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思路1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我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作者: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来源:《前进》 2020年第3期山西省城市经济学会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县域经济是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区域经济,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体,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新时代,要推动我省经济跟上全国经济步伐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关键要加快推进我省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我省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一)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我省地处内陆地区,煤炭、铝矾土等资源丰富,属典型的资源型经济,“一煤独大” 的产业结构特征明显。
2016年以前,特别是2012年前后,受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煤炭等能源价格持续走低以及政治上“塌方式”腐败等因素影响,我省经济发展遇到了较大困难,经济增长乏力,一度出现“断崖式”下跌,导致我省GDP总量排名和增速排名均居于全国靠后位置。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也积累了诸多短板和问题:一是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薄弱,富民与强县协调性较差。
我省县设置多、体量小,一些县人口不足10万。
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我省每年只有一两个县能够进入,且排名靠后。
多数县GDP长期徘徊在10亿元左右、财政收入徘徊在2—3亿元范围,个别县至今财政收入不过亿元,县域居民收入只有全省的85%左右,只有全国的60%左右,强县与富民都面临重重困难。
另一方面,在一些所谓的工业强县,由于都走的是嵌入式资源开发型工业化道路,强县与富民矛盾突出。
如某工业大县,2018年财政收入50多亿元,在全省加上城区共117个县市区排名位列前10,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是所在市的88%、全省的78%,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是所在市的60%、全省的53%,属国家级贫困县。
二是工业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
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据统计,2018年全国百强县工业增加值合计为5.03万亿元,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高达52.4%。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泌阳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是:调整农业,放活工业,招商引资,多方融资,龙头向外,开发市场,向内挖潜,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扩充经济总量,提高增长效益,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立足这一思想,提出了近期发展的七项对策措施: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打牢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
一是调优农产品结构。
主要是压缩市场滞销的一般粮食作物生产面积,稳定优质专用小麦和有泌阳特色的优质无公害小杂粮种植面积,积极发展优势蔬菜、瓜果、花卉、牧草、烟叶、中草药以及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等经济作物,重点抓好泌阳绿色系列小杂粮生产与市场开发,象河蜜枣,贾楼白云山仙桃、马谷田瓢梨及老河、陈庄板栗的生产与开发,以泌阳花菇为代表的食用菌生产与深加工,泌阳“金铜山”牌烟叶的规模种植等项目,创立泌阳优势农产品品牌,巩固和提升泌阳“牧、林、菌、矿、烟”五大支柱产业。
二是调大养殖业结构。
重点发展优质安全畜禽产品和蛋、奶类生产,做强做大畜牧支柱产业。
在积极申报“泌阳肉牛”品牌的同时,建设好羊册、陈庄、杨家集等乡镇的规模养殖小区。
以县外贸公司为龙头,加快象河、杨家集等乡镇的屠宰加工基地建设。
搞好泌阳驴的保种、提纯、扩繁、复壮和其他畜禽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实施种草养畜,强力推行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兴办一批肉类加工、保鲜冷藏、皮革制品等深加工企业,在保持全省畜牧、黄牛养殖大县位次的基础上,全力打造泌阳绿色纯天然无公害畜禽品牌。
三是调整农业布局结构。
通过强龙头、壮大户、带基地,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充分发挥“泌阳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环保优势,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建设一批成规模、成系列的优质畜产品、水产品、粮食、林果、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
四是调整农村就业结构。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
大力发展农、林、牧、渔产品深加工企业,逐步实现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增值、转化、变现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分工、消化。
关于保定市一贫困县的调查报告社会实践参加者:邵东社会实践主题:保定市一贫困县的调查社会实践时间:2012年2月1日—2012年2月7日社会时间地点:保定市蠡县现将此次的时间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思考(一)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1、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务农人数高达70%,是一个十足的农业县,城镇化水平要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县域经济的发展又辅以民营经济,以皮毛、纺织、皮革为特色,其中留史镇的毛皮业已经有百年历史从业人员已达18.2万人。
3、从数字看蠡县经济的发展已形成“农工并举,以农带工,以工促农”的格局,但由于农业发展落后,传统耕作方式的束缚发展极低,而工业也由于工业三废太多,特别是废水的排放导致环境污染太重,经济效益极低,多数企业亏损严重。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1、蠡县经济的发展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到如今经济依旧滞后,模式束缚的解放,政策的引导政府的扶持是十分有必要的。
2、发展经济不能单纯看经济效益也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效益。
只发展经济而不关注生态到最终会引发更加严重的贫穷。
二、民主建设的落后与建议(一)落后的民主制度1、蠡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域,“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故而民主建设是与政治相匹配的。
2、我国正加紧民主建设的步伐,民主制度建设日新月异,然而在制度规章的落实上特别是以蠡县为代表的一些贫困地区是实在不忍睹视的。
3、农村信访作为政府倾听民间,解决问题,和谐社会的窗口,对于蠡县来说,“信访制度”的建立与不建毫无区别。
它的建立不是和谐社会相反是增加人民的怨气,因为因为它是钱权者之门。
4、农村党员大多数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一些党员甚至起到了不良作用,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职责。
5、农村的基本执政能力也是不容乐观的,首先从选举来说,选举投票根本是形式,暗箱操作不发生是天方夜谭,故而选出来的村干部是不务实,不为人民谋利益的。
(二)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建议1、按照民主制度的步骤,遵循历史发展的轨迹,循序渐进的推动民主建设。
县域经济发展方案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县域经济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单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了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一套具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方案,旨在推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益。
一、产业结构升级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许多县域经济仍然依赖于传统的农业和传统制造业,而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1. 引导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发展通过引导和支持,鼓励企业发展高附加值领域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
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贷款和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进入县域经济。
2. 加强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投入,提高县域经济的技术创新能力。
建立技术创新平台和研发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 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县域经济的服务业比重。
主要包括金融、物流、信息技术、旅游等领域的发展。
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服务业企业,形成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二、优化营商环境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
为了优化县域经济的营商环境,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1. 改善政府服务加强政府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减少企业办事的时间和成本。
建立一套高效的在线办事平台,方便企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注册、审批、备案等各项手续。
2. 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政策,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县域经济投资。
同时,加大对外部市场的拓展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政府的支持和扶持。
3. 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加强执法力度,打击侵权行为和不法分子,维护县域经济的正常运行秩序。
三、人才培养与引进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县域经济发展来说尤其重要。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建议
1、统筹城乡建设,抓好城镇、产业、投融资“三大平台”建设。
构建县域重点镇,中心村和特色村融合发展的城镇体系,坚持“以市带县”模式,打造“一县一区,一区多园”,推动县域分类发展,城乡加速融合。
2、统筹区域发展,抓好特色、民营、集体经济“三驾马车”驱动。
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全力扶持支持主导产业,不断优化县域营商环境,让民营企业敢闯、敢干、敢投,群众稳步增收。
3、统筹民生福祉,抓好交通、商业、公共服务“三大体系”的构建。
加快推进县域交通基础设施内畅外联,互联互通了,特别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
完善县域商业的体系,推动乡村传统商业网点改造和物流配送网络建设,加强县域普惠性、基础性的公共服务民生建设。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的思考认识1. 引言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地方经济的繁荣与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各个县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如何制定合适的发展思路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进行思考和认识。
2. 宏观环境分析2.1 经济形势和趋势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之前,首先需要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趋势进行分析。
这包括收入水平、就业状况、产业结构、投资环境等多个方面的考虑。
只有深入了解当前经济状况,才能更好地制定发展思路。
2.2 社会文化环境除了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社会文化的变化对于政策的制定和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以更好地认识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
2.3 政策环境政策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各级政府的政策措施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当前的政策环境,以便在制定发展思路时能够充分考虑政策的引导作用。
3. 发展思路的确定3.1 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在确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思路时,需要先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应该具备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考虑到区域的特点和优势。
只有明确了发展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发展策略。
3.2 坚持特色发展每个县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因此,在制定发展思路时,应该充分发挥特色资源,走特色发展之路。
将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与周边县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3.3 加强区域间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不能孤立地看待,应该与周边县域进行区域间协调发展。
通过合作与交流,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共赢的局面。
3.4 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4.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机制创新除了确定发展思路外,还需要创新机制,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单元,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产业、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创新驱动等方面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
首先,建设现代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之一、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产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关乎县域经济的发展。
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推行科技兴农战略,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其次,发展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每个县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产业,要通过深入挖掘研究,发现和培育特色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提高市场竞争力。
同时,也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优惠政策和贷款支持,促进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优化投资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要积极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
同时,要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培育和引导,招商引资,吸引外来企业进入县域,促进经济发展。
第四,加强创新驱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手段之一、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同时,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结合。
综上所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产业、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创新驱动和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县域经济将得到有效的推动和健康的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决策探索2009.1下┃┃万元,建成并投入使用。
四是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战略。
南乐依托“仓颉故里”文化品牌,成功举办首届“仓颉汉字文化节”,扩大了南乐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民间文化资源,实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积极挖掘整理稀有剧种,立足南乐位于全省黄河文化长廊和三省交界处的独特区位优势,进一步扶持《乔派坠子》、《坠剧》、《大乐戏》等民间艺术,引导稀有剧种扩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条,促进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和文化流通业的发展;依托“草辫之乡”的美誉,挖掘开发以草辫为代表的南乐民间工艺品,提升艺术品位,突出品牌特色,形成南乐民间工艺品产业链条。
“文化品牌”战略的实施,对全县的招商引资和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良好助推作用。
韩张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5家,500万元以上的12家,100万以上的36家,企业总量260余家,其中投资1.5亿元的宏业化工项目的建厂用地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积极运作,5万吨双氧水项目和另一化工项目正在洽谈之中。
这些企业、厂家都将为南乐县的经济建设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南乐的明天更加美好。
从南乐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文化体制不适应新形势、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起不到根本性作用、文化资源闲置和浪费等矛盾和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南乐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效益,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第一,要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突破口,创新管理体制,实现政府职能逐步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第二,放手发展民营文化企业。
加强对民营文化企业的管理和引导,将民营文化企业统一纳入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支持民间资本以股份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文化建设,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第三,努力营造能使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不断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造就一批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企业的文化经营者。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旨在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优化产业布局县域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优化产业布局。
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时,应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
通过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可以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效益。
同时,要注重产业的升级和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鼓励创业创新县域经济的发展还需要鼓励创业创新。
政府应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融资支持等方面的帮助。
同时,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创业人才。
创业创新可以带动经济发展,激发县域经济的潜力,并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交通、通信、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水平。
完善基础设施可以有效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和市场的竞争性,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五、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县域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县域发展。
同时,也要加强对当地人才的培养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可以推动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六、加强政府服务和产业引导政府应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和引导。
政府部门要积极做好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制定工作,提供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关键产业的引导,推动相关企业合理布局,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七、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持和扶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了重中之重。
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健康稳定的增长,成为了我们应当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第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撑,包括交通、水利、电力等方面。
只有基础设施建设齐全,才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第二,要积极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各类企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创新和发展。
政府需要进一步优化服务,减少行政审批、简化办事流程,同时加强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和服务保障,提升企业的发展信心和积极性。
第三,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县域经济往往以传统农业为主,因此需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引导企业朝着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可以通过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大科研投入等方式,推动县域经济由传统农业向多元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转型。
第四,要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参与城镇化进程。
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有足够的劳动力支持,而农民作为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应当积极参与到城市化进程中。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培训、就业创业等政策来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增加城镇就业机会,从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第五,要加强区域间合作。
县域经济的发展不能只依靠一个县的力量,需要与周边地区进行合作,形成区域经济联动效应。
通过加强跨区域合作,共享资源和优势,才能更好地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支持,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农民需要转变观念、积极参与经济建设。
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一、壮大县域经济的基本原则1.突出特色的原则;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县级政府要依据自身独特的区位、资源、文化或政策禀赋,因地制宜,变潜在的资源优势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但有一点需要明确,特色经济并非资源经济,也就是说,即使有丰富的资源,未必就能形成特色经济;没有资源优势,未必不能形成特色经济。
比如:日本、韩国的发展实践,浙江的嘉善县本地没有森林却有全国文明的木材市场,海宁县没有皮毛,却又全国最大的皮革市场。
2.市场导向原则;发展县域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
依据各自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调整结构,发挥比较优势,聚集生产要素,培育特色产品和产业,提升竞争力。
3.改革创新、开放带动的原则着力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简政放权,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工作方式,切实提高执行力和服务水平激发民众的创业积极性,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内在活力和潜力。
要善于运用开放的观念,加大与中心城市、相关县市的联合与协作,从而在“错位发展”和“块状经济”方面走出新路子。
4.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把提高农民收入和保证农村社会稳定放在重要地位。
5.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发展经济的特殊,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壮大县域经济的思路1.激活县域经济三大资源县域经济的三大优势资源:土地、资金和劳动力。
要努力将三大资源优势转化为三大资本优势,即将土地资源转化土地资本,农村资金转化为农村资本,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
土地资源的转化:一些地方尝试,将“集体所有”转变为“集体共有”,即通过股份化的改造本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本,土地流转由原来传统的管理部门和上级监管转变为农民自我控制,农民的利益就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得到了永久性地回报而不至于失地失业失利,从而使土地成为县域经济下农民致富的最大财富。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由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发展县域经济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加快开封市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更新思想观念标签:县域经济制约因素发展思路县域经济是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经济为基础、以不同层次间经济元素联系为基本结构,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的综合性经济系统。
县域经济作为我国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两大结合部,工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交汇点,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关键性层次。
一、为什么要强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1.是由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我国共有2862个县级行政区,其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60%以上,河南省总人口9172万人,人口数目居全国第一位,80%以上的人口在县域,县域国土面积占全省的90%多;去年我省县域生产总值4648.5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6.2%;开封市国土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市属5区359平方公里,市属5县6085平方公里,5县国土面积占全市94.4%,全市总人口574.7万人,市区78.8万人,5县人口396.66万人,占全市人口84%以上,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69.9亿元,5县198.7亿元占全市73%。
目前开封市所辖开封县、兰考县、尉氏县、通许县、杞县五县,其中有一些县在全省属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工业化进程相对比较缓慢的地区。
比如:通许县辖6乡6镇,总人口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万,占总人口89.65%,耕地面积75万亩人均1.5亩,是一个典型农业县,2003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31.79亿元,其中完成农业总产值22.3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70.15%。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举足轻重。
只有占全国国土面积94%,占全国总人口73%的县域得到了充分发展,才具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因此,找准发展思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促进地方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战略意义。
从县域经济的区域内涵看,立足县情,变比较优势为经济优势始终是重中之重。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行政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它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
这决定了县域经济的特色内涵。
地理空间:县域经济有一处特定的地理空间,即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限非常明确;地域特色:县域经济的特色与其行政区划的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有着血脉关系,其特色决不能游离于繁殖他的土地和历史之外;功能完备:县域经济是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它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是一个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
但和国民经济又有区别,就是县域经济绝不能追求“小而全”,而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
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对象明确: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
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是县域经济的主题和方向。
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开放性强:县域经济形成的基础是县域行政区划,但它与纯粹的“行政区划”有着质的区别,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一定要充分开放才能得到发展,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才能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独立性和能动性:县域经济具有单独的市场调控主体,即县级政府,同时有独立的县级财政。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作者:解桂红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07期摘要:我国有2000多个县,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当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县域经济作为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亮点之一,已成为支撑和推动各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时也预示着县域经济将会有更大的腾飞。
关键词: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协调发展新经济增长点一、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县域经济是一个中观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县域经济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
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县域经济的做强做大,就不可能有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省、国家经济的做强做大。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因县域经济发展而产生的。
我国的区域、县域经济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应该说我国的2000多个县,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地的自然条件不一样,提出一个统一的都适应各个县域发展的战略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不可能的,那么如何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各地区、各县域经济的优势,更好、更透彻地认识和掌握县域经济,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则是摆在目前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1.实施民营主体战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潜力,使县域经济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
比如:阜新市的县域都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活力不足、后劲不足、投资不足,缺少一种广泛的群众性经济的蓬勃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发展的焦点放在民间,壮大私营企业,培育个体大户,使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显身手,增活力,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为县域经济发展培植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县域经济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
一个县域,人人能自谋出路,人人能自食其力,人人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就会形成大大小小的经济生长点,形成县域经济的"星火燎原"。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县域经济发展计划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县域经济的振兴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如何科学规划农村县域发展计划,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下面就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县域经济发展计划展开探讨。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计划时,首先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人口结构各有不同,要根据地区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目标和措施。
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效益农村县域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
在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计划时,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提升经济效益。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地区发展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县域经济发展计划中,要加大对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地区的发展环境。
四、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市场化运作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要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促进市场化运作。
要依法治理、科学决策,推动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五、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综合素质人才是农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当地人才的综合素质,推动县域经济向知识型经济转型。
六、加强政策扶持,激发农民创业热情政策扶持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要建立健全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创业,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助力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七、加强农村金融支持,解决企业融资难题金融是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农村金融支持,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八、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
在县域经济发展计划中,要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县域经济各项工作的协同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新探县域作为宏观与微观、工业和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其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质量、效益,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面对21世纪新的机遇与挑战,县域经济的发展应树立新的观念,开拓新的思路。
一、树立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意识,从以农为主转向工农并重,加速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是要坚定地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二是要依靠科技,这些都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前提和基础。
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与县域工业化的进程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流程还是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工业发展了,三产业才更加繁荣,制约农业发展的资金不足、人多地少、生产方式落后等主要矛盾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真正地得到加强。
二、树立把小城镇作为县域经济发展极的意识,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从以村为主转向以镇为主,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带动县域经济协同发展。
在现有条件下,提高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水平的着力点是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小城镇作为二、"三产业发展的载体,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础,接受大中小城市辐射和产业转移,是传播现代工业文明、市场观念和密切城乡关系的“桥头堡”,其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功能的完善与发挥,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一是要科学规划。
抓好规划这个龙头,是充分发挥小城镇集聚、扩散等功能的中心环节,是合理划分二、"三产业发展空间,提高土地等资源利用率和城镇吸引力、凝聚力的关键;二是要遵循总体规划,保证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先搞好县域和中心镇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完善其功能,使其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极,以点带面。
加快*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县发展计划局为了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到2010年跨入“陕西十强县”的战略部署。
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我们必须把发展的目光投向全省,把发展目标定位在迈向“陕西十强县”,这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围绕财政增长、居民增收两大目标,全面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精心培育主导产业,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4.1亿元,较2007年增长29%,增速高出全市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名列全市第一。
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 1.33万元;财政总收入7.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亿元,同口径相比,分别比2007年增长了108%和145%,财政收入增速和地方财政总量位居全市首位。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5亿元,较2007年增长58.2%,增速位居全市第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2187元,较2007年增长48.7%;农民人均纯收入3078元,较2007年增长34.3%。
二、形势分析冲击“十强县”,既是量的标准,又是质的要求,更是高水平的综合指标。
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面临许多压力和挑战:从外部看,一方面,金融危机“紧逼”,引发经济下行的特征已经比较明显,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必须认真对待。
另一方面,“十强县”是高水平的竞争平台,发展态势争先恐后,排列位次瞬息万变,县域经济之间激烈“争抢”、不进则退。
建设十强县的压力很大。
从内部看,经济运行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一是经济总量仍然较小,特别是非公经济不强、第三产业薄弱。
总体上来说,我县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经济要素较为稀缺,经济发展受政策性、偶然性、突发性因素的影响较大,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的很多方面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甚至周边某些县。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基本单元。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举足轻重。
只有占全国国土面积94%,占全国总人口73%的县域得到了充分发展,才具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因此,找准发展思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促进地方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战略意义。
从县域经济的区域内涵看,立足县情,变比较优势为经济优势始终是重中之重。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行政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它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
这决定了县域经济的特色内涵。
地理空间:县域经济有一处特定的地理空间,即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限非常明确;地域特色:县域经济的特色与其行政区划的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有着血脉关系,其特色决不能游离于繁殖他的土地和历史之外;功能完备:县域经济是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它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是一个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
但和国民经济又有区别,就是县域经济绝不能追求“小而全”,而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旅游”。
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对象明确: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
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是县域经济的主题和方向。
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开放性强:县域经济形成的基础是县域行政区划,但它与纯粹的“行政区划”有着质的区别,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一定要充分开放才能得到发展,才能适应市场经济,才能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独立性和能动性:县域经济具有单独的市场调控主体,即县级政府,同时有独立的县级财政。
因此,县域经济具备了相应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从县域经济发展走势看,个体大户唱主角、做主体势在必然。
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更好地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
要大力实施“民营强县”战略,把发展重点放在民间,把市场主体定位于民营,壮大私营企业,培育个体大户,使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显身手、增活力,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要在政策、环境、服务等方面,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
要结合机构改革,以政策的适度倾斜,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富余人员大胆“下海”,离政从商,退政办厂,引导技术人员、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生投身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全面提高私营业主的总量和素质。
帮大扶优,盘强主体。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对重点骨干大户要实行挂牌保护,挂钩扶持,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多项服务,同时要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拓展思路,打破家族式、作坊式的经营方式,以扩股增资等形式,扩总量,上水平,增效益。
建好园区,聚合主体。
要以重点园区建设为龙头,引进外地大户,发展本地大户,带动千家万户,加快同产业、同产品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壮大现有的工业小区规模,释放出“小单体、大群体”的聚集效应和联动效应,形成区域性规模经济。
从城乡发展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
要加快县域经济
发展,就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
要高标准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不断优化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同时,要积极推进城乡双向交融,加快农业人口城镇化、城镇区域扩大化、生产力发展非农化和人民生活文明化进程。
在城镇建设上,要在“一个机制、两项功能、三个坚持”上下功夫,把城镇做大、做强、做美。
“一个机制”,就是市场机制,要以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实现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入。
立足“以地生财”、“以地养城”,对城镇区具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土地,要以招标、拍卖等方式出让,提高土地有偿使用率,积累城镇建设资金。
同时,要树立城市是“特殊商品”的意识,把道路、客运、绿化、环卫等公益性事业作为产业来发展,实行招标经营,建立新的社会化运营机制。
“两项功能”,就是要通过壮大城镇规模,增强吸纳功能,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和重组,接纳离土、进镇、人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强辐射功能,发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做好周边地域乃至全县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枢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三个坚持”,就是要坚持高起点规划,对城镇的产业方向、功能分区等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要坚持高质量建设,严格实行法人制、招投标制和质量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要坚持高标准管理,规范和完善城镇管理各项制度,塑造整洁、优美、文明的城镇形象。
从生产要素配置看,经济结构的优化需要大开放、大组合。
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就必须更好地借助外力,激活内力,增强实力,做优开放经济。
要牢固确立“无外不快、无外不活、无外不强”的外向思维,坚持不懈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用开放的理念、开放的思路、开放的措施,加速资本积累,吸纳创业人才,集聚发展能量,使县域经济在更大的发展空间加快开放,加速发展。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要把招商引资作为解决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问题的最现实的途径,紧抓不放,常抓不懈。
要以沿海开放地区为重点,逐步建立健全面向全省、全国、放眼国际的招商网络,充分利用县域经济中独特的资源、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在招商引资上,要从四方面人手,一要以外引外。
要为前来投资兴业的客商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办公,一站式服务”,使外商投资放心,经营安心,生活舒心。
二要以优引外。
要立足县内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增强对外商的投资引力。
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唯求所得,力求发展”。
要拿出县域经济中发展最好、最优的企业与外商合作,要拿出最好的资源与外商共同开发,实现企业和资源效益最大化。
三要以情引外。
在组织招商队伍与外地客商和大户加强接触的同时,要分期分批选派县乡领导干部到一些发达的地区挂职,就地驻点招商,就近联络感情,向大户介绍本地情况,表明合作诚意,提高成功率。
同时,动员广大干群紧扣招商工作,用足关系,理顺关系,保持关系,用好关系,构建通往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招商“关系网”,借助“关系网”,开拓招商路。
四要以利引外。
在政策上给予保护和优惠,让外地客商、大户低成本、少风险、高回报经营,同时,以优厚的物质奖励鼓励社会各界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把各级领导干部的个人利益与招商引资挂钩,以形成“领导带头,干群联动、专业队伍主攻”的招商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