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14
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项目名称:石炭纪有翅昆虫的起源和辐射
委托单位: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博物馆
受资助人:张志军
起止时间:2005年12月~2008年11月
国土资源部
二○○九年十一月二十日
目录
一、研究领域及资助研究项目概况 (3)
二、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前沿 (3)
三、研究工作总结 (4)
1.研究项目实施情况 (4)
2.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5)
四、经费使用情况 (11)
五、单位审核意见 (12)
一、研究领域及资助研究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基础性研究课题,研究领域为古昆虫学。
本项目受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支持,工作的主要内容为采集石炭纪昆虫标本;对透翅目、蛩蠊目、疏翅目和太直翅目(原直翅目)标本进行系统分类;对有翅亚纲各类群进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通过世界石炭纪昆虫的对比,探讨石炭纪昆虫的起源和辐射。
外协部分工作内容是对三叠纪昆虫进行分类研究。
二、研究领域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前沿
石炭纪昆虫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有翅昆虫,距今3亿年左右,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在德国、法国、比利时、波兰、捷克、俄罗斯、阿根廷、美国和中国等国家均有发现,但主要集中分布在西欧和北美。世界上较为著名的石炭纪昆虫产地有德国Hagen-V orhalle(其时代为Namurian B期),美国伊利诺斯州Mazon Creek(其时代为Westphalian 期)和法国Commentry、Montcean-les-Mines(其时代为Stephanian 期)。前者产出300多块标本,分属5个目20多种;后两者种类较丰富,各有100种左右。
早石炭世早期,昆虫化石极为稀少,最早的且无争议的(有翅)昆虫化石是发现于德国Bitterfeld的古网翅目昆虫1种:Delitzschala bitterfeldensis Brauckmann et Schneider, 1996,其时代为Namurian A早
期(Branckmann & Schneider, 1996)。先前认为发现于阿根廷Namurian A期的昆虫化石,其时代实为稍晚的Westphalian期(Brauckmann et al., 1994)。
Namurian期是石炭纪有翅昆虫发展和开始分化的主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昆虫主要分布在欧洲,共7个国家和地区有分布(荷兰、比利时、德国、波兰和捷克等),欧洲之外仅美国(犹他州)和中国(祁连山地区)有分布。除中国和德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标本数量极少,有的仅发现1-2块标本(Brauckmann et al., 1996)。目前中国已发现石炭纪昆虫化石1000多块,初步鉴定不少于7目50种。中国是除欧美之外唯一分布有纳缪尔期昆虫的国家,其昆虫化石数量巨大(已超过1000多块),种类丰富(50种以上),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东亚),对于研究石炭纪昆虫的起源、发展和扩散及晚石炭世古气候重建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三、研究工作总结
1.研究项目实施情况
按照项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对宁夏石炭纪昆虫进行了系统的采集和标本整理,采集标本约1000多块,归属7个目50多种;对透翅目和太直翅目昆虫演化和系统发育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了宁夏祁连山昆虫群的起源的辐射。
完成的具体实物工作量如下:
整理石炭纪昆虫标本近1160多块(其中包括洪友崇研究员和彭德成博士提供330多块),完成910块标本编号工作;
完成原蜻蜓目和蜚蠊目标本的照相、绘图和描述工作(4块标本);完成太直翅目(Archaeorthoptera)130多块标本的照相(440多幅)和部分标本的绘图工作;
疏翅目标本的初步分类工作(79块标本);透翅目和蛩蠊目初步分类工作(约320块标本);
发表论文6篇,其中2篇为国际SCI检索;参加并发表国际会议论文摘要3篇,其中1篇在大会上作口头报告。
此外,完成了8篇论文初稿(待发表中)。
2.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1)主要工作成果
(1)描述发表了纳缪尔期最大的蜻蜓化石
巨脉科(Meganeuridae)是一个绝灭的科,隶属于蜻蜓总目(Odonatoptera)原蜻蜓目,目前已发现3个亚科约9个属。主要分布于法国上石炭统斯蒂芬阶(Stephanian)、美国上石炭统威斯发阶(Westfalian)和下二叠统、英国上石炭统威斯发阶(Westfalian)、俄罗斯二叠系等地层中。本科的昆虫体型通常大到极大,翅展一般在200mm以上,而且分布广泛,是石炭——二叠纪的一个优势类群。中国宁夏上石炭统纳缪尔阶(Namurian)发现的新属种——祁连山神州巨脉(Shenzhousia qilianshanensis Zhang, Hong et al),是巨脉科已
知层位最低、时代最老的昆虫。据保守估计,新种的翅展可达450-500mm,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昆虫化石,也是世界纳缪尔期最大的昆虫化石。此外,还报道了同一层位发现的另外两个科的蜻蜓化石:Paranamurotypus xiaheyanensis(归属于新科Paranamurotypidae)和Oligotypus shangheyanensis(归属于Paralogidae科),说明了祁连山昆虫群具有非常高的物种多样性。
(2)探讨了透翅目昆虫的演化
描述了透翅目昆虫1科4属9种。在对透翅目昆虫化石翅脉结构深入研究和系统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纳缪尔翅蛉科(Sinonamuropteridae)在地史中的演化规律,将该科的演化分为4个阶段:原始阶段(离脉时期)、早期阶段(联脉时期)、过渡阶段(触脉时期)和特化阶段(并脉时期)。
(3)发现最古老的蜚蠊目化石
蜚蠊(俗称蟑螂)是一类适应性极强,分布范围较广的昆虫,尤以居室内的种类最为人们所熟悉,最早的蜚蠊化石发现于石炭纪晚期。在中国宁夏地区晚石炭世纳缪尔期采集到的蜚蠊化石纳缪尔华夏蜚蠊Cathaysiablatta namurensis,其时代是目前最为古老的。通过研究,发现该种前前缘区宽、主脉间具有极为复杂的网脉,是区别于石炭纪晚期其它蜚蠊的重要特征。
(4)太直翅目昆虫的翅脉形态变异和种间界限探讨
太直翅目是祁连山昆虫群的一个重要类群,其种数多,数量丰富,占已采集标本的1/2左右。以中国栉脉属(Sinoctenoptilus g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