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589.50 KB
- 文档页数:24
河南省2012届豫南九校高三政治新课标第一轮复习讲义:2.6求索真理的过程(人教版必修4)【考纲考点解读】【考点精讲精析】考点1 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做、行动)它包括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物质性活动――人、客观世界都是物质的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观念变为现实)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是人们把自己的思想、愿望、计划变成现实的活动。
实践是人们在意识指导下变革客观事物的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2)特点A客观物质性(不是主观的思维活动)B主观能动性(不是消极、本能活动)实践活动与其它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
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C社会历史性(不是个人的孤立活动)社会性:实践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行为。
历史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实践活动也在发展。
人类的实践活动永远不会停留在同一水平上。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实践活动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无止境地发展着。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三个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考点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的区别。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二是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接经验;由于个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每个人的实践范围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自实践。
因此,间接经验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
我们既要重视通过书本或其他途径获得间接经验或知识,更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或直接知识。
(2)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对象的区别。
认识不是来源于物质世界。
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反映的内容都来自于客观物质世界。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突出地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于以下各点:(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
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7页)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
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就必然要反对形形色色的先验论和唯心论,世上绝无“生而知之”和“不学而能”的人。
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
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中学来的。
不过,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这就是说,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这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直接相关。
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因而随着实践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人的认识和知识必然也要跟着发展。
具体情形是这样的:社会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即提出新的需要,正是这种需要会成为一种巨大力量,把认识推向前进。
社会实践不仅提出新的课题和需要,而且给解决课题、满足需要积累了经验和提供手段。
凭借实践提供的经验和手段,使新的问题获得解决,认识和知识便得到了发展,即把认识引向了深入和产生了新的知识。
实践还推动着主体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这是说,实践的发展和深化,推动着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这是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确定,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目标】⑴知识方面:识记: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理解:理解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这条基本原理,并能通过列举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⑵能力方面:通过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特别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能力;⑶觉悟方面:①结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实践活动;②联系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也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③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教学方法】实验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卡片展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设计:(运用实验法)1、魔法色彩红+蓝= 黄+蓝= 红+黄= 红+蓝+黄= 等学生上台在调色板上做演示实验,得出结果:红+蓝=紫(黑)黄+蓝=绿红+黄=桔红红+蓝+黄=灰2、提出问题:对色彩搭配的结果,我们一开始不认识,现在有了认识,那么认识是从哪里来的?生答:是通过刚才的实验获得的。
3、点出主题:(教师)人的认识既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也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它只能通过实践才能获得。
这一堂课,我们就要来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过程设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板书〉分四个程序第一程序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材料,每一大组选择一个话题,分头讨论,并得出结果。
各小组由组长执笔,在不同色彩的张贴纸上用关键词写自己的答案。
本程序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及合作精神在本程序中,教师应不时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调动所有成员的讨论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能加入到本组的话题中来,以此来当好主持人的角色。
实践和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二者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动力。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和抽象总结而产生的。
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知识,通过实践探索世界的规律,不断积累经验,从而发展出了具有高度抽象概括能力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没有认识,就没有实践。
2. 认识是实践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是推动认识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认识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具有积极的、主动的意义。
认识通过对实践的总结和抽象,得出了更为科学、准确的结论,并能够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
因此,认识是实践的动力,是促进实践发展的重要手段。
3. 实践和认识相互促进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相互促进的关系表现为: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和能量,而认识又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案。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实践需要设计合理的生产流程和工艺方法,而正确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在科学研究中,正确的认识可以指导实验和实验结果的推断,为科学研究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4.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发展趋势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进行更为丰富的实践体验,从而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也为实践提供了更为精准、高效的支持,同时也为认识提供了更为丰富、深入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二者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动力。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也在不断发展,未来二者将继续努力促进彼此的发展。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总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毛泽东说,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知识与技能(1)识记:是实践的基本含义及其特点;(2)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相结合的必要性;(3)能力:通过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特别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能力;来源2、过程与方法发展的动力(1)过程: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实践决定认识唯一检验标准目的把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书本知识结合起来;(2)方法:讲授、举例、辩论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结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实践活动;(2)联系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也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3)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言:马克思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是辨证统一的。
前两章分别介绍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形成认识,发展认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并用真理性的认识指导实践,从而达到活动的预期目的。
那么,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要投身社会实践?怎样才能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三章: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第一节:实践出真知。
导入新课:马克思生前最喜欢的一则寓言: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不懂。
”船夫说。
“你的生命的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
“你懂哲学吗?”“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的:“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
船夫问:“你会游泳吗?”“不会,不会!”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二)自主、合作、探究一、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1、实践的含义。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 2.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人教版必修4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本框题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1个框题。
本框探讨的是实践的含义及其特征,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解析:人类探究世界、追求真理的过程,是在实践中实现的。
本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实践在人们探索世界,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本框下设两目:第一目,实践及其特点,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实践的含义—实践的两层基本含义—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实践的三个特点。
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目标及其解析(一)目标:1.理解实践的含义及三个基本特点。
2.知道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3.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解析:1.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和历史上其他哲学派别实践观的比较,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2.通过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学习,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概括总结的能力。
3.全面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发展认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及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框的教学重点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讲好这个问题,要从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检验认识的标准四个方面讲述。
但是,在这四点中,更为重要的、根本的、起基础作用的,则是前两点,即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因为实践决定认识,主要在于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检验认识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是在前两点基础上的引申和发展,没有前两点,就没有后两点。
所以,本框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来源和动力上。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案情境导入(3分钟)师:同学们:中华民族的数千年的飞天梦想终于在2003年变成了现实,2005年中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航天事业又谱写新篇章。
2008年中国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空,实现了太空行走。
中国航天员太空行走成功成为除美国和俄罗斯以外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作为中国人我相信我们在坐的也都为之动容、自豪和骄傲。
下面我们共同阅览“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场景图片,再感受一下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奥妙的情景。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是哲学基础知识第三章第一节实践出真知的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而后提问题:(1)“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是否属于一项实践活动?为什么?它具有哪些特点?(1分钟学生思考后提问)生(王培)是,是尝试,研究工作。
探索太空的活动。
师:2分钟总结到底是不是实践活动呢?老师引出实践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特点:(它具有哪些特点?)(1)(人们,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所用的钢是太钢集团生产的不锈钢,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航天发射塔架则是太重集团造,客观作用对象)飞船的发射动用了人力、物力等说明实践的客观性;(2)(运用分析比较法和发现学习、比较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理解主观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的高技术性和创造性说明实践的能动性;(3)(航天员们以自己的壮举和英姿,赢得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尊敬,同时也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中央领导成员为他们颁发“航天功勋奖章”和“航天英雄”证书。
难道这是他们3个人的成就吗?说明了什么?)“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人团结一致和社会各界协作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且飞船的发射从无人到载人说明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目标:知识:识记实践的基本涵义及其特点;理解对认识决定作用的表现;能够举例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框内容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尤其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意义,树立实践的观点、劳动的观点、群众的观点,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教学重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启发思考]背景材料1:漫画“老者和农夫”,引导学生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
启发思考:老者和农夫争论的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他们分别强调的问题是什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师:老者和农夫争论的问题的实质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哪些活动属于实践活动,哪些属于认识活动?学生列举,师生共同予以分类,总结出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及含义。
(此处先通过比较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不同点,总结出实践的基本特点,再从中引出实践的基本含义,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2)实践的基本含义背景材料2:某银行招聘业务经理,小徐与小刘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但该职位只需要一人,小徐是职专金融专业毕业,有三年从业经验,而小刘是金融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
启发思考:如果你是该银行负责招聘的人员,你会选择谁?(学生各抒己见,教师不应追求结论的一致性)联系现实的情况得出实践的决定作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多媒体显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药神李时珍的实践情况和成就。
材料一:古代的农业生产需要了解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于是迫使人们去观测那些与季节气候密切相联系的星体运动规律,由此制定了古代的历法;另外,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低,完全依赖气候,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迫使人们加深了对农业的研究,希望能够研究出高产的粮食作物,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心得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实践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实践可以帮助我们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在学校里,我们通过听讲、看书等方式获取知识,但只有将这些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它们。
举个例子,我曾经学习过如何骑自行车,但只有亲自上车,踩踏踏板,才能真正掌握骑车的技巧。
通过不断的实践,我逐渐掌握了平衡和转弯的技巧,最终能够熟练地骑行。
实践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我们在学习中没有遇到过的,也可能是我们之前没有意识到的。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问题的存在,并通过实践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当我在学习编程时遇到错误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我能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修复它们,提高了我的编程能力。
实践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动手去做,需要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时我们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巩固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我认为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实践,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世界,不断成长和进步。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原因是: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没有实践就不会有认识,不理解实践也不能正确理解认识。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
要改变世界必须认识世界。
实践及其发展的需要是认识、知识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凡是符合客观的真理性认识,通过实践必然会成功地转化为客观的现实。
反之,凡是错误的认识,在实践中必然遭到失败。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也在历史地发展着和完善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高中知识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指通过亲身实践和经验积累,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事物的过程和本质。
实践是一种主动的、动态的学习方式,通过实践可以触摸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实践还具有提高学习效果和激发创新思维的作用。
在高中阶段,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点。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基于人的感知能力和经验能力的。
人们通过实践能够亲身接触并感受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在学习化学实验时,通过亲自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反应的原理和过程,进一步理解化学原理。
其次,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比如,在学习数学时,通过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公式和概念的意义。
此外,实践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主动探索和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物理时,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设计,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实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学生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与社会互动,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能提高综合素质。
当然,实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实践中,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学生不能接触到所有的事物和情境。
因此,在实践中获取的知识只是现实的一部分,还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和方式来补充和扩展。
总的来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高中阶段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创新思维和培养综合素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高中知识点首先,实践是获取知识的最有效方式。
光靠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往往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实践,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比如学习数学,单纯理解公式和推导过程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实际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其次,实践可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理论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不管是科学领域的实验验证,还是社会实践中的实证研究,都是为了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实践的结果可以反过来指导理论的修正和完善,实现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再次,实践是创造新知识的源泉。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新挑战,从而推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实践中的反思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进而形成新的理论知识。
比如在工程领域,通过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不断积累并创造新的技术和知识,促进了工程科学的发展。
最后,实践培养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知识,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我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还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实践培养了我们的实际操作和思维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实际问题。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创造新的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对知识的认识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