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CI模型的合作创新知识运作机理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51.70 KB
- 文档页数:4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知识转移模型(SECI)在学科馆员知识服务中的应用青岛滨海学院 王凌默 魏祥艳摘 要:现阶段绝大部分图书馆现行的知识管理模式远不能适应时代进步,严重制约了图书馆知识的发展和进步。
学科馆员服务是图书馆学科化,知识化服务的必然要求。
本文尝试利用 SECI 知识转化模型,实现学科馆 员内部知识转化,改善学科馆员知识服务行为。
有助于提高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层次,为学科服务建设奠 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关键词:学科馆员 SECI模型 知识服务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6-0232在现代图书馆建设中,首当其冲的是学科馆员队伍建设。
学科馆员制度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国的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有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在今天互联网时代,各高校图书馆对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也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
SECI是日本学者对知识创造和知识管理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认识。
知识转移模型(SECI)在学科馆员中的知识服务,是适用于学科馆员发展的路线,利用SECI理论知识来指导学科馆员知识服务应用。
通过知网检索发现学科馆员方面的文章比较多,但是与SECI相结合的文章较少。
在知网中用高级检索主题词为SECI 并含学科馆员去检索时,发现仅有一篇。
在以检索词为SECI并含图书馆去检索时相结合的文章也仅有十几篇说明研究的少,这正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背景SECI模型的最初原型是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弘高(Hirotaka Takeuchi)于1995年在他们合作的《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中提出。
野中郁次郎将企业知识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类。
野中认为在企业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
知识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 (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和内部升华 (Internalization),即著名的SECI模型。
SECI模型的电子商务企业知识创新21世纪电子商务已经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未来商务发展的大势所趋,如何将网络信息技术与知识管理融合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结合野中郁次郎教授的SECI的知识管理模型,提出了电子商务企业用户的知识创新模型,认为交易过程中存在着知识的流动,电子商务企业借此可以有效的获取用户的需求,然后围绕需求打造核心产品,培养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
一、 SECI模型概述SECI模型的最初原型是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于1995年在他们合作的《创新求胜》一书中提出。
2000年野中郁次郎教授的新著作《实现知识创新》中对自身的理论进行了扩展,使得这一理论框架更加完善,具有更普遍的实用性。
1.SECI模型的基本内涵。
SECI模型旨在探讨知识管理的系列问题,重点对知识创新及实践应用进行了详尽描写和全面论述,对社会组织中的知识管理架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总结。
模型内容简述如下:一个动态交互:知识转移;两种知识形式:显性和隐性知识;三个知识聚合层次:个人、小组、组织;四个知识创造过程: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
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可以有隐性和显性之分,它们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换,转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
知识转化有四种模式: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1)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社会化是指个体之间分享经验的过程,一个人可以不通过正规化的语言直接从其他人那里获取隐性知识。
人们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在于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
企业的入职培训就是利用这种方式来实现知识转换的。
而在互联网时代,隐性知识的获取已经不仅限于线下的经验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手段,例如平时的微信、QQ聊天。
(2)外部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外部化是挖掘隐性知识并把它发展为显性概念的过程。
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知识创新过程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会运用一系列的方法,注入隐喻、类比、假设和模型。
SECI知识创造模型在《成本会计学》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探讨了SECI知识创造模型在《成本会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介绍了SECI模型的基本概念,然后重点分析了其在成本会计学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包括知识社区的构建和知识转移机制。
通过案例分析,阐明了SECI模型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性。
总结了成本会计学教学的优化效果和SECI模型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成本会计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知识的创造和共享,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关键词】SECI知识创造模型、成本会计学、教学应用、知识社区、知识转移机制、案例分析、教学优化、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管理已经成为组织发展和竞争力的关键。
而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之一,知识创造在组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SECI知识创造模型是非常著名的知识管理理论之一,提出了四种知识转化的方法,即社会化、外化、组织化和内化,为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和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框架。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业对于成本控制和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而成本会计学作为管理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关注企业内部成本的计算、分析和控制。
在成本会计学的教学中,如何引入知识管理理论,如SECI知识创造模型,将成本管理与知识管理有效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SECI知识创造模型在《成本会计学》教学中的应用,从知识社区的构建、知识转移机制到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如何通过SECI模型的理念和方法,来优化成本会计学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应用能力,为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培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2. 正文2.1 SECI知识创造模型概述SECI知识创造模型是由日本学者非桥康雄提出的一种知识管理理论,是指知识在组织内部传递和共享的过程。
知识转化过程的SECI模型:社会化、外部化、联合化和内部化学问管理的对象就是学问,学问可以分为显性学问(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学问(Tacit knowledge)两种类型,因此我们认为,学问管理的内容应当包括对显性学问的管理、对隐性学问的管理,以及对两种类型学问的转化过程的管理这三个方面。
(1)显性学问。
我们将通常能够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加以表述的学问称为显性学问。
显性学问是客观有形的,能够用肯定的信息化形式表达或进行编码,因此,这类学问能够便利地在人们之间进行沟通和传递。
对显性学问的管理往往体现为对学问本身的管理。
(2)隐性学问。
在行动中所蕴含的未被表述出来的学问,称为隐性学问。
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学问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学问,难以规范化,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它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价值观等,因此不易在人们之间进行沟通与传递。
由于隐性学问是存在个人头脑中的,它的主要载体是个人,不能通过正规的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形式)进行传递,因此,对隐性学问的管理主要体现为对人的管理。
(3)学问转化过程。
对显性学问和隐性学问之间变化的管理体现为学问转化模式的建立,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了SECI模型,即社会化、外部化、联合化和内部化,说明白显性学问和隐性学问这两类学问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社会化指的是通过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实现由隐性学问向隐性学问的转化。
主要通过观看、仿照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学问得以传递。
它是一个通过共享经受建立隐性学问的过程,而猎取隐性学问的关键是通过观看、仿照和实践,而不是语言。
学徒制就是一种个人间共享隐性学问的典型形式。
外部化指的是隐性学问向显性学问的转化,例如清楚地表述最佳实践。
它是一个将隐性学问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楚表达的过程,将其转化为别人简单理解的形式,其转化手法有隐喻、类比、概念和模型等。
这是学问制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基于 SECI模型的研究摘要:本文以数字化转型为自变量,对数字化转型是否以及如何通过知识创造影响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引出企业文化作为调节变量,提出了相关的关系假设,并基于此构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指出企业需要通过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来提升知识创造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绩效。
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影响,知识创造在此过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同时企业文化正向调节数字化转型、知识创造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知识创造能力企业文化创新绩效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一、引言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21世纪,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而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作为创新的主体,更应该通过增强其开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的途径,打造知名品牌才能保障企业的长久发展。
创新绩效被广泛认为是影响企业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动力。
基于此,本文以企业微观层面为切入点,聚焦于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行为,基于SECI模型知识创造能力为中介,由企业文化为调节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以来探讨参与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试图解释企业之间创新绩效差异的缘由及其绩效增进路径,所剖析的研究问题包括:(1)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联盟绩效的影响;(2)知识创造能力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3)知识创造能力在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所发挥的作用;(4)企业文化对上述关系的影响机制;在实践上可以为正在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提供相关的指导,并为企业绩效管理提升提供相关借鉴。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一) 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绩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想要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依靠创新的力量。
通过对创新绩效相关概念及衡量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日益重要的作用,创新绩效成为企业绩效情况的重要反映,创新绩效对企业绩效的持续发展能力和战略发展能力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利用知识创造和应用的SECI模型,论述企业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的过程和基本方法。
SECI模型的概念SECI知识转化模型是日本的野中郁次郎在其1995年发表的《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来的,用于论述企业管理和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企业管理和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显性知识主要是指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的可文本化的知识。
例如,企业管理过程中确定的各种文件内容。
确定的企业的规章制度都可以看作是显性知识。
在企业管理和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主要是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诀窍”等或与之相类似的,如一句中国古话概括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类的知识。
例如在创业阶段的企业与形成稳定业务规章制度的企业的文化氛围是明显不同的。
又如长期在一起工作的同事之间能够形成一定的默契,这种默契甚至可以达到只需一个眼神就可以意会到对方意思的效果。
SECI知识转化模型中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结合(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如下图所示:其中,社会化是指,通过共同活动或实际接触实现隐性知识在个人之间的共享;外化是指,隐性知识转化为公开的、易于理解的显性知识;结合是指,显性知识向更加复杂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转化,即显性知识通过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而进行交流、传递、系统化;内化是指,已经外化的显性知识在个人及组织范围内向隐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根植于行动、实践、流程及战略创新等活动。
在以上四种不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在群体与个人的传递方向上,社会化和外化是一个个人与个人的隐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化以及再将个体聚集的群体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因此,他们强调的是知识的创造过程。
而结合与内化则是将集体的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人的陷性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个人如何学习集体确定为文本等形式的知识,并将之融会贯通到个人的知识体系当中。
基于SECI的高校图书馆知识转化模型研究p《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全面实施,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变革与发展。
影响图书馆竞争力的因素不再局限于其资源储备能力的硬件条件,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转化与知识共享能力成为图书馆核心能力系统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如何聚集、开发并共享员馆员之间,部门之间各种知识资源,形成学习型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最终源泉。
也是提升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知识价值链的关键。
1、高校图书馆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分析SECI(Socialization Extemalization Combination Internalization)模型是著名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针对日本组织知识管理架构而提出的独特见解,对知识共享和知识管理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认识。
野中郁次郎提出,在组织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
知识转化有四种基本模式——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m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通过共同化、外化、结合、内化四种过程产生互动,这种互动的过程使得成员间的知识得以分享并间接使得成员与组织分享彼此的知识[1]。
SECI模式反映了知识转化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具体过程。
其中社会化旨在通过潜移默化的共鸣方式促进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
外化旨在默会知识向明晰知识转化的过程,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是知识共享环节的核心与重点。
组合化旨在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组合转化过程,通过显性知识之间组合化与系统化的整合达到显性知识的提升。
内化旨在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通过“汇总组合”方式产生新的显性知识被组织内部员工吸收、消化,并升华成他们自己的隐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