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上期第一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3.01 MB
- 文档页数:6
河南省2018-2019学年上期高三第一次质量考评语文试题整理制作:青峰弦月工作室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
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贵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
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
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贵的音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
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
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
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
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
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根,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
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
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
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上期第一次联考高一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参考答案:D详细解析:D项的分析不属于文中所说的好诗歌的标准。
2.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不应该有诗人自己的影子”错,文中有“‘要用想象力穿透生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结构生活现实’”。
3.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A项把必要条件误解为充分条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4.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A项,第一段景物描写,渲染了幸福安详的氛围,并没有“烘托了作者对徐志摩深切的缅怀和哀悼之情”。
B项,“聪颖、大气、潇洒、果敢”是指文章第二段列举到的海宁人,而不是专指徐志摩。
D项,文中没有用到对比手法。
5.参考答案:①从结构上看,总结全篇,呼应开头,使全文结构紧凑。
(2分)②从内容上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总结评价徐志摩的人生、诗歌的特点及其对后继者们的影响。
(2分)表达了作者深挚的赞美之情,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2分)6.参考答案:①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徐志摩一生对中国和世界诗歌的伟大贡献。
(2分)②尽管徐志摩的生命短暂,但他创造了巨大的文学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分)③他追求爱、美和自由的人生信念,对今天的人们也有启迪作用。
(2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7.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因先生教授的知识‘太肤浅’而退学,这反而培养了其超强的自学能力”曲解文意,不是退学培养了其超强的自学能力,而是深受家学的熏陶。
8.参考答案:D详细解析:A项,“在岭南大学的帮助下用了一年时间把父亲的遗作续完”错误,原文有“单独”一词。
B项,“就已经有了很多研究成果”在文中无据。
C项,“他断定远东与近东自古以来就有交流”说法错误,当时还不能立刻断定,只是猜想。
9.参考答案:①诸多研究成果不急于在完成后立即发表(不急功近利的表现)。
(2分)②为了研究敦煌学,他很长时间都居住在法国(耐得住寂寞)。
(2分)③饶宗颐为了一睹这匹蒙古马,硬是排了一年的队(治学严谨)。
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上期第一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上期第一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中国诗歌进入了缺乏创新激情的贫乏状态,摆脱不了平庸的纠缠,那些曾经让读者心动不已的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精品似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中国诗歌正难以避免地进入了缺乏艺术杰作的窘境。
造成当前中国诗歌创作难尽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导致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是好诗歌?好诗歌是对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状况的深度把握和对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追求的审美洞察,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真诚关爱。
诗人把握现实生活既不是对当下生活时尚的浮光掠影式的涉猎,也不是对自我生活趣味的低吟浅唱式的回味,而是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的具体生活中,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潜流。
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点,诗人绝不是为了创作的目的才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里去,而是要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作为出发点,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
如同秘鲁作家马里奥·略萨所说,作家的责任就是“要用想象力穿透生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结构生活现实”。
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形态是复杂多样而又千差万别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把握绝不是在诗歌中表现琐碎的生高一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活细节,而是要在涌动的生活潮流中追寻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走向,探求一个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内在情绪。
好诗歌是对超越国界的人类精神的合理张扬和对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价值的诗意追问,是从诗人的精神底层逐渐升华出来的人性思索。
文学是一个民族特定时代里的精神产物,理所当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打上了无法替代的特定民族的烙印。
2018-2019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附完整答案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江西玉山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期中考)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
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不过破落也还是贵族。
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
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楼烦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
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
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
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马迁说的“好酒及色”。
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
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
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
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
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
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
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
”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
项羽完全不动脑筋。
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
”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老家去。
豫西名校 2018—2019 学年上期第二次联考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1.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A“其审美功能逐渐弱化以致消失”于文无据。
B 六朝士人献诗求仕是因为六朝 帝王都喜爱文学。
D“除为了求仕外”错误,应包括“以文求仕”。
2.参考答案:D 详细解析:“按时间顺序”错,文章不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论述的。
3.参考答案:B 详细解析:“这说明我国古代,人们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诗歌”于文无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4.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微微流露出对汪曾祺小说的批判”解读错误。
5.参考答案:①第一个“疲倦”是指没有生气,没有精神。
(3 分) ②第二个“疲倦”是指果实累累,压迫树枝,让树枝有承受不住的样子。
(3 分) 6.参考答案:①满山遍野的植物,让作者体会到生命到暮年后缺乏生机。
②果实和鸟雀,万物的成熟与新生。
③天色和草香,衰落中的生机。
④虫鸣,生命的渺小和短暂。
⑤汪曾祺和废名作品,单纯的事物可以长存。
详细解析:答出其中任一点给 2 分,两点给 3 分,三点给 5 分,四点给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7.参考答案:A 详细解析:B 项无中生有;C 项曲解文意;D 项推论错误。
8.参考答案:D 详细解析:强加因果。
9.参考答案:①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首要任务来抓,由政府推动; (国 家) ②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尊重科学的社会风尚; (社会) ③进一步繁荣科普创作和科学普及,不断发展壮大科普工作队伍,加快科普 设施建设,全社会参与; (科普) ④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国家教育体系,推动重点人群科学素质的提高, 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增强科普保障能力。
(教育) (每点 2 分,答出任三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10.参考答案:B 详细解析:“动谓用兵”和“静谓持重”结构相同,“应动而静”和“应静而动”结构相同,“则 养寇以生奸”和“则失时以败事”结构相同,“妄举”的意思是“轻举妄动”,不能 分开,排除 CD 两项,“动静”作“中节”的主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 A 项。
河南省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中国文学的历史来看,中国的文学也有审美追求,但不管是理论家还是中国文学的作者,从来不曾认为文学是为审美、为文学的,而是更多地将文学当作了一种生存的方式和手段,绝大多数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
中国文学也因此形成了生活化的本质特征。
这主要表现于下列几方面。
一、以文求官。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以文求官的传统。
战国策士游说君主,阐述政治、外交主张,以谋取职位。
这游说之辞整理成文,便是《战国策》中的文章。
当时也有不少策士并没有向君主面陈己见,而是通过书信对君主进行游说。
汉代自司马相如因《子虚赋》而见知于汉武帝,作赋以求仕进便屡见不鲜。
六朝受士族情趣的影响,历代帝王都喜爱文学,故献诗以求住进亦不在少数。
自隋朝开始,科举制度通过诗文选拔官员,由此产生了士人以诗文备考的行为。
如白居易《策林序》说自己为应举,曾和元镇等在华阳观“闭门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
唐代之后,这种备考行为更为普遍。
二、以作诗文为官员职守。
中国古代,士大失首先是以官员的身份活跃在社会之中,故向帝王陈言献策,以文学来歌功颂德,进行讽刺和教化,也是他们职责所在。
中国古代的文体中,官员写作行政公文类文章是必不可少的,诸如奏、议、章、书、表,等等。
《尚书》中的那些典、漠、诰、训、誓、命的写作,都出于史官之手。
春秋时的百国《春秋及《左传》《国语》的写作也都是史官的职责。
三、以诗文交际。
礼有“无辞不相接”和“礼尚往来”的规定,故诗在西周就开始用于人际交往。
汉以来,诗文广泛用于人们的人际交往,这类诗词,不外乎对特定对象表示赞美、劝勉、怀念、祝贺、哀悼、要求、邀请,或诉说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说明某一问题。
如宇文少府赠李白以桃竹书筒,李白作《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简》答谢。
《全唐诗》收录将近五万首诗,而这类诗歌大概有三万首之多。
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上期第二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老满分:150分)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中国文学的历史来看,中国的文学也有审美追求,但不管是理论家还是中国文学的作者,从来不曾认为文学是为审美、为文学的,而是更多地将文学当作了一种生存的方式和手段,绝大多数具有明确的功利目的性。
中国文学也因此形成了生活化的本质特征。
这主要表现于下列几方面。
一、以文求官。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以文求官的传统。
战国策士游说君主,阐述政治、外交主张,以谋取职位。
这游说之辞整理成文,便是《战国策》中的文章。
当时也有不少策士并没有向君主面陈己见,而是通过书信对君主进行游说。
汉代自司马相如因《子虚赋》而见知于汉武帝,作赋以求仕进便屡见不鲜。
六朝受士族情趣的影响,历代帝王都喜爱文学,故献诗以求住进亦不在少数。
自隋朝开始,科举制度通过诗文选拔官员,由此产生了士人以诗文备考的行为。
如白居易《策林序》说自己为应举,曾和元镇等在华阳观“闭门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
唐代之后,这种备考行为更为普遍。
二、以作诗文为官员职守。
中国古代,士大失首先是以官员的身份活跃在社会之中,故向帝王陈言献策,以文学来歌功颂德,进行讽刺和教化,也是他们职责所在。
中国古代的文体中,官员写作行政公文类文章是必不可少的,诸如奏、议、章、书、表,等等。
《尚书》中的那些典、漠、诰、训、誓、命的写作,都出于史官之手。
春秋时的百国《春秋及《左传》《国语》的写作也都是史官的职责。
三、以诗文交际。
礼有“无辞不相接”和“礼尚往来”的规定,故诗在西周就开始用于人际交往。
汉以来,诗文广泛用于人们的人际交往,这类诗词,不外乎对特定对象表示赞美、劝勉、怀念、祝贺、哀悼、要求、邀请,或诉说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说明某一问题。
如宇文少府赠李白以桃竹书筒,李白作《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简》答谢。
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2021-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豫西名校2022-2023学年上期第一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
《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
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
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严谨认真的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
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
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
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
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
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豫西名校2018—2019学年上期第一次联考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中国诗歌进入了缺乏创新激情的贫乏状态,摆脱不了平庸的纠缠,那些曾经让读者心动不已的追寻民族独特体验和表达人类普遍情感的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精品似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中国诗歌正难以避免地进入了缺乏艺术杰作的窘境。
造成当前中国诗歌创作难尽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则是整个社会的文学审美意识的普遍弱化导致诗歌评价标准的缺失。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是好诗歌?好诗歌是对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状况的深度把握和对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追求的审美洞察,是从诗人的心灵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真诚关爱。
诗人把握现实生活既不是对当下生活时尚的浮光掠影式的涉猎,也不是对自我生活趣味的低吟浅唱式的回味,而是要深入到普通民众的具体生活中,挖掘隐藏在日常生活表象下的精神潜流。
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点,诗人绝不是为了创作的目的才走进普通民众的生活里去,而是要以普通民众的生活作为出发点,深入到普通民众生活的底层。
如同秘鲁作家马里奥·略萨所说,作家的责任就是“要用想象力穿透生活”,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结构生活现实”。
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形态是复杂多样而又千差万别的,诗人对现实生活状况的把握绝不是在诗歌中表现琐碎的生活细节,而是要在涌动的生活潮流中追寻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走向,探求一个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内在情绪。
好诗歌是对超越国界的人类精神的合理张扬和对跨越时空的人类永恒价值的诗意追问,是从诗人的精神底层逐渐升华出来的人性思索。
文学是一个民族特定时代里的精神产物,理所当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打上了无法替代的特定民族的烙印。
然而,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国界和跨越时空,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对人类共同追寻的普遍精神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