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与实践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工作过程课程是一种针对职业技能培训的课程,它以学生的工作过程为基础,围绕具体的行业或职业领域进行实践教学和理论研究。
工作过程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过程,既强调实用性和实践导向,又注重思维方法和知识的深度学习,适合于职业教育的需求和发展。
在实践中,工作过程课程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有基于工作流程的理论讲授、模拟实验、翻译实践、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
根据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需要,教师会灵活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成为职业中的杰出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工作过程课程的开发既需要教师的实际经验和知识背景,也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反馈。
因此,在开发工作过程课程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充分利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协作。
只有充分考虑客观因素和主体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过程课程的价值。
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工作过程课程的学习,他们可以逐步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了解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增强自身创新和竞争力。
而对于企业和社会,工作过程课程的探索和实践,有助于提高其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增强其在职场中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探索和实践,是一种既实用性强、又能够深入挖掘学生潜力和优势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职业人才,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
它会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职“基于⼯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问题的探讨相关推荐关于⾼职“基于⼯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问题的探讨 [论⽂摘要]本⽂介绍了⽬前在国内职教界起引领作⽤的“基于⼯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功能,重点说明了该理论的适应性及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提出了相关的实施建议。
[论⽂关键词]⾼职教育基于⼯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课程设计 传统上,我国⾼职教育的课程是在本科教育基础上产⽣的。
为改变这种状况,⾃上世纪末开始,国内分别引进了北美的CBE与DACUM课程开发模式、澳⼤利亚的NTF与TP课程开发模式、德国的DS与BAG课程开发模式等。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基于⼯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模式已成为⾼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流。
⼀、基于⼯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的功能 1.对课程系统化的科学设计 基于⼯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基本理论认为,⽆论是⼤到某⼀专业的课程设置,⼩⾄每⼀次课的教学设计,都应当包括以下五个⽅⾯的内容:其⼀是“教什么”,也就是根据必要的专业技术资格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其⼆是“什么程度”,也就是以必要性为原则确定教学⽬标和教学意图;其三是“怎么教”,也就是确定教学⽅法与教学组织⽅式,在这个层⾯上注意对学⽣职业道德与核⼼能⼒的培养;其四是“什么时候”,也就是根据学⽣的学习能⼒确定课程及教学内容的时间顺序;五是“在哪⾥、⽤什么”,也就是根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地点、教学设施与教学媒体。
该理论认为,应当将某⼀职业的典型⼯作任务作为核⼼,营造⼀个模拟企业氛围的职业学习环境,采⽤模块式⼀体化的教学模式和让学⽣做主的课业式教学⽅法,把培养具有扩展基础功能的职业关键能⼒作为重⼼,为学⽣未来的⽣存与发展搭建综合的模拟职业的⼯作过程项⽬平台,学⽣在这⼀系列平台上夯实基础,逐渐形成踏⼈职场所需的专业能⼒与关键能⼒。
2.对能⼒的理解 什么是职业教育应培养的能⼒?基于⼯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理论通过分析英语国家与德国在能⼒⽅⾯的理解后认为,相对于英语国家强调技能与可测量学习绩效的理解,德国式的理解更有利于对学⽣综合职业能⼒的培养。
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导游服务本身就是一个工作过程,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论,结合导游岗位的特点,设计出导游业务课程的框架体系,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游业务;课程开发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在借鉴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先进的职教理念基础上,汲取其理念精髓,开拓思路,并加以本土化吸收与改造,结合各校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条件,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创新。
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系统化设计,是对职业教育多年来基本沿用学科体系的课程教学的一种否定。
它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整合的“串行”体系;它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使学生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的过程。
课程设计时,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合理地衔接专业知识与能力,以此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传授与吸收。
导游服务本身就是一个工作过程,作者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理念,对《导游业务》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序化,并实践探究。
一、课程的整体设计(一)课程目标设计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规范操作能力和个性化服务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融“教、学、做”于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2.知识目标熟悉导游服务和导游人员的基本知识;掌握导游带团的程序、方法、技巧及问题事故的处理;掌握导游服务中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具备适应旅游行业发展与职业变化的基本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注重学生心理素质、服务意识和诚信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旅游行业的需求。
(二)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内容设计分为基础知识模块、实务技能模块、实地演练模块三大模块,根据工作任务完成难易程度安排学时。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改革初探阐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必要性,提出高职课程的改革及优化必须经过课程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等4个基本环节,并着重探讨每个环节的工作重点。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过程系统化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此项改革意义重大,极大地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建设“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已成为近年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和职业教育界的共识。
推行“工学结合”就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是一项带有战略性教育系统工程,需要在系统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才能取得科学满意的效果。
本文尝试对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建设进行一些探讨。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内涵系统是指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集合。
课程是一个担负特定功能、具有特定结构、开放性的知识组合系统,它包含了内部结构以及外部环境,环境制约着系统,系统要适应环境,结构决定功能,功能要靠结构优化来实现,在此基础上建立与相应科技发展、社会需求相适应,整体功能最优、体系结构合理、内容完整的课程。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根据产品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范畴后,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工作情境而设计的一种课程方案,具有行动导向课程的特征。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姜大源认为以工作过程作为课程设计的参照系,更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普遍认同这些观念,并积极开展各种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开发和建设。
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尝试着从以下方面对高职课程进行改革与实践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标题: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挖掘学生技能并提升绩效摘要:近年来,由于职业领域对应知识的迅速更新,传统课程设计与实践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培养需求。
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模式,以促进学生技能的挖掘和绩效的提升。
通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我们对当前课程设计与实践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估,进而提出了一套创新性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方法。
通过对一所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实证研究,我们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引言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2 研究问题二、文献综述2.1 传统课程设计与实践模式的缺陷2.2 工作过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三、研究方法3.1 数据收集3.2 数据分析方法四、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4.1 数据整理与统计4.2 实证研究结果呈现与分析五、研究结果与讨论5.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模式的优势5.2 学生技能挖掘与绩效提升情况5.3 影响因素及改进策略分析六、结论6.1 研究贡献6.2 存在不足与未来发展方向七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当前课程设计与实践模式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方法,旨在促进学生技能的挖掘和绩效的提升。
首先,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综述,我们发现传统模式在满足职业领域需求方面存在重要不足,因此需要寻求更符合实际工作要求的新方法。
由于工作过程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们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模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设计一套适应实际工作的综合性任务,学生能够在模拟或真实场景中进行实践,并通过实际的工作过程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我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践考核和学生成绩统计分析等。
在一所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证研究中,我们对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模式的学生进行了观察和评估。
通过统计和分析数据,我们发现该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技能绩效。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与实践初探[摘要]文章以“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设计为例,分别从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教学内容、组织课程内容、改革课程考核模式四个方面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进行课程设计的方法及要点。
[关键词]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设计实践课程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动态优化过程,它涉及两个层次:一是从宏观上来说就是课程开发,也就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包括课程整体结构和具体结构。
课程整体结构即课程方案的设计,课程具体结构即课程标准和课程教材的设计。
二是从微观上来说就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具体分析一门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在整个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决定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技能,其设计的原则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突出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实现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
本文以“单片机应用技术”为例来阐述一门课程设计的要点。
一、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职业能力和知识认知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主要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教学的“龙头”,又是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和论证。
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应坚持以下原则:1.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
一门课程究竟要实现哪些职业能力目标,必须以专业相应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为依据。
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之前,应深入相应职业岗位,考察其职业活动,结合区域经济需求,认真做好职业岗位需求的分析论证。
同时,对职业活动的实地考察不能一劳永逸,必须定期跟踪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变化发展的情况,并及时在课程目标中予以反馈。
2.关注学生的需要。
学生是课程的最终受益者和检验者,确定课程目标时要关注学习者的需要,采用各种方式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包括学生的基础、先续课学习及掌握情况、知识经验、发展需要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课程目标,做到因材施教,按需定目标。
3.强调目标的可测性。
课程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监测,以便于检查与监控,切忌含糊、笼统或不顾课程以及学生的特殊性盲目拔高或扩张。
“单片机应用技术”是电子信息类各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笔者根据分析论证,确定其课程目标为:(1)能力目标。
会安装和使用单片机开发环境(包括仿真器、烧录器的硬件和软件及Proteus);会编写单片机应用程序,熟练利用开发环境进行程序的调试、运行;能利用显示器、键盘、D/A、A/D、串并行接口设计与制作应用系统的硬件电路,并设计系统程序;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协作及创新能力。
(2)知识目标。
熟悉MCS-51系列单片机的开发环境,掌握Proteus、仿真器、烧录器及单片机开发环境的使用方法,掌握单片机开发应用系统的基本流程;熟练掌握单片机指令系统;熟悉单片机内部组成结构及各部件的工作原理,掌握接口芯片的工作原理及与单片机的连接方法。
二、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选择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的知识选择应紧紧围绕能力要求进行组织,既包括学科理论知识,又包括工作过程知识。
课程教学内容不能照搬教科书的内容或框架,应突破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和局限,按职业能力目标的层次和类型进行重组,整体上涵盖课程目标。
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其主要依据是:1.以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
课程内容要突出岗位核心能力,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构建以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等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等陈述性知识为辅的内容体系,主要解决“怎样做”“怎样做更好”的问题。
2.以工作任务为基本参照点。
先通过对实际工作的分析获得工作化的“学习任务”,然后通过组建工作任务或项目(行动化的学习项目)将工作化的学习任务转化为课程的学习项目,最后分析每个学习项目的具体学习内容(学习任务)。
所有内容的安排都要围绕学习任务的完成来展开。
其中工作任务分析的参照点主要有典型零件、产品或服务;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手段(如工具、设备的使用);典型操作过程;典型岗位。
3.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根本。
选择课程内容的“项目”或“任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保留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兼顾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笔者在设计“单片机应用技术”的课程内容时,深入企业研讨,通过与合作企业的代表、兼职教师的多次研讨及专家访谈,根据企业相关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参照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单片机专项能力”考评要求,创设了三个项目:“交通灯控制系统”“温度报警器”及“校园电子铃”。
(1)交通灯控制系统:属封闭型的学习任务,学生要在教师全面指导下完成。
(2)温度报警器:属开放型的学习任务,主要加强学生的自学、计划和自查能力的培养。
(3)校园电子铃:属开放创新型的学习任务,强化学生独立完成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该项目由学生在3周的综合实训期间自主完成。
上述三个项目都以完成一个具体实际的产品为载体,将课程的全部内容具体化,通过完成三个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另外,前两个项目基本涵盖了本课程所有知识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扩展性,如项目“温度报警器”,学生可在完成这一项目的基础上设计出空调和冰箱的温度控制器、温室控制系统等,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以真实工作任务及过程为依据,序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确定后,其内容组织的科学性将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关键。
1.以行动体系重构课程内容。
在组织课程内容时,要对学科体系进行解构,打破现有的教材体系,实现行动体系的重构,针对行动体系中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
2.以工作过程为参照整合序化课程内容。
根据职业活动环节,以职业活动的程序、方法,或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工作过程来整合、序化课程内容。
序化时可按并列式、递进式、流线式等方式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
3.以实践活动为主线开展课程教学。
课程内容来自工作任务模块的转换,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整体设计教学内容体系,课程设计指向工作需要而不是学科系统,因此要以实践作为课程教学的主线,通过实践训练职业能力,并带动知识的学习与职业素质的养成。
笔者在“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内容组织中,将前两个项目细分为具体的学习任务,各任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任务为教学单元,打破现有的教材体系,为了完成每个任务讲解必需的相关知识点,在实训室组织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融教、学、做为一体。
第一项目,交通灯控制系统。
按递进式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由浅入深地让学生学会由单片机控制1个灯亮→8个灯循环亮→12个灯按规律亮。
根据这一思路序化教学内容,设置学习性工作任务,每一个工作任务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教学中教师详细讲解前面的任务并做一定的演示,随着任务的深入讲解的内容逐步减少。
(1)单片机控制单灯亮灭。
要求能利用单片机控制一只发光二极管亮或灭。
所涉及的知识点有8051单片机基本结构及引脚功能;数据传送指令与寻址方式;发光二极管;顺序结构程序;单片机开发环境;并行I/O口结构。
(2)单片机控制流水灯。
要求能利用单片机控制发光二极管闪烁;利用并口控制8只发光二极管产生流水灯效果。
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有控制转移指令;逻辑运算指令;循环程序及延时程序;单片机时钟电路;子程序。
(3)单片机串口控制流水灯,要求能利用单片的串口控制8只发光二极管产生流水灯效果。
所涉及的知识点有位地址空间及特殊功能寄存器;位寻址指令;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串行接口。
(4)简单交通灯控制系统。
要求能设计并制作利用并行口连接12只发光二极管模拟交通灯控制系统;利用定时器/计数器设计交通灯控制程序。
相关知识点有Proteus;仿真器及烧录器;伪指令;单片机复位电路。
(5)带时间显示的交通灯控制系统。
要求能利用单片机连接数码管显示;设计并制作带数码管显示的交通控制系统。
相关知识点有算术运算指令;显示器及其接口。
(6)8255控制交通灯系统。
要求能设计并制作利用8255连接12只发光二极管模拟交通灯控制系统及程序。
相关知识点有并行接口扩展;存储器扩展;8255A。
第二项目,温度报警器。
(1)温度报警器显示控制。
要求能利用数码管显示温度。
(2)温度报警器预置温度设置。
要求能利用键盘设计温度报警器的预置温度并显示。
相关知识点为键盘及其接口。
(3)温度定时检测。
要求能设计温度报警器定时检测温度程序。
相关知识点为A/D接口;D/A接口。
(4)温度报警器。
要求能设计并制作完整温度报警器硬件电路,设计温度报警器的系统程序。
第三项目,校园电子铃。
设计并制作校园电子铃,能显示时、分、秒,并按设置的时间定时启动电铃。
这个项目是为学生设计的一个“开放创新”学习性工作任务,学生以3~4人为一组,自主完成“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实施过程中教师提供一定的决策指导和监控,每一小组提交制作出的完整作品,由教师检查评价。
四、以强化过程监控为原则,改革课程考核模式课程考核方案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考核要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新颖性,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动力。
因此,必须从多层面、多维度、多方式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强化平时训练项目完成情况和学习过程的主观表现的考核,弱化期末卷面考试,重视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和考核,将考核融入各种日常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或企业的相关职业活动。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考核分任务考核、项目考核、期末考试(网络考试)和平时考核四个部分:1.任务考核。
以学生完成各任务情况为依据,每个任务教学前,下发任务单到各组,任务完成后,每组都要演示制作的产品并讲解完成的思路,填写制作任务单,教师按任务单要求评分,期末时将所有任务分汇总计算出平均分,占20%。
2.项目考核。
每个项目完成后,每个学生按自己扮演的角色书写项目报告书,每组的项目经理向全班演示本组制作的产品、设计过程及设计思路,其他组的项目经理和指导教师担任专家进行评分,教师根据评分及项目报告书的情况计分,期末时对3个项目分汇总计算平均分,占30%。
3.期末考试。
综合能力考核是期末对全部课程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测试,笔者主要采用“网络考试”的考核方式,占40%。
4.平时考核。
包括考勤、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等,占10%。
[参考文献][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4]李法春,高俊文.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