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中结构抗震技术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探索甄会朋摘要:在如今人们追求建筑安全性的时代,抗震建筑设计具有很大的市场,而且,设计抗震建筑是十分必要的。
在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多元化抗震设计原则,并保证各部分功能有效发挥,同时,要科学地进行结构设计,对结构强弱的分布要合理。
在设计过程中要依据抗震标准,规范建筑高度和宽度、规范平面设计、合理设计建筑结构、科学设计布局,以此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关键问题;对策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应重视的注意事项针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在其中的贡献是比较突出的,而且在实际建筑施工中,其建筑形式也日新月异,特别是在多、高层建筑施工中,不但对高度有一定的要求,对其平面布置、竖向体型的设计也有着极高的要求,尤其随着建筑结构体系的多样化发展,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而想要提升建筑结构地抗震性能,就应注重以下工作的有效开展:(1)科学有效地选择建筑场地,如果其场地特征周期和建筑物自震周期比较接近时,其震害是比较严重的,所以在设计中应确保两者周期要避开。
(2)合理地确保建筑物高宽比、长宽比等满足相应要求,针对结构刚度、整体的稳定性以及经济指标等进行宏观控制的工作。
(3)确保承重墙的科学合理性。
承重墙是确保建筑稳定性的重要部分,只有保障承重墙质量达到标准要求,才能为建筑物稳定性的提升提供保障。
2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问题分析2.1抗震设计概念混淆在设计抗震结构时,必须要以“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裂”为目标,尽可能的降低地震引起的损失。
要想实现建筑结构的良好抗震,只进行抗震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要是想充分确保建筑体的抗震能力,还需要增强关键位置的抗震设计。
另外,还应当设计可以削减地震作用力的薄弱环节,从而尽量减缓地震发生的进度。
2.2抗震设计验证不完善对抗震设计进行检验,也是提升建筑抗震能力的一项重要策略,主要有下述三种检验方式:①在地震发生后,对建筑完好情况进行检验;②使用抗震模型来开展模拟检测;③研究分析地震对建筑带来的危害。
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实践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经常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为了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破坏,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改进,建筑物可以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相对稳定,为居住在其中的人们提供更大的安全保障。
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实践不仅需要考虑建筑物本身的结构特点,还需要考虑地震的频率、地震波的传播路径等因素。
只有充分理解这些因素,才能设计出更加安全、稳定的建筑结构,减少地震灾害可能带来的破坏。
对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实践进行深入探究,有助于提高建筑抗震能力,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2 问题意义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工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人口和城市化的增长,建筑结构承受地震荷载的风险也在增加。
地震不仅会对建筑结构造成破坏,还可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如何有效地进行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成为当前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
问题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抗震设计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旦发生地震,能否及时避免建筑结构的倒塌和破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
城市中高层建筑的增多,对抗震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设计方法已经难以满足需求,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抗震设计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深入研究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实践探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有利于推动工程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实践探究,深入了解当前抗震设计原理、地震荷载计算、结构抗震性能、现有抗震设计方法以及具体的建筑结构工程实践案例。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和分析,旨在总结实践经验,提高抗震设计水平,为今后的抗震设计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防震抗灾的建筑施工方案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地震是一种地壳运动造成的自然灾害,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
在建筑工程中,防震抗灾是保障建筑结构安全性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地基处理、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等方面探讨防震抗灾的建筑施工方案,以保证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稳定性。
一、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是建筑施工中防震抗灾的关键步骤之一。
合理的地基处理可以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在地震带进行建筑施工时,应采取以下几种地基处理措施:1. 地基加固地基加固是指对地基进行物理或化学处理,使其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可以采用土石方加固、桩基加固和灌浆加固等方式,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2. 地震隔离地震隔离是通过减震器等装置将建筑与地基隔离,降低地震能量传递,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
常见的地震隔离装置包括橡胶支座、钢球隔离器等。
二、结构设计结构设计是建筑施工中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地震安全性。
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抗震设计准则抗震设计准则是指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用途制定的抗震设计要求。
应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合理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指标,确保建筑在地震中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2. 结构形式选择结构形式是指建筑结构的类型和形状。
在进行结构形式选择时,应考虑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桁架结构等。
3. 材料选用材料的选用对建筑的抗震性能有重要影响。
应选择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建筑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三、施工技术施工技术是保障建筑施工质量和安全性的关键环节,对防震抗灾具有重要意义。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施工工艺施工工艺是指建筑施工过程中采用的工艺和方法。
应根据建筑设计要求和防震要求,严格执行施工工艺,确保施工质量和结构安全。
2. 施工质量控制施工质量控制是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
浅谈高层建筑抗震及基础隔震技术摘要:高层建筑的基础隔震技术能够在发生较强地震时保障人们的安全,降低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该项施工技术在我国防震减灾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相关工作者不断的钻研、改进及完善。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基础隔震技术1建筑工程抗震技术的发展及现状1.1建筑工程抗震技术的发展日本是首先提出工程抗震防灾技术的国家。
当时的工程抗震技术主要从静力理论开始发展,并逐渐向柔性结构理论体系发展。
而柔性结构理论体系的发展让结构体系本身的刚度得到有效减少。
随后,结构底层刚度减小、上部结构强度增大逐渐成为建筑工程抗震技术的发展方向,这种技术又被成为是柔性底层结构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抗震技术现阶段主要被广泛采纳的是延性结构抗震体系。
传统的抗震技术在如今的高层建筑中仍然有一定程度的运用。
并且目前抗震防灾技术也相对完善,同时在各个方面发挥着显著的影响。
1.2建筑工程抗震技术现状目前我国的抗震隔震技术以及耗能减震技术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并且在很多实际的高层建筑项目中得到推广和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高层建筑当中基础隔离技术的主要原理在以往的的抗震结构中,主要依靠建筑结构及构件来抵抗甚至是消除掉地震产生的能量,在进行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时,由于地震产生的作用力属于外加荷载,设计师要结合其它荷载带来的影响对建筑物隔震设计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使其满足抗震的要求。
在高层建筑隔震技术中,其主要原理就是将阻尼器以及橡胶隔震支座加入到建筑物的耗能装置内。
其中,橡胶隔震支座主要提供的是较强变形能力等作用,其次,它还会对地震能量进行一定的消耗。
在高层建筑中应用隔震技术,一般会使建筑物上部结构中的地震作用缩小到30%左右,当地震发生时,其上部结构的反应主要以第一振型为主。
相当于一种刚体平动,基本上不会产生反应放大的情况,并通过隔震层中的相对大位移作用有效降低上部结构内所受到的地震荷载。
若在发生地震前采用基础隔震措施,高层建筑上部结构受到的地震反应就会大大降低,同时减轻对建筑构件以及内部设施的破坏程度,还会避免建筑物中的人群受到伤害。
结构抗震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分析作者:万利超蒋丽平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32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建筑工程当中,结构抗震技术非常重要,科学的结构抗震技术能够在最大限度内减少或避免相应建筑物在地震当中遭到的损坏。
本文将简单分析结构抗震技术的基本原理,然后对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技术原则进行阐述,最后介绍几种在工程中常用的结构抗震技术,希望能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结构抗震技术;建筑工程;应用中图分类号:TU97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结构抗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发生地震时,地壳内部要释放巨大能量,相应的能量通过能量波形式向四周传递。
地震所波及的范围之内,利用输入能量形式对周围的建筑物进行破坏,相应的建筑物就会发生非常激烈的震动,部分建筑会严重破坏或者倒塌。
地震的时候,相应建筑物震动的剧烈程度同自身阻尼有关,阻尼小,建筑物对相应地震能量的吸收及消耗就小,就会发生剧烈的震动,反之则会比较轻。
因而,在建筑结构中应用结构抗震技术所坚持的思想就是增加相应建筑物的阻尼,从而能更好的吸收并消耗地震释放的能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减轻震动,降低损害程度。
这也正是工程结构抗震技术同传统的抗震技术的区别,结构抗震技术把地震看成是一种释放能量的过程,通过增加相应建筑物阻尼的方法进行主动抗震,降低地震对于建筑物造成的破坏程度。
传统的抗震则是把地震当成一种力的作用,通过增强相应建筑物刚度及强度的手段进行被动的防震,因而防震效果并不好。
二、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为了保证达到理想的建筑物抗震效果,在建筑物中应用结构抗震技术的时候应坚持这样三个原则:保证结构的连续性。
相应设计人员设计建筑物的时候,要确保相应建筑物结构方面具有比较完整的连续性,从而保证在发生地震的时候建筑物可以保持为一个有机整体,这样能够更好的发挥抗震功能。
一旦建筑物无法在地震当中保持结构上的连续性,就很难对地震能量进行有效的吸收及消耗,造成相应建筑物要遭到非常大的损坏。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摘要】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和损失,抗震设计成为了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抗震设计原则包括了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小结构的振动响应等。
抗震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了减震设备的应用和加固结构等措施。
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抗震设计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为建筑结构的安全保驾护航。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必不可少,未来的趋势将是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对抗震设计的思考也逐渐向着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地震灾害、原则、方法、重要性、发展、必要性、未来趋势、思考。
1. 引言1.1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抵抗能力和安全性。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会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导致人员伤亡。
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及其使用者安全的关键。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韧性、采用合适的抗震措施等。
不同的抗震设计方法可以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地震的频率来选择,包括减震结构、加固结构、防震设备等。
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保护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抗震设计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也在不断提升。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安全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完善设计方案,才能有效应对地震灾害,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 正文2.1 地震灾害的影响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地震会导致建筑物的倒塌、墙体开裂、结构损坏等现象,进而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城市功能瘫痪等严重后果。
建筑工程提高抗震性能的结构设计与施工技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地震频发的国家,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建筑工程提高抗震性能的结构设计与施工技巧。
一、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建筑工程中,抗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建筑物应具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包括抗侧移能力、抗倾覆能力等。
在结构设计阶段,应考虑到材料的强度、刚度以及结构的整体性能。
2. 抗震性能的层次性:建筑物的不同部位对于地震的反应是有差异的,比如底层的震感会明显强于顶层。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地震波的破坏特点,合理划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层次,并分别进行抗震设计。
3. 合理选择结构形式:既要考虑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又要根据地震的破坏特点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
常见的抗震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二、结构设计的技巧1. 加强建筑物的水平抗震性能: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需要采取一些技巧来增强其水平抗震性能。
比如增加梁柱节点的刚度,采用双曲柱设计,增加柱端轴力的承载能力等。
2. 合理分配结构的刚度:刚度的分配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结构的上部设置较大的刚度,这样可以使结构在地震中产生位移,从而缓冲地震力。
3. 采用抗震减震技术:抗震减震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其抗震性能。
常见的抗震减震技术包括基础隔震、降低结构刚度、设置减震支撑等。
三、施工技巧1. 确保材料的质量:在建筑工程中,材料的质量是保证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关键。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选择和使用材料,并进行必要的检测和验收。
2. 加强节点的施工质量:建筑物的节点是连接构件的重要部位,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因此,在节点的施工中,需要精心操作,保证节点的连接牢固可靠。
3. 合理设置预应力:预应力技术在建筑工程中是一种重要的施工技术。
浅谈建筑结构中的减震、隔振技术【摘要】目前针对某些重要的建筑物安全性较高的要求和对一些建筑物的修复加固改造的问题,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逐渐地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
隔震即是隔离地震,在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基底或某个位置设置控制机构来隔离或耗散地震能量,以避免或减少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输,使结构振动反应减轻,实现地震时建筑物只发生较轻微的运动和变形,从而保障建筑物的安全。
随着科技发展,这种技术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1、传统的抗震方法传统抗震结构主要利用结构主体结构抗侧力构件屈服后的塑性变形和耗能来耗散地震的能量,因此对这些区域的耗能性能要求特别重要。
一旦由于某些因素而导致这些区域产生问题,则就会严重的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甚至产生严重破坏。
在以往的结构抗震设计中,主要通过在结构设计中设置多道抗震设防线、选用耗能构件和对结构的刚度、承载力、延性的合理匹配来提高结构抗震性能。
2、隔震技术与作用机理隔震技术尚属新兴学科,它能有效地吸收地震能量,减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从而消除或减轻结构和非结构的地震损坏,增强建筑物及内部设施和人员的地震安全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3、隔震方案设计3.1 基础隔震在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基底设置隔震装置。
3.1.1 隔震器(1)橡胶支座它是由多层橡胶和钢板相互叠加而成,在施加竖向荷载时,由于橡胶受到钢板的约束,不会产生很大的横向变形,即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水平方向有很大的变形能力,在地震作用下,橡胶垫可以隔离水平方向的运动分量。
最初是在1965年用于伦敦的地铁车站上面的建筑,采用多层橡胶支座防止了地铁的振动传给上部建筑物。
(2)铅心橡胶垫它是对橡胶支座的一大改进。
在橡胶支座中心钻孔,插入一个铅芯,利用其塑性变形能力把支座的临界阻尼从3%增加到10%~15%。
因此,在低阻尼要求的情况下,可以不使用阻尼器。
(3)柔性桩结构它是采用立在套管中的桩来隔震,桩顶铰接,使桩在水平方向有一定的柔性,套管和桩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使桩可以在套管中变位,将结构与可能发生有害地震的土层分开。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数量和规模显著增加。
这种趋势带来了建筑行业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对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
在高层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复杂性、安全性和稳固性是需要特别考虑的因素。
尤其是在地震灾害频发的地区,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更加重要。
由于地震灾害的时间和震级大小无法被有效地预测,高层建筑的结构安全成为一个巨大的考验和隐患。
因此,建筑行业必须采用最新的技术和方法来确保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
这包括使用先进的建筑材料、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以及进行全面的结构分析和模拟测试。
此外,建筑行业应该加强对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标准制定和管理,确保建筑的抗震性能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高层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内容抗震设计在高层建筑的规划和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高层建筑的结构特征和地理环境都对地震的影响有所不同,因此在设计之前需要对地震的影响进行全面考虑。
以下是一些重点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抗震设计要考虑地震对高层建筑结构的影响,包括地质环境、场地条件等因素。
因此,在设计之前需要对场地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以便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地震的影响。
其次,需要评估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和平面设计是否符合抗震设计规范要求。
这包括对建筑结构的材料、构造和设计进行全面的评估。
通过这些评估,可以确定抗震设防标准,以确保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荷载布置、刚度、延性、隔震的计算分析等,以确保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这些计算和分析需要进行多次验证和调整,以确保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抗震设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制定发布的实时抗震规范要求,结合严谨的工程方法分析建筑的结构位移、刚度、内力极限状态等因素。
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结构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测试,以确保其符合国家规定的抗震标准。
2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优化措施2.1做好勘察选址抗震设计的关键与要点之一是勘察与选址。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接着分析了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引言:建筑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建筑工程呈现出阶梯式快速发展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保证质量和保证施工安全,才可以保证结构的稳定。
设计人员应做好全面的设计,在设计中重视抗震设计,将抗震设计放在重要位置,充分考虑建筑可能发生的地震危害,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效果,从而发挥结构的作用,减少地震产生的危害。
结构抗震赋予了建筑抗震性能。
1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的主要原则分析1.1简化原则建筑结构设计的简单程度能够对结构抗震性能产生较大影响,通常来说,在建筑结构相对简单的条件下,受到这种结构形式在力传导方面优势性的影响,表现出的抗震性能也维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
实践中,需要切实参考建筑物现实情况,对抗震结构模型实施简化处理,促使结构构件传力途径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推动建筑物结构抗震性能增强的效果。
1.2整体性原则抗震结构设计所面向的是整个建筑物,而并非为建筑物内的某一部分。
所以,在实际的抗震结构设计期间,即便相关设计人员针对其中某一重点部位进行优化设计,也要在此过程中落实对局部构件与整体结构之间关系性的考量,具体来说,就是要切实考虑局部构件优化处理后会引发的建筑物整体结构变化情况,避免集中应力问题的发生,促使整个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以及抗震能力有所提高。
1.3规则性原则设计建筑物抗震结构时,需要尽可能保证沿竖向均匀布置建筑造型与结构,规避承载能力、刚度、传力路径等突然发生变化的现象出现;尽可能保证平面内不同结构实现均匀布局,规避结构刚度与质量之间“偏心”现象的出现。
2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主要内容分析2.1考量构件的性能要求对于不同构件的刚度、稳定性以及承载能力要求落实全面性、综合性考量,并确保在实际的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能够对上述要求进行切实满足,保证所有构件均能够达到预设的抗震标准要求与等级要求。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概述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科技迅猛发展,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国内建筑行业发展迅速。
但是在进行建筑施工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国内很多地方都与地震带相接近,因此很容易发生地震灾害,这就对建筑整体质量和施工抗震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需要不断提升建筑抗震能力,一旦发生地震灾害能够有效通过建筑结构来进行控制,因此对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作业;抗震技术1影响建筑工程抗震效果的主要因素当前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整体生活质量,因此人们对居住的建筑工程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能够保障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使用功能,还需要能够具备一定的美观性和抗震能力。
但是根据笔者走访调查发现,当前建筑施工过程当中一些建筑的抗震施工情况并不乐观,最后建筑的抗争质量和效果也优良不一。
当前的建筑施工设计的过程当中存在一些对施工质量和效率造成影响的因素,首先是结构设计因素对建筑抗震能力的影响。
许多建筑结构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对抗震技术的应用存在问题,甚至在设计的时候忽略了对抗震的需求,因此建筑的实际抗震性能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具体需求,尤其是建筑的施工的过程当中存在一定的不对称性和不均匀性,极大地影响了建筑整体质量,使建筑的抗震性能出现下降的情况。
因此一旦建筑结构整体设计不合理就会对建筑的抗震性能存在影响。
因此在进行房屋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加强建筑施工实地条件的调查和分析。
如果建筑施工区域的地震发生频次较高,并且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就会存在严重危害的地区,在设计的时候就需要注意尽可能不要设计存在外形结构不规则的建筑,避免建筑的施工过程当中无法全面应用抗震技术。
在进行常规建筑抗震设计施工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加强抗震能力等级,严格按照当地相关建筑质量要求和准则进行抗震设计施工[1]。
除了结构设计因素对房屋整体抗震质量的影响以外,建筑施工技术的优劣也会对建筑整体质量和安全性能造成影响,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应用抗震技术对于建筑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施工单位在进行房屋建筑施工的过程当中对地震灾害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也没有及时对抗震技术进行更新和优化,因此施工操作和建筑整体质量不符合相关建筑抗震要求,使得建筑的抗震性能较差。
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抗震与减振技术应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对建筑品质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装配式建筑正是一种满足这一需求的新兴建筑方式,通过合理运用抗震与减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
本文将就装配式建筑施工中抗震与减振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装配式构件在抗震方面的优势装配式建筑施工采用预制构件,在施工现场组装形成整体结构,在此过程中可采用各种加固与加强措施来达到抗震目标。
相较于传统施工方式,装配式结构具有以下优势:1. 集成设计:由于预制构件是在专业生产基地进行集中生产和检测,可以实现精确度更高、质量更可靠的设计和制造。
2. 准确定位:通过数字化制造和精确加工,预制构件之间的连接更加精确,能够准确配合,避免施工误差。
3. 高强度材料:装配式建筑通常采用轻质高强度材料制作构件,使整体结构更耐震。
4. 模块化组装:预制构件可以按需生产与组装,方便迅速实现规模化、高效率建造,缩短施工周期。
基于以上优势,在正常使用情况下装配式建筑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
然而,在地震发生时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二、抗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1. 结构设计优化在装配式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依据具体地区的地质条件和历史地震数据来确定最佳的结构形式。
对于高风险地区,可以采用适当的剪力墙、支撑框架等结构形式增加整体刚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加固措施。
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各种荷载条件,并运用计算机模拟分析手段进行综合评估。
2. 加固措施应用装配式建筑在设计阶段可以采用加固措施来提高整体抗震性能。
如增设钢筋混凝土构件、增加剪力墙或支撑框架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合理配置预应力张拉系统、添加阻尼器等方式来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
3. 地基处理地基是建筑物承受地震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需要进行地基处理以保证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探究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确定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时,需要全面地考虑建筑结构的使用功能、设防烈度、场地类别、地基基础类型、建筑高度、结构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同时还要考虑结构的设计、技术以及经济保障等,选择最优化的结构体系。
一、地震对建筑结构破坏的特点1、结构体系方面。
采用“填墙框架的房屋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内柱上端易发生剪切破坏,外墙框架柱在窗洞处因受窗下墙的约束而发生短柱型剪切型破坏;采用框架一抗震墙体系的房屋结构,破坏程度较轻;采用“底框结构体系的房屋,刚度柔弱的底层破坏程度十分严重;采用“填墙框架体系的房屋,当底层为敞开式框架间未砌砖墙,底层同样遭到严重破坏;2、刚度分布方面。
矩形平面布置的建筑结构,电梯井等抗侧力构件的布置当存在偏心时,因发生扭转振动而使震害加重;采用三角形、L形等不对称平面的建筑结构,同样在地震作用因发生扭转振动而使震害加重。
3、地基方面。
在具有较厚软弱冲积土层场地,高层建筑的破坏率显著增高;地基土液化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从而引起上部结构损坏或整体倾斜;建造在不利或危险地段的建筑工程,因地基破坏导致房屋损坏。
当建筑结构的基本周期与场地自振周期相近时,因共振效应破坏程度将加重。
4、构件形式方面。
在框架结构中,通常柱的破坏程度重于梁、板;钢筋混凝土多肢剪力墙的窗下墙通常会出现斜向或交叉裂缝;配置螺旋箍筋的混凝土柱,当层间位移角达到较大数值时,核心混凝土仍保持完好,柱仍具有较大的抵抗能力;二、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分布均匀结构的质量和刚度,而且使建筑的立体和平面结构表现出一种比较规则的感觉。
如果平面设计太复杂,就会出现不均匀的质量和刚度的分布,在发生地震时,建筑物就会发生比较严重的扭转现象,地震对房屋的破坏也因此加重。
另一个抗震效果的因素产生影响的原因就是结构的整体布置,房屋呈现出的不规则,在地震中更容易发生扭转。
1、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体系。
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作者:侯宝斌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2期摘要:要求建筑物具备良好的抗震能力,应在做好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上实现良好的抗震,同时加上室内的抗震设计,共同实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因建筑物自身质量、功能等问题而带来的地震损失。
本文分析了影响抗震性能的因素和建筑施工中在抗震设计上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建筑工程施工中抗震技术要点。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技术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TU97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在建筑施工的框架中有很多的优点,比如,抗震性能良好、整体性能好、围护的墙体轻便、施工运行速度较快、布局设置灵活等等。
在实际的工程中,抗震施工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结构构成。
因此,要求工程的负责技术人员严格依据图纸进行施工和操作,从而确保施工的安全和质量。
尤其要注意在施工环节中重视对防震设施的建筑质量,要加强对防震设施建筑的监督和专项部门检查,将抗震设防纳入到规范化管理,只有保证建筑施工的质量,才能满足抗震设防对房屋结构的要求,才能杜绝抗震隐患。
一、影响抗震性能的因素面对可能发生的破坏力巨大的地震,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房子能够更加“坚固”一些,对此,我们可以注意这样几点:1、房子的体形。
体形规则、均匀、对称的房子抗震能力强。
上大下小头重脚轻的房屋体形叫竖向不规则,平面局部凸出的L 形、“丁”字形体形叫平面不规则,一头沉一头轻的叫扭转不规则,不规则建筑抗震能力都较差。
2、地震除了和房子的建筑结构形式有关,与户型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跃层、复式和错层户型的房子虽然在居住的舒适和美观度上有着平层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从抗震的能力上来讲,平层的房子抗震性最好。
3、新房优于老房。
较早的房子依据的抗震设防标准相对较低。
由于认识水平和财力的增长,后建的房子抗震能力相对较强。
一般说抗震标准会根据实际情况每10 年进行一次调整,随着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它也是越来越严格,标准也在不断地提高。
建筑结构设计的隔震减震探究摘要:目前,人们对建筑行业的隔震抗震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隔震抗震技术也越来越先进。
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建筑要求,设计时使用不同的隔震技术,确保建筑物在遭受伤害时的稳定性。
下面本文就建筑结构设计的隔震减震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1 建筑隔震减震体系概述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当今社会,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获得了显著提升。
人们对于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多的期盼和要求。
在这种工作形势下,以往的抗震设计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因此,工作人员应该对传统技术的实施经验进行吸收和采纳,并将其应用在新型技术中的,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建筑物的隔震效果。
在工程减震区域中,隔震技术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在相关技术应用过程中,施工人员要在建筑物下端或者某个位置安装控制装置,安装控制装置的目的在于一旦发生地震,能够减少地震对于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通过隔震减震装置的运作,能够吸收一部分能量,从而最大程度降低地震产生的危害。
在受到中强度地震时,通过隔震减震结构的设计,能够进一步延长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性能,在一些特殊情况之下,隔震减震装置还应具有较好的耐久性甚至是自动复原功能。
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确保结构变形在一定范围之内,同时也要避免隔震减震装置对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产生影响。
2 现阶段隔震减震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2.1 建筑物支座的设计影响和减震效果问题要使建筑结构更为稳定,则必须在减震与隔震设计方面尽可能地进行分散,如果将减震与隔震设置在建筑四周,则在地震时会大幅增大建筑的倾覆力量,并对建筑的支撑张力造成较大的影响。
在进行隔震减震装置设置过程中,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应做到最大限度的分散设置。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高层建筑附近不能进行这样的分散布置,不然就会致使抗震墙在实际地震的过程中会加大承受倾覆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支座的整体拉力。
如果受力面较大,则需要对于隔震减震装置中的支座进行重新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确保支座间的距离小于 2 米。
探析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问题陆位贤发布时间:2021-09-23T04:15:39.214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5期作者:陆位贤[导读] 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以场地选择、地基基础设计、平立面布置、建筑结构体系和构件连接等方面去分析研究。
在抗震概念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抗震计算、把握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内力系数调整原则,完善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的地质环境,身份证号码:******************摘要: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以场地选择、地基基础设计、平立面布置、建筑结构体系和构件连接等方面去分析研究。
在抗震概念设计的基础上进行抗震计算、把握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内力系数调整原则,完善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的地质环境,在经济和安全的综合考量下,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案,使建筑物符合当地相应的防震设计标准,确保建筑物的正常使用,进而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措施1房屋结构抗震性设计原则1.1简化原则设计人员应该明确一点,结构形式越简单,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越强。
相较于复杂的房屋结构设计,越简单的房屋结构其力学计算的准确性越高,从而实现加强对房屋结构平衡性的控制力度,有效简化房屋抗震结构设计,提高房屋建筑抗震性能。
除此以外,简单的房屋设计结构还可以大幅减少地震作用力对房屋结构的破坏,有效提高房屋建筑对建筑地震作用力的承受能力,全面提高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质量。
1.2整体性原则在进行房屋结构设计时,设计者应该立足于整体进行抗震结构设计。
由于房屋建筑的抗震性概念是作用于建筑结构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设计者在进行抗震性设计时,需要从整体出发,科学全面的考虑各种因素对抗震性的影响,增强不同结构构件的协调性,从而有效加强房屋结构的抗震性。
另外,设计者还应该注意明确不同部位的力学特征,结合实际情况优化完善房屋整体结构的抗震性,确保房屋建筑在满足多种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保证房屋结构的稳定性、整体性,为保护居民生命财产提供保护。
建筑工程中结构抗震技术规程一、前言为了确保建筑结构在发生地震时的安全性,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本技术规程旨在规范建筑工程中的结构抗震设计、施工及验收等技术要求,以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要求。
二、设计阶段2.1 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地震活动的频率和发生概率,确定设计基准地震烈度,并结合建筑所处地理环境和地质特征等因素,确定场地类别和场地分类系数。
2.2 结构类型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高度和结构形式等因素,确定合适的结构类型。
对于高层建筑、重要的公共建筑和特殊结构,应采用抗震设防等级为甲级的结构。
2.3 建筑地震反应分析采用现代计算机软件,进行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分析,计算建筑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情况,并进行抗震校核。
2.4 抗震设备设计根据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等级和使用功能等要求,设计合适的抗震设备,如减震器、防震支座等。
三、施工阶段3.1 基础施工在基础施工中,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基础的浇筑和加固等工作,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3.2 结构施工在结构施工中,应采用优质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施工技术,保证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同时,应注意结构的连接和节点处理,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3.3 抗震设备安装在抗震设备的安装中,应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安装,确保抗震设备能够发挥预期的抗震效果。
四、验收阶段4.1 结构验收在结构验收中,应对建筑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刚度等指标进行检测,确保结构的抗震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4.2 抗震设备验收在抗震设备验收中,应对设备的性能和安装质量进行检测,确保设备能够发挥预期的抗震效果。
4.3 抗震设备维护在建筑使用中,应定期对抗震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性能和安全性。
五、总结本技术规程规范了建筑工程中的结构抗震技术要求,对于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人员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企业应按照本技术规程的要求,加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施工和验收等工作,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分析摘要:目前,建筑业发展下建筑工程结构面临诸多挑战,抗震设计对建筑结构质量安全有直接影响,为降低这方面困扰还需要加强抗震设计。
文章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与抗震设计措施展开探讨。
关键字:建筑工程;工程结构;结构设计;抗震问题引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变得越发紧张,而现代化的建筑结构也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高层建筑形式逐渐成为当前建筑领域的一大发展趋势。
但是高层建筑的特点是层高较高,一旦发生地震等灾害就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在现代建筑结构中融入抗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与工程的质量安全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并且在展开抗震设计期间,所能够涉及到的领域及因素相对众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抗震设计的难度。
1地震灾害的主要特点地震是一种较为常见且破坏力强的自然灾害,其往往会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部分情况下还会引起其他灾害性事故。
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突发性强的地震往往不能被有效预测,依靠现下技术手段,只能在地震到来前几十秒监测到,难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
自古以来,人们对地震就心存畏惧,为预测地震、减少损失,古人曾多次尝试,但仍然无法对地震进行精准预测,由于地震发生时间较短,人们往往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因此只能通过强化建筑结构方式,减少经济损失,为人们创造生存条件。
第二,破坏性较强,是地震灾害的主要特点之一,通常主要表现在地表破坏、建筑物破坏两个方面,就目前情况来看,建筑物抗震等级,是根据破坏程度划分的,主要有基本完好、轻微损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以及倒塌五个等级,抗震设防要求为小震不坏、大震不倒、中震可修,要求建筑施工必须达到。
第三,社会影响深远。
大规模地震会引起严重的人员伤亡,且经济损失较为严重,当地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在短时间之内恢复,进而影响经济状况,人们身心也会受到重创。
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则在高层混凝土建筑中,对于抗震防线而言,设计人员在不同的工程环节中需要进行不同的工程设计与资源配置。
建筑工程施工中结构抗震技术探究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建筑工程的质量取得明显了提高,同时对于建筑施工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的高科技技术就是结构抗震技术。
本文对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结构抗震技术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结构;抗震技术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have obvious increase, and at the same time for the requirement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the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one of the high-tech technology is structure seismic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of structure seismic technology for simple analysis.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The construction; Structure; Seismic technology
一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结构抗震技术基本原理
地震发生,地壳内部释放巨大能量,并以能量波形式传递给周围。
在波及范围内,它的输入能量损坏建筑物,建筑物收到能量波的作用而发生剧烈震动,严重时建筑物会遭到破坏而倒塌。
地震时,建筑的剧烈振动与本身阻力有着直接的联系,阻力越小,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就越小,振动程度就越高,反之则越轻。
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结构抗震技术就是通过增加建筑物阻力,增大其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的效率,以道道减少损害、减轻振动的目的。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结构抗震技术与传统抗震技术相比,结构抗震技术将地震作为释放能力的过程,以增加建筑物阻力,产生主动抗震的作用,从而达到减轻建筑物受地震的损坏程度。
传统抗震技术是将地震作为力的作用,以增加建筑物强度和刚度,形成被动防震,实践证明,传统抗震上技术的效果很不理想。
二建筑工程施工中的结构抗震技术的设计思想
结构抗震主要设计一个能抗震的建筑,首先需有能抗震的建筑场地,建筑结构是平立面且尽可能规则,结构体系具有不间断、合理的传力途径。
同时,需保证结构整体性,当地震作用于建筑物时,结构能共同工作,将抗震达到极限。
构建遭破坏具有先后顺序,必要时需牺牲次要结构,以使地震能量得到有效消耗,保护好主要的结构,使生命和财产损失最小化。
首先,避开不利区域。
建筑物的抵抗地震能力,需要一个坚实地基。
因此,
在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全面掌握工程地质、地震活动情况和地震地质等相关信息资料,综合评价对抗震是否有利、危险地段。
如发现不利地段,应避开这类区域。
若无法避开,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在危险地段,禁止建造建筑。
地震发出的能量,不仅可直接破坏结构,还可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地表地裂和错动、砂土和粉液化、滑坡等现象,对建筑物造成间接破坏。
优质的建筑场地,能有效增加建筑物的抵抗地震能力,还可减低成本、减少投资。
其次,建筑设计和协调结构。
建筑抗震设计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结构,由于施工分工不同,工程结构师往往驻中国对地震作用的分析,因此,建筑工程师权力协助建筑设计人员,合理调整建筑物平立面,使其美观大方,功能齐全,既能满足结构规则,又符合抗震设计的标准。
具体做到建筑平面对称、规则,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能。
第三,选择建筑立面、平面的外形。
许多地震研究调查显示,应力多集中在质量分布、借助立面、平面、构件截面、材料强度等突变处,因此容易发生震害。
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的偏离,易引发建筑物扭转,导致较为严重的震害。
建筑物若整体性较差,例如:抗侧力结构不连续、构建错位等,由于传力通路不畅通,大大降低了抗震性能。
若建筑物不规则,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进行内力调整和地震作用计算,且需对薄弱位置进行有效的抗震构造。
若建筑物因设计方案不合理,造成不必要浪费,严重时会留下安全隐患,则这个抗震设计就是非常失败的。
第四,选择结构体系。
确定建筑结构后,需合理选择结构体系。
设计人员需根据抗震的设防烈度和类别、场地条件、建筑高度、结构材料、施工和地基等因素,结合经济、使用和经济条件确定结构体系。
结构体系应有合理的地震传递作用途径和计算简图,设计人员能轻松掌握地震作用,发现错误的计算结构。
在抗震设计中,正确对传递途径进行分析,合理调整、分配内力,加强较弱的构件和结构,防止因部分构件的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降低。
三建筑施工中的结构抗震技术分析
首先,被动控制。
这种防震技术是在增加子系统于建筑物的部位点,或处理某些构件,以使动力特性发生改变。
目前,这种被动控制技术已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被广泛应用。
这种技术主要分为隔震技术和消能减震技术:其一,隔震技术。
这种技术指在基础部分构建一个控制机够,阻隔地震能量的传送,以使建筑物振动减轻,达到降低地震破坏的目的。
目前,研发的隔震装置非常多,主要支撑式摆动、层橡胶垫、摩擦滑移、混合等隔震装置;其二,消能减震技术。
这种技术是利用建筑物中某些部件,将其设计为耗能元件,或安装阻力器。
在风荷载和小震作用下,这些耗能元件和阻力器发挥弹性,增加建筑物整体测量刚度,以引发抗震作用。
如发生强烈地震,消耗元件和阻力器则产生非弹性作用,大大增加建筑物阻力,消耗和吸收地震能力,减轻建筑物主体的振动,达到保护建筑物的目的。
消能减震技术具有安全、经济、合理、维护费用较低等特点。
第二,主动控制技术。
这种技术是由外部能源实现抗震,需通过添加作用力,作用力与振动反向相反,以达到减震的目的。
技术原理:传感器监测建筑物的动
力响应和外部激励响应,将信号向计算机传输,计算机程序对添加作用力的大小进行计算,然后通过外部能源控制驱动系统产生所需作用力。
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中这类型研发的抗震装置有:主动质量阻力、拉索、动力空气挡风板、发生脉冲发生器、支撑等系统装置。
第三,半主动控制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通过控制机构,对地震时建筑物的结构参数进行调节,以达到减震的目的。
这种技术不需外部能源和强电,只需弱电装置实现供电就行。
半主动控制技术需控制开关,通过开关对控制器状态进行调节,以使建筑物动力的特性发生改变。
目前,这类型的减震装置有:可变刚度、可变阻力、可控液体阻力、可控摩擦式等。
第四,混合控制技术。
这种技术是主动和被动控制的综合运用,充分利用这主动和被动控制技术的抗震优点,利用被动控制消耗和吸收地震能量,运用主动控制实现抗震,因此,混合控制技术在建筑行业被广泛应用推广。
当前这类型的抗震装置主要有:主动控制和阻力消耗结合系统、主动阻力系统和调谐阻力结合系统、主动阻力系统和滑行体阻力结合系统、主动控制和隔震控制结合抗震系统等。
在四种抗震技术中,主动控制技术的抗震效果最为明显,但由于它需要大量的外部能源,控制系统也较为复杂,因此在实际应用不够普及。
被动控制技术的实用性非常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最为广泛。
半主动控制技术具有价格低廉、精确度较高等优点,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混合体控制技术结合了以上三种技术优势,效果非常突出,因此前景较为广阔。
四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建筑行业的抗震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抗震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多样化发展。
当前,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需根据抗震设计原则和原理,避开不利区域、协调建筑设计和结构、合理选择建筑立面、平面的外形等,采用相应的抗震技术,如被动控制、主动控制技术、半主动控制技术、混合控制技术等。
当然,各个抗着技术并非非常完善,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以保证建筑结构的高抗震能力。
参考文献
[1] 方静,孙爱申,张静敏等.浅谈砖混结构抗震技术施工质理问题[J].低温建筑技术,2001,(2):80.
[2] 贾崇权,田慧平.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概念设计的优化准则与构造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
[3] 肖登奎,戴朝晖.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技术的发展[J].建筑技术开发,2002,29(5):1-2.
[4] 马乾瑛,王社良,朱军强等.结构抗震主动控制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1,30(1):16-20,32.
[5] 信建军,张郡.减隔震技术对提高桥梁结构抗震安全性的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