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思维方式应该成系统有逻辑有层次读《学会提问

  • 格式:doc
  • 大小:22.33 K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的思维方式应该成系统,有逻辑,有层次。读《学会提问

推荐者:

虎嗅

理论方法

时间:

2013-3-27 18:38书名:学会提问

作者:[美] 尼尔·布朗/ [美] 斯图尔特·基利

译者:吴礼敬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品牌:华章图书

内容简介:一本提供给洗脑洗坏的人重新审视世界、培养逻辑思维的一本书,很多入门级的思辨方法,简单且有效,操作实用性很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批判性思维文

/BysTander5 豆瓣网友

这种观点值得特别强调。我们所作的没个决定都有自己的个人印记——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的习惯。

信息泛滥时代的困境

近些年来,大家都喜欢谈论中西方思维的差别。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西方人的思维更具逻辑性,而中国人的思维更具系统性。当然从表面看,有着这种区别,但是从本质看,思维的方法和路径没有存在根本的差异。是人,就具有其独特的思维习惯,一旦具有思维习惯,其所想到的,所写到的,所说到的,必然是基于其信息的输入经过思维模式的加工形成的。这种选择性的获取外界信息,具有独特性的思维模式必然会造成所谓的“一家之言”。在现代这种信息泛滥的时代,谁的话可以听,谁的话需要认真听,谁的话要怎么听,便成了一个困扰我们的难题。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完全否定。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既可以看到别人思维中的闪光点,看到别人由于其专业背景所提出的建设性的意见,而又不至于被人牵着鼻子走呢?《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给了我们一套很好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所谓批判性思维包括提出一系列相关的批判性问题的意识,以及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并回答问题的能力和意愿。”作者这种过于学术性的定义可能会让我们失去批判的能力。说的简单点,就是在吸取外部信息的时候,要注意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适当的问题,在不断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得到思维的训练和对新领域的认知。作者提到备选的思维风格有两种,一是海绵式思维,一是淘金式思维。当然我个人并不认为海绵式

思维有什么不好,在一个自己完全无所了解的领域,海绵式思维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多的认知。我觉得我们使用全盘接受的方式在一个未知的领域反而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等到自己对这个领域有相当的了解之后再开始使用淘金式的思维,也就是批判性思维,才是最佳的学习路径。如果一开始就对新领域的知识和信息提出过多的质疑,那是有碍于自己基本知识的积累的。在这方面,我还不得不称赞一下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别管那么多,先背了先。”

批判性思维是如何进行的

本书提供了一个批判性思维的完整结构如下:1、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2、理由是什么?3、哪些词语有歧义?

4、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5、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6、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7、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8、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9、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10、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11、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如此具有完整性的批判性提问结构对于那些希望在学术上进行研究的人自然是非常有价值而且必须严格的履行每个步骤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本身就没有那么严谨。那么我们还需要不断去磨练这些批判性思维的提问能力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但是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那么完整的对一篇文章、一场演讲、一场谈话作这种

结构性色分析,否则的话人活着便不断的处于求证和验证之中。噢,那该是什么样的生活!不,我们不需要,但是我们需要时刻有这样的警觉,而且当我们经过一段时间对这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之后,将这种批判性思维融入我们的思维框架之后,即便我们忘了这本书,忘了这个完整的结构,我们也可以由于此前的不断练习所取得的效果长久收益。

接下来我希望用日常的语言把这11个步骤做个简单的分析,这种大家可能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练习和使用这种

批判性思维。

我们经常会带着点怒气和烦躁的问别人:“你到底在说什么?”或者是“你到底想说什么?”出现这种原因是因为说话的人没有很好的围绕要说的主题来开展,也就是没有明晰“什么是论题”。论题是关于一个主题的界定。另外一个更加致命的问题是,即便谈话的内容一直围绕着主题展开,我们也会烦恼“你的观点是什么?”谈论了那么久的大学生恋爱问题,到底每一个发言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都没有清晰的表达出来。我们必须确定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基本观点是什么才有助

于讨论的深入。例如,“我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有助于他们的成长。”这样的讨论才是明确的。虽然本书的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看法,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的,因为我们经常就在那里“和稀泥”,也不知道大家在说什么,也不知道大家的意见是什么,就那么搞了两三个小时。

因此,确定论题和论点对于每一次交流都是至关重要的。

提出了论题和论点,自然需要为我们的论点找一些支持的理由。我想这方面应该好好推荐另外一本书《金字塔原理》。虽然这是一本咨询公司的职员写的书,主要的读者也是咨询公司的人员,但是里面的意见对于我们分清楚什么是论点,什么是原因,怎样完整的呈现原因的是很有启发性的。在《学会提问》中提到很重要的另外一点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别人“新鲜”的理由。这不止是这个问题讨论中的一部分,也是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支持大学生恋爱的人中提出这样一个理由:大部分的大学生会由于不希望在自己喜爱的对象面前'丢脸’而努力奋斗,而不是因为他们爱着对方。我假设你是第一次听到这样“新鲜”的理由,那么你就必须努力去分析这个理由,并且作为自己知识结构中新的“成员”,给它安排个适合的位置。当然如果你觉得有必要的话,你必须对这个理由发起新一轮的批判性思维。

基本上“论题——论点——论据”的分析就构成了我们日常思维的三段论。但是作为批判性思维来说,我们需要走得更远。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我们所作的没个决定都有自己的个人印记——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的习惯。”这句话很明确的点出,很多时候我们所说的,所做的其实并没有我们给自己找的理由那么简单。那些根深蒂固的、在我们的成长过程沉淀下来的价值观深深的影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