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有效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例谈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教学成效【摘要】: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整体发展的核心。
随着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基于在减负的同时力争实现增效的目的。
本文笔者通过从创设思维情境、引导自主探究、渗透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教学设计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教学成效,谈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教学设计主体性有效教学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拟与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坚持“以生为本”,真正摆正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深化教学教改的急切呼唤。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教学成效呢?本文着重通过几则案例谈一谈这一方面的体会。
一、创设思维情境,启发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创新精神,锲而不舍的态度,不懈的追求。
案例一:我在执教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第四章4.2《代数式》的教学中,笔者对代数式教学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其效果和作用却截然不同。
教学设计方案一:①介绍代数式,板书定义;②给出一些代数式、非代数式的例子,带领学生参照代数式的定义,辨别哪些是代数式,哪些不是代数式;如:指出下列哪些是代数式?8m+6n ab 6-2=4③提供若干个辨别代数式的练习,让学生依照刚才的方法解决它们。
教学设计方案二:出示下图:①按图式的方式,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搭2个正方形需要 7 根小棒,搭3个正方形需要根小棒,搭4个正方形需要根小棒……②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搭100个呢?你是怎样想到的?③如果有n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你是怎样表示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小棒的?跟同伴进行交流。
思想政治课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效性教学在我国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备受关注,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目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这样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
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
二、追求和谐的课堂活动,在师生交流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
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例如:在初二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评价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时,在课堂上我采用了辩论的方式。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
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需要在教案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在制定教案时,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
在目标的确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以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水平。
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发,为他们设计与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身能力和知识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实际情况。
对于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做出差异化教学计划,让不同的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经验,并考虑到如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发现知识的本质和应用价值。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问题导向、情境引导、探究式学习、案例教学等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进行知识的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探究能力。
四、评价机制的建立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建立科学、公正的评价体系,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形式,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并通过评价制度的完善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评价应依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等多方面因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进步和成就,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自信心。
五、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放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合作、讨论交流,并建立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自主学习并提升自我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彰显主体特性开展有效教学本文根据初中数学学科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特性的有效培养和提升,实现有效教学活动的深入有效开展,进行了初步的论述。
初中数学主体性教学策略运用众所周知,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所选择的教学方式,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所设置的教学环节,都是依据和建立在学生这一重要因素之上,都是为实现学生学习效能提示的最大化这一目标。
由于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的对象,在学习活动进程中,自身学习习惯和品质还没有完全的树立和养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效能的引导,实现学生内在学习主体特性的有效养成。
新实施的初中数学学科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传统教学活动中片面重视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主体性特性的有效激发和提升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条件,更是新课标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尺。
本人现就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主体性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浅显的阐述。
一、围绕能动性学习情感,设置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潜能皮亚杰指出:“没有一个行为模式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无论在学习活动的准备阶段,进行阶段或结束阶段,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总是交织在一起,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因此,教师在进行主体性教学活动时,要将学生作为具有丰富情感的学习个体,把情感目标作为达成认知目标的手段,活用教材,充分挖掘教学材料中的情感因素,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实现“亲其师,信其道。
”让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积极情感的土壤,围绕他们生活的环境和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设置出真实的教学情境,从而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主动探知新知。
如在“三角形全等”知识新课导入环节中,教师为实现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的有效发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的关联点,设置了“地基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度相同的两幢楼上分别住着甲、乙两位同学,有一天,甲对乙说:“从我住的这幢楼的底部到你住的那幢楼的顶部的直线距离,等于从你住的那幢楼的底部到我住的这幢楼的顶部的直线距离。
近年来,小学教育不再强调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教育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
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一、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在小学生的学习中,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因素。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来选择活动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们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优势,提升跟随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培养领导才能。
例如,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例如DIY手工制作课程、户外拓展课程、社区服务课程等等。
不仅可以带来生动的教学感受,同时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强烈,有很大的自主探究欲望。
教师需要在综合实践教学中,通过引导探究实践,让学生们自由发现、观察和探索,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在实践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和判断,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提问,帮助他们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拓展和全面的发展。
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要注意营造和谐的思想品质与心态,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批判性思维培养。
三、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和创新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需要让他们敢于尝试和创新,将自己的想法和创意表达出来。
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场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让学生自己穿插其中,根据自己的答案和说法试着否定或肯定,尝试着做更多挑战和实现。
例如,在进行手工制作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先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行小规模的教学指导,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来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
同时,鼓励学生随机综合活动并创造性地去尝试和创新。
四、建立和谐氛围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建立一个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
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摘要] 学生获取间接经验和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由此可见,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对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非常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内趋力较强、个人奋斗目标较高、学习接受力较好的学生,老师应给他们设计的成功感受梯度要求要高一些,这样得来的体验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益。
[关键词] 教学有效性途径一、用贴近个体实际的理想激励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所针对的对象是所有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要让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应会应知的知识和技能。
但在教学工作的实践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讲主要针对部分学习主动性不够强的学生而言的。
在一个班级集体内部,有些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个人成长理想,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出很强的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课堂上他们能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个能够自我调控的时间节点来完成老师或自己的学习任务。
但是,有部分学生却不能做到这一切,精力就不能投入到老师所进行的有效引领和同学的合作学习上。
这必然导致老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降低。
究其原因,这部分学生对自己人生没有理性的思考,同时学习上的失败体验,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本着过一天算一天的精神状态应付着自己的每一天。
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有时很难去理解和接受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
老师讲得再好,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作用。
所以,老师要提高课堂授课效率,首先应让这部分学生懂得并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科学设计,让他们树立起符合自己个人实际的理想。
由此可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还应该把更多的功夫用在课外。
老师在课外应与这些学生进行多方面接触,引领他们树立起自己阶段性人生理想,激励起他们对自己人生的信心,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自身的社会价值。
这样,他们才会在精神层面成长起来,具备起自觉提高听课效率的内在动力,老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对全体学生负责的理念才会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互动技巧一、课堂互动的内涵课堂互动是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互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二、课堂互动技巧1.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课堂互动的前提。
教师应该以微笑面对学生,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减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语言等手段,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同时,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他们敢于互动、乐于互动。
2.合理设计互动环节教师在设计互动环节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等因素,使互动环节既有趣味性又有启发性。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互动的时机和频率,避免过于频繁的互动影响教学进度。
3.关注学生的反馈教师在课堂互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包括学生的语言、表情、动作等非言语信息。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语言风格,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对于学生的错误观点和行为,教师要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纠正。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课堂互动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理解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教育教育是一种有力量的行为。
它让人们得到知识和技能,成为社会的一份子。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作为教育的传播者和引导者,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教育不应该是单向的传授,而是应该倡导“主体教育”,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本文将探讨教师应该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教育,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加主动、自主,并最终成为社会的积极力量。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风格和潜能。
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课外活动等。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教师应该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学习资源丰富。
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提供给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和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和发挥空间。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书籍、音频、视频等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的学习。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体验、成长,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思维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是人类进步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究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学生主体性发挥摘要:要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应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
作为教师,就应充分地正视和严肃地对待这一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我认为数学课堂教学贵在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
关键词:学生参与度、课堂教学效果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
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有用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等方面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利用学生原生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
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具有其前粘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
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教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度处理。
所谓降度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
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知识的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如启发学生思考:在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教师按照教科书进行讲解后,为了发展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完成“ = ” ,学生分组讨论,组长收集讨论意见,最后由组长代表本组发表意见。
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探究过程,能充分利用分子的变化规律来引导学生寻求分母的变换。
尊重学生差异性,发挥学生主体性,打造体育课堂有效性摘要:传统小学体育教学对小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程度不够,常常使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体育教师占据主要地位,小学生潜能得不到充分挖掘,学习兴趣不高,最终造成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偏低。
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师需要进行深刻思考,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式,真正发挥体育课的作用,让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主要研究“以人为本”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尊重学生差异性,发挥学生主体性,以不断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体育;尊重差异;发挥主体,有效课堂小学体育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课程,需要广大师生高度重视。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效体现,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但是,传统小学体育教学对小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程度不够,常常使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体育教师占据主要地位,小学生潜能得不到充分挖掘,学习兴趣不高,最终造成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偏低。
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师需要进行深刻思考,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式,真正发挥体育课的作用,让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主要研究“以人为本”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以不断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一、尊重差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鼓励小学生生员参与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激发小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达到理想化的体育教学效果。
同时,小學体育教师要考虑到体育锻炼的特殊性,选择符合小学生身体素质和发育特点的体育教学项目,给小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应采用多种手段,使所有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如教小学生跳跃的时候,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设置了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发展学生的跳跃基本活动能力,进一步掌握用单、双脚跳跃的正确方法,初步体会跳高、跳远的简单动作方法,使学生具有跳得远、跳得高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跳跃和奔跑相结合的能力。
教师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学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导入新课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落脚点也在这里。
当前,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着程式化的倾向,好像语言文字训练只是新授、巩固阶段的事,导入部分则不用担此责任而且也难担此责任。
其实,只要把握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安排,导入新课阶段同样能把学生主体的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到位。
请看一位教师教学古诗《山行》的导入设计:第一步: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了《宿新市徐公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梅花》这三首古诗的题目,要学生背诵这三首古诗。
第二步:在学生背诵古诗的基础上,教师要学生进一步思考回答:这三首古诗分别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学生沉思片刻后纷纷举手回答。
(生答略)第三步:教师出示《山行》全诗,范读以后,要学生想一想:《山行》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读古诗,很快便理解了全诗的大概意思。
以上教例中,教师没有过多叙述,而是把大部分时间都让给学生用来背诵。
理解、复习古诗,并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表达自己的理解。
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仅受到背诵、理解、语言表达等多项语言文字的训练,还通过相似学习内容的迁移,落实了学法指导。
自学时,学生由于有前三首古诗的理解作铺垫,通过“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词句,很快判明《山行》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
这样,语言文字训练具有相当的力度,学生的主体活动也得到明显的优化,达到了“课伊始,练已精”的境界。
总之,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变以学生“洗耳恭听”为主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变“师—生”的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概念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
识和技能,并培养其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有效教学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主体性:有效教学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该成为学习和探究的
主体,教师则扮演引导和指导的角色。
2. 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有效教学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内容和顺序,以
及适宜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设计。
3.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效教学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主
动参与学习,积极探究和思考问题。
4. 差异化教学:有效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差异化的教学策
略和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 反馈和评价:有效教学应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检查和改进学习,
同时也便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
总之,有效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学设计和方法合理性,能够激发学生学
习动机和发展个性的教学方式。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浅谈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已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共识。
如何通过引导学生使之从被动学习转向愿意学、喜欢学和主动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位一线教职员工都在孜孜不倦进行探索的问题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认识客体的承担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进行服务的。
众所周知,数学能激发我们对自然科学的向往,是一门极具魅力的学科。
同时,数学也是其他许多学科的工具。
因此,数学在人类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
而大多数人是从小学开始接触数学这门学科,所以,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小学数学教学。
然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是最重要的一环。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应是教学的主体,回归学生主体已成为现代教学模式共同的趋向。
时代在呼唤创造型人才,作为输送人才的主阵地一一学校,就需要与时俱进。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其需要达到的语言技能是要靠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才能达到熟练的境界。
作为英语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动脑思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一个老师,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个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却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
导致这种差异有种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不一。
因此,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选题意义:1、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毅力;2、进一步探索学生喜欢数学课的原因,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了解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浅谈主体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摘要:主体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其体会到成功。
然而,现实的主体教学实践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却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因而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合理发挥其主体性,成为主体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主体教学;主体性发挥;学生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教育学界给予主体性越来越多的关注,逐渐形成主体教育思想。
在主体教学中,学生主体越发受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在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
在主体教学中“主体”的问题上,持“双主体”观点的不在少数,即教师和学生。
主体和主体性是哲学上的概念,主体是认识、实践和追求价值的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主体的本质特征。
学生主体指“能动地参与教育活动的个人,主要是发展中的青少年儿童个体”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表现在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性接受及采取相应的行为反应上。
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指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其在教师引导下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有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从近年来不断发展的主体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存在诸多问题。
一、学生主体性发挥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及新一轮课程改革都对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作了批判,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
但是,许多教师不明白“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真正含义,不明白自己在新的课程实施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课堂成了儿童俱乐部,教师自己成了观众、听众。
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而且使教师在无所适从中压抑了自己的主体性。
另外还发现,在有的新课改实验区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善于及时、动态地质疑,学会了及时补充与评价,而教师却没有能力去组织、引导和调控,课堂教学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在三维目标中,将“知识技能“放在第一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更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在主体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以期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尤其当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使用,多彩灵动的画面,唤起学生视觉听觉神经,而这种多媒体的应用,往往让学生产生对多彩课件的盲目崇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发言等行为也流于形式;再由于教师拿捏不好,一堂课下来,该掌握的知识反而没有掌握,讨论的却是偏离所要学的知识,这不仅打乱了教师正常的教学计划,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结果,学生自身也掌握不了应有的知识技能。
“三有课堂”一一教学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改革,即教师、教材、教法改革。
一、有趣一一走近学生,活化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乐观、开朗的性格是创造教学幽默的基础。
教育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的,教师要用知识启迪学生的心灵,用情感诉诸人的情感。
所以,教师要时时处处表现出乐观向上、热情奔放的精神面貌。
只有这样,教学中才能用幽默的语言、表情、动作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实现教学目的。
有趣,并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哈哈大笑,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在打造有趣课堂时,提出可因课制宜,探求“动手研究”,分级活化课堂,崇尚个性抒发,真正落实“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
通过“三有课堂”教学方案的制定,可以在课堂上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教学互动,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二、有效一一把每个环节做精做细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如何让这短短的四十分钟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是一节课的成败的关键。
在教学中,经常问自己三个问题:教什么?怎样教?教得怎样?看似简单的三个问题,恰恰揭示了有效教学的本质。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始终要做到“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
”在备课时,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与预设特别重要。
一方面,课堂教学目标要包含教学内容的掌握,要以学生的学习现状为基础,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成为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桃子。
另一方面,课堂教学目标还要包含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虽然这样的目标很难具体化,但对于教师来说,可以有一个大致的规划,毕竟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三、有用一一从读懂学生开始让学生明白你教的、他们学的是有用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读懂学生,了解学生。
序者,秩序也,就是“有条理,不混乱”。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有效教学
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任务已不是“授之与鱼”,而是“授之与渔”,在此学生的由过去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服从者转变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有强烈求知欲的探索者。
学生角色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发挥其主体作用。
但很多长期从事历史教学的老教师,固守于自己的教学习惯,往往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从而使自己的教学陷于一种机械和呆板中”①。
但我们又如何打破自己陈旧的教学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教学效率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以趣取胜
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
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则是首选的法宝。
以高中历史为例,我在进行必修2《古代商业城市》时,为了突破一个重点和难点——新政的内容,向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假如你乘坐时空穿梭机,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都长安的家里。
晚上你饿了,想去隔壁的餐馆吃点宵夜可不可以呢?为什么?学生讨论热烈,争得面红耳赤,最终达成了共识——不行,因为唐朝实行严格的市坊制度,餐馆不可能开在住宅区,只能开在专门的“市”里,要吃宵夜,只好到离家较远的“市”里解决。
又比如在进行高中历
史必修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我设计了一个情景:“如果一个人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走了邻人的钱财。
假如你们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派出的代表,面对窃贼,你们会主张如何处理”?学生代表们纷纷扮演不同的思想家,在趣味盎然的“判决”中,深深的理解
二、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学生被认为是知识的容器,形成了“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的专制型的教学关系,这样,教代替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爱学。
因此必须走下“专制”的神坛,真正地、平等地善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的环境,使师生形成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例如人民版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课,在讲辛亥革命的评价时,进行质疑。
有些学者认为: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成攻了,有人认为失败了,你怎么评价?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赞赏或肯定的目光,尊重学生,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来分析问题,自身的价值得到肯定,尊严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信心倍增,从爱学到会学,主动探求知识。
在课堂内创造一种平等的民主氛围,这样的氛围,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通过教室环境和教学气氛的改善,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教学的紧张感,能够放松地自然而然地
参与教学,改变过去被动听课的状态。
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神秘感,拉近距离,使学生充满自信。
教师还可以离开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或者让学生讲,坐到学生位子上,进行角色互换,给学生一种宽松的环境。
在与学生每日的接触中,教师应注意自身角色的调整,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和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打破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言堂”的“专制”现象,实现教学的民主化。
教学民主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丽折射。
在教师眼中,学生不应只是教育对象,而更应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主体,是未来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和诗人,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和创造者。
他们在向教师学习新知,又在调动自己的潜能思考、质疑、解难、创造。
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始终处于活跃的发展状态。
他们需要一定的指导,是教师服务的主体,又是教师最理想的合作伙伴。
三、树立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重视问题情境,是因为它符合中学生本来就有的学习心理特征—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渴望发现。
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解决他们心中的各种疑问,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所在。
所以,历史教师要采用各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直接用教材中的思考练习题,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历史教材每课正文前都有“探究的主要问题”。
但有的思考题并不适应学生的层次,所以教师要另谋良策。
笔者所用的方法就是在讲每一课的前一天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学案”,在“学案”上,写出难度适合的、围绕
重点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或者在“学案”上给出一个板块:质疑天地,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上课时学生口述出来,教师鼓励其它学生回答,然后再予以补充、总结。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
“有了问题意识,就能够自主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且就此进行探究,这样学生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自主学悄。
学生才能既学习到知识,更真正学习到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②
四、让学生角色体验,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让学行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经常处在既紧张又快乐的情绪中,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让学生有准备地、或即兴“扮演”一些历史人物,如在学秦的“郡县制”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扮秦始皇、李斯、王绾三人进行朝议。
这样设身处地地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投入地进行思维。
通过讨论,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并活跃了课堂气氛。
再如学习《罗斯福新政》时,为了学生更容易掌握新政的内容,可以这样设:“假如你们是罗斯福的智囊团,请你们为总统出谋划策”,让学生分别扮演银行部长,农业部长,工业部长,社会保障部长。
通过角色让学生亲身体验。
这样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感受成功的喜悦,激起不断追求新知识欲望,增强学习的信心。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他们对环境有很高的感受力,往往能觉察到别人忽略的事情而且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评鉴力以及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高中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些思维特点,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
>所强调的历史教育目的:“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
”③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生能经常运用思辨学习法来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造一个思辨的课堂,拓展思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课堂教学体现创新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确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善教者,授人以渔。
教是为了不教,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良好的迁移能力是生成创新能力的基础。
总之,历史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我们会在今后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仅要做到有效地“教”,更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让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越来越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