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有限理性”下的唯物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5
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有限理性”的理论意义?“有限理性”理论的要点在于:“理性就是用评价后果的某个价值体系去选择令人满意的备选择行为方案”,而理性决策所要求的那种理性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因为人的决策行动不仅受到外部因素(如时间、信息、技术等)的限制,同时也受到作为信息收集者和问题解决者自身条件的限制,因而他主张用“满意”代替最佳①经济人寻求最优方案;而管理人则寻求满意方案,即符合决策目标的方案。
②经济人同真实世界的一切复杂事物打交道,而管理人只同他头脑中所感知到的世界打交道,而把那些与决策无关紧要的因素置之不顾。
西蒙指出,真实世界中决策环境下,计算能力和对环境的认知能力的有限必然意味着人类理性是有限的,即人类的注意力、感知能力、信息加工能力有限、记忆系统是有限的。
因此,有关决策的合理性理论必须考虑人的.基本生理限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认知限制、动机限制及其相互影响。
从而所探讨的应当是有限的理性,而不是全知全能的理性;应当是过程合理性,而不是本质合理性;所考虑的人类选择机制应当是有限理性的适应机制,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最优机制在实际决策中,“有限理性”表现为:①由于决策者存在着不同的偏好,因而导致选择决策方案的标准存在差异。
②大多数决策问题都存在众多备选求解方案。
决策者受知识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探查所有方案,决策者也无法完全预测全部备选方案的后果,决策者还不具有一套明确的、完全一致的偏好体系,以使它能在多种多样的决策环境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
③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现实世界存在大量的随机性因素,它们会干扰决策的执行过程,并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
决策者往往倾向于将问题情境尽量加以简化,用一个小得多的问题空间去替代真实的问题空间,使前者在某种意义上近似于实际。
④决策者都带着一种对问题先入为主的印象行动,过去的知识经验、习惯等往往会影响到主体的选择性感知,一些决策可能是凭直觉做出的。
唯心和唯物主义道理论证的作文
啥?你说唯心和唯物主义?这可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不过话虽这么说,它们的道理可是一直存在的,而且也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地争论着。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对身边发生的事物产生一些想法和看法。
有的人认为一切都是心里想的那样,有的人则执着于物质现实。
这就引出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分歧。
唯心主义者坚持认为,一切都是由意识决定的,只有意识才是存在的根本。
比如有人相信,只要心里想着开心,不管现实多糟糕,自己都会感到快乐。
可是唯物主义者就不这么认为了。
他们认定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
就拿刚才的例子来说吧,你心里再怎么开心,如果现实生活一团糟,你终究难免会感到沮丧。
老实说,我个人更倾向于唯物主义一些。
因为不管你怎么想,物质世界就摆在那里,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凭空改变它。
不过话又说回来,单单只相信唯物,放弃了内心的力量,似乎也有些过于偏颇了。
我想说的是,唯心和唯物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对立。
它们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物质世界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思想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物质。
所以呢,与其纠结于哪一种主义更正确,不如学会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脚踏实地努力改变现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唯物主义发言稿范文
唯物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主张实事求是,反对虚构和偶然。
唯物主义强调客观存在的独立性和客观规律的客观性。
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坚定不移地相信物质决定意识的规律,相信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和必然性,相信科学的方法论和实践的重要性。
唯物主义世界观告诉我们,要面对现实,要实事求是,要通过实践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我们不能脱离实际,不能空谈理论而不去实践,不能脱离群众而自说自话。
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导我们,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要通过实践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我们的认识。
唯物主义世界观告诉我们,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世界,要相信客观存在的规律和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
我们要摒弃主观臆想和迷信,要摒弃拜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想,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是我们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人类文明的强大武器。
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觉悟,不断提高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
关于有限理性等理性问题的探讨作者:缪志涛来源:《时代金融》2015年第12期【摘要】从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的发展,是对西方传统经济学的一次挑战,同时也是对现实存在的一次回归。
在本文中,笔者立足于有限理性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序数研究有限理性,并对有限理性进行层级划分和等理性探讨。
文中采用类比、归纳等方法来论证笔者的猜想,使观点有据可依,也为有限理性的研究寻找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词】有限理性层级有限理性等理性曲线一、有限理性概述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出发点在于理性“经济人”假设,换言之,要研究现代处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学理论,必须坚持完全理性的假设,即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自私利己的,都期望用最小的成本来换取最大的效益。
20世纪40年代,西蒙详细地阐述了有限理性的理论,并指出完全理性的理想化弱点,是脱离现实的存在。
有限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与完全不理性之间的一种理性状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具有的现实理性状态。
与完全理性的最优原则相比,有限理性选择了满意原则,即决策不需要穷尽所有备选方案,从中选择最优,而是在成本相对较低的前提下,选择一个能让决策者满意,并且能够达到期望的备选方案。
可以肯定一点,有限理性理论虽然与传统经济学坚持的理论格格不入,但其拉近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二、层级有限理性有限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完全不理性之间,但这个范围过于广泛,并且处于这个范围内的理性状况也存在差异,有趋近于完全理性的有限理性,也有趋近于完全不理性的有限理性。
笔者将这种不同理性程度的有限理性状态称为层级有限理性。
根据有限理性理性程度的不同,笔者根据序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将有限理性划分为不同层级,假设第一层级的有限理性最为接近完全理性,则可以类似划分出第二层级、第三层级等等。
在层级有限理性模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找到一个划分理性层级的标准。
本文中,笔者选取投入与产出关系、效用两个方面来论述层级有限理性,笔者将在下文详细阐述观点。
试析“有限理性”下的唯物精神内容摘要: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究其理论根源,在于其已经背离了其存在的客观现实,已经从理论上变得更加唯心。
本文从有限理性出发,运用心理学方法和实验方法的行为经济学,对以“理性经济人假说”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发起了挑战,总结了三种最典型的启发式偏差,并提出一系列行为经济学理论,为西方经济学回归客观世界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理性经济人有限理性行为经济学心理帐户自我约束问题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究其理论根源,在于其已经背离了其存在的客观现实,已经从理论上变得更加唯心。
西方经济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理论体系,但随着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高度抽象化和数学模型化发展,西方经济学非但没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反而距现实生活愈来愈远。
特别是作为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石的“理性经济人假说”固有的一些严重偏差,使西方经济学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这也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刻理论根源。
从有限理性出发的行为经济学,在对西方经济学进行扬弃的基础上,以心理学方法和实验方法来重新研究西方经济学,为西方经济学回归现实经济生活创造了可能。
本文拟从有限理性的角度出发,分析唯心主义的西方经济学的危机,论述行为经济学的崛起的原因和主要贡献。
“理性经济人假说”的不彻底性西方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说”(Hypothesis of Economic Man),并作为全部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和方法论原则。
其基本内容是:理性的个人追逐最大化的个人利益。
“理性经济人假说”把人视为原子式的、个人的、主观的、永恒不变的范畴,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方法论。
“理性经济人假说”的创立,以斯密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为标志。
该文指出:“由于每个人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
在斯密看来,经济理性表现为:人们在市场活动中,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对得失和盈亏的精密计算。
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
1. 物质的客观性: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
物质具有自身的属性和规律,这些规律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和实验来揭示。
2. 意识的依赖性: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依赖于物质,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
3. 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是一个客观的、有规律的过程。
5. 科学方法:唯物主义强调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科学基于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能够提供关于物质世界的客观知识。
6. 发展的观点: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的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这种发展是基于物质的内在矛盾和运动。
7. 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唯物主义论点提供了一种客观、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理解和解释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维由概念论向实践论转向的哲学革命,在这个转向过程中,马克思的哲学思考不仅体现为以实践论的思维范式代替了概念论的思维范式,完成了哲学革命,而且同时体现在马克思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即“有限的”思考方式)带入哲学研究中。
1问题的提出西方传统哲学以对其核心概念“是(Being)”进行追问的逻辑演绎而形成以概念论为基本模式的思维范式,这种思维范式探究的是现实的感性世界背后的“真实”,即现实的感性世界存在的根据和基础,这就必然是以现实的感性世界背后有一个不变的“范本”存在为前提的。
因而,传统哲学不能从当前有限的现实感性世界出发,只能以一种理论静观的思考方式立足于抽象的概念,在概念的推演中来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这就使得有限的现实感性的人的生活世界与无限的形而上学诉求之间无法打通,因而这种对人的终极关怀不能改变人的现实感性生活世界,从而以高高在上的形式存在着。
西方形而上学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了它的极致,海德格尔所谓的哲学达到了它的最极端的可能性。
当海德格尔说马克思使“哲学进入其终结阶段了”时,已经隐含了一种思考方式的转变。
马克思在哲学思考的根本之处就不去考虑“是什么”,而是面对流变的现实世界,专注于对属人的现实世界中的人的历史活动的关怀,从而实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中蕴涵着深刻的思考方式的转变,只有思考方式的转变才会使思考的致思取向发生转变。
马克思哲学的最高价值追求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将理论视野倾注于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致力于对人的现实基础上的解放和自由的终极关怀。
因而,马克思的哲学思考面对有限的现实“事件”本身,并在对其意义或价值的终极关怀之下实现对现实事件的超越。
马克思从有限的现实出发,立足于此,超越现实,寻求新世界的实现。
这个“实现”对于思考的当下而言不仅是“有限物”,同时也是一种对“无限”的价值(或意义)的诉求,现实的“有限物”接受其局限性,有限地表现着其未来展开的可能性(或无限可能性),在对事实的思考中蕴含着价值的取向,也即是在一定限度内追问事实的发展趋向。
人类心灵——唯物主义哲学的荒谬可笑唯物主义在解释现实的时候,遇到了一些无法克服的困难。
我们分析一下最为流行的唯物主义哲学即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当然,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并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
在其理论脉络中,引起人类历史上一切意识形态和社会条件变化的,是“物质生产力”。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他的追随者,都没有界定这个术语。
但从他们列举的所有例子来看,我们不得不说,他们心中想的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使用的工具、机器和其他人造物。
可是,这些工具本身并不是最终的物质,而是有目的的精神过程的产物。
然而,只有马克思主义试图把一种唯物主义的或准唯物主义的学说扩展至对一种形而上学原则的单纯阐明以外,并试图据此推论出人类心灵的所有其他表现。
因此,如果我们想指出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我们就必须谈论它。
在马克思看来,物质生产力——与人们的意志无关——产生了“生产关系”,即财产法这一社会制度,以及它们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即司法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观念。
在这种图式中,行动和意志被归因于物质生产力。
物质生产力想要达到一定的目标,即它们想要从阻碍其发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如果人们以为是他们自己在思考,在作价值判断,在行动,那就错了。
实际上,人们的观念、意志和行动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而生产关系则是当时的物质生产力带来的必然结果。
所有历史变革最终都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的,而物质生产力的变化——正如马克思所隐含地假设的那样——则与人的影响无关。
人的一切观念都是物质生产力的适当上层建筑。
物质生产力的终极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这种转变必然会到来,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现在,为论证起见,让我们姑且承认,物质生产力有一种性格,这种性格使物质生产力不断努力摆脱阻碍其发展的束缚。
但是,我们要问,从这些努力当中,为什么首先必然会出现资本主义,然后在其发展的随后阶段,会出现社会主义呢?难道是物质生产力反思了自己遇到的问题,最终得出结论,现存的生产关系,原本是其自己(即生产力)发展的形式,现在已变成了束缚,因而已不再适应它们(即生产力)发展的现阶段了吗?难道是它们基于这种洞见,决心“冲破”这种束缚,于是采取行动的吗?难道是它们决定要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冲破的生产关系的吗?将这样的思想与行动归因于物质生产力,太荒谬可笑了,以至于马克思本人也不怎么重视自己的这一著名学说,于是后来他在其主要论著《资本论》中对社会主义的到来作了更为具体的预言。
黑格尔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被视为唯心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然而,黑格尔的思想
中也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元素。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存在着唯物主义的影子,尤其体现在他对世界的理解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中。
首先,黑格尔强调了世界的物质性和客观性。
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是由物质元素组成的。
黑格尔的唯物主义在于他认为世界不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的,而是存在于我们的感知和概念中的。
他认为世界的物质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受意识的主观干预。
其次,黑格尔关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唯物主义因素。
他认为历史是人类
意识的历史,是人类理性活动的历史。
在他看来,社会发展是在物质基础上进行的,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因此,他强调了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物质性和客观规律,这也体现了一种唯物主义思想。
黑格尔对唯物主义的思考是他整个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他并不完全是唯心主
义者。
他试图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进行统一,认为理性和物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他的思想中,唯物主义的元素存在于他对世界和社会发展的认识中,这使得他的哲学思想更加丰富和全面。
总的来说,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中既包含了唯心主义的元素,也包含了唯物主义
的因素。
他对世界的理解中强调了物质性和客观性,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探讨也体现出唯物主义的思想。
因此,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是一个融合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综合体,既注重人类的理性和意识活动,又强调世界和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客观规律。
这种统一的哲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面的理解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视角。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例子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例子】
1. 实证唯物主义:
实证唯物主义是以实证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自然现象,以物质为本质的主义。
其关键思想是,世界拥有一切物质而没有所谓的“精神”,它们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并以其自身的物质性质表现出来。
例子: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证论。
凯恩斯主义(例如他的《资本论》)。
2.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以物质为基础,以历史运动为方式,从唯物视角去研究社会变革的一种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思想是,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基于物质基础的,是建立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物质条件和物质力量的发展上的。
例子:马克思主义(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
列宁主义(例如列宁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转型》)。
3. 行动主义:
行动主义也是一种唯物主义,它认为,社会变革的实现是通过人民的自觉行动而实现的。
行动主义的关键思想是,人们必须在改变自己周围物质环境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意识,用实际行动改变自身社会现实。
例子:列宁主义(例如列宁的《苏维埃宣言》)。
社会主义实践主义(例如左翼社会主义者瓦西里·伊利斯基的《走向社会主义》)。
- 1 -。
唯物主义角度摘要:1.唯物主义的定义与基本观点2.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3.唯物主义的现代应用4.唯物主义的优缺点分析正文:一、唯物主义的定义与基本观点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换句话说,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
这一观点与唯心主义相对立,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二、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唯物主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赫拉克利特,他提出“万物皆流”的观点,认为世界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
后来,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认为世界是由无数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随着历史的发展,唯物主义不断演进。
在近现代,唯物主义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与统一实现的。
三、唯物主义的现代应用唯物主义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科学研究中,唯物主义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即通过观察现象、分析事物的内在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
此外,唯物主义还指导我们认识社会、分析社会问题,如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基础来揭示上层建筑的规律。
四、唯物主义的优缺点分析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具有一定的优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优点:1.强调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3.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
局限性:1.唯物主义过于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忽视了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唯物主义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不能完全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
总之,唯物主义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哲学思想。
它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精神生活观的唯物主义基础
其次,从科学角度来看,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也支持了唯物主
义的观点。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情感、意识等精神活动
都与大脑神经元的活动密切相关。
各种荷尔蒙、神经递质等物质在
人的精神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科学研究也支持了唯物主义
对精神生活的解释。
再者,从社会实践角度来看,唯物主义认为人的精神生活是社
会实践的产物。
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都是在社会
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们的精神生活受到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是物质的存在。
因此,唯物主义也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解释了精神生活的基础。
总的来说,唯物主义认为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
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这一观点得到了哲学、科学和社会实践的支持。
当然,对于精神生活的理解还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和理论,而唯
物主义只是其中的一种。
2024年学习唯物辩证法的体会范文大二第一学期我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这大半个学期的学习中,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从没兴趣到有兴趣,从不理解到渐渐理解,思想上发生了很大转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次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对我是一次思想的升华,智慧的提升。
我觉得学习唯物辩证法是在学习一种智慧,哲学的内涵是非常深奥和有趣的。
唯物主义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是指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即物质第一,意识第二,这与唯心主义对立。
辩证法是指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分析问题,这与形而上学是对立的。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____的重要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科学的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与本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它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联系的纽带和方法主要是客观存在的又对立又统一为核心的一系列辩证原理形成的结构组成的纽带。
这个哲学的基础是唯物论,主导是辩证法。
唯物论与辩证法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推动着这个哲学本身永远与社会实践亦步亦趋地一同进步着。
要理解辩证法,就要从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出发,因为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
首先,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之间的联系说到底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联系;同时,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有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以及现象和本质。
这些范畴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补充和具体体现。
由于这些逻辑范畴是对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中,要正确理解因果关系,以把握事物规律性;在必然中把握偶然,利用偶然;从可能到现实,并立足现实,把握可能;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透过现象以揭示本质。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读后感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两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它们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事物的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学习,我对这两种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首先,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世界的基础,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这种思想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
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物质的活动产生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这种思想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理解自然界的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告诉我们,要想了解事物的本质,就要从物质的角度出发,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取知识,而不是凭空臆测或主观臆断。
其次,经验批判主义强调通过经验来认识世界。
它认为,我们的知识都是通过感觉和经验获得的,而不是通过理性或直觉。
经验批判主义者认为,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实验,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这种思想对于科学研究和学习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要通过实践和观察来获取经验,而不是凭空臆测或主观假设。
在我看来,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两种相辅相成的哲学思想。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世界;而经验批判主义告诉我们,只有通过经验和实践,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这两种思想的结合,为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事物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根据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原则,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知识,而不是凭空臆测或主观假设。
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理解事物的本质。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思想,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总之,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两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它们对于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事物的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两种思想的学习和理解,我对于认识世界、理解事物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知识,而不是凭空臆测或主观假设。
谈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从这一前提出发,把物质范畴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石。
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种物质作为本原来解释世界,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
但是,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又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微观结构层次——原子,虽然使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建立在自然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却不能正确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因而经不起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的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要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它包括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两种基本形态。
但是,把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依据是什么,知道这个后将会非常有利于我们解题。
首先,他们都是唯心主义,也就是说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也就是意识决定物质。
有限理性的微观机理评述一、引言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在于它不仅是各经济人的信心、预测、期望、解释以及基于这些信心和预期的决策、战略和行为的集合体,同时还是经济人之间以及经济人同外部市场环境互动的结果。
因此,经济分析的逻辑始于经济人认知决策行为、经济人之间以及经济人同外部市场环境之间关系的一些基本假定。
理性假说是传统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它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1)经济人同时具备理性意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愿望)和理性能力(实现此愿望的能力如理解、计算、判断、记忆和预测能力等);即使经济人偶尔会犯错误,也可以通过学习进行纠正(贝叶斯理性)。
(2)经济人之间存在完全的交互理性,即经济人不仅在处理个人信息时具备完全的能力,同时还对他人的偏好、信息与决策等具有完全正确的判断。
交互理性的另一种表述就是博弈论中着名的共同知识假定(Harsanyi,1967-1968;Aumann,1976;Guth,1994)。
(3)非理性行为不相关。
如果非理性行为是不相关的,那么可假定其作用会相互抵消,不会影响市场的整体理性。
(4)市场选择的优胜劣汰。
Alchian(1950)和Friedman(1953)从基于市场动力学的观点出发,认为在市场的进化过程中,非理性行为在与理性行为的竞争过程中总是会居于下风而逐渐为市场所淘汰,因而,理性行为最终还是会主导市场。
(5)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虽然经济人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时并不刻意增进社会福利,但市场价格机制这一“看不见的手”会引导其去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
上述5个假定基本上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假定(1)定义了经济个体的认知行为理性;②假定(2)(3)(4)定义了经济个体之间的理性互动;③假定(5)则认为,个体理性必然会导致集体理性。
在上述理性假定之下,经济人均拥有完全的理性并形成符合逻辑的同质性预期。
基于同质性预期的决策行为的综合作用产生了预期的结果,它反过来又证明了预期和决策行为的有效性,从而形成均衡,这就是传统经济分析中理性预期的基本思想。
议论文援事析理中的三种意识一、唯物主义意识唯物主义意识是一种以物质为基础,以物质发展和变化作为根本,以物质生产和创造为根本的思维方式。
在论证过程中,唯物主义意识对应着现实的物质基础和客观规律,它要求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充分考虑到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人类思维和实践的发展,从而找到问题的实质和本质。
在具体的论证中,唯物主义意识常常要求我们从物质现象出发,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事实和数据,然后通过逻辑推理和理论分析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找到问题的根源和症结,并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议论文援事析理中,唯物主义意识能够帮助我们科学地认识和解决问题,从而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着重要的思想支持和理论指导。
唯心主义意识是一种以意识和心灵为基础,以理念和观念为根本,以主观思维和表象现象为根本的思维方式。
在论证过程中,唯心主义意识对应着人的主观经验和认知活动,它要求我们从主观感受和思维方式出发,通过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的深层次内涵和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意识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它既重视物质基础和客观规律,又重视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要求我们在论证过程中既充分考虑到现实情况和实践需要,又正确把握问题的全局和发展趋势,综合运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对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和系统的解析和阐述。
唯物主义意识、唯心主义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意识在议论文援事析理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分别强调物质基础和客观规律、主观感受和认知活动以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
在论证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问题的特点,全面地考虑到这三种意识的不同作用和价值,充分利用其积极因素,避免其消极因素,从而形成更为科学和合理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的实践和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思想支持和理论指导。
唯物论的系统
思想
唯物论是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一个流派,其核心思想即“唯物性”,即社会发展、历史演进及所有知觉现象都是由“客观自然唯物事物”构成的。
它的系统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物质唯物论:认为各种社会运动和历史演进均是由“物质客观力量”推动的。
2. 历史唯物论:认为各种历史运动都受物质制约。
只有客观自然界中物质条件的改变才会引起人类社会的变化。
3. 知识唯物论:认为人类知识只能以物质客观事物为基础,只有把知识置于物质形态中,才能识别有关真理。
4. 社会唯物论:认为社会发展只能在物质基础上得到改善,它将物质的发展变化与人的社会现象联系起来,体现出物质独立自足的过程和趋势。
5. 无神论:唯物论的核心是无神论,它认为宇宙终将毁灭,无神不可能永存,宇宙之外没有其它任何事物可以影响它的发展过程。
试析“有限理性”下的唯物精神内容摘要: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究其理论根源,在于其已经背离了其存在的客观现实,已经从理论上变得更加唯心。
本文从有限理性出发,运用心理学方法和实验方法的行为经济学,对以“理性经济人假说”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发起了挑战,总结了三种最典型的启发式偏差,并提出一系列行为经济学理论,为西方经济学回归客观世界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理性经济人有限理性行为经济学心理帐户自我约束问题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究其理论根源,在于其已经背离了其存在的客观现实,已经从理论上变得更加唯心。
西方经济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理论体系,但随着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高度抽象化和数学模型化发展,西方经济学非但没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反而距现实生活愈来愈远。
特别是作为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石的“理性经济人假说”固有的一些严重偏差,使西方经济学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这也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刻理论根源。
从有限理性出发的行为经济学,在对西方经济学进行扬弃的基础上,以心理学方法和实验方法来重新研究西方经济学,为西方经济学回归现实经济生活创造了可能。
本文拟从有限理性的角度出发,分析唯心主义的西方经济学的危机,论述行为经济学的崛起的原因和主要贡献。
“理性经济人假说”的不彻底性西方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说”(Hypothesis of Economic Man),并作为全部理论框架的逻辑起点和方法论原则。
其基本内容是:理性的个人追逐最大化的个人利益。
“理性经济人假说”把人视为原子式的、个人的、主观的、永恒不变的范畴,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方法论。
“理性经济人假说”的创立,以斯密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为标志。
该文指出:“由于每个人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
在斯密看来,经济理性表现为:人们在市场活动中,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对得失和盈亏的精密计算。
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最原始动力,不仅个人的经济行为由此得到解释,而且社会的发展也由此推动。
斯密之后的经济学家基本继承了斯密这种对经济理性的理解。
到了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那里,经济理性被视为与自身利益最大化等同,“理性经济人”是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
马歇尔等人通过这种工具性假说,使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成为可能。
但伴随着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数学模型化的,是西方经济学距现实生活愈来愈远,愈来愈难以解释现实经济生活的问题。
根本原因在于,“理性经济人假说”把人视为主观和机械不变的“唯心主义”方法论。
而经济生活中的“反常现象”愈来愈多证明“理性经济人”难以成立。
具体表现在:(一)个人多数时间存在着非理性或有限理性行为诚如莱宾斯坦所说“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只是极端的和个别的情况”。
个人受无意识的、不合逻辑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不完全信息的影响,常常会产生许多不理性现实行为。
最有名的就是羊群效应(herd behavior),处在不完全信息的环境中的投资者,往往会受到市场中“群体压力”情绪的左右,表现出盲目从众的非理性行为,这是证券市场中极为常见的现象。
卡尼曼认为,投资者的这些非理性偏差导致他们多凭借经验或直觉作出决策,反应在证券市场上就是投资者对资讯反应不足或反应过度。
(二)个人利己的同时还存在大量的利他和公正行为研究发现平均有40%-60%的人愿意为公共事务做出贡献,如无偿献血、为陌生人提供信息、帮助老年人等。
同样,企业捐献部分利润给慈善机构,也是常见的事。
大量的实验已经证明像利他主义、忠诚、公正和愿意报答这样的品格是多么的常见。
这些都有助于解释那些奉献大于索取的活雷锋式的行为,比如环保运动和社区志愿者工作。
(三)“经济人”主体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原则莱宾斯坦认为,由于存在着“X-低效率”,企业不会达到西方经济学理论所给出的最大化目标规范。
阿尔布指出,“对企业领导人所做的大量调查研究证实,西方经济学理论得出的结论,不管看上去多么合乎逻辑并且前后一致,实际上同真实情况和工业生产并没有多大关系,因为经济学家并不了解企业家的真实行为,而企业家也并不关心经济学理论”。
有限理性的客观性20世纪50年代,西蒙围绕“理性经济人”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重要概念,严重挑战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他认为,西方经济学对理性的处理就是通过在给定偏好公理前提下,当事人围绕目标和约束条件求最优解,内在一致性的理性被具体化为效用最大化。
进而指出,这种理性的理解不符合现实,像企业的现实决策并不计算边际成本和收益,而是采取满意原则。
还有西方经济学中对不完全竞争和不确定性的处理等均没有说服力,尽管通过信息成本的引入回避了这些问题,但西方经济学仍然无法减弱决策面对的复杂性。
因此,西蒙提出了过程理性的概念,如果考虑行为的形成过程,那么除非在极为简单的环境下个人会表现出理性,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个人往往只存在有限理性。
在西蒙研究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卡尼曼(Kahneman)和特维斯基(Tversky)通过吸收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以效用函数的构造为核心,把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个体选择模型,并激发了其他行为经济学家把相关研究领域拓展到经济学的各主要分支,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行为经济学”流派。
卡尼曼(Kahneman)和特维斯基(Tversky)发现,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判断,理性会发生偏差。
由此总结了三种最典型的启发式偏差,包括代表性偏差、可得性偏差、锚定效应。
进而得出的结论,在一般情况下,对涉及经济判断和概率判断的环境,个人不能充分研判。
在这种环境中,个人依靠某些捷径式原则作出判断,但有时这些捷径式原则与期望效用最大化理论存在系统性偏差。
个人在作判断的过程中,会采用思维捷径来迅速作出判断,有时会帮助人们快速地作出准确的判断,但有时会导致判断的偏差。
这种因为捷径思维而导致的判断偏差,即所谓“启发式偏差”。
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在作判断时,过去的经验常常会对判断起关键作用。
当个人要对一个既复杂又不确定的事件(如证券价格趋势)进行判断时,由于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往往依赖过去的经验(捷径思维原则),通过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启发,然后利用这些启发做出判断。
启发是个人认知能力的表现,好的启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做出准确判断的快速途径;但是,由于人脑有时不能准确地收集和处理所得到的信息,通过启发进行判断就会产生偏差。
比如,代表性偏差就表明,个人往往习惯于用简单类比的方法去判断(如果A相似于B的程度愈高,则发生像B类事件的可能性就愈高),这种简单的类比常常导致过度自信的后果。
股票市场上的“龙头股”现象,就是使用代表性偏差进行判断的结果,一个板块“龙头股”的上升或下跌,经常带动板块内的其他股票上升或下跌。
唯物精神的回归关于如何衡量一种经济理论的优劣,马克思主义认为:该理论必须能够客观地反映物质世界的内在规律,并且其内在规律能在实践活动中反复得到证实。
即一个好的理论,其假设、推论、预期等应该与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现象相一致,并能够解释很多相关的经济现象,理论本身具备可操作性。
由于“理性经济人假说”对于个人心理活动的机械的、静止不变的观点,严重的脱离复杂的、变化的经济生活,导致西方经济学理论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面临被颠覆的危机。
表现为难以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其推论同样难以被反复的实证。
而行为经济学本身正是对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经济人”的修正和理论的创新,以更好地反映经济生活的客观规律,行为经济学的崛起标志着经济学唯物主义精神的回归。
正如奚恺元所说:“从某种意义上,传统经济学更像宗教,而行为经济学更像科学”。
让经济学理论从神坛走向现实,行为经济学至少作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贡献:(一) 回归客观事物的实在基于行为经济学所具有的描述性的特征,其本身所追求的就是对真实世界的反应。
实证研究表明,西方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十分不准确,而行为经济学则能较好地反映客观的经济生活,所以较西方经济学更接近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比如当政府想通过减税来刺激消费需求,通常会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减税,降低税收水平;另一个是退税,就是一个时期后返还纳税人部分税款。
这两个方法从“理性经济人”角度来讲,没有差别。
但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帐户”(Mental Account)理论表明:两者对于刺激消费需求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个人通常认为减税的税款是自己应得的,所以增加消费的动机不强。
但返还的税款,对个人来说,更像是意外之财,往往会用来增加消费。
因此,行为经济学更接近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也就能更好地指导实际政策的制定。
(二) 回归主体的真实行为通过引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行为经济学家希望能够找出面临不确定性环境时,人们真实的行为选择,而不是简单的理性假设。
基于“理性经济人”的消费者购买理论,认为消费者能对自己的需求有明确的了解,并做出价值最大化的选择。
但是“自我约束问题”(Self-control Problem)的研究却表明消费者难以做到。
比如在购买健身房的包月或包年会员制时,消费者估计自己一定能达到每月坚持到健身房的次数,因此平均算来参加会员更经济,但由于“自我约束问题”,多数个人仅仅在刚入会时能够坚持,随后会懈怠下来,健身次数会下降。
直到下次交会费后,健身次数会上升,然后再下降。
由此可见,行为经济学能够更真实地解释个人的行为。
(三) 经济模型更具操作性行为经济学理论有很强的普适性。
通过对西方经济学模型添加一至两个变量,新模型将较原模型更为准确,更全面地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
一旦将行为变量赋值,行为经济学模型的运用,将会和西方经济学模型的运用一样广泛。
而西方经济学模型往往只是行为经济学模型的一个特例而已,即当行为变量被赋值为零时的特例。
通常而言,如果对经济模型加入行为变量,确实会使其变得较难被处理。
但大量的行为经济学研究论文成果表明,模型在加入变量之后,还是可以处理的。
尤其重要的是,在很多情况下,行为经济学的模型,能够比西方经济学模型做出更为精确的预测。
综上所述,行为经济学站在有限理性的制高点上,运用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方法,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说”修正,进而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新理论模型,为西方经济学回归现实经济生活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中译本,下册).商务印书馆,19742.柳适,张家恕,郝明工,郑义,吴治蓉.诺贝尔经济奖得主演讲集[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3.奚恺元.经济学发展的新方向.中欧管理论坛讲稿,20024.Leibenstein• H.“X-Efficiency Theory”in The new Pa lgrave[M]. London Mamillan.19875.Marwell, G&Ames. Economists Free Ride, Does Anyone Else? [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81,15罗长坤(1958-),男,汉族,重庆江津人,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管理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