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名师大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22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 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78.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两船并行”与“八音齐奏”明朝永乐年间的兵部尚书陈洽,自幼聪明过人。
据说他八岁那年,一次随父亲到河边散步,看见两船驶来,有帆的一只比摇橹的一只行驶得快,父亲即景出联: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陈洽正思索下联时,忽然传来了悠扬动听的牧笛声,于是高声念道:八音齐奏,笛清莫若箫和。
上下联各涉及哪几个历史人物?各有什么含意?答案:此联构思奇巧,巧妙地用了谐音手法,使历史名人在联语中出现。
上联:“橹速”谐“鲁肃”,“帆快”谐“樊哙”,下联:“笛清”谐“狄青”,“箫和”谐“萧何”。
1.从近年的高考来看,对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重点是什么?考查重点是诗歌的修辞手法技巧、表达方式技巧和表现手法技巧,结构手法技巧涉及得较少。
从近三年的高考来看,新课标全国卷Ⅰ在2015年、2014年考查了表达方式技巧,2013年考查了表现手法技巧,其他省份的高考对诗歌的修辞手法技巧、表达方式技巧和表现手法技巧涉及了很多。
2.高考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有哪几个角度?其中常考角度有:鉴赏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结构手法技巧。
3.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从哪些方面入手?(1)仔细审题,看清题干要求。
看清题目设置的鉴赏角度,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手法中的哪一个角度。
(2)熟记常见的表达技巧术语。
将鉴赏表达技巧的常用术语熟记于心,做到表达规范。
(3)掌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及效果。
(4)规范基本的答题步骤。
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1.(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01 考点解读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艺术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02 考查方式鉴赏表达技巧命题方式通常有:1、请分析颔联的艺术特色。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
3、某联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03 技巧点拨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指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指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1.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3.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5.托物寓理。
一般是哲理诗,如朱嘉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考点解读★★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技巧点拨★★❖常见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意境的技巧1.抓住意象,把握其特征。
抓住意象并把握其特征,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多个意象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
2.要善于联想与想象。
联想与想象是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桥梁。
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读罢可想象出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进而联想到生活在其间的人们是何等欢乐和美好!
3.把握人物形象,品味意境。
充分地把握住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就有助于进入诗歌的意境。
【答题步骤】
第1 页共1 页。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详解与对点练习(附答案解析)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
运用拟人可以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如: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表示两个相对、相近或相关的一种修辞方式。
运用对偶可以使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
——崔颢《黄鹤楼》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
运用排比可以使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运用反复可以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
运用借代可以使诗歌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设问: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运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
(完整)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3练习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含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3练习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含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2.3练习案三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含解析)(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鉴赏古代诗歌的手法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山石(节选)韩愈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是咏物诗,借对“山石"的歌咏来表达自己对此景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B.本诗有时间的流转,从深夜静卧到天明独行再到日出雾散,时间节点较明确。
C。
本诗有行踪的变换,从屋内观月到深山穷霏再到山涧踏石,游踪记录很详细.D。
本诗有画面有情趣,当流不犹豫,赤足涉山涧,涧水激激,清凉漫过足背。
",看起来是咏物诗,但诗中并没有对“山石”的具体描绘,没有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并且也没有运用象征或起兴手法。
所以,“咏物诗”的说法错误。
本诗可以算是写景诗,运用了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
★(2)本诗视听结合有声有色,作者沉浸其中。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清月出岭,月光入窗扉,表现出山寺之夜的清幽。
②“穷烟霏"说明天明时分山间白雾茫茫,看不清道路,只能于迷雾中上下穿行。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试卷——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2018·陕西宝鸡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唐词,完成(1)~(2)题。
(9分)调笑令(二首)韦应物(一)胡马①,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②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二)河汉③,河汉,晓挂秋城漫漫。
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别离。
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注】①胡马:唐代为应战争需要,从西域引入了大批战马,以充军用。
②跑(páo):(走兽)用脚刨地。
③河汉:即银河,又称天河。
神话传说中讲到牵牛与织女两星隔着银河相望,一年一度通过鹊桥相会。
(1)下列对这两首词内容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边草无穷日暮”此句点出时间,与前面的写景融成一体,境界阒寂苍凉,辽远壮阔。
B.第二首把离恨的长久与空间的无限连接起来,表现别后相思之深,相逢无望之恨。
C.韦应物这两首词既在写边塞,也在写征人,从正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格婉妁。
D.这两首词通篇采用二字句和六字句,都为双音节,六七两句重复,使感情表达自然而有韵味。
(2)这两首词在写作手法和写作内容上有什么不同?请加以分析。
(6分)答:2.(2018·山东青岛市高三统一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9分)书愤二首(其一)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①。
细雨春芜上林苑②,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厄穷”二句: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
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②上林苑:汉时旧苑。
它和下句的“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
(1)下列对颔联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借苏武的典故写晚年的困厄境况,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一片忠心。
B.“久”写出诗人持续困厄的时间之长;“空”突出诗人年华已逝、报国无门之情。
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1.(2019·山东青岛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溪亭林景熙①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 ①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飞。
B.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C.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D.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A[A项,“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错误,首联中没有比兴手法。
]★(炼字题)(2)赏析颈联中“穿”“数”二字的妙处。
答案“穿”即穿行,写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忧郁。
“数”即数数,诗人独坐无聊,只得靠数流萤以遣闷,诗人苦闷无聊的心情跃然纸上。
2.(2019·河南商丘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凝香斋①曾巩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砂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②最上头。
[注] 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
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
②香炉:香炉峰。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
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
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
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
颈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常常涉及的内容。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考查考生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分析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的能力。
综观近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可知,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考查形式。
以主观表述题为主,仅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
2.考查内容。
主要有:(1)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辨析,如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第14题;(2)考查辨析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3)考查诗歌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如2018年高考浙江卷第20题;(4)考查结构上的谋篇布局。
考生在备考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视整首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其次,从诗歌的结构入手,理清诗歌的思路,辨析其表现手法;最后,纵览全篇,多角度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即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多方面去综合分析。
预计2020年浙江高考仍会侧重于综合考查表达技巧,因此,考生不可掉以轻心。
考向一抒情方式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菊花【明】唐寅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感遇【唐】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两首诗都刻画了“菊”的形象,但在表达情感时二者的作用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唐诗借景抒情,通过遥想故园菊花的开放,感知秋天的来临,从而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菊花是情感的触发点。
李诗托物言志,以菊自喻,通过写菊的“茎疏叶且微”,虽“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辉”,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来象征自己不得赏识的际遇。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
题干没有明确指出诗中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因此,考生在解题时,第一步就是要明确两首诗分别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诗歌中的抒情方式一般有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两种。
第二步就是要明确两首诗歌抒发的情感,从唐诗“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中可知,本诗抒发的是游子思归之情,而写菊就是借景抒情;李诗主要展现了“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辉”,无人采摘的菊的形象,写菊实则是在写诗人自己,诗人只不过是借菊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志,因而是托物言志。
专项对点练(20)古代诗歌的形象鉴赏1.(2019·辽宁大连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1)~(2)题。
杜鹃花真山民①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
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
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出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颔联对句紧承上句继续在写杜鹃鸟,仍然未写到杜鹃花,它传达出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能留下遗恨的悲情,缠绵感人。
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
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B[“仍然未写到杜鹃花”错,“寄芳丛”写到杜鹃花。
]★(意象作用)(2)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作用?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①本诗借“望帝啼血”的典故,写杜鹃鸟千古归心不改,声声悲啼,口角溅血,把满山的杜鹃花染红。
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②《琵琶行》中,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或“借景抒情”)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休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①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对点精练三鉴赏古诗表达技巧一、写景与抒情艺术专练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上太行[注]于谦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②衬托(反衬),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寥廓,使诗歌的意境更为开阔。
2.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边晚望刘秉忠①沙白江青落照红,沧波老树动秋风。
天光与水浑相似,山面如人了不同。
千古周郎余事业,一时曹孟谩英雄。
东南几许繁华地,长在元戎指画②中。
注①刘秉忠(1216—1274),元代政治家、文学家,曾随忽必烈南征北讨。
这首诗歌应写于长江边。
②元戎,指忽必烈,当时还未即位当皇帝。
画,通“划”,筹划。
本诗首联描写景物富有特色,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句用“白”“青”“红”等颜色词,抓住景物特征,细致生动地描绘了秋日傍晚景色的灿烂多姿;第二句用一动词“动”,准确传神地刻画了老树、沧波在秋风中的飘摇动荡之态,境界苍茫雄壮。
(或:意象色彩鲜明,构成绚丽苍茫的意境;动静结合)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碧玉箫关汉卿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
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赏析画线句子写景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景中寓情。
专项对点突破练二十五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一、流程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6分)和上官伟长芜城①晚眺[宋]严羽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
京口②寒烟鸦外灭,历阳③秋色雁边遥。
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
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
【注】①芜城:扬州的别称。
②京口:今江苏镇江。
③历阳:今安徽和县。
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对诗中二、三两联进行赏析。
[推导流程]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
(1)确定技巧,明确答题方向。
景物描写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景物特点的角度分析:①京口寒烟暮鸦、历阳秋雁是远景,清江木落、暗浦风多是近景,所以二、三联描写景物的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寒烟、暮鸦、秋雁是诗人看到的景物,木落疑为雨、暗浦风多都是诗人听到的,所以二、三联描写景物的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寒烟、暮鸦、秋雁、木落、风多是诗人目睹之景,“长疑雨”“欲上潮”是诗人想象之景,所以,这两联诗运用的描写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表达技巧。
这两联诗描写的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抒发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这两联运用的描写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尝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导流程](1)抒情方式、描写方式(2)①远近结合②视听结合③虚实结合(3)登高远眺所见的凄迷秋景归乡之情、羁旅之愁借景抒情答案:①借景抒情。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明分类]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在这里我们重点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加以讲解。
[知规范]虽然表达技巧分为4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是从高考及实际解题来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可采用以下模板:明技巧+释运用+析作用(主要从形象、意境、结构和情感等方面分析)类型一修辞手法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手法,二是说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此类题型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等。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设问方式]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
3.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
(一)比喻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春近王铚①山色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莫②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
【注】①作者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后因忤奸相秦桧意,遭到贬斥。
②索莫:枯寂无生气的样子。
第一联写“山”和“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加以分析。
[教你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联写“山”和“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包裹着积雪的山峦,起伏绵延,像一道银色的屏风;清澄的溪水像一面白玉的镜子,形象地展示了一幅春日将临的明丽画面。
(二)比拟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①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②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③住。
今何许。
凭阑怀古。
残柳参差舞。
【注】①丁未: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专项对点练(22)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
1.(2019·山东新泰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烟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漫悲歌、伤怀吊古。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1)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吞残虏”“拥雕戈西戍”是作者回忆早年的军旅生活,写得极为豪壮,令人振奋。
B.下片一、二句写作者求取功名的愿望落空,被迫隐居家乡,泛舟吴楚以自我解愁消闷。
C.“望秦关何处”写大好河山没有收复,作者不禁产生了“年华虚度”的伤怀之感。
D.全词思想上始终贯穿着报效国家的主线,笔调上则以沉痛之情起,以慷慨之情结,动人心弦。
D[D项“以沉痛之情起,以慷慨之情结”不正确,应当是“以慷慨之情起,以沉痛之情结”。
本词上片回忆年轻时驻守边疆、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涯,洋溢着作者青年时代飞扬的意气和爱国的情怀;下片写词人渴望收复被金人占领的中原故地,但空有满腔热血,却无处施展,只得寄情山水,为虚掷光阴而感叹,字里行间充满了失落。
]★(表现手法)(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所给诗歌是陆游的词作。
上片写的是诗人当年从军的情景,大意为:壮年从军,曾经有一口吞下敌人的豪迈气魄。
浓重的云层高挂在天上,原来是烽火狼烟点着了。
红润的面庞、头发乌黑(的年轻人),捧着雕饰精美的戈向西去戍边。
讥笑自古以来的儒生大多耽误了宝贵的青春时光。
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豪气,颇能振奋人心。
下片写老年家居江南水乡的生活和感慨,大意为: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梦想已经破灭,却只能在吴楚大地上泛一叶扁舟。
漫自悲歌,伤心地凭吊古人。
烟波浩渺无际,边关到底在何处?感叹年华又被虚度了。
表达出对“壮岁从戎”的生活不再的哀叹。
沉痛深婉。
总体上来看,上下片之间形成对比,突出的是下片的内容,表达的是诗人壮志难酬的悲苦之情和爱国之情。
答案对比。
在上片,作者回忆了早年的军旅生活,慷慨激昂;在下片,作者写现在泛舟吴楚的生活,闲淡无奈。
上片和下片构成了对比,突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苦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2.(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太原早秋①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秋天。
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桂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
②大火:星名,二十八
宿之一,即心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季节。
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以写景起头,是诗歌创作常见模式。
B.颔联中“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处指秋霜很浓。
“塞”指边塞,“河”指黄河。
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自然气候。
C.镶嵌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在词句中镶嵌有特定意义的字,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
颔联即运用了该手法,巧妙照应标题。
D.颈联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转入对边关国事的挂念,写的是诗人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D项,颈联在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
]
★(修辞手法)(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解析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注意从“比喻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
答案本诗尾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流水的意象,以水喻情,也是“流水”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意义之一。
“悠悠”本就是忧郁的意思,也有情悠悠,思悠悠之意。
联系“思归若汾水”来看,“悠悠”也有绵延不断的意思。
这两句是说,我思念归家之情时时刻刻萦绕心头,就如同汾河水一样,没有一天断绝过。
在这首诗里,诗人为了强调自己的“思归”之情的深远,通过日夜不停的汾河水不停流淌为喻,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自己日夜思归的情怀。
3.(2019·广西桂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致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注]
陆游
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苹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
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注]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1196)陆游在故乡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时据梦中所作而补写,时年他已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乘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
B.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溪友”,可是没有访得溪友,索性坐下来握竿垂钓。
C.“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
D.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B[B项,“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有误。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苹汀下钓筒”,“偶经”指偶然经过,可见诗人不是特意前来寻访。
]
★(描写手法)(2)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解析首先要回顾诗歌中鉴赏景物的方法和角度,然后圈出诗歌颈联中的景物以及特点。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这两句所写的对象是“菡萏”“蜻蜓”,“白”“红”是二者的颜色,可以从色彩角度赏析;“香”是菡萏之味,这是嗅觉,“蜻蜓”之弱,这是视觉,可以从感官角度赏析;菡萏绽放散发香味,这是静态,蜻蜓在风中翻飞,这是动态,可以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
答案①色彩浓淡相衬,景物相映生姿。
雨后荷花分外洁白,碧绿的荷叶上停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
色彩描写鲜明生动。
②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
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
③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
白色的荷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陶醉。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
赴洛道中作
[晋]陆机①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案辔②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注]①陆机:西晋文学家。
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
②案辔:案,同“按”。
按辔,手抚驭马的缰绳,任马慢步行走。
(1)下列有关内容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中历经了艰辛的跋涉。
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的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的释然。
C.“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中的孤寂和落寞。
D.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丘、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的独特感受。
B[B项,在风尘仆仆、高山莽原之中,并没有提到“释然”之情,只有孤独和忧愁。
]
★(表现手法)(2)“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描写了周围幽雅清丽之景,结尾却转而抒发“不能寐”“独长想”之情,如何理解这样写的效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题干提示了“优雅清丽之景”与“不能寐”“独长想”之情的关系,那只能是以乐景写哀情了。
结合全文来看,这也是全诗漫长艰难、孤独寂寞意境的升华。
答案采用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使哀情更加突出。
全诗通过山川、崇丘、平莽、嵩岩、悲风等一系列意象铺陈出旅途之艰,又以“抱影衔思”勾勒出抒情主人公孤独忧愁的形象,结尾的哀情,正是这一系列意象的升华。
此时,月光明亮是扰人入眠的直接原因。
“月”作为古诗中的常见意象,也更加突出了作者远离家乡、无心赏景、
只剩愁思绵绵的孤苦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