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气流和障碍物对锥面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41.00 KB
- 文档页数:9
第26卷第1期2011年1月航空动力学报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Vol.26No.1Jan.2011文章编号:1000 8055(2011)01 0065 07横流对冲击射流换热特性影响机理的数值研究张传杰,孙纪宁,谭 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科技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摘 要: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冲击腔上游冲击产生的横流对下游冲击射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随横流增大,射流冲击靶面平均努塞尔数呈现复杂的变化规律. 横流对冲击靶面平均努塞尔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随横流雷诺数增大,冲击下游的拉伸涡对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对换热的影响也是先增大后减小;横流使冲击射流偏移,导致高换热区域后移.!射流和横流对于换热强度的影响随着横流增大不断变化,造成冲击靶面复杂的换热规律.关 键 词:横流;冲击射流;马蹄涡;数值模拟;换热中图分类号:V231 1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9 11 27;修订日期:2010 04 21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YW F 10 02 043);∀凡舟#青年科研基金(20080402)作者简介:张传杰(1984-),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冷却技术.通讯作者:孙纪宁(1975-),男,辽宁辽阳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冷却及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heat transfer mechanism ofimpingement jet with cross flowZHAN G Chuan jie,SU N Ji ning,T AN Ping(N 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 y o n Aero Engines,School of Jet Propulsion,Beijing U niv ersity o f Aer onautics and Astr onautics,Beijing 100191,China)Abstract:Num er ation analysis w as made to sim ulate the influence induced by upstream jet o n dow nstream jets in im ping ement chamber.T he results show s that,(1)A s the cross flow increases,the heat tr ansfer efficiency on the imping ed surface changes in a very compli cated w ay.(2)Cr oss flow influences the heat transfer of the imping ed surface mainly in tw o aspects:as the cro ss flow Reynolds number increases,the strength of str etched vortex pair dow nstream of the jet fir stly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resulting in the same influence on the heat tr ansfer o f the target surface;the deviation of the impinging jet induced by cross flow makes the hig h heat transfer zone mov e backw ard.(3)As cross flow increases,the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induced by im pingement and cross flo w changes,making the heat tr ansfer o n the targ et surface more com plicated.Key words:cross flow ;impingement jet;horsesho e vortex;numerical sim ulation;heat tr ansfer航 空 动 力 学 报第26卷在现代高性能发动机中,冲击射流靶面的滞止点附近具有很高的局部传热系数,因此射流冲击被广泛应用于热端部件内部冷却,包括燃烧室、涡轮叶片前缘和中弦区等.对于带横流的冲击冷却,很多学者做过实验和数值研究[1 9],T aslim[1]对叶片前缘的横流冲击模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实验和数值研究,谭蕾等[2]针对燃烧室火焰筒内的横流冲击模型进行了数值研究.为探讨叶片中弦区横流对冲击射流换热特性的影响,张大林等[3]对有均匀横流的冲击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重点关注孔排总体换热特性.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多排孔射流,多排孔射流有这样的特点: 相邻孔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上游孔排产生的横流会对下游孔排的冲击换热产生影响;!每个孔的流量分配不易控制.因此采用多排孔的冲击换热实验会得到冲击靶面综合的换热效果,由于实验的局限性,每个孔的射流流量及所受横流的流量不好控制,因此不能得到带横流的单孔附近的换热情况.Go ldstein和Bouchez等人[10 11]对带横流的单孔冲击做过实验研究,这些实验研究大多集中在燃烧室,冲击雷诺数在30000以上,冲击距也比较大(Z/D∃6).对带横流的单孔冲击的数值研究则相对较少,Sebastian等人[12]曾经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冲击雷诺数从33400到121300,横流雷诺数在40900以上,冲击距Z为6D和12D.对于叶片中弦区沿流向不同位置的冲击孔排影响换热的主要因素是冲击流量和横流流量,如果能够控制冲击流量和横流流量,那么用单排孔就可以模拟多排孔的情况.本文将叶片中弦区导管冲击模型简化为单排孔冲击模型,导管冲击的冲击距相对较短,本文采用冲击距Z=D,冲击雷诺数为6000,8000, 10000,12000四种情况,横流雷诺数从0到4800进行数值计算,并从流动角度对横流对冲击射流换热特性影响的机理进行了探讨.1 带横流的冲击冷却模型本文计算模型是一个带均匀横流的单排三孔冲击腔.如图1所示.横流从左侧入口进入冲击腔,从右侧出口排向大气.冲击射流从三个冲击孔进入冲击腔,冲击到靶面上,和横流一起流出右侧出口.其中中间冲击孔为主要研究对象,两侧冲击孔为辅助结构,可以为中间冲击孔提供近似对称边界条件.图1 计算模型图Fig.1 Computation model冲击孔直径为D j=D,沿展向孔间距S= 3 3D,冲击距Z=D.定义冲击靶面上三个不同区域分别为冲击区、冲击前区、冲击后区.三个区域的尺寸均为3 3D%3.3D,三个区域的相对位置如图1所示.本文模型采用六面体网格,二阶迎风格式进行空间离散.为了使计算更为精确,对冲击孔附近和换热靶面附近进行了局部加密,使冲击靶面的y plus在湍流模型要求的范围之内.本文首先对比了不同网格密度的计算结果,进行了网格无关解的分析.计算采用的节点数目分别为19万、27万、35万、41万.经验证得出,节点数为35万和41万时的计算结果相差已仅0.2%.综合考虑,最终计算选取了节点数为35万的网格进行计算.网格典型网格如图2所示.图2 计算模型的典型网格F ig.2 T ypical gr id of calculation model66第1期张传杰等:横流对冲击射流换热特性影响机理的数值研究冲击雷诺数、横流雷诺数的定义分别为Re j =u j D jj (1)Re c =u c Z c(2)式中u j 为冲击射流入口的速度;u c 为横流入口的速度.表面传热系数、努塞尔数、平均努塞尔数和无量纲温度的定义为h =q T w -T -(3)Nu =hD j (4)N u av =h av D j(5) =T -T c T j -T c(6)式中q 为热流密度,h av 为面积平均表面传热系数;T w 为壁面温度;T j 为冲击射流的入口温度;T c 为横流的入口温度;T -为横流和射流混合后的温度,公式如下:T -=m c T c +m j T jm c +m j(7)进口边界:射流孔入口无量纲温度 =1;横流入口无量纲温度 =0.出口边界:所有参数沿流向的一阶导数为零.壁面边界:冲击靶面无量纲温度 =0,其余壁面为无滑移绝热壁面.本文采用标准k !湍流模型,运用商业软件CFX 进行计算,壁面采用壁面函数处理,不断调整网格使冲击靶面的y plus 在湍流模型要求的范围内.2 结果分析2.1 冲击区分析图3是不同冲击雷诺数时,冲击区平均努塞尔数随横流雷诺数变化曲线.图中还对无横流时冲击雷诺数为5000的数值计算结果与Flors chuetz 等人[5]在1981年发表文献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两者的差异在5%以内.从图3中可以看出,随着冲击雷诺数增大,平均努塞尔数不断增大.随横流雷诺数增大,平均努塞尔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横流雷诺数较小时(如R e c <1700),平均努塞尔数随横流雷图3 冲击区平均努塞尔数随横流雷诺数变化曲线Fig.3 Dist ribution of av erag e Nusselt numberalong cr oss flo w Rey no lds number inimpingement zone诺数的增大而增大;当横流雷诺数较大时(如Re c >2000时),平均努塞尔数随横流雷诺数的增大而减小.图4(a)是Re c =0,R e j =8000时,冲击点附近的流线图.可以看到,当没有横流时,射流冲击壁面,会在冲击点周围形成明显的卷吸涡.在冲击射流自身形成的横流作用下,冲击点中下游的卷吸涡被拉伸,形成拉伸涡对.该拉伸涡对通过对流卷吸作用,可增强主流和冲击靶面贴壁流体的掺混,强化换热.当加入横流时(如Re c =220,Re j =8000),在冲击射流的作用下,冲击点前出现马蹄涡(如图4(b)图4 横流雷诺数较小时冲击点附近的流线图Fig.4 Streamline around imping ement po int atlo wer cross flow Reynolds number67航 空 动 力 学 报第26卷所示),且该马蹄涡的旋涡方向和冲击射流自身形成的卷吸涡拉伸涡对方向相同,对拉伸涡对起到增强作用.随拉伸涡对强度增大,冲击靶面的换热也将增强.当横流进一步增大(如Re c =1750,R e j =8000),从图5(a)可以看到,拉伸涡对变得细长,强度降低,其对换热的增强作用也迅速减弱.如再增大横流(如Re c =2620,Re j =8000),如图5(b)所示,拉伸涡对的强度不再有明显变化,其对换热的增强作用不再显现.图5 横流雷诺数较大时冲击点附近的流线图Fig.5 Streamline around imping ement point athigher cr oss f low Rey no lds number但从图6所示的冲击孔中心截面的速度矢量图中可以看出:当Re c =1750,Re j =8000时(如图6(a)),横流对冲击射流出现了一定的偏转作用.这将使冲击点后移,相应的高换热区域也随之后移.当Re c =2620,Re j =8000时(如图6(b)),冲击点后移更为严重,在冲击区域范围内,高换热区域所占比例越来越小,也将导致平均努塞尔数不断减小.图7为冲击点附近努塞尔数分布图,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随着横流的不断加大,冲击点附近的高换热区域不断后移.从上述讨论可知,横流通过两种作用对冲击靶面平均努塞尔数产生影响.一方面,横流和冲击射流相互作用产生的马蹄涡对冲击射流自身的拉图6 冲击孔中心截面的速度矢量图F ig.6 V elo city vector on centr al sect ion ofimping ement hole图7 冲击点附近努塞尔数分布图F ig.7 Distr ibution of N usselt numberar ound impingement point伸涡对产生增强作用,使换热增强,平均努塞尔数增大;当横流增大到一定程度,拉伸涡对强度降低,换热增幅减弱,对平均努塞尔数影响逐渐消失.另一方面,较大横流使冲击点后移,冲击区内的高换热区域所占比例减小,引起冲击区平均努塞尔数减小.68第1期张传杰等:横流对冲击射流换热特性影响机理的数值研究2.2 冲击前区分析图8是不同冲击雷诺数时,冲击前区平均努塞尔数随横流雷诺数变化曲线.从图8中可以看出,随着冲击雷诺数的加大,冲击前区的平均努塞尔数不断增大.随横流雷诺数增大,平均努塞尔数不断减小.从2.1节分析可知,随横流雷诺数增大,使冲击换热的高换热区域后移.相应的冲击射流在冲击前区的影响也随高换热区域后移而不断减小,冲击上游区域中的换热将由冲击主导逐渐过渡为横流主导.在本文研究范围内,横流流量增大引起的换热能力的增加远小于高换热区后移带来的冲击换热能力的减弱,这致使冲击前区的换热越来越差,平均努塞尔数不断下降.图8 冲击前区平均努塞尔数随横流雷诺数变化曲线Fig.8 Distr ibution of av erag e Nusselt numberw ith cross flo w R eynolds number infro nt impingement zo ne2.3 冲击后区分析图9是不同冲击雷诺数时,冲击后区平均努塞尔数随横流雷诺数变化曲线.从图9中可以看出,随着横流雷诺数的增大,冲击后区平均努塞尔数呈现双波峰的变化趋势,且随着冲击雷诺数的增大,曲线两个波峰及一个波谷均后移.当横流雷诺数比较小时(如Re c =220,Re j =8000),随着横流雷诺数的增大,拉伸涡对强度在马蹄涡的作用下增强(如图4(b)),这将引起冲击后区换热增强,平均努塞尔数增大,平均努塞尔数曲线开始进入第一次上升过程.当横流雷诺数增大到一定程度(如R e c =880,R e j =8000)后,拉伸涡对在横流作用下,强度图9 冲击后区平均努塞尔数随横流雷诺数变化曲线Fig.9 Dist ribution of av erag e Nusselt numberalong cr oss flo w Rey no lds number in behind impingement zo ne不再增强,并出现减弱趋势,强化换热能力降低,相应的平均努塞尔数减小,平均努塞尔数曲线达到第一波峰,并开始进入第一次下降过程.当横流雷诺数达到1310时(Re j =8000),从速度矢量图(如图10所示)看,冲击射流在横流作用下开始出现偏移趋势.再增大横流雷诺数,则冲击射流出现比较明显的偏移(Re c =1750,R e j =8000,如图6(a)所示),相应的冲击射流的高换热区域也将从冲击区逐渐进入到冲击后区,引起冲击后区平均努塞尔数增大,平均努塞尔数曲线在达到波谷谷底后,再次升高,进入第二次上升过程.图10 Re c =1310,Re j =8000的速度矢量图F ig.10 V elo city v ecto r at Re c =1310,Re j =8000当横流雷诺数达到3920时,冲击射流在横流作用下偏移强烈,其对壁面的冲击换热能力开始下降,平均努塞尔数曲线也达到了第二波峰.当进一步增大横流雷诺数(如Re c =4790,Re j =8000,如图11所示),冲击射流将无法直接冲击到壁面,难以形成高换热区域,则冲击后区的总体换热能力减弱,平均努塞尔数开始出现减小趋势,平均努塞尔数曲线进入第二次下降过程.69航 空 动 力 学 报第26卷图11 Re c =4790,Re j =8000的速度矢量图F ig.11 V elo city v ecto r at Re c =4790,Re j =8000对于不同冲击雷诺数,当冲击雷诺数增大时,其产生的卷吸涡拉伸涡对强度也较大,需要较高的横流雷诺数才能将其拉伸至足够弱,因此平均努塞尔数双波峰曲线的第一波峰随冲击雷诺数增大呈现后移趋势.如图12所示,当R e c =880时,Re j =8000的拉伸涡对的强度已经很弱,但是Re j =12000的拉伸涡对的强度还很强.图12 横流雷诺数相同,冲击雷诺数不同时冲击点附近流线图F ig.12 Str eam line aro und impingement po int at the same cro ss flow Reynolds numberand differ ent imping ementReynolds number s同样,冲击射流的惯性随冲击雷诺数增大而增大,需要较高的横流雷诺数才能使高冲击雷诺数的冲击射流产生相似的偏移量,因此,其曲线中的波谷和第二波峰也随冲击雷诺数增大呈现后移趋势.相同横流雷诺数时,Re j =8000的偏移量(如图6(b)所示)明显小于R e j =12000的偏移量(如图13所示).图13 Re c =2620,R e j =12000时速度矢量图F ig.13 V elocit y vecto r at Re c =2620,Re j =120003 结 论1)横流对射流冲击靶面平均努塞尔数的影响非常复杂:随横流雷诺数增大,在冲击区域,平均努塞尔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冲击上游区域,平均努塞尔数不断减小;在冲击下游区域,平均努塞尔数呈现双波峰曲线形式.2)横流对冲击靶面平均努塞尔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随横流雷诺数增大,冲击后区的拉伸涡对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对换热的影响也是先增大后减小;横流使冲击射流发生偏移,导致高换热区域后移,直至冲击射流无法直接冲击壁面,换热降低.3)拉伸涡对和射流偏移两方面强度随着横流增大不断变化,是引起冲击靶面复杂的换热规律的主要原因.参考文献:[1] T aslim M E,Bethka D.Ex perim ental and num erical impingement h eat tran sfer in an airfoil leading edge coolin g chan nel w ith cross flow[J ].ASM E Journal of T urbomach inery,2009,131(1):011021(7pages ).[2] 谭蕾,张靖周,谭晓茗.非均匀横流作用下冲击射流冷却的数值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6,21(3):528 532.T AN Lei,ZHANG Jingz hou,T AN Xiaoming.Nu merical in vestigation of jet impingement cooling with non u niform crossflow [J ].Journal of Aerospace Pow er,2006,21(3):528 532.(in Chinese)[3] 张大林,常海萍,韩东.有初始横流的冲击壁面强化的换热特性实验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1996,11(1):269 272.ZH ANG Dalin,CH ANG H aiping,H AN Dong.An experi mental study of h eat trans fer by jet impingement on r oug hened s urface w ith initial cros sflow [J ].J ou rnal of Aerospace Pow er,1996,11(1):269 272.(in Ch ines e)[4] Pamula G,E kkad S V,Acharya S.Influence of crossflowin du ced sw irl and imping ement on heat transfer in a tw o pass chan nel conn ected b y tw o row s of holes [J].ASM E J ou rnal of Turb om achinery,2001,123(2):281 287.70第1期张传杰等:横流对冲击射流换热特性影响机理的数值研究[5] Florschu etz L W,T ruman C R,M etz ger D E.S treamw iseflow and h eat transfer distributions for jet array im pingement w ith cr os sflow[J].ASM E Journal of Heat Transfer,1981,103(2):337 342.[6] Flors chuetz L W,M etzger D E,Su C C.H eat transfercharacteristics for jet array impingemen t w ith initial crossflow[J].ASM E Journal of H eat Transfer,1984,106(1):34 41.[7] M etzger D E,Florschuetz L W,Takeuchi D I,et al.H eat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for in line and staggered ar rays ofcircular jets w ith cross flow of spent air[J].ASM E J ou rnalof H eat Transfer,1979,101(3):526 531.[8] Katti V V,Prabhu S V.Influence of spanw ise pitch on local heat transfer for multiple jets w ith crossflow[J].Journal of Th ermophy sics and H eat T ransfer,2008,22(4):654 668.[9] Katti V V,Prab hu S V.Influence of streamw ise pitch onthe local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for in line arrays ofcircular jets with crossflow of spent air in on e direction[J].Heat M ass Trans fer,2009,45(9):1167 1184.[10] Golds tein R J,Behbahani A I.Impin gement of a circular jetw ith an d w ithout cross flow[J].In ternation al Jou rnal ofH eat and M ass T rans fer,1982,25(9):1377 1382.[11] Bouchez J P,Goldstein R J.Impingement cooling from acircular jet in a cros s flo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H eat and M ass T rans fer,1975,18(6):719 730.[12] S pring S,W eigand B,Krebs W,et al.CFD h eat transferpr edictions of a single circular jet impin ging w ith crossflow[C]&Proceedings of9th AIAA/ASM E Joint T herm ophy sics and H eat T rans fer Conference.San Francis co,CA,U SA:AIAA/ASM E,2006:1 11.71。
多孔紊动射流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进展芦绮玲1,2,陈 刚1(11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陕西西安 710048;21山西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2)摘要:多孔射流作为流体运动的一种重要类型,在工程中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
由于多孔射流各股水流之间的卷吸和掺混的存在,增加了流场的复杂性。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从理论分析、实验测量和数值模拟方面对多孔紊动射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已经认识了流场中的许多流动特性和流动机理。
从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多孔紊动射流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结果,评述了不同湍流模型以及不同实验测量方法对紊动射流的预测能力,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 键 词:多孔紊动射流;湍流模型;数值模拟;实验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T V135;G 353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6791(2008)0120137210收稿日期:2006212226基金项目:山西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攻关项目(041086)作者简介:芦绮玲(1965-),女,山西万荣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力学、河流动力学等研究。
E 2mail :lu -qiling @1631com一股流体从几何尺寸远小于收纳流体所占空间尺寸的喷口流入收纳流体,并同其混合的流动状态,叫做射流。
多股射流则是指多个按一定的方式摆放的排泄口喷出流入周围另一流体域内运动的多股流体,最终混为一股流向下游。
多孔射流与单孔射流的主要区别是孔间射流喷出后在其相邻两股之间存在相互吸附效应,这一效应直接影响着流动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流场比单孔射流复杂得多。
作为流体运动的一种重要类型,多孔紊动射流的研究涉及到许多领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相当高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从理论上清楚地知道多孔紊动射流的结构以及多股射流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下面针对国内外研究人员在研究多孔紊动射流问题中采用的一些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方法和结果进行评述和分析。
收稿日期:2022-12-06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64037㊁51704166)ꎻ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2BAB204030)ꎮ作者简介:李建龙(1988 )ꎬ男ꎬ副教授ꎬ博士ꎬ研究方向为大气污染控制ꎮE ̄mail:jlli@ncu.edu.cnꎮ李建龙ꎬ赵艺ꎬ孙泽文ꎬ等.环形缝隙喷嘴改进导流内锥式除尘滤筒脉冲喷吹性能的数值模拟[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ꎬ2023ꎬ45(1):9-15.LIJLꎬZHAOYꎬSUNZWꎬetal.Numericalsimulationofimprovedpulsejetperformancebyannularslitnozzleforthefiltercartridgewithaninnerconedeflector[J].JournalofNanchangUniversity(Engineering&Technology)ꎬ2023ꎬ45(1):9-15.环形缝隙喷嘴改进导流内锥式除尘滤筒脉冲喷吹性能的数值模拟李建龙ꎬ赵艺ꎬ孙泽文ꎬ吴庆ꎬ钟乙琪ꎬ吴泉泉ꎬ马志飞ꎬ吴代赦(南昌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ꎬ江西南昌330031)㊀㊀摘要:为提高除尘滤筒脉冲喷吹性能ꎬ研究了环形缝隙喷嘴对导流内锥式除尘滤筒清灰性能的改进作用ꎬ采用CFD数值模型对喷吹性能进行模拟ꎬ考察了除尘滤筒内部流场特征ꎬ研究了喷吹距离㊁文丘里管增设对喷吹效果的影响ꎮ结果表明:相比于普通喷嘴ꎬ使用环缝喷嘴后滤筒上部的负压几乎消失ꎬ滤筒内压力增大ꎬ喷吹强度提升ꎻ喷吹强度随着喷吹距离的增大呈先增后降的趋势ꎬ且喷吹均匀性逐渐改善ꎬ环缝喷嘴在喷吹距离为400mm时ꎬ滤筒的清灰性能最佳ꎬ喷吹强度提升了44%ꎻ在滤筒上方开口处增设文丘里管可以使滤筒内压力峰值得到较大的提升ꎬ随着文丘里管安装高度升高ꎬ滤筒内的喷吹强度先升高再缓慢降低ꎬ变异系数呈先增后降的趋势ꎬ文丘里管安装高度为-30mm时对喷吹强度提升最大(29%)ꎮ关键词:环形缝隙喷嘴ꎻ导流内锥式除尘滤筒ꎻCFD数值模拟ꎻ喷吹距离ꎻ文丘里管中图分类号:X701.2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0456(2023)01-0009-07NumericalsimulationofimprovedpulsejetperformancebyannularslitnozzleforthefiltercartridgewithaninnerconedeflectorLIJianlongꎬZHAOYiꎬSUNZewenꎬWUQingꎬZHONGYiqiꎬWUQuanquanꎬMAZhifeiꎬWUDaishe(School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ꎬNanchangUniversityꎬNanchang330031ꎬChina)Abstract:Inordertoimprovethepulsejetperformanceofthedustremovalfiltercartridgeꎬtheeffectofthean ̄nularslitnozzleonthefiltercleaningperformanceofthedustremovalfiltercartridgewithaninnerconedeflectorintheguideflowwasstudied.TheCFDnumericalmodelwasusedtosimulatethepulsejetperformanceꎬtheinternalflowfieldcharacteristicsofthedustremovalfiltercartridgewasinvestigatedꎬandtheeffectsoftheinjectiondistanceandVenturitubeadditionontheinjectioneffectwerestudied.Theresultsshowedthatꎬcomparedwiththeordinarynozzleꎬthenegativepressureintheupperpartofthefiltercartridgealmostdisappearedafterusingtheannularslitnozzleꎬthepressureinthefiltercartridgeincreasedꎬandthepulsejetintensityincreased.Thepulsejetintensityin ̄creasedfirstandthendecreasedwiththeincreasingofthesprayingdistanceꎬandthesprayinguniformitygraduallyimprovedꎬandthecleaningperformanceofthefiltercartridgewasthebestwhenthejetdistancewas400mmꎬandthejetintensityincreasedby44%.WiththeincreasingoftheinstallationheightoftheVenturitubeꎬthejetintensityinthefiltercartridgefirstincreasedandthenslowlydecreasedꎬandthecoefficientofvariationshowedatrendoffirstincreasingandthendecreasingꎬandtheinstallationheightoftheVenturitubewas-30mmwhenthejetintensityincreasedthemost(29%).第45卷第1期2023年3月㊀㊀㊀㊀㊀㊀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JournalofNanchangUniversity(Engineering&Technology)Vol.45No.1Mar.2023㊀KeyWords:annularslitnozzleꎻfiltercartridgewithinnerconedeflectorꎻCFDnumericalsimulationꎻjetdis ̄tanceꎻVenturitube㊀㊀近年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猛推进ꎬ带动着能源消耗的增加[1-2]ꎬ煤炭㊁矿山㊁水泥㊁电力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颗粒物[3]ꎬ导致空气中颗粒物污染尤为严重ꎬ高质量浓度的PM2.5会产生雾霾ꎬ影响环境质量和空气能见度ꎬ干扰交通运输㊁生产作业ꎬ危害人类身心健康[4-6]ꎮ在当前除尘领域中ꎬ滤筒除尘器因其除尘率高㊁过滤面积大㊁价格低和占地面积小等优点ꎬ广泛应用于各行业[7]ꎮ滤筒清灰作为除尘器运行中的关键一环ꎬ直接影响设备的除尘效率和稳定性[8]ꎮ目前ꎬ除尘行业使用的清灰技术主要为脉冲喷吹清灰[9]ꎬ但此种清灰技术存在滤筒上部压力小导致清灰效果差的问题[10-11]ꎮ为改善滤筒的脉冲喷吹清灰性能ꎬ国内外学者对此开展诸多研究ꎮShim等[12]研究发现使用普通喷嘴对滤筒进行脉冲喷吹时容易出现清灰不均匀㊁不彻底和滤筒尘饼残留等问题ꎮ张硕等[13]通过对单拉瓦尔喷嘴和双拉瓦尔喷嘴脉冲喷吹气体动力学特性的对比模拟ꎬ发现双拉瓦尔喷嘴脉冲喷吹可使滤筒顶端的脉冲峰值压力增加182%ꎬ有效解决滤筒顶端清灰难的问题ꎮ郗元等[14]提出在喷嘴上加装锥形散射器ꎬ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方法对除尘器清灰过程的流场进行模拟ꎬ研究发现加装锥形散射器后ꎬ滤筒上中下侧壁的正压峰值呈现出随喷吹距离增加先提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ꎬ在喷吹距离为200mm时ꎬ喷吹强度提升13%ꎮ薛峰等[15]对比研究了普通直角喷嘴㊁上部开口散射器㊁诱导喷嘴条件下滤筒清灰效果ꎬ结果表明在喷吹压力为0.4MPa时ꎬ上部开口散射器可有效提升清灰强度㊁延长清灰周期ꎬ平均清灰间隔相比使用普通直角喷嘴和诱导喷嘴分别延长了48%㊁23%ꎮLi等[16]在滤筒顶部和底部安装了2个喷嘴ꎬ进行对撞脉冲喷吹清灰ꎬ实验发现脉冲喷射强度比仅顶部安装喷嘴提高了156%ꎮ在滤筒结构优化方面ꎬ李建龙等[9]提出了导流内锥式除尘滤筒ꎬ即在普通圆筒形滤筒内增设锥形过滤面ꎬ增加了单位空间的过滤面积ꎬ并且通过内锥的导流作用ꎬ提高了滤筒内压力分布的均匀性ꎮ该研究对导流内锥式除尘滤筒进行了脉冲喷吹数值模拟ꎬ发现滤筒内喷吹压力的蓄积效果更好ꎬ清灰不足的区域更小ꎮ另外ꎬ文丘里管经常被用于改善滤筒清灰性能的研究中ꎬ安装文丘里管可延缓滤筒气体出流ꎬ提升气流在滤筒内的蓄积时间ꎮ张情等[17]通过实验对比了加装文丘里管前后滤筒内脉冲喷吹清灰性能ꎬ研究发现在喷吹压力0.6MPa时ꎬ加装文丘里管ꎬ滤筒上中下测点的压力峰值分别提高了63%㊁72%㊁40%ꎮLiu等[18]采用典型文丘里管和新型文丘里管对过滤袋进行实验ꎬ实验证明新型文丘里管改变了袋口附近的清洗压力分布ꎬ有效延长了清洗周期ꎬ降低了能耗ꎮ本研究选择导流内锥式除尘滤筒作为研究对象ꎬ探究环形缝隙喷嘴(以下简称环缝喷嘴)改进滤筒脉冲喷吹清灰效果ꎬ通过构建CFD数值模型研究了滤筒内脉冲喷吹流场ꎬ考察了喷嘴的喷吹距离及文丘里管的增设对喷吹性能的影响ꎬ研究结果对于除尘滤筒的设计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ꎮ1㊀试验方法1.1㊀实验系统与模型构建模拟以脉冲喷吹滤筒除尘器实验系统为原型ꎬ实验系统主要结构见已报道文献[11]ꎬ其中原除尘器内安装为普通滤筒(滤筒长度660mmꎬ直径240mmꎬ滤料厚度0.6mm)ꎬ现将普通滤筒更改为导流内锥式除尘滤筒(内锥高度760mm㊁底部开口直径200mm)ꎬ如图1(a)所示ꎮ滤筒上方设置有普通喷嘴ꎬ喷嘴直径为25mmꎮ现设计了环缝喷嘴(内环直径92.00mm㊁外环直径95.34mmꎬ如图1(b)所示)对喷吹性能进行改进ꎮ普通喷嘴和环缝喷嘴喷吹出口的截面积相同ꎬ均为490.6mm2ꎮ(a)导流内锥式除尘滤筒(b)环缝喷嘴图1㊀导流内锥式除尘滤筒与环缝喷嘴实物图Fig.1㊀Physicaldiagramoftheinnerconedustfiltercartridgeandtheannularslitnozzleintheguideflow01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23年㊀在数值模拟中ꎬ由于滤筒除尘器为中心轴对称结构ꎬ为节省计算量ꎬ将其简化为二维模型ꎬ简化后的模型如图2所示ꎬ二维模型绕对称轴旋转360ʎ即为全尺寸滤筒除尘器ꎮ文丘里管图2㊀数值模拟几何模型Fig.2㊀Geometryofthenumericalsimulation1.2㊀模拟的边界条件本次研究采用Ansys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ꎬ模拟边界条件如下:喷嘴设置为压力入口ꎬ除尘器的顶面和底面分别设置为压力出口ꎬ滤筒滤料层设置为多孔介质区ꎬ经课题组相关实验测试与计算[11]ꎬ所用滤筒黏性损失系数1/α为2.0ˑ1011m-2ꎮ模拟使用的流体假设为理想气体ꎬ认为流体可压缩㊁非稳态㊁等温㊁湍流ꎬ选择Realizablek-ε湍流模型和压力-速度耦合算法ꎬ并且不考虑粉尘的运移及滤筒形变对模拟的影响ꎮ1.3㊀研究方案1)选取初始气包压力0.5MPa㊁脉冲宽度0.15s对应的喷嘴出口压力作为模拟的入口边界ꎬ入口压力的设置参考已有文献[19]ꎬ在喷吹距离400mm条件下对比使用普通喷嘴和环缝喷嘴时滤筒内喷吹压力的时空分布ꎮ2)在滤筒内壁设置压力测点P1~P5用于监测滤筒内喷吹压力的变化ꎬ各测点离滤筒顶部距离分别为110㊁220㊁330㊁440㊁550mmꎮ考察200~700mm的喷吹距离对喷吹压力的影响ꎬ对比普通喷嘴和环缝喷嘴条件下的喷吹强度与变异系数ꎬ确定最佳喷吹距离ꎮ喷吹强度是指滤筒内各测点压力峰值的平均值ꎬ变异系数是指各测点压力峰值标准差与平均值比值ꎬ变异系数越小ꎬ说明滤筒内压力分布均匀性越好[11]ꎮ3)在环缝喷嘴最佳喷吹距离条件下ꎬ对比增设文丘里管(高120mm㊁上部开口直径136mm㊁下部开口直径210mm㊁中间喉部直径110mmꎬ安装位置如图2所示)前后滤筒内喷吹压力ꎬ考察文丘里管安装高度h为-120~60mm时对喷吹压力的影响ꎮ其中ꎬ安装高度h为文丘里管底部距滤筒顶部的距离ꎬ文丘里管与滤筒间用挡板连接ꎮ1.4㊀网格独立性与实验验证为验证网格的独立性ꎬ选取普通喷嘴在喷吹距离l为300mm条件下对网格进行加密ꎬ加密前后的网格节点总数分别为31322和46977个ꎮ在喷吹压力为0.5MPa㊁脉冲宽度为0.15s条件下ꎬ对比了加密前后滤筒中间测点的压力P变化ꎬ如图3所示ꎮ可以发现网格加密前后的压力变化曲线几乎重合ꎬ认为网格已达到网格独立性要求ꎬ选择加密前网格的划分策略ꎮ为了验证模型的准确性ꎬ对比了模拟与实验结果ꎬ如图3(a)所示ꎮ模拟压力与实验值变化趋势基本吻合ꎬ但相比于模拟值的压力变化曲线ꎬ实验值波动较剧烈ꎬ主要是因为喷吹过程中滤筒的震动ꎬ引起压力传感器的震动ꎬ从而导致数据的波动ꎮ总体认为ꎬ模拟的结果符合实际分析要求ꎮ模拟值1(网格加密前)模拟值2(网格加密后)实验值12001000800600400200P/Pa0.250.200.150.100.0500.30t/s(a)实验与模拟数据对比普通喷嘴内锥(b)网格加密前(c)网格加密后图3㊀网格独立性与实验验证Fig.3㊀Gridindependenceandexperimentalvalidation11第1期㊀㊀㊀㊀㊀李建龙等:环形缝隙喷嘴改进导流内锥式除尘滤筒脉冲喷吹性能的数值模拟2㊀结果与分析2.1㊀喷吹压力的时空分布图4和图5分别为在喷吹距离l为400mmꎬ气包压力为0.5MPaꎬ脉冲宽度为0.15s条件下ꎬ采用普通喷嘴和环缝喷嘴时静压力云图和流线图ꎮ(a)(b)(c)(d)(e)(f)(a)t=0.01sꎻ(b)t=0.02sꎻ(c)t=0.03sꎻ(d)t=0.06sꎻ(e)t=0.10sꎻ(f)t=0.12sꎮ图4㊀普通喷嘴条件下除尘器内静压力云图和流线Fig.4㊀Staticpressureclouddiagramandstreamlineofdustcollectorundernormalnozzleconditions(a)(b)(c)(d)(e)(f)(a)t=0.01sꎻ(b)t=0.02sꎻ(c)t=0.03sꎻ(d)t=0.06sꎻ(e)t=0.10sꎻ(f)t=0.12sꎮ图5㊀环缝喷嘴条件下除尘器内静压力云图和流线Fig.5㊀Staticpressureclouddiagramandstreamlineofdustcollectorunderannularslitnozzleconditions在普通喷嘴条件下ꎬ气流从喷嘴喷出后ꎬ产生卷吸作用ꎬ诱导周围气体进入滤筒ꎬ静压在滤筒自下而上蓄积ꎬ到t=0.03s时基本达到稳定ꎬ滤筒中下部的静压明显大于上部ꎮ主要是因为气流进入滤筒后ꎬ撞击滤筒底部后发生蓄积反弹ꎮ滤筒上部出现负压ꎬ容易造成滤筒上部清灰不足ꎬ其主要原因为喷吹气流在未充分膨胀的情况下高速进入滤筒ꎬ在滤筒上部依然存在较大的气流卷吸作用ꎮ在环缝喷嘴条件下ꎬ气流从喷嘴喷出后会卷吸中心气流ꎬ形成负压ꎬ负压使得环形喷吹气流向中心聚拢ꎬ同时通过环缝喷嘴中心卷吸上方气流ꎮ在t=0.02s时刻ꎬ喷嘴下方产生一个较大范围的负压区域ꎬ主要是因为在相同喷嘴断面积条件下ꎬ环缝喷嘴边缘较长ꎬ喷吹气流与周围空气接触面显著增大ꎬ气流卷吸作用进一步增强ꎮ从喷吹气流随空间的变化特征中可以发现ꎬ滤筒内部几乎不存在负压ꎬ主要是因为环形喷吹气流携带大量气体进入滤筒ꎮ与普通喷嘴相比ꎬ使用环缝喷嘴可以提升滤筒内部的喷吹压力ꎬ缓解滤筒上部清灰不足ꎬ增加滤筒内较高喷吹压力持续时间ꎬ清灰性能更佳ꎮ2.2㊀喷吹距离对清灰性能的影响为探究喷嘴在不同喷吹距离下的脉冲喷吹清灰性能ꎬ对比了喷吹距离l为200~700mm时滤筒内各测点压力峰值Pkꎬ如图6所示ꎮ12001000800600400200P k /P a600500400300200700l/mm(a)普通喷嘴12001000800600400200P k /P a600500400300200700l/mm(b)环缝喷嘴图6㊀测点压力峰值随喷吹距离的变化Fig.6㊀Peakpressureofthemeasurementpointchangeswiththespraydistance使用普通喷嘴条件下ꎬ在喷吹距离l为200~500mm范围内ꎬ随着喷吹距离的增加ꎬP1㊁P2测点压力峰值呈现增大趋势ꎬP3测点压力峰值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ꎬP4㊁P5测点压力峰值呈现减小趋势ꎬ即增加喷吹距离可以显著提升滤筒上部喷吹压力ꎬ但会略微减小滤筒下部喷吹压力ꎮ主要是因为在喷吹距离较小时ꎬP1㊁P2测点在喷吹气流的卷吸区ꎬ喷吹气流膨胀效果较差ꎬP4㊁P5在喷吹气流的扩21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23年㊀散区ꎬ喷吹气流膨胀充分且存在气流的蓄积反弹作用ꎬ而P3同时受此两区域影响ꎮ增加喷吹距离使得喷吹气流的卷吸区与扩散区上移ꎮ当喷吹距离超出500mm后ꎬ喷吹气流的扩散区逐渐上移到滤筒外部ꎬ因此各测点的喷吹压力都下降ꎮ使用环缝喷嘴条件下ꎬ在喷吹距离l为200~400mm时ꎬ随着喷吹距离的增加ꎬP1㊁P2㊁P3测点压力峰值呈现增大趋势ꎬP4㊁P5压力峰值呈现减小趋势ꎮ当喷吹距离超过400mm后ꎬ除了P3先增大后减小外ꎬ其余测点压力均下降ꎮ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与上述普通喷嘴条件下类似ꎬ均与喷吹气流的卷吸与扩散位置相关ꎮ对比2种喷嘴可以发现ꎬ使用环缝喷嘴的滤筒内压力峰值都大于普通喷嘴ꎬ尤其增大了滤筒上部的喷吹压力ꎬ主要是环缝喷嘴具有更强的卷吸作用ꎮ1000800600400200P /P a600500400300200700PCV0.40.30.20.10C Vl/mm(a)普通喷嘴1000800600400200P /P a600500400300200700P CV0.40.30.20.10C Vl/mm(b)环缝喷嘴图7㊀喷吹强度与变异系数随喷吹距离的变化Fig.7㊀Changeofsprayintensityandcoefficientofvariationwithspraydistance图7为普通喷嘴与环缝喷嘴在不同喷吹距离l下的喷吹强度P与变异系数CV变化ꎮ使用普通喷嘴条件下ꎬ喷吹强度随着喷吹距离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ꎬ且喷吹均匀性逐渐改善ꎬ在喷吹距离l为500mm时ꎬ其喷吹强度达到最大值ꎬ为709Paꎬ对应的变异系数为0.04ꎮ使用环缝喷嘴条件下ꎬ喷吹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ꎬ并且其喷吹均匀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ꎬ在喷吹距离l为400mm时滤筒清灰性能最佳ꎬ对应的喷吹强度为935Pa㊁变异系数为0.05ꎬ喷吹强度较普通喷嘴提升了44%ꎮ由此可见ꎬ使用环缝喷嘴可以增加滤筒内喷吹强度ꎬ并且在更小的喷吹距离下实现其喷吹强度最大值ꎬ这主要是由于环缝喷嘴使喷吹气流进入滤筒时已实现更充分的扩散ꎮ在喷吹距离较小(200~400mm)时对均匀性的改善显著ꎬ有利于解决滤筒上部清灰不足ꎬ下部清灰过度的情况ꎮ2.3㊀文丘里管的增设对清灰性能的影响图8为环缝喷嘴在最佳喷吹距离400mm㊁文丘里管安装高度0mm条件下的静压力云图和流线图ꎮ滤筒内部压力先整体升高ꎬ在t=0.02s时刻ꎬ在文丘里管外侧产生一个较大范围的负压区域ꎬ主要是因为气流通过文丘里管ꎬ由粗变细ꎬ气体流速加快ꎬ导致气体在文丘里管外侧形成一个负压区ꎬ从而加强了气流的卷吸作用ꎮ(a)(b)(c)(d)(e)(f)(a)t=0.01sꎻ(b)t=0.02sꎻ(c)t=0.03sꎻ(d)t=0.06sꎻ(e)t=0.10sꎻ(f)t=0.12sꎮ图8㊀增设文丘里管条件下除尘器内静压力云图和流线Fig.8㊀StaticpressureclouddiagramandstreamlineofdustcollectorundertheconditionofaddingVenturitube图9为增设文丘里管前后各测点喷吹压力峰值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P k /P aP4P3P2P1P5增设文丘里管前增设文丘里管后图9㊀增设文丘里管后喷吹压力对比Fig.9㊀ComparisonofinjectionpressureafteraddingVenturitube31 第1期㊀㊀㊀㊀㊀李建龙等:环形缝隙喷嘴改进导流内锥式除尘滤筒脉冲喷吹性能的数值模拟Pk对比ꎮ增设文丘里管后ꎬ各测点的喷吹压力均得到较大的提升ꎮ因为文丘里管可以汇聚卷吸周围空气ꎬ更均匀地混合喷吹与卷吸的气流ꎬ提升滤筒内部的喷吹压力ꎬ进一步加强了滤筒清灰性能ꎮ进一步考察了文丘里管在不同安装高度h(-120~60mm)时各测点压力峰值Pk变化ꎬ如图10所示ꎮ文丘里管安装高度h在-120~-60mm时ꎬ随着文丘里管安装高度升高ꎬP1~P5测点压力均呈现升高趋势ꎬ文丘里管安装高度h在-60~60mm时ꎬ随着文丘里管安装高度升高ꎬP1~P2测点喷吹压力下降ꎬP3~P5测点喷吹压力变化较小ꎮ观察图10(b)可以发现ꎬ随着文丘里管安装高度升高ꎬ滤筒内部的喷吹强度先升高再缓慢降低ꎬ变异系数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ꎮ14001300120011001000900800P k /P a300-30-60-90-12060P1P2P3P4P5h/mm(a)测点压力峰值14001300120011001000900P /P a300-30-60-90-12060P CV0.100.080.060.040.02C Vh/mm(b)喷吹强度和变异系数变化图10㊀文丘里管安装高度对喷吹性能影响Fig.10㊀InstallationheightoftheVenturitubehasaneffectontheinjectionperformance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ꎬ文丘里管安装高度较低时ꎬ文丘里管与滤筒的内锥阻碍了喷吹气流进入滤筒内部ꎬ导致滤筒内部气流量减少ꎮ因此ꎬ文丘里管安装高度h在-30~60mm时ꎬ可以得到较好的喷吹强度及均匀性ꎬ在安装高度为-30mmꎬ喷吹强度最大ꎬ提升了29%ꎮ环缝喷嘴和文丘里管改善滤筒喷吹性能的原理如图11所示ꎬ可见文丘里管有汇聚气流㊁均匀混合喷吹气流与卷吸气流的效果ꎬ并且进一步加强了气流的卷吸作用ꎬ环缝喷嘴和文丘里管组合可优化滤筒清灰性能ꎮ文丘里管图11㊀环缝喷嘴和文丘里管改善喷吹性能的原理Fig.11㊀PrincipleofcircumferentialnozzlesandVenturitubestoimprovesprayperformance41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23年㊀3 结论㊀㊀1)环缝喷嘴显著提升了喷吹气流与周围空气的接触面ꎬ增强了气流卷吸作用ꎻ相较于普通喷嘴ꎬ使用环缝喷嘴条件下滤筒上部的负压几乎消失ꎬ滤筒内部的喷吹压力明显提升ꎬ较高喷吹压力持续时间延长ꎬ脉冲清灰性能更佳ꎮ2)普通喷嘴和环缝喷嘴条件下ꎬ喷吹强度均随着喷吹距离呈先增后降的趋势ꎬ其中环缝喷嘴对应的喷吹强度更大ꎬ且在较小喷吹距离(200~400mm)时喷吹均匀性的改善显著ꎬ主要是因为环缝喷嘴喷吹气流与周围空气接触面更大ꎬ具有更强的卷吸作用ꎻ在喷吹距离l为400mm时ꎬ对滤筒的清灰性能改善最佳ꎬ喷吹强度提升了44%ꎮ3)文丘里管的增设可汇聚并均匀混合卷吸空气ꎬ进一步加强气流的卷吸作用ꎬ环缝喷嘴和文丘里管组合可提高滤筒内的喷吹压力ꎻ文丘里管安装高度在-30mm时对喷吹强度提升最大ꎬ为29%ꎮ参考文献:[1]㊀刘媛ꎬ张蕾ꎬ陈娱ꎬ等.2003 2016年中国PM2.5质量浓度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解析[J/OL].地理科学ꎬ2023:1-11(2023-01-20)[2023-02-03].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22.1124.P.20230118.1914.006.ht ̄ml.[2]LIANGCSꎬDUANFKꎬHEKBꎬetal.Reviewonrecentprogressinobservationsꎬsourceidentificationsandcoun ̄termeasuresofPM2.5[J].EnvironmentInternationalꎬ2016ꎬ86:150-170.[3]庄学安.小保当矿井粉尘高效治理技术探讨[J].煤炭技术ꎬ2022ꎬ41(2):149-152.[4]ZHANGSGꎬLUWGꎬWEIZQꎬetal.Airpollutionandcardiacarrhythmias:fromepidemiologicalandclinicalevi ̄dencestocellularelectrophysiologicalmechanisms[J].FrontiersinCardiovascularMedicineꎬ2021ꎬ8:736151[5]李德文ꎬ赵政ꎬ郭胜均ꎬ等. 十三五 煤矿粉尘职业危害防治技术及发展方向[J].矿业安全与环保ꎬ2022ꎬ49(4):51-58.[6]罗敏ꎬ李建龙ꎬ吴代赦ꎬ等.滤膜泄漏对颗粒物过滤性能影响的实验[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ꎬ2020ꎬ44(1):70-75.[7]杨燕霞ꎬ张明星ꎬ秦文茜ꎬ等.脉冲喷吹内置锥形滤筒的清灰性能[J].中国粉体技术ꎬ2019ꎬ25(1):76-80. [8]LIQQꎬZHANGMXꎬQIANYLꎬetal.Therelationshipbetweenpeakpressureandresidualdustofapulse ̄jetcartridgefilter[J].PowderTechnologyꎬ2015ꎬ283:302-307.[9]李建龙ꎬ陈源正ꎬ林子捷ꎬ等.除尘滤筒脉喷清灰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金属矿山ꎬ2022(11):23-35. [10]牛兵兵ꎬ樊越胜ꎬ李哲然ꎬ等.滤筒除尘器环形射流脉冲喷吹清灰的模拟研究[J].煤气与热力ꎬ2021ꎬ41(8):5-8.[11]艾子昂ꎬ吴泉泉ꎬ孙燕ꎬ等.气流隔板改善滤筒脉喷清灰性能的数值模拟[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ꎬ2021ꎬ43(4):384-391.[12]SHIMJꎬJOEYHꎬPARKHS.Influenceofairinjectionnozzlesonfiltercleaningperformanceofpulse ̄jetbagfil ̄ter[J].PowderTechnologyꎬ2017ꎬ322:250-257. [13]张硕ꎬ谭志洪ꎬ刘丽冰ꎬ等.脉冲喷吹流动对带双拉瓦尔喷嘴滤筒除尘特性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ꎬ2021ꎬ43(4):411-415.[14]郗元ꎬ姜文文ꎬ代岩ꎬ等.基于CFD的锥形散射器强化清灰特性数值模拟及优化[J].轻工机械ꎬ2021ꎬ39(1):98-103.[15]薛峰ꎬ李朋ꎬ黄琬岚ꎬ等.喷嘴型式对滤筒脉冲定阻清灰效果的影响[J].中国粉体技术ꎬ2022ꎬ28(5):48-56. [16]LIJLꎬWUDSꎬWUQQꎬetal.Designandperformanceevaluationofnovelcollidingpulsejetfordustfilterclean ̄ing[J].SeparationandPurificationTechnologyꎬ2019ꎬ213:101-113.[17]张情ꎬ钱云楼ꎬ刘东ꎬ等.文丘里对脉冲滤筒除尘系统清灰影响的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ꎬ2015ꎬ38(7):133-137.[18]LIUXCꎬSHENHG.EffectofVenturistructuresonthecleaningperformanceofapulsejetbaghouse[J].AppliedSciencesꎬ2019ꎬ9(18):3687.[19]WUQQꎬLIJLꎬWUDSꎬetal.EffectsofoveralllengthandODonopposingpulse ̄jetcleaningforpleatedfiltercartridges[J].AerosolandAirQualityResearchꎬ2020ꎬ20:432-443.51第1期㊀㊀㊀㊀㊀李建龙等:环形缝隙喷嘴改进导流内锥式除尘滤筒脉冲喷吹性能的数值模拟。
第7卷㊀第3期2022年5月气体物理PHYSICSOFGASESVol.7㊀No.3May2022收稿日期 2021⁃08⁃30 修回日期2021⁃10⁃09第一作者简介 朱志斌(1987⁃)㊀男 博士 高工 主要研究可压缩湍流转捩数值模拟.E⁃mail zhuzhb@sina.cn㊀㊀DOI 10.19527/j.cnki.2096⁃1642.0950高超声速椭圆锥边界层横流转捩特性大涡模拟朱志斌 ㊀冯㊀峰 ㊀沈㊀清(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北京100074)LargeEddySimulationofCrossflowTransitionCharacteristicsinHypersonicEllipticConeBoundaryLayerZHUZhi⁃bin ㊀FENGFeng ㊀SHENQing(ChinaAcademyofAerospaceAerodynamics Beijing100074 China)摘㊀要 横流效应显著影响高超声速飞行器的三维边界层转捩过程 深化对该流动机制的认识有助于提升和改善飞行器气动性能及热力学环境.针对HIFiRE5椭圆锥绕流问题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计算分析了超声速边界层横流转捩特性 并揭示其中的流动机理.参考HIFiRE5风洞模型试验条件 数值模拟中椭圆锥来流入口处施加人工速度扰动以激发边界层内不稳定扰动波 进而预测了高超声速边界层流动横流失稳㊁转捩过程等基本流动特征 并基于转捩热流分布形态对比 获得了与试验数据基本吻合的计算结果.研究发现 椭圆锥中心线流动汇聚形成的流向涡结构非常容易失稳 另外在中心线及侧缘之间的中部区域存在较强的横流不稳定性 两种机制共同作用影响边界层转捩过程.此外 分析了来流扰动幅值对边界层横流失稳转捩的影响 并发现静来流条件下 横流区域出现两组独立的定常横流涡结构 而强噪声来流条件下 中心线主涡和中部横流涡均发生失稳转捩 且在椭圆锥表面形成多峰状的转捩阵面.最后 深入分析流场的压力脉动动力学特性 揭示了三维边界层发生失稳转捩的非线性演化机制.关键词 横流 转捩 边界层 高超声速 大涡模拟㊀㊀㊀中图分类号 V211文献标志码 AAbstract Thecrossfloweffectsignificantlyaffectsthethree⁃dimensionalboundarylayertransitionprocessofhypersonicvehicle.Deepeningtheunderstandingoftheflowmechanismishelpfultoimprovetheaerodynamicperformanceandther⁃modynamicenvironmentofhypersonicvehicle.AimingattheflowaroundHIFiRE5ellipticcone thecharacteristicsofcross⁃flowtransitioninsupersonicboundarylayerwerecalculatedandanalyzedbyusinglargeeddysimulationmethod andtheflowmechanismwasrevealed.ReferringtotheHIFiRE5modeltestconditionsofwindtunnel inthenumericalsimulation anartificialvelocitydisturbancewasappliedattheinletoftheellipticconetoexcitetheunstabledisturbancewaveintheboundarylayer andthenthebasicflowcharacteristicssuchascrossflowinstabilityandtransitioninthehy⁃personicboundarylayerwerepredicted.Basedonthecomparisonoftransitionheatflowdistribution itwasprovedthatthecalculationresultswerebasicallyconsistentwiththeexperimentaldata.Itisfoundthatthestreamwisevortexstructureformedbytheflowconvergenceonthecenterlineoftheellipticconeisveryeasytobecomeunstable.Inaddition thereisastrongcrossflowinstabilityinthemiddleregionbetweenthecenterlineandthesideedge.Thetwomechanismsaffecttheboundarylayertransitiontogether.Furthermore theinfluenceoftheamplitudeoftheinflowdisturbanceonthecross⁃flowinstabilitytransitionintheboundarylayerwasanalyzed.Itisfoundthatunderthequietinflowcondition twogroupsofindependentsteadycrossflowvortexstructuresappearinthecrossflowregion whileunderthenoisyinflowcondition theinstabilitytransitionoccursinthemainvortexofthecenterlineandthemiddlecrossflowvortex andamulti⁃peaktransitionfrontisformedonthesurfaceoftheellipticcone.Finally thedynamiccharacteristicsofpressurefluctuationintheflowfieldweredeeplyanalyzed andthenonlinearevolutionmechanismofinstabilitytransitioninthree⁃dimensional第3期朱志斌等高超声速椭圆锥边界层横流转捩特性大涡模拟boundarylayerwasrevealed.Keywordscrossflow transition boundarylayer hypersonic largeeddysimulation引㊀言边界层转捩会对飞行器摩擦阻力㊁热流密度和流动分离再附特征等产生显著影响是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中必须关注的气动现象.但是由于影响流动转捩的因素众多且转捩过程复杂对边界层转捩特性和机制认识还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高超声速气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巡航㊁滑翔类高超声速飞行器普遍采用扁平㊁后掠的高升阻比几何构型受压力梯度和后掠角的共同作用飞行器表面边界层呈现显著的三维效应且边界层转捩通常受横流速度拐点导致的无黏失稳机制主导[1].这显著区别于传统平板㊁圆锥等简单几何外形诱导的高超声速二维边界层流动二维边界层转捩一般由速度剖面上广义速度拐点引起的第1模态㊁第2模态等高阶模态流向行波不稳定性引起[2].目前对高超声速边界层横流转捩过程和机理的认识不足导致对横流转捩的精确预测难度较大也难以准确解释横流失稳影响因素及作用规律[3].美国和澳大利亚联合开展的高超声速国际飞行研究实验(HypersonicInternationalFlightResearchExperimentation HIFiRE)项目中设计的第5次飞行试验(HIFiRE5)专门针对高超声速边界层横流转捩问题进行研究.HIFiRE5项目以横纵比2ʒ1的椭圆锥构型为飞行载荷开展了大量的风洞实验㊁数值分析工作并于2016年5月成功完成飞行试验.飞行试验前Holden等[4]在LENS1风洞中采用全尺寸模型通过温敏漆测热技术观测到了起始于椭圆锥模型中心线及侧方下游的转捩形态.Berger等[5]采用全局磷光热成像技术对38.1%缩比模型表面热流进行了测试对比分析了迎角㊁侧滑角及Reynolds数对热流分布的影响.Juliano等[6⁃7]以相同缩比HI⁃FiRE5椭圆锥模型为对象在普渡大学Mach数为6的静音风洞中(Boeing/AFOSRMach⁃6QuietTunnel BAM6QT) 采用温敏漆技术对模型表面温度进行整体测量研究了来流噪声㊁壁面粗糙度㊁迎角和Reynolds数对边界层转捩的影响.Borg等[8⁃10]通过压力传感器㊁温敏漆和油流显示技术观测到HIFiRE5缩比模型在静音条件下的定常横流涡和行波扰动而在噪声条件下只通过油流图像观测到定常横流涡.飞行试验由热流判定的转捩位置与前期地面试验结果整体定性一致如HIFiRE5b飞行器表面边界层出现观察到3个叶片状的转捩线形态转捩起始位置分别位于飞行器中心线㊁侧前缘以及二者之间的中部区域[11].HIFiRE5转捩预测的数值方法主要基于流动稳定性分析.线性稳定性理论应用于三维外形的固有缺陷Choudhari等[12]采用基于准平行性假设和曲率效应结合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对典型飞行和试验工况下HIRiRE5边界层转捩特征进行了预测.Gosse等[13]采用抛物化稳定性分析方法对HIFiRE5飞行弹道点下对称面的边界层流动进行了转捩预测分析.研究发现侧缘平面边界层可能会出现第2模态的增长而中心线处流动受两侧旋涡影响呈现出更加复杂的不稳定性增长模式.Li等[14]采用经典的稳定性分析方法结合风洞试验数据对HIFiRE5缩比模型边界层转捩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指出需要依靠对三维边界层转捩现象的直接数值模拟来改进经典稳定性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基础假设.近期国外已有部分研究者采用非定常精细数值模拟方法对HIFiRE5风洞试验模型边界层转捩现象开展研究.Dinzl等[15]对风洞试验模型的定常横流涡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采用分布式粗糙度来激发表面最不稳定扰动波并发现高热流条带是由流向速度扰动冲击壁面引起.Tufts等[16]采用高保真非定常精细模拟方法研究了HIFiRE5风洞试验模型边界层转捩现象利用平面声波线性叠加方法引入扰动通过调整扰动幅值复现了静音及噪声来流条件下的模型热流分布特征并获得了压力脉动能谱.上述研究展现了精细数值模拟方法在高超声速边界层横流转捩问题研究中的良好应用潜力.本文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椭圆锥边界层横流转捩现象进行了细致模拟分析深入认识高超声速边界层横流失稳转捩特征及机制为高超声速飞行器边界层转捩准确预测及气动设计奠定了基础.1㊀计算模型及工况以普渡大学静音风洞开展的椭圆锥风洞试验[6⁃7]为数值研究的参考对象即模型为38.1%缩16气体物理2022年㊀第7卷比的HIFiRE5外形 模型长度328mm 见图1.风洞试验工况参数如表1所示 本文只考虑0ʎ迎角.试验通过调节泄流槽的打开与闭合实现不同来流噪声条件 在静来流条件湍流度低于0.05% 而在噪声条件下达到约3%.图1㊀椭圆锥试验模型[6⁃7]Fig.1㊀Experimentalmodeloftheellipticcone[6⁃7]表1㊀风洞试验工况Table1㊀ConditionofwindtunnelexperimentMaRe/m-1T/KP/kPa5.810.2ˑ1064108102㊀流场模拟方法2.1㊀控制方程及数值格式数值计算采用了隐式大涡模拟方法[17⁃18]即针对Favre滤波三维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19]基于亚格子模型对不可解尺度流动建模求解假设 依靠数值格式的耗散特征来抑制亚格子湍流动能积聚.为精细刻画流场小尺度湍流结构 同时无振荡捕捉激波间断 流通量离散采用通量限制型偏心紧致格式[20] 并通过与TVD格式结合 保证算法对激波间断的无振荡捕捉能力.黏性项通过4阶中心差分计算.时间推进采用2阶显式Runge⁃Kutta方法.该大涡模拟方法已多次在高超声速复杂非定常流动中得到验证㊁应用[21⁃22].2.2㊀计算网格及边界条件基于椭圆锥模型横㊁纵向对称性 采用1/4椭圆锥模型为对象进行计算建模 以降低计算花费.使用多块结构化网格划分计算域 见图2 流向计算域为82mmɤxɤ328mm 以便于在模型适当远的位置x=82mm施加人工入口扰动 相同的方法已在文献[15⁃16]中采用.空间网格分布与脱体激波位置相匹配呈扁平型.法向网格在近壁区进行加密 壁面法向第1层网格尺度为5ˑ10-4mm.展向网格均匀分布 流向网格尺度则逐渐增大.流向㊁法向和展向网格数分别为906ˑ161ˑ301 对应的网格单元总量为4.344ˑ107.图2㊀计算网格示意图Fig.2㊀Schematicofcomputationalgrids大涡模拟以常规2阶Roe格式求解得到的全模型定常层流解为初始流场进行非定常推进计算.计算域流向入口从全模型层流流场中截取得到.为模拟真实情况下来流扰动和壁面粗糙度等对流场的干扰作用 在入口处引入三维速度小扰动 其形式与三维最不稳定T⁃S波相似 曾在超声速喷流混合流场模拟中得到应用验证[23] 具体为uᶄ vᶄ wᶄ=AG(η)[cos(βθʃωt)+cos(0.5βθʃ0.5ωt)]其中 A为扰动幅值 G(η)为壁面距离η的函数形式为G(η)=exp-2ηδæèçöø÷2éëêêùûúú扰动参数ω=2πf 扰动频率f由当地边界层外缘速度Ue和边界层厚度δ确定 即f=Ue/(10δ)θ为无量纲展向位置参数 范围为0 1 展向扰动取20个周期 因此频率参数β为20ˑ2π.法向远场边界设置为来流条件.物面采用等温无滑移边界条件 壁温设为300K.展向对称面采用对称边界条件.出口边界采用外插方法设置 并对网格作缓冲层处理.大涡模拟非定常计算无量纲时间步长为5ˑ10-7 特征长度L=1m 时间步长特征参考量为L/Uɕ 待入口扰动波流出出口边界2倍周期的时间即流场充分发展后作流场统计 统计步数为1ˑ105.2.3㊀数值结果验证基于试验来流噪声条件 入口扰动幅值分别设26第3期朱志斌 等 高超声速椭圆锥边界层横流转捩特性大涡模拟为0.05%和3%.在核心计算区域内 无量纲网格尺度分别为y+ʈ0.2 Δx+ʈ10 Δz+ʈ5 已接近满足DNS网格分辨率要求[24] 即y+<1 10ɤΔx+ɤ205ɤΔz+ɤ10 表明网格尺度达到大涡模拟要求.图3给出了不同扰动幅值下数值结果与文献[6⁃7]中风洞试验结果的椭圆锥时均热流云图对比.当小扰动幅值A=0.05%时 见图3(a) 侧前缘和中心线间的中部区域出现两组细长条高热流条带结构.在湍流度0.05%的试验静来流条件下 见图3(c) 模型表面出现热流条带结构 且中部区域高热流条带形态及位置均与数值模拟小扰动幅值A=0.05%的结果相符.当扰动幅值为A=3%时 见图3(b) 时均热流分布反映了边界层流动的横流转捩形态特征 整体模型表面出现多个峰状转捩阵面 中心线和侧前缘间的中部区域出现两个转捩阵面.对应试验噪声来流条件下 见图3(d) 椭圆锥模型边界层表面出现双肺叶状的转捩形态 与计算结果对比可发现 大扰动幅值计算得到热流分布反映了与试验观测数据相似的转捩形态特征.此外 风洞试验和时均计算结果在模型侧前缘区域均没有出现转捩形态特征.整体而言 本文大涡模拟能够有效预测椭圆锥边界层失稳转捩现象 且获得了丰富的流场信息 有助于获得高超声速边界层流动横流失稳特征的机理性认识.(a)Numericalsimulation A=0.05%(b)Numericalsimulation A=3%(c)Experiment quietinflow(d)Experiment noisyinflow图3㊀数值结果与风洞试验热流数据对比Fig.3㊀Heat⁃fluxcomparisonbetweennumericalresultsandwindtunnelexperimentaldata3㊀计算结果分析3.1㊀流场结构特征不加入口扰动计算得到的空间流场和壁面热流分布如图4所示.可以看到在高超声速来流条件下 椭圆锥模型不同周向角位置激波强度不同 侧缘区域压强显著大于中心线区域 形成的压力梯度使得流动由再附线向中心线流动.在模型侧缘和中心线间的中部区域 出现多条平行于来流方向的高热流条带.图4㊀无扰动流场Fig.4㊀Flowfieldwithoutinletdisturbance36气体物理2022年㊀第7卷㊀㊀图5展示了x=200mm处流向截面流场.可以看到流动从侧缘向中心线汇聚 使得边界层从再附线到中心线逐渐增厚 并在中心线附近形成蘑菇状形态的反向旋转旋涡结构.在中心线两侧区域 边界层内㊁外部展向速度和流向涡量方向相反 表明边界层外缘存在横向流动剪切作用.(a)Density(b)Xcomponentvelocity(c)Zcomponentvelocity(d)Xcomponentvorticity(e)Temperature图5㊀x=200mm处流向截面流场Fig.5㊀Flowfieldofstreamwisesectionatx=200mm图6给出了中心线附近不同展向位置处的速度分量对比.从中可发现 在0ɤzɤ8mm范围内 流向速度分量呈S分布 展向速度分量呈反S分布.在z=4mm处速度剖面曲线扭曲最为严重.而当z>8mm时 流向速度剖面恢复至常规边界层速度型 展向速度剖面呈钩状分布 出现速度拐点.如图7所示 中心线区域外侧的速度剖面显示 模型中部区域展向速度剖面仍存在速度拐点 而模型侧前缘处当地展向速度则接近为0 流向速度均保持类似二维边界层分布形态.根据速度剖面呈现的流动及潜在不稳定性特征 可将椭圆锥边界层流场大致分为3个不同的区域 即中心线区域㊁侧缘区域以及中心线和侧缘间的中部区域.在中心线区域 流动汇聚产生流向涡 流向㊁展向速度剖面均呈明显扭曲形态 流动非常容易失稳.在中心线与侧缘之间的中部区域 流向速度体现为黏性不稳定性 但展向速度剖面仍存在拐点 潜在表现为横流不稳定性.在侧缘区域 流动只表现为流向速度黏性不稳定性.(a)Xcomponentvelocity(b)Zcomponentvelocity图6㊀中心线附近速度剖面Fig.6㊀Velocityprofilenearthecenterline46第3期朱志斌 等高超声速椭圆锥边界层横流转捩特性大涡模拟(a)z=25mm(b)y=0mm图7㊀中心线外侧速度剖面Fig.7㊀Velocityprofileoutsidethecenterline3.2 扰动幅值影响为研究横流转捩对扰动幅值的敏感性 开展了不同扰动幅值下椭圆锥边界层转捩现象计算分析.图8展示了大涡模拟得到的瞬态涡系结构 以速度梯度第2不变量等值面展示(Q2=0.01).由图可见 不同扰动幅值下流场涡系结构具有明显差异.当扰动幅值非常小(Aɤ0.05%)时 中心线区域出现大尺度的流向涡结构 在中心线和侧前缘间的中部区域出现若干条平行于来流方向的流向涡.当扰动幅值大于0.3%后 流场中出现显著的横流失稳转捩现象 且扰动幅值越大 流场涡系结构愈加丰富.从瞬时涡系结构的分布形态看 中心线区域涡结构尺度最大 呈现出明显的失稳㊁转捩及湍流发展演化特征.侧前缘和中心线间的中部区域按转捩形态 可细分为靠近中心线侧和靠近外缘侧两个子区域.在较小的扰动幅值下(A=0.3%) 两个子区域易于区分 靠近中心线侧的涡系结构尺度相对较大㊁影响区域较小 而靠近外缘侧区域的涡结构尺度小㊁影响区域较大.较大的扰动幅值下(A=3%) 中心线和中部区域间的涡系结构在展向逐步融合.(a)A=0%(b)A=0.05%(c)A=0.3%(d)A=3%图8㊀不同扰动幅值下瞬态涡系结构(Q2=0.01)Fig.8㊀Instantaneousvortexstructuresunderdifferentdisturbanceamplitudes(Q2=0.01)56气体物理2022年㊀第7卷通过不同扰动幅值下瞬时和时均热流云图可进一步分析边界层流动失稳转捩特征.见图9 当扰动幅值非常小时(Aɤ0.05%) 微小的扰动也会迅速引起中心线区域旋涡结构的发展演化使得壁面产生对应的局部高热流分布形态.而侧前缘和中心线间的中部区域出现两组细长条高热流条带结构对应展向坐标范围分别为20 25mm和40 60mm.这两类热流条带瞬态值和时均值没有明显差异表明对应的流向涡结构是定常的.当扰动幅值大于0.3%时热流结果反映出流场中存在显著的非定常流动结构在中心线区域流场中存在大尺度涡结构中心线和侧缘间的中部区域出现流向条带分布.时均热流分布与小扰动幅值下定常流向涡结构位置相对应.模型表面中心线处转捩起始位置最为靠前.中心线和侧前缘间的中部区域出现两个转捩阵面其中靠近侧前缘一侧转捩形态随扰动幅值变化相对较小而靠近中心线一侧的转捩起始位置随扰动幅值增大迅速前移.瞬态热流分布清晰地显示了流动失稳特征从中可发现在时均转捩阵面之前流场中存在斜向的条纹结构条纹结构方向与壁面摩擦力线一致表明对应的流动结构存在于边界层底层且尺度较小.转捩后的热流条带整体形态平行于来流方向表明边界层流动由外缘处的大尺度流动结构主导.中心线和侧缘之间的中部区域靠近中心线侧的流动受到中心线大尺度涡和横流扰动的共同影响发生失稳转捩位置相对更靠前产生的流动结构尺度也更大.在侧前缘区域不同扰动幅值下的热流分布均没有出现转捩形态特征.(a)Instantaneous A=0%㊀㊀(b)Time⁃averaged A=0%(c)Instantaneous A=0.05%㊀㊀(d)Time⁃averaged A=0.05%(e)Instantaneous A=0.3%㊀㊀(f)Time⁃averaged A=0.3%66第3期朱志斌 等高超声速椭圆锥边界层横流转捩特性大涡模拟(g)Instantaneous A=3%㊀㊀(h)Time⁃averaged A=3%图9㊀不同扰动幅值下瞬态㊁时均热流分布Fig.9㊀Instantaneousandtime⁃averagedheatfluxdistributionsunderdifferentdisturbanceamplitudes3.3 横流转捩特征为认识静来流及噪声来流条件下高超声速边界层横流转捩特征 图10显示了0.05%和3%扰动幅值下流向截面的瞬时密度分布.可以发现小幅值扰动下 随流动向下游发展 中心线处汇聚卷起的旋涡逐渐发生变形演化 侧缘和中心线间的中部区域在靠近壁面处出现两组独立的涡结构.靠近中心线一侧的涡数量少㊁尺度相对较大 并且其形成与主涡存在关联 靠近侧缘的涡数量相对较多 并且在靠近侧缘肩部位置逐渐减弱.大扰动幅值下 中心线处主涡结构失稳产生大尺度的流动结构 中心线和侧缘间的中部区域非定常流动结构尺度相对较小 且更贴近壁面.(a)A=0.05%(b)A=3%图10㊀流向截面瞬态密度Fig.10㊀Instantaneousdensityatstreamwisesections图11给出了0.05%和3%来流扰动幅值下不同展向位置截面瞬态密度分布.A=0.05%小幅值扰动下 模型后部中心线区域(z=0mm)涡外缘位置出现了微弱的流场扰动 而在展向中部(z=25mm)及靠近侧缘处(z=50mm) 没有出现扰动形态 表明边界层流动处于稳定状态.而A=3%扰动幅值下 瞬态流场密度分布形态 椭圆锥边界层流动向下游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失稳转捩现象.(a)A=0.05% z=0mm(b)A=3% z=0mm(c)A=0.05% z=20mm76气体物理2022年㊀第7卷(d)A=3% z=20mm(e)A=0.05% z=50mm(f)A=3% z=50mm图11㊀展向截面瞬态密度Fig.11㊀Instantaneousdensityatspanwisesections图12对比了不同扰动幅值下的密度脉动均方根和湍动能分布 以展现二者湍流发展差异.在较小的入口扰动幅值下 只有在中心线区域流场出现较为微弱的流场脉动 中心线以外流场可认为是定常的.而在入口扰动幅值较大时 流场非定常脉动特征显著 其中边界层外缘处脉动幅值较大.结合瞬态流场涡系结构特征 可确定较小扰动幅值下 中心线和侧缘间的横流涡结构是定常的 来流扰动提高会促发定常横流涡的二次失稳 进而产生横流失稳转捩现象.(a)Rootmeansquareofdensityfluctuation(b)Turbulentkineticenergy图12㊀不同扰动幅值密度脉动均方根㊁湍动能对比Fig.12㊀Comparisonofrootmeansquareofdensityfluctuationandturbulentkineticenergybetweendifferentdisturbanceamplitudes3.4 非线性动力学分析采用压强频谱分析㊁相空间以及Lyapunov指数等方法对三维边界层的失稳转捩非线性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非定常统计过程中在椭圆锥表面布置了12个探测点 其位置如图13所示.探测点1 4位于中心对称线 探测点5 8和9 12分别位于不同展向位置处.Fig.13㊀Schematicofprobepositions图14为通过快速Fourier变换得到的压力脉动频谱曲线.图14(a)显示探测点1处脉动幅值较小 对应于该点处于层流流动状态.探测点2在低频200 400kHz范围内存在较大脉动幅值.而探测点3和4呈现出显著的宽频脉动特征 频率范围约为200 1000kHz 可推断当地流动已达到湍流状态.图14(b)和(c)脉动频谱对比发现 在侧缘处(探测点12) 压强脉动幅值微小 流场脉动微弱 而在接近侧缘位置(探测点8和11) 压力开始出现较强震荡 表明扰动进入发展放大阶段.此外 在转捩发展的起始位置处(探测点6和7) 压力脉动具有较低的特征频率频谱 而在湍流区域(探测点5 9 10) 压力在宽频范围内较连续光滑地过渡.86第3期朱志斌等高超声速椭圆锥边界层横流转捩特性大涡模拟(a)Probe1 4㊀(b)Probe5 8㊀(c)Probe9 12图14㊀探测点压强脉动频谱曲线Fig.14㊀Powerspectrumofpressureatprobepositions㊀㊀图15为各探测点的压强脉动相轨迹图其中横轴坐标为压强纵轴为其对时间的导数.相轨迹曲线的拓扑结构可直观展示边界层转捩的非线性演化特征.在探测点1 压强脉动相图的范围较小可近似认为是一个不动点即该点流动接近于稳定状态.在探测点2处相图轨迹在多个环形线圈间变换表明流动出现非线性演化及分叉呈现出向混沌状态转变趋势.探测点3和4形成内外侧线圈缠绕结构的相图轨迹显示了流场中存在不同尺度㊁多周期的非定常运动.探测点6的相图轨迹形态与探测点2相似但压强导数幅值相对较小结合转捩演化过程结果可发现二者均处于转捩的起始区域.探测点5和7分别处于模型中部内外侧横流转捩发展区域形成围绕多个中心的线圈缠绕相图轨迹形态.探测点8的相图曲线围绕单个空心的多重线圈形态且相图范围较小可推断流场中存在多周期的小尺度流动结构.探测点9和10处于全湍流区域其相图轨迹也与探测点3和4相似.探测点11靠近模型侧缘压强导数相对较小说明对应的流动结构的尺度较小.探测点12的相图范围较小且呈现规则的多重线圈表明此侧缘处流动结构还未开始非线性演化.(a)Probe1㊀㊀(b)Probe2(c)Probe3㊀㊀(d)Probe496气体物理2022年㊀第7卷(e)Probe5㊀㊀(f)Probe6(g)Probe7㊀㊀(h)Probe8(i)Probe9㊀㊀(j)Probe10(k)Probe11㊀㊀(l)Probe12图15㊀探测点压强相图Fig.15㊀Phasediagramofpressureatprobepositions07第3期朱志斌 等 高超声速椭圆锥边界层横流转捩特性大涡模拟㊀㊀Lyapunov指数可定量评价动力系统非线性特征 表征了系统在相空间中相邻轨道间收敛或发散的平均指数律.最大Lyapunov指数大于零时 意味着在系统相空间中 初始两条轨线间的差别会随着时间的演化而呈指数律的增加以致达到动力学混沌状态[25].采用Wolf等[26]提出的基于轨道跟踪的Lyapunov指数计算方法 从各探测点的压强时间序列提取了最大Lyapunov指数.如图16所示 在中心线处(探测点1 4 实线所示) 最大Lyapunov指数(Lyapunavexponent LE1)由接近零急剧增大 表明中心线处流动扰动经历强烈的非线性增长 流动出现显著的混沌特征.最大Lyapunov指数沿展向的分布(虚线及点划线)显示 模型中部区域压强脉动的LE1值明显低于中心线处.靠近中心线的内侧(探测点6和9)相对较大的Lyapunov指数值表明当地流动存在较强非线性作用 而在靠近侧缘的外侧区域 Lyapunov指数值较小 表明当地流动非线性特征较弱.图16㊀压强时间序列最大Lyapunov指数Fig.16㊀MaximalLyapunovexponentofpressuretimeseries4㊀研究结论本文采用隐式大涡模拟方法 通过在计算域入口引入三维速度扰动 对不同扰动幅值下的HIFiRE5风洞试验椭圆锥模型的横流失稳转捩现象开展了细致数值研究 得到如下结论(1)大涡模拟精细模拟了高超声速边界层横流失稳转捩的非定常演化过程 预测了静音及噪声来流条件下边界层转捩的形态特征 获得了与试验数据接近的热流分布形态.(2)椭圆锥流场中心线流动汇聚形成的流向涡结构非常容易失稳 在中心线及侧缘间的中部区域存在显著的横流不稳定性 两种转捩机制共同影响三维边界层转捩过程.(3)扰动幅值对椭圆锥三维边界层转捩影响显著.在静来流条件下 横流区域出现两组独立的定常横流涡结构 噪声来流条件下 中心线主涡和中部横流涡发生失稳转捩 在模型表面形成多峰状的转捩阵面.(4)探测点压强脉动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展示出三维边界层发生失稳转捩的非线性演化特征 深化解释了模型表面边界层内周期性小扰动发展至混沌的非线性动力学演化过程.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向星皓 张毅锋 陈坚强 等.横流转捩模型研究进展[J].空气动力学学报 2018 36(2) 254⁃264.XiangXH ZhangYF ChenJQ etal.Progressintransitionmodelsforcross⁃flowinstabilities[J].ActaAerodynamicaSinica 2018 36(2) 254⁃264(inChi⁃nese).[2]沈清 袁湘江 王强 等.可压缩边界层与混合层失稳结构的研究进展及其工程应用[J].力学进展 2012 42(3) 252⁃261.ShenQ YuanXJ WangQ etal.Reviewontheinsta⁃bilitystructureincompressibleboundarylayersandmixinglayersanditsapplication[J].AdvancesinMe⁃chanics 2012 42(3) 252⁃261(inChinese).[3]杨武兵 沈清 朱德华 等.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研究现状与趋势[J].空气动力学学报 2018 36(2) 183⁃195.YangWB ShenQ ZhuDH etal.Tendencyandcur⁃rentstatusofhypersonicboundarylayertransition[J].ActaAerodynamicaSinica 2018 36(2) 183⁃195(inChinese).[4]HoldenMS WadhamsTP MacLeanM etal.ReviewsofstudiesofboundarylayertransitioninhypersonicflowsoveraxisymmetricandellipticconesconductedintheCU⁃BRCshocktunnels[R].AIAA2009⁃0782 2009.[5]BergerKT RuferSJ KimmelR etal.Aerothermody⁃namiccharacteristicsofboundarylayertransitionandtripeffectivenessoftheHIFiREFlight5vehicle[R].AIAA2009⁃4055 2009.[6]JulianoTJ SchneiderSP.InstabilityandtransitionontheHIFiRE⁃5inaMach6quiettunnel[R].AIAA2010⁃5004 2010.[7]JulianoTJ BorgMP SchneiderSP.QuiettunnelmeasurementsofHIFiRE⁃5boundary⁃layertransition[J].AIAAJournal 2015 53(4) 832⁃846.[8]BorgMP KimmelR StanfieldS.HIFiRE⁃5attachment⁃lineandcrossflowinstabilityinaquiethypersonicwind17。
超声速气流中液体喷雾流动数值模拟研究
冼锦宇;陈钱;蔡树峰
【期刊名称】《航空科学技术》
【年(卷),期】2023(34)1
【摘要】超声速气流中液体喷雾流动特性对超声速燃烧基础研究及其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定量探索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雾化特性,本文对超声速气流中液体喷雾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数值模拟方法基于Eulerian-Lagrangian 两相流计算架构,考虑气液双向耦合,采用KH/RT液滴二次破碎模型计算液滴雾化过程,采用大涡模拟计算气相流动。
结果表明,该数值模拟方法所获得的液雾场突起结构、穿透高度、液滴平均速度分布等液雾特性均能与试验结果较符合;初始液滴直径分布对破碎后液滴平均速度影响较小而对破碎后液滴平均直径及液相平均体积分数影响较大,初始液滴直径分布需在后续的建模与模拟中进行更多研究。
【总页数】9页(P12-20)
【作者】冼锦宇;陈钱;蔡树峰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231.23
【相关文献】
1.超声速横向气流中喷雾的数值模拟
2.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的气液相互作用过程数值研究
3.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雾化过程数值模拟
4.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雾化过程数值模拟
5.超声速气流中液体燃料雾化数值模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横向射流研究现状综述横向射流是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航空航天、能源、环境工程等。
本文将综述横向射流研究的现状,介绍其应用领域、研究方法和技术进展,并探讨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航空航天领域,横向射流被广泛应用于飞行器的姿态控制和机动性能改善。
通过向机翼或尾翼表面喷射气流,可以改变气动力分布,实现操纵面的控制和增加升力。
此外,横向射流还可以用于减小飞行器的阻力,提高燃油利用率。
目前,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不断优化横向射流系统的设计和控制策略,以提高飞行器的性能。
在能源领域,横向射流被应用于燃烧系统的增强和燃烧效率的提高。
通过向燃烧室内部喷射横向射流,可以改变燃烧气体的流动特性,增强燃烧过程中的混合和传热效果,从而提高燃烧效率和降低排放物的生成。
此外,横向射流还可以用于减小燃烧系统的震荡和振动,提高燃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环境工程领域,横向射流被应用于大气污染控制和废气处理。
通过向烟囱或排放口喷射横向射流,可以改变废气的流动特性,增加废气和大气的混合程度,从而提高废气的处理效率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横向射流还可以用于降低烟囱的排放高度,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横向射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动特性的实验和数值模拟,以及横向射流系统的设计和控制策略的优化。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室实验和现场试验,探索横向射流的工作原理和效果,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等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横向射流的流动特性和机理,并优化横向射流系统的设计和控制策略。
未来,横向射流的研究将继续深入,重点将放在提高横向射流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减小能耗和排放,以及拓展横向射流在新领域的应用。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横向射流的控制和优化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横向射流是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横向射流的流动特性和机理,优化横向射流系统的设计和控制策略,可以实现飞行器的姿态控制和机动性能改善,提高燃烧系统的效率和减少排放,改善大气污染控制和废气处理。
斜管横向射流的大涡模拟并行计算斜管横向射流是指液体从斜管中射出,形成一股横向流动的液流。
该流动特点对于众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如燃烧室燃烧特性研究、导弹弹体外形设计等。
为了对斜管横向射流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者使用大涡模拟(LES)和并行计算的方法进行模拟。
大涡模拟(LES)是一种模拟流体流动的计算方法,通过精细模拟大尺度的湍流结构,并对小尺度的结构采用模型化的方法进行模拟。
相对于雷诺平均的方法,LES能够更准确地模拟湍流的涡结构以及湍流衰减的过程,因此更适用于斜管横向射流的模拟。
并行计算是一种计算方法,将计算任务分配给多个处理单元同时进行计算,从而加快计算速度。
由于斜管横向射流的模拟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和计算操作,使用单台计算机进行模拟往往速度较慢。
而并行计算可以将计算任务分配给多个计算单元进行计算,大大缩短了计算的时间。
斜管横向射流的大涡模拟并行计算可以分为多个步骤进行。
首先,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网格。
数学模型包括质量、动量和能量方程,以及湍流模型等。
计算网格则是将流场划分成多个小网格,以便于计算。
然后,将计算任务分配给多个计算单元进行计算,每个计算单元负责计算自己的部分。
计算单元之间通过通信进行数据的交换和同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最后,整合各个计算单元的结果,得到最终的模拟结果。
斜管横向射流的大涡模拟并行计算需要使用高性能计算设备,如并行计算集群或超级计算机。
并行计算集群由多个计算节点组成,每个计算节点包含多个计算核心,通过高速网络相互连接。
超级计算机则是由大量的计算核心组成,具有更高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
斜管横向射流的大涡模拟并行计算在研究和应用中的意义重大。
通过模拟可以深入研究斜管横向射流的流动特性、湍流特性以及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模拟结果还可以为相关应用领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总之,斜管横向射流的大涡模拟并行计算是一种深入研究流体流动特性的重要方法。
通过使用高性能计算设备,可以加快计算速度,并获得更准确的模拟结果。
横向气流和障碍物对锥面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沈阳建筑大学 贾瑜 林豹摘 要:传统排风罩(接受罩除外)仅以吸气流作为控制气流,随着控制点距离增大气流吸入速度衰减极快,有效作用距离短。
新型的Aaberg 排风罩以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作为控制气流,完全克服了传统排风罩的缺点,不但作用距离远,且吸气具有定向性。
锥面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是吹气流从锥面排风罩的喇叭型条缝喷口射出,和吸气流迭加形成的吸气流动。
本文利用CFD 对锥面射流作用下的吸气流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横向气流和障碍物对锥面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的影响。
关键词:Aaberg 排风罩;锥面射流;吸气流动;数值模拟 0 引言Aaberg 排风罩:在吸风口增加一射流装置,利用射流与吸气流的新型结合,形成射流作用下的吸气流动,此气流控制方式是由丹麦制造商C.P.Aaberg 首先提出,故将采用该种控制气流的排风罩称为Aaberg 排风罩。
在这种新型控制气流中,整个控制气流是以吸气流为主。
射流一方面起到屏蔽作用,使吸气流控制在一定空间区域内,另一方面射流的卷吸作用在吸气区域生成射流诱导流,并与吸风口的吸气流复合而成Aaberg 气流。
Aaberg 排风罩最显著的特点是沿着吸风口轴线的气流速度衰减慢,控制距离远,吸气具有定向作用,且排风量小,不影响工艺操作。
在实际应用中经常碰到有横向气流和各种障碍物的情况,通过对横向风速和障碍物对锥面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影响的研究,对三维锥面Aaberg 排风罩在实际应用中有更深入的了解,不但对污染物的控制与捕集更有效、节能,而且安装与操作也很方便。
1 锥面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的数值模拟及验证应用FLUENT 软件,采用ε-K 两方程模型与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组成控制方程组,有限体积法对方程离散,SIMPLE 算法,选取少数工况对锥面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的速度场进行数值计算,并与实验方法得到的速度场进行对比,验证数值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空间振荡分布建模吴里银;张扣立;李晨阳;李清廉【摘要】针对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的空间振荡分布特性开展试验研究,建立射流/喷雾在纵向和三维空间内的振荡分布预测模型.试验在Ma2.1下吹式风洞中进行,采用脉冲激光背景成像方法和基于PIV原理的倾斜成像方法分别捕捉纵向和不同横截面上的喷雾瞬态分布结构,涉及的研究参数及其变化范围包括:超声速来流总压(642~ 1010kPa)、液体喷孔直径(0.48~ 2.07mm)、距离喷孔的流向距离(10~125mm)以及液气动量比(0.11~10).通过研究,提出并定义一种用于定量描述射流/喷雾空间振荡分布的无量纲参数——喷雾分数(γ),基于喷雾分数开展了纵向喷雾振荡分布研究,建立了纵向边界带模型,并开展了模型准确性验证.研究并发现了横截面上喷雾振荡分布呈“Ω”型,提出spray body和spray foot的分区概念,构造egg-shape曲线对spray body区域的喷雾分数等值线进行拟合,建立了egg-shape曲线方程中6个关键系数的系数模型,进而建立了超声速气流中液体横向射流空间振荡分布预测模型.【期刊名称】《实验流体力学》【年(卷),期】2018(032)004【总页数】11页(P20-30)【关键词】超燃冲压发动机;液体射流;雾化;振荡分布【作者】吴里银;张扣立;李晨阳;李清廉【作者单位】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四川绵阳621000;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绵阳621000;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四川绵阳621000;国防科技大学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技术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技术重点实验室,长沙41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35.210 引言高超声速飞行器是现代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超燃冲压发动机(Scramjet)[1]作为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理想动力装置和关键技术之一,已成为各国竞相研究的热点。
设计参数对V锥流量计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臧雅生;陈保东;杜明俊;潘振;戚积功【摘要】建立了V锥流量计三维流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借助FLUENT软件分别对不同等效直径比、前锥角、后锥角的V锥流量计的流场分布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不同雷诺数与流出系数的关系.研究表明:前后锥角不变,等效直径比越大,流出系数越小.随着雷诺数的增大.流出系数增值幅度减小并逐渐趋于某一常数.保持等效直径比不变,改变前后锥角,发现:前锥角对流出系数的影响大于后锥角.且相同条件下,等效直径比相对越大,后锥角对流出系数的影响程度降低.计算结果符合实际,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指导.%The mathematical and ph ysical models of Ⅴ- cone flowmeter's three- dimensional flow were built.Flow field distribution of the different equivalent diameter ratio and fore - and - aft cone angle's Ⅴ -cone fiowmetes was numerically computed by means of CFD software FLUEN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t Reynolds number and the discharge coefficient was analyzed.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f the fore - and - aft cone angle keeps the same value, the equivalent diameter ratio increases while the discharge coefficient decreases.Along with Reynolds number enlargement, the increment amplitude of the discharge coefficient decreases and gradually verges to some constant.Keeping the equivalent diameter ratio invariable and changing the fore - and - aft cone angle, the fore Ⅴ - cone angle's influence is slightly bigger than the aft Ⅴ -cone angle's on the discharge puted result conforms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the theory instruc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engineering design.【期刊名称】《节能技术》【年(卷),期】2011(029)001【总页数】4页(P49-51,56)【关键词】V锥流量计;等效直径比;FLUENT;流出系数;数值模拟【作者】臧雅生;陈保东;杜明俊;潘振;戚积功【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辽宁,抚顺,11300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辽宁,抚顺,11300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辽宁,抚顺,11300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辽宁,抚顺,11300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辽宁,抚顺,11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8140 引言流量计作为能源计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冶金、电力等领域。
燃油射流横流穿透深度试验和数值模拟刘重阳;冯大强;钟华贵;王秀兰【摘要】采用激光粒子成像测速仪(PIV),试验研究了不同动量比下燃油射流在横向空气流中的穿透深度特性。
同时,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射流穿透特性进行了模拟,并将试验和计算结果,分别与已有的经验关系式,及考虑气动韦伯数影响修改后的关系式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燃油射流上边界深度与幂指数关系式较吻合;采用VOF两相流模型能较准确地模拟出燃油射流的喷雾核心深度;修改后的关系式与不同燃油-空气动量比范围下的喷雾核心深度较吻合;燃油-空气动量比和气动韦伯数,是影响燃油射流横流穿透深度的主要参数。
%The Particle Image Velocity (PIV) was used to test and study the penet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u-el jet in air cross-flow under different fuel-air momentum ratio conditions. Furthermore,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applied to model the jet penetr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n the comparison were performed be-tween the test and computation results and the empirical expressions as well as the modified formula which the aerodynamic Weber number was calcul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upper surface depth of fuel jet agrees well with the exponential correlation;the VOF model can be used to exactly simulate the penetration depth of spray core;the modified expressions coincide with the penetration depth of spray core with differ-ent fuel-air momentum ratio;the fuel-air momentum ratio and aerodynamic Weber number are the primary parameters that affect the penetration depth of fuel jet in cross-flow.【期刊名称】《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7页(P16-22)【关键词】燃油射流;穿透深度;PIV;试验;数值模拟;LPP低污染燃烧室【作者】刘重阳;冯大强;钟华贵;王秀兰【作者单位】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四川江油621703;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四川江油621703;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四川江油621703;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四川江油6217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31.3燃油射流喷射进入横流具有快速雾化和可控燃油分布的特点,对LPP(贫油预混预蒸发)燃烧室的污染排放及燃烧效率和燃烧稳定性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众多研究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的试验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横向射流对凹腔湍流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孙海俊;曾卓雄;徐义华;胡春波
【期刊名称】《推进技术》
【年(卷),期】2014(35)1
【摘要】为拓宽先进旋涡燃烧室运用领域,探索横向射流与先进旋涡燃烧室凹腔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燃料横向射流对凹腔内旋涡结构和燃料分布的影响,以及射流对燃烧室湍流燃烧流动的作用规律。
结果表明,冷态射流时,凹腔内湍流强度随射流中心距凹腔的距离增大而增大,且旋涡结构逐渐趋于均匀稳定对称;横向射流可加强燃料与空气的卷吸混合,同时加剧凹腔内质量扩散输运;射流燃烧时,凹腔内可形成高温区域,但旋涡流场由冷态时的两对旋涡结构转变为单对旋涡结构,且旋涡相对不稳定。
【总页数】8页(P54-61)
【作者】孙海俊;曾卓雄;徐义华;胡春波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南昌航空大学飞行器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357.5;TE319
【相关文献】
1.联焰板长度对驻涡燃烧室凹腔流动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2.欠膨胀高速湍流射流近场特性的数值模拟
3.凹腔支板火焰稳定器冷态流场对点火特性影响规律的数值模拟分析
4.自维持合成双射流对超声速燃烧室凹腔质量交换特性影响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横向气流和障碍物对锥面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沈阳建筑大学贾瑜林豹摘要:传统排风罩<接受罩除外)仅以吸气流作为控制气流,随着控制点距离增大气流吸入速度衰减极快,有效作用距离短。
新型的Aaberg排风罩以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作为控制气流,完全克服了传统排风罩的缺点,不但作用距离远,且吸气具有定向性。
锥面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是吹气流从锥面排风罩的喇叭型条缝喷口射出,和吸气流迭加形成的吸气流动。
本文利用CFD对锥面射流作用下的吸气流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横向气流和障碍物对锥面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的影响。
关键词:Aaberg排风罩;锥面射流;吸气流动;数值模拟0 引言Aaberg排风罩:在吸风口增加一射流装置,利用射流与吸气流的新型结合,形成射流作用下的吸气流动,此气流控制方式是由丹麦制造商C.P.Aaberg首先提出,故将采用该种控制气流的排风罩称为Aaberg排风罩。
在这种新型控制气流中,整个控制气流是以吸气流为主。
射流一方面起到屏蔽作用,使吸气流控制在一定空间区域内,另一方面射流的卷吸作用在吸气区域生成射流诱导流,并与吸风口的吸气流复合而成Aaberg气流。
Aaberg 排风罩最显著的特点是沿着吸风口轴线的气流速度衰减慢,控制距离远,吸气具有定向作用,且排风量小,不影响工艺操作。
在实际应用中经常碰到有横向气流和各种障碍物的情况,通过对横向风速和障碍物对锥面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影响的研究,对三维锥面Aaberg 排风罩在实际应用中有更深入的了解,不但对污染物的控制与捕集更有效、节能,而且安装与操作也很方便。
1锥面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的数值模拟及验证应用FLUENT软件,采用两方程模型与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组成控制方程组,有限体积法对方程离散,SIMPLE算法,选取少数工况对锥面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的速度场进行数值计算,并与实验方法得到的速度场进行对比,验证数值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1.1 模拟对象模拟对象是一个锥形Aaberg排风罩,计算区域为一个半径1.5m的球体,锥形Aaberg排风罩位于整个计算区域的中心,尺寸与实验设备相同,罩下连接风管。
1.2模拟过程1.2.1 数值计算方法具体方法如下:<1)对计算区域采用四面体网格进行划分,为了改善网格质量,对网格进行光顺与交换单元面并对网格进行局部细化,喷口处是25mm*25mm,其他网格为85mm*85mm,共有近共有近200000个节点;<2)应用SIMPLE方法求解动量方程,结合壁面函数法求解方程和其它控制方程;<3)由于各个变量之间的强烈的非线性耦合关系,在求解过程中采用欠松弛技术以避免发散;<4)流动方程的收敛准则为。
1.2.2边界条件的处理<1)入口边界:排风罩喷口设置为质量入口边界。
<2)出口边界:吸气口边界设置为速度出口边界条件,计算域外围设置自由流出口<3)固体壁面其他未提及面设置为壁面,壁面设为无滑移边界条件,壁面是光滑的,所以其粗糙度的厚度值为零。
值取来流入口动能的0.5%~1.5%计算;(3-1> 入口截面上的为:(3-2> 其中:u——入口平均流速l——湍流长度尺度,l=0.07L,L为水利直径1.3 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本文排风罩尺寸有多种组合,其中吸气口直径保持300 mm不变。
模拟了排风罩喷口宽度11mm,吸气量800m3/h,三种轴向倾角工况下的轴线速度,工况如下:表1-1 工况数值模拟方法选择的是否合理,所得结果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验验证。
对各工况进行实验测量,然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相应的整理与分析,将其与模拟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数值模拟的正确性。
1.3.1吸气流动的轴线速度的比较图1-1 A工况下模拟值和实验值对比图1-2 B工况下模拟值和实验值对比图1-3 C工况下模拟值和实验值对比1.3.2 临界射流量比较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的临界射流速度有上、下两个临界射流速度。
本文的锥面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的临界射流速度取下临界射流速度。
定义为:在锥面Aaberg排风罩的定型尺寸、喷口宽和吸气量一定,且射流的初始射流速度足以形成Aaberg效应的前提下,逐渐降低射流的出口速度,直至降低到某一速度值,射流轴线刚好不弯曲,此时的射流出射速度为下临界射流速度。
实验所得临界射流速度如下:图1-4 临界射流量模拟值和实验值比较由各个图表可以看出,临界射流量模拟值均小于实验值,轴线吸气速度模拟值均大于实验值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因为:实测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及环境气流的影响,室内的空气有一定的流速,数值模拟时,不存在这种影响;另一方面,在进行数值模拟的时候,本身得出的解不是精确的解,在计算过程中都作了近似的处理,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的误差。
综合看来,数值模拟所得的轴线速度曲线与实验所得的轴线速度曲线变化规律相同。
1.3.3 吸气流场的速度分布的比较图1-5 实验与模拟所得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场的部分速度等值线比较示意图观察曲线,两者所呈现的衰减趋势相同,且每条等速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由数值模拟绘制的速度等值曲线更为光滑,因为实测过程中,室内不可避免的存在气体的扰动,而且人为读数时,风速仪存在波动,读数存在误差。
同时发现,在吸气速度相同时,计算值与实测值等速度曲线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分析原因,锥面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由吸气流和射流诱导流迭加而成。
射流诱导流对吸气流有辅助作用,而在流场计算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对射流诱导流的影响考虑的不够充分,导致相同轴向距离处,计算值较实测值小。
通过以上对数值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比较可明显看出,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的较好,证明本文对锥面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的模拟边界条件的设置是正确的,运用两方程模型对锥面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的模拟是可行的。
2 横向气流对锥面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这部分的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1). 主要研究横向气流和障碍物对临界射流量的影响。
本文模拟了在有横向气流作用下喷口宽度、射流轴线倾角、吸气量和横向气流风速四个变量组合的多种工况下的临界射流速度和沿着罩口中心轴线吸气流速度场,通过对数值模拟所得数据进行比较,以此分析横向气流对临界射流量的影响。
<2). 主要研究横向气流和障碍物对速度场的影响。
排风罩外各点的吸入速度直接决定了该气流控制污染物的能力。
由于三维锥面Aaberg 排风罩的吸气流具有轴对称性,所以沿着罩口中心轴线的吸入速度具有代表性。
本文数值模拟了多组工况下距罩口中心不同距离处的锥面射流作用下吸气流的轴线速度,并对模拟数据进行整理得出了吸气流的速度衰减规律,分析了各参数对该控制气流的影响。
2.1横向风速对临界射流量的影响和分析选择2个有代表性的工况来说明问题。
A工况:喷口宽度11mm,射流轴向倾角60°, 吸气量1200m3/h, 五中横向风速<0 m/s 、0.3m/s、0.4m/s、0.5m/s、0.6m/s)。
其中吸气口直径保持300 mm不变。
B工况:喷口宽度7mm,射流轴向倾角80°, 吸气量1150m3/h, 五中横向风速<0 m/s 、0.3m/s、0.4m/s、0.5m/s、0.6m/s)。
其中吸气口直径保持300 mm不变。
为了直观和便于分析横向风速对射流作用下的吸气流动的影响,现将B工况中横向风速为0.4m/s的模拟结果进行后处理所得的图形表示出来:如图2-1为垂直于吸气平面的等速线,图2-2为临界射流状态下的流线。
从图2-1中可以看出在横向风速下吸气流速度场的变化。
图2-2中可明显看出在横向风速的作用下吸气流速度轴线发生明显偏移,这些都为对处理结果数据的分析提供了形象的指导。
图2-1 XZ平面等速面图2-2 XY平面流线图为了直观和便于分析,现将计算所得的数据整理成一系列的图表如下:图2-3 横向风速对临界设流量的影响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在排风罩尺寸、喷口宽、轴向倾角一定的情况下,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的临界射流量在没有横向气流的情况下与有横向气流的情况相比,有横向气流下的临界射流量会增加,并且会随着横向气流速度的增加而进一步增加。
分析其原因为了抵御横向气流的干扰必须增大射流速度,才能保证射流不弯曲从而临界射流量会增大2.2横向风速对吸气流动轴线速度的影响和分析由于模拟工况较多,不能一一列举,仅选择了其中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数据来说明问题。
喷口宽度7mm,射流轴向倾角80°, 吸气量1150m3/h, 射流量为各横向风速所对应的临界射流量,五中横向风速<0 m/s 、0.3m/s、0.4m/s、0.5m/s、0.6m/s)。
其中吸气口直径保持300 mm不变。
具体数据见下表:表2-1 工况模拟所得数值如下:图2-4 横向风速对吸气流动轴线速度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排风罩尺寸、喷口宽、轴向倾角吸气量一定的情况下,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的轴线吸气速度在没横向气流的情况下与有横向气流的情况相比,有横向气流情况的轴线吸气速率会增大,吸气流作用距离与增加,并且随着横向风速的增大吸气流轴线吸气速率会进一步增大,作用距离也会逐渐增加,但增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终止。
分析其原因由于横向气流的存在使得临界射流量增大,射流量的增大自然会加强射流对周围空气的卷吸作用,卷吸流和吸气流叠加后,使轴线吸气速度变大。
同时由于卷吸作用的增强以及吸气轴线速度的增大使吸气流动的作用距离加大,增加射流量主要是保证Aaberg 效应,它对射流卷吸作用的加强是有限的,因此增大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终止。
3 障碍物对锥面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这部分的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3.1. 本文模拟了在无限大平板障碍物作用下喷口宽度、射流轴线倾角、吸气量和障碍物距吸气口远近四个变量组合的多种工况下的临界射流速度和沿着罩口中心轴线吸气流速度场,通过对数值模拟所得数据进行比较,以此分析障碍物对临界射流量和吸气流场的影响。
本文模拟分析了多种工况因篇幅有限仅写出如下结论:3.1.1无限大平板障碍物对临界射流量的影响和分析在排风罩尺寸、喷口宽、轴向倾角一定的情况下,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的临界射流量在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与有障碍物的情况相比,有障碍物情况的临界射流量会减少,并且会随着障碍物距吸气口距离的减少而减少。
分析其原因由于障碍物的存在使得吸气流作用距离减少,因而只要较少的射流量就可以达到障碍物。
3.1.2无限大平板障碍物对吸气流动轴线速度的影响和分析在排风罩尺寸、喷口宽、轴向倾角吸气量一定的情况下,射流作用下吸气流动的轴线吸气速度在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与有障碍物的情况相比,有障碍物情况下的吸气流轴线吸气速度衰减率在一特定段距离后会突然增大,吸气流作用距离减小,并且会随着障碍物距离吸气口的距离的增大这一特定距离会进一步增加,吸气流作用距离进一步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