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理论分析
- 格式:rtf
- 大小:170.88 KB
- 文档页数:6
浅析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及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启示摘要:新公共管理是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
它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
新公共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因而对我国行政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启示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以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赤字、高失业率为特征的“滞胀”现象,造成了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促使人们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公共管理尤其是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实践以及凯恩斯主义加以批判反思,再加之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由此兴起,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理论逐渐被新的公共管理理论所取代。
在70年代末的美国大学中,几乎同时出现了两种明显不同的公共管理途径:一种是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的“政策途径”,简称为“P途径”;另一种是来自于商学院并受传统公共行政学影响的“商业途径”,简称为“B途径”。
前者主张对公共项目的研究,绩效问题成为研究重点。
后者则主张在公共部门中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模式,把焦点集中在战略和组织管理上。
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孕育和发展,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的新范式。
新公共管理理论运动是追求“三E”(经济、效益、效能)目标的管理改革要运动。
它主张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授权或分权是政府广泛采用的管理方法,政府服务应以顾客、市场为导向,奉行顾客至上的全新价值理念,广泛采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式和竞争机制,取消公共服务供给的垄断性,注重公共服务的效果与质量,实施绩效目标控制,改造公务员制度,创造有事业心和有预见的政府。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公共管理是指对公共事务进行组织、规划、协调和监督的过程,旨在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社会问题的解决。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相互关联,共同推动公共管理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下面将对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详细分析。
公共管理的理论主要包括新公共管理理论、社会主义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等。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市场机制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强调效率、经济性和满足公众需求的原则。
社会主义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公共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能性,强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公正的实现。
公共治理理论强调政府与社会各方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强调民众参与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公共管理的实践主要包括公共组织管理、政策制定与执行、人力资源管理、预算与财务管理等。
公共组织管理涉及公共机构的组织结构、人员管理、内部流程等方面,旨在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能。
政策制定与执行是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旨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公众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公共机构的人员招聘、培训、激励、评价等方面,旨在提高组织的人力资源质量和效能。
预算与财务管理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财政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旨在保障公共财政的稳定和合理使用。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相互影响与促进。
理论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路,帮助实践者更好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实践为理论提供了实证和验证的基础,帮助理论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化。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促进是公共管理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然而,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实践脱离理论的问题。
一些理论缺乏具体操作性和实践性,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
一些实践缺乏理论指导和基础,过于片面和局部,不能很好地推进公共管理的发展。
其次,公共管理的实践不同于市场管理和企业管理,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门类和领域的公共管理实践存在差异。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公共管理是指政府、组织或社区在实现公共利益方面的行动与努力。
公共管理的范畴非常广泛,包括了政策制定、规划、实施、监测和评价等多个方面。
这些活动要求公共管理者有关于社会公正和公共利益的理论和实践的知识,以及领导和组织议题的能力。
以下将分析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一、公共管理的理论1. 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是对传统公共管理模式的批评和改革,它强调效率、灵活性和创新。
新公共管理注重市场经济的原则,将其带入公共部门,以它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包括几个方面的理论,如公共选择理论和治理理论等。
2. 公民自治公民自治是一种政治理论,主张平等、公正和自发的规则。
公民自治理论认为,公共利益是公民自愿达成协议之后实现的,而不是由某种强制力量所主导。
换句话说,公民自治将决策权掌握在社区中的公民手中,而不是集中在政府机构或其他中央权力机构。
3.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描述政府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一种新的观点。
它认为公共事务领域中所涉及的人数很多,利益多样化,而决策过程难以由因为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因素造成的某些人所主导。
公共选择理论支持市场控制和竞争,它认为权力可以分散,不必依赖于中央的政府权力。
二、公共管理的实践1. 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整个政策制定的过程,从问题发现到方案制定,直到最终实行的整个流程。
政策可能针对某一行业,如教育、医疗、环境、社会福利等等。
2. 公共服务提供公共管理的另一个实践是提供公共服务,这些服务通常是非营利性的,由政府或其他公共机构提供,如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等。
公共服务提供有许多挑战,包括融资、财务管理、服务交付和质量控制等等。
3. 政府监督监督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政府或其他机构对公共部门或特定行业的监督,以确保他们符合法律和规定,以及为社会公正和公共利益服务。
政府监督通常与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服务提供紧密相关。
公共管理中的区域发展与规划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学科,公共管理涉及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调与管理。
而作为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方向,区域发展与规划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公共管理中的区域发展与规划的相关问题,并分析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首先,区域发展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之一。
区域发展是指在有限空间内,根据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需求,通过规划、组织、管理等手段,实现各项指标的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进步。
在公共管理中,政府通过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通过发展区域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手段,推动区域发展。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会引导外来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加速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
区域发展作为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直接关乎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其次,区域规划是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
区域规划是指根据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制定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
区域规划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等因素,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公共管理中,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例如,在城市发展的规划过程中,政府可以提出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改善交通运输等措施,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与规划还涉及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
区域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存在着资源禀赋的差异,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公共服务设施等。
公共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合理配置这些资源,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
例如,某地区的教育资源丰富,政府可以通过规划,提供更多的高质量教育资源,以满足该地区的教育需求。
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通过优化政策、加强投资引导等措施,推动中心城市与边远地区之间的资源配置。
此外,区域发展与规划还需要考虑社会参与与公众意见的调研。
对于一个地区的区域发展与规划的制定,政府应当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与需求。
从公共管理发展的视角探究我国公共管理现状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机关、组织和人员依法对公共事务和公共资源进行规划、实施、监督和服务的活动。
在我国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管理也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发展。
而对于当前我国公共管理现状的探究,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
从公共管理的体制建设来看,我国公共管理现状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不断进行机构改革和管理体制创新,推动了公共管理体制的变革和进步。
以政府机构改革为例,我国政府通过不断取消和整合部门,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政府还加强了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公共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了对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
这些努力使得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更加符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管理保障。
从公共管理的服务水平来看,我国公共管理现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通过建设电子政务平台和提供网上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对社会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政府也加大了对公共服务的投入和改善,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政府还通过推动社区建设和社会组织发展,使得公共管理的服务更加贴近社会的需求,更加便利和高效。
这些努力使得我国的公共管理服务水平在不断提高,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支持。
从公共管理的创新和发展来看,我国公共管理现状也呈现出更加积极的一面。
在推动“放管服”改革的进程中,我国政府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推动了公共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推动公共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配合,加大了公共管理的效率和协同性;通过依法行政、风险评估和市场监管,推动了政府对公共事务的规范化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通过推动公共管理的公开透明和民主参与,提高了公共管理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努力使得我国公共管理在管理理念、方法和效果上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和进步,逐渐向着现代化、法治化、民主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从公共管理发展的视角探究我国公共管理现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政府管理的透明化、公正性、高效性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成为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标准。
深入了解我国公共管理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之道,探讨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对于有效推动公共管理改革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从公共管理发展的视角,探究我国公共管理的现状,以期为未来的公共管理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公共管理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政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我国公共管理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前政府治理体系的运行机制和问题所在,为未来公共管理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通过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有助于提升我国公共管理水平,推动政府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进程。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背景下,深入探究我国公共管理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增强政府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从公共管理发展的视角对我国公共管理现状进行探究,旨在为促进公共管理体系的健康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2. 正文2.1 我国公共管理现状概述我国公共管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及相关机构通过协调和管理资源,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管理活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共管理也在不断改善和完善。
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显著特点:我国公共管理体系日益健全。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不断完善公共管理制度和规范,建立了一整套符合国情的现代公共管理体系。
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公共管理也在不断进行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效率,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
政府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政府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推动政府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体验。
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借鉴意义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公共管理实践的日益复杂化,新公共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成为了公共行政领域的一股重要力量。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改善公共服务的提供和质量。
本文旨在探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实践应用及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借鉴意义。
文章将首先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概述,明确其基本概念和核心要素。
随后,文章将分析新公共管理理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案例,探讨其在实际运作中的成效与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总结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并探讨其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借鉴意义。
通过本文的论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框架,为其在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新公共管理理论(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兴起的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模式。
它强调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的应用,追求公共部门管理的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效果。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将私人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引入公共部门管理之中,强调管理的专业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它认为,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施绩效管理、重视结果导向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公共部门的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顾客导向: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公共部门应以顾客(公民或纳税人)的需求为导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这意味着公共部门需要更加关注公民的需求和满意度,积极回应公民的需求,并通过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升公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
市场化: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公共部门的垄断地位,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这包括通过公私合作、外包、竞争招标等方式,引入私人部门的竞争力量,推动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
分权与授权: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分权与授权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减少政府层级、下放权力、授权给基层管理人员等方式,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公共部门的响应速度和决策效率。
从公共管理发展的视角探究我国公共管理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共管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
公共管理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在我国,公共管理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深入挖掘和解决。
本文将从公共管理发展的视角,探究我国公共管理的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我国公共管理现状的总体情况我国公共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我国的公共管理体系相对完善,但体制机制需要不断优化。
目前,我国的公共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包括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市场管理和法治管理等多元化管理体系,但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机构职能的不清晰,职责划分不够清晰等。
我国的公共管理在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上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当前,我国的公共管理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对各类服务对象进行管理,但在服务内容上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服务质量不高,服务范围不够广等。
我国的公共管理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
尽管我国的公共管理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整体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管理水平不够高,管理效率不够高等。
我国的公共管理理念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共管理的理念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公共管理工作。
二、我国公共管理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未来,我国公共管理将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方向。
我国公共管理将实现全面创新,推动公共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共管理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公共管理工作。
我国公共管理将实现全面协同,推动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
在未来,我国的公共管理将逐步实现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我国公共管理将实现全面服务,推动公共管理服务的内容和范围的全面拓展。
公共管理理论研究问题分析ABSTRACT 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科学发展观,做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决策,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政府管理创新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面对着更为复杂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机理规律,加强分析中国的公共研究的前沿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本文章重点分析了当前公共管理的前沿核心,即公共管理过程中主导者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公共管理当中的行政生态问题与公共管理中的前沿问题进行了研究,最终对公共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概括和展望。
关键词:公共管理;中国;前沿问题;行政生态人类具备鲜明的群体性特征,而群体的聚集最终产生凌驾于社会大众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无论是通过暴力手段获得的,或是以代表广大人民执行权力的,都应该纳入到一定的群体性协调当中,这种协调就是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包含了权力的施行模式、影响的范围、政策的拟定等。
中国的公共权力产生历史悠久,从奴隶社会一直延伸到封建时代,中国的公共权力的归纳和政策施行都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梳理和调整,包括协调中央公共权力和地方公共权力之间的矛盾等。
新中国建国之后,面对幅员辽阔、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家实际状况,新中国的领导人尝试了多种不同的公共管理理论,如苏联的公共管理理论的模式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公共管理的研究探讨,就面临更多新的前沿问题。
一、公共管理的前沿核心:公共管理过程中主导者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于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是十分广泛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中,中国在公共管理方面开展了富有意义的研究以及实践。
这些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对于具备特质性的公共管理探究上仍然不够。
就一般状况上分析,公共管理的主要功能仍然是社会公共权力集合者实施管理的过程,因此,公共管理在社会范围内产生影响的对象主要还是公共事务。
公共管理理论公共管理理论是研究和实践公共事务的学科,它涉及到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如何管理和组织公共资源,以提供公共服务和满足公众需求。
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公共政策制定、公共经济学、组织行为学、政府运作、社会学和法律等。
本文将从公共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核心概念、主要模型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公共管理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这是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开始认识到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提供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这促使了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早期的公共管理理论主要侧重于行政管理和组织管理,主要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和组织效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管理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一些核心概念和方法。
其中之一是公共选择理论,它强调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基于利益和权衡的结果。
另一个核心概念是权力和权威,它研究政府和组织如何行使权力和权威,以实现组织目标和公共利益。
此外,公共管理理论还建立了一些模型和框架,以帮助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其中之一是“政策过程模型”,它描述了公共政策从制定到实施的过程。
这个模型包括政策议程设置、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等阶段。
另一个重要的模型是“领导力模型”,它研究政府和组织领导者在实现组织目标和公共利益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公共管理理论的实践应用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政府层面,公共管理理论指导着政府如何制定和执行政策,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公共服务。
在非政府组织层面,公共管理理论帮助组织更好地运作和管理资源,实现组织目标。
此外,公共管理理论也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了公共管理实践的进步和创新。
总的来说,公共管理理论是一门关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学科,它涉及到政策制定、组织管理、决策行为、领导力等方面。
公共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受到历史背景和社会变革的影响,它的核心概念和模型提供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框架。
公共管理理论与应用分析第一章前言公共管理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涵盖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私人企业等领域,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福利。
公共管理理论和应用是关键因素,在应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挑战,以及实现公共政策和服务的有效性和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公共管理理论和应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公共管理理论指的是对公共部门组织、管理和政策制定的理论探讨。
该理论基于经验和学术研究,旨在提高公共部门组织的效率和效果,以及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
公共管理理论包括许多学派,其中经典公共管理学派、新公共管理学派和政府治理学派是最为知名的学派之一。
第三章经典公共管理学派经典公共管理学派是公共管理理论中最早的学派之一。
该学派的核心理论是管理效率和规范化,它提出了一系列管理原则和方法,例如分工、层级制度、标准化过程和行政职业化等。
这些原则和方法为公共部门的组织和管理奠定了基础,并在公共部门的发展和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第四章新公共管理学派新公共管理学派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公共管理理论。
该理论将市场机制的运作应用到公共部门中,以创造更有效、更高效的公共服务。
该学派强调市场导向的改革,例如由政府管理向市场管理的转变、私有化和合同化的实施、以及质量管理和绩效评估等管理方法的应用。
第五章政府治理学派政府治理学派是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学派。
该学派关注公共治理和公共参与的概念,强调民主参与、市民参与、政府参与和利益相关者参与等治理模式。
这些参与模式涉及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等方面。
政府治理学派为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六章公共管理的应用公共管理的应用涉及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私人企业等领域。
公共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有效的政策、公共服务和资源配置来提高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福利。
公共管理的应用还涉及各种领域的特定问题,例如教育、医疗、环保、城市统筹和社会管理等方面。
区域公共管理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立于2006年,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辖区,以及崇左和玉林两个物流中心。
2008年2月,国家正式批准《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经济区正式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自此,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时期。
2011年6月8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我国首个全国性的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为《全国规划》)。
《全国规划》将广西北部湾地区确定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并将其功能定位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的门户,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和桥头堡,区域商贸基地、物流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主体功能区战略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广西壮族自治区相关部门对与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关的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开发潜力等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依据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信息数据库,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在《规划》中,广西主体功能区由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及禁止开发区所构成。
其中重点开发区包括两个层面,一部分是《全国规划》中已经规划定属于重点开发区,另一部分是省级重点开发区。
其中作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包括南北钦防四市的13个主城区,以及下辖的灵山、横县、合浦、东兴4个县(市),土地面积2.5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面积的12.1 0Io。
北部湾经济区所辖区中除了有重点开发区之外,还有其他的主体功能区划,只不过有些地域界限还比较模糊,木文将相关北部湾经济区内相关主体功能区划归纳为下表:由上表可得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主体功能区战略,由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所构成,其中重点开发区是主体部分,限制开发区为区域性的,禁止开发区在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之间呈点状分布。
三者互为补充,协调发展。
《规划》在划定区主体功能区区划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划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明确。
其中重点开发十三区+四县定位为我国面向东盟国家开放的重要门户,中国一东盟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我国沿海发展新增长极、重要的国际经济合作区。
区域治理与公共管理研究近年来,区域治理与公共管理研究备受关注。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了城市和地区发展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和问题。
区域治理和公共管理研究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
一、什么是区域治理?区域治理是指通过政府、组织、社会等多种力量之间的互动,对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进行协调和管理的过程。
区域治理旨在实现区域内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共同目标,并提供公正、透明、高效的决策和服务。
区域治理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跨界合作。
在一个区域内,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来自不同的组织、部门、行业甚至国家,他们的目标和利益可能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
区域治理需要各方通过协商、合作和协调来解决冲突,达成共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
二、区域治理与公共管理的联系区域治理与公共管理密不可分。
公共管理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过程,主要涉及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决策执行等方面。
而区域治理的实施需要各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并由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提供协调和监管的作用。
地方政府在区域治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他们负责制定和实施政策,协调各方利益,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
地方政府需要通过有效的公共管理来解决各种问题,包括资源配置不均、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
三、区域治理与公共管理的挑战区域治理与公共管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区域内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目标可能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如何统一意见、达成共识是一个难题。
其次,区域治理需要各方合作,但由于各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信任缺失等问题,合作难度较大。
此外,区域治理需要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具备良好的能力和专业知识,但在一些地方,这方面的短板依然存在。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区域治理与公共管理研究呼吁加强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的能力建设,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同时,强调多元参与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促进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和协调。
区域治理与公共管理研究在现代社会中,区域治理与公共管理成为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复杂化,单一的国家治理已经无法解决许多复杂问题,需要采取跨区域的合作和协调来实现共同的目标。
因此,区域治理与公共管理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区域治理的定义与特点区域治理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对公共事务进行规划、决策和执行的过程。
它不仅包括政府的行政管理,还涉及到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的参与。
区域治理具有以下特点:1. 多层次性:区域治理包括了不同层级的决策单位,如国家、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需要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
2. 多部门性:区域治理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等不同领域的管理和决策。
3. 多参与性:区域治理需要广泛地吸纳各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共同参与。
二、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公共管理是指对公共事务进行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
它涉及到公共资源的配置、决策制定和执行等方面。
公共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决策理论:公共管理研究关注公共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研究如何在复杂环境中进行有效的决策。
2. 组织理论:公共管理研究关注公共组织的结构和运作方式,研究如何提高公共组织的效率和效果。
3. 绩效评估:公共管理研究关注公共政策和项目的绩效评估,研究如何评估和改进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
三、区域治理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区域治理和公共管理是密切相关的,两者相互促进、互为条件。
区域治理需要公共管理的支持和保障,而公共管理也需要在区域层面进行协调和合作。
1. 政府的角色:政府在区域治理和公共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制定合适的政策、法规和规划,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2. 组织的角色:公共组织在区域治理和公共管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们负责具体实施和执行政府的政策和决策。
3. 公民的角色:公民在区域治理和公共管理中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执行,提供有效的反馈和监督。
我国区域公共治理理论分析论文论文论文区域公共治理是现代公共治理学与区域科学在新的时期和新的实践中有机结合的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然而理论的进展始终落后于实践的步伐,区域公共治理理论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基本概念的界定、理论的基本框架以及理论所具有的意义等基本问题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反映实践和服务实践,对区域公共治理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正如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来源于积存一样,区域公共治理理论的产生也同样经历了一个进展的历程。
20世纪80年代,区域的空间有限性与经济进展的一体化趋势之间的矛盾催生了区域经济概念的提出,此后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如地理学家、理论经济学家、进展经济学家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经济这一实践领域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主要进展成为两大不同的学科群:一是区域经济学;一是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
理论研究的焦点都在于区域经济的进展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然而由于GJ学科设置等历史原因,政治学和行政科学一直没有能在区域进展领域内开发自己有特色的研究路径。
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涉及到“区域行政”,但该领域学者侧重的是从行政区划改革的角度来研究区域设置与区域经济进展的适应问题,这里的“区域行政”并不是实际意义上从行政学科角度对区域进展进行研究的新的途径,主要是从治理学的治理幅度与治理层次适度的原则出发考察ZG行政区划存在的种种问题。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政治学和行政学的进展,政治学和行政学在区域进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途径:一是区域政治研究;一是从行政科学角度出发的区域行政。
区域公共治理正是在区域公共行政基础上进展起来的,对区域行政的一种深化。
本文试从我国区域行政研究已有理论成果基础上,通过对区域和区域内关系的研究提出区域公共治理的一般概念,并对区域公共治理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一分析。
一、我国区域公共治理的研究现状理论的进展总是反映现实和服务于现实,而我国区域公共治理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滞后现实的阶段。
论文关键词:区域区域行政区域公共管理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在区域公共竹理的研究上有几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行政有没有区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为什么区域行政会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区域行政就是在一个区域内的政府(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了促进区域的发展而相互协调关系,才求合作,对公共事务进行综合治理,以便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而区域公共竹理是区域内的多元体为了解决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其它领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问交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
区域公共管理是现代公共管理学与区域科学在新的时期和新的实践中有机结合的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然而理论的发展始终落后于实践的步伐,区域公共管理理论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基本概念的界定、理论的基本框架以及理论所具有的意义等基本问题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为了更好的反映实践和服务实践,对区域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正如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来源于积累一样,区域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也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的历程。
20世纪80年代,区域的空间有限性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趋势之间的矛盾催生了区域经济概念的提出,此后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如地理学家、理论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家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经济这一实践领域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主要发展成为两大不同的学科群:一是区域经济学;一是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
理论研究的焦点都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然而由于国家学科设置等历史原因,政治学和行政科学一直没有能在区域发展领域内开辟自己有特色的研究路径。
虽然在20世纪90 年代国内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涉及到“区域行政”,但该领域学者侧重的是从行政区划改革的角度来研究区域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问题,这里的“区域行政”并不是实际意义上从行政学科角度对区域发展进行研究的新的途径,主要是从管理学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适度的原则出发考察中国行政区划存在的种种问题。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发展,政治学和行政学在区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途径:一是区域政治研究;一是从行政科学角度出发的区域行政。
区域公共管理正是在区域公共行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区域行政的一种深化。
本文试从我国区域行政研究已有理论成果基础上,通过对区域和区域内关系的研究提出区域公共管理的一般概念,并对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一分析。
一、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现状理论的发展总是反映现实和服务于现实,而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滞后现实的阶段。
在学界,使用过区域公共管理概念的只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刘锋和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的陈瑞莲教授,两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本着不同的目的对区域公共管理有不同的见解。
刘锋教授运用新公共管理、区域创新系统、区域核心竞争力、支持系统等理论对区域管理进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研究与本文所关注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有很大的差别,它并不是真正从公共行政学角度对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而是从区域地理学的角度将创新理论引入到区域发展中去。
中山大学的陈瑞莲教授是我国研究区域行政的典型代表,也是实质意义上从行政学科角度对我国区域行政进行研究的开创者。
她在对区域行政深厚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对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一些问题作了述评,认为任何一门学科和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社会需要和时代呼唤的产物,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也不例外,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提出主耍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主义与区域竞争的崛起、经济市场化下的区域政区间竞争加剧以及区域公共问题的大量兴起;而国外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间竞争理论、地区竞争力与区域创新研究、政府间关系与地方治理研究以及流域治理的实证研究。
同时,她也对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所具有重要意义做了阐释,仅从理论创新角度看,一方面是推动区域科学研究的创新,另一方面,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全面展开,也能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对现代公共管理学学科创新。
这些认识是深刻并富有创新意义的,然而,这些认识是在区域行政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公共管理的一个简约性的概括并没有对区域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以及其实质进行分析。
毫无疑问,有几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行政有没有区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为什么区域行政会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要解决以上的问题,有必要对区域公共管理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二、区域与区域行政区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又是抽象的观念上的空间概念,但不纯粹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区域。
对区域的含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的;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与国界或一国内的省界、县界重合;社会学把区域看作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区域经济学对区域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要对经济区域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同时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可以概括出其所包含的基本的内涵:首先,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概念;其次,经济区域必须有相应的公共管理层级以提供公共服务;第三,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第四,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区域划分,常采取两种基本的方法,由此可以把区域分成不同的两种类型,一是同质区域,二是极化区域(也叫集聚区域、结节区域、功能区域)。
区域发展的行政学科研究途径是基于其它学科对区域发展已有成果之上的新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对区域的界定应该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但行政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有自己研究的侧重和偏向,因而我们在吸取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必须界定一个适合行政学科研究的区域概念。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把区域定义为“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
区域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载体,体现各种关系和利益。
在区域发展的行政学科研究途径中,中山大学的两位学者“从地理学或经济学的研究中受到启发,认为区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元”。
本文支持这样的界定, 但笔者以为,既然区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而这一定的标准可能是_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一个或多个方面,那对区域的理解我们必须突破从地理学或行政区划研究出发的关注角度,从对其范围的关注转向对其内部实质内涵的关注。
如果我们将区域内的主体按照较普遍的三分法划分为国家、市民社会和私人领域的话,可以发现,区域内各主体在不同的利益领域内形成各种交错重叠的复杂关系。
区域作为区域发展中行政学科研究途径的基础性的概念,它更实质的东西在于它所蕴涵的多元主体和多领域利益之间复杂的关系,这是由行政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基于对区域的认识,中山大学的两位学者认为区域行政就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的政府(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了促进区域的发展而相互间协调关系,寻求合作,对公共事务进行综合治理,以便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根据这一理解,区域行政的行为主体应该是政府,强调的是政府间(同级政府之间与上下级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政府的协调来达致区域内优质公共服务的提供。
这是区域行政的基本内涵,那么区域行政与区域公共管理是否有差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区域行政为什么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三、区域公共管理要界定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公共管理,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具有什么样的区别国外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冠以公共管理的研究著述层出不穷,但什么是公共管理,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我国有学者在综合国内外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现代公共管理即是“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
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不同,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行政管理中的政府还包括其它的组织和第三部门组织等。
在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的比较分析上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
不同的观点具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的依据,但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便是在公共管理和传统公共行政比较中,公共管理的行为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其他各种的社会力量,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行政主体;在公共管理的性质方面,公共管理要体现公共性,即指公共管理主体应着眼于社会发展长期、根本的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来开展其基本活动;在行为方式上,公共管理更多采取的是多元化和复合型的集体行动,以共同的目标基础,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
#$%不可否认,现代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公共行政领域不断扩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
区域行政走向区域公共管理是有其理论基础的,除了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还有市民社会理论和治理与善治的理论。
我国学者在考察我国现代化进程时认为,“要摆脱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难境地,首先必须从认识上实现一种思维的转向,不能像以往的学者那样,把目光的聚焦点只放在政治权威的转型上,因为中国现代化两难的症结真正的和根本的要害,在于国家与社会之间没有形成适宜现代化发展的良性结构,确切地说,在于社会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治的结构性领域”,为此,他们引进了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并依据中国现代化的现实进行改造,“中国的市民社会乃是指社会成员按照契约性规则,以自愿为前提和以自治为基础进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私域,以及进行参政议政的非官方公域”。
#!&%就西方学者已有的共识的观点来看,市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及其特征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1)私人领域; (2) 志愿性社团;(3)公共领域。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作出评判,自由的、理性的、批判性的讨论构成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4)社会运动。
市民社会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后在全球范围内的再度兴起,与当代世界各国所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及对此的理论反思有密切的关系,面对现实,理论家们对国家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地位重新思考。
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引发治理和善治理论的产生。
什么是治理?在关于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