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52743
- 格式:ppt
- 大小:70.50 MB
- 文档页数:15
超声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超声技术的进步和在麻醉领域的应用使外周神经阻滞的方式和质量发生根本性改变,高频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的准确性和临床麻醉的成功率已经得到肯定,超声在臂丛阻滞中的应用是最为成功的典范。
1978年La Grange等报道了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采用超声多普勒探头先鉴别锁骨下动脉,在动脉旁注药。
但只有在90年代末出现高频超声探头后,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神经超声成像技术。
随着国内各大医院的该项工作开展,国内报道将逐渐增加。
超声波有特定的波长与频率,波长以声波的两个压力峰值距离表示,与穿透性相关。
频率用MHz表示,与分辨率相关。
根据能量守恒定理公式“E=f·e”,当频率提高时,波长便降低,即分辨率提高时,穿透性波长便降低。
高频率超声(>10MHz)可较好的显示神经结构(我们用的是10-14MHz),只有当神经结构位于表浅的位置(如臂丛神经),才能通过超声看到神经。
超声实时引导技术在臂丛阻滞的应用:双人操作,探头被置入无菌套内,主麻手探探头,扫描神经区域,使得、神经在轴平面成像,另一手持针在探头纵轴侧方进针,穿刺针沿着超声声束纵轴方向进入组织,整个穿刺针可在超声仪上获得完整显像,调整方向,直接到达神经点。
针尖接近神经,并穿破神经周围呈高回声的纤维膈时,助手注入局麻药5-7ml。
臂丛神经周围各种组织和穿刺针超声图像特征:①神经:横断面低回声,呈黑色,纵轴高回声,呈白色条带;②静脉:无回声,呈黑色,探头轻压呈压缩性改变;③动脉:无回声,呈黑色,但可搏动;④筋膜或纤维膈:高回声,呈白色;⑤肌肉:横断面低回声,呈黑色,纵轴高回声,呈白色条带;⑥肌腱:高回声,呈白色;⑦局麻药,无回声,呈黑色;⑧穿刺针高回声,呈白色,穿刺过程中可见针动态改变。
在超声图像上,可清晰地观察到局麻药注射扩散和神经束被推动的过程,可判断局麻药是否完全弥散至神经周围,局麻药的扩散很迅速,约在10-20秒后图像上局麻药已显示不清,神经分支之间往往存在纤维膈,单点注射常不能扩散整个臂丛神经,所以一般不在一个点注射全量,可重新调整穿刺针位置,到达另外较远或第一次注药没有药物扩散到的神经;再注射局麻药,甚至3-4点神经阻滞,可达到完整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分别有这4种路径作者:赵春华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57期麻醉是进行手术前的必要步骤,是为了让病人失去知觉,实现无痛手术治疗,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手术。
临床上有多种麻醉方式,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下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是常用的麻醉类型之一,主要介绍该麻醉类型的不同路径。
什么是臂丛神经阻滞?为什么要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是众多麻醉方式中的一种,属于神经阻滞的一大类。
臂丛神经阻滞能够实现对上肢部分的麻醉,对于上肢手术、部分肩部和胸部手术的患者而言,就需要采用臂丛神经阻滞。
该种麻醉方式是將局部麻醉药物注入臂丛神经干周围,促使臂丛神经干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
比如在手外伤后做手术,可以只进行臂丛神经阻滞,就只将手上的手进行麻醉,而不影响其他情况。
神经属于比较细小的组织,如果在进行阻滞时注入位置不准确,会影响到麻醉效果,甚至可能伤到其他神经,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臂丛神经阻滞要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麻醉医生在超声引起下,能够直观地判断解剖结构,从而找到神经,同时也能够直观地进行穿刺,提高了穿刺点的定位准确度。
在既往临床上,超声技术还没有运用到臂丛神经阻滞中时,通常采取盲打的方式进行麻醉,根据患者的体表标志来定位神经的位置,这种方式的风险较高。
使用超声引导后,提高了臂丛神经阻滞的精确度、安全,并且相对既往传统的盲打方式减少了麻醉药的用量。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有哪几种路径?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路径共有4种类型,分别为肌间沟路径、锁骨上路径、锁骨下路径、腋窝路径。
采用高频线型的超声探头,通常探头频率在6~13MHz。
①肌间沟路径:将超声探头放置在患者的环状软骨水平处,并横置于患者的颈部中央,开始观察后逐渐向外侧移动,然后按照这个方向可以观察到患者的气管、甲状腺、颈部总动脉、颈部内静脉和前斜角肌等等。
在超声扫描中能够很快辨认出颈部总动脉与颈部内静脉,这两者是寻找臂丛神经的重要标志性组织。
超声引导下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Vincent W.S. etal.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有赖于准确的神经定位、进针和局麻药的注入。
不幸的是,目前所用的标准操作技术都是盲目的,是依靠进针前体表标志和进针后诱发的异感,或以神经刺激器引起肌肉收缩来确定。
常常需要多次穿刺才能成功,导致与穿刺相关的疼痛和并发症。
这对于锁骨上途径尤其危险,因为有发生气胸的可能。
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有可能提高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
我们假设,超声成像可帮助准确定位臂丛神经并引导进针至靶神经。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目前最先进的以超声技术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及其临床应用进行评价。
方法: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获得书面同意后,选择40名择期行上肢手术的健康门诊病人接受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
排除上肢神经缺陷或锁骨上臂丛阻滞禁忌的患者。
前29例病人使用了配备8—MHZ直线探头的东芝Core Vision Pro unit (东芝公司,东京,日本)。
其余11名患者使用的是配备5—12MHZ直线探头、彩色多普勒、能复合成像的飞利浦ATL HDI 5000SonoCT unit。
待病人开放静脉和建立常规监测后,扫描臂丛和周围结构的关系。
患者仰卧位头偏向对侧45度,超声探头放在锁骨上窝的冠状斜面,在横断面下观察锁骨下动脉和臂丛(例如,在约90度时,图1)。
臂丛是一簇低回声节,常位于圆型搏动怀低回声锁骨下动脉的侧面,锁骨下动脉位于高回声的第一肋上方。
接着,皮肤消毒和麻醉后,将22号50mm的绝缘阻滞针(Stimuplex;Braun Medical) 从探头(在无菌封套内)的外侧端置入,沿超声束方向、与探头长轴平行进针(图2),并实时观察针的移动方向。
一旦针尖达到臂丛(图3),打开神经刺激器(Stimuplex),从0.5mA开始增加至最大1.5mA诱发肌颤搐。
检查并记录最小刺激电流、肌颤搐的部位、是否有异感出现。
然后,将含有1:200000肾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20ml和0.5%的布比卡因20ml在3~5分钟内缓慢注入。
超声引导下臂从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是一种非侵入性技术,能够减轻疼痛、缩短术后恢复期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本文将讨论超声引导下臂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是一种精确、安全、可重复性强的技术,通过超声仪可以实时观察神经位置和扫描神经区域,以准确注射麻醉药物。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可用于上臂和前臂,包括桡神经、肱神经和正中神经。
下臂神经阻滞是较为常见的技术。
下臂神经阻滞可用于手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疼痛管理。
手术前的神经阻滞可以减轻手术后的疼痛且恢复更快。
手术后的神经阻滞可以帮助控制疼痛且在影响神经功能的情况下避免麻痹等不良反应。
下臂神经阻滞最常用于两种手术:前臂和手部手术和上臂手术。
前臂和手部手术范围广泛,包括腕管综合征、去除肿瘤、肘关节置换和骨折修复等。
这些手术通常需要在小范围内对神经进行阻滞,由于神经分支较多且位置复杂,因此超声引导下的阻滞技术是更好的选择。
而对于需要进行麻醉的上臂手术,如肩部或肘部的手术,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可以延长麻醉的持续时间,且降低对常规麻醉和镇静药物的需求量。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还有其他优势。
首先,它可减少患者镇静药物的使用,从而减少镇静药物的副作用。
其次,与其他神经阻滞技术相比,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可减少对周边组织的损伤。
最重要的是,超声技术可以帮助确定深层神经位置,减少误注射的发生,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超声引导下臂神经阻滞适用于各种疾病和手术,具有医学价值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操作人员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和实践,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超声引导下臂从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技术,常用于手术麻醉、疼痛管理和诊断等领域。
通过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可以有效地控制疼痛、减轻手术刺激和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本文将重点介绍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主要包括尺神经阻滞和桡神经阻滞。
尺神经阻滞是指通过超声引导下的技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尺神经周围,阻断尺神经的感觉和运动传导,达到麻醉效果。
常用于手部和前臂的手术麻醉和术后疼痛管理。
桡神经阻滞是指通过超声引导下的技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到桡神经周围,阻断桡神经的感觉和运动传导,达到麻醉效果。
常用于上臂和肘部手术麻醉和术后疼痛管理。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具有以下优点:超声引导可以清晰地显示神经和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提供了高分辨率的影像,有助于准确定位和定向注射麻醉药物。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可以减少手术刺激和损伤,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可以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手术体验和术后恢复。
在临床应用中,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
医生需要具备扎针和超声操作的技术和经验,以及对臂神经解剖和神经阻滞的理解。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会采用消毒、局麻等步骤,确保安全和有效。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风险。
超声设备的成本较高,需要专业的设备和维护。
患者可能出现局部麻醉药过敏、神经损伤、感染等风险。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也需要一定的操作技巧和经验,医生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阻滞失败或其他并发症。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准确定位和定向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可以有效地阻断臂神经的传导,达到麻醉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临床操作中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操作,并注意患者的安全和风险控制。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摘要: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已经逐渐成为区域麻醉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可以提高神经阻滞的质量和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神经组织在横断面超声图像中表现为多样的圆形或者椭圆形,而且是被相对高回声图像包绕的低回声区域;从纵向角度来看,每根神经表现为相对较高回声,被许多不连续的低回声条纹所间隔。
上肢手术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手术,但由于小儿生理结构特殊,解剖学标志不清楚和神经深度随年龄不同变异大,小儿心理不成熟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等原因从而增加臂丛神经阻滞的操作难度。
神经阻滞在超声引导下具有直观性,能将局麻药物尽可能的作用于神经周围,取得确切的麻醉效果,减少了局麻药的用量,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超声引导;神经阻滞1导言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定位技术,主要包括肌间沟法,锁骨上、下路和腋路法等,其中腋路法是最常见的方法,但采用何种剂量的局部麻醉药物,临床没有明确的规定。
根据以往经验,采用不同剂量的局麻药物对阻滞效果有一定影响。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是能够在允许的最小剂量范围内达到最佳阻滞效果。
2超声技术的基础知识超声波具有特定的波长与频率,其波长与频率成反比;频率与分辨率相关,波长与穿透性相关。
临床应用的超声频率在2.5~20MHz之间,高频率(>10MHz)可清晰地显示神经分布、走行及粗细。
超声的扫描方式有短轴和长轴扫描;短轴扫描(横切)超声波束与神经走向垂直,臂丛神经为类园形、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低回声区及包绕周围的小强回声带;长轴扫描(纵切)超声波束与神经走向平行,神经呈条索状、多数平行排列但不完全连接的低回声区及分隔其间的强回声带。
超声引导穿刺有“平面内”和“平面外”技术;平面内技术穿刺针与探头轴线平行,针与目标完全可见;平面外技术穿刺针与探头轴线垂直,只能显示针的截面。
临床多使用短轴平面内技术,既能清晰显示目标神经又能实时显示针尖和药物扩散;但两种技术都没有结果证实其优越性,具体选用是个人的喜好。
超声引导下臂从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指的是通过超声成像技术来引导神经阻滞技术的应用。
随着
超声成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开始使用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来进行各
种手术和治疗,这种技术已经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神经阻滞技术。
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的过程中,医生会使用超声设备来观察和定位要阻滞的神经,然后使用注射器将药物注射到神经附近的位置。
通过这种方式,医生可以定位神经较准确
地注射药物,从而达到治疗和缓解疼痛的目的。
1. 上肢骨折后疼痛
在一些上肢骨折后的患者中,由于受伤造成的疼痛非常剧烈,患者很难忍受。
这时使
用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技术可以减轻疼痛,并在手术前或手术后的复原期间帮助患者
恢复正常活动。
2. 肩关节手术后疼痛
肩关节手术后患者常常会出现疼痛,手臂活动受到限制,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
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技术可以减轻疼痛,提高手臂的活动度,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到正常活动。
肱骨头骨折后疼痛是患者很难忍受的一种痛苦,这也是超声引导下的臂神经阻滞技术
的一种非常好的应用。
通过使用超声设备,医生可以精确定位神经,并将药物注射到神经
附近。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减轻疼痛,帮助患者恢复正常活动。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盲探法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手外科手术的麻醉效果摘要】目的:探究临床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盲探法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手外科手术的麻醉效果。
方法:在我院于2018年9月至今诊治的100例临床手外科手术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当中,将患者均分成两组,每组各50例。
其中研究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盲探法臂丛神经阻滞。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神经阻滞效果、不良反应及穿刺时间等结果比较。
结果:研究组穿刺时间、不良反应及桡神经、正中神经在干预后临床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手外科手术运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方式进行干预,能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短,临床不良反应少,对神经阻滞更加完善,在临床上具备大力推广意义。
【关键词】超声下臂丛神经阻滞传统盲探法手外科手术麻醉手是人类日常使用最为频繁的一项人体器官,对手带来伤害的概率相对于其他部位要明显高得多。
由于手部的人体解剖结构相对比较复杂,血管分布密集,手外科手术精度相对比较高,因此,治疗的难度相当大。
手术干预前,需要经验丰富和专业能力强的外科医生有效保持完善的手术麻醉干预,以充分确保医生在手术干预过程中患者手患部保持绝对的静止[1]。
通常临床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的方式进行手部麻醉。
传统方式以采取传统盲探法臂丛神经阻滞法,这种传统操作需要反复对患者手部进行穿刺后进行定位,这种方式极易对患者神经组织带来损伤,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臂丛神经阻滞也逐渐走进了可视化时代。
为给予患者更优质的干预,本文探究临床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盲探法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手外科手术的麻醉效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我院于2018年9月至今诊治的100例临床手外科手术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当中,将患者均分成两组,每组各50例。
其中研究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盲探法臂丛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不同径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进展体会(完整版)臂丛神经阻滞手术起源于1980年左右,对进行上肢体手术的患者来说,麻醉方式主要通过对臂丛神经阻滞(Brachial Plexus Block)来实现。
通过对神经干周围区域、神经束区域或者其余分支进行麻醉处理。
当前医学多见的臂丛阻滞方法分别为肌间沟臂丛阻滞、锁骨上臂丛阻滞、锁骨下臂丛阻滞及腋路臂丛阻滞,这四种阻滞形式均具有其不同的操作方法以及临床区别。
当前,超声技术不断更新,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临床中应用率提升,超声手段使臂丛神经阻滞方法产生了变化和发展,不仅外周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得到了提升,安全性也有所提升。
就此,文章对其进展作一进综述。
1.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1.1解剖分析肌间沟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的主要解剖形式,总体来说,肌间沟臂丛神经分支所处区域比较安定,周围结构简单清楚。
1.2方式在颈部外侧进行斜向的轴平面扫查处理,确定浅表区域的胸锁乳突肌后,胸锁乳突肌的深处为前斜角肌及中斜角肌,随后根据超声检查的情况成像处理下胸锁乳突肌、前斜角肌、斜角肌和周围血管横断面,确定肌间沟臂丛神经根所在区域。
呈现出前斜角肌、中斜角肌的数量较多的椭圆形状或者圆形的以低回声位置,附近通过高回声区域包围。
进针的地点主要由外侧开始而后朝向内侧,防止膈神经组织以及误进入到血管中,并根据穿刺针进入的地点,推入臂丛神经根位置,而后根据超声检查扫描针尖所在位置,并实时测定,到达要阻滞的神经干后,注射进局麻药物,而后适当对进针位置进行变更,应用同等阻滞方式将其余较为明显的神经根进行阻滞,直到上臂丛神经、中臂丛神经、下干臂丛神经被局麻药包围。
在临床相关研究专家的研究中,对将近50例患者予以上肢手术处理,在手术中,研究人员发现红外线温度计能够无创并快速有效地判定麻醉阻滞是否成功。
红外线温度计的测法通过对阻滞后上肢远端的皮肤温度进行记录,对阻滞没有成功的状况进行提醒,另外也据此分析出表皮温度变化可以判定臂丛阻滞是否失败。
超声引导下不同径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注意事项发表时间:2020-06-03T11:33:31.13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0期作者:柯西华[导读]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径路主要分为四种,那么在应用超声引导下不同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呢?请往下看: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麻醉手段,是局部麻醉。
实施麻醉处理的部位是患者的颈部,借助超声检查设备确定臂丛神经的位置,然后麻醉医师经由彩超的引导,把麻醉药物精准的注射至患者的臂丛神经四周,令臂丛神经处的神经传导受到阻滞,发挥药物的麻醉效用,可以保证后续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此种麻醉手段适合应用在上肢手术当中,具有麻醉药物用量少、麻醉定位精准等特点。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径路主要分为四种,那么在应用超声引导下不同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呢?请往下看:1.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超声探头选择线型、高频的,探头的频率应大于6 MHz、小于13 MHz。
在具体应用时,把超声探头放置在患者的颈部中心,然后一点点地向外侧移动,由内至外的观察过程中,依次能够发现气管、甲状腺、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前斜角肌,最后是臂丛以及中斜角肌。
在得到的超声图像中,最好辨认的是颈总动脉以及颈内静脉,这两处部位是确定臂丛位置的关键标志。
位于肌间沟的中间部位,臂丛的上、中、下截面呈类圆形或者是圆形,外侧的回声比较高,中间的回声比较低。
部分患者的肌间沟部位不会出现明显的回声,主要是和蜂窝状比较相似的回声组织。
在应用短轴平面内技术时,指导患者的头部向健康的一侧偏移,然后移动探头,确保臂丛的影像在图像的中部稍微偏向外侧。
穿刺点选择超声探头的外侧部位,由中斜角肌部位推进,让针头处在臂丛的深处,在确定回抽无血以后使用麻醉药物,麻醉药物的用量控制在10毫升到15毫升之间,能够观察到麻醉药物向着周围扩散。
再把穿刺针退回皮下,对进针的角度进行调整,令针尖处于臂丛的上前方,在确认回抽无血之后在为患者注射10毫升到15毫升之间的局麻药物。
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优点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优点。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0 月至2013年2 月收治的100 例需进行择期上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的麻醉定位法,观察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定位。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观察组无并发症的发生,对照组有4 例发生毒性反应,3 例发生霍纳氏综合征,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有着良好的麻醉效果,而且可以减少麻醉药剂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优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应用过程中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多用于手、前臂及肩部等手术中,传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定位方法应用穿刺针的触感寻找神经,对神经及血管的损伤较大,且成功率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超声引导定位的出现完全解决了这些问题,本文选取我院于2011 年10 月至2013 年2 月收治的100 例需进行择期上期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与传统定位方法的比较,探讨了超声引导的优点,具体内容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11 年10 月至2013 年2 月收治的100 例需进行择期上期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65 例,女35 例,年龄23~ 65 岁,平均年龄(47 3.6)岁,体重42~79kg,平均体重(57 5.4) kg,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两组患者的性别、体重及其他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打开上肢静脉通路后进行给氧支持,并检测患者相关指标,取肌间沟法对患者进行阻滞麻醉,对穿刺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处理。
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解剖臂丛神经发自C5-T1脊神经根腹侧支,从颈部走形至腋窝顶。
臂丛是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通常从近端到远端被描述成:根(肌间沟区) ,干和股( 锁骨上区),束(锁骨下区)及终末分支(腋窝区)。
总体来说,臂丛神经支配上肢的感觉和运动,但是也有几处例外:如胸外侧支(C5-7)和胸内侧支(C8,T1)支配胸肌;胸长神经(C5-7)支配前锯肌;胸背神经(C6-8)支配背阔肌;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上肌和冈下肌。
AXI = 腋神经C5-8 = 颈神经根5-8T1 = 胸1神经根 MED = 正中神经MC = 肌皮神经RAD = 桡神经ULN = 尺神经腋窝阻滞的目的是阻滞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在内所有的终末分支。
肌皮神经通常由腋部近端的外侧束发出,所以经腋路常常阻滞不全。
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临近腋动脉,并被肱二头肌、喙肱肌和肱三头肌包绕。
值得注意的是,要定位并且压闭腋静脉,可以在超声探头上施加压力从而避免意外将局麻药注入血管内。
腋部横轴位图扫描技术· 患者取平卧位,手臂外展呈90度。
· 皮肤和探头准备好后,将线长38mm,10-12MHz的线阵高频探头取横轴位紧贴于腋窝以获得臂丛的最佳影像。
· 调节超声影像至最佳。
选择合适的景深(1-2cm),焦距范围(通常在1cm内)和增益。
· 在横轴位(短轴)显现正中、尺、桡及肌皮神经。
腋部的神经会显现出类似蜂巢状混合的超声影像(为低回声的神经组织和高回声的结缔组织混合而成)。
神经呈圆形或椭圆形,并且紧邻腋动、静脉。
解剖关系AA and AV = 腋动脉& 静脉Box = 扫描区域CB = 喙肱肌H = 肱骨M = 正中神经MC = 肌皮神经R = 桡神经U = 尺神经神经定位· 应由浅入深,沿腋动脉从上到下系统的进行解剖结构观察。
· 释放探头对皮肤的部分压力,以便使被压缩的腋部静脉血管得以显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