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技术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575.50 KB
- 文档页数:21
国家政务外网设备选型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2010年4月16日目录1. 前言 (1)2. 国家政务外网总体设计 (1)2.1总体框架 (1)2.2网络架构 (2)2.3 业务模型 (3)3. 国家政务外网总体要求 (4)3.1 组网基本原则 (4)3.2 设备选型原则 (5)3.3 功能要求 (6)3.4 参考模型 (8)4. 核心和汇聚路由器指标要求 (9)4.1基本要求 (9)4. 2 A档核心路由器指标要求 (10)4. 3 B档路由器指标要求 (11)4. 4 C档路由器指标要求 (12)4. 5 D档路由器指标要求 (12)5. 核心交换机指标要求 (12)5.1总体要求 (13)5.2 A档交换机指标能要求 (13)5.3 B档交换机指标能要求 (14)6. VPN网关指标要求 (14)6.1 VPN网关总体要求 (14)6.2 A类VPN网关指标要求 (15)6.3 B类VPN网关指标要求 (16)6.4 C类VPN网关指标要求 (16)7. 接入设备指标要求 (16)7.1接入设备总体要求 (16)7.2 A类接入设备指标: (17)7.3 B类接入设备指标: (17)7.4 C类接入设备指标: (17)8. 网络管理系统指标要求 (18)1. 前言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以下简称政务外网)是中办发[2002]17号文件明确规定要建设的政务网络平台。
政务外网与政务内网物理隔离,与互联网逻辑隔离,主要用于运行政务部门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为政务部门的业务系统提供网络、信息、安全等支撑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
为保证省各级电子政务外网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互联互通,本文对各省网络关键节点设备及网络管理软件等提出了最低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各省的电子政务外网设网络关键节点设备选型应满足或优于本文所述要求。
2. 国家政务外网总体设计2.1总体框架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总体框架如图所示。
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政务外⽹)省级平台接⼊指南(试⾏)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政务外⽹)省级平台接⼊指南(试⾏)国家电⼦政务外⽹管理中⼼⼆〇⼀七年⼗⼀⽉⽬录⼀、指南说明 (4)(⼀)⽬的 (4)(⼆)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政务外⽹)简介 (4)(⼆)内容概要 (5)(三)术语和定义 (6)(四)编制依据 (6)⼆、⽬录中⼼接⼊ (7)(⼀)逻辑架构 (7)(⼆)接⼊准备 (9)(三)接⼊流程 (9)(四)信息校验 (11)三、交换级联接⼊ (11)(⼀)逻辑结构 (11)(⼆)接⼊流程 (13)(三)跨层级库表与⽂件交换 (14)(四)跨层级服务接⼝注册与调⽤ (17)四、安全措施及要求 (22)(⼀)国家共享平台级联对接安全措施 (22)(⼆)省级前置节点安全要求 (23)(三)省级共享平台安全要求 (24)(四)保密要求 (27)(五)密码应⽤要求 (28)附件 (29)附件⼀.⽬录接⼊授权密钥申请表 (29)附件⼆.⽬录接⼝与样例 (29)附件三.服务接⼝与样例 (40)附件四.服务接⼝注册信息 (43)附件五.级联样例 (44)⼀、指南说明(⼀)⽬的为指导省级共享平台与国家共享平台的⽬录中⼼接⼊和交换级联接⼊,实现国省两级平台之间的⽬录通和数据通,特制定本指南。
(⼆)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政务外⽹)简介国家数据共享共享平台体系由国家共享平台、省级共享平台、地市级共享平台等多级平台组成,地⽅共享平台可根据本省市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建设及应⽤模式,原则上县级及以下不再单独建设共享平台。
“地市级共享平台”通过省级共享平台与国家共享平台对接。
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政务外⽹)依托电⼦政务外⽹建设,是开展⾮涉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窗⼝和枢纽,满⾜部门之间、部省之间及跨省数据共享的需求。
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政务外⽹)定位为⽬录中⼼、资源中⼼、交换中⼼。
⽬录中⼼汇聚全国的政务信息资源⽬录,⽀撑基于资源⽬录的共享交换⼯作。
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与服务规范第一章电子政务平台概述 (3)1.1 平台定义与功能 (3)1.1.1 信息发布与共享 (3)1.1.2 在线办事与审批 (3)1.1.3 互动交流与咨询 (3)1.1.4 数据分析与监测 (3)1.2 平台建设背景与意义 (3)1.2.1 建设背景 (3)1.2.2 建设意义 (4)第二章电子政务平台建设规划 (4)2.1 建设目标与任务 (4)2.2 建设原则与标准 (5)2.3 建设流程与进度安排 (5)第三章电子政务平台架构设计 (6)3.1 总体架构 (6)3.1.1 硬件基础设施 (6)3.1.2 软件系统 (6)3.1.3 信息资源 (6)3.1.4 应用系统 (6)3.1.5 安全保障体系 (6)3.2 技术架构 (6)3.2.1 数据层 (6)3.2.2 服务层 (6)3.2.3 接口层 (6)3.2.4 表示层 (6)3.2.5 安全层 (7)3.3 业务架构 (7)3.3.1 政务服务模块 (7)3.3.2 业务办理模块 (7)3.3.3 数据分析模块 (7)3.3.4 信息发布模块 (7)3.3.5 用户管理模块 (7)第四章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7)4.1 信息资源整合策略 (7)4.2 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8)4.3 信息资源安全保障 (8)第五章电子政务服务流程优化 (9)5.1 服务流程设计与优化 (9)5.1.1 服务流程设计原则 (9)5.1.2 服务流程设计方法 (9)5.1.3 服务流程优化策略 (9)5.2.1 服务流程监控 (9)5.2.2 服务流程评价 (9)5.3 服务流程持续改进 (9)5.3.1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9)5.3.2 实施持续改进措施 (10)第六章电子政务平台用户服务 (10)6.1 用户需求分析 (10)6.1.1 用户类型 (10)6.1.2 用户需求 (10)6.2 用户服务内容与形式 (11)6.2.1 用户服务内容 (11)6.2.2 用户服务形式 (11)6.3 用户服务评价与改进 (11)6.3.1 用户服务评价 (11)6.3.2 用户服务改进 (12)第七章电子政务平台安全保障 (12)7.1 安全需求分析 (12)7.2 安全体系设计 (13)7.3 安全防护措施 (13)第八章电子政务平台运维管理 (14)8.1 运维组织架构 (14)8.1.1 组织架构设置 (14)8.1.2 职责划分 (14)8.2 运维流程与制度 (14)8.2.1 运维流程 (14)8.2.2 运维制度 (15)8.3 运维监控与优化 (15)8.3.1 运维监控 (15)8.3.2 运维优化 (15)第九章电子政务平台绩效评估 (15)9.1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15)9.2 绩效评估方法与流程 (16)9.3 绩效评估结果应用 (16)第十章电子政务平台推广与培训 (17)10.1 推广策略 (17)10.2 培训内容与形式 (17)10.3 培训效果评价 (18)第十一章电子政务平台法律法规与政策 (18)11.1 法律法规体系 (18)11.2 政策制定与实施 (19)11.3 法律法规监督与执行 (19)第十二章电子政务平台未来发展展望 (19)12.1 发展趋势分析 (19)12.3 发展前景预测 (20)第一章电子政务平台概述1.1 平台定义与功能电子政务平台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整合部门的业务流程、信息资源和服务,为企业及公众提供高效、便捷、透明、安全的政务服务的系统。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来源:公共技术服务部时间:2014-04-24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简称政务外网)是按照中办发〔2002〕17号文件和〔2006〕18号文件要求建设的我国电子政务重要公共基础设施,是服务于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和检察院等政务部门,满足其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需要的政务公用网络。
政务外网支持跨地区、跨部门的业务应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及不需在政务内网上运行的业务。
政务外网由中央政务外网和地方政务外网组成,与互联网逻辑隔离。
一、建设历程为了解决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网络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等问题,200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明确提出建设国家电子政务外网。
12月,原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招标确定国家信息中心作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单位。
2005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项目的初步设计。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中央投资部分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2009年12月24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中央投资部分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竣工验收。
二、管理机构政务外网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建设。
2010年10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同意国家信息中心加挂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牌子,承担政务外网的运行维护及相关管理工作,负责政务外网的统一规划,制定相关技术标准、服务规范、安全策略和管理办法,规划和管理政务外网IP地址和域名,承担中央政务外网建设、运行维护和服务等工作,对地方政务外网建设和运行进行业务指导。
地方政务外网的建设与管理由地方政务外网建设、运维单位负责。
三、网络结构政务外网由广域骨干网和城域网组成,纵向分为中央、省、市、县四级。
各级政务部门根据业务需要分别接入相应层级的政务外网。
中央政务外网广域骨干网为双星结构,采用双路由、双链路;中央城域网为2.5G光纤环网,中央政务部门接入采用裸光纤或MSTP专线,网络带宽可以根据业务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概况文/刘增明 戈文杰・国家信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部摘 要:关键词:政务外网 业务专网 互联互通 信息共享 电子政务介绍了国家政务外网的建设背景、总体建设目标、功能结构、服务对象、主要技术特点和项目建设成效。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需要统一建设网络系统,为各级政府各部门的政务系统提供网络承载,减少浪费、提供效率。
国家政务外网总体建设目标是依托统一的国家公用通信传输网络,整合建设政务外网,通过覆盖全国各级政务部门的网络平台和服务体系,支持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运行,支持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支持电子政务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交换,促进政府监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国家政务外网(CEGN)是按照“中办发[2002]17号文件”规定建设的中国电子政务重要基础设施。
国家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承载政务部门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与政务内网物理隔离,与互联网逻辑隔离,为政务部门的业务系统提供网络、信息、安全等支撑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
国家政务外网由中央政务外网和地方政务外网组成,主要服务于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和检察院等部门,为各部门的业务应用提供网络承载服务,支持业务网络的互联互通,支持跨地区、跨部门的业务应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要。
一、国家政务外网建设背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各部门以需求为导向,建设了一批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了不同规模的网络体系。
但是,由于各部门各自建设自己的专网,形成了“上面千根针,下面万条线”的局面,在网络建设上盲目投资和重复投资多有发生,存在网络利用水平低、安全隐患大、互联互通少等诸多问题。
基于此,2002年出台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
《意见》提出要“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并明确提出建设国家政务外网。
国家政务外网设备选型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2010年4月16日目录1. 前言 (1)2. 国家政务外网总体设计 (1)2.1总体框架 (1)2.2网络架构 (2)2.3 业务模型 (3)3. 国家政务外网总体要求 (4)3.1 组网基本原则 (4)3.2 设备选型原则 (5)3.3 功能要求 (6)3.4 参考模型 (8)4. 核心和汇聚路由器指标要求 (9)4.1基本要求 (9)4. 2 A档核心路由器指标要求 (10)4. 3 B档路由器指标要求 (11)4. 4 C档路由器指标要求 (12)4. 5 D档路由器指标要求 (12)5. 核心交换机指标要求 (12)5.1总体要求 (13)5.2 A档交换机指标能要求 (13)5.3 B档交换机指标能要求 (14)6. VPN网关指标要求 (14)6.1 VPN网关总体要求 (14)6.2 A类VPN网关指标要求 (15)6.3 B类VPN网关指标要求 (16)6.4 C类VPN网关指标要求 (16)7. 接入设备指标要求 (16)7.1接入设备总体要求 (16)7.2 A类接入设备指标: (17)7.3 B类接入设备指标: (17)7.4 C类接入设备指标: (17)8. 网络管理系统指标要求 (18)1. 前言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以下简称政务外网)是中办发[2002]17号文件明确规定要建设的政务网络平台。
政务外网与政务内网物理隔离,与互联网逻辑隔离,主要用于运行政务部门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为政务部门的业务系统提供网络、信息、安全等支撑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
为保证省各级电子政务外网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互联互通,本文对各省网络关键节点设备及网络管理软件等提出了最低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各省的电子政务外网设网络关键节点设备选型应满足或优于本文所述要求。
2. 国家政务外网总体设计2.1总体框架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总体框架如图所示。
ICS35.240.01L67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DB 32/T XXXX—2018电子政务外网建设规范第7部分:电子认证注册服务机构建设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s of E-Government NetworkPart 7: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onic certification and registration service institutions 2018-XX-XX发布2018-XX-XX实施目次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电子认证注册机构建设指南 (3)4.1 总体要求 (3)4.2 建设原则 (3)4.2.1 规范建设原则 (3)4.2.2 安全设计原则 (3)4.2.3 分级管理原则 (3)4.2.4 规范管理原则 (3)4.3 体系结构 (4)4.4 建设内容 (5)4.4.1 电子认证服务中心 (5)4.4.2 电子认证发证中心 (9)4.4.3 应用安全支撑中心 (9)5 电子认证注册机构建设流程规范 (11)5.1 申请及审批步骤 (11)5.1.1 明确需求 (11)5.1.2 提交建设申请资料 (11)5.1.3 审查 (11)5.2 建设阶段 (11)5.2.1 产品选型 (11)5.2.2 明确实施方案 (12)5.3 合规性审查 (12)5.3.1 LRA系统合规性审查 (12)5.3.2 合规性审查内容 (12)5.3.3 开通LRA服务 (12)附录A(资料性附录)注册服务分中心、注册服务点建设选配指南 (13)附录B(规范性附录)LRA建设申请函样式 (14)附录C(规范性附录)XXX电子政务外网数字证书中心LRA建设申请表 (15)附录D(规范性附录)XXX政务外网产品选型公司名单 (16)附录E(规范性附录)LRA合规性审查申请函样式 (17)附录F(资料性附录)LRA建设流程图 (18)附录G(资料性附录)组织机构标准 (19)前言DB32/T XXXX-2018 《电子政务外网建设规范》分为八个部分:——第1部分:网络平台;——第2部分:IPv4地址、路由规划;——第3部分:IPv4域名规划;——第4部分:安全实施指南;——第5部分:安全综合管理平台技术要求与接口规范;——第6部分:安全接入平台技术要求;——第7部分:电子认证注册服务机构建设;——第8部分:运维服务。
国家政务外网设备选型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2010年4月16日目录1. 前言 (1)2. 国家政务外网总体设计 (1)2.1总体框架 (1)2.2网络架构 (2)2.3 业务模型 (3)3. 国家政务外网总体要求 (4)3.1 组网基本原则 (4)3.2 设备选型原则 (5)3.3 功能要求 (6)3.4 参考模型 (8)4. 核心和汇聚路由器指标要求 (9)4.1基本要求 (9)4. 2 A档核心路由器指标要求 (10)4. 3 B档路由器指标要求 (11)4. 4 C档路由器指标要求 (12)4. 5 D档路由器指标要求 (12)5. 核心交换机指标要求 (12)5.1总体要求 (13)5.2 A档交换机指标能要求 (13)5.3 B档交换机指标能要求 (14)6. VPN网关指标要求 (14)6.1 VPN网关总体要求 (14)6.2 A类VPN网关指标要求 (15)6.3 B类VPN网关指标要求 (16)6.4 C类VPN网关指标要求 (16)7. 接入设备指标要求 (16)7.1接入设备总体要求 (16)7.2 A类接入设备指标: (17)7.3 B类接入设备指标: (17)7.4 C类接入设备指标: (17)8. 网络管理系统指标要求 (18)1. 前言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以下简称政务外网)是中办发[2002]17号文件明确规定要建设的政务网络平台。
政务外网与政务内网物理隔离,与互联网逻辑隔离,主要用于运行政务部门不需要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为政务部门的业务系统提供网络、信息、安全等支撑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政务信息服务。
为保证省各级电子政务外网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互联互通,本文对各省网络关键节点设备及网络管理软件等提出了最低的功能和性能要求,各省的电子政务外网设网络关键节点设备选型应满足或优于本文所述要求。
2. 国家政务外网总体设计2.1总体框架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总体框架如图所示。
图 1 国家政务外网总体框架国家政务外网主要包含标准统一的网络平台,支持相关政府部门的专网接入,建设政务外网安全保障体系和外网管理中心,形成统一的外网服务体系,建设政务外网数据交换中心和外网网站,促进电子政务业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国家政务外网包括:政务外网广域骨干网:构建政务外网宽带骨干网,实现中央与32个省级单位的互联,并进一步向下延伸,实现中央、省、地、县四级互通。
中央城域网:组建中央城域网,实现与中央相关政务部门的互联,支持相关政府部门的网络接入和VPN贯通。
互联网安全接入平台:提供整个政务外网的互联网出口,既是整个政务外网用户访问互联网的出口,也是公众访问政务外网统一开放服务的通道。
政务外网中央网管中心:建设政务外网中央网管中心,提供域名、邮件等网络基础服务,负责网络运行维护和管理等。
省市接入网: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根据自身情况,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建设国家政务外网地方节点,实现和政务外网广域骨干网对接。
2.2网络架构国家政务外网按照管理层次划分,可分为一级网、二级网、三级网。
一级网络主要指中央广域骨干网、中央城域网。
二级网络主要指省级广域骨干网、省级城域网。
三级网络主要指地市级广域骨干网、地市级城域网。
按照网络业务划分,可分为承载网和接入网。
图2国家政务外网整体网络架构2.3 业务模型根据国家政务外网所承载的业务和系统服务的类型的不同,在逻辑上,国家政务外网划分为专用网络区、公用网络区和互联网接入区三个功能域,分别提供专用VPN业务,政务外网互联互通业务和互联网业务。
图3 国家政务外网逻辑区域划分图其中:1、公用网络区:即采用国家政务外网注册地址(59地址)的网络区域,是国家政务外网的主干道,实现各部门、各地区互联互通,为跨地区、跨部门的业务应用提供支撑平台;国家政务外网承载网只路由国家政务外网注册地址。
2、专用网络区:是依托国家政务外网基础设施,开辟地为有特定需求的部门或业务设置的VPN网络区域,实现不同部门或不同业务之间的相互隔离,VPN 业务主要为少数中央部门的敏感数据传输提供安全通道。
中央级政务外网采用MPLS VPN技术将敏感业务数据与其他数据安全隔离,用于满足“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业务需求,为中央政务部门与各省、市、自治区相关部门的互联互通提供安全通道。
该区域主要采用私有地址,在骨干网上采取标签进行交换。
3、互联网接入区是各级政务部门通过逻辑隔离安全接入互联网的网络区域,满足各级政务部门利用互联网的需要。
同时也是移动办公的公务人员通过数字证书认证,安全接入政务外网的途径。
在互联网接入区,采取了综合的安全防护措施,采用防火墙系统、入侵防御系统和网络防病毒系统,对互联网接入业务提供一定的安全防护。
中央和地方分级出口,中央政务外网采取BGP协议与主要运营商进行互联,为中央部门单位提供互联网业务服务,各地政务外网自行出口,采取NAT技术,通过静态路由连接本地互联网。
国家政务外网主干网不路由互联网业务。
3. 国家政务外网总体要求3.1 组网基本原则为保证国家政务外网全网的业务畅通、安全及稳定,在规划和建设各地方政务外网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层次化组网原则:各地方宜采用层次化组网结构,在网络层次上原则上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
核心层主要承担高速数据交换的任务,同时提供到政务外网和互联网的连接。
汇聚层的主要任务是把大量来自接入层的访问路径进行汇聚和集中,承担路由聚合和访问控制的任务。
接入层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用户的接入,它直接和用户连接,并提供灵活的用户管理手段。
局域网在规划时需遵循但不限于上述层次结构,对于规模比较小的地方外网可以只设置核心层和接入层。
可靠性:为保证各项业务应用,网络必须具有高可靠性。
在网络设计时合理设计网络冗余拓扑结构,制订可靠的网络备份策略,保证网络具有故障自愈的能力,在关键节点的设计中,选用高可靠性网络产品,关键部件配置冗余。
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网络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网络不仅需要保持对以前技术的兼容性,还必须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具备支持多种应用系统的能力,能够根据未来业务的增长和变化,平滑的扩充和升级现有的网络覆盖范围、扩大网络容量和提高网络的各层次节点的功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对网络架构和现有设备的调整。
实用性和先进性:在网络设计中把先进的技术与现有的成熟技术、标准和设备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电子政务网络应用的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尽可能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以适应更高的数据、语音、视频(多媒体)的传输需要,使整个系统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保持技术先进性,以适应未来信息化的发展的需要。
易操作性和易管理性:在网络设计中,须建立有效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
能够实现监控、监测整个网络的运行情况,合理分配网络资源、动态配置网络负载、可以迅速确定网络故障等。
通过先进的管理策略、管理工具提高网络的运行性能、可靠性,简化网络的维护工作。
3.2 设备选型原则♦本文中要求达到的有关指标值均为设备实际应达到的,各省需采用成熟产品,在选型时可参考各厂家的产品说明书、权威机构的测试结果、电子政务外网案例应用等证明文件。
♦充分考虑现有中央政务外网和各地政务外网网络建设现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能力和互联互通互操作特性。
♦关键设备符合电信级设备要求,全部网络设备均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具有国家颁发的网络设备入网证件。
♦安全设备应具有相应主管部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
♦网络设备自身具有一定的安全防护特性。
♦优先考虑使用国产设备。
♦需选择技术领先、市场和技术前景良好、明确的厂家的产品,选择有稳定的服务队伍的设备厂商,提供持续的设备升级和维护能力。
♦具有多个组网成功案例,具备大型组网能力3.3 功能要求各地方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应满足如下要求:♦网络业务承载实现国家部委和省级各厅局以及向下延伸的网络业务承载。
实现国家部委和省级各厅局以及向下延伸的VPN业务承载。
提供公众通过互联网对各级政府单位公共资源的访问,同时也提供各级政府单位内用户对互联网的访问。
支持暂时没有政务外网的单位和出差用户利用互联网,通过安全接入平台实现远程接入访问服务。
支持视频、语音、数据业务的传输。
♦互通性网络建设应具有良好的互通性,需按照电子政务外网相关规范进行建设,可实现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在内各级政务部门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数据交换和业务互动。
需采用标准、成熟的产品和协议,以保证路由协议、MPLS VPN的兼容与互通。
需遵循电子政务外网统一的IP地址定义规范,需提供地址转换(NAT)功能,支持双向NAT、NAT多实例等技术,满足各部门私有地址访问电子政务外网的需求。
♦路由实现各地方电子政务外网的路由设计需按照网络层次划分路由网络,根据各省实际情况,可选择划分为一个自治系统(AS),或由多个AS构建,需采用适当的区域内路由协议和区域间路由协议。
区域划分需考虑路由信息安全因素和对路由交换的限制管理。
IGP路由协议需支持OSPF、IS-IS等协议,广域骨干网路由协议应支持由OSPF+BGP4路由协议(或者是静态路由)进行规划。
♦端到端的MPLS VPN技术采用MPLS/BGP VPN作为实现基本MPLS VPN业务的技术路线,包括建立各厅局的垂直纵向网络,实现各部委纵向跨自治域的VPN访问;建立公众服务专网对因特网公众提供服务,通过网络安全系统与因特网逻辑相连。
支持MPLS MPLS L2和L3 VPN,提供MPLS L2 VPN的支持能力,包括支持VPLS(多点的MPLS L2 VPN)能力。
同样在考虑部署MPLS L2 VPN的时候也必须支持跨自治域AS的能力。
支持BGP/MPLS VPN三种跨自治域方式,♦QoS技术支持IP QoS机制,支持基于MPLS/BGP实现QoS控制,为VPN用户实现端到端的QOS服务。
支持在边缘网络中定义IP QOS级别,对接入层业务进行“细分和区分服务,并继承到MPLS域中,实现端到端的QOS,提供基于业务的时延、抖动等的保障。
♦网络可用性支持多种方式保证网络可用性,关键节点设备冗余备份,关键链路冗余备份,采用高可靠性技术、协议如VRRP、堆叠、链路捆绑、BFD、FRR等,保障网络的持续可用和故障恢复时间。
♦安全性在系统设计中,既要考虑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还要注意信息的保护和隔离,因此系统应分别针对不同的应用和不同的网络通信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系统安全机制,数据存取的权限控制、网段的划分、网络边界安全等等。
可通过网络设备自身安全功能、部署集成防火墙、IPS等安全板卡或独立式防火墙、IPS 等安全设备等多种方式实现。
应支持通过身份鉴别和授权、安全监测、策略管理等方法保障网络的安全性。
♦嵌套业务实现支持各接入单位根据业务部门和业务种类(例如OA,视频会议,IP电话,公文流转等)再自行规划和设计子VPN,支持通过嵌套VPN技术解决VPN层次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