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教案 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2.54 KB
- 文档页数:4
汽化与液化,凝固与升华教案内容:一、汽化与液化1.1 教学目标: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汽化和液化的原理和条件。
能够运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1.2 教学内容:汽化的概念和条件:温度和表面积。
液化的概念和条件:温度和压力。
汽化和液化的应用:蒸发和沸腾。
1.3 教学活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液体蒸发和沸腾的过程。
讨论汽化和液化的应用,如蒸馏水和冰块的使用。
二、凝固与升华2.1 教学目标:了解凝固和升华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凝固和升华的原理和条件。
能够运用凝固和升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2 教学内容:凝固的概念和条件:温度和冷却速率。
升华的概念和条件:温度和压力。
凝固和升华的应用:冰冻和干冰。
2.3 教学活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凝固和升华的概念。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固体凝固和升华的过程。
讨论凝固和升华的应用,如冰雕和干冰的制冷效果。
三、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3.1 教学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
能够运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2 教学内容:汽化和液化的现象:蒸发和沸腾。
生活中的应用:空调和热水器。
3.3 教学活动: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蒸发和沸腾现象,如洗手时的蒸发和煮水时的沸腾。
讨论空调和热水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利用汽化和液化的原理。
四、生活中的凝固和升华现象4.1 教学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的凝固和升华现象。
能够运用凝固和升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2 教学内容:凝固和升华的现象:冰冻和干冰。
生活中的应用:冰淇淋和干冰运输。
4.3 教学活动: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冰冻和升华现象,如冰箱中的冰淇淋的凝固和干冰的升华。
讨论冰淇淋的制作过程和干冰在运输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利用凝固和升华的原理。
五、综合应用5.1 教学目标:能够综合运用汽化、液化和凝固、升华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汽化和液化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蒸腾。
能比较两种方式的想同和不同。
2.能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蒸发现象,能借助实验分析液体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
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小蒸发的事例,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吸收热量。
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沸腾的实质。
4.能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液体沸腾的图像,能根据液体沸腾图像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
5.理解沸点概念。
能说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标中应用。
6.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出热量。
能说出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标中应用的事例。
教学课时两课时(含实验)教学准备五组:铁架台。
酒精灯。
石棉网。
200ml烧杯。
酒精温度计。
硬纸板。
玻璃片。
一次性打火机。
30%酒精。
50ml注射器。
乙醚。
等。
棉签。
水。
视频仪。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1.板书设计。
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状态变化:液体气态。
蒸发能量变化:吸热。
影响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风速。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液化。
液化状态变化:气态液态。
能量变化:放热,影响因素:温度下降,体积压缩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的应用。
低沸点物质的应用。
2.教学过程设计。
蒸发⑴分发器材,实验室上课无此步骤。
⑵让学生用棉签蘸30%酒精涂在手上,观察现象,讨论,归纳出蒸发概念。
⑶例举洗手后不擦干怎样使手快干,归纳出影响蒸发的因素。
⑷俗话说冷冷在风里,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归纳出蒸发的能量变化。
⑸设凝,电风扇能对任何物体降温吗?⑹分组实验,水的沸腾。
注意观察现象,并描述。
a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同时有大量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迅速增大,汹涌冒出水面。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一篇关于《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教案的良好模板,帮助教师指导学生顺利学习。
教学目标:
1.理解物质的气化和液化。
2.学会气体的压强计算和压强与物质状态的关系。
3.掌握液化时的热量交换和特点。
教学内容:
1.气体的压强计算: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室或者示意图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气体的
压强,包括气体的分子运动和撞击,压力公式,计算气压等。
2.物质气化:让学生了解气化的过程和原理,包括气态物质分子而言容器内分子撞击而使
得分子逐渐扩散,放大各种气细颗粒,从而形成气体等。
3.物质液化:让学生了解物质液化的过程和原理,包括通过调节温度和压力,使得气体分
子距离变得比较近,从而形成更密集的分子排列,使得分子不断进行相互吸引和结合,最终形成液体等。
教学方式:
1.联合式授课:教师可以联合课件、实验室和例题等来讲解和演示液化和气化的原理。
2.小组讨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液化和气化的结构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
兴趣和学习。
3.作业练习:教师可以通过例题、小测试和模拟题等来帮助学生检查并自我评估自己掌握
液化和气化的情况。
教学评价:
1.反馈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问题,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2.成果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验和期末测试等形式,来辨认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发现
问题和进行调整。
3.体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际应用及反馈,来判断课堂教学效果,掌握教学重心
和方向。
该教案模板可以直观、理解、掌握气态物质的液化和气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商南县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学科教案编号17课题: 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主备人:何燕萍二次齐备时间10.14 三次备课人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化和液化,知道物质的液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知道沸腾现象,能描述水沸腾前后的情景,知道沸腾图像的意义。
3、知道蒸发现象,能区分沸腾和蒸发。
4、知道液体汽化需要吸热,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二、教学重点: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液体汽化需要吸热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归纳总结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四、教学方法:自学实验演示类比举例五、课时设计:1六、教学流程:(一)学生自学(见学案)1、将棉球蘸少许水在课桌上写上自己名字,请同学们观察水的变化。
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水变少了,有的看不见了,水跑哪里去了?2、汽化和液化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袋中空气后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过一会儿,会看到塑料袋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塑料袋又瘪下去了。
解释这个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怎么解释这些变化?解释:酒精液体受热后汽化变成酒精气体,体积变大;当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后,酒精蒸汽向外放出热量,酒精蒸气又液化成酒精液体,体积减小。
结论:物质的液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二)对学1、列举生活中有哪些汽化和液化的例子2、根据生活中观察到的水“开”的现象解释什么是沸腾?水烧到一定的温度才会“开”,水“开”时有大量的气泡冒出,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3、类比于探究固体融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应该怎样设计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这个实验?(图3.3—2)怎样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列表、作图)(三)群学1、同学分组讨论水沸腾时观察到了什么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从实验中可以看到:沸腾之前,不断加热,水中有气泡产生,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在沸腾的过程中,虽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但酒精灯要持续加热,一旦停止加热,沸腾就停止。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优秀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汽化和液化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汽化、液化,理解汽化、液化可逆2、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知道沸点3、知道蒸发可致冷4、知道液化的两种方式5、结合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习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教学重点:1、水的沸腾2、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3、液化的方式教学难点:沸腾与蒸发的区别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熔化过程中,要吸热还是放热?2、晶体熔化条件、特征各是什么?3、凝固,要吸热、放热?4、由三态变化引入汽化、液化新课。
探究新知一、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分类:沸腾、蒸发(一)沸腾1、定义: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剖析:①发生部位:液内和液表②发生温度:一定温度(沸点)③程度:剧烈2、水的沸腾实验:⑴目的: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沸腾温度⑴装置:注意:器材;组装等⑴沸腾前的现象:少量气泡形成,气泡上升变小,未到水面消失。
⑴沸腾时的现象:大量气泡形成,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
⑴记录表格时间/min温度/⑴⑴图像:(描点作图;图像分析)⑴沸点:定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②影响因素:液体种类;液表的气压(由学生阅读教材P60的小资料《几种液体的沸点》归纳)③水的沸点:1标压下,是100⑴补充:液体温度计中液体选用要求凝固点<被测液体温度<沸点3、沸腾条件:①温度条件:温度达到沸点②热量条件:不断吸热练习: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谁沸腾后,试管中的水是否沸腾?4、沸腾的特征:①温度特征:温度不变(保持在沸点)②热量特征:不断吸热学生讨论:教材P60想想议议(如下图)——纸锅如何将水烧开的?⑴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上的纸⑴水沸腾而纸锅不燃烧:纸的最高温度为水沸腾时的温度,达不到纸的沸着火点。
(二)蒸发1、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气化现象。
二、汽化和液化一、教学目标1.知道液体蒸发时所具备的根本特征。
2.了解蒸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液体沸腾的条件与特征。
理解沸点的概念。
4.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汽化时物质要吸热。
5.会画液体沸腾图像。
6.通过对“坎儿井〞工作原理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设计思路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验时机,提高学生对实验探究是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的认识。
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从中发现问题,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进展分析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用以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汽化及其两种方式,归纳总结出蒸发的几个特点。
观察水的沸腾是本课的重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此有了一些初步认识,请学生描述沸腾现象。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给出的根本观察内容进展研究的根底上,由学生归纳出实验的目的,明明白白地进展实验和观察。
三、教学资源1.实验录像:“乙醚蒸发〞。
〔条件允许时,可将录像、投影片等一并做入课件〕2.实验器材:酒精、棉花、酒精灯〔酒精灯需要大火或多头或者用酒精炉〕、铁架台、烧杯、两支一样的温度计、小量杯、麻油、滴管、打火机、手表。
3.投影片: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数据记录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装配示意图;方格坐标;蒸发与沸腾对照表及其空白表。
四、教学设计吗?演示实验:将酒精缓缓滴入已盛有麻油的小量杯内,使酒精将麻油的外表全部覆盖,请学生闻气味。
搅动液体使局部麻油漂浮在酒精外表,再请学生闻气味。
理。
只能闻到酒精的气味而闻不到麻油的气味。
可以闻到两种液体的气味。
提出问题并讨论解答。
得出结论:蒸发只发生在液体外表。
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学生可以看到麻油但闻不到气味,搅动后两种气味都可以闻到,这一事实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从而进展深入的思考沸腾的引入蒸发时液态变成气态进展的较缓慢,而水烧开〔即沸腾〕时液态变成气态进展的较快。
请几位同学描述一下沸腾现象,看谁说得全面。
板书:二、观察水的沸腾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P35中给出的根本观察内容进展研究,明确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活动应观察什么?从而有目的地进展观察实验。
《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掌握一定的绘图能力和实验探究及操作能力。
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能通过实验,用图像描述水的沸腾时温度的变化情况。
知道沸腾图像的物理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列举大量生活实例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对探究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记录,形成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水沸腾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达,总结出沸腾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复习引入二、探究新知探究活动:探究水的沸腾方法提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提出问题:根据自己生活中观察到的沸腾现象,试着提出几个物理问题,与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2、猜想假设:就上面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想,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3、明确实验目的:思考下列问题,带着问题做实验(1)水在加热过程中,气泡从哪里产生?大小如何变化?沸腾前后一样吗?(2)用温度计测量沸腾前后的水温,用描点法(坐标法)寻找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情况怎样?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沸腾是否继续?为什么?(3)归纳什么是沸腾?沸腾现象发生的条件是什么?4、设计并进行实验:提示:(1)为缩短实验时间:烧杯中的水以40ml为好,不宜过多,加热时,烧杯上要加盖纸板。
(2)实验中要正确使用酒精灯、温度计,注意安全,避免烧伤,烫伤。
(3)实验中,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如记时员、记录员、观察员等)(4)实验时,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再持续3分钟为止,将数据填入表格中。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课题§3~3 汽化和液化设计思想本节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实验机会,提高了学生对实验探究方法的认识。
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从中发现问题,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用以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汽化及其两种方式,归纳总结出蒸发的几个特点。
认识液化并能解释“白烟”现象。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许多物理现象充满了好奇,充分利用这一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三种状态,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这些知识和技能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
学生对生活中有关沸腾和蒸发的现象有较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且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法基本上已能接受,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探究方法。
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中的第3节。
本节内容属于初中物理中的热学部分,它是本章第1节“温度”、第2节“熔化和凝固”的继续,也是我们今后学习热和能的基础,在科学探究实验中是很重要的。
而本节内容又与自然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这一发展理念,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物理的意义和乐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3.了解沸腾现象及其特点,知道什么是沸点;4.知道蒸发致冷、液化放热,会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和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2.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3.通过观察现象及实验,知道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汽化和液化,能区别沸腾和蒸发。
《汽化与液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汽化与液化的含义,蒸发是一种常见的一种汽化现象,能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蒸发现象;(2)了解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分析改变蒸发快慢的事例;(3)能列举并分析增大和减小蒸发的生活实例;(4)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1)能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2)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2)在生活实例分析中,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影响液体蒸发的影响因素,液体蒸发需要吸热。
难点:实例中应用蒸发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酒精、透明塑料袋、热水、玻璃瓶、胶头滴管、酒精灯等。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活动】1. 在黑板上涂一些酒精;过一会儿观察现象。
2. 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观察现象。
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放置一会儿。
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思考与讨论】酒精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二)汽化与液化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错,像这种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汽化;反之,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思考与讨论】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汽化的例子?教师展示图片:晒衣服。
提出问题: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引出蒸发的概念。
(三)汽化的方式之一:蒸发1、蒸发的概念: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教师展示图片:蒸发的实质,提出问题:你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蒸发的实质吗?/学生(预设):组成液体的大量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处在液体表面的分子,就容易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离开液面进入空气中。
/2、蒸发的特点:师: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而衣服晾干其实就是一个蒸发现象。
《汽化和液化》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能比较两种方式的相同和不同。
2.借助实验分析液体的蒸发的三个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次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的。
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但要吸热。
4.根据实验数据作出液体沸腾的图像,并叙述沸腾的特点。
5.理解沸点的概念,能说出一ATM下水的沸点,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际中的应用。
6.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的两种方法和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放热,及液化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2.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3.知道液化的两种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影响液体蒸发速度的三个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授教学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实验器材。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会变干,衣服上的水哪里去了?
——>>>汽化的概念: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二、新课学习
汽化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讨论】液体蒸发的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1)液体的温度越高
(2)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的表面空气流动越快
补充实例说明,人们利用蒸发快慢三个因素来加快或减慢蒸发。
【例】农民在收割后,把谷放在通风的操场上太阳底下摊开来晒,然后隔段时间会把谷去翻翻,这里面用到了哪些原理?
还有:水在火炉上烘,水倒在盆中比装在杯中没的快;酒精擦上,用嘴吹……
老师在黑板上分别用水和酒精写蒸发两个字
得出结论:酒精蒸发的快,不同的液体蒸发的快慢不一样。
我们感觉到擦上酒精后手感觉凉凉的,能说明什么呢?
液体蒸发要吸热,下面就通过实验来证明。
综合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和液体蒸发吸热的原理,结合生活蒸发给我们的好处和坏处。
【例】风吹蒸发快,洗完澡,冷,电风扇夏天吹,凉爽。
狗吐色头,增大接触面积,加快空气流动速度,从而加快蒸发来加快散热。
【小结】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蒸发要吸热。
2.沸腾
【实验】(从温水开始加热,节省时间)
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
(1)沸腾前,水温升高,沸腾时,水温不变,同时有大量蒸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迅速增大,汹涌冒出水面,气泡破裂开来放出蒸气。
(这里让学生描述时越详细越生动
越好)
(2)归纳:(都可从实验现象中通过提示让学生归纳出来)
①沸腾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低于这个温度,液体吸热升温,不沸腾;在这个温度,沸腾,但不升温。
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③液体沸腾时,虽温度不变,但要吸热。
(3)沸点的概念及几种液体的沸点:
①注意:都是在一标准大气压(atm)下的
②水的沸点,1atm下,100℃。
【讨论】蒸发和沸腾(汽化的两种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液化
【引入】观察与思考:“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压缩乙醚液化”
【实验】水蒸气液化。
1.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温【实验】
(2)加压(压缩气体的体积)【乙醚液化实验】
日常应用:气体打火机,液化石油气等
2.液化放热:水蒸气冒出上方,放手感觉烫。
冰箱后面会发热等。
3.“白气”小组交流讨论。
(1)靠近壶嘴一段温度还是比较高,不会明显液化。
(2)水蒸气变成水珠液化要放热,所以,要更烫。
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三、结论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汽化和液化这两种物理现象,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有哪些心得体会,还有哪些不懂的,交流讨论一下。
四、课堂练习
1.某同学做出的水的沸腾图象,如图所示(标准大气压下)。
(1)图中t1=___________________。
(2)线段___________表示水在沸腾。
从加热计时开始经___________分钟水沸腾。
(3)到B点不再加热,水还能沸腾吗?说明理由。
2.夏天扇扇子,会感到身上很凉爽,这是因为: []A.扇出的风把身体周围的热空气赶跑
B..扇来的风是凉的
C.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时要吸热
D..扇来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
3.晾晒湿衣服时,为了干得快,人们总是把它放在向阳、通风的地方,而且还要把衣服摊开,这是因为决定蒸发快慢的因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五、作业布置
1.晒粮食时,为什么将粮食放在向阳的地方,并把粮食摊开?
2.夏天,冰棒从冰箱内刚拿出来,冰棒周围冒“白气”,“白气”是什么,怎么产生的呢?
六、板书设计
汽化(吸热)
液态←-――――--→气态
液化(放热)
汽化方式: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沸腾(沸点的概念)
液化方法:降温和压缩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