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术后疼痛治疗进展_徐建国
- 格式:pdf
- 大小:105.01 KB
- 文档页数:3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麻醉MedicalGroup前天来源:中华麻醉在线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2017)王月兰,邓小明,田玉科,冯艺,米卫东,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郭曲练,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不良影响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或是具有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层面的痛苦体验。
根据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以及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可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3d-7d。
术后痛常见于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
术后痛是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常以疼痛高敏或感觉异常为突出表现并多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和情绪改变。
研究表明,从腹股沟疝修补术,到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等大小不同的手术都可发生CPSP。
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史;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
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
术后疼痛虽有警示、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丁正年王祥瑞邓小明冯艺米卫东江伟李天佐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祝胜美郭曲练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目录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二、疼痛的评估三、手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四、常用镇痛药物五、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
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将疼痛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
在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
术后痛是由于术后化学、机械或温度改变刺激伤害感受器导致的炎性疼痛,属伤害性疼痛。
术后痛如果不能在早期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柩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
研究表明小至腹股沟疝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1个月的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
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和病理生理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
虽有警示和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
有效的手术后疼痛治疗,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2009年徐建国(执笔)吴新民罗爱伦于布为田玉科薛张纲叶铁虎岳云王俊科王国林熊利泽郭曲练目录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二、疼痛的评估三、手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监测四、常用镇痛药物五、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影响(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
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将疼痛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国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其性质为伤害性疼痛,也是临床上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
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充分被控制,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
研究表明小至腹股沟疝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其发生率高达19%~56%,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1个月的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
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和病理生理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
1、短期不利影响(1)增加氧耗量: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加全身氧耗,对缺血脏器有不良影响;(2)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心率增快、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的危险性增加;(3)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手术损伤后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能触发多条有害脊髓反射弧,使膈神经的兴奋脊髓反射性抑制,引起术后肺功能降低,特别是上腹部和胸部手术后;疼痛导致呼吸浅快、呼吸辅助肌僵硬致通气量减少、无法有力地咳嗽,无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导致术后肺部并发症;(4)对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导致胃肠蠕动的减少和胃肠功能恢复的延迟;(5)对泌尿系统功能的影响:尿道及膀胱肌运动力减弱,引起尿潴留;(6)对骨骼肌肉系统的影响:肌肉张力增加,肌肉痉挛,限制机体活动并促进深静脉血栓的形成;(7)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增强,引发术后高凝状态和免疫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儿茶酚胺和分解代谢性激素的分泌增加,合成代谢性激素分泌降低;(8)对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可导致焦虑、恐惧、无助、忧郁、不满、过度敏感、挫折、沮丧;也可造成家属恐慌、手足无措的感觉、引发家庭危机;(9)睡眠障碍会产生心情和行为上的不育影响。
成人日间手术后镇痛专家共识(2017)2017-12-13 06:11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257田玉科,冯艺,严敏,杨建军,闵苏,俞卫锋,姚尚龙,徐建国(负责人/执笔人),郭曲练,鲍红光一、日间手术后镇痛的必要性日间手术后良好的镇痛,既有助于预防循环和呼吸系统并发症,还可改善术后转归并提高患者满意度,也是保证日间手术平稳进行的必要条件。
手术创伤导致组织受损、炎性介质释放刺激受损或未受损的神经、术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均是引起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
某些需术后功能锻炼的手术有较长时间的术后镇痛需求。
此外,一些药物可能防止术后急性痛转化为慢性痛,也是术后镇痛需要考虑的因素。
二、日间手术后镇痛的原则日间手术后镇痛的原则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达到有效的镇痛;无不良反应或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轻微,患者易于耐受;镇痛不妨碍日常活动或功能锻炼的进行;方法简单、实用。
日间手术后镇痛方法的选择应考虑到:疾病和手术的影响(如创伤涉及的神经、放置引流管的粗细等);患者的要求;与麻醉方法的衔接;尽可能对全身各系统、器官功能影响轻微或无影响;方便易行。
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或伤口局麻药浸润和(或)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及(或)NSAIDs镇痛是日间手术的基础镇痛方法。
国内也经常采用外周神经阻滞配合激动拮抗类阿片药或对乙酰氨基酚与曲马多(或与羟考酮)组成的合剂。
只在部分重度疼痛患者加用适量口服阿片类药物。
三、日间手术后镇痛要点日间手术后疼痛虽有个体差别,但总体而言,疼痛程度与损伤面积和部位相关。
随着创伤愈合,疼痛逐渐减轻和消失。
日间手术后疼痛一般不超过两天,故离院后只需计划一天的镇痛,以口服镇痛为主。
术前教育可理解镇痛方法及注意事项的患者,如有术后功能锻炼的需要,可采用导管和球囊法行连续外周神经阻滞。
通过外科切口持续给予局麻药或在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优点在于镇痛作用好且可避免或极大减少全身镇痛药物的应用及其可能副作用,是日间手术后镇痛的基本方法。
•综述•成人术后疼痛治疗进展钟立英(北大医疗淄博医院麻醉科,山东淄博 255051)【摘要】术后疼痛是一种伤害性为主的急性疼痛,这类疼痛除了会对身体系统产生影响,同时也会继而产生慢性疼痛,引起外周和中枢敏化问题。
在目前的研究中,制止外周和中枢敏化是治疗急性疼痛的关键。
目前我们使用的药物主要是阿片类药物,而医疗上镇痛方式则趋向于多模式镇痛。
现代对于镇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传统的镇痛功能之外,也要求运动镇痛、清醒镇痛等手段,逐渐提升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成人;术后镇痛;多模式镇痛;进展【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30.180.02手术之后产生疼痛是受到手术手段、护理方式以及药物使用等影响,而造成的病理性疼痛。
但一类药物难以对所有类型的疼痛进行治疗,副作用不明显,多模式镇痛因此成为了最为主要的镇痛方式。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使用了多种模式的治疗方式,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减少慢性疾病产生的可能。
1 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术后疼痛作为一种手术之后经常会产生的问题,对于成人手术来说是一种重要问题。
首先,术后神经系统等身体各部分系统都会受到一定程度损伤,而身体功能也会有所缺失。
同时,术后疼痛也有可能将急性疾病转化为慢性疾病。
对机体的影响需要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
1.1 术后疼痛简介术后疼痛,是指在手术之后发生的即性伤害疼痛,这种疼痛受本身手术情况影响。
一般情况下,手术之后身体中的神经组织会受到伤害,产生的神经上伤害问题是造成机体疼痛的最重要原因。
伤害性信号经过中枢神经发射到其他神经之后,会对神经系统产生直接有影响。
在传播途中,会经过神经纤维、神经元等到达中枢部位之后传到下丘脑,使得疼痛被感知。
手术过后会有较长时间的修复时期,这段时期内疼痛都会存在,并且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
由于创伤并不能及时愈合,因此手术疼痛时间会延长。
1.2 术后疼痛影响的系统术后疼痛往往伴随着神经系统,在手术中,神经系统受到的伤害是最大的,因此在手术之后恢复的时间也就最长,只有经过合理的调养和一段时间之后,手术疼痛才会消失,神经系统的功能也会恢复正常。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王月兰,邓小明,田玉科,冯艺,米卫东,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郭曲练,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不良影响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或是具有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层面的痛苦体验。
根据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以及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可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3d~7d。
术后痛常见于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
术后痛是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常以疼痛高敏或感觉异常为突出表现并多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和情绪改变。
研究表明,从腹股沟疝修补术,到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等大小不同的手术都可发生CPSP。
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史;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
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
术后疼痛虽有警示、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
有效的手术后镇痛,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还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成人手术后疼痛处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丁正年王祥瑞邓小明冯艺米卫东江伟李天佐杨建军吴新民闵苏岳云祝胜美郭曲练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董海龙蒋宗滨薛张纲b5E2R。
目录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地影响二、疼痛地评估三、手术后疼痛地管理和监测四、常用镇痛药物五、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地影响(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地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 根据疼痛地持续时间以及损伤组织地愈合时间,将疼痛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个月,常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个月以上地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p1Ean。
手术后疼痛(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地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天. 在创伤大地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地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 术后痛是由于术后化学、机械或温度改变刺激伤害感受器导致地炎性疼痛,属伤害性疼痛. 术后痛如果不能在早期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所引起地疼痛. 研究表明小至腹股沟疝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DXDiT。
形成地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长于个月地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 其中最突出地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RTCrp。
(二)术后疼痛和病理生理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地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地一系列反应. 虽有警示和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地“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 有效地手术后疼痛治疗,不但减轻患者地痛苦,也有利于疾病地康复,有巨大地社会和经济效益. 5PCzV。
、短期不利影响()增加氧耗量:交感神经系统地兴奋增加全身氧耗,对缺血脏器有不良影响.()对心血管功能地影响:心率增快、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地危险性增加.jLBHr 。
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最新)麻醉MedicalGroup前天来源:中华麻醉在线成人手术后疼痛管理专家共识(2017)王月兰,邓小明,田玉科,艺,米卫东,建军,吴新民,闵,岳云,徐建国(执笔人/负责人),郭曲练,董海龙,宗滨,薛纲一、手术后疼痛及对机体的不良影响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或是具有感觉、情绪、认知和社会层面的痛苦体验。
根据损伤组织的愈合时间以及疼痛的持续时间,疼痛可划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急性疼痛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个月,常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为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可在原发疾病或组织损伤愈合后持续存在。
(一)手术后疼痛是急性伤害性疼痛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3d-7d。
术后痛常见于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
术后痛是伤害性疼痛,术后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感觉神经受损,导致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所引起的疼痛,常以疼痛高敏或感觉异常为突出表现并多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和情绪改变。
研究表明,从腹股沟疝修补术,到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等大小不同的手术都可发生CPSP。
CPSP多为中度疼痛,亦可为轻或重度疼痛,持续达半年甚至数十年。
CPSP形成的易发因素包括术前有中到重度疼痛、精神易激、抑郁、多次手术史;术中或术后损伤神经;采用放疗、化疗。
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和精神抑郁。
(二)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组织损伤)后的一种反应,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
术后疼痛虽有警示、制动、有利于创伤愈合的“好”作用,但不利影响更值得关注。
作者单位:南京军区总医院麻醉科通信作者:徐建国,Email:s ys860149@ #综述#成人术后疼痛治疗进展徐建国=摘要>术后疼痛是一种伤害性疼痛为主的急性疼痛,但近年研究证实也存在着外周和中枢敏化的可能,在镇痛的同时,制止外周和中枢敏化是治疗急性疼痛关注的重点之一。
现代中国术后疼痛治疗经历了四个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肌肉注射哌替啶为主的疼痛治疗不充分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广泛开展的硬膜外小剂量吗啡镇痛时期,主要用于硬膜外麻醉下手术的病人,但存在着延迟性呼吸抑制和调整剂量困难的重要缺陷;20世纪90年代以后进入了P CA镇痛的时期,毫无疑问有以靶浓度为准绳和病人主动参与镇痛的优点,该方法仍是迄今为止的重要方法;近10年来认识到疼痛存在着多靶点机制,而单一的止痛药物难以对所有类型的疼痛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而副作用不明显,故多模式镇痛是当代镇痛的主要方式,包括了不同药物的组合,不同镇痛方法的组合。
本文提出,现代良好的术后镇痛应达到安全镇痛、清醒镇痛、运动镇痛、低副作用镇痛和患者高满意度镇痛等五个要素。
=关键词>手术后镇痛;多模式镇痛;外周敏化;中枢敏化术后疼痛对机体的不良影响术后疼痛从性质上而言,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伤害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d[1]。
手术创伤导致的神经末梢或神经纤维受损,伤害性信号向中枢发放冲动,沿外周痛觉感受器,一级传入纤维传至脊髓背角,换神经元后沿脊髓丘脑束等上行束途径传递至丘脑,边缘系统等疼痛中枢部位,导致疼痛被整合和感知,同时脑和脊髓会产生肽类,胺类物质(如各种阿片肽、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有抑制疼痛上传的作用[2],以上四个阶段,简要地概括了急性疼痛的神经传导途径。
一旦创伤愈合,异常兴奋灶消除,神经系统的传导功能即恢复正常。
可见术后疼痛是沿生理传导途径发生的可逆性的疼痛。
另一方面,手术创伤在导致疼痛的同时,还会引起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和代谢的改变,导致免疫力下降,产生精神心理改变[3]。
近年来,特别注意到许多种类的手术后有不同的急性疼痛转变为慢性疼痛综合征的发生率(2%~50%)。
所以,术后疼痛与所有急性疼痛一样,虽对机体有警示作用,但绝非/好痛0,而是必须制止的/坏痛0。
近年来特别注意到,不同手术后的急性疼痛转变为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不一,临床资料表明术前即有重度疼痛或术后疼痛控制不佳以及术前有心理精神改变,是术后急性疼痛转变为慢性疼痛的高危因素[4]。
实验研究发现,不同镇痛药和镇痛方法对急性痛转为慢性疼痛的抑制作用可能并不相同。
外周和中枢敏化是术后疼痛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什么急性疼痛会转变为慢性疼痛,现认为是创伤和疼痛导致了复杂的外周和中枢敏化所致[5]。
外周敏化的机制可能主要和外周神经的下述改变有关:损伤神经持续异位放电;第二信使系统和钾、钠、氯、钙等相关的离子通道改变,尤其是Nav1.1、N av1.8、Cl-和Ca2+A2D 通道的改变;受损神经末梢出芽,交感神经轴突长入脊髓背根神经节;炎性介质大量释放,致敏伤害感受器。
中枢敏化的机制主要和下述改变有关:外周神经冲动传入脊髓使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活化,钙离子内流,脊髓背根神经元兴奋性增高[6];背根A B有髓鞘纤维传入末梢出芽长入背角II层神经元,使之接受A B纤维的低阈值传入刺激;背角传入通路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背角调控性中枢下行性抑制作用的减弱和下行性兴奋作用增强;炎性和免疫改变,胶质细胞激活,M APK和P2X4受体过度表达[7]。
从理论上分析,制止了外周和中枢敏化,就可以防止急性疼痛转变为慢性疼痛或形成神经病理性疼痛。
迄今为止,动物实验表明可有效抑制外周和中枢敏化的方法和药物包括:有效的神经阻滞、局部浸润或椎管内麻醉;NM DA受体拮抗药;中枢下行性疼痛抑制药曲马多等;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抗惊厥药[8]。
有一定作用机制,但不能完全制止敏化发生的药物包括:选择性COX-2抑制药;可在中枢产生NO的NSAIDs(如氟比洛芬酯)。
无效的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丙泊酚、咪达唑仑等镇静催眠药。
但在人体尚无循证医学证据的结论。
一度盛行的超前镇痛,其目的也在于抑制术前炎性反应和制止外周或中枢敏化,同时也期望超前给药可更有效地降低术后止痛药的用量[9]。
对术前已有炎症和疼痛的患者,术前应给予镇痛和抗炎措施当无疑问,至于术前无痛的一般手术患者,术前即给予镇痛措施,难言比麻醉药或术中给予的麻醉性镇痛药的镇痛性更强,是否更有助于抑制外周和中枢敏化,是否比手术结束前或手术后患者尚未感到疼痛时即开始给予镇痛药,能有更好的节阿片作用,仍存在着大量争论和互相矛盾的报道。
术后镇痛目标良好的术后镇痛应是个体化的,而且与手术方式、创伤范围、疼痛强度相关。
综合各种外科手术的镇痛要求,术后镇痛的目标应是:(1)充分保证病人安全;(2)持续有效的镇痛,包括迅速和持续镇痛以及制止突发痛;(3)清醒镇痛;(4)制止运动痛;(5)不良反应少;(6)病人满意度高。
目前,术后镇痛的主要药物仍然为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和副作用均是受体作用,与剂量相关。
换言之,达到满意镇痛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缩瞳甚至尿潴留、瘙痒等副作用,不易达到无副作用或轻度副作用条件下的清醒镇痛和运动时镇痛[10]。
此外,疼痛敏化的研究表明,镇痛机制复杂,环节多,没有一种药物可以作用在所有位点,因而采用多模式镇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病人自控镇痛(PCA)和多模式镇痛回顾我国术后疼痛的治疗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术后肌注哌替啶时代,由于惧怕药物引起呼吸抑制、肠麻痹和成瘾的副作用,不能做到每2~4h(哌替啶的作用时间)注药1次,所有病人均为镇痛不足。
20世纪80年代广泛开展了术后硬膜外小剂量吗啡镇痛(1~3mg),由于吗啡是低脂溶性药物,渗透到蛛网膜下腔与脊髓阿片受体结合较慢,而且可随脑脊液缓慢上行引起延迟性呼吸抑制。
由于该方法镇痛起效慢,调整剂量困难,虽然镇痛持续时间较长,镇痛范围广,几乎无平面限制,但因病人顺应性较低,被逐步弃用。
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PCA,PCA包括了可及时发挥镇痛作用的负荷剂量,可持续镇痛的背景剂量,可制止爆发痛的冲击(弹丸)剂量和保证前1次剂量发挥最大作用后才能追加后1次剂量的锁定时间等四个要素,该方法是有病人参与的,个体化给药方法,大大改善了术后镇痛质量,提高了病人满意度[11]。
PCA所使用的药物主要是阿片类(吗啡、舒芬太尼、芬太尼)和曲马多。
如前所述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发生率高和管理上的相对复杂,在本世纪以后尤其是近5年来已经与多模式镇痛相结合,或被多模式镇痛所代替,显然现已进入多模式镇痛或联合镇痛的新时代。
多模式镇痛的原则和常用药物组合多模式镇痛就广义而言应该包括不同药物或者不同镇痛方式的组合。
仅从药物组合而言,其原则有:药物的镇痛机制互补(作用在镇痛有关的不同受体或不同部位);药物的镇痛作用相加或协同;药物的副作用不相加或反而减轻;不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NSAIDs(包括选择性COX-2抑制药);不同时使用作用时间和作用受体相同或互相拮抗的阿片类药物。
术后镇痛的最常见药物配方是对乙酰氨基酚和N SA IDs 或选择性COX-2抑制药以及阿片类药物、曲马多配合,是术后镇痛尤其是制止中重度疼痛的最常用配方[12]。
一般认为对乙酰氨基酚或N SAID s或选择性COX-2抑制药与阿片类配合,在大手术可节吗啡25%~50%,若对乙酰氨基酚、NSA IDs或选择性COX-2抑制药、阿片类三种药物合用,可节吗啡60%~70%,明显降低阿片类药物副作用。
环氧化酶抑制药可分为非选择性NSAIDs和选择性COX-2抑制药。
在人体内虽然发现了定位于第9号染色体、保留了一个内含子、长5.2kb的COX-3基因,但其晶体结构并未确定。
环氧化酶抑制药由于具备抗炎镇痛、运动镇痛、靶向镇痛的优点,是现今多模式镇痛的基础用药[13]。
已明确非选择性NSAIDs的副作用包括:导致消化道溃疡和出血,抑制血小板功能,肾脏毒性作用[14],心血管副作用,肝脏副作用和过敏反应等[15]。
选择性COX-2的副作用主要是:心脑血管副作用,肾脏副作用,消化道副作用,妨碍肠黏膜愈合和过敏反应。
两者比较,非选择性NSAIDs引起消化道溃疡或出血[16],抑制血小板功能的副作用较为明显,其中酮洛酸有一定蓄积作用,需停药数天后血小板功能方能恢复。
选择性COX-2抑制药的心脑血管卒中发生率较高。
特别要注意的是副作用的发生与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长短相关,与原先有无基础疾病(如上消化道出血、心肌缺血等)相关,与年龄(高龄)和性别(男性并发症发生率高),以及是否同时使用大剂量激素等因素相关。
近几年来热议的环氧化酶抑制药的副作用主要见于口服和长期用药病人,手术后镇痛用药常不超过3~5d,且多采用静脉给药途径,国内已有数百万人使用此类药物(帕瑞昔布钠、氟比洛芬酯、氯诺昔康等),相关副作用的报道极少,但缺乏严格对照,多中心、大批量的观察报道。
该类药物的术后镇痛适应症为:中小手术后单独镇痛;大手术后与阿片类或曲马多联合应用,发挥节阿片作用;大手术后PCA停用后,残留痛的镇痛;术前给药发挥抗炎和抑制痛敏机制的作用。
在多模式镇痛的药物组合中,该类药物不影响神志,有良好的消炎和制止运动痛的作用,应是良好的选择。
近年来,国内密集上市了一批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地佐辛、布托啡诺、喷他佐辛和纳尔布啡),这类药物具有拮抗L阿片受体,激动J阿片受体的作用。
这类药物的镇痛、呼吸抑制和其他作用既有剂量依赖性,也有封顶效应,成瘾性低。
此类药物与L阿片受体激动药如吗啡等合用时,可减低吗啡等的副作用,但镇痛作用未必增强,或反有减弱,或增强有限,不能发挥1+1\2的相加或协同作用[17]。
镇静等中枢副作用也是某些药物的缺陷[18]。
但副作用低符合安全镇痛的目的,除应用于术后疼痛相对轻微的小手术外,在大、中手术与选择性COX-2抑制药或非选择性NSAIDs合用,可能有较好的效果而副作用较低。
近年来区域阻滞由于镇痛作用强,不影响神志,便于术后及早恢复运动和锻炼,方法简单,价格低廉,得到了高度重视[19]。
区域阻滞常用的方法包括:硬膜外阻滞、椎旁神经阻滞、胸膜腔或腹膜腔阻滞、外周神经阻滞(如坐骨神经、股神经、臂丛神经、上腹下神经等)和术后持续伤口局部镇痛等方法。
硬膜外阻滞常采用低浓度局麻药与芬太尼或舒芬太尼联合应用。
舒芬太尼或芬太尼联合低浓度的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或罗哌卡因可能达到感觉运动分离,又可减少对外周神经的毒性或药物吸收后的全身毒性[20]。
在局麻药中加入阿片类药物可发挥镇痛协同作用,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均为小分子量、高脂溶性药物,镇痛作用往往局限在注射部位的上下几个脊髓节段,不引起延迟性呼吸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