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16.03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往往觉得数学是一门抽象难懂的学科,因此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可以引入有趣的数学问题和趣味数学游戏,让学生从游戏中学习,提高学习的乐趣。
可以通过展示数学的美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二、注重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提问、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三、加强课堂互动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表、图片、视频等多种元素来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生动性和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体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注重差异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个性化辅导等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鼓励练习和应用七、评价和反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评价和反馈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测验、作业和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还可以通过及时的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习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心得体会(通用5篇)学习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篇1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观点显得尤为重要。
它直接影响了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
我们不再提倡“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更加关注每个学生能力的发展。
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教给了学生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是每个教师都关心。
的问题。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也是所有的老师普遍采用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
设置有效的课堂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来,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在这过程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
然而,实际上很多时候,教师预设的问题流于表面,不能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不能揭示知识产生的过程;再加上教师不考虑提问的方式方法等等,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这样的话,不但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预设有效问题。
对于如何预设有效的问题我自己有如下体会:一、课堂提问要重质量而不是重数量实施素质教育之后,教师接受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一改以往满堂灌的教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
教师就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了衡量一堂课学生是否真正参与教学的一个标准。
然而,在课堂上由于问题太多,学生穷于应付,看似师生互动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实际上由于问题不鲜明突出,学生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根本没有自己消化吸收的过程,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获得完整的知识,更加不可能在课堂上理解整个知识产生的过程。
长此以往学生在面对课堂教学时会失去学习的耐心,更加不可能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变成恶性循环。
所以在课堂提问中要重质量而不是重数量。
二、课堂不光要重提问,更要重视提问后学生的反馈有些时候上课之前也是精心准备了一些问题。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一、巩固基础知识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以巩固基础知识为重点。
教师在上课时,要注重讲解数学基本概念、基本运算方法、基本数学公式和基本定理等,帮助学生打牢数学基础。
班级应该定期进行小测验或考试,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学习中的失误。
二、注重实际应用数学知识并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公式,更应该注重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注重实际应用,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的同时,也能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例如,教师在教学四则运算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结账、买菜算账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应用。
三、关注学生思维习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应该注重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
教师不仅要在教授具体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数学题目时,可以多安排一些思维拓展类问题,鼓励学生多种解法,培养学生不同思路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创新能力等。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学还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学习方案,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
家长也应该配合教师,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自主完成课后作业,并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和反馈。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和能力。
以上所述是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其中人们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最后,希望教育人士和学生家长共同关注和支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共同为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培养出更多具有优秀数学思维和能力的人才。
对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有效性的思考作者:吴国贵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09年第05期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是适时、精当、有度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评价的有效性,使其真正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呢?笔者对此作了一些尝试。
一、注意倾听——不敷衍教师要培养对课堂、对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尤其更要加强“听”的基础训练,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数学实践,及时捕捉信息,做出恰当的反馈和回应。
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千分号,当黑板上写满了各种各样的千分号时,教师开始聆听设计者充满个性的想象。
一个学生说:“我想百分号有两个圈,千分号应该有三个圈,第三个圈没地方放,就放在斜线上。
”教师欣赏地点了点头说道:“有意思!”另一个学生说:“我原来也打算画三个圆圈,但是看起来不对称,我觉得还是再加一个美观。
”教师鼓励道:“与众不同,有创见!”第三个学生又说:“我画的千分号,斜线方向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第三个圈在斜线的右边,记忆起来也很方便。
”教师又一次鼓励:“刚才同学们都说出了设计意图很有道理,非常棒!如果这些作品都采用就不统一了,不统一肯定不方便。
百分数和千分数的内在含义还是比较接近的,只不过是一个量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而已,人们设计千分号的确是在百分号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圈,这个圈增加在哪里?请注意看——(出示莆田市的人口增长幅度逐年下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4.26‰)这句话里就有一个千分号,和黑板上哪一个一样?”学生指第三个。
“送点掌声给他!再将掌声送给在这里设计许多图案的其他同学。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课堂倾听的根本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而不是对学生的发言听而不闻、漠然处之,随意敷衍学生的回答,煞有介事地作“嗯、好、很好、真棒”等空洞的鼓励。
教师只有耐心倾听,细心辨析,恰当评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宣泄和释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探索一些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策略,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
1. 创设情境:数学知识应该通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情境来引入,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者设计一些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魅力。
2. 引导思考:教师不应该仅仅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启发性问题等,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
3. 个性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进行分层教学,提供差异化的教学资源和任务。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展示个性化的解决方法。
4.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索、共同解决问题。
在小组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思想,互相补充和纠正错误,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 游戏化教学:利用游戏、游戏化的元素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增强他们的参与和动力。
6.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图像、动画、视频等元素,呈现抽象概念和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平台等,让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和练习。
7. 提供反馈: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和评价,帮助他们发现不足之处并改进。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数学论文对高效数学课堂的几点思考高效课堂是一种对理想的教学境界的追求,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打造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不高,也影响到课堂效率的高低。
现实中,有些课上学生无精打采,既不积极地思考问题,也不积极地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沉闷,这样的课堂效率不会高。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宝。
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和质量,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才能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喜欢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而又感兴趣的情境。
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的时候,引入问题:“某市的地图上有处呈三角形的出土文物区,现要造一围墙,将其保护起来,而量得该处在图上的周长为24 cm,已知比例尺为1∶10000,请你帮文物管理处求出它的实际周长。
”让学生议论、计算并猜想得出:“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只有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能围绕学习目标积极地参与、认真地思考,才能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
二、精心备课,尤其是备学生现在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上课上,而不是放在备课上,没有精心备课就去上课,以致课堂效率较低。
教师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工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思考遵义县喇叭镇大土小学谢家洪怎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呢?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就应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促进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全面发展,《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一、深入钻研教材,更新知识,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
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
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
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
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
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兴趣,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至关重要。
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有目的性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
数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优秀7篇)数学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篇1为了提高小学教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时应该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教学重点点,精心组织数学活动,实施有效评价策略,提高数学课堂魅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下面结合自己高效课堂理论学习与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柴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创设富有童趣的故事情景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点燃探索的欲望,自然而然就会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注生活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教学中能否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三、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
新课程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对之作出片面的理解,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只求形似不求神似,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导致了探究性学习的浅层化、庸俗化和形式化。
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结构,使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空间组合方式更趋于合理和完善。
四、讲究评价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采用激励性评价,呵护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
其次,评价时要注意评价方式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当多样化,可以将考试、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科学为合理的评价机制。
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思考一、对课堂教学有效性含义的思考从20世纪初开始,教育学家开始探讨有效教学问题,最终得出的结论:学生的进步或者发展成为判定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
在新课标下,教学有效性可以这样描述: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
具体来说,教学有效性包含三个条件: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其中,有效果体现了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有效率是通过公式: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来衡定的,有效益则体现了教学活动的价值。
从有效教学的含义中,我们不难看出: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它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均衡发展的内涵;有效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有效教学和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有效教学更多的关注教师的工作效益;有效教学也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改也教师提出了两条要求。
首先,教的立足点的改变。
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授业解惑,而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
其次,学的有效性,即学生获得发展。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通过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习体验来考察课堂教学是否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二、对课堂教学氛围的思考据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能有丰富的想象,才能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因此,我们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有效性教学。
众所周知,“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首先,教师要具有亲和力,要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阅历,可以实现教学的连贯性,避免教与学相互脱节;了解学生的爱好或者兴趣,可以达到教学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为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依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进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导语】⾼效课堂是⾼效型课或⾼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的⽬标达成的课堂,具体⽽⾔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标的效率较⾼、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影响⼒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下⾯®⽆忧考⽹为您推荐了数学⾼效课堂⼼得体会和感悟【4篇】,欢迎您的参阅。
1.数学⾼效课堂⼼得体会和感悟 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的学习积极性,向学⽣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法,获得⼴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真正实现⾼效课堂以下是我就如何进⾏有效的课堂教学的⼀些⼼得。
⼀、激发学⽣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创设富有兴趣的故事情景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学习知识的情趣,点燃探索的渴望,⾃然⽽然就会促使学⽣带着问题乐意、⾃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轴对称”时,我是这样导⼊的,⾸先提出⼏何引⾔中的问题四:“要在河边修建⽔泵站,分别向张村、李庄送⽔,⽔泵站修在什么地⽅可使所⽤的⽔管最短?”同学们对这⼀早已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产⽣了极⼤的兴趣,都积极思考,互相商讨并尝试解决。
在此基础上,我进⼀步引导学⽣将这⼀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顺利地引⼊了新课。
通过这样引⼊,使学⽣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如,在讲相似三⾓形⼀章前,⽼师可这样问:“你能够⽤⼀杆直尺,不爬树测树⾼吗?不过河测河宽吗?只要我们认真学好相似 三⾓形这⼀章,就能轻⽽易举地做到。
”这样,容易抓住学⽣的好奇⼼,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引起学⽣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学能⼒和合作探究精神。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改变以例题、讲解、⽰范为主的教学⽅式,以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投⼊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让学⽣⾃主探究是⾼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例如在进⾏《⼏何》中垂径定理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进⾏的: 1、让学⽣动⼿。
感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大的有效性是数学教师最大的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有所提高的保证。
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对有效性探索上的两点感悟。
1. 明确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1.1 明确教学目标,上课时教师明白这堂课要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变化,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进行。
1.2 围绕目标的教学必须是有效性的教学,为了增强效果,教师上课时可适当的使用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也可以实际操作演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在讲“相反数”时,让学生品牌相同、颜色不同的帽子各五对,然后把这些学生排成一队,中间一个不戴帽子的作为原点,然后让戴上颜色帽子的两位同学分别站在中间同学的两侧,每对距离一样远,这样学生觉得很好奇,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便开始因势利导的讲解:一看位置(原点两侧);二看距离(相等);让学生总结这样一对数的特征,然后教师顺势给出定义。
就这样,既做到了化难为易,又做到了数形结合,体现了数与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轻轻松松达到了教学目标,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教学策略,并创造性的加以运用,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2.1 立足学生,主体参与策略。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中心,他们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将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转化为个体能力。
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不但能学到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还学会了理解思考,从而自主地参加解决问题的研究性活动。
我的做法是: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活动探究;深入开展讨论,进行充分交流;及时总结归纳,进行大胆猜想;开展周密论证,实施深层数学化;师生达成共识,得出正确答案。
比如讲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时,给出这样一道题:师:老师要留作业,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这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字样:“甲乙两地相距40km,摩托车的速度为45km/h,货车的速度为35km/h,…………?”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将作业题补充完整并列方程解答。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众所周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现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与“组合图形的面积”两节课的教学,从四个侧面简述我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做法与体会.一、在教学目标定位上,要准确恰当,符合认知有人说: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是的,教学目标是决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因为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 所以课堂教学目标明确了,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增加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 由于分数概念是三年级学生初步接触的重要知识,对学生是很抽象的一个内容,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把教学目标确定在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手段,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1)通过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研究,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交流的意识和语言表达、动手实践的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上三点,分别体现本节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教学目标.再如,“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认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数据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初步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理交流,从而归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题例,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主要锁定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学习活动,利用转化的方法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从而探索归纳出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二、在重难点的突破上,要集中精力,集中突破教学的重点是一节课的核心内容,难点是阻碍落实教学目标的瓶颈. 也只有明确了重、难点内容,课堂上教师才能集中精力,抓住关键点进行教学,进行有效地集中突破. 最终让学生学有所得.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理解几分之一;教学难点是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重点,又因为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所以,它对以后学习起着基石的重要作用. 因此,为了有效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在教学方法上选用演示与操作有效结合的方式进行,即教师在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平均分”的含义的基础上,再以认识突破口展开教学,选取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件——分早点,通过媒体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选、折、画、说等四个步骤的教学活动,紧密围绕几分之一展开教学,在时间分配上,重点放在学生的选、折、画环节,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几分之一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最终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目的.再如,“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分割”与“添补”的方法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是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组合图形的认识并不会困难. 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对转化思想也有所了解.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需要放在:如何把组合图形通过“分割”与“添补”这一操作为载体. 总结出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开拓学生思维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从而也体现数学教学的本真——发展思维,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在关键点上.三、在学生主体凸显上,要问题导思,合作交流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去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地建构知识. 当然,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观察后思考并创造表示“一半”的方法,接着再安排让学生对不同的图形选一选、折一折、画一画、自己动手操作创造,最后通过质疑“不同的物体,不同的图形,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可以用表示?”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时,教师再一次引导学生先观察后思考:这些涂色部分可用什么分数表示?你是怎么想的?接着通过展示交流、观察对比、归纳,抽象出分数的本质意义. 以上这些环节,学生始终在参与学习的过程,都是学习的主体.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课前动手拼图,并让学生观察交流,共同感受组合图形的特点. 课堂中多次安排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反馈学生的多种解决方法后,又组织学生讨论解决方法的可行性. 这些过程也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在教学预设生成上,要互为互补,和谐统一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教学中它又会有动态的生成,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充分估计到课堂上发生的各种情况,考虑好应对的策略,才能及时捕捉和把握好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师提出:“不同的物体,不同的图形,为什么都可以用表示?”再如:“同样一个正方形,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却都可以表示呢?”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能引发学生深入的数学思考. 只有学生明确了分数的本质意义之后才能正确回答,所以,对于有些同学的错误回答,教师就抓住了这样的生成资源,很好地发挥了引导作用,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目标. 展示时,学生说到对折,教师追问:你用了对折,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对折吗?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当学生汇报了分割与添补的方法后,教师追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分割和添补法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从未知转化为已知)另外,在练习时,当学生汇报了一个组合图形的分割方法后,教师追问:在分割时应注意什么?(注意给定的条件能否满足分割后的计算要求)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式、方法、策略、途径等具有多样性,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选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落到实处.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要在操作层面上进行实践与反思,把操作层面上的实践做法上升为理论层面,而且要在理论层面上予以研究,用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在实践中用理论的观点来阐释教学现象,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欣喜地看到大部分教师能自觉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活动,课堂上能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新知,学生充满活力,课堂变得更加精彩,这一切确实使人惊叹万分。
然而在“畅所欲言”“自主探索”“活跃气氛”的背后,我们冷静地思考后发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活动、轻体验,重形式、轻实质,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数学教师去深思,如何让数学真正回归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下面谈一谈笔者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学习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化”,更关注学生的“数学化”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和生活得到了有效的融合和连接。
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常常将生活化的材料引入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从而达到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
但当学生面对现实生活材料时,往往习惯于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
如果学习材料选择不当,容易影响数学思考目标的达成。
因此,我们必须合理选择生活化材料,处理好生活化和数学化的关系。
如教学“搭配”一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老师出示两件上衣(灰色风衣、红色毛衣)、三件下装(咖啡色裤子、红色裙子、蓝色牛仔裤),并提出问题:每次选一件上衣、一件下装,一共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法?学生小组开展活动(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摆一摆)。
生1:可以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教师请学生展示搭配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用每件上衣分别去配三件下装。
)生2:我认为只有5种。
教师愣了一下,请他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2:我认为上身穿灰色风衣,下装穿裙子这种穿法不合理,因为它们是不同季节穿的。
师:可以这样穿吗?生2:这样穿在一起要被人取笑的。
生3:我认为只有4种。
上身的毛衣是红的,下装的裤子是咖啡色的,这样的颜色搭配也是不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