这一现象而言,本教材也是如此处理的。
做出北朝更替的简单图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学法指导:1.通过对与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并列举出本课所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明确本课所要了解的主要知识。
在此列出本课的基本知识,供参考:黄河流域的统一、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要求依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略的表述。
2.做好本课的“活动与探究”,思考推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层原因,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到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内在联系,对于教科书的逻辑结构建立起这样的认识图式:各民族人民的长期接触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政府的改革改革措施迁都洛阳3.除了理解和接受教科书上的知识以外,还应注意提出或思考对孝文帝改革历史意义的认识和评价,进而认识民族融合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复习巩固:一、选择题1.以下组合选项中,属以少胜多的战役有①马陵之战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淝水之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 ①②④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A.氏族 B.鲜卑族C.契丹族 D.匈奴族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4.北朝末年时完成了黄河流域统一的是()A.东魏 B.西魏C.北齐 D.北周5.3~6世纪,黄河流域先后四次出现统一局面,其共同点是()A.都结束割据,实现了局部统一 B.都是由少数民族政权完成的C.都是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D.都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二、材料分析题6.“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语,改穿汉服。
”阅读材料回答:①材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在位时推行的改革措施?②这些改革有何积极意义?③历史上是怎样评价这位统治者的?三、问答题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杏:上大下小,上面要写得大,大在哪里?(大在撇捺)写的时候撇捺要舒展,象燕子张开的翅膀;下面的“口”要写得小,左右两竖要内斜,稍扁;“木”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花:也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两竖要内斜;下面单人旁起笔对准上面的左竖,竖弯钩起笔对准上面的右竖;竖弯钩要舒展,(用红笔描竖弯钩,并在旁边书写一个大的竖弯钩)要求弯处圆转,不能僵硬(书写僵硬的竖弯钩,并在旁边打×)。
春:上部三横都是短横,收笔处不要顿;撇画最长,捺画从哪里起笔?从第三横下面起笔,不能碰到撇;下面“日”的两竖要竖直,不能斜。
雨:旁边两竖要内斜,上横短,中竖写在竖中线上;从下面看,哪一笔最低?钩最低,中竖最短;四个点都是斜点。
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三点水第二点略向外展;右边“工”字上横是短横,下横是长横;中竖略斜。
南:上横短;下边两竖内斜;框架中两横都是短的,中间一竖悬针;三个竖画左、中差不多长,右竖钩最低;横折钩要写出弯势。
4、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评: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书写练习1、杏花春雨江南我的思考:进一步加强写字姿势训练,这是根本。
在了解字结构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每个字的书写。
及时对书写情况进行反馈,同时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兴趣。
课后反思:通过字形的比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笔画位置的比较,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引导。
第(3)课时课题:书写练习2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车字旁写法,并能把“轻”字写端正。
2、完成书写练习。
重点:正确地书写“轻”字难点:“车”字旁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讲评上一课作业情况。
1、表扬书写优秀者,展示其作业。
2、指出存在的主要缺点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二、指导“车”字旁写法:1、出示范字,观察“车”字旁写法。
2、讨论明确其书写要领:“车”字旁分四笔完成,整个偏旁左重右轻,不超过竖中线。
第一笔横稍短。
第二笔撇折收笔于横中线。
第三笔垂露竖,应在第一笔横下的正中位置起笔。
最后一笔,比第一横长一些,离折笔稍近一些。
3、练写“车”字旁。
三、指导临写“轻”字。
1、观察范字。
2、明确写法。
“轻”字的写法:“轻”字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一笔起笔与左边的第一笔短横相齐平,底部大体相齐,右边上下两部分基本相等。
四、课后延伸书写:斩、转板书设计:书写练习2、轻、斩、转我的思考:以复习巩固导入,并有针对地进行纠正。
明确字的重心及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分布的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字的结构特点。
在练习书写“车”字旁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整个字的字形。
课后及时巩固,拓展。
课后反思:学生基本上能把握好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处理好左右的布局。
第(4)课时课题:结构特点(六)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懂得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掌握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难点:把握好字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二、教学新课1.讲解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1)教师讲解字头的书写。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书写。
(3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小结,提出要求。
2.指导书写例字(1)出示例字:“宝”:首先要控制好字头,摆正位置,下面的“玉”字占格子的一半以上,特别是最后一横宜稍长,使整个字立正。
“穷”:下面的力字宜正,不宜写得太小。
(其余字略)(2)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3、提出注意点三、讲评: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结构特点(6)宝、穷、写、会、奔我的思考:使学生更好的把握好字的结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辨别能力。
激励学生更好的书写。
第(5)课时课题:怎样写好字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端正态度。
教学过程:一、正确的学书之路1.临帖临帖是学习书法的最根本的方法。
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书法家是不经临习而成功的,没有一个字写得好的人是不经过临帖的。
只有临帖,取法唐楷、晋行、汉隶、秦篆等传统的东西,才会有所获。
2.专一学书首先应师承一家,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发展。
这就有一个选帖的问题,选帖的标准:①好帖;②喜欢。
选定帖后专心致志,认真临习,坚持不懈,直至形同神似。
这个时期检验你学习得怎样,首先看临得像不像,再看笔法笔意。
3.博采众长当对一本帖或一家书体临习达到形同神似之后,就要广涉其他好帖,取其营养加以吸收消化,融会贯通。
4.字外功夫练字的同时经常要多读书,多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
总之一句话,加强字外功夫的训练。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便自成一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正确的学书之路概括为:二、科学的学书方法明确了正确的学书之路之后,我们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