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统计技术课程开发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195.52 KB
- 文档页数:2
高职学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开发研究摘要: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以会电专业基础课程《统计基础与实务》为例,探讨开发课程标准制定的思路和内容,主要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在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的选取、考试方式的改革等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会电基础;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一、课程的定位1.课程的定位。
本课程是三年制高职院校会电专业的一门专业基本技术课,属于专业必修课。
对应调查员、统计、库管等专业岗位、同时也是其它有关资格考试的考试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是通过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清楚的了解统计调查分析的工作过程,建立起统计概念,最终能够掌握统计调查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调查并分析数据。
本课程培养学生设计、调查、分析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毕业后的直接上岗能力(或经短期培训后上岗)。
同时也为学习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主要是为培养调查员、统计、库管等专业岗位人员,以及具有管理统计调查分析数据的能力。
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
二、课程目标实设计课程工作任务目标: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分小组完成一项调查项目并写出分析报告。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有一个积极向上、用于开拓创新、良好的学习能力的团队;一个好的项目;机房电脑设施。
1.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统计基本概念,统计调查方法、问卷设计、实地调查,统计整理中数据分组、频数分布、制作统计图原理、统计分析静态指标分析、动态指标分析,并高要求其他指标分析、统计调查报告写法、统计在excel在统计中的应用。
2.技能目标:能独立地开展调查统计分析工作、写出分析报告、并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资料查找与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岗位意识和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严谨、求真务实、积极向上、乐观进取、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正确计算机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作者:杭瑞友王芳涂小丽来源:《职教论坛》2012年第05期摘要:以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货币资金核算与管理》开发为例,介绍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过程,将其概括为:三方参与、三层分析、三次分解、三次转化,以此作为高职课程开发的借鉴。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典型工作任务;学习性任务;学习情境作者简介:杭瑞友(1965-),男,江苏姜堰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高职会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51-0220世纪末,人们认识到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需要用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的知识、技能去解决,职业教育是培养“为了工作而学习”[1]的人的教育。
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知识系统化的束缚,将工作过程、学习过程和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整体性分析的基础上,对原有学科知识进行解构,围绕工作过程进行重构和序化,开发出工作性的学习情境,建设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一、“三方参与”、“三层分析”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础“一个职业之所以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这个职业有着与其他职业不同的工作过程,包括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诸方面”[2]。
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广泛社会调研本校本专业毕业生的基础上,明确培养目标,规划学生就业的职业(群)或岗位(群),通过召开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访谈会,分析会计专业对应的“会计职业”,分析会计职业能力构成,分析会计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归纳出九个行动领域(也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大多数学生的就业面向归纳出4个核心领域),这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础,出纳会计就是其中的一个行动领域。
(一)出纳员职业分析出纳员是会计职业领域里的一个技术类职业,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其职业活动特征主要体现在:出纳员主要负责货币资金的收付,货币资金是出纳工作的对象,核算与管理是出纳工作的过程。
数控论文引言数控加工工艺论文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课程开发摘要:结合数控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课程开发,探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
在课程内容的开发方面,运用成组技术的相似性原理,提出以“复合零件法”和“复合路线法”进行教学载体的选择,完成了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值得类似课程开发的借鉴。
关键词:工作过程;数控工艺;教学载体;学习情境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受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一种类型教育已呈现出独自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是工学结合,这点已被职业教育、企业及社会认同。
从高等职业教育在数控加工技术类技能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结合国家、省级和地方等级别的数控类职业技能竞赛的开展以及现代制造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等方面来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探索一条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企业实践工作过程相结合的途径,改革与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不仅体现“工学结合”的特色且切合实际。
国内高职院校已有开发类似的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都比较明确,但课程开发的学习情境设计环节还有所欠缺。
文章结合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重点培育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数控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的改革为实例,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流程的探讨1.1 课程开发要紧扣专业改革与建设开发和改革一门课程一定要立足于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人才培养模式而定。
以此推论,课程是要分担或支撑人才培养目标中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从而确定课程的性质,即该门课是一般课程、主干课程还是核心课程。
若课程的建设脱离专业建设,则课程只是孤立的培训教本。
以数控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为例。
2004年,社会紧缺数控机床操作工60万人,教育部已将数控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为国家紧缺人才培养专业之一,从2005年安徽区域的2年制数控技术专业的改革与建设至2008年就结束了2年制的招生。
《Android项目实战》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Android项目实战》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Android平台应用开发相关知识、良好的编程习惯和手机应用软件开发的能力,能胜任基于Android平台的手机软件研发等工作任务。
本课程主要是以项目实战为主。
通过完整的项目案例《传智学习助手》的学习,学生能够在掌握Android 的基础知识上,学会编写较为复杂的应用程序,能够清楚并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的整个开发流程。
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程序设计基础(Java语言)》、《数据库SQL》、《移动软件应用技术(Android)》。
二、课程设计理念1、该课程是依据“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以完整的各个企业实际项目任务为对象,组织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相关理论知识均与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有密切联系,融合相关岗位(群)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要求该课程要通过校企合作,组织校内实训项目小组等多种途径进行教学,采取工学结合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该门课程的总学时为54。
本课程在设计时考虑主要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对于比较难懂、但实际开发中运用较少的知识点尽量少讲或不讲,一切以实际项目为核心,使学生的课程学习和工作需要能完全吻合。
教学过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分解设计成若干实验项目或工作情景,以具体的项目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以典型实际问题为载体,引出相关专业知识,并通过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教学目标的开放性设计、教学考核方法改革等,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保证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全面培养。
锐捷网络实验室环境下的基于“工作过程”计算机网络教学研究摘要:本文介绍了锐捷网络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内容及意义,并依托锐捷网络实验室环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遵循一条逻辑主线,把握真实性、全面性、逻辑性与具体性等四个原则,对计算机网络课程进行了开发,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让学生真正获得一种全面的、切实有效和有用的教育。
关键词:锐捷网络实验室工作过程计算机网络一、引言2006年,教育部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地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规定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文认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就是强调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所谓的专业能力是指某一职业活动领域的技术能力,高职人才除了具备一般的专业能力外,还必须具备不同于其他的人才的高级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职业人才在职业活动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的能力,这是人才素质不断提升的基础。
而社会能力是指职业在职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素质,包括语言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我推销的能力等。
因此,我们本次教学改革研究,将依托国内先进的锐捷网络实验室环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职业能力逐渐加强,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让学生真正获得一种全面的、切实有效和有用的教育。
二、锐捷网络实验室建设(一)硬件建设锐捷网络实验室是用来开展网络工程实验,辅助课程教学用的。
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具备实验类别的完备、实验模拟情境的完备、实验功能的完备、实验布局的完备性、效益的完备性等五个层次,使得我们的实验室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的面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验基地与人才培养基地。
2008年,我校与国内网络主流厂商--锐捷网络公司共同投资约100多万,建立了一套具有48个工位的网络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占地面积约100m2,建有8组实验台(rcms),网络设备约80多台(套),计算机50台,提供48个工位,实验系统由一套实验教学管理系统软件控制,教师通过此管理系统可以进行实验教学管理,实验设备管理,实验行为控制等功能,整个实验软硬件环境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的领先性。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制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创新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工作过程项目制教学应用型人才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一)问题的提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然而,高职教育中传统教学模式不断暴露出其弊端,较突出问题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存在的矛盾。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须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为指导,进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二)课题界定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制教学是在充分考虑学习者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紧密联系社会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在专业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完成某项具体的项目任务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习的活动。
基于此,笔者考虑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引入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本文将从“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理论角度出发,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为诉求,以具体项目为载体,以《创业管理》课程为切入点,探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具体应用实施,优化课堂教学,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研究现状(1)美国项目一词的应用,最早出现在美国教育领域。
·教改理论·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正经历深化和转变。
经济发展带来职业岗位规模和结构的变化,职业岗位的专业性更强,新兴经济单元不断涌现出新的职业岗位,对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提出新的要求。
由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滞后性,职业教育面临着劳动者技能不断提升和频繁转换需求对供应驱动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挑战、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劳动者综合素质要求对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和持续的终身学习需求对以开展职前学历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学校形态职业教育的挑战。
二、职业教育课程本身发展存在的问题近年来,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在探索中调整、演变和发展。
目前的课程设置在基础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程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劳动者的目标。
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仍然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建设还没有完全基于职业岗位的分析。
主要表现在:一是以理论知识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割裂了课程与教学之间的联系;二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过多地关注了客观需要,忽视了人的发展;三是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原理和结论,缺乏应用性和针对性;四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呆板,可开发的空间很小;五是课堂教学模式陈旧,与实际脱节严重。
六是学生实习实训有名无实。
基于以上原因,职业教育课程要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方面进行的改革。
着重解决是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目标和教学资源如何调配的问题。
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1.培养目标难以体现职业发展能力(1)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忽略了职业专业素质的培养。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普适性专业,即一般单位都需要,目前各行各业对这个行业的专业人才需求极大。
换句话说:就是任何企业单位(甚至政府组织)都对这个专业有需求。
这样就导致各个学校培养什么样规格的营销人才、适用于什么岗位的营销人才带有较大模糊性,培养目标大同小异,是不分行业与领域具有普适性的人才培养定位。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是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该课程体系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基础,把职业生涯作为培养目标,以工作实践为教学手段,构建工作结构框架,能真正做到融“教、学、做”为一体,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工作过程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课程开发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1.16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
它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以实践过程学习为主要过程。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从事某一职业的职业能力和资格。
1 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1.1 相关教学课程选择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要改变传统的只重知识传授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引入项目教学法,让学生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在完成具体的项目基础上熟悉、掌握相关理论。
同时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兼顾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做到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实现理实一体化。
1.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彻底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
教师通过设置任务、项目、问题、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有步骤地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掌握了工作的过程和步骤,而且学生的团队能力、讨论能力、沟通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也得到明显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校内实训、校外与企业合作,采取工学结合的形式,尽可能提供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1.3 教学效果评析为适应改革后的课程及教学模式,教学考核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
评价课程上得好坏,要看课后学生能力是否得到实质性提高,是否实现了课程的培养目标。
高职项目课程开发调查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项目课程开发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了方法论、实施情况、问题与挑战、发展趋势以及建议与展望等方面。
研究发现,当前高职项目课程开发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如课程设计不够贴合实际需求、教学资源匮乏等。
为此,建议加强教师培训、优化课程设置与评估机制,以提升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
未来研究方向可以关注于如何更好地整合产学研资源,推动高职项目课程开发取得更好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推动高职项目课程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项目、课程开发、调查分析、方法论、实施情况、问题、挑战、发展趋势、建议、展望、总结、未来研究、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项目课程开发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职项目课程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其开发水平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发展。
目前我国高职项目课程开发存在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缺乏系统性、实用性不强、与市场需求脱节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以便找出存在的瓶颈和瓶颈突破的有效方法,为高职项目课程的开发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分析的方法,探讨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而探讨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发展趋势和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高职项目课程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现状和问题,旨在深入分析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调查状况,从而全面了解当前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情况。
通过对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调查分析,旨在发现高职项目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探讨未来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发展趋势。
通过研究,旨在提出对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建设性建议,以期推动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持续健康发展。
研究目的旨在为相关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参考,为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改进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高职统计学教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的分类、排序、图示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2. 掌握概率论的基本原理,理解随机变量、概率分布、期望和方差等核心概念。
3. 掌握抽样分布、估计理论、假设检验等统计推断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并绘制相应的统计图表。
2. 能够运用概率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事件的概率、预测随机变量的值等。
3. 能够根据实际数据,进行合理的统计推断,为决策提供依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认识到统计学在日常生活和职业领域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数据敏感性,使学生具备善于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严谨、客观、批判性的思维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统计学基本概念与数据整理-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统计学基本概念- 内容:数据的分类、排序、图示;频数与频率分布;描述性统计分析。
2. 概率论与随机变量- 教材章节:第二章 概率论基础;第三章 随机变量- 内容:随机事件及其概率;条件概率与独立性;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期望、方差和协方差。
3. 统计推断- 教材章节:第四章 抽样分布;第五章 估计理论;第六章 假设检验- 内容:抽样分布;点估计与区间估计;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单样本与双样本检验。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1周:统计学基本概念与数据整理2. 第2-3周:概率论基础与随机变量3. 第4-6周:统计推断在教学过程中,将结合实际案例和统计学软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标题: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挖掘学生技能并提升绩效摘要:近年来,由于职业领域对应知识的迅速更新,传统课程设计与实践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培养需求。
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模式,以促进学生技能的挖掘和绩效的提升。
通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我们对当前课程设计与实践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估,进而提出了一套创新性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方法。
通过对一所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实证研究,我们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引言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 研究问题二、文献综述2.1 传统课程设计与实践模式的缺陷2.2 工作过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三、研究方法3.1 数据收集3.2 数据分析方法四、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4.1 数据整理与统计4.2 实证研究结果呈现与分析五、研究结果与讨论5.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模式的优势5.2 学生技能挖掘与绩效提升情况5.3 影响因素及改进策略分析六、结论6.1 研究贡献6.2 存在不足与未来发展方向七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当前课程设计与实践模式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方法,旨在促进学生技能的挖掘和绩效的提升。
首先,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综述,我们发现传统模式在满足职业领域需求方面存在重要不足,因此需要寻求更符合实际工作要求的新方法。
由于工作过程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们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模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设计一套适应实际工作的综合性任务,学生能够在模拟或真实场景中进行实践,并通过实际的工作过程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我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践考核和学生成绩统计分析等。
在一所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证研究中,我们对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模式的学生进行了观察和评估。
通过统计和分析数据,我们发现该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技能绩效。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Cordrow》课程设计与实践作者:王渭兵来源:《商情》2013年第25期【摘要】当前,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开发模式已成为高职推进课程改革的主要模式之一。
这种模式有利于縮短学习情境与工作状态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和员工的之间角色快速转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对于高职课程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Cordrow》课程是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笔者在文章中按照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要点对《Cordrow》课程进行了创新设计。
根据工作岗位要求确定了学习项目任务,选取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该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高职高专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是推进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化内涵建设的必要选择。
课程内容的序化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
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处在深化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对专业骨干课程课程基于工作过程进行重新设计,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毕业生质量,进而使学生优质就业。
一、工作过程概述20世纪90年代,以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学者费利克斯·劳耐尔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创立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思想与理论,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南,也备受我国职业教育界研究学者的关注和应用。
例如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姜大源先生。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稳定的系统”。
一个职业的工作过程是完成一个企业工作任务的完整的劳动进程,工作成果始终是其所要达到的日的。
工作过程的核心要素包括:工作组织、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手段及工作产品,并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下完成预期的工作任务,达到预期的工作成果,工作过程便随之结束。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这档子事儿。
咱就说啊,这课程开发就好比是盖房子。
你得先有个清晰的设计图吧,知道要盖成啥样,这就是课程的框架呀!然后呢,一砖一瓦地往上垒,这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就是课程里的具体内容啦。
那怎么个系统化法呢?这可不是随便乱来的。
就好像你做菜,得先想好做啥菜,准备好食材,再按照步骤一步步来,不能乱了套。
课程开发也一样,要根据实际工作的流程和需求来。
比如说,你要开发一个关于汽车修理的课程。
那你得先搞清楚汽车修理有哪些主要环节吧,从故障诊断到零部件更换再到调试,这就是一条线呀。
然后针对每个环节,设计详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完就能上手干活儿。
你想想看,要是课程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学生学完都不知道该干啥,那不就白瞎啦!所以呀,一定要有系统性。
再打个比方,这就像拼图。
每一块都有它的位置,你得把它们按照正确的顺序和方式拼起来,才能呈现出一幅完整的画面。
课程开发也是如此,把各个知识点和技能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而且呀,咱这课程还得与时俱进。
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工作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呀。
就像手机,以前的功能和现在能比吗?所以课程也得不断更新,加入新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学的都是有用的、最新的东西。
你说,要是学的都是过时的玩意儿,到了工作岗位上发现啥都不会,那多尴尬呀!咱可不能让这种事儿发生。
还有啊,这课程得有趣味性。
别老是干巴巴地讲理论,谁爱听呀!得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有代入感,就好像他们自己在工作一样。
还可以搞些实践活动,让他们动手操作,这样印象才深刻呢。
总之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但只要咱用心去做,肯定能做出好的课程来,让学生受益无穷。
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想看到的吗?所以呀,大家都加把劲,让我们的课程开发更上一层楼!。
高职人才培养与职业工作无缝衔接的程序设计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高职人才培养与职业工作无缝衔接的程序设计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旨在构建一个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以工作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程序设计类课程体系。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开展行业调研和企业合作为了确保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际工作需求相契合,首先需要对相关行业进行深入调研,了解企业对程序设计类人才的需求、技能要求和发展趋势。
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引入企业实际项目案例和经验,使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
2. 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根据行业需求和企业反馈,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课程体系应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层次。
基础课程强调编程语言、数据结构和算法等基础知识;专业课程关注软件工程、Web开发、移动开发等领域的技能;实践课程则通过项目实战、企业实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 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企业人才培养经验,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将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通过课程项目、企业实习、校内实训基地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技能,提高职业素养。
4.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实际项目开发,以便将最新技术引入教学。
同时,引进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5. 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评价体系应综合考虑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6. 加强校企合作与终身教育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支持。
同时,关注行业动态,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使其保持与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同步。
此外,加强与终身教育的衔接,为在职人员提供学习机会,助力人才培养与职业发展的无缝衔接。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加贴近实际、具有高职特点的程序设计类课程体系,为我国软件产业培养更多具备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