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及改进设计1. 引言地震是地球自然界常见的一种地壳运动形式,造成了许多严重的人身财产损失。
对于建筑结构而言,抗震性能是保障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和改进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改进设计,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2. 抗震性能分析2.1 结构参数分析在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前,首先需要对建筑结构的结构参数进行分析。
包括结构质量,基础形式,结构材料等。
这些参数将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仔细考虑这些参数,确保结构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2.2 结构动力分析结构动力分析是抗震性能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数值模拟或物理试验等方法,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进行分析。
常用的方法包括有限元方法、动力弹塑性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得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加速度等参数,从而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2.3 结构强度分析在抗震性能分析中,结构的强度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通过对结构强度进行分析,可以确定结构的承载能力,进而评估结构在地震发生时的稳定性。
强度分析涉及材料的强度、梁柱节点的强度等方面,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中不发生破坏。
3. 改进设计3.1 结构刚度改进提高结构的刚度是改进抗震性能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采用加固材料、增加支撑、增加结构横向刚度等手段,增加结构的刚度,使其能够更好地抵抗地震力的作用。
这一改进设计方法在现有结构的加固和新结构的设计中都可以采用。
3.2 结构阻尼改进结构的阻尼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吸收和耗散能量的能力。
通过增加结构的阻尼,可以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常用的改进方法包括增加阻尼器、减震器等。
3.3 结构刚-柔组合设计刚-柔组合设计是结构抗震性能改进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在结构中引入柔性元件,如剪切墙、剪力楼层等,与原有的刚性结构相结合,使结构能够在地震中发挥更好的抗震性能。
结构抗震与地下结构抗震探析摘要:本文通过探讨结构抗震和地下结构抗震的相关问题,旨在深入理解这些领域中的关键概念和挑战。
正文部分将分析结构抗震和地下结构抗震的原理和方法,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结束语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发现,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和应对地震风险的重要性。
关键词:结构抗震;地下结构抗震;探析引言:地震是一种具有极大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而结构抗震是为了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其他结构造成的损害而进行的技术和工程措施。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程度的加深,地下结构的建设日益普遍,地下结构抗震也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对结构抗震和地下结构抗震进行详细探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1. 结构抗震的原理与方法1.1 结构抗震的基本原理在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需考虑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对建筑物的影响。
结构抗震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选择适当的材料和工艺、采用有效的连接方式,来增强建筑物的抵抗地震力的能力。
关键在于提高结构的抗侧移能力、抗剪切能力和抗轴向拉压能力。
1.2 结构抗震的设计方法结构抗震的设计方法包括静力设计法和动力设计法。
静力设计法是根据结构的自重和静力荷载进行设计,以保证结构在静力下的稳定性。
而动力设计法则是根据地震荷载的特点,考虑结构的动力响应,通过动力分析和计算,保证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1.3 结构抗震的评估和监测手段对已建成的建筑物进行结构抗震评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抗震能力并提出改进意见。
评估手段包括建筑物结构档案查阅、目视检查和非破坏性测试等方法。
此外,监测手段可以实时监测建筑物的结构运行状态,包括振动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应力传感器等设备,通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及时发现结构异常,以保证结构安全。
通过以上的方法和手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结构抗震的原理与方法,并在设计、建造和评估过程中不断完善我们的抗震技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
建筑结构与抗震性能分析建筑结构是指支撑和保护建筑物的骨架,承载着各种力的作用。
在地震频繁的地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抗震性能是指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表现和承受力。
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需要考虑许多因素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首先,地震的力学作用需要被研究和理解。
地震是指地球上的地壳发生剧烈变动,通过岩石的振动传递到建筑物上。
地震力学是研究这种振动和力的行为。
地震产生的主要力有水平作用力、垂直作用力和扭转作用力。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需要考虑这些力的作用以及其对结构的影响。
其次,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取决于结构的形式和材料的选择。
建筑结构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桥梁结构等。
不同形式的结构在地震力下的表现也不同。
例如,框架结构是由纵横两个方向的柱和梁组成,其抗震性能在柱和梁之间的连接点决定。
剪力墙结构则通过墙体的刚性和强度来抵抗地震力。
材料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常用的建筑结构材料包括钢筋混凝土、钢材和木材。
这些材料在抗震性能方面有不同的表现,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第三,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还与设计和施工的质量密切相关。
在设计阶段,结构工程师需要进行力学和数值模拟分析,以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通过识别和解决潜在的问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在施工阶段,施工工人需要按照设计要求正确安装结构。
精确的施工和质量控制对于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最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还与维护和监测相关。
建筑结构需要定期维护和检查,以确保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监测技术可以用来实时监测结构的变化和损伤,以便及时采取修复和加固措施。
对于一些特定的高风险建筑物,还可以采取主动防御措施,如减震装置和基础隔离系统,来提高其抗震性能。
总结起来,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是保障建筑物安全的重要因素。
通过研究地震力学、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形式和材料、高质量的设计和施工、以及定期的维护和监测,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建筑抗震能力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常常是灾难性的。
因此,建筑抗震能力成为衡量建筑物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建筑抗震能力指的是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稳定性、结构完整性和功能性的能力。
以下将从建筑抗震设计、抗震性能及提高抗震能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建筑抗震设计
在建筑设计阶段,抗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抗震设计主要包括考虑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地质条件、建筑结构特点等因素,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案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抗震设计的主要原则包括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耐震性、位移能力等。
2. 抗震性能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指建筑物在地震发生后的抗震表现。
主要包括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位移能力等。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可以通过加强构造柱、加固连接件、设置减震器等方式来实现。
3. 提高抗震能力
除了在建筑设计阶段进行抗震设计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例如,定期检查维护建筑物,加固脆弱部位,设置减震装置等。
此外,利用新型材料、新型技术也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能力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稳定和完整的重要指标。
通过抗震设计、提高抗震性能以及采取相应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建筑行业应当不断加强抗震设计及研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的兴起已成为都市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然而,高层建筑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形式,常常面临地震带来的巨大挑战。
因此,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高层建筑结构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高度:高层建筑一般高度超过50米,甚至更高。
这种高度特点使得结构容易受到地震力的影响。
2. 自重:高层建筑自身的自重通常较大,使得结构需要更强的抗震能力。
3. 柔性:高层建筑通常采用柔性的结构形式,如钢结构、混凝土框架结构等。
这种柔性使得结构在地震中更容易受到水平荷载的作用。
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原则为了确保高层建筑在地震中具备较强的抗震能力,需要遵循以下抗震设计原则:1. 抗震性能目标:确定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目标,包括地震烈度、安全性能要求等。
2. 结构计算方法:选择合适的结构计算方法,包括静力计算、准静力计算和动力响应谱计算等。
3. 结构材料和形式:选择适当的结构材料和结构形式,如钢结构、混凝土框架结构等。
4. 结构稳定性:保证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防止结构在地震中发生局部破坏。
5. 预制与拼装:采用预制和拼装结构,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能和施工质量。
6. 基础处理:合理设计高层建筑的基础,确保其抗震性能。
三、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方法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有多种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常用的有:1. 静力分析方法:通过静态荷载计算,分析结构的受力情况和位移响应。
2. 响应谱分析方法:基于地震响应谱,分析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受力情况。
3. 时程分析方法:通过地震波时程分析,模拟结构在地震中的实际受力情况。
4. 参数分析方法:通过改变结构参数,分析结构的敏感性和抗震性能。
四、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加固与改造对于现有的高层建筑,如何提升其抗震性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常见的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加固与改造方法有:1. 增加承载力:通过增大柱子和梁的截面,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如何评估房屋的地震抗震能力与建筑结构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房屋的地震抗震能力与建筑结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评估房屋的地震抗震能力可以为人们提供保护措施和改进建筑结构的建议。
本文将介绍如何评估房屋的地震抗震能力和建筑结构,以及如何提高房屋的地震抗震能力和建筑结构。
1.了解地震抗震设计准则地震抗震设计准则是评估房屋地震抗震能力的基础。
不同地区的地震抗震设计准则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评估房屋的地震抗震能力时,需要了解当地的地震抗震设计准则。
这些设计准则通常包括房屋的结构材料、建筑结构的强度要求、基础设计要求等。
2.检查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建筑结构的完整性是房屋地震抗震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评估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墙体:检查墙体是否存在开裂、倾斜等损坏情况。
墙体的完好程度对房屋的抗震能力有重要影响。
(2)屋顶:检查屋顶是否存在裂缝、漏水等问题。
强烈的地震力会对屋顶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屋顶结构的完整性对房屋的地震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3)柱子和梁:检查柱子和梁是否存在裂缝、变形等问题。
柱子和梁是房屋的主要承重结构,其完整性直接影响房屋的地震抗震能力。
3.评估地基的稳定性房屋地基的稳定性对地震抗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评估地基的稳定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地基基本情况:了解地基的类型、土壤情况等。
不同类型的地基对地震的响应也有所不同。
(2)地基的承载能力:评估地基的承载能力是否满足当地的地震抗震设计要求。
(3)地基的沉降情况:检查地基是否存在沉降问题,沉降会对房屋的整体稳定性造成影响。
4.分析房屋的结构材料房屋的结构材料也是评估房屋地震抗震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不同的结构材料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评估房屋的结构材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混凝土结构:检查混凝土的强度和质量。
优质的混凝土结构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
(2)钢结构:检查钢材的质量和连接方式。
优质的钢结构具有更好的韧性和抗震性能。
结构工程抗震分析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稳固并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结构工程抗震分析成为了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就结构工程抗震分析的背景、方法和案例进行详细探讨。
一、背景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产生的,它可以导致地表的振动,进而对建筑物和人员造成破坏。
地震的破坏性与建筑物本身的结构特点密切相关。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进行抗震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二、方法1. 地震波分析法地震波分析法是应用广泛的一种抗震分析方法。
它通过将地震波作为输入信号,对结构进行动力响应分析,以评估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性能。
该方法需要考虑结构的动力特性、地震波参数以及结构的非线性行为等因素。
通过对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模拟和分析,可以估计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情况,为结构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依据。
2. 弹性静力分析法弹性静力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简化方法,适用于对刚性或半刚性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初步评估。
该方法假设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响应仅受弹性力的控制,可以通过应力和变形的平衡方程来计算结构的响应。
虽然该方法不考虑结构的非线性性质,但在一些简单结构的抗震设计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三、案例分析1.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高层建筑由于其特殊的形态和结构,对于地震的抗力要求更高。
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中,常采用地震波分析法进行性能评估。
通过对结构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的布置和加固等措施,提升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此外,还需要在建筑物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考虑抗震措施,如采用抗震连接件、提高结构的顶部和底部刚度等。
2. 桥梁抗震设计桥梁是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其抗震能力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
在桥梁抗震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的刚度、强度和动力性能等因素。
通过采用合适的横向和纵向连接形式,选择适宜的结构材料和构造方式,以及进行合理的减震设计,可以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害。
四、总结结构工程抗震分析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环节,能够提供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评估。
几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比较与分析1. 前言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至今可预报性仍然很低。
强烈地震发生时会使建筑物产生沿竖直和水平方向的加速度,给建筑局部构件以严重破坏,严重时甚至造成整体结构的倒塌,并造成人身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由于建筑物依附在地球表面,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方式主要受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影响。
通常,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有三种方式:上下颠簸、水平摇摆、左右扭转。
多数时候,还是三种方式的复合作用。
地震波传播方式有纵波、横波、面波,由于地球表层岩性的复杂性,传播过程中也会出现像激流中“漩涡”的复杂情况。
我国属地震多发国家,需要考虑抗震设防的地域辽阔。
自五十年代开始,在国际抗震理论的推动下,我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抗震设防的特色。
经过充分的研究和大量的实践,在2001年新修订的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2001)中,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较之前的规范可提高10 %以上,其技术含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是受经济实力的限制,我国建筑安全可靠度的设置仍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
因此研究结构的抗震性能在我国具有充分的必要性。
2. 几种建筑结构的特点及抗震分析目前,我国主要民用建筑的结构主要有三类:底框结构、砌体结构和混凝土结构。
2.1 底框结构底框结构能够在建筑物底层形成大空间,是我国现阶段经济条件下特有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多用于临街的住宅、办公楼等建筑在底层设置商店、饭店、邮局或银行等。
这样,房屋的上面几层为纵横墙较多的砌体承重结构,而底层则因使用要求上需要大空间的原因采用框架结构形成了砖混底层框架结构。
但这种结构形式在抗震性能方面却是不利的:上部砖混结构部分纵横墙较密,不仅重量大,抗侧移刚度也大,而底框部分抗侧移刚度则较小,形成“上刚下柔”的结构体系。
地震位移反应相对集中于底层,引起底层的严重破坏,从而危及整个房屋的安全。
底框结构建筑因其在使用上的方便性和灵活性而被广泛采用,但是从抗震角度来看它是一种不合理的结构形式。
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分析1.影响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1.1建筑结构所用的材料及施工质量这个因素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也容易被人们忽视。
对于材料而言,我们要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地震对结构作用的大小几乎与结构的质量成正比。
一般说在相同条件下,质量大,地震作用就大,震害程度就大;质量小,地震作用就小,震害就小。
所以,在建筑的楼板、墙体、框架、隔断、围护墙以及屋面构件中,广泛采纳多孔砖、硅酸盐砌块、陶粒混凝土、加气混凝土板、空心塑料板材、瓦楞铁等轻质材料,将能显著改善建筑的抗震性能。
施工质量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建筑结构本身的抗震能力。
施工中造成的材料性能和截面几何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变动,砂浆强度、混凝土浇筑质量以及延性构造措施在施工中的变动等施工质量问题,对实际结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1.2建筑物本身的设计建筑物如果平面布置复杂,致使质心与刚心不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产生扭转效应,则会加剧了地震的破坏作用,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中有不少这样的震害实例.台湾921 地震中,一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结构平面不规则,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严峻扭转效应而破坏倒塌,同时撞坏相邻建筑上部的阳台。
抗震设计中,要求结构平面布置尽可能地使结构的刚心和质心相一致,以减小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的扭转效应,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应注意偏离结构刚心远端抗震墙或框架柱承载力的验算。
建筑立面应幸免头重脚轻,结构重心尽可能的降低,出屋面部分如屋顶的女儿墙、水箱间等,由于根部与下部结构连接薄弱,刚度突变,受鞭梢效应影响严峻,在地震时容易领先破坏倾倒;另外,其地震作用通过周边的屋面结构传至下部结构,如屋面结构刚度不够时,在突出屋面结构的下部一定范围内破坏相对集中。
1.3建筑场地地震造成建筑物的破坏,情况是各种各样的,其一,由于地震时的地面强烈运动,使建筑物在振动过程中,因丧失整体性或强度不足,或变形过大而破坏;其二,由于水坝倒塌、海啸、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所造成;其三,由于断层错动、山崖倒塌、河岸滑坡、地层陷落等地面严峻变形直接造成。
抗震分析方法抗震分析是指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破坏及其连锁效应进行研究和评估的科学方法。
通过抗震分析,可以预测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性能,并采取合理的设计和改进措施,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两种。
静力分析是基于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平衡原理进行的分析。
它将地震力简化为等效静力,在建筑物结构中引入地震力并进行计算。
静力分析方法简单易行,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中。
常见的静力分析方法有等效静力法、刚度分析法和静弹性分析法。
等效静力法是一种简化模型的静力分析方法。
它将动力系统简化为一个等效静力系统,通过静力平衡计算结构的位移和内力响应。
等效静力法适用于简单结构体系和中小型建筑物的抗震分析,计算结果相对可靠。
刚度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刚度分析原理的静力分析方法。
它根据结构的刚度分布和地震力分布,推算出结构的响应。
刚度分析法适用于复杂结构体系和重要建筑物的抗震分析,计算精度较高。
静弹性分析法是在结构假定为线弹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抗震分析方法。
它利用静力平衡方程和力与位移之间的关系,计算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和位移。
静弹性分析法适用于线弹性结构体系和各类建筑物的抗震分析,计算结果较为精确。
动力分析是利用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的分析。
它将地震力作为外界激励,考虑结构系统的惯性力和阻尼等影响因素,通过求解结构振动方程,得到结构在地震中的动态响应。
动力分析方法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建筑物的地震响应,尤其适用于大型和复杂结构的抗震分析。
常见的动力分析方法有简单谐波分析法、时程分析法和模态分析法。
简单谐波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简单谐波振动的动力分析方法。
它假设地震力为简单谐波波形,通过求解结构动力方程,计算建筑物的动态响应。
简单谐波分析法适用于单自由度结构和较小规模的建筑物抗震分析。
时程分析法是一种基于实测地震波进行的动力分析方法。
它通过将实测地震波输入到结构系统中,求解振动方程,计算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动态响应。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的建筑都不断向高层、大型、复杂化方向发展。
然而,地震这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常常给城市的建筑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证建筑的安全性,抗震分析,逐渐成为了建筑结构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抗震分析的基本概念抗震分析,就是通过数学模型、工程力学以及地震学等知识,分析建筑结构抵抗地震力的能力,从而得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程度、变形、应力等。
进行抗震分析,可以帮助工程师评估建筑的抗震能力,通过提升结构的抗震能力,确保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二、抗震分析的内容和方法抗震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建筑的地震反应、动力特性、动态变形、应力、破坏、损伤等,而对于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分析方法也各有不同。
通常情况下,抗震分析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总体分析法:在总体分析法中,工程师将建筑视为一个整体系统,通过建筑整体响应的参数,如位移、应力、加速度等,得出建筑结构对地震力的响应情况。
2.分层分析法:分层分析法根据建筑的分层结构性质,对每一层独立进行抗震分析,得出每一层的特征参数。
3.局部分析法:局部分析法就是将建筑结构拆分成若干个局部结构单元,对每个单元分别进行抗震分析,再根据结果整体判断建筑的抗震能力。
4.粘滞阻尼法:粘滞阻尼法是一种动态分析方法,他在动力分析中添加粘滞阻尼器来模拟结构的能量消散机制,从而达到保护建筑的目的。
三、抗震分析设计中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抗震分析时,不同类型的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行为、变形和损伤模式均有所不同,据此进行抗震设计时也需考虑多方面因素。
一般而言,以下几种因素需要特别注意:1.建筑荷载的计算建筑荷载的计算是抗震分析设计的首要任务之一。
需要分析建筑的质量、形状、刚度、弹性特性等多个方面,确定建筑受力的稳定性,再进行有效的抗震设计。
2.地震特性的采集地震特性是影响建筑受震响应的核心要素,建筑工程师需要在考虑到地震力因素的同时,采集准确的地震特性参数,如地震波速度、地震波频谱等。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分析随着现代建筑工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要求也日益提高。
特别是在地震频发的地区,抗震结构设计更是成为建筑设计的重中之重。
抗震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建筑在地震发生时所承受的力学反应和结构的安全性能。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案可以有效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分析显得至关重要。
一、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在地震作用下,使结构能够具有一定的延性和耗能能力,从而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冲击,减少结构的破坏。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抗震设计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结构概念选择:采用合适的结构类型和布局方式,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变形和承载能力。
2. 材料的选择:选择耐震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如高抗拉钢筋、高性能混凝土等,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3. 结构的抗震措施:通过合理的结构参数设定和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
4. 结构的延性设计:在结构设计中注重延性的设计,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具有一定程度的变形能力,减少地震对结构的冲击。
二、抗震设计的要素1. 结构类型在抗震设计中,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抗震结构类型有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桁架结构、组合结构等。
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通常被认为是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因为它们具有较好的刚度和延性。
2. 结构布局结构布局对于抗震性能也有很大影响。
合理的结构布局可以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和变形,从而减少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在结构布局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出现集中质量和刚度不足的情况,建立足够的抗侧承载系统。
4. 结构参数在抗震设计中,结构参数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人员应根据建筑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和结构的承载能力要求,合理确定结构的受力参数,包括截面尺寸、钢筋屈服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等。
5. 抗震构造措施在结构设计阶段,应采取一些抗震构造措施,如设置剪力墙、加固节点、采用地基加固等。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抗震性能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抗震性能评估是指评估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抵抗能力,以判断其是否能在地震中保持安全。
本文介绍了不同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1. 基于规范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规范是对建筑抗震性能要求的基本标准,因此基于规范的抗震性能评估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基于规范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建筑结构静态分析和建筑结构动态分析。
建筑结构静态分析是通过静态力学原理,根据规范计算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等参数,判断建筑抗震能力是否达到规范要求。
建筑结构动态分析是通过数学模型,在地震作用下计算结构的振动响应,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特性,得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指标。
2. 基于试验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基于试验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是通过实验室或现场试验,对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进行测试和分析。
实验通常包括静力试验和动态试验。
静力试验是通过施加静态荷载,直接测量结构的变形、应力等参数。
动态试验利用震动台或者振动器,施加动态荷载,测量结构的振动特性,如阻尼比、刚度等。
通过试验获取的数据,可以得出结构的抗震性能指标,与规范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进一步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3. 基于数值模拟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基于数值模拟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是一种通过数学模型对结构的性能进行模拟计算和分析的方法。
数值模拟方法主要分为有限元法和离散元法两类。
有限元法是一种数学方法,将结构分解为有限个小单元,在每个小单元内计算结构的应力、应变、位移等参数。
通过有限元法模拟结构的响应,可以得出结构的抗震性能指标。
离散元法是一种计算方法,通过将结构划分为多个单元来模拟结构的响应,可以得出结构的力学性能,如刚度、强度等。
4. 基于综合评价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综合评价是一个将多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评估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消除单一评价方法的局限性,更全面地评估建筑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在地震多发且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对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一、抗震性能的评估抗震性能的评估是研究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手段。
评估的指标主要包括结构的刚度、强度、耗能能力和位移能力等。
刚度是指结构抗震能力与初始刚度的比值。
在地震时,结构刚度越大,振动越小,抗震能力越强。
强度是指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承载能力。
强度越高,结构的抗震能力越强。
耗能能力是指结构在地震过程中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能力。
位移能力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形变的能力。
评估方法主要有模拟分析、实验研究和观测研究等。
模拟分析是基于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建立结构模型,分析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反应。
实验研究是通过对实际建筑模型进行地震试验,获取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实际反应。
观测研究是通过地震事件后对建筑结构的现场观测和调查,了解结构在地震中的表现。
这些方法可以相互结合,互相验证,得出更加准确可靠的结果。
二、抗震设计的原则抗震设计是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而进行的设计活动。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强度原则、刚度原则、耗能原则和位移控制原则。
强度原则要求能够在地震过程中充分发挥结构的载荷承载能力,使结构不会发生塑性破坏。
刚度原则要求结构具有足够的刚度,通过刚度提高结构的自振周期,减小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
耗能原则要求结构能够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减小地震荷载对结构的影响。
位移控制原则要求结构的位移变形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在抗震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土壤的作用。
土壤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是复杂的,包括地震波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
因此,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土壤特性,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和地基处理方式。
三、抗震设计的方法抗震设计的方法主要有等效静力法、抗震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等。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抗震设计方法研究1. 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
为了保护人类财产和生命安全,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与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的关键问题,介绍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以期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有效的指导。
2. 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的关键问题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旨在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包括结构变形、应力和损伤程度。
以下为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的关键问题:2.1 结构的受力性能分析通过受力性能分析,可以确定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情况。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静力分析、动力分析和非线性分析等。
2.2 结构的耗能性能分析结构的耗能性能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吸收和耗散能量的能力,从而减轻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常用的耗能装置包括阻尼器、摆锤和耗能支撑等。
2.3 结构的破坏性能分析结构的破坏性能分析是为了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程度,包括局部破坏和全局破坏。
通过破坏性能分析,可以确定结构的失稳性和破坏模式。
3. 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人们常常采用一些抗震设计方法,以增强结构的抗震能力。
以下为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3.1 强度抗震设计方法强度抗震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增加结构的强度,使其能够承受地震作用所带来的巨大力量。
常见的强度抗震设计方法包括配置钢筋和预应力设计。
3.2 刚度抗震设计方法刚度抗震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减小结构的变形,从而降低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常见的刚度抗震设计方法包括增加框架柱的截面尺寸和梁柱节点的刚度。
3.3 隔震抗震设计方法隔震抗震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隔震系统将建筑结构与地面隔开,从而减小地震的作用。
常见的隔震抗震设计方法包括基础隔震和液体阻尼器。
4. 分析与讨论以上介绍了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的关键问题和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下面将对这些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
建筑物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与改进1. 引言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充满敬畏。
地震不仅会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还有可能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
因此,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考虑到地震的影响就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着重讨论建筑物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与改进方法。
2. 抗震性能评估为了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我们需要进行抗震性能评估。
抗震性能评估可以通过对建筑物结构参数的分析和建筑物受力性能的计算来完成。
在抗震性能评估中,我们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2.1 建筑物的结构参数建筑物的结构参数包括结构材料、结构形式和结构设计参数等。
不同的结构参数会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例如,使用高强度材料和适当的结构形式可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2 建筑物的受力性能建筑物的受力性能描述了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
通过对建筑物受力性能的计算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从而评估其抗震性能。
3. 抗震性能改进方法改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抗震性能改进方法:3.1 结构加固结构加固是通过改变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或增加结构材料的强度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例如,可以在现有结构的基础上增加支撑柱或增加钢筋混凝土墙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3.2 减震措施减震措施是通过在建筑物的基础或结构上增加减震装置来减少地震力的作用,从而保护建筑物的结构不受损坏。
常见的减震装置包括减震支承和摩擦阻尼器等。
3.3 隔震技术隔震技术是将建筑物与地震力隔离,通过隔震装置将地震力传递到地下,保护建筑物的结构不受破坏。
常见的隔震装置包括隔震橡胶垫和隔震支座等。
4. 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抗震性能分析与改进的实际应用,我们以某高层建筑为例进行分析。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参数和受力性能以及地震作用的评估结果,我们发现该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较弱。
因此,我们采取了结构加固和减震措施进行改进。
建筑结构的抗震与动力响应分析建筑结构的抗震与动力响应分析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抗震与动力响应分析的目的是评估建筑结构在地震或其他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抗震能力和动力响应情况,以便设计合理的结构,确保建筑物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具有足够的安全性。
抗震与动力响应分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震荷载分析:地震是最常见的动力荷载,因此地震荷载分析是抗震与动力响应分析的基础。
地震荷载分析需要根据地震区域的地震参数,如地震烈度、加速度谱等,计算出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荷载。
2. 结构模型建立:为了进行抗震与动力响应分析,需要建立建筑物的结构模型。
结构模型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离散单自由度模型、连续多自由度模型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
3. 动力分析方法:抗震与动力响应分析可以采用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两种方法。
静力分析是指在建筑物受到静态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情况。
动力分析是指在建筑物受到动态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构的动力响应情况,如加速度、速度、位移等。
4. 结果评估:通过抗震与动力响应分析,可以得到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情况。
根据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包括刚度、强度、稳定性等指标。
如果结构的抗震性能不满足要求,需要进行结构优化设计,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抗震与动力响应分析在建筑工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评估建筑物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安全性,为设计合理的结构提供依据。
其次,它可以指导建筑物的施工过程,确保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最后,它可以为建筑物的维护和检测提供参考,及时发现结构的损伤和缺陷,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总之,抗震与动力响应分析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
通过合理的分析方法和结构优化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抗震与动力响应分析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建筑物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与改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提出了巨大挑战。
因此,评估和改善建筑物结构的抗震性能成为一项迫切且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深入探讨建筑物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与改善,为读者提供一些建议和观点。
一、抗震性能评估1. 结构稳定性检查对于已建成的建筑物,首先要开展结构稳定性检查。
这种评估可以通过定期进行单元检验和整体检验来完成。
单元检验通过对建筑物的构件进行检查,包括基础、柱子、梁等,以确认结构的健康程度。
整体检验则对整个建筑物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其整体抗震性能。
2. 强度和刚度分析强度和刚度是评估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指标。
强度指建筑物的抵抗外部地震荷载的能力,而刚度则指建筑物在地震荷载下的变形程度。
通过强度和刚度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情况,从而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改善措施。
3. 模拟地震试验模拟地震试验是评估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在实验室中模拟地震荷载,并观测建筑物的响应,可以获取到建筑物在实际地震中的工作状况。
通过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二、抗震性能改善1. 结构加固当建筑物抗震性能评估结果显示存在不足时,进行结构加固是提高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
加固方法包括钢结构加固、混凝土加固和增加剪力墙等。
选择合适的加固方法取决于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实际情况。
2. 材料改进新型建筑材料的引入可以显著提高抗震性能。
例如,可在混凝土中加入纤维材料,以增强其韧性。
此外,高性能钢材的使用也可以有效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
3. 设计优化在建筑物抗震性能的评估与改善中,设计优化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科学的结构设计,可以在满足功能和美学要求的同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设计优化包括减少结构的刚度不平衡、合理配置剪力墙和增加层间连接等。
4. 定期维护定期维护是保持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关键。
建筑结构及抗震性能分析建筑是人类创造的重要文化遗产,既承载了人们的居住、工作、娱乐等活动,又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技术和审美标准。
建筑结构是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决定了建筑的外观形式和内部空间布局,更直接影响着建筑的抗震性能和使用寿命。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结构设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结构类型、抗震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建筑结构是指建筑由不同材料和构件组成的整体系统。
它主要包括框架结构、壳体结构、桁架结构、悬挂结构和梁柱结构五种基本类型。
其中,框架结构是历史上使用最广泛的结构类型,它由水平和竖直的构件组成,形成一个肋骨状的框架,再用不同材料填充,形成建筑墙体和地面板等。
壳体结构则是利用壳体本身的形式和刚度实现支撑力的结构体系。
它适用于地形复杂、建筑物形状不规则或特殊要求的场合,如高尔夫球场的球棚、体育馆的穹顶等。
桁架结构是由多个直杆和节点组成的三维结构体系,其主要应用于大跨度建筑,如钢结构大跨屋盖、长跨桥梁等。
悬挂结构与桁架结构类似,是通过悬挂在桥塔或建筑物上方的吊索把载荷转移至支撑点或配重点的结构体系,如港口起重机、电厂烟囱等。
梁柱结构是一种简单而广泛使用的结构体系,一般由梁和柱组成,梁负责横向承载,柱负责竖向承载。
这种结构适用于小跨度、小高度的建筑物,如住宅、商业综合体等。
二、建筑结构类型选择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建筑功能和建筑形态,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是十分重要的。
具体来说,应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承载力和刚度要求首先需要根据建筑物的载荷和使用要求来确定承载力和刚度要求。
对于大跨距、高度、载荷较大的建筑物,一般采用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而对于小型住宅等建筑,常用梁柱结构。
2. 可施工性对于现代建筑而言,可施工性越来越重要。
因此,在结构类型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施工难易程度和周期,并尽可能采用预制构件或模板施工。
3.环保和可持续性在当前的环保和可持续性的大趋势下,建筑结构材料的选择也应考虑其环保性和可再生性。
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分析
【摘要】破坏性地震会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和损失,尤其是强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害。
目前,每年全世界由地震灾害造成的平均死亡人数达8000-10000 人/次,平均经济损失每次达十亿美元。
尽管如此,地震造成的惨重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主要却是由建筑物的破坏所引起。
因此,如何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就成为一个人们很关注的问题。
地震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自然灾害。
地震造成的惨重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主要是由建筑物的破坏所引起。
抗震就是和地震这种自然灾害进行斗争。
【关键词】地震;建筑结构;抗震能力
1.影响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
1.1建造结构所用的材料及施工质量
这个因素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也容易被人们忽视。
对于材料而言,我们要明确这样一个道理:地震对结构作用的大小几乎与结构的质量成正比。
一般说在相同条件下,质量大,地震作用就大,震害程度就大;质量小,地震作用就小,震害就小。
所以,在建筑的楼板、墙体、框架、隔断、围护墙以及屋面构件中,广泛采用多孔砖、硅酸盐砌块、陶粒混凝土、加气混凝土板、空心塑料板材、瓦楞铁等轻质材料,将能显著改善建筑的抗震性能。
施工质量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建筑结构本身的抗震能力。
施工中造成的材料性能和截面几何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变动,砂浆强度、混凝土浇筑质量以及延性构造措施在施工中的变动等施工质量问题,对实际结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1.2建筑物本身的设计
建筑物如果平面布置复杂,致使质心与刚心不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产生扭转效应,则会加剧了地震的破坏作用,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中有不少这样的震害实例.台湾921 地震中,一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结构平面不规则,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严重扭转效应而破坏倒塌,同时撞坏相邻建筑上部的阳台。
抗震设计中,要求结构平面布置尽可能地使结构的刚心和质心相一致,以减小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的扭转效应,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应注意偏离结构刚心远端抗震墙或框架柱承载力的验算。
建筑立面应避免头重脚轻,结构重心尽可能的降低,出屋面部分如屋顶的女儿墙、水箱间等,由于根部与下部结构连接薄弱,刚度突变,受鞭梢效应影响严重,在地震时容易率先破坏倾倒;另外,其地震作用通过周边的屋面结构传至下部结构,如屋面结构刚度不够时,在突出屋面结构的下部一定范围内破坏相对集中。
1.3建筑场地
地震造成建筑物的破坏,情况是各种各样的,其一,由于地震时的地面强烈运动,使建筑物在振动过程中,因丧失整体性或强度不足,或变形过大而破坏;其二,由于水坝倒塌、海啸、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所造成;其三,由于断层错动、山崖崩塌、河岸滑坡、地层陷落等地面严重变形直接造成。
前两种可以通过工程措施加以防治,而后一种情况,单靠工程措施很难达到预防目的,或者代价昂贵。
2.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评估方法
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评估方法是高层建筑结构分析的核心内容。
只有对建筑结
构抗震能力正确的评估,才能有预见性的研究出合理而科学的建筑结构。
2.1弹塑性计量法
目前,弹塑性分析已经成为结构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外大量地震震害教训表明,建于强震区的早期结构,具有较高的地震易损伤性。
如何评定这些已建结构的抗震性能,并据此进行合理的抗震加固,对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震害损失以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弹塑性分析法主要用于对现有结构或设计方案进行抗侧力能力的计算,从而估计其抗震能力,自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提出之后,该方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到新建建筑结构的弹塑性抗震分析。
这种方法与传统的抗震静力方法区别主要在于它考虑了结构的弹塑性性能并将设计反应谱引入了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的解释。
基本原理是:在结构上施加竖向荷载并保持不变,同时施加某种分布的水平荷载,该水平荷载单调增加,构件逐步屈服,从而得到结构在横向静力作用下的弹塑性性能。
2.2反应谱法
用动力方法计算质点体系地震反应,建立反应谱;再用加速度反应谱计算结构的最大惯性力作为结构的等效地震荷载;然后按静力方法进行结构计算设计的方法,因此,是一种拟静力方法。
我国抗震规范及高层规范都要求在高层建筑中用反应谱方法计算等效地震力,一般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反应谱底部剪力法:当结构高度小于40m,沿高度方向质量刚度分布比较均匀,以第一振型为主的高层建筑;第二种反应谱振型叠加法:当把结构简化为平面结构进行分析时,采用平方和的平方根法(SRSS方法);当采用空间协同分析或空间分析方法时,考虑空间各振型的相互影响,采用完全二次方程法(CQC方法)。
3.提高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建议
3.1对旧有建筑进行加固行动
建成于七十年代前后的建筑物,限于当时的具体条件,基本上都没有或者很少考虑抗震问题,很多房屋现在已经开始出现基础沉降、墙体裂缝、倾斜、面层剥落等现象或隐患,其中部分建筑已影响使用,甚至出现危房。
鉴于拆旧建新投资费用较大,为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充分利用原有旧房,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进行加固,对部分部位及构件进行修缮,以满足抗震设防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而通常的方法是将结构隔震、消能减震技术应用到建筑物的抗震加固中。
这种方法在某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它摆脱了常规加固中以构件承载力为主的加固模式,寻求通过减小建筑物上地震作用的途径,从而使结构及构件满足承载力要求,从而达到加固目的。
我国人口众多,地震灾害频繁,因此多途径研究探索既有建筑物的抗震改造加固方法,以满足不同的改造加固要求,对工程结构抗震具有积极的意义。
3.2研究开发更为合理的结构形式
随着科技日益高速发展,自重轻、跨度大、功能多样、施工周期短成为现代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
因而,研制出轻质高强的新型建筑材料,研究开发合理的结构形式成为各种新型体系结构体系应运而生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可以推荐开合屋盖结构。
这种结构是一种在很短时间内部分或全部屋盖结构可以移动或开合的结构形式,它使建筑物在屋顶开启和关闭两个状态下使用。
开合屋盖是将一个完整的屋盖结构划分成几个可动和固定单元,使可动单元能够按照一定轨迹移动达到屋盖开合运转的目的。
根据开合机理,屋盖体系的开合移动方式可分:水平移动方式、水平旋转移动方式、空间移动方式、绕枢轴转动方式、折叠移动方式和组合移动方式等。
开合屋盖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涉及到建
筑、结构、机械、控制诸多方面的影响和控制,是一种全方位的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结晶。
开合结构体系运用的好坏与它的造型、功能相关,还与其屋盖在开启状态下的开启率、天空形状和亮度,屋盖关闭后的形状、运转和施工难度等许多方面的因素相关。
该种结构在屋顶中心设置液压阻尼器减震,避免了在开合过程中振幅过大导致附属材料之间的互相碰撞。
屋盖移动的轨道上装有地震仪,这一装置保证了该结构在发生地震时的结构安全和正常运转。
虽然现在我国的开合结构还处于起始状态,但是由于开合结构具有的独特优越性,我国的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们已经开始关注这一新型结构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彦兴.框剪结构在地震作用的时程分析[J].山西建筑,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