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分析doc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分析1. 生物的定义与特点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首先为学生展示了生物的基本定义和特点。
它强调了生物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具有生长、繁殖、代谢、适应环境等特点。
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验,教材帮助学生理解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以及生物体在自然界中的独特地位。
2. 生物的分类与命名在生物的分类与命名部分,教材系统地介绍了生物的分类体系,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层次。
通过具体的生物实例,教材帮助学生了解了生物命名的方法和规则,培养了他们的分类思维。
3.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教材强调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同时,教材也关注生物保护的问题,介绍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 生物的组成与结构在这一部分,教材深入剖析了生物的组成与结构,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等层次。
通过显微观察、模型展示等手段,教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生物的微观世界,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5. 生物的功能与适应教材详细阐述了生物的各种功能和适应机制,如消化、呼吸、运动等。
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适应方式,教材帮助学生认识到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增强了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6. 教材结构与特点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
同时,教材特点鲜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
7. 图文配合与直观性教材在图文配合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通过丰富的图表、插图和照片,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直观易懂。
这种图文配合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8. 知识丰富度与深度教材在知识丰富度和深度方面表现出色,涵盖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同时也介绍了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
这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9. 学生参与与互动性教材在设计和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参与与互动性。
通过设置问题、实验、探究活动等栏目,教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七年级生物上册 4.5.1尿的形成和排出教材分析鲁科版五四制
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材分析
人体要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就需要摄取营养物质,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
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根据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本节内容也能使学生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1。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案一、概念解析本节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食物网等概念。
生态系统就是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的有机结合,而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的,所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的相互制约和影响使得它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又是有限度的。
不同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不同的,这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能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这样他们学会的不仅是知识而是一个知识体系。
二、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本节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名词。
而生态系统又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从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对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形成生态系统的概念。
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活动感兴趣,乐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四、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2.技能目标:(1)能将前面所学概念与本节概念联系起来;(2)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六、教学难点: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
七、教学方法:教师主导,学生自主,探讨和交流相结合八、教学设计思路:基于新课标对概念教学的要求,为使学生能深层次理解概念,并会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特作如下设计。
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出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分不开的。
进而提出了细胞分裂的概念,并出示了“细胞分裂过程的示意图”。
通过示意图,又能引出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最后又在“科学、技术、社会”的栏目中介绍了有关“癌细胞”的知识。
从知识的整体安排上,流畅、简洁,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这节内容的难点知识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
这部分内容过去只在高中的教材中出现,初中是不提的。
本册教材在初一就出现这部分内容,确有一定的难度。
好在这里不用展开细说染色体的具体行为变化,只是说明细胞在分裂时,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也在发生的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遗传物质一分为二,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
明确指出: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
由于染色体内有DNA,因此,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和深奥,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体会细胞分裂是细胞生活的一种表现,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让学生通过观察细胞连续分裂的图片(临时装片)和讨论交流,自己思考并描述细胞分裂的大致过程,关注细胞核的变化,并说出细胞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总之教学的思路就是尽量通过媒体和语言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调动学生思维,在老师的帮助下自主思考,引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理解生物学对社会、医学的贡献。
《生物和生物圈》教材分析
一、教学设想:
本节课复习的是生物学八大主题之一——生物与环境的内容。
部分知识主要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但在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和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和第五章都有相关的内容。
因而,组织教学内容时要统观全局,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还要注意生物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力求使内容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同时通过思考、对比、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把所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复习,使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加深对生物学的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1、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2、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3、生物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在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5、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沿食物链和食物网积
累。
6、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人为的或
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严重破坏。
7、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三、教学重点:
1、明确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及物质能量流动情况。
解释某些
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阐明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四、教学方法:归纳法、练习法。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教材解析翟月聪一、教材分析本单元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整个单元主要围绕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展开,通过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是从生物体的细胞、组织、器官与系统等不同水平学习,本单元是后续单元的基础。
在这单元中,细胞的知识是最基础的知识,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了解生物的结构和生命活动,首先要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在这基础上,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了解细胞是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同时,本单元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比较多:《练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观察草履虫》,因此本单元另一个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二、学情分析1.初一学生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非常强烈。
2.初一学生的实验能力较低,但模仿能力较强。
3.初一学生自制力较低,容易违反纪律,尤其是实验课。
4. 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注意力分散,因此本课主要用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物体进行教学。
三、教学策略1.针对初一学生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非常强烈的情况,可拓展观察其它植物细胞的内容。
可让学生准备一些自己想观察的植物细胞材料。
教师事先对学生准备的实验材料要有所了解,给学生一个取材的范围。
这样,一方面便于课上辅导。
另一方面,能及时发现学生准备的实验材料中的问题。
2.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验能力较弱的情况,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演示一下如何使用显微镜以及如何制作和观察玻片标本。
另外,要注意告诉学生一些实验方法和技巧。
如:调焦找物像的技巧、玻片标本染色的技巧。
3. 针对初一学生自制力较低,容易违反纪律的情况,可在实验课前,反复强调纪律对实验课的重要性。
尽量将纪律问题解决在实验课前,对于问题学生要提前做好工作。
在教学过程遇到突发事件,尽量要冷静,先找自己的原因,然后再看问题如何处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本文档分析了《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一单元的内容。
生物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单元内容概述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认识生物》,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的定义和特点:介绍了什么是生物以及生物的共同特点,如生命活动、细胞构成、遗传等;2. 生物的分类:讲解了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层次,包括科学命名和分类的意义;3. 生物多样性:介绍了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4. 生物的组成与结构:探讨了生物的组织构成和器官结构,涉及植物和动物的生理结构;5. 生物的功能与适应:介绍了生物的功能和适应能力,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方式。
教材特点1. 结构清晰:教材内容按照逻辑顺序组织,每个主题都有明确的开篇引入和总结;2. 图文并茂:教材配有大量插图和照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概念和实例;3. 知识丰富:教材内容涵盖了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结构、功能等;4. 学生参与性强:教材中包含了问题和思考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
研究建议为了更好地研究和掌握本单元内容,建议学生:1. 阅读教材:仔细阅读教材内容,理解文中所述的概念和原理;2. 做笔记: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记录重要知识点和难点,便于日后复;3. 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参与课堂上的问题讨论和思考,与同学一起交流和分享观点;4. 做题:完成教材中的题,巩固所学知识;5. 多实践:通过观察和实践,加深对生物的认识。
总结本单元的教材内容涵盖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助于学生对生物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研究本单元,学生能够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研究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
新编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教材分析
本文对新编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教材进行分析。
该教材从细胞、遗传、进化等方面阐述了生命的基础与演变,内容丰富,适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
教材结构
该教材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细胞基础、遗传基础、进化基础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每个单元又分为若干章节,便于教师和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材特点
配置优秀
该教材的图片、文本和练都很好地配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此外,该教材还附带了一些案例研究和科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知识全面
该教材内容全面,包括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的结构和遗传规律、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等多个方面。
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生命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知识难度适中
该教材难度适中,既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同时,该教材还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了大量的思考性问题和探究性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材不足
知识点独立
该教材各个知识点独立,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使学生难以全面地了解生物科学知识。
这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梳理和串联。
缺乏趣味性
该教材的练和案例较为单调,缺乏趣味性和探究性。
为此,教
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适当添加一些趣味性或探究性材料,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科表现。
总结
通过对新编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教材的分析,发现该教材
内容多样、知识全面、知识难度适中,但知识点独立、缺乏趣味性
等问题也需要得到教师的注意和解决。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分析一、内容分析本册分三个单元,分10章20节内容。
建议课时为37课时。
主要学习有关生物圈,细胞结构、细胞生活、植物种类及植物与生物圈关系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
包括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要点:本单元分为二章。
第一章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生物的特征,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本章重难点:重点: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通过较多的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初步认识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认识到保护生物圈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本章重难点:重点:1、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
2、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3、体验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难点:1、收集和分析资料。
2、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本单元共安排了2个实验探究:1、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体现了培养学生从简单入门,尝试观察、实验、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以及学习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初步形成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要点:本单元分为二章。
第一章练习使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从而归纳出细胞结构的共性以及动植物细胞的区别绕细胞是构成生物体功能的基本单位,讲述细胞的生活。
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各结构的功能,认识染色体、DNA与遗传信息的关系,阐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细胞的生活》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细胞的生活》是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对生物学研究对象——细胞的基本认识。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细胞的发现、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等,是学生理解生命现象和生物体结构的基础。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对细胞这一生命基本单位的初步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3.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科学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2.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教学难点】:1.细胞结构的微观性和复杂性。
2.细胞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充满好奇,但缺乏系统的生物学背景知识。
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限。
因此,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实验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1.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
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切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策略】: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
2.通过实验、案例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的共同特征,自然过渡到细胞的话题。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生物学教材是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根据国家“生物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
从装帧方面看,就像一本精美的彩色画报。
从内容方面看,它突出了科学性,加强了直观性,增强了趣味性,注重了灵活性,显示了实用性。
它较好地体现了编写者的创新意识,展示了近年来教育改革方面的最新成果,充满着时代气息。
结构体系的目标明确,形式生动活泼,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内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语言贴近学生;同时,注重生物学与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有以下特点:(1)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2)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3)注重科学方法的教育;(4)重视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5)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适当删减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6)注意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下面我就七年级生物学上册教材的目标体系、知识体系、活动体系、图表体系、阅读体系、检测体系6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目标体系
每一章的学习目标和章的小结,应该是相互呼应的;在本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都有每一节的教学目标,供参考。
教学中要注意落实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都得到发展。
特别是在备课、钻研教材时,要深入挖掘教材中隐性的目标因素。
学习目标的确定,要注意不同层次的要求,请参考《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后的附录“学习目标的说明”。
其中,知识性的目标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水平的要求;技能性的目标分为模仿、独立操作两个水平的要求;情感性的目标分为经历(感受)、反应(认同)和领悟(内化)三个水平的要求。
教学方案中应尽量用行为动词来表述学习目标。
(二)知识体系
本册分三个单元,分12章26节内容。
建议课时为37课时。
主要学习有关生物圈,细胞结构、细胞生活、植物种类及植物与生物圈关系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
包括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知识要点:本单元分为二章。
第一章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已经我们身边的生物。
第二章通过较多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关系,初步认识生态系统,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认识到保护生物圈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知识要点:本单元分为四章。
第一章练习使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从而归纳出细胞结构的共性以及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第二章围绕细胞是构成生物体功能的基本单位,讲述细胞的生活。
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各结构的功能,认识染色体、DNA与遗传信息的关系,阐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第三章侧重引导学生建构关于生物体结构层次的知识框架。
识别动物体及植物体的几种基本组织,说明其结构层次,
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说明单细胞生物是依靠一个细胞完成生命活动,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知识要点:本单元分六章。
第一章让学生了解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它们的主要特征、生活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介绍被子植物的一生,阐明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的过程。
第三章阐明水是绿色植物生存的必需条件,体会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认识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已经植物通过根部吸水和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四章通过实验理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讲述绿色植物已经其他生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第五章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六章了解我国主要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三)活动体系
本册共安排了各种类型的活动57个,包括观察与思考9个,资料分析7个,探究6个,实验8个,演示实验4个,调查3个,设计1个,模拟制作1个,课外实践5个,进一步探究5个,技能训练8个。
第一单元从简单入门,尝试观察、实验、调查以及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以及学习测量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初步形成养成探究的思维习惯。
第二单元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一个模拟制作,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拉进与学生的距离。
第三单元的学生活动非常丰富,数量大(有30多个)、类型多(每一种活动均有)、有梯度(如探究活动,前3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并完成探究活动,学生可从不同的侧面获得科学方法的训练,且难度逐渐加大,最后一个探究活动难度最大,是在前3个探究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的)。
这些活动的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图表体系
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图名的图95幅,加上小图和其他体系中的图,共188幅图。
另外,还安排了10个表格。
这些图表是服务于知识和活动的,非常有利于激发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阅读体系
本册教材安排了课外阅读资料14篇,以拓展视野,帮助学生认识生物学的价值,渗透人文精神。
其中与“科学技术社会”有关的8篇,反映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3篇,反映生物学与职业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科学家的故事2篇,反映科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生物学与文学的1篇,反映生物学与文学意思的联系,渗透了人文精神。
(六)检测体系
教材的“思考与练习”安排了4类题。
其中简答题62题;连线题5题;判断题5题;填表题1题,共73题。
检测体系中设置的一系列题目,注重利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第18页第三题解释夏日雨后蚯蚓为什么会爬到地面上来?),有利于引导学生将生物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体现生物学知识在生活及生产实践上的运用(如第49页第二题,公安部门得到一份生物样品,你如何鉴别它是植物体还是动物体呢?),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加强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发散性思维,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善于利用学生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欲望(如第22页第二题,鲤鱼能产卵几十万粒,而一般小型鸟只产几个卵,这是为什么?),提醒学生明白,生物学知识原理无处不在;注重环保知识的渗透,注重体现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融合(如第22页第三题,饲养山羊对环境有什么影响?),有利于学生精神领域的全面发展;体现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精心处理,使之条理化,结构化(如第27页练习题1,生态系统组成图解),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整理。
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理念,并体现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和融合,利于学生精神领域的全面发展。
本册教材趋向人本化、人文化、人性化、生活化、综合化、信息化、个性化、立体化、过程化和主体参与化。
突破“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体现了基础性,讲究了实效性,突出了时代性和求新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加深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加强和改进生物学实验教学,努力开创生物教学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