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技术名词解释word资料10页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9
植物保护学通论第一篇:植物保护学通论植物保护学通论一.绪论(一)名词解释1.植物保护: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2.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3.有害生物:危害人类及其财产利益的生物4.植物生物灾害:有害生物严重危害人类目标植物,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而形成的灾害5.农业有害生物:危害农作物,并能造成显著经济损失的作物(二)简答1.植物保护的目的是什么?答:控制有害生物对植物的危害,避免造成生物灾害,最终提高植物生产的回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植物保护学的内容是什么?答:植物保护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应用技术,植保器材和推广技术等,主要是弄明白不同有害生物的生物特性,与环境的互作关系,发生和成灾规律,建立准确的预测预报技术以及科学,高效,安全的防治措施与合理的防治策略,并将其顺利实施(三)填空1.植物保护对象是(目标植物)2.控制有害生物危害的两类方式是(防与治)3.化学农药所造成的3R问题(农药残余,有害生物再猖獗,有害生物抗药性)4.我国植保方针是(预防为主,防大于治的方式)二植物虫害(一)名词解释1.昆虫的形态特征答:昆虫是体躯分为头,胸,腹三段,生有6足4翅的节肢动物头部着生有1个口器,1对触角,1对复眼和1—3个单眼,因此,头部是昆虫取食和感觉的中心胸部由3个体节和一个尾节组成,是昆虫运动的中心腹部一般由10个体节和一个尾节组成,是昆虫形成代谢和生殖的中心2.昆虫的口式及代表性昆虫答:下口式,蝗虫及鳞翅目的幼虫前口式,虎甲,步行草,草蛉后口式,椿象,蚜虫,蝉,叶蝉3.昆虫角的构成答:柄节,梗节,鞭节第二篇:2014年植物保护通论期末复习资料2014年植物保护通论期末复习资料(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部分1.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
《植物保护技术》书本之名词解释系列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1.脉序:翅脉的排列状况称为脉序。
2.两性生殖:需经过雌雄交配,精子与卵结合,雌虫产出受精卵,每粒卵发育成为一个子代,这种繁殖方式又称两性卵生,是昆虫繁殖后代最普遍的方式。
3.孤雌生殖(单性生殖):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偶发性的孤雌生殖,如家蚕、;经常性的孤雌生殖,如蜜蜂、蚂蚁、介壳虫、粉虱、瘿蜂、小蜂等;季节性的孤雌生殖,如寄生蜂。
)4.多胚生殖:由一个卵产生两个或更多胚胎的生殖方式,即由一个卵发育成两个到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个体,称为多胚生殖,如某些寄生蜂。
5.卵胎生:卵在母体内成熟后,留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产出幼虫或若虫的生殖方式,如蚜虫、蝇类和甲虫等。
6.孵化:胚胎发育完成以后,幼虫从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称为孵化。
7.卵期:卵从母体产下到孵化为止的一段时期,称为卵期。
8.胚胎发育:是从受精卵至孵化为幼虫(又称若虫)的发育期,又称卵内发育。
9.胚后发育:是从卵孵化后开始至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期。
10.卵孔:卵的前端有一至数个小孔,称为卵孔。
11.变态:昆虫从卵孵化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12.渐变态:其中有一类幼虫与成虫的生活环境一致,它们在外形上相似,仅仅个体大小、翅及生殖器官的发育程度不同而已,因此,这类变态又称渐变态,如蝗虫、蝽象、蚜虫。
13.半变态:另一类幼虫生活在水中,成虫陆生,其幼虫在外形上完全不同于成虫,因此又称为半变态,如蜻蜓。
14.过渐变态:还有一类幼虫与成虫的生活环境相同,外形也相似,但幼虫变成成虫前有一个不食不动,类似蛹的形态,称此类为过渐变态,如蓟马、粉虱、雄蚧。
15.蜕皮: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受到体壁的限制,必须将旧皮蜕去才能继续生长,这种现象称为蜕皮。
16.龄期:前后两次蜕皮之间的时间,称为龄期。
17.羽化:不全变态若虫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
《植物保护》一、名词解释若虫:不完全变态类昆虫的幼期,其翅和外生殖器尚未完全发育。
幼虫:全变态昆虫卵孵化后的幼期虫态,是形态发育的早期阶段,与成虫形状截然不同。
孵化:指幼虫和若虫破卵壳而出的过程化蛹:指预蛹蜕皮变为蛹的过程羽化:不完全变态的若虫和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世代重叠:指一年发生多个世代的昆虫,常出现上一个世代的虫态与下一个世代的虫态同时发生的现象。
性二型:指在雌雄异体的有性生物中,反映身体结构和功能特征的某些变量在两性之间常常出现固有的和明显的差别,使得人们能够以此为根据判断一个个体的性别的现象。
多型现象:指一种昆虫中同一个虫态有数种类型的现象。
补充营养:指那些对成虫性成熟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保护色:指具有保护作用的警戒色和信号色。
警戒色:指昆虫的鲜艳色彩或斑纹,具有使其天敌不敢贸然取食或厌恶的品质拟态:指在外形、姿态、颜色、斑纹或行为等方面模仿他种生物或非生命物体以躲避天敌的现象。
全变态:指一生中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的变态不全变态:指一生中经历卵、幼虫和成虫三个虫态的变态病症: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表现的特征病状:指植物本身表现出的各种不正常状态病原物:指能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的统称病害三角:植物、病原物和环境条件是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3个基本要素,而植物和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在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的。
初侵染:指越冬或越夏后的病原物,在植物开始生长后引起第一次侵染再侵染:指在同一个生长季节里,由初侵染病株上产生的病原物,继续传播到其他植株侵染为害转主寄生:指寄生昆虫需要二种或多种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情况疾病循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延续发病的过程寄生性: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致病性: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抗病性:指寄主植物抑制或延缓病原物活动的能力水平抗性:指寄主的某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对病原菌的不同小种没有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垂直抗性:指寄主品种对病原菌某个或少数生理小种免疫或高抗,而对另一些生理小种则高度感染生物防治:指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农业防治:指运用各种农业技术措施,有目的地改变某些环境因子,创造有利作物生长发育和天敌发展而不利病虫害发生的条件,直接或间接地消灭或抑制病虫的发生和为害细菌溢:指在病健交界处切取小块组织放在清洁的玻片上,加上一滴清水,盖上盖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不久在切口处有污浊的粘液涌出的现象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指对有害生物的一种管理系统。
植物保护学名词解释1、假死性:一些害虫遇到外界惊扰就暂时停止活动或自动掉落下来,好像死去一样,叫做假死性。
2、卵胎生:又称伪胎生,指其卵在母体内发育并孵化,所产生下来的幼体似为胎生,但与脯乳动物的胎生不同,故称为卵胎生。
3、病理程序:植物发生病害后,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不断变化而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4、交互抗性:害虫对某一杀虫剂产生抗药性后,对其他具有相似或相同结构或杀虫原理相同的杀虫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5、负交互抗性:害虫对某一杀虫剂产生抗药性后,反而对别的杀虫剂更为敏感。
6、有效积温法则:昆虫完成一个初期或一个世代所用的时间与同期内有效温度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有效积温常数,这个法则叫做有效积温法则。
K=N(T-C)7、LD(50):是指实验的动物一次口服某药剂后,产生急性中毒,有半数死亡时所需要的该药剂的量,单位为mg/kg。
8、初侵染:由越冬的病原物在植物生长期引起的初次侵染称为初侵染。
9、变态:昆虫的生长发育是新陈代谢的过程。
从幼虫到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生活习性上一系列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10、完全变态:只经过卵期、幼期和成虫期3个阶段。
11、不完全变态:具有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期。
12、羽化:不完全变态的若虫或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
13、多型现象:是指同种昆虫除雌雄两型外,还有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个体的现象。
14、安全间隔期:最后一次用药的时间到收获的间隔时间。
15、水平抗性:某一植物某一品种对某一病菌的生理小种有极高的抗性,对其他的生理小种无或易感。
16、综合防治:(IPM):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观念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时要把防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植物保护技术各章知识要点1.植物保护学概述:-植物保护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
-植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内容。
-植物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2.植物保护的基本术语和分类:-有害生物的定义和分类:包括虫害、病害、杂草和其他害物。
-植物病害的定义和分类:包括真菌病、细菌病、病毒病等。
-植物虫害的定义和分类:包括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半翅目等。
-植物杂草的定义和分类:包括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难除草等。
3.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有害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
-有害生物的危害方式和危害程度。
-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和侵害程度。
4.植物保护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农田生态系统的调控:包括播种期管理、田间管理和灌溉管理。
-植物抗病虫害的培育:包括育种和遗传工程。
-化学防治技术:包括化学农药的使用原则和方法。
-生物防治技术:包括天敌、寄生虫和病原菌的利用。
-预防措施和控制方法:包括采取合理的农业措施和药剂的使用。
5.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如水稻的病虫害防治、小麦的病虫害防治等。
-果树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如苹果树的病虫害防治、柑橘树的病虫害防治等。
-蔬菜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如番茄的病虫害防治、茄子的病虫害防治等。
-花卉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如玫瑰的病虫害防治、菊花的病虫害防治等。
6.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研发环保型农药和绿色防治技术:如生物农药和天敌防治技术。
-使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病虫害监测和预警。
-发展智能化植物保护设备和机器人技术。
综上所述,植物保护技术各章的知识要点涵盖了植物保护学的概述、基本术语和分类、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植物保护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有效保护植物免受病害和虫害的侵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植物保护学名词解释1、植物营养元素的再利用:植物某一器官或部位中的矿质养分可通过韧皮部运往其他器官或部位,而被再度利用。
2、大量元素: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
3、微量元素:铁硼锰铜钼锌氯。
4、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并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5、营养元素:植物体所需的化学元素。
6、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7、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和直接营养作用的化学元素。
8、有益元素:对某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良好刺激作用,或为某些植物种类、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所必需,但不是所有植物必需。
9、强度因素: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
10、容量因素: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数量。
11、化学有效养分:土壤中存在的矿质态养分。
12、土壤的缓冲因素(缓冲力或缓冲容量):表示土壤保持一定养分强度的关系。
13、截获:根直接从所接触的土壤中获取养分而不通过运输。
14、质流:植物蒸腾作用和根系吸水造成根表土壤与原土体之间出现明显的水势差,此种压力导致土壤溶液中的养分随着水流向根表迁移。
15、扩散:由于根对周围养分离子的吸收造成根表与周围土壤的养分浓度梯度差,土体养分顺着浓度梯度向根表迁移。
16、简单扩散:溶液中的离子存在浓度差时,将导致离子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17、根系密度:单位土壤体积中根的总长度。
18、养分累积:根对水分的吸收速率高于养分的吸收速率,这时根际的养分浓度高于土体的养分浓度。
19、养分亏缺:根系吸收土壤溶液中养分的速率大于吸收水分的速率。
20、养分持平:在一定条件下,水分的蒸腾速率和养分的吸收速率相等,根际不会出现浓度梯度。
21、共生固氮作用:一些豆科植物在固定空气中的N2时,也会降低根际的PH值。
22、螯溶作用:植物分泌的大量有机酸、氨基酸和酚类化合物,与根际各种金属元素形成螯合物。
23、双泵模型:离子进入木质部导管需两次泵的作用,第一次是将离子由介质或自由空间主动泵入细胞膜内,进入共质体;第二次是将离子由木质部薄壁细胞主动泵入木质部导管。
植物保护学通论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植物保护: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
2.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
3.有害生物:危害人类及其财产利益的生物
4.植物生物灾害:有害生物严重危害人类目标植物,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而形成的灾害
5.农业有害生物:危害农作物,并能造成显著经济损失的作物
(二)简答
1.植物保护的目的是什么?
答:控制有害生物对植物的危害,避免造成生物灾害,最终提高植物生产的回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植物保护学的内容是什么?
答:植物保护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应用技术,植保器材和推广技术等,主要是弄明白不同有害生物的生物特性,与环境的互作关系,发生和成灾规律,建立准确的预测预报技术以及科学,高效,安全的防治措施与合理的防治策略,并将其顺利实施
填空
植物保护对象是(目标植物)
控制有害生物危害的两类方式是(防与治)
化学农药所造成的3R问题(农药残余,有害生物再猖獗,有害生物抗药性)
我国植保方针是(预防为主,防大于治的方式)
二植物虫害
名词解释
昆虫的形态特征
答:昆虫是体躯分为头,胸,腹三段,生有6足4翅的节肢动物
头部着生有1个口器,1对触角,1对复眼和1—3个单眼,因此,头部是昆虫取食和感觉的中心
胸部由3个体节和一个尾节组成,是昆虫运动的中心
腹部一般由10个体节和一个尾节组成,是昆虫形成代谢和生殖的中心
昆虫的口式及代表性昆虫
答:下口式,蝗虫及鳞翅目的幼虫
前口式,虎甲,步行草,草蛉
后口式,椿象,蚜虫,蝉,叶蝉
昆虫角的构成
答:柄节,梗节,鞭节。
植物保护技术一、名词解释:1、世代:昆虫从卵到成虫性成熟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2、触杀剂:通过接触表皮渗入害虫体内,使之中毒死亡的药剂。
3、补充营养:大多数昆虫羽化后,性器官还未成熟,需要继续取食才能达到性成熟,这种对性成熟必不可少的成虫期营养称为补充营养。
4、病原:指引起植物发病的主要原因。
5、潜伏侵染:在潜育期,有的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后,由于寄主抗病性或环境条件不适应等,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潜伏而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称为潜伏侵染。
6、羽化:不全变态的若虫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的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
7、植物病害:长期异常的环境胁迫和病原生物的侵染,超过了植物的耐受限度,植物的生长发育受阻,新陈代谢异常,导致植物出现病态表现,甚至死亡,影响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8、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发病后,发病部位出现的病态表现。
9、侵染过程:植物病害侵染过程是指病原物接种体从越冬、越夏场所通过传播和寄主植物接触到寄主植物发病直至死亡的过程,包括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四个环节。
10、寡足型幼虫:只有胸足没有腹足的幼虫类型。
11、有效积温法则:昆虫的一定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有效温度的积累值往往是一个常数。
12、滞育:昆虫在温度和光周期变化等外界因子诱导下,通过体内生理编码过程控制的发育停滞状态。
15、天敌昆虫:具有天敌作用的昆虫,如螳螂、瓢虫等。
13、卵胎生:卵在母体内成熟后,并不排除体外,而是停留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这种生殖方式叫(卵)胎生。
14、作物的耐害性:是作物的抗虫机制的一种,即作物在受到害虫危害后在产量或品质上无多大的损失。
或作物在害虫取食后,虽不明显影响害虫的生存,但作物具有较强的增殖和补偿能力。
15、防治指标:即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在此密度下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害虫密度达到经济损害允许水平。
16、趋化性:昆虫对化学物质的刺激所表现出的反应。
17、无性孢子:不经两性细胞配合,只由营养细胞的分裂或营养菌丝的分化(切割)而形成的新个体。
《植物保护技术》书本之名词解释系列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1.脉序:翅脉的排列状况称为脉序。
2.两性生殖:需经过雌雄交配,精子与卵结合,雌虫产出受精卵,每粒卵发育成为一个子代,这种繁殖方式又称两性卵生,是昆虫繁殖后代最普遍的方式。
3.孤雌生殖(单性生殖):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偶发性的孤雌生殖,如家蚕、;经常性的孤雌生殖,如蜜蜂、蚂蚁、介壳虫、粉虱、瘿蜂、小蜂等;季节性的孤雌生殖,如寄生蜂。
)4.多胚生殖:由一个卵产生两个或更多胚胎的生殖方式,即由一个卵发育成两个到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个体,称为多胚生殖,如某些寄生蜂。
5.卵胎生:卵在母体内成熟后,留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产出幼虫或若虫的生殖方式,如蚜虫、蝇类和甲虫等。
6.孵化:胚胎发育完成以后,幼虫从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称为孵化。
7.卵期:卵从母体产下到孵化为止的一段时期,称为卵期。
8.胚胎发育:是从受精卵至孵化为幼虫(又称若虫)的发育期,又称卵内发育。
9.胚后发育:是从卵孵化后开始至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期。
10.卵孔:卵的前端有一至数个小孔,称为卵孔。
11.变态:昆虫从卵孵化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12.渐变态:其中有一类幼虫与成虫的生活环境一致,它们在外形上相似,仅仅个体大小、翅及生殖器官的发育程度不同而已,因此,这类变态又称渐变态,如蝗虫、蝽象、蚜虫。
13.半变态:另一类幼虫生活在水中,成虫陆生,其幼虫在外形上完全不同于成虫,因此又称为半变态,如蜻蜓。
14.过渐变态:还有一类幼虫与成虫的生活环境相同,外形也相似,但幼虫变成成虫前有一个不食不动,类似蛹的形态,称此类为过渐变态,如蓟马、粉虱、雄蚧。
15.蜕皮: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受到体壁的限制,必须将旧皮蜕去才能继续生长,这种现象称为蜕皮。
16.龄期:前后两次蜕皮之间的时间,称为龄期。
17.羽化:不全变态若虫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
植物保护的解释:
为使植物生长期免受危害所采取的各种保护性措施,如除草和防治病虫害等
词语分解
植物的解释:构成植物界为数众多的任何有机体,其典型的特征有:无自身移动性的运动能力,不具有迅速运动反应力;缺乏明显的神经和感觉器官虽然具有特别的刺激反应的指示感应;具有纤维素构成的细胞壁;有一个特有的营养系统
保护的解释:爱护使免受可能遇到的伤害、破坏或有害的影响保护视力保护圣主。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详细解释.护卫使不受损害。
《书·毕命》“分居里,成周郊” 孔传:“分别民之居里,异其善恶;成定东周郊。
植物保护复习资料植物保护通论复习资料一、1、植物保护的定义,广义和狭义。
1广义: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
狭义:植物保护是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
2、农业有害生物。
2有害生物 (pests) 是指那些危害人类及其财产利益的生物。
(植物保护学范畴的有害生物是指那些危害人灰目标植物,并能造成显著损失的生物,包括植物病原微生物、寄生性植物、植物线虫、植食性昆虫、杂草、鼠类以及鸟、兽等。
农业生物灾害是指有害生物大量危害人类目标植物或森林植被等,给人类造成来重的经济损失。
) 3、化学农药在环境中释放所造成的3R问题。
residue 农药残留 resistance有害生物抗药性 resurgence 有害生物再猖獗二、1、什么是植物病害和病害三角、病害四角, 9植物由于致病因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环境人类干扰环境植物病原(物) 植物病原(物)2、什么是植物病害的症状, 10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表线路出来的异常状态,称为症状。
3、症状分为病症和病状,病症和病状各有哪些类型, 病症是指植物自身外部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
病状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构造。
病状类型主要包括:植物生病后发病部位失去正常的绿色或表现异常的颜色称为变色。
变色主要表现在叶片上,全叶变为淡变色绿色或黄色的称为褪绿,全叶发黄的称为黄化,叶片变为黄棕相间的杂色称为花叶或斑驳。
如黄矮病、花叶病等。
坏死植物发病部位的细胞和组织死亡称为坏死。
斑点是叶部病害最常见的坏死症状,形状、颜色有不同。
腐烂指寄主植物发病部位较大面积的死亡和解体。
由腐烂发生的部位,分别称为芽腐、根腐、茎腐、叶腐等。
植物保护技术各章知识要点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一.名词解释:1.两性生殖:经过雌雄交配,精子和卵子结合,雌虫产出受精卵,每粒卵发育为一个子代,这种繁殖方式又称两性卵生。
2.孤雌生殖: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又称单性生殖。
孤雌生殖的型有:偶发性的孤雌生殖(家蚕),经常性的孤雌生殖(蜜蜂),季节性的孤雌生殖(蚜虫)三种。
3.多胚生殖:由一个卵产生两个或更多胚胎的生殖方式。
(内寄生蜂)4.卵胎生:卵在母体内成熟后,卵留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或若虫。
(蚜虫)5.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分为:胚胎发育(是在卵内进行,至孵化为幼虫的发育期。
又称卵内发育)和胚后发育(是从卵孵化后开始至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期。
)两个阶段。
6.孵化:胚胎发育完成后,幼虫从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
7.卵期:卵从母体产下到孵化止。
8.变态:昆虫从卵孵化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的变化,致使成虫和幼虫有显著的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常见的变态类型:不全变态(卵,幼虫和成虫三个虫态)和全变态(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
不全变态的类型有:渐变态(蝗虫),半变态(蜻蜓),过渐变态(蓟马,粉虱)全变态幼虫的类型:原足型(寄生蜂幼虫),多足型(蛾,碟幼虫),寡足型(叩头甲,瓢虫,金龟甲幼虫)无足型(天牛,象甲,蝇类幼虫)9.蜕皮: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受到体壁的限制,必须将旧皮蜕去才能继续生长。
每次蜕皮之后,幼虫的身体长大一些,这种现象称为蜕皮。
蜕去的旧皮称为蜕。
前后两次蜕皮之间的时间成为龄期。
10.成虫:昆虫个体发育的最后一个阶段。
11.羽化:不全变态若虫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
12.产卵前期:由羽化到第一次产卵的间隔期。
13.产卵期:从第一次产卵到产卵终止的时期。
14.性二型:成虫雌雄两性除第一性征(外生殖器)不同外,在体形,色泽,以及生活行为等第二性征方面也存在差异。
第一节:昆虫的外部形态1.头部结构:头壳的上面称头顶,后面称后头,前面称额,两侧称颊,额的下面是唇基。
2.头的形式:1下口式2前口式3后口式3.昆虫头部的附器:①触角:是昆虫的感觉器官,主要有嗅觉、触觉和听觉的功能。
触角的结构:触角有三部分组成,基部一节称柄节,第二节称梗节,第三节称鞭节,鞭节又由许多亚节组成。
触角的类型:刚毛状、丝状或线状、念珠状、齿状、球杆状或棒状、锤状、羽毛状或双栉齿状、具芒状、鳃叶状、环毛状及膝状。
②口器咀嚼式口器:此类口器是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及舌五部分组成,鞘翅目鳞翅目叶蜂类幼虫,它们的口器是咀嚼式的。
造成植物叶片上的透明斑缺刻孔洞等。
刺吸式口器:结构特点是上唇很短,呈三角形小片,下唇长而粗,延长成喙,喙的前面有一个槽,里面藏着由上颚下颚特化的细长口针,四根口针相互嵌接组成食物和唾液的通道。
在为害部位形成斑点,引起畸形,如卷叶、瘤、传播病毒病。
还有虹吸式口器、舐吸式口器、锉吸式口器。
③昆虫的眼;单眼复眼4. 昆虫的胸部:胸部是昆虫的第二体段,由三节组成,依此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
每个胸节下方各生一对胸足。
中胸和后胸背面两侧各有一对翅,分别称为前翅和后翅。
足和翅是昆虫的主要运动器官。
①胸足的基本结构和类型:由六节组成,依次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及前跗节。
主要类型有:步行足、跳跃足、开掘足、捕捉足、游泳足、携粉足。
②翅:昆虫一般有两对翅。
翅一般呈三角形,近头部的边称前缘,近尾部的边称后缘或内缘,两者之间的边称边缘。
人们将翅分为四个区域,即液区、轭区、臀区和臀前区。
其中的翅脉起着骨架作用,翅脉可以分为纵脉和横脉。
③昆虫的腹部:腹部是昆虫的内脏活动和生殖的中心。
昆虫的腹部一般由9~11节组成,第1~8腹节的两侧常具有一对气门。
腹节具背板和腹板,两侧具有膜质的侧膜,节与节间有节间膜相连。
有利于交配产卵和呼吸。
外生殖器:雄性为交配器,一般由一管状的阳具和一对钳状的抱握器组成。
植物保护学病理部分一、名词解释1.类病毒:只有核酸(小分子RNA)而无蛋白衣壳的植物感染因子,称为类病毒。
2.病状:是植物全身或局部受侵染后外表出现的异常状态,如变色、坏死、腐烂与畸形等。
3.病原物的寄生性:是指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取得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4.垂直抗性:是由单个或者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控制,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它决定了品种的定性反应,抗病或者感病取决于所遇到的病原物小种。
5.病害三角关系:由感病的寄主植物,有毒力的病原物以及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这三者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引起植物病害的观点。
6.生理小种:种内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致病力或其它特性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称为生理小种。
7.活体营养生物:指只能从寄主的活细胞和组织中获取养分的生物,相当于过去所提的专性寄生物和少数兼性腐生物。
8.侵染性病害:由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生物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9.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10.毒素:指病原物产生的浓度很低便能毒害寄主细胞的代谢产物。
11.鉴别寄主:用于鉴别生理小种的寄主品种叫做鉴别寄主。
12.潜育期:指病原物从侵入完成到症状显露为止的一段时间。
13.子囊果:子囊大多产生在由菌丝形成的包被内,形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子实体,称作子囊果。
14.质粒:指独立于细菌核质之外的遗传因子,呈环状结构,由双链的DNA分子组成。
二简答题1. 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的流行学特点是什么?单循环病害只有初侵染,无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不大。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害的发生程度无大的变化,当年病害发生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初侵染的菌量和初侵染的发病程度。
多为土传或者种传病害。
多循环病害有多次再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害就可以有轻到重达到流行的程度,一般引起地上部的局部性病害。
2. 真菌的有性与无性生殖分别产生那几类孢子?真菌的有性生殖产生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五种有性孢子;无性繁殖产生的无性孢子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
植物保护技术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
1、植物保护学的概念和定义。
植物保护学,又称农业植保字,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通过规划调控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农业及衍生产业生产和经营中面临的农业植物病害、害虫、杂草等生物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和发展造成的影响,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
2、植物保护技术的概念和定义。
植物保护技术是指采取防治措施,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技术。
它包括防除、防控、预防、病虫调控等内容,涉及生物、化学、物理等多学科的技术和理论,旨在通过采取合理的防控措施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作物受到的病虫害危害,保证农作物生产的稳定性及其质量。
3、植物保护技术的类型。
植物保护技术分为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病害防治技术和有害生物普查技术三大类。
其中,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指一切采取的防治、预防害虫的技术方法;病害防控技术以病害防治为主;有害生物普查技术,主要是指在植物中定位害虫及传播病原体的技术。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植物保护技术,掌握其基本理论、原理及有效的施药技巧。
2、熟悉植物保护技术的类型。
植保名词解释1.孵化:胚胎发育完成以后,幼虫从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称孵化。
2.羽化:不全变态若虫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3.生活年史:由当年越冬虫态开始活动,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一年内发育史称为生活年史。
4.世代:昆虫从卵到成虫性成熟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5.世代重叠:一年发生数代的昆虫,前后世代间常有首尾重叠现象,这种前后两个世代互相重叠的现象,称为世代重叠6.生理小种:病原物的种内形态相同、对寄主植物的品种致病力不同的专化类群。
7.滞育:昆虫在生活史中,常常有一段或长或短的不食不动、停止生长发育的时期,这种现象称为滞育。
8.休眠:是由不利的环境条件所引起的生长发育停止,当不良的环境条件一旦解除,昆虫可以立即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这种现象称为休眠。
9.内吸性除草剂:施用后,能被杂草的根、茎、叶、芽鞘等到部位吸收,并能在杂草体内传导至整个植株各部分,使杂草生长发育受到抑制、破坏或死亡的药剂。
10.多型现象:在同一种昆虫中,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个体类型,称为多型现象11.假死性:有些昆虫受到突然的接触或震动时,全身表现一种反射性的抑制状态,身体蜷曲,或从植株上坠落地面,一动不动,片刻才爬行或飞起,这种现象称为假死性。
12.群集性:是同种昆虫的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习性。
13.迁飞性:不少农业害虫,在成虫羽化到翅骨变硬的羽化初期,有成群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迁飞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特性称迁飞性。
14.植物病害: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这种现象就称之为植物病害。
15.植物的垂直抗性:寄主的品种对病原物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小种是高抗的或免疫的,而对其他小种是感病的现象。
16.植物的水平抗性:寄主品种对病原物的绝大多数小种都具有同等水平的抗性,寄主品17.病原物的致病性: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和毒害的能力。
18.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一种遗传特性。
19.植物的免疫:寄主植物完全不发病的现象。
20.无机杀虫剂:是以天然矿物质为原料的无机化合物来防治害虫的药剂。
21.天然有机杀虫剂:直接由天然有机物或植物油脂制作的杀虫剂。
22.微生物杀虫剂:能使害虫致病的真菌、细菌、病毒及其代谢产物,通过人工大量培养作为防治害虫的农药。
22.农药的合理使用: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其使用农药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与农业、生物、物理等方法及自然控制相协调,以最少的用药量最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23..胃毒剂:害虫取食后,经口腔通过消化管进入体内引起中毒死亡的药剂。
24..触杀剂:通过接触表皮渗入害虫体内,使之死亡的药剂。
25.内吸剂:是指能被植物吸收,并在植物体内传导或产生代谢物,在害虫取食植物汁液或组织时使之中毒死亡的药剂。
26.蜕皮:是昆虫的生长时期,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受到体壁的限制,必须将旧皮蜕去才能继续生长27.化蛹:指末龄幼虫蜕去最后一次皮变成蛹的过程。
28.昆虫的变态:昆虫从卵孵化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的变化,致使成虫和幼虫有显著的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29.补充营养:大多数昆虫羽化后,性器官还未成熟,需要继续取食才能达到性成熟,这种对性成熟必不可少的成虫期营养称为补充营养。
30.植食性;以植物为食料从活的细胞和组织中获得养分而生存的能力。
31.病理程序:植物染病后,生理功能和组织结构的改变,均有一个逐渐加深、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32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33.真菌多型现象:有些真菌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两种以上类型的孢子的现象。
34.单主寄生:病原真菌在一种寄主上生活就可以完成全生活史的寄生方式。
35.转主寄生:病原真菌在两种不同的寄主植物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的寄生方式。
种与病原物小种之间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相互作用。
36.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开始,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时期。
37.潜育期: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寄主表现明显症状为止的时期。
38.潜伏侵染:在潜育期,有的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后,由于寄主的抗病性或对寄主体内环境不适应等,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潜伏而不表现症状的现象。
39.发病期:从寄主出现明显症状开始,到病害进一步发展而加重的时期。
40.侵染循环: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41.初侵染:越冬越夏后的病原物,在寄主生长期进行的第一次侵染。
42.再侵染:在初侵染感病后新产生的病原物通过各种传播方式引起的侵染。
43.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能相互传染,有侵染过程,称为侵染性病害。
44.生理病害:由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称为生理病害,不能相互传染,无侵染过程。
45.系统侵染:病原物侵入寄主后,沿维管束扩展到整个植物或植株的大部分细胞和组织,这种侵染方式称为系统侵染。
46.局部侵染: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扩展的范围仅限于侵染点附近,这种侵染方式称为局部侵染。
47.专性寄生:只能从活的有机体中吸收营养物质,而不能在无生命的有机体中和人工培养基中生长发育的现象。
48.病害的流行:植物病害在一个地区短期内大面积严重发生,并对作物造成重大损失的现象。
49.单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类病害。
50.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不仅有初侵染而且有多次侵染的一类病害。
51.寄主范围:一种寄主植物可以寄生生活的寄主植物种类。
52.非专性寄生:病原物既能在寄主活组织上寄生,又能在死亡的病组织和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发育的现象。
53.隐症现象:有些病毒的症状会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变化,有的甚至暂时消失的现象。
54.白粉病:子囊菌亚门的白粉菌类无性繁殖时产生大量的椭圆形分生孢子堆积在寄主表面,呈粉状,故而称之。
55.生理病害:由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病害称为生理病害,不能相互传染,无侵染过程。
56.种群: 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生物的集群.样点:取样的地段。
57.植物病虫害的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消长都有它的规律,人们有目的地针对某种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掌握的历史资料、天气预报等,对该病虫的发生趋势加以估计匡算,这一工作称植物病虫害的预测。
58.预报:将预测的结果通过电话、广播、文字材料等多种形式,通知有关单位做好准备,及时开展防治,这一工作称预报。
59.历期:是指昆虫各虫态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完成其发育所需要的天数。
60.病虫害综合防治:是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其基本观点是从农业生态系统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运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的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61.植物检疫:根据国家法令,设立专门机构,对国外输入和国内输出,以国内地区之间调动的种子、苗木及农产品等进行检疫,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入和输出,或者在传入以后限制其传播,消灭其为害,这一整套工作称植物检疫。
62.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就是综合运用农业科学技术措施,有目的地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不利于有害生物发生的农田生态环境,直接或间接地消灭或抑制有害生物发生与为害的方法。
63.生物防治:利用有益生物或有益生物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64.物理防治:利用各种物理因素和机械设备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65.化学防治:利用化学药品或化学制剂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66.农药:用来防治农林牧业的有害生物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通常也把改善农药有效成分的物理化学助剂也包括在内。
67.植物的抗病:寄主植物表现轻微发病,病原物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不能扩展,对寄主危害不大。
68.植物的耐病:寄主植物能够发病,但由于寄主自身的补尝作用,对寄主的产量和质量影响不大。
69.植物感病:寄主植物发病严重,表现典型症状,对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
70.植物的避病:寄主植物由于某一因素避开了病原物的侵染而减轻发或不发病。
71.植物的抗侵入:由于植物的形态特性,表皮组织结构及体表分泌物等,阻止病原物的侵入或减少病原物的侵入机会。
72.植物的抗扩展:由于植物内在的因素,病原物侵入后,不能在寄主体内生存或被限制不能扩展的特性。
73.病程(植物侵染病害的侵染过程):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到寄主植物表现发病的全过程。
74.接触期:病原物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到达寄主,并与寄主建立接触关系的时期。
种或某一类杂草,而不伤害作物的药剂。
75.触杀性除草剂:药剂接触杂草后并不在杂草体内传导,南昌是价格体系接触部位,特别是绿色部位,使杂草枯死的药剂。
杀螨剂:用于防治蛛形纲有害螨的化学药剂。
76.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高度生理活性,能显著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
77.农药的剂型:农药制剂的具体形态。
78.农药助剂:为农药原药混用或通过加工过程与原药混合,能改善剂型的理化性质、提高79.农药的毒性:就是农药对人畜高等动物的损害。
80.农药的毒力:农业上习惯把农药对靶标生物的毒性。
81.农药残留量:农药在动植物体内残留的数量。
82.农药的残留:施药后一定时期,药剂以极少量原药或有毒的转化产物存在于环境及动植物和食品中的现象。
83.致死中量:在供试动物试验中,测出一次给药杀死群体中50%个体所需的剂量。
84.致死中浓度:在供试动物试验中,测出一次给药杀死群体中50%个体所需的浓度。
85农药污染:是指环境或食品中的农药残留超过限量,就会造成对人类、有益生物及整个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
86农药的安全间隔期:最后一次施药距作物收获的时间段。
87.药害:因使用农药不当,对农作物产生的伤害。
88.化学不育剂:是一种用来减少或完全消灭害虫繁殖的化学农药。
89.拒食剂:害虫取食后,就不再取食,能使害虫饥饿死亡的药剂。
90.熏蒸剂:在常温常压下可以化为毒气,通过害虫的呼吸道进入体内起毒杀作用的药剂。
91.神经毒剂:作用于昆虫的神经系统,干扰正常的神经传导,引起死亡的药剂。
92.呼吸毒剂:作用于呼吸系统,抑制呼吸酶的活性,阻碍呼吸代谢的正常进行,引起窒息死亡的药剂。
93.物理性毒剂:通过摩擦或溶解作用损伤昆虫表皮,使昆虫失水,或阻塞昆虫气门,影响呼吸的药剂。
94.病原物的致病性: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破坏和毒害的能力。
95.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植物抵抗病原物侵染的一种遗传特性。
96.植物的免疫:寄主植物完全不发病的现象。
97.无机杀虫剂:是以天然矿物质为原料的无机化合物来防治害虫的药剂。