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路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26.36 KB
- 文档页数:1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的突出困难和
问题分析
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产业上下游及配套设施不健全。
产业的配套性已经成为投资商衡量当地投资环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县产业园区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部分产业无上游产业支撑,也没有下游就近销售渠道,加上配套产业不健全,导致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困难。
如:贵州顺立达纺织有限公司生产的坯布仅为纺织行业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上游原料线锭生产基地和下游印染工序均在东部沿海地区,导致产业生存发展存在问题。
2.承接产业转移成本过高。
产业转移企业外购配件的运输成本在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中占了很大比重,贵州处于中国西南内陆省份,东部地区大部分产业需对外出口,虽然贵州对外交通设施日益改善,但廉价的海运、河运基本未享受,物流运输成本相对东部较高,抵消了转移过来后在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优势,客观上构成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阻力。
3.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健全。
产业园区在污水处理、供电、供热、网管、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和生产服务方面的配套条件未达到承接产业转移的要求,使产业转移严重受限。
配套政策优惠不到位,影响东部产业转移的投资环境。
如产业园区部分企业对于出口退税政策条件掌握
- 1 -
不清,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和销售。
二、意见和建议
建议国家进一步给予贵州省深化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更多政策支撑,大力支持贵州省承接东部全产业链转移力度。
- 2 -。
关于承接产业梯度转移途径思考产业梯度转移是指将产业从发达地区转移到相对落后的地区,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个途径。
首先,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是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途径。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能够提供高速、便捷、可靠的运输和通信条件,降低产业转移的成本。
同时,还需要建设先进的能源供应系统,提供充足的电力、燃气等供应,确保工业生产的正常运行。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能够吸引投资,还能够提升当地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其次,培育高素质人才是实现产业梯度转移的必要途径。
高素质的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够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支持。
因此,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人才的素质。
此外,还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引进人才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来到产业转移地区,推动其转型升级。
第三,加大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途径。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能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政府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设立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基金,吸引科研人员和企业共同参与科技创新。
此外,还可以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结合,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转移,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第四,优化营商环境是吸引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途径。
营商环境是影响企业投资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加大力度,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降低企业办理手续的成本和时间。
同时,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法治化水平,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法律环境。
此外,还需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推动政府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
最后,加强区域协同是实现产业梯度转移的有效途径。
区域协同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产业园区、经济合作区等集聚区,吸引不同产业的企业入驻,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服务。
同时,还可以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分享各自的经验和资源,在区域间形成产业链、供应链的整合。
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吴海文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6期吴海文(湖南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湖南永州 425100)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加工贸易转移升级”,目的是提高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还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想观念落后,行政办事效率不高,人才难进,进来了却留不住。
对此,提出如下对策:中西部要转变思想观念、政府部门要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要惜才留人,从而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及对策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1)10-0059-02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加工贸易转移升级”,目的是提高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缩小东、中、西部差距,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点鲜明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局。
全国各地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结合本地区特点紧锣密鼓地开展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部署,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但要将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工作进一步深入下去,还需要正视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有的问题还表现得很突出,如中西部地区思想观念落后,行政办事效率不高,人才难进,进来了却留不住。
这些问题与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扎根不太适应,中西部地区如何承接产业转移又怎样让沿海地区的产业在中西部地区扎根、开花、结果,必须要解决如下几个关键问题:一、中西部地区要转变思想观念承接产业转移本来是使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逐步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是,一种产业在东部地区能得到较快发展而在中西部地区却遭拒绝或停滞、萎缩,主要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落后。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观念落后就导致内心有抵触情绪,行动迟缓。
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困境与出路摘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是西部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但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生态困境。
其中,既有产业转移规律所致的客观原因,也有西部地区生态意识缺失的主观原因。
因此,必须从国家层面统筹管理国内产业转移,同时西部地区要做好生态规划,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建立和完善技术承接机制等。
关键词:产业转移;西部地区;生态困境;循环经济中图分类号:F1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7-0065-04西部地区有12个省(市、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占总人口的23%,总人口数量接近3个亿,但经济总量小,农村人口多,人均收入很低。
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均GDP分别为21081元、31469元、12999元,西部地区人均GDP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而且差距还在拉大。
有学者认为,从发展趋势看,在2010年至2020年东部与西部地区间人均GDP的绝对差距还不可能出现逐步缩小的趋势,相对差距仍将会继续扩大。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就在于工业化程度不高,工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拉动力不强;西部地区突破发展的希望和潜力就在于加快工业化进程,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
因此,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是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选择。
但是,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生态困境。
而西部又是我国生态安全保护的重要屏障。
只有认真研究这一困境的形成原因并提出可行的破解之策,才能最终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
一、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困境(一)生态环境的可承载力低下是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短板”由于历史和现实、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已十分恶劣。
在历史上,西部地区曾有许多“富庶”之地,牛羊成群、河清草茂,如楼兰古国等。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对策研究【摘要】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该省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本文从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不平衡的原因,包括资源禀赋、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等方面。
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拓展优势产业等方面。
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大对落后地区支持力度、推动跨区域合作等措施。
总结反思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展望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为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分析、对策建议、政策建议、实施路径、反思、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资源丰富的省份。
近年来,贵州省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完善等方面。
这种不平衡发展现象,不仅影响了各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制约了贵州省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存在,既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短板,也是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对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仅仅停留在发现问题阶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本研究旨在探讨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推动贵州省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贵州省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及东部发达地区。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研究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对于推动贵州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可以帮助深化对贵州省经济结构的认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制定相应政策提供理论支撑。
贵州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风险与对策研究【摘要】当前,我国东部发达地区进入产业升级阶段,部分技术含量低和劳动密集型等传统产业开始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
但产业的转移与承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贵州能否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来复制东部地区的成功之路,仍需要不断探索。
本文主要研究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的潜在风险及规避问题。
【关键词】产业转移;风险;对策;贵州省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实际上产业转移是一个资源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承接产业转移是一种接纳现象,这种现象对承接地来说既有积极影响,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带来消极影响。
贵州是我国一个资源性省区,拥有十分丰富的各种资源,包括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等。
这些资源优势有助于贵州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尤其是为贵州在承接资源型产业和农业产业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产业转移有利有弊,涉及因素众多,各种不确定因素使这一过程面临诸多风险。
贵州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也存在一定潜在风险,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会给贵州经济发展埋下更多隐患。
正确认识贵州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风险,并有效的采取措施规避风险会对实现贵州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贵州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风险1.生态承载力下降贵州省自然资源丰富,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有过度依赖资源的危险。
一方面,人们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维定式,贵州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可能会大打资源牌,致使资源过度被开发,破坏生态原有承载力;另一方面,进入贵州省的东部资本和产业实体,许多都看中贵州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
这样一来,随着东部企业的投资和产业西移的加速,贵州省经济的自然资源依存特征会越来越突出。
一旦资源衰竭或替代品出现,贵州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可能会消失,贵州的经济增长很有可能迅速下滑。
黔中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黔中经济区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布局的“重点经济区”,也即将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承接产业转移是黔中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文分析了黔中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及现状,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黔中经济区,产业转移,政策1研究背景贵州省委十届九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加强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明确将按照以贵阳为中心、迅速培育黔中经济区的原则不断优化城镇发展布局;2010年7月5日到6日在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黔中经济区已被列为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布局的“重点经济区”,国家“十二五”规划也已将黔中经济区列入安排部署。
2010年10月26日,贵州省第一次工业发展大会作出了“工业强省”战略抉择,黔中经济区作为贵州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工业强省中发挥着带动性的作用,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发2号文件明确指出建设以贵阳—安顺为核心,以遵义、毕节、都匀、凯里等城市为支撑的黔中经济区。
推进贵阳—安顺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贵安新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2基本概念2.1黔中经济区黔中经济区包括贵阳市全部和遵义市、安顺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部分地区,划分为:贵阳环城高速公路以内的核心圈,距贵阳环城高速50公里以内的带动圈,距贵阳环城高速约100公里的辐射圈,包括贵阳城市经济圈及其周边区域28个市县区。
2.2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地区的企业顺应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移动的现象。
3黔中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必要性3.1是打造黔中区域增长极的迫切要求2010年黔中经济区就已经被列为西部大开发布局的重点经济区,也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意在将其打造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承接产业转移是黔中经济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12.20•【字号】黔府发[2010]25号•【施行日期】2010.12.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意见(黔府发〔2010〕25号)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我省能源、矿产、生物、旅游、文化、劳动力等资源丰富,随着交通等基础条件的不断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日益显现。
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是我省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比较优势,有效参与国际国内分工、迅速壮大产业规模、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抓手。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精神,积极承接国内外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禀赋为基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创新机制体制为动力,更加注重优化承接环境,提高配套服务水平;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更加注重资源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融合;更加注重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把我省建设成为优势产业突出、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良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承接基地,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内陆省份承接产业转移实证分析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内陆省份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对于优化全国产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对内陆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证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一、产业转移背景与趋势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大量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内陆省份转移。
与此同时,内陆省份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积极吸引东部产业转移,呈现出明显的承接态势。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财税优惠、补贴、土地供应等,为内陆省份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同时,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入推进,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为内陆省份提供了更多的政策红利。
三、承接产业类型与转移路径内陆省份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主要倾向于吸纳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环保友好型产业。
转移路径上,既有直接招商引进东部企业的模式,也有通过园区建设、产业链配套等方式,引导产业有序迁移。
四、产业转移对内陆省份经济的影响产业转移对内陆省份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税收增长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产业转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内陆省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何避免陷入“污染天堂”陷阱,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内陆省份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产业转移中的挑战与应对内陆省份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落后、人才短缺、环保压力增大等。
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内陆省份应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级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环保监管,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同时通过深化,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
六、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诸如湖南、安徽、江西等地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涌现了一批成功案例,如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等,它们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产业链培育等方式,成功实现了产业转移的顺利承接,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珠三角产业转移趋势分析珠三角是中国南部一个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地区,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三角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和劳动力。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珠三角的产业转移趋势愈发显露出来。
首先,人力成本上升是导致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珠三角地区劳动力供应饱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
相比之下,中国其他地区,如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具有更低的人力资源成本,因此逐渐吸引了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迁移。
其次,环境压力也是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推动因素。
长期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大规模工业生产和城市化建设给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和资源紧张的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开始推动将污染产业转移到相对不受污染的地区。
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加大了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压力。
第三,全球产业转移大趋势也对珠三角产业转移起到推动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优化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中国的低成本制造优势逐渐减弱,许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亚洲其他国家转移,如东南亚和印度。
与此同时,一些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正不断向中国内陆地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以追求更低的制造成本和更好的市场接近度。
同时,中国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上的政策导向也推动了珠三角产业转移。
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由过于依赖投资和制造业推动的模式,向以内需驱动和创新驱动为主的新模式转变。
为了吸引优质的投资和推动技术创新,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
这些政策的实施,也加速了珠三角传统产业的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然而,珠三角产业转移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珠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集聚和人才优势依然存在,这使得一些产业仍然在该地区保持竞争力。
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背景介绍
二、问题分析
2.1 产业结构单一问题
2.2 缺乏高端技术人才问题
2.3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
2.4 地域交通不便问题
三、对策建议
3.1 多元化产业转移
3.2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3.3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3.4 推进交通互联互通
3.5 制定优惠政策
四、案例分析
4.1 成功案例一:重庆市
4.2 成功案例二:陕西省
五、结论
总体而言,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缺乏高端技术人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地域交通不便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多元化产业转移、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交通互联互通以及制定优惠政策等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成功案例可以发现,有效的措施和政策可以促进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助力经济发展。
希望我国西部地区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应对问题,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贵州承接东部汽车产业转移的路径和策略探析□刘艺(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01摘要: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贵州逐渐成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在承接东部汽车产业转移过程中,如何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汽车工业,成为贵州汽车产业发展的首要目标。
通过分析贵州的地理区位、市场、成本和政策优势,在借鉴传统的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基础上,提出了贵州汽车产业发展的路径,并对实施这一路径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探析。
关键词:汽车工业;路径;产业转移;策略中图分类号:F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644(201105-0179-04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客观上存在东、中、西部三大产业结构梯度特征,产业发展也存在梯度差异。
为实现贵州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跨越式的发展,在“十一五”和“十二五”交替的关键时刻,贵州省提出了“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
汽车工业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龙头工业,在促进支柱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其他相关工业的发展,对其他配套工业的发展有着强大的带动作用。
据统计,汽车工业为其他配套工业创造的经济效益达到2.5倍以上。
[1]良好的政策环境、显著的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将越来越吸引东部地区汽车产业的转移,贵州将逐渐成为承接东部汽车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如何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更好更快地发展贵州汽车产业,为贵州工业的发展打造良好的契机,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一、贵州承接东部汽车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一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条件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东连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处于中国西南地区连接发达的华南地区的前沿,作为西南南下出海的交通枢纽,辐射整个西南地区。
铁路交通方面,黔桂、贵昆、川黔、湘黔线在这里交汇,号称西南的“铁十字架”。
近年来新建的株六复线、内昆、水柏线、隆黄线和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已经投入运营,投资总额700多亿元的贵阳到广州的快速铁路,贵阳至长沙、昆明、重庆、成都的快速铁路也正在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