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
- 格式:ppt
- 大小:164.50 KB
- 文档页数:24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近年,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基础研究、新的预后标志、诊断标准及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为提高我国血液科医师对CLL诊断、鉴别诊断及规范化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对2011年版CLL诊断与治疗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制订本版指南。
一、定义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是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的一种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以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脾脏和淋巴结聚集为特征。
二、诊断、分期、预后及鉴别诊断1.诊断:达到以下3项标准可以诊断:①外周血B淋巴细胞(CD19+细胞)计数≥5×109/L;B淋巴细胞<5×109/L时,如存在CLL细胞骨髓浸润所致的血细胞减少,也可诊断CLL。
②外周血涂片中特征性的表现为小的、形态成熟的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其细胞质少、核致密、核仁不明显、染色质部分聚集,并易见涂抹细胞。
外周血淋巴细胞中不典型淋巴细胞及幼稚淋巴细胞≤55%。
③典型的免疫表型:CD19+、CD5+、CD23+、CD10-、FMC7-、CD43+/-、CCND1-;表面免疫球蛋白(sIg)、CD20及CD79b弱表达(dim)。
流式细胞学确认B细胞的克隆性,即B细胞表面限制性表达κ或λ轻链(κ:λ>3:1或<0.3∶1)或>25%的B细胞sIg不表达。
SLL:与CLL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
淋巴组织具有CLL的细胞形态与免疫表型特征。
确诊主要依赖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临床特征:①淋巴结和(或)脾、肝肿大;②无血细胞减少;③外周血B淋巴细胞<5×109/L。
CLL与SLL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主要累及外周血和骨髓,而后者则主要累及淋巴结和骨髓。
Ann Arbor Ⅰ期SLL可局部放疗,其他SLL 的治疗指征和治疗选择同CLL,以下均称为CLL。
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一、诊断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诊断是决定治疗原则和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是淋巴瘤诊断的金标准。
(一)临床表现淋巴瘤可表现为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
绝大多数HL患者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
NHL患者大部分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部分患者原发于结外淋巴组织或器官。
淋巴瘤常见的全身症状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皮肤瘙痒和乏力等。
以下3种情况中出现任何1种即可诊断为B症状:(1)不明原因发热>38℃,连续3 d以上,排除感染的原因;(2)夜间盗汗(可浸透衣物);(3)体重于诊断前半年内下降>10%。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时应注意浅表淋巴结、扁桃体、肝脾的检查以及有无骨骼压痛。
淋巴瘤患者的肿大淋巴结多数无痛、表面光滑、质韧饱满,早期大小不等、孤立或散在,后期互相融合、与皮肤粘连、固定或破溃。
(三)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患者在治疗前应行血常规、生化常规[包括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碱性磷酸酶、β2-微球蛋白、电解质等]、感染筛查[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C, 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和梅毒,异常者需行病毒载量或确诊实验]、血沉、免疫球蛋白、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巨细胞病毒和骨髓检查等,若存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受侵危险因素,需行腰椎穿刺行脑脊液常规、脑脊液生化、脑脊液细胞学和墨汁染色检查。
对于胃淋巴瘤,应行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检查;对于NK/T细胞淋巴瘤和其他EBV相关淋巴瘤,应行外周血EBV DNA定量检测。
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诊断标准一、什么是高丙种球蛋白血症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是指由于物理因素、化学因素、遗传因素、生物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体内丙种球蛋白异常增殖为主要特点的免疫增生性疾病,根据丙种球蛋白增生的类型可将其分为多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和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两种,前者常见于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后者则常发生于多发性骨髓瘤。
二、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的症状有哪些1.贫血症候群包括面色苍白、心悸、头昏、乏力等。
无论是恶性浆细胞疾病抑或慢性肝病、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病,均可以出现贫血,前者是由于骨髓中正常红细胞生成受到抑制或合并反复出血造成,贫血常为中到重度。
后者则多为慢性病贫血,贫血一般为轻中度,呈正细胞性或小细胞性,部分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可能合并叶酸代谢障碍而出现大细胞贫血。
2.黄疸黄疸是慢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常见症状,后者是引起反应性高球蛋白血症的重要原因,约占全部病例的60%以上。
某些结缔组织病、淋巴增殖性疾病,可能因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而出现黄疸,前者为肝细胞性黄疸,后者为溶血性黄疸,两者鉴别不难。
3.骨、关节疼痛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由于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造成溶骨性损害、病理性骨折和(或)严重骨质疏松,引起骨骼疼痛,最常表现为胸痛、腰背痛。
而结缔组织病的疼痛多表现为多发性大关节疼痛。
4.发热在反应性高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中,发热特点随原发病而不同。
肝硬化者可有低热,但合并感染时体温明显上升,适当的抗感染治疗可以将体温降至基线水平;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热则对抗感染治疗无效,应用解热镇痛药和(或)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能控制体温。
浆细胞病患者由于正常的免疫球蛋白受抑制,体液免疫功能受损,常因反复感染而发热。
5.出血倾向大量的免疫球蛋白,无论是In蛋白或者多克隆性,都会干扰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功能,造成出血,常表现为皮肤紫瘢。
肝病时则由于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加之可能合并脾功能亢进而造成血小板数量减少,除皮肤出血倾向外,高丙种球蛋白血症严重时表现为呕血和黑粪。
·医学检验·单克隆B细胞增多症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性研究高梅玲,宁国强,赵施竹【摘要】目的观察单克隆B细胞增多症(MBL)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的关系。
方法调查1508例正常血细胞计数,年龄61 80岁和2002例淋巴细胞增多症(>4000/mm3)患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
结果正常细胞计数组中单克隆CLL表型B细胞者75例(5.0%),淋巴细胞增多症病例中280例(14.0%),在淋巴细胞增多的研究对象中,30%的患者进展为CLL,10%的患者需要化疗。
随访5年间,35%的患者死亡,但死于CLL者仅6例。
年龄68岁以上和低血红蛋白水平可预示死亡危险性增加。
结论在一般人群中和在淋巴细胞增多患者中CLL表型的细胞,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有共同的特点。
这一发现提示有CLL表型的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者应加强监测,必要时应进行治疗。
【关键词】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增多症;单克隆B细胞增多症【中图分类号】R446.113R73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152(2013)02-0296-02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发生率约为6/10万人年[1]。
CLL的诊断可根据淋巴细胞计数≥5ˑ109/L,CLL典型特征为B细胞表面抗原CD5、CDl9和CD23阳性,同时也低水平表达CD52、CD20和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Ig),单克隆限制性地表达K或入轻链。
CD79p和FMC-7阴性或弱表达,而CDIO、Cyclin D1阴性[2]。
高敏感性流式细胞术可检测B细胞表型[3],在正常细胞计数的成人中约有3%可检测到CLL表现型细胞[4]。
单克隆B细胞性淋巴细胞增多症(monoclonal B-cell lymphocytosis,MBL)是指外周血中单克隆B细胞数量≥5ˑ109/L而无其他的B细胞异常增生性病变,在MBL患者其B细胞常常具有CLL表现型,虽然MBL和CLL之间缺乏明显的关联。
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Monoclonal B-Cell Lymphocytosis,简称MBL)是一种在血液或骨髓中检测到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但尚未满足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诊断标准的疾病状态。
MBL通常是无症状的,并且发现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实体瘤的高发病率。
然而,MBL患者也可能会出现与CLL相似的症状,因此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非常重要。
要对MBL进行准确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一系列标准。
需要通过免疫表型分析来确认存在单克隆的B淋巴细胞增多。
这可以通过流式细胞术或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分析来实现。
还需要排除其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对淋巴结肿大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和排除。
在诊断MBL时,还需要考虑病人的临床表现以及淋巴细胞增多的水平和速度。
对于MBL的诊断标准,国际淋巴瘤工作组(International Lymphoma Study Group,简称ILSG)曾提出了一些指南。
根据ILSG的指南,MBL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B细胞总数小于5000/μL、单克隆B细胞在外周血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小于5%以及没有器官增大或症状。
但要注意的是,这些指南并不是硬性标准,而是需要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对于MBL的诊断并无一蹴可定的硬性标准,而是需要医生通过对患者的免疫表型分析、临床表现分析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的综合评估,来进行判断和诊断。
在诊断MBL时,医生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结合ILSG的指南进行判定,并在诊断之后进行进一步的监测和随访。
对于MBL的进一步研究和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
通过深入探讨MBL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式,可以帮助医生更快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MBL患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在个人观点上,我认为MBL作为一种潜在的癌症前病变状态,其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对于患有MBL的个体,应该积极进行密切监测和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2016版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WHO分类一览表一. 髓系肿瘤(一)骨髓增殖性肿瘤(MPN)1.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BCR-ABL+2. 慢性嗜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3.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4.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PMF,纤维化前期/早期PMF,明显的纤维化期5.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6.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非特指型(NOS)7. 骨髓增殖性肿瘤,未分类型(二)肥大细胞增多症(三)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PDGFRA,PDGFRB,或FGFR1,或PCM1-JAK2异常的髓系/淋巴系肿瘤1. 伴PDGFRA重排的髓系/淋巴系肿瘤2. 伴PDGFRB重排的髓系/淋巴系肿瘤3. 伴PGFR1重排的髓系/淋巴系肿瘤4. 暂定分类:伴PCM1-JAK2的髓系/淋巴系肿瘤(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1. 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2. 不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aCML), BCR-ABL-3. 青少年粒单细胞白血病(JMML)4. 伴环铁粒幼细胞及血小板增多的MDS/MPN(MDS/MPN-RS-T)5. MDS/MPN, 不可分类(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 伴单系病态造血的MDS2. 环铁粒细胞增多的MDS环铁粒细胞增多及单系病态造血的MDS环铁粒细胞增多及多系病态造血的MDS3. 伴多系病态造血的MDS4. 原始细胞过多型MDS5. 伴孤立del(5q)的MDS6. MDS,未分类型7. 待定:儿童难治性血液细胞减少(六)伴遗传易感性的髓系肿瘤1. 无既往病史或器官发育异常者AML伴遗传性CEBPA基因突变*髓系肿瘤伴遗传性DDX41 基因突变2. 既往有血小板疾病者*髓系肿瘤伴遗传性RUNX1 基因突变髓系肿瘤伴遗传性ANKRD26基因突变髓系肿瘤伴遗传性ETV6基因突变3. 伴有其它器官功能异常髓系肿瘤伴遗传性GATA2基因突变与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相关的髓系肿瘤(范可尼贫血)与端粒酶生物缺陷相关的髓系肿瘤(角化不良症)与神经纤维瘤病、Noonan综合征(目前确定与PTPN11、SOS1、RAF1、BRAF、KRAS、NRAS、SHOC2和CBL突变有关,50%PTPN11突变)或Noonan 综合征样疾病相关的青少年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与唐氏综合征相关的髓系肿瘤(七)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及相关恶性肿瘤1. 伴重现性基因异常的AMLAML伴t(8;21)(q22;q22.1);RUNX1-RUNX1T1AML伴inv(16(p13.1q22)或t(16;16)(p13.1;q22);CBFB-MYH11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伴PML-RARAAML伴t(9;11)(p21.3;q23.3);MLL-KMT2AAML伴t(6;9)(p23;q34.1);DEK-NUP214AML伴inv(3)(q21.3q26.2)或t(3;3)(q21.3;q26.2);GATA,MECOM AML(原始巨核细胞型)伴t(1;22)(p13.3;q13.3);RBM15-MKL暂定型:AML伴BCR-ABL1AML伴NPM1基因突变AML伴双CEBPA基因突变暂定型:AML伴RUNX1基因突变2. 伴MDS相关改变的AML3. 治疗相关性髓系肿瘤4. AML, NOS微分化型AML未成熟型AML成熟型AML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原始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白血病纯红血病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伴骨髓纤维化的全髓性白血病5. 髓系肉瘤6. 唐氏综合征相关的髓系增殖一过性髓系增生异常唐氏综合征相关性髓系白血病二、混合细胞肿瘤(一)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MPAL)1. 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2. MPAL伴t(9;22)(q34.1;q11.2); BCR-ABL13. MPAL伴t(v;11q23.3);MLL重排4. MPAL, B/髓系,NOS5. MPAL, T/髓系,NOS三、淋巴细胞系肿瘤(一)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1.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NOS2. 伴重现性基因异常的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9;22)(q34.1;q11.2);BCR-ABL1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v;11q23.3); KMT2A重排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12;21)(p13.2;q22.1);ETV6-RUNX1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超二倍体染色体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亚二倍体染色体伴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5;14)(q31.1;q32.3)IL3-IGH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1;19)(q23;p13.3);TCF3-PBX1暂定类: 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BCR-ABL1样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iAMP213. 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暂定类:早期T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NK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二)成熟B细胞肿瘤1.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2. 单克隆B细胞增多症(MBL)3. B幼淋细胞白血病(B-PLL)4. 脾脏边缘带淋巴瘤(SMZL)5. 毛细胞白血病6. 脾脏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未分类脾脏弥漫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HCLv)7.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Waldenstrm 巨球蛋白血症8. 未明意义的单克隆球蛋白病,IgM型9. μ重链病10. γ重链病11. α重链病12. 未明意义的单克隆球蛋白病,IgG/A型13. 浆细胞骨髓瘤(PCM)14. 骨孤立性浆细胞瘤15.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粘膜相关组织结外边缘带淋巴瘤(MALT 淋巴瘤)16. 结内边缘带淋巴瘤儿童结内边缘带淋巴瘤17. 滤泡淋巴瘤(FL)原位滤泡恶性肿瘤十二指肠型滤泡淋巴瘤18. 儿童滤泡淋巴瘤19. 伴IRF4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20. 原发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21. 套细胞淋巴瘤(MCL)原位套细胞恶性肿瘤22.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DLBCL, NOS)生发中心型(GCB型)激活B细胞型(ABC型)23. 原发中枢DLBCL24. 原发皮肤DLBCL,腿型25. EBV+ DLBCL26. EBV+皮肤粘膜溃疡27. 与慢性炎症相关的DLBCL28.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29. 原发纵膈(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30.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31. ALK+大B细胞淋巴瘤32. 浆母细胞淋巴瘤33. 原发渗出性淋巴瘤34. HHV8+DLBCL,NOS35. 伯基特淋巴瘤36. 伴11q异常的伯基特样淋巴瘤37. 伴MYC及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HGBCL)38. HGBCL, NOS39. B细胞淋巴瘤,未分类型,有DLBCL与经典型何奇金氏淋巴瘤之间的特征(三)成熟T及NK细胞恶性肿瘤1. T幼淋细胞白血病(T-PLL)2. 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3. 慢性NK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4.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5. 儿童系统性EBV+T细胞淋巴瘤6. 水疱种豆样淋巴增殖性疾病7. 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8. 结外NK/T淋巴瘤,鼻型9. 肠道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10. 单形性嗜上皮细胞小肠T细胞淋巴瘤胃肠道惰性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11. 肝脾T细胞淋巴瘤12.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3. 菌样肉芽肿14. Sèzary 综合征15. 原发皮肤CD30+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淋巴瘤样丘疹原发皮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16. 原发皮肤 T细胞淋巴瘤17. 原发皮肤CD+8+侵袭性嗜表皮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18. 原发皮肤肢端CD8+ T细胞淋巴瘤19. 原发皮肤CD4+小/中T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20. 外周T细胞淋巴瘤,NOS (PTCL, NOS)21. 血管免疫母细胞T细胞淋巴瘤(AITL)22. 滤泡T细胞淋巴瘤23. 伴TFH表型的结内外周T细胞淋巴瘤24.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ALK+25. ALCL, ALK-26. 乳腺植入相关ALCL四、何奇金氏淋巴瘤(HL)1. 结节淋巴细胞为主的HL2. 经典型HL(cHL)结节硬化型cHL富淋巴细胞cHL混合细胞型cHL淋巴细胞耗竭性cHL五.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一)浆细胞高增殖性PTLD(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性PTLD (三)明显滤泡增殖性PTLD(四)多形性PTLD(五)单形性PTLD(B-及T/NK细胞型) (六) cHL 型PTLD六、组织细胞及树突细胞恶性肿瘤(一)组织细胞肉瘤(二)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三)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肉瘤(四)中度树突细胞肿瘤(五)指突状树突细胞肉瘤(六)滤泡树突细胞肉瘤(七)成纤维母细胞网状细胞肿瘤(八)弥漫性青少年黄色肉芽肿(九) Erdheim-Cheter 病。
2017 年修订版WHO 淋巴瘤分类前驱淋巴性肿瘤1、B 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非特殊类型2、B 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频发基因异常B 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9;22)(q34.1;q11.2);BCR-ABL1B 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v;11q23.3);KMT2A 重排B 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12;21)(p13.2;q22.1);ETV6-RUNX1B 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超二倍体B 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低二倍体B 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5;14)(q31.1;q32.3);IL3-IGHB 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t(1;19)(q23;p13.3);TCF3-PBX1B 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BCR-ABL1 样B 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伴iAMP213、T 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早期T 前驱淋巴母细胞白血病4、自然杀伤(NK)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成熟 B 细胞淋巴瘤1、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单克隆B 淋巴细胞增多症(MBL)2、B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3、脾边缘区细胞淋巴瘤4、毛细胞白血病5、脾B 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不能分类脾弥漫性红髓小B 细胞淋巴瘤毛细胞白血病变异型6、淋巴浆细胞淋巴瘤7、意义不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IgM 型8、重链病Mu 重链病Gamma 重链病Alpha 重链病9、浆细胞肿瘤意义不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非IgM 型浆细胞骨髓瘤变异型无症状浆细胞骨髓瘤非分泌性骨髓瘤浆细胞白血病浆细胞瘤骨孤立性浆细胞瘤骨外浆细胞瘤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原发淀粉样变性轻链和重链沉积病伴副肿瘤综合征的浆细胞肿瘤POEMS 综合征TEMPI 综合征10、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淋巴瘤(MALT 淋巴瘤)11、结内边缘区淋巴瘤(注:边缘区淋巴瘤,缩写为:MZL)儿童结内边缘区淋巴瘤12、滤泡性淋巴瘤(FL)原位滤泡肿瘤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睾丸滤泡性淋巴瘤WHO FL分级13、儿童型滤泡性淋巴瘤14、伴IRF4 重排大B 细胞淋巴瘤15、原发皮肤滤泡中心细胞淋巴瘤16、套细胞淋巴瘤(MCL)白血病性非淋巴结套细胞淋巴瘤原位套细胞肿瘤17、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DLBCL),非特指型(NOS)生发中心亚型(GCB)活化B 细胞亚型(ACB)18、富于T 细胞/组织细胞大B 细胞淋巴瘤19、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20、原发皮肤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腿型21、EBV阳性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22、EBV阳性黏膜皮肤溃疡23、慢性炎症相关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伴纤维蛋白渗出的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24、淋巴瘤样肉芽肿25、原发性纵隔(胸腺)大B 细胞淋巴瘤26、血管内大B 细胞淋巴瘤27、ALK 阳性大B 细胞淋巴瘤28、浆母细胞性淋巴瘤29、原发渗出性淋巴瘤30、HHV8 相关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多中心Castleman 病HHV8 阳性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HHV8 阳性亲生发中心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31、Burkitt 淋巴瘤32、伴11q 异常的Burkitt 样淋巴瘤33、高级别B 细胞淋巴瘤高级别B 细胞淋巴瘤,伴MYC 和BCL2 和(或)BCL6重排高级别B 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34、介于DLBCL和经典霍奇金淋巴瘤之间的不能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成熟T 和NK 细胞淋巴瘤1、T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2、T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3、NK 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4、侵袭性NK 细胞白血病5、儿童EBV 阳性的T 细胞和NK 细胞增生性疾病儿童系统性EBV 阳性T 细胞淋巴瘤慢性活动性EBV 感染(T 细胞和NK 细胞型),系统性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严重蚊虫叮咬过敏症6、成人T 细胞白血病/淋巴瘤7、结外NK/T 细胞淋巴瘤,鼻型8、肠道T 细胞淋巴瘤肠病相关T 细胞淋巴瘤单形性嗜上皮性肠道T 细胞淋巴瘤肠道T 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胃肠道惰性T 细胞增殖性疾病9、肝脾T 细胞淋巴瘤10、皮下脂膜炎样T 细胞淋巴瘤11、蕈样肉芽肿(注:惰性淋巴瘤类型)12、Sezary 综合征13、原发性皮肤CD30 阳性T 细胞增殖性疾病淋巴瘤样丘疹病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4、原发皮肤的外周T 细胞淋巴瘤,罕见亚型原发性皮肤γδT 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皮肤CD8 阳性侵袭性嗜表皮性细胞毒性T 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皮肤肢端CD8 阳性T 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皮肤CD4 阳性小/中等大小T 细胞增殖性疾病15、外周T 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16、血管免疫母细胞T 细胞淋巴瘤和其他滤泡辅助T 细胞来源的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T 细胞淋巴瘤(注:侵袭性T细胞淋巴瘤的一种)滤泡T 细胞淋巴瘤伴滤泡辅助T 细胞表型的结内外周T 细胞淋巴瘤17、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 阳性18、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 阴性19、乳房植入物相关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1、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2、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NS)富于淋巴细胞型(LP)混合细胞型(MC)淋巴细胞消减型(LD)。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年版)近年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特别是新药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
为提高我国临床医师对CLL/SLL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规范化治疗水平,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和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对中国CLL/SLL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8年版)进行了修订,制订了本版指南。
一、定义CLL/SLL是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的一种具有特定免疫表型特征的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以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脾脏和淋巴结聚集为特征。
二、诊断、分期、预后及鉴别诊断1.诊断:达到以下3项标准可以诊断:①外周血单克隆B淋巴细胞计数≥5×109/L,且持续≥3个月(如具有典型的CLL免疫表型、形态学等特征,时间长短对CLL的诊断意义不大);②外周血涂片特征性地表现为小的、形态成熟的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其细胞质少、核致密、核仁不明显、染色质部分聚集,并易见涂抹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中不典型淋巴细胞及幼稚淋巴细胞≤55%;③外周血典型的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CD19+、CD5+、CD23+、CD200+、CD10-、FMC7-、CD43+;表面免疫球蛋白(sIg)、CD20、CD22及CD79b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B细胞(dim)。
流式细胞术确认B细胞的克隆性,即B细胞表面限制性表达κ或λ轻链(κ∶λ>3∶1或<0.3∶1)或>25%的B细胞sIg不表达。
SLL与CLL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约20%的SLL进展为CLL。
淋巴组织具有CLL的细胞形态与免疫表型特征,确诊必须依赖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临床特征:①淋巴结和(或)脾、肝肿大;②无血细胞减少;③外周血单克隆B淋巴细胞<5×109/L。
CLL与SLL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主要累及外周血和骨髓,而后者则主要累及淋巴结和骨髓。
【名解】1、bcr/abl融合基因:90~95%CML可检出Ph染色体(小的22号),典型易位是t(9;22)(q34;q11),它是由位于9q34的ABL原癌基因断裂并易位到22q11的断裂点簇集区(BCR)形成的,并在断点处融合,形成bcr/abl融合基因。
2、外源凝血途径: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不完全来自于血液中,部分由组织进入血液。
3、D-二聚体:是交联型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终末产物。
它特异性反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并同时证明纤溶酶和凝血酶的生成。
因此D-二聚体检测可以用来作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的鉴别试验。
4、RCMD:难治性血细胞减少半多系发育异常,其血象:血细胞减少(2系或3系细胞减少)、无或偶见原始细胞、无Auer小体、单核细胞小于1×10^9/L其骨髓象:2系或3系发育异常细胞≥10%、原始细胞<5%、无Auer小体、RS<15%5、多发性骨髓瘤(MM):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株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并分泌过量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多肽链亚单位,即M蛋白,正常多克隆浆细胞的增生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受到抑制,从而引起广泛骨质破坏、贫血、感染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6、二期止血:按照生理性止血过程可分为一期止血(主要涉及血管和血小板)、二期止血(主要涉及凝血因子和抗凝蛋白)和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三个时相【简答】一、巨幼细胞贫血的血象和诊断(1)、血象:本病为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MCV增高,MCHC正常)。
RBC和Hb的下降不平行(RBC 的下降更明显)。
血涂片上的红细胞形态明显大小不等(RDW增高),形态不规则,以椭圆形大红细胞多见,着色较深。
异形红细胞增多,可见巨红细胞、点彩红细胞、豪焦小体(或豪周小体,又称染色质小体,是核碎裂或核溶解后所剩的残余物)及有核红细胞。
Ret绝对计数减少。
白细胞数正常或减低,中性粒细胞胞体偏大,出现分叶过多的中性粒细胞是MgA的早期征象,分叶可达6~9叶以上,血小板正常或减低,可见巨大血小板。
CLL诊断标准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常见的血液肿瘤,其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外周血单克隆B淋巴细胞≥5x10^9/L。
这意味着在患者的外周血中发现了过多的单一类型的B淋巴细胞。
2. 循环B淋巴细胞的克隆性需通过流氏检测的轻链限制性予以确认。
这是一种确认B淋巴细胞是否为单克隆性的方法,用以鉴别CLL与其他类型的白血病。
3. 血涂片发现的白血病细胞典型表现为小的、形态成熟的淋巴细胞,其细胞质边界窄,细胞核致密且缺乏可识别的核仁,染色质部分聚集。
这是CLL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典型表现。
4. 大的、不典型淋巴细胞或幼淋巴细胞可见但≤55%。
如果在血液涂片中发现过多的不典型淋巴细胞或幼淋巴细胞,这可能意味着病情的进展或恶化。
5. CLL细胞同时表达B细胞表面抗原CD19和CD20,以及CD5、CD23、CD43和CD200。
这些是CLL细胞的表面标志物,有助于识别和分类白血病细胞。
6. 表面CD20、表面IgG和CD79b水平较正常B细胞特征性降低。
这些指标的降低可能意味着CLL细胞的恶性程度较高。
以上就是CLL的诊断标准,医生会根据这些标准来诊断和评估患者的病情。
如有任何疑问或不适,建议及时就医。
M蛋白血症的皮肤表现M蛋白是单克隆浆细胞或B淋巴细胞大量增殖所分泌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分子或其片段(如轻链、重链),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及重链病等。
POEMS综合症、硬化性粘液水肿、特发性系统性毛细管漏综合征、Schnitzler综合征等也会出现M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为起源于骨髓的浆细胞源性恶性肿瘤,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
皮肤黏膜表现以淀粉样变和舌肥大常见,其他可见坏疽性脓皮病与黄瘤病等损害。
巨球蛋白血症为血液出现异常增多的lgM。
皮肤可表现为手足发绀、网状青斑、坏死、溃疡、紫癜及神经病变等。
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的M蛋白为克隆性免疫球蛋白轻链或轻链片段。
皮肤黏膜表现为:(1)紫癜性损害,以眶周紫癜具有特异性;(2)巨舌,为本病特征性表现,可伴有蜡样光泽的丘疹;(3)丘疹、结节,肤色或琥珀色蜡样光泽具有特征性;(4)大疱,或出血性大疱,预后可遗留粟丘疹;(5)硬皮病样损害,见于面部、肢端等处;另可见甲板改变及脱发等。
重链病为一组临床罕见疾病。
γ重链病见于各年龄组,以乏力、发热、全身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10%~15%伴发皮肤黏膜损害,其中颈部淋巴结肿大、腭部红斑、水肿具有特征。
POEMS综合征为克隆性浆细胞增殖性疾病或副肿瘤综合征。
以多发性神经病变、脏器肿大、内分泌病变、单克隆γ球蛋白血症、皮肤病变为主要特征。
皮肤表现以色素沉着和多毛常见。
其他可见皮肤血管瘤、杵状指、肢端紫绀等。
原发性皮肤浆细胞瘤临床罕见,属原发性皮肤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临床为无痛性单发或多发紫红色或暗红色结节或斑块,偶见表面糜烂、溃疡。
免疫组化提示,CD38、CD138、CD7 9a阳性,克隆性免疫球蛋白或轻链表达,CD20及T淋巴细胞标志阴性。
继发性皮肤浆细胞瘤,常指继发于多发性骨髓瘤,可由皮损下方骨病灶直接蔓延或皮肤转移所致。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是由于各种病因或原发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骨髓成熟浆细胞增多(偶见幼稚浆细胞),临床表现主要与原发疾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