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反思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反思(通用10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反思篇1这是一堂失败的“五环节”发展性阅读课,让同行们见笑了。
上完课,静下心,觉得真有必要对这堂课作一个深刻的自我反省。
对这次赛课,态度不端正,未曾引起重视,觉得敷衍过去就算了。
就这一点就足以对我这次赛课判刑了。
作为班主任,我还常常教育我的学生,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端正态度,态度是第一位的。
然而这次,我自己却犯下这个严重的错误。
实属不该啊!首先,对文本没有进行深入地研读,以致教学目标的设定产生偏差。
正如王洲老师说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我们教师不应设置太多,一节课只需要设置一个学习目标。
对这一观点,我非常赞同,平时的教学中我都严格把握。
然而这篇《月迹》,我却没有对文本深入挖掘,设置了两个学习目标。
并且第一个目标“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现在想想才发现这对初二学生来讲显得太大,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尤贵清淡自然,平易近人。
“神聚”是指中心明确,紧凑集中。
这对我们的学生来讲可能难度就增大了,自然也就难以真正地理解。
而且就这篇《月迹》来说,将此定为目标的确是偏离了文章的重心。
其次,“探究展示案”中问题2(勾画出文中体现月亮好的句子,并思考:这些句子说明月亮代表着什么?流露出孩子们什么样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是?)的设置欠妥。
这一问题是根据学习目标二设定的,也就是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作者流露的情感,以及对当代中学生的启示。
现在想想才发现,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紧紧抓住文章的重心,即孩子们“寻月”这个线索,怎么寻,在谁的引导下寻,在哪里寻到的,为什么要去寻,以及在寻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
然后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并指导学生学习从文章中寻找勾画关键词句,相信通过集合小组各成员的智慧,教学效果肯定是明显的,而且还能实现合作探究,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引导者的身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设计第1篇】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即将来临,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中秋节的习俗,关于月亮的民间传说、月球的知识等。
今天我们一起谈谈对月亮产生过的奇妙想法,发生过的和月亮有关的故事好不好?2、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贾平凹的文章《月迹》[板书课题]课件:月亮二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全文。
说一说月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默读全文,思考:孩子们在那里寻到了月亮?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板书:中堂竹窗帘儿里穿衣镜上院子里沙滩上上湾下湾3、小组交流。
对照课文,看看自己说的是否合理,并且能概括说出来。
4、全班汇报。
三抓住特点感受美丽。
理清了顺序,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月亮的特点,从而感受月亮的美丽。
1、默读全文,想一想:作为一名讲解员,你将怎样把月亮介绍给大家?你喜欢月亮,为什么?你会向讲解员提出什么问题?请标记在书上。
2、放声自由朗读全文,特别要多读读自己喜欢的句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月亮的美丽。
3、讨论课后“思考练习”看图,读课文,孩子们在那里寻到了月亮?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吗?4、全班汇报。
四、回到整体,扩展延伸。
老师小结:本次讲解我们就进行到这儿,请各位讲解员回去后,查找一下有关月亮的相关资料,明天我们接着讲解。
教学后记:第二课时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了解月亮的特点。
二、分组研讨总结观察方法。
按照空间位置变化的顺序[板书]中秋之夜“我们”在院子里听奶奶讲故事,盼望月亮出来。
“我们”盼望已久的月亮进了中堂,然后又匆匆走了。
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了进来”先后出现在全班汇报。
这些变化其实是月亮的什么的结果?三、口头、习作练习。
1、把你知道的有关月亮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2、选择自己喜欢的按一定的顺序和观察方法说一说,再写下来。
3、各组选派代表,和全班同学交流。
检查字词。
利用词语卡片认读,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说清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月迹》教案设计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书包范文为大家带来了《月迹》教案设计4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一些帮助。
篇一:《月迹》学案篇一一、课前预习1、简介作者2、给加点生字词注音倏忽()锨刃()袅袅()粗糙()面面相觑()嫉妒()()掬着沙()踪迹()争执()酥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2、请同学们讨论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三、合作探究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为什么?2、孩子们由“不满足”到“满足”,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这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3、如何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吗?”4、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公开课教案19《月迹》教案设计:姜堰市张甸初级中学七年级备课组授课者:顾琴芬教学目标⒈知识与技能了解月亮的别称;掌握有关月亮的古诗句。
⒉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的行文线索,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净化心灵。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2.难点: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夜晚,一轮明月肆意的洒下皎洁的清辉,激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这悠悠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种种情思,留下了许多的名篇佳作。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熟知的咏月诗句……这些咏月诗文,或抒羁旅怀乡之情;或写睹月思人之意;或感人生短促、时光流逝,真是丰富多彩,以至于后人望月而兴叹,不敢随便再写这意蕴无穷的月。
然而贾平凹却另辟蹊径——写月迹。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当代作家贾平凹(wā)先生的《月迹》,追寻作者笔下月的踪迹,感受他笔下月亮的独特魅力以及所寄寓的独特感情。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第【1】篇〗文本分析:这篇散文描写了作家贾平凹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
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
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把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
在学生读顺读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表达的作家对生活、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进而联系实际体会对美好的事物的发现都源于生活,源于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悄、累、袅”等个生字(包括个多音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4.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课时安排: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歌曲《童年》,引导学生感悟童年的美好,引出本文内容。
导语: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唱出了我们内心的欢悦;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我们人生的斑斓!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园,她记载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闪烁着童心孕育的梦幻之光。
这节课上,就让我们睁大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当代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感受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七年级语文《月迹》教学反思(精选5篇)七年级语文《月迹》教学反思篇一《月迹》这篇课文表达的是作家对生活,对美较为深沉的理解和感悟,以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一定要找到学生能够普遍接受的突破口。
我觉得这节课能成功完成,就是选对了突破口。
现总结如下:突破口一:多媒体的有效运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最大的亮点在于音频的插入和系列月图的展示。
课堂一开始有一段音频的播放,设置了“闭起眼睛边听边想”的情境,既营造了浪漫的氛围,又能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好了基础。
接下来系列月图的展示则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课堂的距离,用最直观的手段让学生感受美并借用前人的诗句表达美。
这个步骤的设置既是为课堂中的“寻美”张本,更是“抒美”环节的引子。
“抒美”环节中的月图展示既是对整个课堂的延伸,更是学生美好感受的自然升华。
整个课堂在美的情境中开始,在美的感染下结束,这与多媒体手段的有效运用是分不开的。
突破口二:问题的层次性探究。
《月迹》这篇课文表达的情感是深沉内敛的,在教学中不需要让学生全都理解,学生能理解多少是多少,关键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谈出自己的见解,同时能倾听别人的`发言,从中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思想。
为了让学生迸发出思想的火花,问题的设置就要循序渐进,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有效的思维。
例如,在组织学生探讨“拥有月亮就是拥有美”这个问题上,选择了六句话作为探讨的重点。
这六句话可以分为三个层次:AB两句为第一层次,是浅层次地认识美;CD两句为第二层次,为较深层次地追寻美;EF两句为第三层次,是深层次地发现美和创造美。
问题层次分明,感悟由浅入深,学生各抒己见,谈及各自的理解,不乏妙语神思,令人惊叹。
另外,在写的训练上,也要注重层次性。
在“抒月”的环节中,先说“月亮是什么”,再写对月亮的热爱,并有老师的范例引路,“抒月”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抓住了突破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月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
在课文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
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
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童年的生活和感受是深藏在人们心中无尽的宝藏,也是流淌在生命长河中不竭的源泉。
初一学生刚告别童年生活,对“童年”这类话题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
《月迹》一课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品味学习课文优美而含蓄的语言外,更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家笔下童年的情趣,引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借助注释、字词典阅读课文,引导他们置身阅读情境,联系自己童年生活中有价值的事情,展开联想,并因势利导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语句,揣摩表达意义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二、了解作者三、整体感知四、深入研讨五、课外探究六、布置作业七、课堂小结1.导语:月亮一直是我们的话题,无论是在古人的吟诵中,还是在今人的赞叹中,她总是充满着神秘,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引导学生回忆和背诵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续导:今天,我们将随着贾平凹去追寻月的足迹,看看你能从这篇散文中获得哪些认识。
1.学生通过查找的资料,对作者贾平凹进行介绍认识。
(教师可进行补充说明)2.检查字词。
引导: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有一条线索将文章材料组织起来,学生自由讨论并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3 《月迹》教案+反思(1课时7页)一. 教材分析《月迹》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描绘了作者童年时跟随父亲在农村生活的情景,通过描写月亮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概括。
但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在朗读和表达能力方面存在差异,需要教师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概括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作者情感,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作者情感。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音韵美,提高朗读能力。
3.讨论教学法: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录音,用于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2.准备相关图片,用于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象。
3.准备讨论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象。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月亮”、“思念”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担任“小老师”,负责带领组内成员朗读课文。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月迹》的基本情节和意境;2)明确诗歌的主题和审美意义;3)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2.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月迹》;2)认识诗歌的主题和审美意义。
3.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情节和意境;2)分析诗歌的主题和审美意义。
4. 教学方法:1)朗读古诗《月迹》;2)聆听诗歌音乐,启迪情感;3)美术课联动教学,让学生用画笔表现诗歌的情境和意境;4)学生合作,讨论诗歌的意义和美。
5. 教学过程:1)热身启动:(5分钟)教师以“月亮”为主题,引导学生讲述对月亮的印象和喜爱之处,并播放与“月亮”相关的音乐。
2)探究诗歌:(25分钟)(1)教师先朗读古诗《月迹》,然后请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和情感。
(2)学生合作阅读《月迹》,共同探究诗歌的情节和意境。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帮助,例如词语解释、难句讲解等。
(3)学生聆听诗歌音乐,感受音乐和诗歌融合的美妙。
(4)学生用画笔表现诗歌的情境和意境,例如月光洒满大地,孤独的船夫在月下吟唱等。
每位学生都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3)总结讲解:(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就诗歌的情节、意境及主题进行梳理和总结,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的审美意义。
4)拉练拓展:(1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诗歌相关的拓展内容,例如赏析其他古诗,听取古风音乐等,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感悟和升华自己的情感和审美。
二、教学反思古诗《月迹》是一首优美的诗歌,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并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我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如音乐、画册等,让学生既感受到了诗歌融入音乐的美妙,又可以自由表达诗歌的情境和意境。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第【1】篇〗文本说明:《月迹》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4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所处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本文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散文,以孩童的心态和目光描绘了中秋之月迹,含蓄地告诉我们: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你努力去追寻,就能得到它。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2.感情朗读有趣的语段,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流程:一、对话准备,初识“月迹”1. 板书课题月迹是什么意思?2. 简介作者贾平凹,当代著名作家。
二、读为基础,寻找“月迹”1.请默读一遍课文,圈画出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竹窗帘儿里、穿衣镜上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河水里、眼睛里纵观全文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呢?作者又是怎么描写月迹的呢?板书:中堂月——院中月——河边月三、生本对话,探究“月迹”1.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一读: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二找:画出你认为有趣的句子;三交流:和同学说说读后的感受。
2.交流动态描写。
(课件出示)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做批注。
有感情朗读。
板书:动态3.回顾朗读《鸟的天堂》中动态和静态描写的语段。
4.交流静态描写(课件出示)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板书:静态5.拓展阅读(1)赏读老舍《草原》节选。
(2)赏读巴金《海上日出》节选。
6.读写结合(课件出示)例:妙极了,我在水盆儿里找到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第1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与其他孩子追寻月亮足迹的过程,作者描写了在自己童年时代一段极其美好的往事,在中秋之夜,一群孩子为了寻找月亮从堂屋追到院子里,从院子里又追到河滩上,表现出一种孩子的童真以及作者充满童趣的童年。
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认读本课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孩子们在追寻月迹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的变化。
3.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在生活中能发现美好的事物,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重要语句的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好事物的情怀。
三、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关于月亮的诗句吗?对,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等。
那同学们觉得月光美不美呢?让我们看一看文章中的月光美不美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月亮的。
学生齐读课题。
(板书标题)(二)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2.再读课文,思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确:通过山村儿童追月迹的故事,体现了中秋月夜月亮的淡雅,说明了孩子们对于中秋月亮的喜爱,同时也说明孩子具有高超的创造力。
孩子们在追寻月亮之前十分的盼望月亮的到来,月亮来到之后开始去寻找月亮,在找到之后开始欣赏月亮。
(板书:盼月、寻月、赏月)(三)深入研读1.孩子们都分别在哪里追寻月亮?明确:在院子里,在河中,在沙滩上。
(板书:院子、河中、沙滩) 2.在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变化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呢?明确:“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
”这句话写出了孩子们看到月亮走了表现出来的失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出“月迹”二、走近文本,感知“月迹”1.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仔细听,完成三个任务:⑴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的踪迹?请勾画出来。
⑵地方不同,月亮的特点不同,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有什么变化?⑶请在自己有疑问的地方,标上“?”。
2.师生交流。
明确:⑴孩子们在“镜中——院中——杯中——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河中——眼瞳中”寻到了月亮。
边交流,教师边随机引导学生勾画课本每页右侧的赏析文字,明确写作思路: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或概括为:盼月——看月——寻月——议月。
(只要扣住内容,其他概括方式亦可。
)⑵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梳理出在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
(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自圆其说即可。
)三、与文对话,品味“月迹”1.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你最喜欢的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为使成果交流时不走乱步子,教师可提示学生按一定的思路赏析,如可以注重于品“月迹”,遵循“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中见月—河滩议月”的次序,找一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或者注重于品孩子们因月亮而变化的“心迹”,寻找孩子们“期待—失望—羡慕—小心—惊喜—甜蜜”等心情变化的过程,找一找能表现童真童趣的句子,并赏析。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月迹》教学反思《月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
一、教学效果在本课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1、吟诵诗句,揭题激趣。
自古以来歌颂月亮的诗句举不胜举。
于是我在课前便安排学生们整理吟咏月亮的古诗句,并背诵六句以上。
所以一开始,我让学生吟诵诗句。
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吟诵得朗朗上口。
接着话锋一转,这么多诗句中有谁发现了,诗人主要抓住月亮的什么进行吟咏呢?这一深入思考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再次朗读诗句,进行进一步的思索。
学生们畅所欲言,个性感悟突显。
那么,一看题目“月迹”,你能猜出来什么呢?你猜对了吗?通过猜一猜的环节,试着引导学生从题眼入手去考虑写作材料,也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
2、自读自悟,理清脉络。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应该借用已有的能力来感受和体会。
自读环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默读课文,思考: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
学生通过交流达成共识,盼月、寻月、议月的线索一下子明朗了,也就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故事梗概。
3、潜心阅读,品词析句。
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全文,从字里行间去找寻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述在小组内交流。
随着交流的深入,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了一体。
孩子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情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
此环节主要聚焦两点:第一是让学生借助语言去体会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为情感的激发作好铺垫;第二是抓住两句寓意深远的话——“月亮是个好”和“天空上的印章”。
通过探究交流感受文字含着的意思,并指导读好,读出作者的心境!4、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文章中出现了两次对话,在引导理解的基础上我创设了分角色朗读的环节,意在有声有色的朗读声中将学生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再次产生共鸣,真正有效地落实朗读训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二)初读,寻月之迹1、[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
[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要求]:提炼并圈划文章相关信息。
[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三)品读,赏月之美1、[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
(交流后,PPT呈现旁批范例)[归纳明确]: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
[归纳明确]:(1)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再读,探月之喻1、[引导]: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
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
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要求]:深入思考。
[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反思第【1】篇〗【反思】一、教学设计要删繁就简。
选文章时费了一番工夫,当确定是上贾平凹的《月迹》时,心中有些不安:自己很喜欢这篇文章,有一种恬淡,干净以至纯粹的美,完全是用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去感受世界。
但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些隐晦朦胧,文章又挺长,如何在一堂课短短40分钟的时间内把这种美传达给一个13岁的孩子,让他(她)也能感受到呢?给自己创设情境,和着德彪西的《月光》,反复把文章读了几遍,冥思苦想了几天,突然又想起以前师傅们对我说的话,读完文本后想讲的东西很多,头绪也很多,不妨化散为整,化繁为简,切成几个大块来讲,一堂课就解决一两个问题,不要贪多,上课速度不要赶,不要把学生往自己设计的套子里套,关键是让学生学到东西,学到一点是一点,学到两点是两点,但是每一点都要讲透。
这时有了点灵感,想把文章分为两个大方面来讲,一是品味语言。
二是抓住关键字句和关键段落进行赏析,进而探讨文章的主旨。
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又进一步地进行了设计。
首先是品味语言。
《月迹》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是返璞归真的纯美,是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语言很简单但很多地方都很值得咀嚼玩味。
但是文章很长,如果读完课文后,请学生从头到尾一处一处找美的语言,第一时间不允许,第二容易杂乱。
这时我想到文章的线索,也就是寻找月迹的'历程是镜中院中杯中水中眼中,而眼中的月亮也是在水中这一大段里的,所以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地方的月色,找出这一大段中写月色最美的语言,一来节省时间,二来每个人负责品味的文字变少了,换句话说是变精要了,更容易把它品味透。
每个组品味时,前后左右讨论,然后每组进行汇报发言,其他组进行补充,也容易活跃课堂气氛。
语文新《课标》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了这样的思路我就进行了如下设计:分四个组(镜中、院中、杯中、水中),每组负责一个地方的月色,前后左右共同讨论,有感情地朗读,抓住关键字词,用心品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精推2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单元感知,明确学法1. 《月迹》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在这个单元中写了竹林、枫树,描绘了春日的彩霞、秋天的归雁,又或是写榕树在一天不同的时间中不同的情景,谁愿意读读前几课令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并简单说说感受?2. 动静之间各有其趣,所以编者说“四时景物皆成趣”。
月亮也是有动有静颇具情趣的。
如果请你在课题前加一个词概括课文写了什么,你会加什么词?(板书:找寻)3. 童年的贾平凹小名叫平娃,中秋的夜晚,他和伙伴们一起寻找月亮的足迹,欣赏到许多美好動人的画面。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课题上有个星号。
我们应该怎样学习略读课文呢?课题下有学习指导,哪位同学可以大声地读一读?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做好几件事?(找—体会—读)二、一找——了解月之迹1. 迅速默读课文,找月亮的足迹,找有趣的动态、静态描述,必要时可以勾画。
2. 平娃找到月亮的足迹了吗?按顺序说说。
(板书:屋里、院里、水中、眼中)3. 月亮竟有这么多,平娃真是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呀。
是谁带着他找月亮的?(奶奶)奶奶都是怎么说的呀?4. 这是一位很睿智的奶奶,每到平娃他们的寻找发生了困顿,奶奶总能三言两语引导他们,让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去找月亮。
三、二找——体会月之趣1. 月亮是美的,动静相宜,哪一段描述给你印象比较深?(按顺序交流)2. 穿衣镜上的那个月亮很有趣,这是动态还是静态的描述?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趣在何处?出场有趣:月亮怎么进来的呢?你有“溜”进什么地方的时候吗?既然是溜进来一定要动作轻盈,避免打扰人。
“悄没声儿”这个词怎么读?款款地悄没声儿溜进来,写出了月亮的动态。
(指导朗读)变化有趣:发生了哪些变化?什么叫“满盈”“亏了”?月亮的盈亏变化写得多细腻啊,月亮就像一个调皮而羞涩的孩子。
谁愿意读?(生读)这段话在朗读的时候,也与众不同,你发现了什么?你找到哪些儿化音?儿化音在北方话中比较常见,读到最后一个字时舌头很自然地打个卷就能读出这个词的韵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月亮在我国人民情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2.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3.体会一切从孩子眼中看出的意义,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教学难点: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教学流程:一.导入悠悠千古明月,牵动多少人的情思,于是就有了边关冷月、卢沟晓月、晓风残月,有了月形月影、月波月色,请同学们回忆咏月佳作。
……在这月诗月文中有一篇不得不令我们动容,那就是当代作家贾平凹的《月迹》二.整体感知1. 释题(根据预习,你认为标题是什么意思;亦可围绕课文内容对标题进行扩句,初步理解)(1)月亮运行的轨迹(2)我们找月亮的轨迹(3)月亮在我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2. 文章围绕“月”写了哪些内容?盼月寻月议月3. 重点在写什么?寻月三.精读品析1.初读课文,了解我们都在哪找到了月亮,每一次的寻得又有怎样的心理(浏览课文,划出关键词,看我们都在哪找到了月亮及每一次寻得后心理的变化)镜中看月高兴--失望院中望月惊讶--争执杯中“饮月”人人拥有河中寻月处处都有眼瞳见月竟是这么多2.对寻月我们饶有兴趣,而我们又是一群孩子,言语中充满孩子的稚气,请找出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纯真的我们,月圆之夜盼望月亮,镜中月到高兴,月去失望;院中月现兴奋争执;杯中、河中、眼中,人人有月,甚感满足。
一句“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我们仿佛感受到《蔚蓝的王国》中船随心动的惬意,月亮这样牵动人心,究竟的个什么呢?(议月部分)(1)用文中的话回答弟弟:我所要的妹妹;好我:我们按在天空的印章(2)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若问你月亮是个什么,你怎么回答(3)由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对你有何启发生活中光明美好的东西属于每个人,只要我们努力寻求,就可得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反思第1篇】1.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所以我在这节课以学习描写景物变化为主题,抓住第二自然段月亮的变化,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动词、月亮变化的形态,仔细品读,感悟作者的写法。
最后一环节还出示了一个落日的片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再巩固写法,学生写日出的片段,效果不错,本课最大的任务已落实。
2. 这篇课文的略读提示中还提出了有感情朗读的要求,学生读得还不够细腻、投入,两边都是泛泛地读,可以采用两边竞读的方式,展开朗读教学。
3. 第一次尝试新技术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兼顾两边,这两节课总体来说课堂效率不高,但是两边的学生都听得很认真,能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反思第2篇】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散文,因而重心在抓住文章主线、解读作者情感上。
本堂课的教学,抓住作者寻月的过程,让学生在反复听诵和朗诵的过程中,深切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课堂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尽可能地营造课堂气氛。
本节课实现了三维目标,达到了师生共建课堂的效果【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学反思第3篇】这是一堂失败的“五环节”发展性阅读课,让同行们见笑了。
上完课,静下心,觉得真有必要对这堂课作一个深刻的自我反省。
对这次赛课,态度不端正,未曾引起重视,觉得敷衍过去就算了。
就这一点就足以对我这次赛课判刑了。
作为班主任,我还常常教育我的学生,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端正态度,态度是第一位的。
然而这次,我自己却犯下这个严重的错误。
实属不该啊!首先,对文本没有进行深入地研读,以致教学目标的设定产生偏差。
正如王洲老师说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我们教师不应设置太多,一节课只需要设置一个学习目标。
对这一观点,我非常赞同,平时的教学中我都严格把握。
然而这篇《月迹》,我却没有对文本深入挖掘,设置了两个学习目标。
并且第一个目标“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现在想想才发现这对初二学生来讲显得太大,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尤贵清淡自然,平易近人。
《月迹》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 会认“袅、嫦”等7个生字,掌握“累”这个多音字。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划分文章的段落
3.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4.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给文章划分段落。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
感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到题目,我想起一首诗:(出示课件2)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入青云端。
这首诗是孩子们眼中的月,“白玉盘”、“瑶台镜”多么美好的比喻呀。
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
今天这篇文章也写了孩子眼中的月。
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板书:月迹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出示课件3)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解决这些生字词。
3.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生汇报学习成果
课文共分三部分:
板书:(出示课件4)
第一部分(1~2)写中秋夜晚,“我们”盼望月亮的到来。
第二部分(3~23)写“我们”到院子里观月议月、到河中寻月的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我们”在沙滩寻找月亮,并发表感慨。
三、细读,寻月之迹
1.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读文章,(出示课件5)
思考: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生总结,归纳:
中秋月夜,孩子们在庭院中、小河里寻找月迹。
2.默读课文,总结: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
生总结,归纳(出示课件6)
板书: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四、品读,赏月之美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我们先看到镜中月。
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出示课件7)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自由读课文,思考: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出示课件9)
明确:(1)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出示课件11)(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 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惹人怜惜。
五、再读,探月之喻(出示课件12)
1.精读,深入思考: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
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
在“我”和弟弟妹
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板书:寻找月亮,月亮无处不在。
2.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3.找出文中对月亮静态和动态描写的语句,并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
六、小练笔。
根据要求仿写句子。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
)
七、作业。
摘抄文中描写月亮的优美的句子进行积累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把握。
在品读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所蕴含的感情让学生来理解整个句子的内容,从而达到对整个段落的理解。
2.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初读课文这个环节,我让学生通过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从而达到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美中不足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对个别学生关注不够,希望下次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