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之浅思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弹性预设中的动态生成无锡市玉祁中学(214183)钟志鹏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预设是基础性的工作,生成相对是提高性的工作,它们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这个整体的两翼。
预设与生成的相互关系反映的其实是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科学而艺术的把握预设与生成,要强调对教材和目标的深入钻研,对课堂教学的设计要留有弹性的空间,时刻以目标引领又不为显性预设所束缚,就有可能在动态中实现生成。
本文拟通过一节课堂教学中的两个教学片段的描述,就教学中的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问题,谈一些个人的思考。
在和学生共同学习“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第八节)这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预设:创设情境:科学实验表明,用电源给金属丝加热可以发射出电子。
如图所示,可以形象的看作是一把“电子枪”。
图1问题引导:1、假设电子刚从金属丝射出时的速度为零,电子若要击中金属板上的目标A,该怎么办?(如图1所示)问题引导:2、假设电子击中的目标A为一个小孔,电子将从小孔穿出。
如果要使电子击中后续目标B,该怎么办?(如图2所示)图2针对第一个问题,课前预设的结果是在枪口到A 所在的空间加一个场强方向水平向左的匀强电场,而很大一部分学生思考的结果却不约而同的都是在A 处放置一个正点电荷。
面对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差异,我以积极的态度肯定了学生的思考结果,及时抓住该方案的本质是让原本静止的电子受静电力而运动起来打到A 点。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加匀强电场也是可以的,不同的是加点电荷电场电子受到的静电力是变力,而匀强电场却给电子一个恒定的静电力。
这样结合学生的课堂生成既解决了所提问题,又认识到电子在匀强电场和非匀强电场中受力状况上的不同,无形中还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用动能定理1/2mv 2=qu 来求加速过程的末速度v ,是否适用于非匀强电场的问题有深刻的理解。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于构建动态生成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作者:黄群英来源:《考试周刊》2014年第12期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要精心、明确预设的,但是这种预设并不意味着课堂是既定的、刻板的、不可逆的机械程序。
它要在实际学情的演变中,特别是动态的课堂进程中,形成与生成的某种有效益的平衡。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蕴含着动态生成的丰富资源。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互动中铸造课堂的新异风景。
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是通向未知的旅程,如能出现意外的风景才是教学的上佳境界。
一、弹性预设是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基础无论是传统还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从教学设想、计划的教学程序到实际进行的过程,从教到学再到学生的发展,它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和转化生成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它不可能完完全全地按计划进行,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新情况、新思维、新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情况弹性地预设,及时地把握动态,进行有效的生成。
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记录了孔子与四个弟子的一次谈话,课堂中有的学生突然发现子路等四人言志时发言的顺序颇有“意味”,故此,我顺势就四子言志的顺序让学生进行探究。
我先提出疑惑:“我认为…长幼有序‟,年龄最大的子路最先发言,符合孔子推崇的…年长为尊,尊者优先‟的礼仪原则。
但后面三个弟子发言的顺序变成了:冉有、公西华、曾晳。
年龄在四子中居第二的曾晳却是最后一个发言,令人疑惑。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却是孔子逐一点名,这跟孔子的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是否相矛盾呢?这其中是否另有他因?”学生一听,进行了积极的思考,生发出了很多想法。
有的学生认为:四人发言顺序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结果。
因为孔子对子路等四人的志向了然于心,对子路等四人的性格也了如指掌,四人的谈话呈现了一种逐层递进,有机统一的整体感。
孔子的安排,正是他“因材施教”教育观的体现。
对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思考“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
“生成”相对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实施新课程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一切都是预设好的,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等,甚至于每个环节各安排几分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各设置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等等,都事先设计好,一环扣一环,它都是围绕着如何教而展开的,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由于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性,使教学变成了知识灌输的过程,虽然教学中教师也设计了组织学生讨论的环节,但教师是学生发言的直接的,绝对的评判者,学生往往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而在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
预设式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知识分割成一个个小的要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机械的处理,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基本停留在对概念,背景,事件,意义的记忆上,而没有学会分析,比较,更不能进一步把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和生活相联系。
传统的预设性的教学活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的主导代替了学生这一主体。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及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生成新的想法和各种要求。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动态生成性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读,真正体现了当今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与传统的预设式教学相比,动态生成式教学的价值颇多。
1.能较好地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课堂中尽管教师想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性,但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拟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学生的思维和活动被束缚在教案框架内,主体性得不到很好地体现。
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则为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了有有利条件。
弹性预设,让生成演绎精彩课堂作者:张文娟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7年第10期语文教学应基于生命、回归本真,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
教师要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多元对话中交融心灵、碰撞思维,形成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使课堂教学充满朝气。
教师要解除预设的束缚,捕捉有价值的资源,发挥教学机智,对学生予以引导、点化,将教学引向精彩。
一、弹性预设,为生成铺垫基石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经验积累、内在需求、个体差异、知识建构等,才能与学生平等交流,在互学中共生,在探究中生成精彩。
预设要力求精简,少一些“以逸待劳”的随意,多一些“有备无患”的应急。
教师要设计弹性的预设、开展多向的交流,适当“留白”,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动态生成铺垫基石。
1.弹性预设,不囿于本教师若“坚守”预设,势必会封闭创新的空间,使教学变得僵化。
课前预设只为教学提供可参照的结构框架,而不是僵化的固定标准,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各种情况灵活调整。
2.丰富手段,因需施教预设应具有灵活性、开放性,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及时调整教法,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使课堂富有生趣、充满生机。
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有教师以“境”导入,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让学生由题生疑:“作者为何要写这首词?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有教师以“情”导入:“每逢中秋佳节,一轮明月悬于浩瀚星空,我们仰望明月的那一刻,会有怎样的情感要表达?”二、捕捉契机,让生成演绎精彩1.再现生活,“诗”“歌”串联一体语文教学只有回歸生活,使静态的知识与多彩的生活彼此融合,才会让学生把握内涵,引导出有价值的资源,促进教学的生成。
如在教学《枫桥夜泊》一课时,教师播放歌曲《涛声依旧》,师生交流如下:师:歌词中的“无眠”一词是什么意思?生: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一俗一雅,表达得明明白白。
“无眠”有很多近义词。
生:不眠、难眠、未眠、愁眠……师:让我们再读一读歌词,感受“无眠”的滋味。
浅谈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预设教育活动。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
“生成”对应于“预设”。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
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为止。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要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新教科书的编写更注重学生主动实践、自我感悟、自主创新。
选文更具有人文性和时代性,体例和呈现方式灵活多变,注重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
课程标准变了,教科书变了,教学宗旨变了,语文课堂增加了许多可变的因素,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应该有所变动。
预设的教案不能再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线索。
“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再受学生的欢迎,学生渴望自由,乐于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
课堂上,教师应随时关注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
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
“动态生成”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它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
“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动态生成”也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
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立足于课堂的开发,把执行教案当作课堂教学的起点。
悉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学生反馈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鲜活资源,并以此来调整教学行为。
传统的课堂教学由教师统一预设,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要求教学实际过程与预先设计能够完美对应。
但是教师所面对的是―个个生动的个体,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潜能很难被准确全面的认识,统一设计往往会制约他们潜能的发展。
正如教育法则所发现的热带金鱼养在鱼缸中,生长缓慢,长到三寸多,便不再生长。
如果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本停滞在三寸长的金鱼迅速长到了一尺。
同理,如果将学生拘泥于一个小小的、教师预设好的、能够掌控的“鱼缸”中,不管“鱼缸”多精美,学生永远难以长成“大鱼”。
要想学生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就要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更为自由的空间。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弹性设计,生成动态课堂。
一、充分预设,为生成动态课堂做好准备生成动态课堂并不是不要预设,相反,充分预设是生成动态课堂的基础。
教师课前预设要放服整体,照顾个体,设计弹性方案,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预留空间,为学生发挥创造性、自主建构预留余地。
1 预设分层教学目标生成动态课堂绝不是漫无目标地放任师生信马由缰,它需要教师根据个体差异的实际情况,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设定基础三维目标,同时还要预测学生可能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被激发的后续学习目标。
让学习目标在动态中不断达成与生成,为学生学习定向。
2 预设完备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预估学生学习所需,将教材内的精华资源与教材外的周边拓展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并开放地接纳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教学资源,以学生所需为基点,灵活多样地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素材。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笔者将教学资源制作成教学网站,以交互问答、在线教程、案例欣赏、活动互动、即时消息、上传发布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学生。
其中大部分教学资源被制作成模块形式,学生根据个人学习所需随时切入,随时退出,任意转换所需学习资源的场景。
这样的资源整合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方便。
同时,教学网站中即时消息和上传发布等栏目,可以及时、广泛地接纳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资源。
例谈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的策略课堂是一门艺术,是一门交织着预设与生成的艺术。
课堂不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也不是师生的即兴生成表演。
没有弹性的预设就不会有动态的生成。
语文教师应注重弹性预设,关注动态生成,把握生成价值,使语文课堂充满灵性,上出语文味儿。
案例一:这是一节一年级的阅读课,教学内容是《北风和小鱼》,老师大概认为学生已经感受到了北风的骄傲自大和小鱼的勇敢,一定会喜欢勇敢的小鱼,因此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北风和小鱼,你喜欢谁呢?”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喜欢小鱼,老师满意地笑了。
但正在这时,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却说:“我喜欢北风,因为北风很厉害,大家都怕它!”于是老师停下来,示意他不要再说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发现这个小男孩还在念叨刚才这句话,不再那么认真、那么投入后面的学习了……反思一:“快乐课堂需要充分预设”我们应对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进行全面的预设,设想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多种创造性的应对策略,以便能够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
第一位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没有做出周密的预设,对学生生成的语言没有作出创造性的应变,丧失了一次绝佳的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机会。
教师不妨这样处理:“是啊!那么就请你当一回厉害的北风,其他小朋友做勇敢的小鱼,分角色读一读课文吧!”然后组织学生互动:“勇敢的小鱼,面对厉害的北风,你害怕吗?你最想对北风说什么呢?”在小鱼坚定的回答、与北风的对话中,更有效地利用了课堂生成资源,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案例二:苏教版第三册《狼和小羊》:狼故意找碴儿,一开始的故作平静,假模假样,到气冲冲,再到最后的蛮横无理,穷凶极恶,“可怜”的小羊在强大的狼面前据理力争,不卑不亢,能言善辩,彬彬有礼,可是最后还是逃脱不了厄运。
第一位老师教学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小羊看到狼不会跟他说这么多话的,肯定会吓得逃跑”。
弹性预设灵动生成摘要:科学课堂教学除了要预设教学方案传授知识,还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不断地调整。
课堂教学结合了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特点,课堂教学与预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只有处理好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能让科学课堂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本文从这一点出发探讨了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预设与生成。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设计;预设与生成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预设。
而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彩的点拨或讲解,由于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课堂教学的预设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发挥价值,因此怎样在课堂预设与生成上体现科学课堂的活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面对现状自我反省(一)忽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所谓高效的教学一般是从两个方面来衡量,第一个方面是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二个方面是教学效益,教育中向学生们传达的价值取向需要符合时代和个体进步的要求。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并不重视教学效益,只一味地向学生传输重要知识点,以知识点讲的细及多来衡量教学效率,支持学生采用题海战术获得高分,但这样的方法往往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教师忽视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导地位。
(二)忽视学生长远发展目前的初中教育由于承受着初升高的压力,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不重视学生的科学精神,学生的个性发展被压制了,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是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这种教学方法是完全不可取的。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预设与动态生成(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南朝鲜族乡汉族中心校)课堂教学既是预设的,也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我们要努力建构一种开放、互动、动态、多元的课堂教学形态,从而在生成中彰显课堂的生命活力。
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和呈现出来的许多新的想法、新的问题往往是我们无法预料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捕捉到这些新想法、新问题,则往往会成为创设有效堂课的契机和亮点。
为此,教师在预设课堂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有效生成。
一、教师在预设时要给学生留有生成的余地。
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从本质特征上说,那是生命之间的对话,是生命之间的认同、交流和碰撞。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师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一起体悟文本中所蕴涵的生活底蕴和生命信息。
其中有的部分是属于师生双方的生命中拥有的,会予以认同;其中有部分是属于师生双方的生命中没有的,那些我们能赞同的,就会欣然接受,并得以内化。
其中有部分是会发生分歧,教师在预设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不要毫不犹豫地予以舍弃,甚至给予批判。
这就需要教师在预设时要给学生留有生成的余地,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慢慢加以领悟和体验。
二、教学预设目标要根据生成情况做到机动灵活。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分歧很大,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以致课堂教学预定的任务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也没有实现。
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达成的往往是预期的认知目标,而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已经有所超越,所以这样的课应该得到肯定。
课堂教学目标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如果这一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未达成的认知目标完全可以在后续的课中继续达成,而不必死扣在这一节课内。
教学目标本身也不是预设了就不能变更,应该随着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而及时调整。
三、教学预设要考虑到生成教学。
生成需要随机应变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要求教师有在教学中应对和处理偶发情况,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善于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
2024年《预设与生成》学习心得范文自从我在2024年开始选修了《预设与生成》这门课后,我对于未来的世界充满了更多的期待与好奇。
这门课程为我们打开了未来科技世界的大门,让我们了解并学习了许多关于预设与生成的知识和技术。
通过一年的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了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
现在,我将分享我的学习心得与经验。
首先,我想讲讲我所学到的预设与生成的基本概念。
在这门课中,我们了解到预设与生成是一种包含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
通过预设与生成,我们可以使用计算机模拟和模仿自然界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以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启发我们进行创新和创造。
在学习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我们不仅学习了预设与生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学习了许多相关的技术和工具。
比如,我们学习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生成和语音合成技术,学习了基于强化学习的机器人控制和自动驾驶技术,还学习了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创作与设计技术。
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还增强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预设与生成不仅是一种理论和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通过学习预设与生成,我意识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的方法往往是相互关联的。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不仅要了解问题的背景和条件,还要善于发现问题背后的规律和模式。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我们才能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并创造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因此,在学习预设与生成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通过学习《预设与生成》,我还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了解到了许多有趣和前沿的技术和应用。
比如,我了解到了基因编辑和生物合成技术的最新发展,这些技术有望彻底改变人类生活和医疗健康的方式。
我还学习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这些技术让我们能够进入一个虚拟的世界,并与现实世界交互和融合。
2024年《预设与生成》学习心得模版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既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也需要动态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
“预设”,众所周知,是指教师在课前对自己教学的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
所谓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
可见“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体现的是对文本的尊重,强____师的设计与安排,张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
相对而言,“生成”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它着重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强调学生的活动与思维,张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
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师需要认真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使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二、“少一些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
要想有精彩的课堂生成,必须作精心预设,因为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再精心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
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我们谈的“少一些预设”是指少一些硬性方案,多一些弹性和灵动。
预设什么。
指课前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等等,它要求教师注重自身的专业素质,使自己具有丰富的理论积淀和实践经验,能从广度和深度上研究教材,能精心地设计教法。
其次,教师能____学生的生命成长,充分地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文本。
怎样预设。
我认为教师除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的把握之外,还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及情感体验,并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找准教学起点,精心预设教学过程,充分地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弹性预设动态生成——初中英语课堂任务型活动有效性的研究摘要:任务型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促使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能够贯彻落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教育理念,从而促使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有效理解。
为深化任务型活动在初中英语课堂的有效应用,初中英语教师就必须正确认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合理预设、关注生成中有效开展初中英语课堂的任务型活动,在“弹性预设”、“动态生成”中达到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初中英语;任务型活动;预设;生成《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教育学的过程,监控教与学的效果,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即强调英语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要智慧的、有效的处理教、学,主导、主体,预设、生成之间的关系,实现灵活性、层次性、阶段性教学。
任务型活动的开展时初中英语课堂的重要教学活动,合理且有效的利用任务型活动辅助初中英语教学,能够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在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合理利用生成资源的过程中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任务型活动理论分析任务型活动是由浙江大学David Nunan教授提出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在开展课程教学时教师要先在课前精心布置与教学有关的各种教学任务,让学生进行任务资源的手机和信息的整合,并且将所有的信息进行记录、处理,在课堂上进行集中的分享、交流,以通过任务完成的方式达到学习目的。
二、合理预设:注重预设任务目标、任务内容、任务角色1、合理预设任务型活动任务目标教师在开展任务型活动时,必须提前确定开展任务型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为达到什么样的任务教学效果。
根据提前预设的任务目标来创建具体的任务活动,才能够保障学生在参与完成任务时是有方向的、具体的活动,任务的价值才能够得到具体的显现。
当然这里所说的目标包括两个内容,分别为宏观目标以及微观目标。
宏观目标则是指在开展任务型活动时其预设目标即为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达到有效任务完成、有效教学的目的;而微观目标则是指在开展任务型活动时具体对应活动的内容所达到的知识理解、知识学习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性与生成性的问题姓名:郭瑞祥时间:2013、5、15所谓预设就是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的规划,使得教学在一定的程序上运行。
生成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化学问题或情境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
在化学教学中,追求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而是需要教师在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预设的基础上,依循学生的认知曲线、情感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策略,让预设转化为生成,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韵味。
教师要把握必须提前预设的内容。
一般地说,教师要在课前对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清晰、理性地思考与安排:①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出发点。
无论是知识、能力目标,还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目标,都必须在课前预设好,并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每一个教学环节来体现。
当然,目标的预设必须有弹性,以利于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及时调整。
②教学内容。
一堂课让学生学什么,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选择,使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使它离学生比较近并富有亲和力。
③教学过程与环节。
对于课堂上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如何衔接、过渡、延伸、拓展;怎样实现信息流动通畅,反馈及时;怎样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探索、研究,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不能随心所欲。
④教学方法与手段。
凭借怎样的手段来辅助教学,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必须提前预设,并且要精心准备。
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是可以在课堂上和谐统一的。
一、弹性预设,为生成留有空间。
所谓“弹性”就是指为实现化学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设计出灵活、动态、板块式的“学”案,而不是周密细致、一成不变的线性“教”案。
它不需要教师预计教学过程的全部细节、每一环节的时间分配和实验探究的具体步骤等。
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之浅思
作者:陈青青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9年第01期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预设教学目的常常会使教师不太关注教学过程本身,而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预定计划或方案的简单体现,这样做的结果常常会使教学过程失去活力。
动态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处理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和问题,凭借自身的综合素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教学中的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引导教学活动不断更新,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
因此,动态生成成为当前新课改积极提倡的新理念。
但是,在追求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性的同时,我们不该忘记课堂预设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动态生成与课堂预设两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仍然只是后者的一种补充与修正。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动态生成与课堂预设的关系,是中学语文教学必需面临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弹性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
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之处是教师有精心预设教案,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因此,预设成功的案例在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等方面是有可取之处的。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在课前解读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依据学生的情况设计教案,这是教师所特有的工作。
但是,过于精细的预设会成为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使课堂失去活力。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是具有弹性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自觉“预设”师生、生生、生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形成弹性化方案,即方案应是一个粗放型的结构,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
许多特级教师采用的粗线条的板块课堂设计就是为课堂生成而进行的弹性预设。
二、挖掘课程资源是动态生成的前提
动态生成式的课堂教学观,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把课堂中各种有意义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出来,用来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事实上,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来看,教学中学生的灵机一动、节外生枝、别出心裁等:都可能催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
源,都会为课堂教学生成带来新的可能。
这是因为学生的思考中包含着他们各自的见解,包含着他们独特的创造,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就更显珍贵。
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蹲下身来与之平等对话,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利于学生发展的鲜活的课程资源;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要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宝贵。
同时,对于及时捕捉到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和内容适时地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教师因素是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
弹性预设制约着动态生成,动态生成反作用于弹性预设,教学的艺术在某种意义上就体现为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
教师的教学预设是超前的策划,预设时缺乏现场感知,当教师把事先设想好的方案带人课堂时,往往会发现情况特殊而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
这是因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无论是言语,还是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
面对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教师需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能够及时对学生生发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凭借教学机智应对生成性问题;对预设的教学进度与环节、方法与手段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按照教学情境动态的实施教学方案。
这种应变是事先意想不到的,比如认知错误的处理、课堂灵感的引发、学生质疑的导引、意外干扰的应变、现场需要的调节,其调整的决策必须完成于瞬间,容不得教师去细细琢磨,反复推敲。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对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的教学情境作出解释和决策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水平也正体现于此。
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智慧和教学水平,科学而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需要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刻地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积累经验。
有经验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能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生成性”的特点,而在实施课程计划时,又能根据课堂教学的“生成性”特点灵活处置,使教学设计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
具体而言,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认真思考,并与备课时预料到的情况进行比较。
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实施教学。
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要思考和判断是否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如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就要及时组织学生对生成的问题进行研讨,生发更为丰富、综合、完善的新认识。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所需要的教学知识,产生于处理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的情境过程本身,以及相应的“行动中的反思”。
这对教师而言是一个逐渐积累和发展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
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实践智慧的体现。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向教育专家、学科专家和同事学习,更要学会向自己学习,向自己的教学学习。
总之,教学是基于弹性预设的动态生成过程,我们应在预设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实现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与升华,这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也是课堂教学理念新的追求,也唯有此,才能使课堂焕发出旺盛的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