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的网络评论与社会问题
- 格式:wps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新闻的网络评论与社会问题
网络发达的今天,各种各样的新闻以从未有过的迅速在这片土地上传播。点开网络,都不由选择地接受到各类新闻。大及国家政治,小及个人私事似乎都不能逃脱网络新闻的报道,总要有人把一件事情搬上网络。再加上手机终端的普及,更是随时随地地接收新资讯。而这些新闻的评论更是一下子把全国各地的人的思想、观念集中了起来。暂且不考究人们对新闻的评论的立场、目的,我觉得这些评论是网络新闻最有价值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因为在网络里,言论没有顾忌,更自由。
对于社会、国内和国际新闻的评论,抛弃其中无聊的、无任何细想的回复,剩下的言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极少数的能够针对新闻内容客观看待的理性评论;二、带有明显阵营性质的攻击性言论;三、地域攻击的言论。这几类言论对于不曾深入社会,以为社会思想比较平缓的学生来说,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是甚为震撼的,但有时也是肮脏的。
不论是网络上还是实际生活中,理性的声音总是少之又少。考察新闻评论中比较客观的发言,大多集中在奇闻异事、军事、科技,但是当涉及到社会问题、贪污腐败和政治的时候理性声音凤毛麟角。究其原因,社会问题大多涉及到收入分配改革、医疗保障改革和社会福利机制改革;贪污腐败问题则是民众激烈反应的传统问题;政治新闻又涉及到深层次、宏观的社会改革以及很敏感的政治制度问题。
例如在标题为《中央经济会议要求明确改革路线图时间表》的新闻中,在一边一如既往的谩骂与质疑中出现了如下的评论贴:
“经济政治是两条腿走路,经济好了,社会开放了,才有余地推进体制改革,诸位才能在这喷官方,而当下的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问题百出,归咎下来中国人固有思想和西方开放思想碰撞,道德与金钱纠结其中;一个开放40年的国家要在短时间内超越开放200年的世界,短时间内就必须承受转型的阵痛,这是不可避免的。”
这条上一条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全面的评论,但是这个帖子的50多条跟帖全是谩骂的,具体内容过于粗鄙就不原文引用。总结为以下几点:一、会议的主要内容还是空谈、套话,是喊了几年都没见实效的口号。二、改革就是给了公职人员新的腐败机会。三、低效能的改革进度慢,应该借鉴美、日等先进国家的社会改革进程,质疑现有体制。
作为一个二年级机械类学生,这等重大问题不是我能辩解的来的。但是能够分辨哪一种是客观,哪一种是偏激。我们在给予我们的政府充分的信任和期望的同时,也有权利去参与舆论的监督。也不得不说,新闻评论中的谩骂和质疑也有其中的原因,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凸显、社会公德的缺失、社会公正缺少和政府公信力下降让人们有足够多的不满需要宣泄。
这可以从最近的河南光山县伤害小学生事件的系列报道的评论中可以看出,《河南22名学生被砍案发后当地政府封锁消息》(新华网)报道:12月14日河南光山县发生22名小学生校园被砍案后,光山县政府开始封锁消息。记者采访发现,县教育局一边搪塞应对,一边在办公室打游戏。县委宣传部的主要负责人回应“犯罪嫌疑人是否精神病”时,竟说“讨论这有啥意义,先吃饭!”14日近中午,光山县宣传部官方的光山网首先披露了这一消息,并称15日上午9点半将召开新闻发布会。而14日晚时,光山县撤下消息,单方告知15日的新闻发布会取消,并开始封锁消息。截至15日晚的两天内,光山县委县政府集体失声。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河南政府门户网站大河网刊登了《光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文,发布时间为2012年12月17日09:26,来源为《信阳日报》,证明该文确为《信阳日报》今日刊登的消息。对于这样的新闻,可想而知对应的新闻评论是个什么样子。这种时候,再怎么指责都不为过。这个时候再有人跳出来叫广大网民不要攻击,要相信政府之类的看似理性的评论,本身
就脱离客观了。首先客观来说,谁也不会料想到这种惨剧的发生。可是既然发生了却又不敢去直面,承担责任向公众公开,反而封锁消息。这个时候你不能要求网民们还能压抑胸中的怒气,客客气气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由此观之,网络世界的一边安宁祥和反而是不正常的。我们不能一味的否定质疑甚至谩骂。客观理性的声音固然宝贵,但是我们的政府同样要重视这些刺耳的声音。
网上出现的非理性评论的原因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为人们普遍不能做客观的认识。理性声音的出现是有条件的。利益在已经扎根在潜意识里的情况下,每当事件的当事人是自己或是跟自己有关,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当事情离自己很遥远或是无关的时候,能站在客观立场理性评论的人就像对得多。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大学生要做的是在坚定正确的价值观的前提下,加深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勇于去面对残酷复杂的社会矛盾,既要客观对待社会事件做积极正确的评论。同时也要敢于对问题提出质疑,参与舆论,参与辩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能够体验到,社会民众思想的千姿百态,也要防备好一些极端评论对我们的现有认知的冲击。
对于网络新闻评论现象,第二个比较突出的就是网络评论的阵营化。根据观察,在各大门户网站在可以进行评论的网站里,阵营可以分为三类:一、积极维护政府名声,为各种负面新闻辩解。二、全盘否定中国,提倡学习欧美、日本各项制度。三、比较中立,不带阵营性质,只代表自己利益和观点。
说起第一种阵营就要先从“网络舆论引导员”说起。为了引导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想好的,有利于政府的方向发展,各地机关单位培训并且上岗了许多负责影响舆情的引导员。在非实名制的网络评论环境中,谁也不知道,对着同一条新闻发表评论的另外千千万万个人中是否有这样可以去引导、影响舆论的受雇人员。他们通常浏览各大门户网站、论坛对发生的新鲜事进行评论。虽然发生的事件千差万别,但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任何事情都往有利于雇主的方向去引导。其实这一职业并不新鲜,它是网络水军的衍生物。当年,但人们知道有这么一支大军潜伏在网络上时,虽然早已想到或许存在,但大多数人还是被这一事实吓到了。
政府机关有意地去引导网络舆论也同样有好有坏。对于有意煽动群众,散布谣言的不法分子发表的虚假信息,不仅要有官方的及时澄清校正,同时更要有积极良好的舆论引导。让人们能够及早认清真相,切断谣言的传播,阻止不法煽动。但是人们似乎都忽略了这一点用处,包括某些地方的政府机关。
“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这条红遍全国的政府旅游宣传“雷语”,获奖。原来曾遭公众强烈谴责的宣传语,竟然是宜春故意为之。后来人们才可悲地发现原来公众的不满跟帖,竟是宜春早就料到并欲收之的盘中菜。首先宜春政府首先使用它的引导员们在各大论坛发帖,微博散布这条标语,并成功引来无数围观,之后引得宜春一时间成为了全国网络舆论的焦点,因而成功运作并操纵了舆论。不过,操盘手宜春,却未必是赢家。其一,在那条广告语“雷人”之后,即便宜春在名气上实现大力提升,但与之对应的,还有当地在公众脑海里形成的负面形象。其二,这个广告语自揭开盖头,真相大白后,公众自觉受骗,政府的公信力再蒙阴影。地方政府理应视公信力和美誉度为至高无上的生命。这也就是讲,在宜春“雷人”广告语的背后,不能仅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公权能否对恶俗现象自觉抵制的更深层次问题。如果恶俗的始作俑者得不到应有的约束乃至惩戒,这样盗用公众正气的现象必不可根绝。真相已经揭开,摆在宜春面前的,到底应是一个一笔带过的句号,还是由此引发深刻反思乃至严厉惩戒的问号,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像这样的政府运作的舆论脱离了组建时“引导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的初衷,引来了广大网民的反感。久而久之人们根据这一职业的报酬情况送了“五毛”一名,也就是发一个贴可以得到五毛钱的收益。再后来,这个定义扩大了,网民们把那些为政府辩护,甚至赞颂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