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6.4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1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1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1读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一文,学到了一个新词,并获得了新知。
辜鸿铭先生这篇文章,在我的印象世界里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这个“晚清怪才”,不同于鲁迅先生那样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力,也不像林清玄那样充满着悲悯的情怀;他更像是一个指路人,给混乱中缺乏自信的中国、深陷文明危机的欧洲、甚至是整个世界的文明指出一条明路。
宗旨,一目了然,自然是阐述中华文明的精神,肯定儒教传统下的中华文明仍具魅力与价值。
辜鸿铭先生在此文中写到:“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
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
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
”“温良”这个词,很好的概括了中国人的品性,确实也是中华民族的品性。
文中写到:“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温良来源于同情,却高于同情。
这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力量。
在我看来,温良不是软弱,而是消磨了粗鲁和蛮狠的力量。
温良充溢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的细节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无处不在。
与西方的利己主义不同,我们中国更加强调甘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
这种温良的力量延续到现在成为了我们在困难来临之际的众志成城的力量。
在河南的暴雨中,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都站出来,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筑起了一道道堤,只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得到保护。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整个社会的劲儿都往一处使。
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击败暴雨,它冲刷了我们的身体乃至性命,却冲刷不了我们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含7篇,由的***投稿精心推荐,我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会不邀游伴,不与父母,必会携我的知心好友——书,来陪我游历明川大河。
因为我确确实实被我的这一位良师益友所折服。
何谓“良师益友”?我想阅读书籍将会是最完美的答案。
品茗书香,进入我神驰已久的书海,在其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嚣抛诸脑后,在天堂飞翔。
因为阅读我听懂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白了“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领悟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多娇,引得无数文人竞折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
读书之时,我对古人之云心领神会。
我喜欢把指尖轻划在书页上,享受那集富韵味的书质;喜欢口中不断朗诵文中之精髓,让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爱让自己的思绪插上翅膀,不断揣摩,思考文学,飞到文学的彼岸……仍记得往日里,茶余饭后之时,总愿意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看着落日的余晖,带着崇高的敬意欣赏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
穿过晚霞,我彷佛看到一个世纪前中国文明被“进步”的西方文化冲击的时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要将西方文化全盘代替中国文明,有一个坚强不屈的声音宛如开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般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他的淳淳细语回响在我的耳畔“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朴,此外还有灵敏”。
我颔首沉思:百年前与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谁来传承中华文明和优秀得道德传统?他告诉了我,在许多生活的琐事之中,透其细节我们都能摸索到中国人的精神。
平日里,父母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我们注重的礼节孝悌,这难道不是我的中国文化优秀得传承吗?是否还记得1861年北京的战火,那是从“万园之园”圆明园升起的硝烟。
中国人的精神观后感范文800字5篇《中国人的精神》是2012年8月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辜鸿铭。
亦名《春秋大义》或《原华》。
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国人的精神观后感,欢迎阅读。
中国人的精神观后感1辜鸿铭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常在班上提起他,一脸的扼腕,常惊呼世人不理解如此爱国天才。
当时的我很不能理解老师的崇拜,常在想,不就是一个迂腐固执的怪老头吗?不就是抱着残旧思想的“封建余孽”吗?用得着推崇吗?直到应党的要求,拜读了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后才发现,他的爱国是纯粹的爱国没有任何杂质,这种精神远远覆盖了他的怪诞他的封建他的守旧他的迂腐。
他大概是那个年代里最神奇的学者了,辜鸿铭一生拿过13个博士学位,按说身受西方教育多年,应该是一脑袋西洋思想。
然而他给后人留下的形象,却是不折不扣的“中式”风格。
然而他的《中国人的精神》是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论。
在这本书里面他还谈到了民主、中国语言、战争等等,虽然我们现在看来不免有局限性,但是他那犀利的笔锋和独到的见解依然让你感到佩服无比。
当然,整文也不是说全都赞同只是他写此书维护中国的赤子之心可见一斑,已经很值得我们敬佩了。
看罢此书,感叹到何谓是“中国人的精神”?当年抗日,积贫积弱之中国危在旦夕,无论华夏大地的国人,还是海外的华人华侨,纷纷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中华儿女共赴国难,同心御辱。
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大家众志成城,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和衷共济,终于完成了我们的“建国大业”,中华睡狮从此才站立起来。
当年在海外生活时,钱学森先生就立下铭誓:“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这就是一个海外赤子的“中国人的精神”。
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你身在何方,只要你的根本在中国,你总会希望回到母亲的怀抱,从而落叶归根。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11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平静而受到庇佑的心态能够让我们认清事物的生命:那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智,那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这句话是辜鸿铭这本《中国人的精神》里最想阐明的一个观点,也便是这本书里论述的主题。
选择一本书就犹如选择去了解一种思想,选择这本书首要的原因也就是想了解到底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想知道要从什么方面来谈这个何其广泛的“精神”二字。
其次的原因也便是这位伟大的学者—辜鸿铭给我的影响,他精通九个国家的语言,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还翻译很多的古文经典到国外,在这么优秀的一个人笔下会说出哪些不一样的话语呢?或许是看的书太少,思想很浅薄,不得不说看的不是很懂,很多语言理解都有点问题的感觉,所以看的有点吃力。
看这本书应该要把自己置身于写作品的那个年代里,否则会很有意见分歧,至少在我看来如此。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在晚清以来,中国的形象被严重扭曲,于是1915年被称为“老怪物”的辜鸿铭先生就用英文写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旨在用自己的笔维护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知道这个写作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他把中国人描绘的过于美好了,他在书中写道:“中国人最奇妙的特性,我想在此说明,是当他过着精神的、孩童般的生活时,他仍然具有精神和理性的力量,这是中世纪的任何其他原始的民族所没有的”,这些过于美好在今天看来就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因为我不知道我们真的这样美好吗,我有点怀疑。
辜老先生还认为孔子为中国人民做的最伟大的事情是他赋予了他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这是一个国家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绝对的基础,而且借此,他使这一观念形成了一种信仰—国家宗教。
其实我不是很懂这句话,类似这样的有很多,所以看这本书有点艰涩。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锦集三篇【篇一】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面对这次灾难,所有的中华儿女诠释了一个最响亮的名字——中国;诠释了一个最伟大的名词——生命;诠释了一个最深邃的名词——中国精神。
——题记在拿到读本时,我将目光停留在封面硕大的标题“中国精神”许久。
作为一位极重灾区的孩子,一幕幕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我看到了,捐款箱前那只颤巍巍的,有点脏的手——“他们比我更需要帮助。
”我听到了天府广场上,此起彼伏的呼喊——“汶川不哭!四川雄起!”我感受到了警笛长鸣时,默默致哀的人群的鼻息。
是的,我们不能忘记:用生命保卫我们安全的老师;慷慨解囊的普通人,企业家;远赴灾区,参与志愿服务的义工;亲身于群众之中,驱散阴霾的心理专家;始终与生命赛跑,日夜奋斗的白衣天使...... 太多太多。
是的,我们已经证明:小英雄林浩,马晓凤,王波,宋雪,郎铮......一个个鲜亮的名字!或许我们是饱受诟病的80后,90后,但我们不是跨掉的一代。
我们活跃在志愿者的群体中,我们活跃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是的,我们应该铭记:在我们最危难的时候,祖国以他强有力的臂弯保护着我们;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那句让人振奋的话语“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让人如此振奋;在我们重建的时候,援建方与灾区人民的心手相联;还有,那些宁可自己淋雨挨饿,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军队,那些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再救一个人,还能救一个人”的军队。
还有,那些熟悉的面庞,还是那些熟悉的声音……读着《中国精神》,我的内心时而悲痛,时而感动,时而沉重,时而振奋,但最多的是热血沸腾,为伟大的祖国而心奋,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我们的祖国,正以自己的“中国速度”“中国态度”创造了“中国形象”,这些不都是我们的“中国精神”吗?那种被五千年中国文化浸润的,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心心相连的伟大精神。
读着《中国精神》,我将用我的生命反复吟诵【篇二】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一」在辜鸿铭先生所著《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有一篇名为《中国的妇女》的文章,其中对于中国“女性理想”进行了阐述,得出了中国女性归属于无私的“忘我教”,具有温柔、腼腆、忍耐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荣。
当时,饱经战火的中国正处于衰败之中,形象被西方极度扭曲,本书则有力的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偏见,就这一点而言,我十分钦佩辜先生,并折服于其文字的力量。
但是,论及其中内容,我却无法全部接受,尤其《中国的妇女》一文,让我忍不住在此反驳。
文中用大量篇幅围绕中国纳妾这一现象进行讨论,认为纳妾并不与夫妻之爱冲突,也并不会影响家庭幸福,反而是一种促进。
男性对妻子的保护与爱,就体现在让妻子免受妾的责骂、侮辱。
这不免就有些可笑了,如果男性没有纳妾,也就不会存在妻子被家中另一个女子辱骂甚至夺位的可能性,又何来保护一说?如此爱护不过是亡羊补牢罢了。
作者认同纳妾——接纳另一个女人与自己共享一夫、共同生活,是一件会令人生气的、难以接受的事情,但他却通过“忘我教”这样一种看似高尚的赞赏,武断的认为中国女性因无私而不会有上述心理感受,更不会与自己的丈夫大闹——就这样用一个“高帽子”把纳妾一事再次合理化了。
在我看来,这便是一种“道德绑架”,是对纳妾这一劣习的狡辩。
在做出女性属于“无私教”的时候,已经将男女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上,再冠以如此高名,让女性承受来自社会的道德压力,稍有反抗,便会被加上莫须有的不良不淑的罪名。
无奈低头的女性,默默忍耐着丈夫纳妾一事——这样乖顺的行动,又强化了人们对“无私教”的认可,恶性循环下,纳妾一事最终成了全社会认可的合理的行为。
“道德绑架”下,可怜的女性也只能无私忘我了。
文中作者批评了弹着钢琴唱着歌、出入社会的女性,他坚定地相信女性的美德就是照顾家庭。
我很认同家庭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照顾好家庭固然是一种美德,但这样的美德必须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如果是被时代所迫、被社会道德所迫而只能一心照顾家庭,操心每日饮食起居,这便不能称作美德了。
《中国人的精神》的读后感10篇- 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是一本由辜鸿铭著作,译林xx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元,页数: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一):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2xx.4.10 第一次读辜鸿铭的作品,感觉像在群山之中换了一座山来看这群山,角度完全不一样,对错我是评论不了的,水平差太远,有些说法我倒是比较倾向的。
想写写读后感,可无从梳理,无力梳理。
全书四成的篇幅是《中国人的精神》,也作《春秋大义》,是主要内容,至于后面的《中国的妇女》、《中国领域的约翰·史密斯》以及《中国学》,后两篇比较学术向,看看就过了,女人篇的观念还可以理解,求同存异吧。
《中国人的精神》写得还是不错的,青年人总是会想到“做人”的话题,那么要做什么样的人呢?我感觉辜鸿铭的说法我可以较大程度接受,“君子”,这种儒雅的、温顺的、精神充盈的状态,令人神往。
另,辜鸿铭对孔子的解读也是我以前没接触过的类型版本,当然我才疏学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勾起我对四书五经的好奇和欲望,看看别人是怎么解读的吧,前提最好是读过原著有一定理解。
读书治学,不因声名而先入为主,不因立场而偏颇评价,吾心往之,时刻自省。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二):“缺少精确”的中国人距离本书出版的时间,应该差不多一百年过去了。
一百年后,中国人仍然“缺少精确”(P7)。
这点感受,主要来自对本人从事的汽车行业的体会。
这本书买了三年多,因为标题没有引起我的注意,一直没有掀开读一页。
偶然翻着看了看,瞬间被吸引了。
作者的许多观点有失偏颇,甚至在今天看来有点迂腐、守旧,不过作者的博学和严谨,还是让人印象深刻。
这本书的翻译确实有些糟糕,因为本书是辜鸿铭先生用英文写作,再由后人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所以很多词不达意的地方,比如P17中“对中国人说:“离开一切很随我,随我到群山,到群山中隐士的小屋,在那儿过真正的生活——一种心灵生活,一种不朽的生活。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16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1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1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呢?中国人的精神与西方人的精神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读了之后,受益匪浅。
读了此书,不得不佩服辜鸿铭先生的文化修养,于是我上网搜了有关他的资料。
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
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二十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辜鸿铭先生用他对中国的理解,向世界宣扬了儒家思想,阐述了他眼中的中国人。
“中国的人性类型给你的整个印象是他的文雅,那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文雅。
”这是辜老对中国人性格的描述,他还引用了一个例子,他曾在某个地方读到一位在两个国家都住过的外国朋友的评论说,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而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
不知道对日本人的这种评价是否真实。
但他认为但凡在中国生活过的人都会像他一样赞同对中国人的评价。
相对西方人的张扬,追求个性,我们中国人更多倾向于中庸之道,温文儒雅,彬彬有礼,给人一种不温不火之感,亲切而没有距离感。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影响深远,但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中国传统文化被忽略,崇洋媚外之风愈烈。
西方节日,情人节,圣诞节气氛十足,重阳节,中秋节,元宵节却越来越冷清,我们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穿的是“破”裤子,哼着大多数中国人听不懂的rap。
2022《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四篇范文《中国人的精神》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它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当时中国人精神上的软弱与苟且,展示了中国人苦难中的勇敢与坚韧。
这本书读后,让我深受触动,明白了中国人精神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第一篇:中国人的韧性与坚持《中国人的精神》中的《阿Q正传》让我深切体会到中国人民的韧性与坚持。
小说中的阿Q是一个贫苦农民,生活困顿,被人欺负,但他从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阿Q总是不屈不挠地寻找生活的希望和出路。
他虽然在物质上一直贫穷,但他的精神却是坚韧的。
这种韧性和坚持,是中国人民在困苦中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
第二篇:中国人的自尊与保命本能在《中国人的精神》的《狂人日记》中,鲁迅以一篇独白的形式,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精神颓废的中国社会。
这篇小说以“我”为视角,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封建社会的奴性和自卑。
小说中的“我”面对现实的压迫和不公正对待,内心充满了愤懑和无奈。
他却没有放弃对自尊与尊严的追求。
正是因为中国人民在世俗的压迫下,保持了对自我尊严的认同,才有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三篇:中国人的悲观与乐观《中国人的精神》中的《孔乙己》展现了中国人民悲观与乐观并存的精神状态。
小说中的孔乙己是一个贫穷、落魄的酒保,生活无望,被环境所打败。
在他的悲观情绪下,却隐藏着对人生乐观的态度。
“酒色是人生的两大欢娱,哪个能没有呢?”这句话表达了孔乙己对生活的看法,他仍然能从生活中找到一些乐趣和慰藉。
中国人民在悲观的环境下,仍然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这是中国人精神的独特性。
第四篇:中国人的勇敢与胆怯《中国人的精神》中的《食人回忆》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苦难中的勇敢与胆怯。
小说中的主人公沈小说是一个贫困的农民,他生活在一片纷乱的社会环境中。
尽管面对种种的艰难险阻,沈小说却没有退缩。
他勇敢地面对困苦,寻找生活的希望和改变。
他的胆怯不仅体现在外界的恐惧和威胁下,更体现在他内心的对未来的焦虑和忧虑中。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相关推荐《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前三章的标题: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真正的中国人: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
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
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
什麽是爱的法则?爱的法则就是爱你的父母。
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好公民的最高义务就是忠诚的义务,不仅是行为上的忠诚,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诚。
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
如果学习中国文明,美国人将变得精深;英国人将变得博大;德国人将变得淳朴;法国人将得到所有,以及比现在更精致的优雅。
学习中国的著作的文学,对欧洲和所有的美国人都有益。
中间两章为补充:被视为权威的一些外国人,他们如何以及不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语言的。
对于欧洲的美国,也包括日本和中国,今日向往自由的人们,获得自由的唯一办法:循规蹈矩;学习正确的循规蹈矩。
这就是中国文明的秘密,做正确的事并遵守礼法。
这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精神的本质。
真正或真实的中国女人是贞洁的,是羞涩腼腆而又廉耻的,是轻松快活而迷人、殷勤有力而优雅的,只有具备了这三个特征的女人,才是中国女性的观念。
真正的中国妇女。
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宁静祥和的心态让我们看清了万物的生命,这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性,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21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21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1从这本书的的简介得知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从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真正的中国人: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
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
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物。
什麽是爱的法则?爱的法则就是爱你的父母。
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好公民的最高义务就是忠诚的义务,不仅是行为上的忠诚,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诚。
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
如果学习中国文明,美国人将变得精深;英国人将变得博大;德国人将变得淳朴;法国人将得到所有,以及比现在更精致的优雅。
学习中国的著作的文学,对欧洲和所有的美国人都有益。
中国礼仪,学习正确的循规蹈矩。
这就是中国文明的秘密,做正确的事并遵守礼法。
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精神的本质。
那么他们有哪些表现,或者说在那些细节可以体现出中国人的精神?首先,中国的语言。
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
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出现过危机,至少它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写道,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归纳出来,那就是“温良”。
作者认为,中国人的本性是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几乎是完全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所以说中国人是典型的“温良”,但今时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温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贬义的味道。
为此,我想借麦加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的颓废的、被阉了的驯良。
中国人的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
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精神无处不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
正是这种品行,中国人热爱和平,尊重值得我们尊重的万物。
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________于同情的力量。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________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________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所以,中国人需要“温良”精神,发扬“温良”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首先不得不说辜鸿铭是一个天才。
一个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超人。
这本书是1915年出版用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而且此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虽然我个人觉得部分思想也有极端之处,但是正如豆瓣ID黎旭所说,在辜鸿铭所处的那个几乎是要全盘否定东方文化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一种极端的思潮,或许只有用另外一种极端去予以抵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平静而受到庇佑的心态能够让我们认清事物的生命:那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智,那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这句话是辜鸿铭这本《中国人的精神》里最想阐明的一个观点,也便是这本书里论述的主题。
选择一本书就犹如选择去了解一种思想,选择这本书首要的原因也就是想了解到底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想知道要从什么方面来谈这个何其广泛的“精神”二字。
其次的原因也便是这位伟大的学者—辜鸿铭给我的影响,他精通九个国家的语言,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还翻译很多的古文经典到国外,在这么优秀的一个人笔下会说出哪些不一样的话语呢?或许是看的书太少,思想很浅薄,不得不说看的不是很懂,很多语言理解都有点问题的感觉,所以看的有点吃力。
看这本书应该要把自己置身于写作品的那个年代里,否则会很有意见分歧,至少在我看来如此。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在晚清以来,中国的形象被严重扭曲,于是1915年被称为“老怪物”的辜鸿铭先生就用英文写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旨在用自己的笔维护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知道这个写作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他把中国人描绘的过于美好了,他在书中写道:“中国人最奇妙的特性,我想在此说明,是当他过着精神的、孩童般的生活时,他仍然具有精神和理性的力量,这是中世纪的基督教徒或任何其他原始的民族所没有的”,这些过于美好在今天看来就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因为我不知道我们真的这样美好吗,我有点怀疑。
辜老先生还认为孔子为中国人民做的最伟大的事情是他赋予了他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这是一个国家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绝对的基础,而且借此,他使这一观念形成了一种信仰—国家宗教。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首先不得不说辜鸿铭是一个天才。
一个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超人。
这本书是1915年出版用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而且此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消失过危机,至少它已经连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写道,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归纳出来,那就是"温良'。
认为,中国人的本性是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几乎是完全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所以说中国人是典型的"温良',但今时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温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贬义的味道。
为此,我想借麦加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的颓废的、被阉了的驯良。
中国人的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
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觉中国人的"温良'精神无处不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
正是这种品德,中国人喜爱和平,敬重值得我们敬重的万物。
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怜悯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才智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怜悯心来源于怜悯的力气。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所以,中国人需要"温良'精神,发扬"温良'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3在辜鸿铭先生所著《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有一篇名为《中国的妇女》的文章,其中对于中国"女性抱负'进行了阐述,得出了中国女性归属于无私的"忘我教',具有温顺、害羞、忍耐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荣。
当时,饱经战火的中国正处于衰败之中,形象被西方极度扭曲,本书则有力的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转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偏见,就这一点而言,我非常敬佩辜先生,并折服于其文字的力气。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中国人的精神》作者辜鸿铭。
亦名《春秋大义》或《原华》。
《中国人的精神》是“晚清怪杰”辜鸿铭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名曰《中国人的精神》。
有关读书心得,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1民国怪杰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提出中国的家族等同于教会。
理解这一点,首先要看辜鸿铭对教会功能的论述:“在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宗教里,教会的真正功能,不是教导道德,而是教导信仰,这就是我曾向你们说明过的,不是呆板的、不偏不倚的如‘你不可撒谎’、‘你不可偷窃’之类的教条,而是灵感,一种让人们服从那些准则的强烈情感。
因此,教会真正的功能不是教导道德,而是激发灵感,激发人们成为有道德的人;事实上就是激发并且点燃人们服从道德的强烈情感。
”(《中国人的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第38页)以笔者个人在家族这个组织中的见闻来看,家族的所起作用确实了如同教会。
笔者姓林,笔者的家乡福建泉州是一个家族文化遗留较多的地方,可以找到很多家谱。
笔者翻阅家谱时,发现家谱上记载了大量祖先的光辉事迹,比如记载的本支林姓(林姓不只一个支系)的来源是这样的:商朝时期的比干是纣王的叔叔,因忠谏被纣王杀害,当时比干的正妃陈氏已有身孕,害怕纣王伤害腹中婴孩,于是带着婢女四人去牧野躲避,后来在长林(今河南淇县西南)石室产一男,取名泉。
周武王得天下后,旌表比干忠烈,召比干夫人及遗孤,因泉生于长林石室,故赐姓林,改名坚。
此外,家谱中还详细列有从比干到当今的每一代林氏子孙的名字,其中有的人还有简要的介绍——一般是这个人有功名或者做了其它光宗耀祖的事情。
另外,本支林姓家族的祠堂里供奉着大量的祖先牌位和悬挂着大量昭示祖先功德的牌匾(少量牌匾为在世人立的),常见的比如有“进士”“举人”匾,这是表明这个家族曾经出过进士和举人。
对家谱和祠堂介绍到这里,聪明的读者或许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已经明白了家族为什么和教会是等同了:家谱里面记载的大量祖先的光辉事迹和祠堂里悬挂的大量昭示祖先功德的匾额,正可以“激发并且点燃人们服从道德的强烈情感”,这种“强烈的情感”源于家谱和这些匾额告诉人们说:“你们的血统是高贵的,你们的所作所为要对得起你们的身份,你们不能让祖先蒙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导读:本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呢。
青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对国家和民族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阅读了有近代中国文化怪杰之称的辜鸿铭先生所著的《中国人的精神》。
这本书从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中国人的精神》原载1914 年的《中国评论》,1915 年更名《春秋大义》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
全书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尤为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在这部著作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
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却并不可怕没有侵略性,没有荒唐,没有邪恶。
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
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
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确是自由的过着一种真实的、感觉的生活。
书中还谈到了中国的语言和无法绕开的中国的文明。
作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
而书中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不可否认,辜鸿铭所强调的那种“中国人的精神”,确实是令人向往和怀念的。
老先生对中国人和西方人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推崇中华文化、儒家文化,认为中国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和灵敏的。
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论调里在当时的西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在他看来,西方人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
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闲人阶层”,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这也是对20 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
如今的中国,尽管有一批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却在日益西化的大众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所以会有人总是觉得“西方月亮比中国圆”,从而忘掉根本。
以我们当代人的眼光来看,我们对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须继承和发扬,也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科技,绝不能有那种民族自大的心态,从而能让我们民族的文化在与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中继续发扬光大,造福于我们的中华民族。
辜鸿铭是一个天才。
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 个博士学位。
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语翻译到西方。
曾为六国使节当翻译。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辜鸿铭,是应该被历史记下的。
探索中国人的精神,没有也永远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